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在时差中漫步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在时差中漫步读后感10篇

2018-01-30 20:37: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在时差中漫步读后感10篇

  《在时差中漫步》是一本由胡仄佳著作,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29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时差中漫步》读后感(一):旅行的意义

  阅读《在时差中漫步》这一类型书籍就像是在书中环游了世界,虽然有些望梅止渴的意味,但好歹是知道了梅的样子,尤其是当时间身体都不济的情况下,这未尝不是一个了解他界的有效途径,隔着最安全距离看这世间的景观与百态。

  不赶路的旅行,像当地人一样生活,走入鲜为人知的原生态,体味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在新西兰,体验四天三夜的丛林生活……在英国,参加当地的数蝴蝶活动……在美国,去诺贝尔获奖者的家短住……

  本书共涉及了10个国家跨越18个时区,是作者近几年的游历之作。作为一名不赶路、不赶时间的旅行人,作者从新西兰出发,途经澳大利亚、柬埔寨、挪威、摩纳哥、法国、意大利、英国,最终到美国。 一直向西,以“非游客”的身份去体验不同国家当地人的普通生活,感受中国文化与他国文化的冲突

  旅行的意义,不就是如此,发现美。有些人不明白为什么登山爱好喜欢登山,尤其是很多女孩子越来越喜欢登山,又晒又累,图什么呢?其实你们不知道,当登上山顶后看到的那一眼就会觉得之前的努力一切都值得。作者就是这样的一位懂的旅行真谛的人。

  作者在不同的国家旅行,在倒时差的头昏脑胀之际,去领略不同国家的风景。作者的旅行是比较深入的,总是力求去真正地融入当地,她与丈夫每到一个国家,总是试着去与当地人尽可能多地去接触、交流,了解当地人的生活状态,而不是停留在走马观花地看当地的风景,拍照。

  旅行对于每个人的意义是不同的,通过看外面的风景,接触性格各异的人,领略不同的民族风情,在旅行地发现未知自己,听从自己内心真实声音。不要总是局限在一个很小的世界中,犹如坐井观天青蛙,不尝试着去改变,你会以为那是全世界。所以如果有机会,就尽可能多地去旅行吧。你会发现,外面无限精彩的世界。

  《在时差中漫步》读后感(二):“旅行”和“旅游”之《在时差中漫步》

  lue编辑

  随着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越来越多哦的人在休息的时间开始选择外出旅游,跟着各种旅行团在短时间我们可以迅速的浏览当地的名胜古迹,虽然开阔眼界,体验了一下当地的民俗风情,但是由于时间太赶,了解的基本上都只是皮毛。虽然有各种各样的旅游指南可以当参考指南,但是基本上也只是针对当地的特产小吃,旅游景点的交通等进行了介绍而已,当地真正的文化可以说很难通过一两个景点,通过一两本所谓的“旅游指南”就能够感受到了的。

  由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 78级绘画系油画专业作家胡仄佳在其所著的《在时差中漫步》一书中,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诠释了“旅行”和“旅游”的根本差别。在书中作者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出发,精选了其中的十个国家里的所见所闻,为我们展现了我们平常单纯的跟团旅游所感受不到的风情。

  例如起点的新西兰,在国人看来,新西兰国土面积狭小,但是其人均收入等都位居亚洲甚至世界的前茅,而且新西兰的南洋理工大学可以说是很多留学生的亚洲首选目标之一。但是这些都是基于我们想要了解的或者说是一般性的介绍中所看到的东西。我们在去新西兰旅游时都会惊讶的发现新西兰的城市绿化做得相当不错,各种植被看着都欣欣向荣的样子,但是对于外来植物的生长情况我们基本上关注不到,而且也无暇去关注。但是在书中我们会发现作者亲不仅仅看到了这些,而且更是在停留新西兰期间特意找邻居借了工具和朋友一起去铲除肆虐的美洲芦苇,虽然这些芦苇有着画一般的美景,但是对于本土植物的冲击可以说是相当厉害的。通过作者的这些描写我们可以说对于新西兰的本土真实民情的一个小侧面有了近距离的体验。

  可能有的读者看到这里会觉得有一点小失望,因为基本上没有看到像一版旅游指南的书籍中的那些特色佳肴的描写,也没有重点景点描写,看到的最多的是作者自己在不同国家的日常生活经历,但是正是这些点滴经历,我们可以感受到更多更深层次的东西。当然作者在这里也兼顾了读者的涉猎心情,在新西兰一章节中,作者通过后面的国家公园的野营走路的活动为我们展现了当地国家公园的一些风景,虽然相关的风景图片很少,但是通过作者在这次野营走路活动的经历和感受,我们读者还是能够体会到一些人生哲理的。

  书中作者基本上将重点都放在了自己在不同国家的日常游历之中,我们看到的是相对真实的一面,没有经过刻意的修饰,这样对于我们了解当地的人文文化是很有帮助的。

  《在时差中漫步》读后感(三):走遍万水千山——评《在时差中漫步》

  《在时差中漫步》是一本游记,这本书中没有那种对历史人文的权威介绍,没有所谓的旅行攻略,只有作者在行走的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与其说这是一本游记,不如说是作者的随笔集,体现了作者的艺术观念与生活理想

  作者在不同的国家旅行,在倒时差的头昏脑胀之际,去领略不同国家的风景。作者的旅行是比较深入的,总是力求去真正地融入当地,她与丈夫每到一个国家,总是试着去与当地人尽可能多地去接触、交流,了解当地人的生活状态,而不是停留在走马观花地看当地的风景,拍照。

  每到一个地方,她总会做很多功课,每到一个景点之前,都会尝试着去了解其中的历史背景等,而不是空着脑袋去看那些风景。比如在柬埔寨的吴哥窟,作者的丈夫伊恩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叫周达观的中国人,这个陌生名字引起了作者的兴趣,于是她上网搜索到了周达观所写的《真腊风土记》,八千多字的文言游记,记录了元代时,周达观眼中的真腊的宫室、服饰、语言文字、山川、地貌等内容,全方位地展示了当时的历史风貌和人文风情。因为作者阅读了周达观的游记,她再去领略吴哥的风景时,很自然地带上了历史的眼光。这样的经历,也只有在旅行中才会遇到。

  作为绘画专业毕业的人,作者熟悉各种颜色,她的文字注重对于风景色彩的描绘,使得她的文字极其具有画面感。她在意大利的小镇行走时,对于当时风景的描述形象生动,风景在她的笔下似乎是一幅很美的油画,山丘、屋顶、海面、天空等风景有着层次性,具有某种立体感。“山丘下的砖红色屋顶层叠,远处的海面被两边山势切割成一线,暗夜中天空云层色彩细腻,海天之间最后一抹夕阳散发出暗紫的红光。”闭上眼睛,我们似乎也跟随着她一起畅游意大利风情小镇。

  在那个小镇,他们偶遇了一对瑞典男女,聊天得知附近有家非常隐秘的小旅店,那里的餐馆里的美食十分诱人,旅途中这样的意外发现总是能让人欣喜万分,他们在那个餐馆里,听当地人大声地聊天,这种感觉应该是妙不可言的。

  卡尔维诺说,旅行就是一种叙事。有始有终走完旅程,无论那是人生或文学的,都能让人得到无与伦比成就感

  旅行对于每个人的意义是不同的,通过看外面的风景,接触性格各异的人,领略不同的民族风情,在旅行地发现未知的自己,听从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声音。不要总是局限在一个很小的世界中,犹如坐井观天的青蛙,不尝试着去改变,你会以为那是全世界。所以如果有机会,就尽可能多地去旅行吧。你会发现,外面无限精彩的世界。

  《在时差中漫步》读后感(四):去旅行,去体验不同的生活

  去旅行,去体验不同的生活,我是这由来已久想法。但也只是想法而已,工作了这么久,困于家庭,工作等事务,至今都未能成行。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虽未到万卷,人也未去过多远。这每每想来都很是遗憾

  《在时差中漫步》是一本旅行游记。作者从新西兰出发,途经澳大利亚、柬埔寨、挪威、摩纳哥、法国、意大利、英国,最终到美国。 一直向西,游历世界。感受到了很多不同文明,不同城市,不同人类,不同文化所带来的乐趣。作者没有让这一切只从眼前走过。也没有单调的去自拍。而是将此情此景让自已的内心好好感受并用文字述说下来。当然,作者也是一个专业的摄影爱好者,所以一路上所看到的名胜古迹和风光美景都一一用相机记录下来。全书放置了很多作者的拍摄美照。那古罗马的残墟在书中都有呈现。

  作者每到一个地方,不是只留连于景色。这显然是作者有意为之。若只观景则未免虚于此行了。作者而是到了一个城市则仿若是本地人一样积极的与当地的人交谈接触,参加当地人组织的活动。听当地人讲述他们故事。住在当然人的小旅馆里或民宅中。这等体验才能真正融入到当地的文化氛围中。真正感受到中华文明与他国文明的不同之处。也才能了解到不同国家人与人之间在不同环境下生长所带来的不同生活与习惯

  在边读这本书中,心中却十分的羡慕作者能够去周游列国。而且作者是不带任何心里压力的,不带任何时间要求的漫步。是完全惬意的旅行。这种感觉每次想象都觉得十分美好。现在已经是二十一世纪了。是一个互联网信息时代。也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再也不能像祖辈们那样囿于村庄或小县城里。工作生活,恍恍惚惚的就到了七老八十了。一辈子都没有去看到别样的世界。现今交通如此发达。也只是时间难以安排了。然则时间真的不能安排吗?放下一些俗务,让内心真正放松。去到远方走走。回来后,也许会更明白时间的意义。更加清楚自已想要什么。

  工作很重要,挣钱也很重要。但那只是肚子需求罢了。自我的实现。精神上的追求不是说在工作中就能找到的。人要有牛奶面包,也要有诗和远方。

  去旅行吧,去挣脱现实的束缚。去摆脱高高的围城。你其实可以走得更远。

  《在时差中漫步》读后感(五):跟随作者一起旅行

  大学的时候,想去旅行,因为没有足够的经费,想想就罢了,工作之后,想去旅行,因为没有足够的时间,一天推一天,推着推着,时间就这样过去了。每次放假看到别人的朋友圈,发着各种去旅行的计划,也是蠢蠢欲动,再看看自己的排班,真是瞎了我的眼,无法接受,默默躲起来抹眼泪,对于没有正常假期的工作的人们来说,有时候甚至都安排好出行的计划了,因为工作,只好作废。

  不过现在好了,这位叫胡仄佳的作者以一个非旅人的身份,从新西兰出发,途经澳大利亚、柬埔寨、挪威、摩纳哥、法国、意大利、英国,最终到美国。 一直向西,去体验不同国家当地人的普通生活,感受中国文化与他国文化的冲突。本书写的是一场不赶路的旅行,像当地人一样生活,走入鲜为人知的原生态,体味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在新西兰,体验四天三夜的丛林生活……在英国,参加当地的数蝴蝶活动……在美国,去诺贝尔获奖者的家短住……他写的这本书共涉及了10个国家跨越18个时区,是作者近几年的游历之作。

  作者写了在路途中各种的见闻,作者对于景色的描写反而少之又少,总是一言两语的带过,反倒是写足了路途中发生的人和事,甚至连装车、误会这样的小事也要写出来,但是这是多余的吗?显然不是的,每个人写书的侧重点都不一样,有些人就是喜欢写途中见到的风景,栩栩如生的描绘才是最完美的,但是有些人就是喜欢途中的人和事,就是喜欢从这些小事、人物身上体现路途的意义,就像我们一部分喜欢看前者,一部分人喜欢看后者,还有一部分人也许二者都不想看,他们也许有自己的想法,也许还有有感而发,写出不一样的关于路途的书篇。

  在中国旅行,必然会跟各个省份相比,在各国旅行,必然就会跟自己的国家进行对比,对比中外文化、经济、人文、语言等等的差异,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世界互联网、媒体发展,国内外很多的东西都是相通的,大家都知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了别人的精华,就必然会出现二者文化之间的重叠,但是也必然会有二者文化的差异之处,懂得运用又懂得保留,不得不说,各个国家都有厉害的人物,只有相互沟通、相互应用,才能互相进步,世界才会更加完美。

  无法无旅行的我们,一起来欣赏作者的10国之旅吧,总有一味是我们的最爱。

  《在时差中漫步》读后感(六):人生是一场旅行

  人生是一场旅行。旅行中有你、有我、有大家。在不同的地点,与不同的人种、说着不同的语言,看着不同的风景,似乎人生接近于完美。

  《在时差中漫步》的作者以其优雅的笔调向我们叙说了一个南下大洋洲、北上欧美的游记,其实说不上是游记,对景色的记载是只言片语,但对心情的刻划却是惟妙惟肖的。作者算不上见多识广,但是对于每一次心跳,都有着不同寻常的记录。旅行中担忧娓娓道来,比如误车、生病之类的,在种种不堪的等待焦虑中,作者寻求到内心的宁静,原来一切的匆忙都是为自己施压,这种压力长期以往是有害于身体的,都说出门靠朋友,在家靠亲人,朋友不像那散落在地上的灰尘随处可见,那也是需要一番细致深入的查找。比如担忧,作者更欣喜地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发现,比较其民族与宗教对于旅游文化的影响,说到意大利,它更像一位不善武力的妙龄女子,在历史的进程中,他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强敌环顾的氛围中,想保持着平和与宁静,本来就是一件极其不易的事情,更何况对于文艺复兴以来的发现都要在保护的同时做好弘扬,文化是有力量的,这种力量不仅仅体现在当时的创造力与延展性,也体现在对今天人们和平与善良的共鸣。走过那么多城市,去过那么远的他乡,如果没有一点一毫的心理波动,我是不信的,但是这种波动恰恰融于情、浓于景。

  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我们无法回避的潮流或趋势,也带给我们人生全新的体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这是一方面的事情,尽管不从地质角度考虑,但我们要发现其中的内涵,也需要全身心的感悟。比起现在流行的“到此一游”,拍拍照、发发朋友圈,有温度的漫步永远是我们备加珍惜的。

  世界是由不同的文化组成的,哪怕是角落里,只要你用心都会有不同的发现。人生在世,不是靠吃米活着的,更需要的是精神的滋养。我喜欢作者的经历,或者说是阅历,油画专业毕业,作过艺术工作,也当过老师,但是职业的成功与失败,坚持与转换并不影响作者对于世界的独到认识,这种由内而外的发现是我们精神世界所稀缺的。

  无论是远方还是眼前,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我们都应该有一颗包容开放的心,让我们的路越走越美、越走越宽!

  《在时差中漫步》读后感(七):漂洋过海来看你

  原谅我盗用歌词来文艺一把,但是作者的这本书真的就是一本相当文艺的游记啊。将自己在路上看到的花花草草都写得非常有生命力,有故事,在一点一滴里也能看到作者的知识和阅历。

  确实是在时差中漫步,因为作者不仅跨越了东西半球有时候还是跨越南北半球。这对于一个喜欢徒步的入门级选手我来说,作者在书中的很多文字我都很有感触,尤其是负重徒步的时候,队友的重要性和装备的重要性。这两天不知道是不是十一假期的原因,360的新闻又开始推送每年登珠峰的很多人中,有些人成功登顶了,缺没能顺利的下山离开珠峰,最后,永远的留在珠峰上,成了很多登山人的“路标”。我们热爱旅游的同时,也要珍爱生命,珍惜身边人。徒步路线、装备都要提前选好,同时最重要的是队友,在队友靠谱的前提下,在实际的登山途中也要考虑自己的身体情况,如果体力不支等,就一定要选其他的备选方案。

  作者在与伙伴们在新西兰国家公园徒步的时候,就是一个十分严谨和完美的旅行,对天气和住宿都做了完美的准备,因此,很顺利,作者见到了在《指环王》中看到的那种青苔包裹住森林的场景。其实,如果不是自己亲眼见到,真的会很难相信吧。作者还是一个骨灰级的摄影爱好者,就是那种,如果下雨了,第一反应不是保护自己而是保护相机的摄影者,也正是因为作者有着这样的觉悟,所以我们在看作者的书的时候还有一个最大的享受,就是作者作为一个专业的摄影者,提供给我们的视觉盛宴,真的都很美,让你对哪里的美景非常向往。这个时候,反而会嫌弃,书籍的印刷没有胶版纸那种呈色效果。

  作者的文笔真的很好,很文艺,很美好,读起来特别舒服,这本书,读着就像“跟着老友去旅游”“你是我的眼”。作者的文字,温柔如清风拂面,就像是在空调屋里走遍了全世界一样,其实,我知道旅行的路上,不仅仅只有美景和欢乐,其实有时候,还会有很累和出现意外的时候,但是作者能够,在一场旅行下来,除了照片之外,还能把当时的所有的美好的感觉都记录下来,真的很伟大。

  旅行的意义,不就是如此,发现美。有些人不明白为什么登山爱好者喜欢登山,尤其是很多女孩子越来越喜欢登山,又晒又累,图什么呢?其实你们不知道,当登上山顶后看到的那一眼就会觉得之前的努力一切都值得。作者就是这样的一位懂的旅行真谛的人。

  前几年一直有人说“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好像旅行能解决我们的所有问题,能解释我们的所有疑惑一样,其实这是一个美丽的玩笑,旅行不能治愈现实的烦恼,只能治愈你的内心,叫你发现美好,和另一个世界,让你暂时从一个状态转移到另一个状态,给你一个时间段去调整自己。看看是否会有收获。

  这本书很适合,每一位喜欢在路上的人,真的,文笔和照片都很美,是一本给你美的享受的书。

  《在时差中漫步》读后感(八):旅行中的生活——《在时差中漫步》

  阅读《在时差中漫步》这一类型的书籍就像是在书中环游了世界,虽然有些望梅止渴的意味,但好歹是知道了梅的样子,尤其是当时间与身体都不济的情况下,这未尝不是一个了解他界的有效途径,隔着最安全的距离看这世间的景观与百态。

  作者带领读者来的第一站是新西兰,说到外来物种对新西兰本地物种的危害及景观的影响,以及伙伴在灭杀美洲芦苇时的成就感,我挺喜欢作者讲述故事的方式,分享自身的体验,新奇而有趣,只是在美洲芦苇断根处撒除草化学药物这件事上,我忍不住想到蕾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有时候宁静也只是表面。

  作者在每一段文字的尾部写有附言,意义不明,但至少解了我一丝疑惑,就是战争纪念日片段为什么没有附那张让我好奇的老兵照片。在书中所附的照片基本上都是图的比例很小,比如在“四天三夜野游记”中的自然景观照只有橡皮擦大小,稍有一点可惜。也许是因为这是一本游记而非摄影集的缘故。

  起初在书的目录中看到英、法、美时还略有疑虑,不会是那大众化的流行路线景点再导游般的走马观花吧,心想好在还有梵蒂冈垫底。当旅行开始后还是会作者的讲述所吸引,体会旅行带来的乐趣。随其走过新西兰的自然美景,当野外行走的脚步转眼又来到下一站澳大利亚时我还沉浸在新西兰的山中雨景,舍不得离开。

  路过澳大利亚的冰天雪地直奔中国人最为“熟悉”的国度柬埔寨,我停留在开篇第一句话上思考作者为“熟悉”二字加引号的意义,无论是政治还是战争如今都已走入历史,想了一分钟觉得还是趁思路跑偏之前往下跟逛金边的好。

  说起柬埔寨,还是对吴哥古城感兴趣,看过蒋勋先生的《吴哥之美》,对其想象较多。但是当作者提及金边的城貌仿若中国八十年代的样子时,我反而更想去感受这个生活场景,一个我已出生却印象模糊的年代,总是让我心有怀恋。

  对于意大利,脑海首先蹦出“文艺复兴”是肯定的事。随作者漫步于艺术馆中观赏波堤利切的《春》时有不可拍照的规定,却在作者的书中看到了偷拍的照片,同时文字的辩解反而让人心生疑惑,又忍不住想吐槽。遂跳过,连同梵蒂冈一起跳过。

  阅读过半,暂停回顾时,感觉还是更喜欢作者笔下的新西兰与澳大利亚,两人者之间又更喜欢前者。它让我觉得身在其中的作者更像主人般从容,而身在其它国度时的游客感太重,所描述的事物更接近旅游自助书中的内容。住怎样的酒店,吃怎样的食物,看著名的景点,其实比起这些,我更想从不同的角度看到不一样的风景。比如雨天行走于新西兰山林间惊起的那只野鸭,还有短暂邂逅便一生不会再见的旅人。

  最后,这种偶发不可重复的乐趣在“机场”一篇中得到捕捉,就像一场旅行的开始与结束,这也算是一个很好的结尾。期待有一天,心远身亦同行。

  疯猴勿杀20170924

  E[�>��22%j0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