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胡雪岩(全三册)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胡雪岩(全三册)读后感10篇

2022-03-21 09:34: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胡雪岩(全三册)读后感10篇

  《胡雪岩(全三册)》是一本由高阳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0.00元,页数:127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胡雪岩(全三册)》读后感(一):高阳、唐浩明和李泽厚

  俗语道:

  经商要看胡学岩

  从政要度曾国藩

  这里还要附庸一句

  “明理要看李泽厚”^_^

  高阳、唐浩明和李泽厚这三位实在是近些年逐渐喜欢的名家。

  《红顶商人》,《胡学岩》中,高阳的细腻笔法把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把国人官商处事的世故和精明描述的一清二白、入木三分,让人叹服。

  唐浩明更加严谨,曾国藩,张之洞,杨度三部曲把让渐渐逝去历史人物丰满地再现,从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的历史如真的展现在眼幕中,似乎就在昨天。

  他们真正展示给人的就是这种深藏不露的呈现人情史记的能力吧~~

  李泽厚,这个曾经在牛棚里以读《纯粹理性批判》为乐的奇人,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国现代思想史论 》《论语今读》、《美的历程》、《批判哲学的批判》带领人轻松游历于几千年中华文化间,融美学、哲学、思想史、儒家文化研究,博学和创新,实在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胡雪岩(全三册)》读后感(二):商圣

  小时候的理想就是,长大了要么做科学家.用各种的发明造福人类.

  或赚很多钱,救国救民.

  可慢慢的长大,理想在一点一点的变的现实,从救国救民到买房买车.

  在夜深的时候,有是还会想到自己曾任的理想.只能想想罢了...

  但,伟大的商圣,胡总做到了,经商之道,能成圣的二人,前有陶朱公,后面的就是胡总了.

  可以说,他做了中国商人想做的,从白手起家.到家财万贯...到救国救民...

  虽然结果不好,可试问一下,如果你知道结果会是那样.你会象他一样的去做么?

  我是会的...

  《胡雪岩(全三册)》读后感(三):悲欣交集才是这人生

  前一晚和Lili、Michael在曙光路“旅行者”里聊得晚些,所以第二天早晨就多睡了一会儿。杭州的休闲文化浸润太深,以至于酒吧也闹闹得像茶馆,灯火辉煌,开心谈笑的,磕瓜子的,人声鼎沸,丝毫没有暧昧气息,好玩儿。不过驻唱歌手的歌声倒是够味道。尤爱那首《Tonight I Celebrate My Love》,醉人的音乐飘散着,激荡人心。午夜时分客人就陆陆续续地离席回家,酒吧开始打烊。我们也不喜流连夜店,于是和老板道一声再会,各自回去。

  第二天起床后,想着阳光晴好,去什么地方看看。Lili说:青青你决定吧。我笑:不如去胡雪岩家玩玩儿,嘿嘿。从我们所在的沈塘桥坐车去西湖,一路行至清河坊的尽头,鼓楼的对面是一排黛檐白墙的屋子就是这位红顶商人的故居,打着江南第一毫宅的旗号。据说老胡造完这屋子的第四年就破产了,可见砸了多少米在里面。高大冷峻的围墙,恢弘得连摄影框也无法全部囊括。斜阳照在身上,地上投射着长长的影子。我和Lili慢慢踱进去,入门就见胡老爷的红木轿子,这就是传说中的轿厅。推开光可鉴人的黑色大门,雕梁画栋,亭台楼阁,精美别致。一张睡床,据称比皇上用的还繁复华贵。厨房和会客厅的排水管、琉璃窗都是进口来的。“古有先秦陶朱公,近有晚清胡雪岩“此言不虚。

  我们在百狮楼、照厅等几个屋子慢慢看,身边的游客啧啧赞叹“开阔气派”。一路假山长廊、小桥流水走了好一会儿,以为接近尾声了。结果穿过一个小弄堂后,眼前豁然开朗,俩篮球场那么大的中庭跃然而现,仿佛神来之笔。原来这才是胡老故居中的山水华章,叫做:芝园。“芝”取字于胡雪岩的父亲胡芝田。水中亭,影怜院,御风楼,步步为景,处处显胜。一座高达十五六米的假山端然安坐,走进去发现烟雾缭绕,原来这是海内最大的溶洞,内有炼丹井。沿假山上的风火墙拾级而上,便可到达假山之顶,在荟锦堂上,凭栏远眺,整个芝园尽收眼底。影怜院中周边有两面巨大的镜子和法式的华美吊灯。影怜院该是取“顾影自怜”之意。

  但仔细看,如此豪华宅第却在西北角缺了一隅,这颇和中国建筑的风水阴阳理念相悖。旁边有旅行团的导游在讲解,我便听着。据说,这个西北角上有家理发店,胡雪岩虽予以重金收购,奈何理发铺主人终不为所动,只得作罢。虽然,按他当时在商界官场的地位,如果采取软硬兼施的办法,完全可以奏效。但他一贯提倡和气生财。但这一隅缺憾始终给他留下了不快的阴影可事情的发展似乎在冥冥中应验了宿命的安排,胡雪岩在此仅仅住了9年,就离开了人世。

  在芝园的逼仄角落里,有座名为“洗秋堂”的屋子,我走进去,环顾四周,四面围墙把厅前院子的天空围成一个小小的“井”字,园子的尽头是个封闭式的亭台。“若没猜错,这定是小妾的住所了。” Lili跑去看屋前的简介:“恩,的确是。看来傍大款的生活也并不那么如意。”我们转到附近,看见一座诡异兮兮的古井。她若有所思地感叹:这里不知埋葬过多少年轻而压抑的灵魂呢。”我笑:“呵呵,文学青年……庭院深深,总有冤魂,传奇故事总是这样写的。”

  从胡宅出来,暮色渐浓,华灯初上,周遭裹挟着城市森林中匆忙赶路的人群。想着胡雪岩喜极悲绝的跌宕岁月,从出身寒微的钱庄伙计到富甲一方的商界名流,再至商号破产忧愤而死。历史变迁,总有浮沉。或许,悲欣交集才是这人生吧。

  写于2006年4月

  《胡雪岩(全三册)》读后感(四):胡雪岩是YY小说么?

  今天很偶然看到这么一个评论,说高阳的胡雪岩是本YY小说。我开始听起来很诧异,再一想,似乎有些道理,最后想想,这是绝无道理的。

  首先,说胡雪岩慧眼识得王有龄的才智,帮助他进京走动。这本身就是一个冒险,成功了,自己就赢了,输了,失去一份工作罢了。对胡雪岩而言就是如此。这和现在的风险投资没多大区别啊。

  再看他的行人处事,不得不说,处处为人着想,就开始本来有机会羞辱恒记的挡手张胖子的,但他明显放弃了。这正显示了他的宽厚。这点,难道不是他后来成功的因素之一么?

  再说,他很讲义气。这点,恐怕不是一帮人能做到的吧。和尤五,郁四他们结交,无不因为感觉胡雪岩够味,能和他们同声同气。

  第三,在用人上,要因人而异,把一个个精明的人收拾的服服帖帖的。我们从嵇鹤玲的身上可见胡雪岩对于收服人心上,绝对做的比诸葛亮还要诸葛亮。

  最后,在生意上,胡雪岩绝对是个最为精明的人,做生意,首先想的不是这个做生意,还要有下次的生意,不把对手的后路断绝。和生意伙伴们,绝对不让它们吃亏,哪怕自己吃亏。

  就这四点而言,恐怕不是任何一个现代小说所能达到的境界吧。再说,他的一句话“花花轿子人抬人”。不正是他成功的关键么。说他YY,哪点不是凭借自己的能力和局势把握出来的。他对于人情世故的把握,我们能做到一半即够我们吃得开了。我们还有时间YY么?很明显,这就是我们不如之处。说YY。实在是很过的,文字细腻,内容充实,这样的精品,说成YY,实在太过。

  《胡雪岩(全三册)》读后感(五):读《胡雪岩》笔记

  2005.11.7——2005.11.13

  读《胡雪岩之平步青云》(上)。

  写中国之人情世故,所读之小说中,未有胜高阳此书者。

  若得雪岩兄经世谋略之一二,可以无忧矣!

  2005.11.21——2005.11.27

  读《胡雪岩之平步青云》(中)。

  近日与人言,常言必称胡雪岩。此人之为人、为事,八面玲珑,无人能及。

  高阳之“胡雪岩系列”计有七册,当逐渐读之。

  胡雪岩之为商人,与他人异者,在于其常能予人皆大欢喜之局面,其他商人却往往靠打压他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2006.1.2——2006.1.8

  读《胡雪岩之平步青云》(下)。

  “胡雪岩全传”共七册,后续者尚有:《胡雪岩之红顶商人》、《胡雪岩之烟火楼台》、《胡雪岩之萧瑟洋场》及《胡雪岩之烟消云散》。

  此一套书,为人处世所必读(修)也。

  高阳先生虽为一界文人,阅世之深,非浅薄之辈可及。又,高阳先生出身名门,难得之机遇也,羡煞我也。

  《胡雪岩(全三册)》读后感(六):存个目

  世情练达即文章。

  看《胡雪岩》常有击节赞赏的时刻。时下正是读此书的最佳时节,人生的低谷,每日赋闲,面临着人生的重要拐点。胡雪岩和王有龄也就是在这样落魄的人生低点中相遇,你不得不承认,因缘际遇在人生当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起手就是这么一个人生交叉点,倘若二人不遇上,我相信胡雪岩可能照样NB,但是那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而且在仔细想想,虽说他那时还算年轻,但算起来也有三十多岁了还未能发达可能日后机会就寥寥了。

  想到此处,不仅怃然。王有龄如此落魄竟然也有人有慧眼识珠,也算得上是奇事一桩。想来胡哥可能常常干这种事情吧:)。

  然后第一部前半本讲王有龄混官场,也是一段因缘造就了他。余下的日后再补

  《胡雪岩(全三册)》读后感(七):无事闭门读高阳

  下载高阳全集的电子书,见有一篇从未看到过的《王昭君》。始则怀疑是伪作,因见图书馆收了四种“高阳文集”,都无此篇,但看了头几行就知道是货真价实的许晏骈手笔。倪匡集子里混有伪作,《狂人之梦》等便是,模仿得可以乱真,后来看到倪匡自己发出声明才知。但高阳的文字不可复制,他跟汪曾祺一样有种从容宁定的美妙,十分雍容高贵,为汉语言最高造诣之代表。

  ......更难的,是要有想象力,大框架是史书上定好的,世人皆知:昭君必然出塞做宁胡阏氏,嫁了老爹又嫁儿子;胡雪岩最终被抄家,熏天势焰化作劫后余灰;光绪对珍妃百般爱惜,也免不了胭脂井悲剧收场。但是中间的细节,究竟如何,需要一副小说家的宛转心肠去揣想。然而硬加进一些儿女情长故事,便十分可厌,就像二月河让雍正最终与自己的私生女乱伦,实在是败笔败笔。想喝咖啡的人喜好的就是那股苦味,额外勾兑橘子汁,不伦不类;打算看历史小说的,大多是心头揣着那七分,想看看写家如何敷衍那三分。不知别人如何,看到历史小说里的人物打情骂俏我会觉得不耐烦。自然,历史人物也都不是柳下惠,情爱成分自然会有,但宜淡然处之,不宜胡乱编派,尤其不能落入色情套路。曾在图书馆见到一本《大明三百年》,站定翻了翻,一开篇就是:朱元璋微时为首领所欺,下在监中,马氏把刚出锅的烙饼揣在怀里偷去给小朱,结果把两粒乳头烫坏,小朱十分心痛地解开马氏衣襟……这不扯犊子吗?你写历史就写历史,整这浪景作甚! 反观高氏作品,就算是《李娃》、《八大胡同》这样背景的故事,也丝毫不安排三级片影像。

  高之小说中时有淡淡一语,似悖常理,然而拿来搁在自己身上揣度,猛然悟到其真切入骨,心头一凛,“看似容易却奇崛”,正此谓也。其更过人处,在于对细节的把握,那种胸有成竹,让人感觉他就站在紫禁城储秀宫里做现场直播。做小说者,时时要想象自己就在事发当地,闭上眼便看见当事人的眼泪与欢颜、听见伊们之柔肠寸断、天人交战,听见生离死别时胸臆里撕裂的声音,但周遭的环境如何?生旦各有什么行头插戴?桌子上摆着什么菜式?镜台上陈设什么物什?这是最考验腹笥的。若拿真正的历史当底子,有点像戴着枷锁的舞蹈,万一出了错,落在行家嘴里冷嘲热讽一番,脸上也怪挂不住的,识渊才雄如查良某,不小心教宋代女子黄蓉唱出元曲,还很遭了一番诟病。若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或者腹中虽有些墨水却不够应用,则文字间呈捉襟见肘之态,掩饰不得,然高氏篇章,但见随意挥洒,点山成绿,描水生波,毫无滞迟,等闲小说家,哪里及得上!!

  ——腹笥大富者有几?但又意淫前朝之场景生活。于是出“架空历史”之说:献丑不若藏拙,对史事根本一知半解,不如干脆抛开束缚,好比自家有一块布料,裁衫嫌狭,缝裤恨短,不如爽性做裸身秀。这样完全抛却时间刻度轴,写好了大有空灵飘渺之妙,翘楚当属古龙,唯《陆小凤》里出现了“紫禁城”,但它只是一个“禁城”的符号,而已。涉及到日用物品,古龙全都笼而统之处理做“银杯”、“白玉碗”、“波斯葡萄酒”,一丝浊气不染,一粒红尘不沾。大仲马说:“历史只是我用来挂小说的钉子。”古氏小说,有如五云之上,陡起空中楼阁,熙来攘往,俱是天人,别说用不着钉子,一椽一瓦都不是尘间物。

  ——如今有的少年人之流行小说也号称是架空历史,为自己松了绑、降低难度,又忍不住想小做炫示,故事中某三等配角登上马车而去,也要说他是“掀起蓝地蝙蝠缠枝莲的软缎车帘”,拿一只碗,也要说是“翡翠嵌螺钿掐丝碗”……乍眼看去古色斑斓,实则画蛇添足。知道的东西多一些,当然心痒手痒而欲人知,心情可以理解,然大可不必像暴发户一样,恨不得所有金银细软都拴在腰眼上。细节是为情节服务的,不必要的细节,徒乱人意。

  ——二月河之皇帝系列,惹起的意淫情结暗流汹涌,成为80后写“清穿”的年轻写手的教科书,光“九龙夺嫡”一场公案,就被翻腾了不知多少遍,读来读去,里面人全是满口“我竟是不知呢”、“这会子身上可好些儿了?”的“红楼腔”。高阳是当仁不让的红学家,但是他的清代背景小说(包括曹雪芹系列),从来不学“红楼腔”。

  ——女性似不宜写历史小说,写着写着格局就小了。研究服饰用具的孟晖,大概是对着古物久了,逐渐感到千年前的花钿步摇鲜活起来、后面的人儿呼之欲出——于是呼之,呼之而成《盂兰变》,然而,书页里仍然只有一些活动起来的衣裳首饰,好像是一场唐代器物展销会。凌力和宗璞可算佼佼者,笔力仍看出荏弱。忘记是哪位大家说的:女子的文字,要让人看不出是女子手笔方算上乘。

  世间印行最多的高阳小说应是《胡雪岩》,大陆发行时始终以“商场教科书”为噱头,好比看苏轼全集只学到他做一味东坡肉。我最喜欢《杨乃武与小白菜》,其次是除“杨小”之外所有高氏小说,排名不分先后。高阳乘鹤之后,要盼到下一个历史小说高手,只怕遥遥无期。我等也只能把《粉墨春秋》等再多看几遍了。

  正是:绿树阴浓夏日长,无事闭门读高阳。水精帘动微风起,底朝精魂入吾堂?!

  《胡雪岩(全三册)》读后感(八):观胡雪岩之成功

  “做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百年来流传的民间谚语已深刻人心,他们究竟有何超凡之处让世人如此膜拜,其中事迹令人神驰。近日读台湾高阳先生所著的人物传记《胡雪岩》,才得以管中窥豹,也获益良多。清代商人胡雪岩出身贫寒,白手起家,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迅速发迹,心怀仁厚,开办药店胡庆余堂,济世救人。协助左宗棠兴办洋务、镇压太平军、收复新疆,胡雪岩所为使他深得左宗的器重并出奏保荐,受二品顶戴,赫然成为晚清惟一戴红顶子的商人。

  经商也好,做事也好,在胡雪岩身上有很多值得世人参考、借鉴的东西:心怀仁义,广交朋友,因以心相待,慷慨助人才能得人相助。善于借势,要有长远眼光,才能整个时事的了解和把握总能够先人一步,看清时政形势,顺势而为,方能成事。要有计划,做事之前有一个谋略和计划是成功必不可少的。遇事泰然,一个人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沉住气,达到泰然处之而不乱的境界,心中不慌才能相处好的解决方法,才有可能化危机为机遇。胡雪岩是不折不扣的民族资本家,如果在现代一定会获得政府的支持,但当时的当政者并无此种意识。所以他的失败,可说是时代的悲剧。

  《胡雪岩(全三册)》读后感(九):高阳的文字

  算起来,高阳先生已经在天堂里快乐地喝了12年酒。而距离我第一次读《红顶商人胡雪岩》,也已经过去了15年之久。当时,这书是“下海”勇士们人手一册的救生圈。80年代,无商不读《胡雪岩》,倒也是一种别致的景象。

  十多年过去了,大陆再次引进高阳先生的各种历史小说。其间,《李自成》终于完成了它“第一部现代历史长篇小说”的使命;《康熙大帝》及其后人主宰了三五年电视台黄金时段。《李自成》一书的价值,更多的是体现在文学史上。无论它的历史观和可读性如何,谈及中国文学史,总有把交椅是它的。《康熙大帝》及其后人们的故事是如此适合荧屏,正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群众和历史的距离。它给予了群众一个机会和作者一起惊叹:哇!皇上的窝窝头眼真小!

  十多年过去了,高阳先生的书再次西渡。这也许能说明三个问题:一、若论厚度,高阳先生站在他那几千万字上,还不至于被时间的灰尘埋葬掉;二、论文章,高阳先生的文字还有一些读者惦记,而且不少,否则出版社不会有那么大手笔;三、论格调,人民群众想起了高阳先生,大概是因为他们终于明白了一件事---皇上不吃窝窝头。

  不过,我个人觉得高阳先生的书不会大卖,这是他的风格决定的。很多年来,他就像个二线歌星,没有大红大紫,但也不至于彻底消失。喜欢他作品的人一直喜欢,不喜欢他作品的人也没见倒戈的迹象。现在回想起当年的《红顶商人胡雪岩》热卖,我以为那绝对是个意外。

  这本书并非是高阳先生最好的作品,追捧这书的人里一半是买去学习经验教训,透过双轨制抢先富裕起来。剩下的这一半人中,又有一大半是把这书当成武侠书来读了。《红顶商人胡雪岩》和《鹿鼎记》完全可以对照起来读,读起来都感到振奋。能从中读出一个凡人(意即:不如你我)成长为英雄的伟大历程,核心的意思是讲义气,成功的方法主要是靠小九九。唯一的不同在于,胡雪岩是以正面形象出现的,而韦爵爷鼻子上涂了白粉。最后的这部分人,是真正把这书当历史小说来看的,他们所得到的乐趣也最多。高阳先生用自己占有的大量历史资料,搭建小说的背景楼台。对于这部分读者来说,故事反而在其次,真正让人激动的是楼台上的雕梁画栋,于极微小处看出作者对历史的考究,于是彼此会心一笑。

  高阳先生对清史研究最深,所以在他所有的历史小说中,以写清代的诸篇最为精彩。《慈禧全传》、《胡雪岩全传》、《曹雪芹全传》、《乾隆韵事》、《恩怨江湖》、《状元娘子》、《再生香》、《清末四公子》、《同光大志》、《杨乃武与小白菜》等作品行世,全方位地展现清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他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发展脉络都相当熟悉,配合上他积累的大量清人的笔记、野史、杂著、诗文,使得他的小说非常贴近史实;而在细节上,他杂揉清代的典章制度、佚闻逸事、地方风俗、民情士风,点缀于小说之中,宛如《清明上河图》,我们可以从他的小说看到中国古代社会包罗万象的风俗画卷。从宫中礼仪、朝廷庆典、太子典学、皇帝选后、御医问诊、狩猎祭天,等等,我们触摸到了古代的宫廷文化;从钱庄、票号、典当、洋行、漕运、沙帮,等等,我们感受了古代的商业。其他的诸如科场、乡场、武林、禅林、儒林,无不谈及。还原了一个个远离我们多年的历史场景。他以大量的笔记史料渗透正史,在考证与笔记两种传统上吸取小说叙述的养分。“考证入小说,以小说成考证”一说,并非虚言。

  批评高阳的人以金庸的意见为代表,认为高阳的文字过于“啰嗦”。子非鱼对此的看法是高阳拘泥于历史的“局部真实”,而无自己统一的历史观,因而在材料的选取和故事的讲述上,千头万绪,歧路之中又有歧路。但欣赏者说,高阳的文风温和细腻,徐徐道来,有贵族气象。我个人很喜欢高阳的文风,历史小说向来都在民间,一条小巷,一把旧胡琴,一个艺人慢慢拉着唱着。

  《胡雪岩(全三册)》读后感(十):工笔白描大写意,一个红顶商人的传奇

  和《胡雪岩》缘起于同名的电视剧,当时只觉得这个智慧聪颖的商人,浑身上下都散发着那种能激起人研究冲动的魅力,只可惜高阳这套大部头的鸿篇巨制让人望而生畏,最终还是因为没那种定力而放弃了啃食全书的冲动……。大一上半学期吧?才终得偿所愿,不过也整整用了一个学期的时间!

  看到题目可能会有人奇怪,工笔大写意本是两种国画绘画手法,怎会用在一起?工笔常用在人物花鸟绘画中,笔法细腻,栩栩如生;而大写意实际上是一种泼墨技法,讲求神似,雄浑大气,多用在山水画中。看起来,两者相去甚远,却出人意料的在这套胡雪岩中得到了很好的结合,人们都说高阳文风“擅长工笔白描,旨在传神……”,看高阳笔下的人物,确如工笔白描出的画作一般,描写细腻,形象生动,从头到脚,从内到外都如立眼前,看过这么多写历史小说的,能在人物描写上胜过高阳的却不在多数。但工笔用多了,难免给人小家子气之感,更何况过于细腻,也不似出自男人之手了……(汗,高阳地下有知一定会跳出来的)……还好高阳也懂得这一点,在历史背景和大事件的描述上,采用了大写意的手法,笔墨不多,却句句点睛,整个历史的轮廓,只在三言两语间建构,同时也不失波澜壮阔,大气磅礴之感。套用句广告语,这就是“简约而不简单”!

  现在似乎有很多人这样认为,高阳的《胡雪岩》等同于《红顶商人》,却忽略了《平步青云》和《灯火楼台》的存在,事实上,整套的《胡雪岩全传》是这三部著作组合而成的。个人认为第一部《平步青云》反倒是三部中写得最好的,大概是此时正是胡雪岩意气风发,从当铺小小朝奉一步步发展成为尽人皆知的富商之时,直看得人神清气爽,大声叫好之故。而《灯火楼台》实际上是部衔接之作,也是胡雪岩从高潮到低谷的转折点,自王有龄自缢殉国后,就一路郁闷下去,就仿佛近代史中清王朝的遭遇一般。不过相对于《平步青云》而言,《红顶商人》的起伏更大,情节更跌宕,也许这就是此部出名的原因吧?

  好了,正经的介绍就到这里,写得我都郁闷了,现在是番外篇时间,不稀饭恶搞的,跳过……

  这部小说曾经荣列入我稀饭的十部小说之中,尤其是看《平步青云》的时候,喜欢得不得了,可惜,越往后看越郁闷,而且看高阳的书非常累,要不区区7本,我怎么看了一个学期那么久?呵呵,看过的应该明白为什么……所以,在这里给准备看得各位一些建议!

  首先,准备看这本书的各位最好准备好纸笔,原因很简单,高阳这家伙非常喜欢描写人物,所以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整部小说写了上千个人物,这些人有些详写,有些略写,详写得还好,多看几遍就记住了。可苦了这略写的,恨不得这本出现一下就消失了,下一本某页又冒了出来。最可气每个人还至少有三个名字,姓名、字号、官称……,每次称呼使用的都不一样,所以你不用笔记,很难分清谁是谁-_-b……如果,你看完整部的小说,居然能画出一个详细的人物关系图,你绝对可以称得上研究这部小说的大家了!研究红楼梦的叫“红学”,研究《胡雪岩》的,我看就叫“胡学”……

  其次,最好找本古汉语字典先,估计这还不够,能找到各江南方言大全傍身则更加事半功倍!胡雪岩是安徽人,又总在苏杭一带出没,自然满嘴当地方言,再混上古时官话,吴侬细语……有时还会有些特殊称谓,当初看的时候,在下还曾请教过南方同学,有些话却依旧不明所以-_-b,所以上述工具纯属必备!

  当然,你还要有心理准备,如果你没有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管理、经济学原理、会计学原理等等知识作为基础,最好能先补习一下……(我曾跟同学说这套书可以做货币银行学的课外阅读材料)当然,不补也无所谓,也不至于看不明白,大不了,跳过……了之……。

  最后,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不推荐将此书介绍给各位女读者的男朋友看,高阳同志用了同人物描写等同的笔墨来描写胡雪岩以及其身边诸人的恋爱史!-_-b胡雪岩这个花心大萝卜几乎见一个爱一个,之后就像经营生意一样,煞费苦心地想方法摆脱这些女人-_-b……或者直接甩掉,或者想办法撮合给别人-_-b,当然,也有利害的,最终成了胡太太……我那叫一个汗那,高阳你写的都是些虾米阿……(高阳又要跳出来了……)所以,明白为什么了吧?我就不再赘述了……

  呵呵,总体来说,这部小说还是很不错的,所以,建议各位入手研究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