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的生平》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我的生平》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2-01 20:5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的生平》读后感精选10篇

  《我的生平》是一本由(意)卡萨诺瓦 著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平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36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生平》读后感(一):人哪!人啊

  在猎奇心理满足后,在惊于作者轻描淡写后,终于可以认真理下思路

  一、善恶有报

  对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现在相信的人,怕也不是很多了。我当然是不信的。真的分析起来,首先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就是个大问题。以我的看法是,对于个人而言,不存在什么善恶。对社会而言,才有善恶的区别。对社会,整体好的为善。对社会影响坏的,破坏社会利益的为恶。个人,只有欲望与克制,成长与毁灭。

  但善恶有报,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当然,不是说什么最后的审判啊,阎王的本本啊。而是说,假如你以恶意去对待你所处的世界。世界也可能会以恶意来对待你。

  比如卡萨诺瓦晚年悲景也是有“因”的。他欺骗别人,恣意伤害别人的情感。为一己私欲,不折手段。用谎言,用“巫术”,他虽然振振有词,说他不欺骗他们,他们也会把钱用在别的更傻的地方。这个逻辑,太荒谬了。难道一个人觉得别人钱没用对地方,就可以把钱骗过来吗?难道一个人觉得别人存在没意义,就可以杀了他吗?这个世上,最可恨的事情之一,就是替别人做决定

  于是,在这些欺骗中,他的名声毁于一旦,到最后四处被驱逐,孤独老死。善恶有报,其实体现在这个地方。他以恶意对待这个世界,世界就会以恶意回敬他。

  二、信念行为人性

  信念与行为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样的?信念决定行为,或者是行为决定信念?地球人一般认为是信念决定行为,但Fistinger提出的认知失调理论告诉我们,人经常也会改变信念来适应行为。

  很难想象,想卡萨诺瓦这样的人,是个虔诚的基督徒(总之是信仰上帝吧)。这的确挺不可思议的。他的行为,跟他的信仰所提倡的行为,简直是反过来的。然而,他已然能从他的信仰中找到根据,得到安慰

  顿时让我觉得,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类似与骑手和马的关系,不是弗洛伊德那个比喻,相反的,非理性是骑手,理性是马。理性帮非理性达成各种目的,到达他想去的地方。在人的内心,沸腾着各种各样的欲望需要满足和合理化,理性是他的奴隶,在他的鞭子下,努力达成他的目的。

  生而带来的本性,决定着人的行为。理性只是帮助这些本性,得到合理化和达成。莫非,我是温和的弗洛伊德主义者?

  人性到底是什么呢?是善是恶?这个讨论,古今中外,无数的人发表意见了。我的观点,前面其实已经说了。对个人而言,没有善恶。对社会而言,才有善恶。基本上来说,我以前的看法是,人出生,就带有一些基本的本能和欲望,在后来的社会环境中,在一定的条件下去实现本能和满足欲望,然后被贴上善恶的标签

  现在呢,我的想法复杂点。更倾向于差异性。人与人的本能,可能就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而不是以前认为的,人的本能差不多,环境条件的不同,导致的后天行为的差异。有的人,可能更容易沉迷与肉欲,如卡萨诺瓦,有些人却更容易沉迷与理性,如康德。当然,像罗素这样,肉欲和理性都热爱的,也有。当然,我绝对不是鄙视肉欲,更觉得这其实是很美好的事情,没它,人类咋繁衍到现在。人类为啥这么羞于谈论它呢?这个问题,我还在想。说不定哪天就想明白了。

  好吧,我承认,其实我也没办法证明我的想法,甚至不那么敢确定我的想法。但是,算是提供个启发吧。

  《我的生平》读后感(二):缩略删节版,不好

  在<诱惑艺术>中,作者时不时就引用卡萨诺瓦的名言,让我对此人充满了好奇感。刚好在图书馆中闲逛,找到这本书,欣喜之下毫不犹豫就借出来了。

  然而看完之后却无比失望,不是说卡萨诺瓦写的不好看,相反,恰恰是因为很精彩,所以当我发现这本是缩略兼删节版后,反应如同当年看红楼梦的第八十一回,总觉得不对味儿。

  卡萨诺瓦的人生不可谓不丰富,从坑蒙拐骗到抠女冒险,无所不包。按中国人的说法,此人是真小人,很可爱,不像伪君子一面坏事,一面装清高。

  但每每写到精彩处,就戛然而止,翻译和编辑就以短短的几百字把作者的某段经历就这么草草带过,诚欺我也。

  译者在后记中说,卡萨诺瓦的传记太长了,所以不得不做一些删节。我++,长我也愿意看啊。。。。

  《我的生平》读后感(三):多攒钮釦是王道

  上海三联不久前推出的周玉军译《我的生平:吉亚科莫•卡萨诺瓦自传》,如同此前几个中译本,亦为节译(或说“精选”)。卡萨诺瓦(Giacomo Casanova,1725—1798)以冒险家和猎艳高手名世(主要还是后者)。他的话痨更胜于他的“博爱”,除了不停地泡妞,没见他干成什么了不起大事回忆录倒写了13年,长达4000多页。要都译出来,我还不如去看廿四史。

  小林一茶以一首俳句悼怀亡女:“ 露水的世啊,虽然是露水的世, 虽然是如此。”费尔南多•佩索阿在《惶然录》中说:“写下就是永恒。”那么,卡萨诺瓦写下他的一大堆露水,就能寄身于“永恒”吗?也二百来年了,姑且算吧。本书简介说得很明白,卡萨诺瓦 “一生多姿多彩,…最终凭借个人回忆录以作家身份名垂后世。”看来,仅仅活得多姿多彩是不够的,要想名垂后世,还得写个回忆录。

  索尔•贝娄有云,“生命在于记忆。” 所以卡萨诺瓦会说:“我所能想出的最大乐趣,就是回忆自己的经历,并让听我讲故事朋友有庄重的理由可以欢笑。”但末句多半出于客套,因为他转而又说:“如果不能让读者喜欢,我得承认自己会难过,但不会悲伤后悔写这个回忆录的程度,因为谁也不能阻止我自得其乐。”

  某位著名旅法华文作家,在一篇题为《文学的理由》的得奖演说里也认为,文学是“个人的声音”,写作只是“自得其乐”,而“自言自语可以说是文学的起点,籍语言交流则在其次。”

  那是因为:记忆并不可靠,一场场风花雪月的事,隔着漫漫光阴总会变得漫漶莫辨;即使曾肌肤相亲,过后也再难唤起相触相交那刻真实感觉。而诉诸文字,哪怕是说说谎,似乎尚能对记忆的叛逃略作抵抗,至少拦下一队残兵。过眼即成云烟,写下才不是云烟。十八世纪的花花公子没准很多,只是他们不写回忆录,待到云散雨收,便都没了痕迹。卡萨诺瓦的风流史,连同他的吹牛与撒谎,凭着白纸黑字,方得以流传。

  就像约翰•杰克斯《南北乱世情》三部曲第二部《战争爱情》里面,有这么一段使我难忘

  “艾什顿有一只她丈夫从未见过的匣子,里面藏的是偷情的纪录,…保存在匣子里的纪念品是裤子纽扣。…受过她布施的男人一人一颗”,有的是她开口要的,有的是她半夜光脚溜下床偷偷剪下来的。

  或许,回忆录里每一段艳事,都是卡萨诺瓦早就剪下的一颗纽扣-而且应该是女人胸衣上的。

  卡萨诺瓦活到七十多岁,对一个冒险家、猎艳者来说,够长了。他晚境潦倒,贫病交加。随着法国大革命和威尼斯共和国的没落,江湖,已不是这个“永不停息的游历者”熟悉的江湖;他声称曾与132个女人共寝,到头来梅毒和治疗梅毒的水银疗法却折磨得他欲望全消。华伦斯坦伯爵邀其担任私家图书馆的管理员,他在此寄人篱下以终。虽得主人礼遇,但主人经常外出,他便要时时遭受敌视他的一众仆人们(从厨师、管家到佣人)欺凌。他余生埋头于创作自传《我的生平》,是再无纽扣可剪,只好数数过往攒下的纽扣,实出无奈

  知堂晚年常说“寿者多辱”。《知堂回想录》“后序”中写道:

  “这回想录写得太长了”,但“其实如要写得详尽,恐怕这还可以加上两倍”,“因为年纪活得太多了,所以见闻也就不少,要拉杂的不加选择的说起来,话就是说不完的。”

  既然如此,我们该能宽宥卡萨诺瓦长达4000多页的话痨。他把一生过了一遍,再写了一遍,犹如牛的反刍,而且食料还堪称丰富-不是谁的一生都值得如此反刍。

  卡萨诺瓦著译颇丰。然而一般认为,除去自传以外,“尽管卡萨诺瓦努力使自己像个学者、史学家、哲学家甚至数学家,他却没有达到其中的标准”。即便这本自传《我的生平》,文笔也乏善可陈,简直详细得近乎累赘。它历经二百来年尚能被迻译、传布,得益于卡萨诺瓦攒下了足够多的纽扣、而且没丢。

  多攒纽扣是王道。从明天起,砍柴牧马,浪迹天涯。…哦,不对,是从明天起,多攒纽扣,千万别丢。

  《我的生平》读后感(四):一径风流

  真是聪明又自负的家伙。我能看见他瘦骨嶙峋手指拂过书页。

  是的是的。年轻的他戏谑地笑道,伯爵是个蠢材,神甫是个懦夫。公爵对我很好,但我在几年后不得不与他为敌,而且公正的读者会发现他的所作所为太过分了。还有那些香艳的尤物,那么放荡又那么纯洁,我几乎克制不住自己的欲望。然而我是伊壁鸠鲁的忠诚信仰者,感官之外的快乐我可从未尝过——那些说有过这种快乐的,不是笨蛋就是伪君子。

  伏尔泰真够伟大的,学识渊博,口才了得,可惜观点总是失之偏颇。至于黎塞留,恩,我对他没什么可说的。

  卡萨诺瓦有一种点到即止的聪明(你也可以把这叫做滑头),对事件人物评价精准自信。他童年时代老师,老师的妹妹抱歉我总记不住书里的人名,意大利名字让人舌头打结),各色神甫、公爵、伯爵、上层贵妇、平民女子、女奴……都是要从书里跃出来的,你闻得到他们的香气,听得到他们的声音,如果情况窘迫,你还能看到他们额头上细碎的汗珠。

  到处流浪而且到处留情。传奇之所以成为传奇,总是因为传奇里的人物太倒霉。卡萨诺瓦总是莫名其妙被误会,被逮捕,从威尼斯到巴黎,从巴黎到瑞士……最后几乎游遍了整个欧洲。他笔下的欧洲有一种浑浊气息,肉感的,是女人梳妆盒里的脂粉气,混着绅士们的头油味。他讲自己孩童时期受了什么苦,在游历期间的艳遇,又讲自己怎样越狱(那一段可真够精彩的),怎样骂骂咧咧哭哭笑笑,你翻过那些书页,就恨不能把手伸到故事里拉拉他:嘿,带着我一起走吧!

  当然他的回答总在意料之中:放开我,你这蠢材!

  感情充沛得可以和理智水乳交融

  晚年的卡萨诺瓦似乎尝试写过一部什么东西,我迄今无缘得见,从题目来看,比较闷。他为自己失去了魅力(当然,还有日渐减退的性能力)而苦恼不已,陷入一种老年人的追思和感慨。以至于最后居然写出了这样一个句子:我相信儿子父亲是有感情的。当然,父亲对儿子爱的深沉是后者无论如何比不上的。这句话平平,在书里也没什么特别意思。但这样的话从卡萨诺瓦嘴里说出来,却让人觉得……他真的老了。

  这本书像是那只载着小男孩游历世界的大鹅,上冲下俯,直让你心荡神迷,不可自拔。

  《我的生平》读后感(五):卡萨诺瓦不是浪荡子

  不知道是中意文化差异,还是如何,卡萨诺瓦的做法简直平淡的不需要大惊小怪

  我只是不明白,他当真是爱过每一个情妇么?那他的attention span 也着实太短了。他不是情圣,只是个男人而已。没有必要为他的语言天赋,外交手段、口才,乃至魅力所着迷。这些只是时空所产生的朦胧美而已。倘或今日,他也只不过是一个上了花边新闻的IMF总裁而已。

  以前只以为美国是个超级开放的国家,而英国才是古板守旧的。没想到事实恰好相反,这个清教徒建立的国家怎么能真正开放起来。

  有人看到的是意大利乃至欧洲的风情,有人看到的是一位外交家的成长,有人看到的是情色的诱惑,你能否看到并不重要,你能否书写才是关键

  《我的生平》读后感(六):卡萨诺瓦其人

  我一直搞不明白(也许永远也搞不明白)为什么因为人类的始祖偷吃了一枚小小的果子人类的世世代代(如果我们也是亚当和夏娃的后代的话)就要受那永恒的惩罚。看过《圣经》的人都知道,亚当和夏娃偷吃的那枚禁果并非是男女之果(其实上帝当初创造它就是让人偷吃的,不信你看看《圣经》),而是一枚能分辩善恶的果子,这难道是什么大逆不道的事吗,神难道希望人永远也分不清善恶吗?那么他创造人类的意义何在?

  我进而想,如果当初蛇没有引诱女人,女人没有引诱男人,亚当和夏娃没有吃那枚果子,那将会怎么样?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人类将永远也看不到自己的赤身裸体,脑子里也将永远不会有善恶这样的观念,那永恒的惩罚将不会落到亚当和夏娃(进而世世代代人)的身上,每个人的一生都会因为没有遭遇过痛苦而成为一次次狂欢节,上帝也不会因为人类一次次的思考而笑得合不拢嘴,掩耳确实是可以盗铃的。

  不幸的是我们大多数人的身上至今还流着亚当和夏娃的血(可能会有争议),那就是说我们大多数人逃不过那永恒的惩罚。在此,有必要回顾一下当初上帝给男人和女人的判词。

  给男人:你即听了妻子的话,吃了我所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树上的果子,地必因为你的缘故受咒诅,你必终生受苦,才能从地里得吃的。地必给你长出荆棘和蒺藜来,你也要吃田间的菜蔬,你必汗流满面才能糊口,直到你归了土,因为你是从土而来出的。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

  给女人:我必多多加增你怀胎的苦楚,你生产儿女必受苦楚,你必恋慕你的丈夫,你丈夫必管辖你。

  只有少数的幸运儿,他们出生时基因发生了突变,使他们成了当初还没有吃禁果的亚当和夏娃,于是他们的一生成了一次狂欢节,即使到了世界末日的审判,他们也将会是漏网之鱼,这样的例子,我很快就会说到。

  提起卡萨诺瓦这个人,我想大多数中国人是陌生的(其实不久前我也是陌生的),在此我只稍透露一下他的事迹,这么说吧,他就是那个基因发生了突变,进而成了没有吃禁果前的亚当的人,是那个狂欢了一生的人,是那个在世界末日不会受到审判的人。他如果生在当代的中国,卫慧和棉棉之流将永远也不会有出名的机会,木子美和竹影睛瞳的表演只能是露天中的独舞,无数色情网站和无数色情制品公司将关门大吉(也可能生意更加兴隆),贾平凹《废都》里的那些小方框将会成为幼儿园的读本,池莉的《有了快感你就喊》,你将会觉得喊得一点也不到位,至于那本被人一再提起的《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与他那洋洋十多卷的回忆录相比,简直当垃圾的机会都没有。

  这个疯狂的人,自称在全欧洲都可以找到他的子嗣,在和一个女人疯狂一次多年之后,在安全知情的情况下,和他们疯狂的结晶,也就是自己的亲生女儿再一次陷入疯狂,并且生下了一个孩子,让那个孩子不知是该叫他父亲,还是外公。而这只是他无数疯狂中的一次,这个疯子,他在能疯狂的时候就极尽疯狂,在不能疯狂的时候,就开始写他那些疯狂的历史,并且一不小心,让自己加入了不朽的行列。

  但是,且慢,如果只是把他当成一个无所顾忌的色鬼,可真是太小看他了,让我们先看看一段关于他的比较正统的叙述:

  “1725年卡萨诺瓦出生于威尼斯,年轻时因为行为不检被赶出神学院,由此开始了他的冒险生涯。自十八世纪以来,卡萨诺瓦就是浪子的代名词。作为出色的间谍,声名显赫的外交家,多才多艺的作家,精力过盛的冒险家,放荡不羁的情人,这个意大利人在自传中略带夸张地记叙了他传奇的一生。他人生的最后角色是冯·瓦尔茨坦伯爵的图书管理员,正是在这里他完成了他那洋洋十二卷的《我的一生》。”

  卡萨诺瓦如果看了以上的文字,他一定会气得发疯,因为他的一生远不止于这些。茨威格——这位细腻的小说家和传记作家,虽然在他的《描述自我的三作家》里略带气愤和嫉妒地叙述卡萨诺瓦的一生,但他所说出的也只是冰山一角。费兰姆——一位卡萨诺瓦的崇拜者兼精神分析专家,在她的《卡萨诺瓦传奇》里几乎无一句不是在对卡萨诺瓦发出赞叹,但与卡萨诺瓦那传奇而又复杂的一生相比,也显得苍白无力。爱尔兰作家安德鲁·米勒在他虚构的小说《卡萨诺瓦》里,卡萨诺瓦又是一个略带几份无奈的中年男人,但这样的时光可能在卡萨诺瓦的一生中连千分之一的比例都占不到。

  事实上,如果你想对这个男人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除了看完他的十多卷的自传之外,几乎没有别的办法,为了搞清楚这个男人丰富而又传奇的一生以及他对后人造成的影响,人们专门成立了“卡萨诺瓦协会”,不定期地举行有关卡萨诺瓦的研讨会。

  “他外貌在同一个身体上更换衬衫那样不停地更换国家、城市、身体、职业和女人”,茨威格在谈到卡萨诺瓦时如是说。与他那丰富的一生相比,那些一辈子只干过一种职业的人简直是可耻的,那些一辈子只和一个女人有过亲密接触的男人简直和处男没有什么区别。从宁静的日内瓦,到繁华的伦敦,从如梦的巴黎,到寒冷的圣彼德堡,无不留下他的足迹和精液。他干过的职业有下等的士兵,高贵的修士,多情的小提琴手,疯狂的赌客,神秘的魔法师,医术高明的医生,思维严密的彩票发行者,博学的历法改革家,经验丰富的漂染专家,愤世嫉俗的土地改革家,高超的解密专家,浪漫的歌剧词典作者,等等等等。

  当然他的几乎是没有能打破的记录还得算他经历的那些女人们,从高傲的伯爵夫人,到最下等的妓女(没有歧视的意思),从圣洁的修女,到女扮男装的漂亮的女人妖,从纯朴的农妇,到情窦初开的少女,几乎没有哪种女人能逃过他的魔掌,但如果你觉得他是一个情感与肉体世界的大骗子,那也是太贬低他了,历史上几乎再也找不出象他那样全身心的热爱女人的男人,也找不到象他那样,为了女人时候准备付出一切的男人,更找不出象他那样让一个个女人无所顾忌地体验极乐的男人。

  他从不向她们表白那海枯石烂的爱情,但他认为他和和她们在一起时让她们快乐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因为他让她们体验到的是彻底的无所顾忌的极乐,他带给她们的从来没有伤痕累累,所以“她们立刻去寻找这种愿为她们的幸福献身的新信徒:姐姐把妹妹领到这样的祭坛前去做温情的牺牲品,母亲把女儿领去见温情的导师,他的每一个情妇催迫别的女人去礼拜这个赐福的神,和他共跳轮舞。”

  他从来没想过不朽,更别说道德高尚的美名,他只想疯狂地享受今生的快乐。无数道德高尚者在他们死后,他们的名字连同他们的肉体烟消云烟,无数个老老实实生活的人,想凭自己的诚实生活来赢得心灵的宁静,但他们的一生内心都在冲突不断。卡萨诺瓦这个疯狂了一生的人,心灵却很少不宁静,他即极尽了疯狂,又轻易地跨入了不朽,这真是一个绝妙的讽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