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岛屿书》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岛屿书》的读后感10篇

2018-02-16 21:4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岛屿书》的读后感10篇

  《岛屿书》是一本由(德)朱迪丝·莎兰斯基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14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岛屿书》读后感(一):浪费钱。。

  说实话。。

  自从朋友推荐这书送人不错。。

  便觉得应该是本好书。。。

  能让不通的人都能知道,了解一些东西

  可是买回来后。。

  就是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整本书里面写得最好的应该就是序了。。

  不过这个序。。太吹了。。。

  书里面的故事。。就是序里面说的那些未知的。带有恐怖。或是惊喜。或是悲伤的故事。。全都几乎一句话代过。。

  看完后我甚至不记得里面任何一个故事

  我不知道这是这本书的悲哀。。

  抑或是我的悲哀。。

  最后说,,对于我这样一个大学生。。这本书的价值完全不值我4天的饭钱。。

  《岛屿书》读后感(二):《岛屿书》:反旅行书的诗意

  刊于《外滩画报》2013/3/7

  博尔赫斯在短篇小说《关于科学的精确性》中描绘了这样一个帝国:在那个国度,“绘图员的技艺达到如此完美地步,以至于一个省的地图覆盖了一个城市空间”。艾柯则在《关于绘制一幅一比一的帝国地图的不可能性》一文中指出其固有的逻辑矛盾,认为倘若真有这样一张地图,它就“必须把自身的存在包含在内”。地图令人着迷,制图学的科学之美及语焉不详,或如作者在前言中所称“降低了真实地理多样性”的无情概括,反而触发了对于地图所指称的别处的想像。极端例子,是美国学者及小说家Austin Tappan Wright。 他幻想出一个名为Islandia的乌托邦并详细描述其历史文化语言宗教、地理,更绘制出1907年这个南极洲附近虚拟国度的地图。关于Islandia的三千多页手稿在其去世后出版,销量近三万本。

  德国女作家朱迪丝·莎兰斯基的《岛屿书》具有类似气质:虽然书中的50个岛都是真实存在的,它却没有功利性和实用性,不像旅行书般具备诱引的特质,相反地,它几乎是一本“反旅行书”——并不指向旅行,而是令阅读过程成为旅行本身。另一方面,虽然朱迪丝所使用的材料都是有据可查事实或确实可考的引文,但作者使用材料的方法如此特别,以至于在这些断片式的文字里,现实与虚构变得复杂难辨,岛屿成为“世界剧场”,放大了现实的诗意。

  不是旅行书,而是旅行本身

  《岛屿书》是一本“反旅行书”。照英译本副标题说法,这是50个“我从来没有去过也永远不会去”的岛屿,它不像通常的旅行书那样激起你旅行的渴望;而恰恰相反,它告诉你,你根本不必去那里。

  不必去这些岛屿旅行,是因为它们大多远离大陆,常常被“框进一个小框,蜷缩在整张地图的角落处,有自己单独的比例尺”,且“与陆地的所有关联都失落无考了”。如同离群索居孤独的人,或人的孤独。北冰洋咯拉海中的孤独岛以“孤独”命名不啻是一个隐喻,飘零的岛屿与孤独的人由此变成了同一样东西,“渴求着一个既是此处又是无处的地方”,或如同班宁对于索科罗岛的描述,那里“什么也没有;而它的美,正在这里”——是为“美丽的虚无”。

  读《岛屿书》时,那扑面而来的孤独感是直观的。《岛屿书》的排版是左侧文字,右侧地图。在1厘米对应2公里的比例尺下,有静谧的灰蓝色海洋,及飘零其中的以黑白灰显示不同地形的简约地图。在这样一种注视下,你看不见他们与大陆的关联,或其行政区划,就好像他们是独立的存在,是一个个微型的大陆。或照董启章在《地图集》里的说法,这些地图以一种“排斥‘什么不是这个地方’并包罗‘属于这个地方的一切’”之图廓,强调了这些岛屿的独立性。

  不必去那里,也因为朱迪丝·莎兰斯基笔下的岛屿已经浓缩了天堂地狱:它们有时意味着流放与囚禁,如那些因为搁浅而意外流落到特罗姆兰岛上的奴隶,他们自由了,但“他们的自由还不到一平方公里那么大”;有时意味着独特社会规范或风俗,如新生儿会神秘死亡的圣基尔达岛,或道德宽松的普卡普卡岛;有些充满了死亡或末日的存在主义指涉,如皮特凯恩岛上的克里斯蒂安大副所言,“留在这里,只不过是死亡的另外一种方式”,或那“或许下月,获许来年”即将要沉没的塔库乌环礁岛;有些则是传奇之地,吉斯勒花费了16年在科科岛上寻宝几乎一无所获,却激发了斯蒂文森写作《金银岛》的灵感。每次翻动书页,就好比毋需签证地来到一个又一个故事之岛,开始一场场沙发上的虚拟旅行;就这样,阅读《岛屿书》的过程,成为了旅行本身。

  虚实之间的诗意

  “这些都是真的么?”或许这是每个读完《岛屿书》的人心头都会产生的疑问。当我打开维基百科,搜索“岛屿书”时,意外地发现了另一本“岛屿书”——由这50个岛屿的维基页面组成的长达356页的PDF电子书。出于好奇,我核对了《岛屿书》里若干个岛屿的细节,证实了我的猜测:朱迪丝在那些断片式的文字里所写的,都是真的。另一方面,这些维基页面读来多少有些刻板枯燥,仿佛它们讲述的另一些不同的岛屿似的。或许这便是《岛屿书》的迷人之处:作者选取、处理材料的卓越能力及诗意的方式。

  “我可以为每个细节写一个脚注。” 朱迪丝在《岛屿书》获得美国“Essay Prize”后接受采访时说,但她没有那样做,而是将大量的资料——地理学数据人类学文本、田野考察的结果、小说里的描述、其他作者的叙述文本等——去芜存菁,发掘每个岛屿最有意味、最具有决定性的特质,以此作为切入点。真实或虚构不是朱迪丝要着力辩护的,对她而言,现实不仅被高估了,而且不是她的关注点,或者说她的企图恰恰相反——如在前言中所述:要“架空现实”,让“幻想照进现实”。

  而这样杂糅现实与虚构的诉求对应着《岛屿书》那特别的文体:用真实的材料搭建了虚构的舞台,一如地图册最原初的词义便是“世界舞台”(Theatrum orbis terrarum),在那个舞台上展示了岛屿最真实的一面,一种迂回的真实;另一方面,朱迪丝的文字并不追求学究式的准确严谨,而处处透出诗意,描写单人跨大西洋飞行的埃尔哈特在豪兰岛附近失踪时,她写道,“在那趟前往昨天的飞行中,埃尔哈特消失在了即将到达日期变更线的时候大海沉默。”一句“大海沉默”写尽了命运感伤。而写到圣乔治岛上那些总被人类伤害的海牛时,她写道,“它们是哑巴,发不出声音。只有在受伤的时候,才会短短叹息一声。”

  语言的岛屿

  整本《岛屿书》中,最特别的一则是“拉帕伊蒂岛”。话说在孚日山脉边的小城里,生活着一名6岁男孩李卜兰。梦中,有人教了他一门完全陌生的语言,但他不知道这种语言来自何处。33岁后,他在布列塔尼过起了避世生活,他的古怪语言也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终于在一间小酒吧里,一名海军退役军人识出了那种语言,他认识的一位波利尼西亚妇人说同样的语言。“从来没有离开过欧洲的李卜兰迎娶了这位唯一能够听懂他说话的女人。1983年,他带着她一起,去了那座说他的语言的岛屿。”

  在我看来,这个博尔赫斯式的故事不啻是对于《岛屿书》自身语言的隐喻,每一种特别的语言,都像一个孤独的岛屿,等待被识别,被爱上。而这种语言的特别性,与贯穿全书的诗意形成了有效的映照——诗,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作为一座语言的岛屿,与它所书写的主体形成了统一

  在伊塔洛·卡尔维诺的名著《看不见的城市》里,皇帝对马可说,“我觉得你靠看地图比亲自前去更能了解城市。”对于《岛屿书》而言,这同样适用。这是一本适合在哪儿都去不了的寒冬窝在沙发里独自阅读的书,而中文版也几乎(除了第80页的底部边距)完美复刻了获得“最美图书奖”的德语原版,无论是精美的内文书纸还是触觉性感的书脊布,在这电子阅读席卷而来的时代,都是弥足珍贵的阅读体验

  《岛屿书》读后感(三):很多个世界

  很小的时候我就喜欢对着地图发呆,看着大片或深或浅的蓝色,用粗细的线条来勾勒陆地,而最吸引人的便是远离大陆的一粒粒没有名字浑身笼罩着神秘色彩的黑点。后来我才知道那是岛屿,或大或小,大多数的它们在地球仪上没有名字。我没有一颗喜欢旅行的心,但却对走遍这些小岛满是憧憬

  当我斜躺在床上翻一本硬皮的很精美的《岛屿书》时,宁同学脑袋过来瞅了一眼,说:“你是不是准备跟路飞去当海贼王?”原来OP迷在看到这本完全与OP无关的书时都会想起One Piece呢。每翻一页左边是关于这座岛或岛上的人的故事,右边是橙色的海中间一座孤伶伶的岛,会让人忍不住盯着它移不开视线脑海里开始构造这座岛的模样,在臆想中登上它,可能会是一片光秃秃的珊瑚礁,可能踩在厚厚的火山灰上能从脚底感受到火山的内心的躁动,可能会有被遗弃的羊的后代、已经灭绝的海牛、难以描述的鸟群、肥胖的会撕碎你身体的企鹅,可能空无一物只是冰雪,可能你在登岛前会被警告要求离开,可能登岛后不准你走……千万座岛就有千万种可能,每一个岛都会有它自己的脾气个性,我用千万种可能来想象大海孕育它时的场景,我又用千万种心思来揣摩它孤伶伶的仰躺在无边际的大海中的心情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静悄悄的,一座岛在地晃山摇中带着一个文明缓缓沉入深邃的海底,在海的另一边,静悄悄的,火山喷发着岩浆在海里堆积起一座新的岛,第一个乘着船透过望远镜看到它的人,兴奋的用他的名字给这座光秃秃的岛屿命名,踩上石灰岩,在岛上逛了一圈,留下这个只有他的名字的岛失望的离开。

  《岛屿书》读后感(四):岛是世界的边缘

  书的封面上写着,“天堂是岛,地狱也是”。但是本书描述的50个岛屿,没有一个让人觉得有天堂的样貌,即便是有着新奇生物和独特景观的地方,也在作者冷静、淡漠的笔调中乏了热情。马尔代夫或是夏威夷的官方旅游局,应该禁止人们阅读本书,它会打消大部分人海岛游的念头;不过要是你厌恶坐船和海浪,那太好了,它让你更加确幸没有什么地方比大陆更让人踏实的。

  书里有34个岛没有常住居民,另外12个岛的岛民不是暂时被流放就是即将要离开,还有3个岛的人备受疾病和贫乏的困扰。为了提醒读者这一“事实”,作者也是本书的版面设计人,将其铺上淡蓝的底色,并以铅灰描边,小小的岛屿隐隐约约,仿若浮于海雾之中,只有读过对页的文字才能了解岛屿的真相。所以这不是一本地图册,“玛丽王后峰”,“密迪安多法冰河”,“维多利亚台地”这些地标并不能告诉你所在地的景观地貌,人文风俗,它们更多的是在表明一段历史,一段人们曾经在那儿走过的历史。

  是的,这本书的作者以歌咏的方式,唱出档案馆深处能查阅到的有关各个岛屿的片段。她可能慎重的筛选过,把它们排进不超过一页的版面内,印象派式的轻松开头,带你深入沉重的史实,然后不着痕迹的放飞结论。然后读者便被留在了对页那模糊、孤独的小岛上,静静的想一会儿。

  不知道是不是德国人都必须要装作严谨且深刻,或许他们的确如此,他们分析事物的方式总是以时间为纬度,于是不可避免的就有着末世论的悲观。只是另一方面他们质朴的生活态度,不能让他们放弃世界,乌托邦或反乌托邦在这里是不被允许的。心底柔软的人看到这本书可能会觉得有些残酷,但对于心脏已被钢铁浇铸的德国人,像作者这样,他们反而能更冷静的讲述这种无可回避的孤独,甚至是一种轻飘飘的方式。

  书的扉页是炫目的黄色,书边也是金黄的,当然地图中也有丝丝点点的这份耀眼。大概作者是想给读者更多些信心勇气。书中有18个故事是关于那些无畏的探险家的,人总归还是有那么一种意念,不管仙境是不是冷酷,都要去追寻世界的边缘。

  《岛屿书》读后感(五):理想崩坏的失落之岛

  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水手班宁在航行中到达墨西哥的索科罗岛。一下船,这位孤寂岛屿的爱好者立即被眼前的荒寂所震慑。他在日记中写道,“什么也没有,什么也没有;而它的美,正在这里。”这是《岛屿书》里的一个片段。作者朱迪斯•莎兰斯基抛弃了通常“到此一游”的感悟式写作。空无一人的小岛是其中唯一主角。茫茫大海将这些未知的处女地与已知的大陆阻隔开来,资源的匮乏造就了无法复制的荒凉景观。但正是这“什么也没有”的虚无之美,却时时挑逗着探险家的征服欲望。它制造出无穷无尽的希望,亦带来理想崩坏后的怅惘与失落。

  莎兰斯基自诩为看着地图长大的“地图儿童”,对世界的认知始于起居室里的指尖旅行与内心激荡。地图上,冷静精确的经纬度将世界压缩为单一的平面图例,真实存在 的城市乡村、人为划分的地理疆域与政治壁垒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神秘的符号。其后究竟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总使她辗转反侧、浮想联翩。在《岛屿书》里,她将自己对海岛的执迷与憧憬付诸笔尖,以故事讲述人类对未知之地的好奇与探究。于是,这些她从未踏足、也许一生也无法到达的遥远岛屿,也就成了“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钥匙”。

  “地图册”一词来自拉丁文的“theatrum orbis terrarium”,原意为“世界剧场”,意指世间种种演变,波云诡谲、千回百转,绝非人力之可及。但无论是物种的进化、自然的演变,抑或是历史的大势,皆服膺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孤悬于海外的岛屿,一方面因为地理的重重阻隔、王权的鞭长莫及,得以远离秩序与规则的管束,逍遥于苛政与法制之外,另一方面也因为闭塞的生存环境、匮乏的自然资源,放大了人性里的邪恶,使之沾染上某种原始的意味。因此,在莎兰斯基的讲述里,所有故事都被加上了极端的烙印——雄心勃勃的野心家占山为王,试图在体制之外创立个人的极权统治;厌倦文明的避世者归隐其间,寻求超脱于人世的可能;失意的囚犯被放逐于荒岛,在杳无人烟的环境里走完最后的人生。

  不过,岛屿作为大陆的注脚,并不能脱离人类社会独立存在。即使在远离王权掌控的域外之地,波光粼粼的大海里仍旧没有众生平等的极乐净土。历史的残酷在此彰显无余。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胜者往往占尽天时地利,用尽一切手段盘剥、奴役他人;弱者只落得被驱逐于孤舟之中自生自灭的悲惨下场。譬如,超级大国就以某种主人的姿态肆意对待其海外领土,当地人被无情驱赶,沦落为有家难回的外籍劳工。今天的方加陶法岛是野生鸟儿的天堂,可谁曾想到冷战时期的惨状。彼时,法国在该岛建立核试验基地,伴随着升腾而起的巨大蘑菇云,“如诗如画”的珊瑚环礁瞬间化为一片焦土,房屋、设施、树木被尽数摧毁,“什么都不剩”。

  莎兰斯基一路讲述岛屿的往事,在大航海时代如何被发现,如何被命名,其后如何消失于世人的视线之外,最后如何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但不管她如何讲述,归根结底,岛屿的故事,本质上仍是人的故事。比如,1937年,历史上首位单人跨越大西洋的女飞行员艾美丽亚•埃尔哈特在沿赤道飞行的过程中与地面失去联系,南太平洋的平静海面成了这位事事敢为天下先的女性最后的长眠之地,名不见经传的豪兰岛也因为她那“天不怕地不怕”的笑容被人们牢记。圣赫勒拿岛的大名与法兰西皇帝拿破仑不无关系。曾经威名赫赫的他壮志未酬,无奈做了他人的阶下囚,流放于此渡过余生。硫磺岛上,无数无名战士为了二战的最后胜利葬身原始丛林,即使时隔数十年,回想起来也难免令人为之唏嘘。

  总之,莎兰斯基的岛屿,不是旖旎浪漫的天堂,也非阴森恐怖的地狱。这里是一片理想崩坏的失落之地,充满了欲望落空后的孤独与无依。在小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少年以臆造的孤岛获得了暂时的安慰,吃人岛上虽然暗藏着人骨结成的花朵,却也有美味绝伦的海藻。现实毕竟不同于文学,没有动人的故事可资安慰。《岛屿书》里,漂泊多年的亨利•埃尔德终于在南太平洋的麦夸里岛登陆,映入眼帘的除了荒寂,还是荒寂——成堆废弃的船只在大海上腐烂,成群的企鹅驱赶、撕咬着他。而早在1840年,威尔克斯船长就曾留下过失望的叹息,“对于想到此一游的人,麦夸里岛不具备任何吸引力。”这是个人的感慨,也是岛屿的宿命。

  《岛屿书》读后感(六):我所至之处,你们永不能至。

  认识陈垦不知不觉已有十年。看着他一路从出版社编辑,转到《上海壹周》以及专栏作家,再到如今的浦睿文化。

  在杯筹交错的场合匆匆见过三面。在上海,在大理,在上海。

  读书人陈垦成为书商后,我看过很多他出品的书,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本。陈垦是国内书商中为数不多的还充满儒雅之气的文艺青年。长得挺帅,工作狂,狮子座的强大和倔强。身上矛盾地结合着创业青年的认真踏实,以及浪漫主义的理想情怀。

  陈垦爱写诗,有一年,我还偷过他的一句话“我这里有很好的月亮,愿它使你好。”

  我很喜欢这话,把它按在了笔下小说的主人公身上。在我极讨厌拾人牙慧,万一拾,一定要标明出处以示撇清的那种文字洁癖生涯里,这是个例外。(因为按在了主人公说话的时候,所以难以标明出处)

  认识他的人都是一句“Kevin啊,那个文艺青年哦!”

  他本该自己就是偶像派实力派选手,对于文字的感觉,极有悟性。可是,他还是跑去给他人做嫁衣裳了。

  打住,越说越远。回到书本身。

  起先,只是觉得《岛屿书》精美来着。开本很大,都是硬封,一副要成为精品的模样。

  某天下午,坐在阳光里闲闲看书。首先就被朱迪丝序言打动了。我对德国人、日本人在细节方面的严谨都深怀敬意。所以德国人朱迪丝这本书,我能够想像为了每一个数据,测绘,考证,她做了多少功夫。这种论证都是容不得半点闪失的。更何况还有那些地图。我真是非常喜欢这本书的设计。竟然全书有一半都是地图,但你绝对不会觉得这是轻巧之事,因为你知道,每一张轮廓正确的手绘地图,都是件费力之事。她还有比例尺。我的天。这个认真的德国人。

  50座岛,每座岛都有前世今生,生辰八字,因缘际会。谁来过,谁离开。谁和谁在岛上,有过什么样的故事。在细细看字的时候,被朱迪丝的笔触惊艳到了。这笔触哪里是德国人的,分明是法国人的!优雅,淡定(我大概地扫了一下,全书没有感叹号,感叹号是情绪太多),清静,空灵,自然。

  每一座岛的描述文字,大概都只有几百字。可是信息量之大,让人立刻明白,朱迪丝在排词遣句时候的用心。每个字都是认真考虑过的,不删,不减,不肥,不瘦。

  只是这几百字,却已经写得宛如史诗。我屡屡被这样的句子惊到,比如“那里有个六岁的孩子,他梦见有人教他说一种陌生的语言。”这样的语言,简直就是马尔克斯的魔幻主义。

  天堂是岛,地狱也是。原来美剧《迷失》是极有可能发生的,并不是美剧编剧太天马行空。有的岛屿会沉没,有的会漂移。有的不允许上岛,有的则不允许回去。有的作为科考,有的一无所有。

  如果孤独是自我选择,那么这个人就被解放了。有的岛,发生过无比恐怖之事。比如岛上五个人,最后只有一个人生还,回到法国。而发生了什么事,无从知晓。这哪里仅仅是岛?这是天堂变成地狱。

  我非常喜欢朱迪丝写圣赫勒拿岛的那个角度。这座流放之岛因拿破仑而不朽。朱迪丝的角度是从皇帝离开而写的,她没有写皇帝来到。仿佛她是站在岛的角度所写,一片空寂。朱迪丝是在空灵之中,捕捉一些风过的痕迹。

  麦哲伦远航曾经遇到的失望岛,也印象极深。船员陆续死去,他为了不让属下成为吃肉的兽类,一旦人死立刻扔海。在漂泊五十天后,终于看到了陆地——可是这是一座一无所有的失望的岛屿。一座被冠名的寂寞的岛屿,见证了那个伟大的时代,犹如瞥见神灵轻轻上扬的唇角。

  “我所至之处,你们永不能至。”在看岛屿书的时候,我自然而然地想起这句话。类似于福音书里上帝之语。

  作为一个旅人来说,我对这样的话,反而是有种淡淡的喜悦的。因为这描述了空,描述了远,描述了超越。这些永不能至的所在,才比这个可见的世界,更让我安心。

  我安心,世界并不只是眼睛能看见的这些污秽,挣扎,凄楚。我热爱想像的空灵远胜于热爱可以碰触的肉身。

  我永不能至,那又有什么关系。也许等我死后,我会更明白一些。我会像那些孤岛上的鸟类,风,浪,白云,植物,一样地更明白自然的声响,神灵的浩瀚。或者我也是,一座没有因为所以的岛。切割了诸有的联系,只剩没有限制地无穷无尽的海浪。

  《岛屿书》读后感(七):岛之世界的书人

  1)关于故事

  “岛屿其实就是微型的大陆,而大陆也无非就是非常非常巨大的岛屿。这一块边界分明的土地十全完美,而同时它又是失落的,就像那一页画着岛屿的孤零零的纸片,同陆地的所有关联都失落无考了......就这样,岛屿成了陆地的注脚,某些时候,它们甚至是可有可无的。然而,比起广袤无垠的大陆,小小岛屿却有趣许多”

  《华氏451》描述了一个奇特的世界:那里拥有书是违法的,书一律都要烧毁,舍不得书的人便沿着轨道逃亡,然后大家聚到一起,彼此约定,每个人负责一字不漏的记住一本书,将已经烧毁的书留给未来的人。于是,当有人还念哪本书的时候,就去找在火堆边取暖的《圣经》,或是游戏的着的那个“书人”。

  岛屿书便是岛之世界的“书人”,每一个岛屿都有自己的故事。有关于不可一世的皇帝在隔绝小岛上的孤寂晚年,有关于伟大的飞行员在天际失去联络的忧伤故事,也有法律遭到无情破坏的政治丑闻。这些真实的碎片,零零星星,如岛屿之于地球,拼凑着失落的真实。

  岛屿的事,真实,荒谬,癫狂,最佳的故事脚本。

  2)关于新世界

  最激动人心的时代有 2 个,互联网时代排第二,不如大航海时代,发明与发现的差别。可能以后太空时代会超越大航海。

  冒险家何以如此痴迷岛屿?未有人涉足的极地岛屿,似乎就意味着一种无法容忍的耻辱。

  发现者来到一个岛屿,不仅发现了一片土地,更意味着一个新世界的即将创造。插入旗帜的瞬间,便获得了这片土地的合法权,起名、丈量、规划、设置生活方式和规则。

  特里斯坦-达库尼亚岛的法律简单而有效:人人平等,共享一切。在非凡的族长照管下,共产主义的理想国家模型在这里成了现实。

  大陆拥挤不堪,岛屿诉说着各种可能 - 新的开始,更好的理想生活,自我无尽的潜能,都是可以实现的。

  这是全人类的春药。

  3)关于极端

  无限可能亦意味着无限极端。

  芙罗蕾娜岛,一座孤寂得的岛屿,一个自封的女男爵,用皮鞭和左轮手枪支配着男仆和岛上另一对夫妇,如同暴君一样的统治着岛屿。

  诺福克岛,丰饶的绿色岛屿,最凶恶的罪犯流放地,工作、单调的食物、不允许任何反抗、皇家海军狠命的抽打,高压管制下的某一天,女王生日庆典,所有人都可以自由外出。焰火、晚宴、娱乐、节目、唱歌,结束后,所有人又都回到各自的牢房和棚屋。这一天,没有任何意外。

  岛屿越小,映照越大,超越最好的小说家的想象。

  4)关于隔绝

  岛屿的小,成就了新世界的可能,也恰是人类最大的恐惧。我们都有密闭恐惧,只关于可接受的空间大小。

  特罗姆兰岛,整座岛不足两公里长,八百米宽。1760 年,一艘带着 60 名奴隶的船意外搁浅于此。幸存的船员用残骸建造了一艘小船,外出寻求救援,122 人,挤在小船里,永不再见。奴隶自由了,只是他们的自由不到一平方公里那么大。他们不断的扎起竹筏,随波逐流,其余的人升起火堆,绝望的守着,那堆火足足烧了 15 年。

  个体内心深处的绝望,造就伟大的哲学家,老子。群体内心深处的绝望,造就伟大的时代,大航海时代。

  5)关于岛屿

  卡尔维诺构建了看不见的城市,莎兰斯基记录了看得见的岛屿。说到底,这些虚无和现实的碎屑,呈现了人类的过去与未来。

  “唯有乐园才靠得住,世界是靠不住的,它只是昙花一现。正是对乐园的向往驱使人类航向遥远的岛屿,冒险家们在旅途终点到达传说中的未知之地,却发现真实与想象、疯癫与文明并无区别。”

  《岛屿书》读后感(八):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天堂是一座岛,地狱也是。”

  在经历的了漫长的十年之后,德国女作家朱迪丝•莎兰斯基在她新作的扉页上郑重地写下了这句话。那真是一本装帧精美的大开本书,挺括的淡蓝色纸张上一笔一划地勾勒出每一座坐落在世界角落的岛屿的轮廓,橘红色的标记一一标注出那少得可怜的地理坐标。那些岛屿存在于世界最荒芜的一面,寂静,渺小,一度乏味得让我几乎读不下去。

  倒是从此记住了它有个非常好听的名字——《岛屿书》。

  现在想来,倘若深圳也能勉强算作半座岛屿,那么至今竟有过半数时间是在一座岛上度过的。或许滨海的城市总是有些不同的罢,我想,就譬如盛夏时节泼盆而至的台风雨,亚热带特有的湿漉漉灰蒙蒙的粗暴的抚慰。而我们所毗邻的是一座如此繁华的岛屿,维多利亚港的灯火彻夜不熄,旺角的街头永远人潮涌动。深夜自寂寥的角落回头遥望,只见无数高大写字楼的窗口散射出的寂寂微光,恰似那些窗口后干渴而压抑的灵魂。

  这时就觉得将城市比作一座微光岛屿实在是很恰切的,入夜的城市最孤独也最无助。她给予每个行走在街头的落魄者最温柔的包裹,她将路灯一脉连成灯塔以免他们被黑暗湮没。可是那有什么用呢?倘若没有家,何来回家的路?倘若心似一座封闭于世的岛屿,何来海洋让你泅渡?

  或许每个都市人的心里都是有一座岛的,那是他们在物欲横流的城市里死死抓住的最后一根稻草,那是每个人内心最浓郁也最痛楚的秘密,丛林蓊郁,阻断了他人的来路。

  然而是否岛屿上的人更有对外交流的欲望?因为寂寞,因为孤绝,所以那么一点外界的讯息都被视若珍宝,那么一点温暖都能融化一整座岛上的冰霜。我想这个假设大概是成立的。不比田园的宁静和缓,城市的情感是呈井喷式爆发的,适合诗歌,适合小说。在闹市街头,在地铁站口,你总能看到那么多人,那么多目光漠然行色匆匆的岛屿。他们与你生命的交集,也许仅仅在擦肩而过的那么一秒里,然而谁知道那平静的面孔下是否隐藏着一整座火山?

  这一秒与你擦肩而过的,可能是诗人,是医生,是工程师,是流浪汉。或许若干年前,你和他曾经在医院的走廊上打过匆匆的一照面,他们的气味、他们的温度在你漫长的记忆中转瞬即逝。又或许若干年后,同一条马路,同一个转角,彼此之间再次相遇,然而终究漠不相识,平行着向前远去。但我更愿意相信,这一秒与你擦肩而过的这个人,你曾走进他所设计的房屋;在这个人口过百万的城市,他享有均等的百万分之一的机会,去成为你的朋友、你的合作对象、你的恋人、你的伴侣。为什么不可能呢?生命给了你那么多张面孔,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你会选择哪一张去触摸。

  去认识他们,去结交他们,去信任他们吧,我时常对自己说。当我终于意识到城市并非海洋上的孤岛而是属于岛屿的海洋,我也就明白了没有人会是一座孤岛。因而纵使孤自一人,纵使孤独无援,我依然拥有那么强烈的兴味去认识这个世界,以及这个世界的面具下形形色色的等待我去触摸的灵魂。因而我开始学会去寻找,去依托,去拥抱,去告别。去享受与每一座岛屿的短暂相会,去期待与下一座岛屿的碰撞与交融。我知道有一天我终将在时间与空间的海洋中湮没,但那时我已与我的同类连成一片星光闪烁的广袤美丽的新大陆。

  于是我渐渐地开始理解那些世界尽头荒芜的寂静的岛屿,学会珍视它们用橘红色标出的少得可怜的坐标以及其下渺小但并不卑微的灵魂。天堂在一座岛上,地狱也是,所以人们是需要岛屿的,需要它的荒芜与温柔的包裹,正如人们需要孤独同时也需要同伴。所不同的是我现在才开始懂得,在这个雨水无止无息的城市里,在这个广奥而深邃的世界上,没有人,没有人会是一座真正孤独的岛屿。

  再孤独的岛屿也终有海洋相连。

  《岛屿书》读后感(九):Freak Show

  不管我会在旅途上遭逢到什么样的挫折,不管我会在多么遥远的地方停留下来,不管我会在他乡停留多久,半生甚至一生!只要我心里知道,在不变的海洋上有一个不变的岛在等待着我,那么,这人世间一切的颠沛与艰难都是可以忍受并且可以克服的了。——席慕容。

  然后,我看了一本《岛屿书》。标注有:天堂是岛,地狱也是。Fifty islands I have not visited and never will.

  每个岛都有一段故事,有些很平静,说拍到过 UFO,吸引着你的注意,似乎这样可以与其他岛同台献艺。有些很残酷,为了生存,只能说无人已经算是幸事。最终上演的只是一场 Freak Show, 主题是孤独与绝望。

  是不是像马尔代夫那样,相见不相守,无后顾之忧,才是天堂。

  《岛屿书》读后感(十):永不再见,永不能游历,对于绝境之爱

  为什么要去孤独的岛?

  每一页,标注岛所在的地球的位置,都是以那个岛为中心而画的图。那个岛虽然很小,却在靶心。

  岛、群岛、灯塔。这是我心中最幽暗,最原始的愿望,无论何时,我都希望自己能够最终回到那里,孤独遥远的地方,远离大陆,回到那些没有时间、被时间遗忘的地方。不需要太阳,有浓雾、狂风、暴雨、极昼极夜、海鸟、乌云即可。

  一直觉得自己的前世有几辈子都是隐修士,否则怎么会第一次看电影玫瑰的名字就觉得主角穿着我以前的衣服,怎么会第一次看到岛屿灰蒙蒙的照片就好像看见了精神故乡?我相信前世这回事。并且在我的大脑里,常常会有圣徒的形象跳出来,也喜欢折磨自己的灵魂,恨自己的不洁净。

  如果ipod是太阳能的,就载满chet baker的小号前往自己喜欢的极圈中的岛屿,对于真正的地理意义上的岛屿爱好者,一个岛不需要有什么故事,不需要有什么特殊的风景,只要他是个遥远的岛,站在海中央,甚至不一定有名字,也登不上去,那就是天堂。

  灰蓝的天,蓝黑色的海,七八级的风,你喊出的声音一下就被风卷走了,你被风吹趴在草地上放弃了重新站起来,静静等风雨暂时过去。

  这本书不是写给故事爱好者看的,虽然里面有几个很精彩的故事,但那都是地理意义上岛屿的注脚。再说一次,爱岛屿的人,不需要它有什么美丽的故事去点缀。

  喜欢岛屿的人并不多,等待这个书的人也许并不多。我相信很多人会看上她的封面设计和页内设计而买,或者被并不那么客观的导语影响而买,可最终,他的全部内容将被所有人甄别出来:这到底是一本什么书?

  我绝不是一个很好的广告文案写作者,因为我从来都只能由衷的称赞我真心喜欢的东西,对于不是真挚的爱的东西,我什么都写不出来。

  在我没有游历全世界的岛屿之前,这本书是我愿意天天放在枕头下安魂的作品。

  我永远忘记不了,在一座岛上,我和一个瘦瘦小小的德国男生在一艘轮渡上相遇,彼此不知道名字,只知道他来自德国,学地质的,他知道我来自中国,学电影的,我们一起为了看一个海岬而爬上高山。他一路没有笑过,到了山的三分之二处,已经可以看到海岬,我停止了攀登,看到一对来自澳大利亚的情侣坐在那里,我问你们怎么从南半球来了这里?他们说他们就是爱岛。短短十几分钟,我抬头一看,我的妈呀,那个德国男孩已经爬上了最高的脊梁,好像走在钢索上的人!那么快,那么惊魂,仍然皱着眉头,我好担心狂风会把他吹下来。

  那一次后,我对于德国的爱岛者就更为敬佩,他们的专注和爱,是用一张皱着眉头的脸,以及矫健的身姿去证明的。正如这本书,哪有什么文艺腔的情绪,全都是硬碰硬的白描,一句话“一艘小船,120人,永不再见”,多么有力简短的故事,让喜欢吭哧吭哧抒情的人看得惭愧。

  我只能说,这么好看的装潢和设计,只是刚刚配得起这本书的内容。当然,已经足够牛逼,竟然有这种层级的设计,能够配得起其中的内容。我相信,这是所有爱岛人士的圣经,圣经中的出埃及,圣经中马太福音。

  实用指南,一本无法被孤独星球录入的好书。他是梦所能抵达最远的地方,你永不能游历。所有的一切在警告你,浅尝辄止吧,地球人!

  我不想看游记,这一本书,足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