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顾准文集》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顾准文集》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3-15 10:54: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顾准文集》读后感精选10篇

  《顾准文集》是一本由顾准著作,中国市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39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顾准文集》读后感(一):读顾准:接近他、景仰他、敬佩他

  每个时代总会有一些超越于时代的人,他们有别于那个时代庸碌的大多数,见微知著,于细小处窥见时代发展的脉络,坚持人格的完整和思想的独立。这样一种人若处于一个包容的时代,无疑是幸运的,其所思、所想、所行注定要成为一个时代的标杆,要引领起整个社会思潮的转向与变动;但若不幸,他们身处一个排挤甚至打压迫害异己的专制时代,则他们的肉身无疑将遭受巨大的痛苦,甚而是亲情的背叛,虽如此,他们闪烁的思想光辉却必将照亮后世。读顾准,接近顾准,感受他言谈间思想的力量,怀念他,景仰他,我想,顾准应该就是这样一种人吧。

  文集第一部分简略介绍了希腊城邦制度产生的历史地理背景及其发展与衰落。探究一个文明,确是应该从其源头谈起的,而希腊作为西方文明的源头,始终是不能越过的一个高峰。就像耶鲁公开课--古希腊史简介中,教授在第一节课讲授研究这门课程的意义时所说的,西方一切自由、民主、科学思想的源头都来自希腊,若对其没有了解,只追求当今科技、经济的发展,则我们现在的这些文明成果也终是不可常保的。顾准深知这点,故立志以十年时间贯通中西,以此厘清两种文明不同发展脉络和路径,只可惜残酷的环境过早的摧残了他的身体,甚至这本城邦制度的笔记也是残稿,令人扼腕痛惜。然则希腊的传统,希腊文明曾经达到的高度都令人叹为观止。从远古时期的神授王权而致僭主政体,再致民主制度,希腊因着各种历史的必然和偶然发展出迥异于东方专制主义传统的一套政体,他的这种传统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西方文明,使现今西方大部分人民能够沐浴在民主与自由的阳光之下,能够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个性,也因了此种精神内核,科学精神能在西方发展起来,极大的造福人类自身。可是人类若因此而背弃这些传统,则通往奴役的大道便随时会向人类延伸而来。也因此集体主义的那一套东西,对于个体的自由尊严和人格独立而言无疑具有毁灭性的打击,一切鼓吹集体主义能够给人带来自由、民主与幸福的理论,若不是理论阐述者本身用心不良,便是其心智不足,这方面的例子在历史上可以看到很多,以史为鉴,其后果不可不畏。

  文集第二部分: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是作者诸多读书笔记和思想心得的合辑,这部分文章由王元化先生作序,可以说是展现作者思想最为全面丰富的部分,因其讨论的内容广泛,带给人的启发也应该是最多的吧。作者在书中广泛讨论了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科学、民主等思想的渊源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诸方面的问题,其间闪烁出的思想火花或有令人一读再读之需,朱光潜先生说十本书读一遍不如一本书读十遍,这应该是不无道理的。读到精彩处,常常有豁然开朗之感,如先生谈及基督教思想实际上是希腊思想与希伯来思想的合流就不禁令人拍案,至于许多谈及对专制集体主义的批判,则先生理性犀利的笔锋又令人叹服。稍憾者,惟我对先生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部分不全然接受,持一定的保留意见。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顾准实际上是用自己的人生抉择完成了一次蜕变,完成了对专制与集权的检验与批判。

  文集第三部分的经济文稿,因感觉功力还不够,我没有读完,在此暂不做讨论。既然谈到自由,我在这里简要谈谈一些个人对于个体自由与束缚的想法。所谓自由当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没有边界的为所欲为,“自由”这个词本身已经包含了对自身的限制与否定,真正的自由主义者应该能够厘清这些边界的范围,他们是理性的,不盲从的,他们追求人格的独立与完整,尊重个体,尊重社会基本的公序良俗,更多的时候,自由对他们而言甚于一种信仰和人生的根本意义所在,故而有“不自由,毋宁死”之说,这些东西在西方是有着深厚的传统的。因此真正的自由主义者首先必然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些与TG传统的宣传口径是有很大的出入的,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大陆自由主义的精神环境如此匮乏,没有独立思考,又有什么自由可谈呢?由此,我想到摇滚乐与诗歌,这两种艺术形式都包含着深刻的自由精神内核,因此真正懂得摇滚与诗歌之人应该是崇尚自由的吧。摇滚的本质乃在于自由,追求个性的独立与解放,这样就可以理解去迷笛音乐节的歌迷总体素质较高的原因所在,无知者往往没有深入地去了解便大加嘲笑与讽刺,他们漫骂的声音只是更加反衬了他们的愚昧与无知。

  关于自由的束缚问题,我一直没有想清楚,在此只能粗略谈之。生而为人,在社会中生活会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这似乎与个体自由的发展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要做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似乎并不那么容易,尤其在大陆现今的社会环境中。举例来说:一个社会对异己的包容程度;个体对父母尽孝,对妻儿尽责的家庭责任所系这些来自家庭内外的压力都对个体自由的发展不无影响。然而,诚如哈耶克所说,自由是要付出代价的,没有为自由准备牺牲的人不配享有自由。我目前的理解,当面临这样一种两难的选择之时,似乎只能用中庸的思想去调合,以期于达到一种大中至正之境界,而这种度的把握应属不易。但有时想想,一种宗教式的狂热与激情也未尝不令人向往,只是要足够纯粹又不失理性。

  行文至此,我又想起柴静那篇纪念顾准的文章,想起吴敬琏对恩师的感怀与尊重。每个世代,真正的知识分子不惟其学问造诣可佳,更为可贵的是在他们身上所具有的那种自由思想、独立灵魂的人格魅力所在。因着时代的原因,他们的名字可能暂时会被乌云遮蔽,然而透过重重的迷雾,他们的闪亮光辉终将刺破黎明前的黑暗,给世人送去光亮。

  2012.05.21

  《顾准文集》读后感(二):关于顾准几篇小文的摘录与思考

  原文均可参见《顾准文集》

  《僭主政治与民主》

  沙俄专家包括列宁对马克思的解读,使中国亦陷入到形式马克思主义中来,而实际上马克思共产主义世界的灵感与希腊的民主制有极为积极的联系,是极其尊重个人自由而非集体主义的自由。

  《关于海上文明》

  海上文明具有独立性与强征服性的一个原因是相较陆上文明而言,海上文明本身更具开拓性。因其在创建之初即为到各蛮荒地的征服,而非在各国间的占领。

  《统一的专制帝国、奴隶制、亚细亚生产方式及战争》

  奴隶制虽肇始于古希腊,但其非奴隶公民却享有充分的自由权。相比之下,东方的制度则被称作普遍奴隶制,即除了王或帝一个人自由外,其他“贵族”,大臣,百姓都不自由。

  《欧洲中世纪的骑士文明》

  造成欧洲政权分散化的一个原因是外族的不断入侵并且导致封建集权制国家的破坏。这亦使土地权利对于各小封邑很重要。与此相对的则是庞大的跨国家间的教会组织。

  《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发展》

  欧洲城市对商业权利的争取,成为城市自治权争取的重要来源。城市可以通过赎买封建主的封建权利而获取自治,并成为民族国家建立过程中支持统一的基础。

  资本主义并非是一种经济现象,它也是一种法权体系。

  资本主义并非在所有国家都能产生,那些认为任何资本主义国家都有相同发展轨迹的想法也是错误的。历史并非总以必然的方式发生。

  《科学与民主》

  对事物解释的第一原因和对宇宙、人类终极目的的否定是对哲学上一元主义和对政治上权威主义的否定,这是科学的又一基础。

  《要确立科学与民主,必须彻底批判中国的传统思想》

  中国的历史特点决定了中国无法产生科学与民主。而我们官方对于古代史的夸耀也在于“仰仗我们祖先的光荣历史来窒息科学与民主。”

  《直接民主与“议会清谈馆”》

  代议制得以形成的一个条件是:少数特权人物之间的斗争,只要它是遵循一定的章程,而并不完全通过暴力,这种斗争的每一个方面,按照这种章程,必须力求取得群众支持,它就势必会成为议会政治。

  实际上,不可能做到人民当家作主,那一定是无政府。我们要的是不许一个政治集团在其执政期间变成皇帝及宫廷。因此,两党制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对权利垄断的限制。

  《民主与“终极目的”》

  人类社会没有什么终极目的(诸如共产主义),有的只是进步。

  革命家本身最初都是民主主义者。可是,如果革命家树立了一个终极目的,而且心里相信这个终极目的,那么,他就不惜为了达到这个总极目的而牺牲民主,实行专政。

  《辩证法与神学》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对于“理论”对自然科学的强调是夸张的。实际上,每个科学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方法论,并且通过其在科学上有所收获。

  《顾准文集》读后感(三):顾准的局限

  这本书是顾准晚年的读书笔记,顾准研究的古希腊史部分相对《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来说是比较完整,只是最后缺少了对希腊城邦的衰落的分析,还有他对宗教的分析是很值得读一读的。要读懂顾准的这本读书笔记是不容易的,顾准涉猎很广,历史、经济、哲学、政治、文化、宗教等多个方面都有涉猎,具体到古希腊史、欧洲史、世界史、中国史、中国春秋诸子百家 、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列宁的理论、政治学、犹太教、基督教、佛教等。

  顾准希望通过对中西方的历史、经济、哲学、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寻找到他所处时代的中国社会形成的原因,进而探索出中国的未来之路。这读书笔记是顾准在文革时期妻离子散、每天抱病在图书馆啃着冷馒头写出来的,难能可贵,遗憾的是上天没有给顾准足够的时间去完成他的研究和探索。他在当时中国人狂热的迷信政治权威时,能勇敢跳出了当时中共的意识形态,并对政治权威进行了批判。这些都成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一些人对他的同情和钦佩的地方。但是,顾准并不需要他们的同情和赞美,他们没有这个资格。

  对顾准的精神的赞美之类的话还是不要说太多了。重点说下顾准最后的局限之处。

  1、顾准总是在想如何解决”娜拉出走以后怎样“的问题,他没有跳出这个问题,去思考“娜拉该不该出走”或者”怎样可以避免娜拉想出走“这类问题。

  2、没有把马克思的理论与列宁的思想理论区分开来,马克思的早期的思想与晚年的思想是有很大不同的,说的直接点,顾准没有读懂马克思晚年写的《资本论》,他没有分清楚马克思、恩格斯所定义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以及共产主义。

  3、顾准跳出了当时中共的意识形态,并对其政治权威进行了严厉的批判,顾准对中共的民主集中制的批判还是很犀利的。但是顾准最后还是没有从‘主义“中跳出来,从理想主义落到经验主义那头去了,还错误地认为马克思也是经验主义者。顾准分析到了两党制,但对这个问题可以说是模棱两可,没有深入研究。要知道中共的创始人陈独秀晚年可是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特别最重要的是反对党派之自由“。

  4、对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有太多的偏见,没有深层次地去分析’为什么资本主义不是首先在中国发展起来的‘。要知道中国的宋朝是有较高水平的科学发明和商业的,但最终为什么没有持续下,这一点不知道顾准是不是有意义的忽略了。另外,顾准对孔子、老子等学说基本上是带着西方文明和政治的眼睛来看待。

  最后要说一点,顾准的笔记在出版的时候八成是被删改了。顾准花了那么多的笔墨在写僭主,最后竟然得出中国历史上没有出现过僭主,难道袁、蒋、毛就不是?我是不相信的。

  《顾准文集》读后感(四):离经叛道者的反思

  一个会计天才和极左愤青,仕途几经浮沉后,思想走向了与当初的自己绝不会选的“歧途”。在这个红色风暴不断扫荡的国家,在那个反智盛行,万马齐喑的年代,出现了一个默默反思现实的思考者。他依然信奉社会主义,依然用马克思的语言表达,但他已开始怀疑,开始批评,已然背叛了正统,甚至脱离了他所处的时代。感谢这位偏离“正轨”太远的思想的流浪者,为狂热与混乱的乌云所笼罩的新中国带来第一束理性之光。

  反思从研究希腊史开始。城邦,商业,海上文明,孕育出高度精湛,开放的思想文化,并惠及如今。在希腊文化的光芒下,西方已步入现代,高度发达。而这个国家依然在内讧,依然在贫困中挣扎。两相比较,就得出这个源于封闭大陆的传统文化大有问题,不深究人类世界,只为政治思考:老子提倡愚民,孔子维护等级,韩非鼓吹权术···试问如此怎会有进步,怎会有科学精神?因而千百年来这个国家无法逃脱专制与停滞落后的魔咒。

  另外便是已成正统意识形态的Marxism。实质上它是一种唯理主义,近似于神学。它有终极目标,它想囊括一切思想,在人间建立天国,所以它自封绝对真理,排斥异己。它把虚幻的辩证法拖进现实,为在人间“破旧立新”,混淆是非设立理据。这种辩证法对科学家毫无益处,却恰符合胸怀改变世界大志的专制主义者的需要。而现实则说明“将人间变成地狱的原因,恰恰是人们试图将其变成天堂 ”。

  要改变残酷现实,只有回归经验主义。在辩证法的贵族看来它是肤浅的,却是取得进步的最佳途径:不问第一原因,不求终极目标,鼓励思想的多元化,尊重经验事实。权威可有,权威主义不可有。因而,需要清谈馆般的代议制民主,允许对行政权“合法的觊觎”。虽拖沓低效,却是消解独裁,防止专制灾难的最好药剂。不再幻想“人民当家作主”,行政也要专业化,人们不应奢求获得权力,要警惕希特勒式的民主变质。

  一句话,“没有什么终极目标,有的,只是进步。”,诚然如此。

  这也是此书给我最大的启发。

  《顾准文集》读后感(五):一个共产主义者对共产主义的反思

  曾经在读大学的时候,看到一本杂志提过一个场景,上世纪90年代,一群中外学者聚在一起,当一个外国学者发问,中国在1960年以后,有没有出过具思想性的学者时,众人哑然。这时,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站起来,挺直了腰,说道:“顾准”。从此我对顾准就有了兴趣,大学图书馆当时没他的书,毕业后有了工资,我去买了本。

  顾准的本行是搞财经的,而且搞的很牛,可以出教科书的那种,但最后别人对他最深的印象,却是个思想家。很多人说顾准是反对共产主义的,所以被镇压云云。其实顾准是个标准的共产主义者,很早就入了党,他对即将到来的新世界欢欣不已,因为他在上海,对国统区的黑暗,有着切身体会,这些事实,不是现在那些为反共而粉国的人,所能掩盖的。顾准是赞同共产主义的,他的受难,源于他对暴风疾雨般的近似没收资本家财产的异议,和中共内部几大派系的斗争牵连。

  顾准的价值,是在那个疯狂的年代,能独立的清醒的指出当时盲目社会主义经济改造将带来的恶果,这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

  但在今天,大部分学者以批判共产主义为荣,中国政府高层已经事实放弃共产主义的时候,重读顾准,只是让我们能更深刻的体会到,能够有独立判断,和足够胆识,逆当时主流学术和舆论,提出自己观点的,需要多大的勇气。

  正如在今天,还能够公开坚持自己信仰共产主义的那些,边—缘—者。

  《顾准文集》读后感(六):平生所学供埋骨,晚岁为诗欠砍头

  翻开顾准文集,那不时出现的1973年、1974年,如同针一样刺着人心。那是什么样的年月?那时的顾准是什么样的处境?他是专政对象,妻离子散,随时都可以被当作阶级敌人从肉体上消灭。而他之所以没被革命者从肉体上消灭,也许是因为谁都看出,这老头儿活不长了。他开始每天发低烧,并且咳血。

  在苟延残喘的年月,死未尝不是一种解脱。但他没有放弃读书写作。顾准晚年所作的研究绝非简单地打发岁月或者满足学术上好奇心。他耗尽最后的精力反复探寻,是为中国亿万人民找一条出路。

  我们应当如何对待传统?西方究竟是什么样子?中国未来要走什么道路?顾准似乎在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得这些答案。

  我们无法不珍视这本书。它不仅凝固了一位知识分子的伟大气节,也凝聚了老先生划破时空的智慧。

  《顾准文集》读后感(七):知识还在 分子已死

  读完《顾准文集》总想写点什么。除了那些摘录笔记以及对于其本身观点的小感慨之外,总感觉仍有话要说。但是,每当要张口,却不由自主地就提前闭了嘴。不是担心自己说不出什么,而是觉得自己说的过程太过痛苦。这样的读书笔记就成了程序化的一个工作环节而已,丧失了本来的自我反思,进而达到长进的目的。

  我想,我还是太过功利主义。我强迫自己每读完一本书一定要作结。这么做的目的甚至不在于体会思想的快乐,而是为了能使文字本身有利可图。比如,我早担心什么都不写,会让这笔颓废,而这会对以后可能以文字为生的我的下半生产生不利影响。于是,我不得不逼着自己把这个固定化和样板化的工作做完。然后,心底才会有些坦然。

  顾准不是这样的人。看他的大量保存至今的读书笔记集中在1973年。虽然此时文革不如初始般狂热,然而当时的压抑气氛也足以令人窒息。想想那时知识精英们都在图什么?恐怕惟有太平,苟活而已。这苟活不是对人生的自我放弃,而是在强权压迫下的自我妥协。况且中国知识分子早就已经习惯了出处之间的选择,我们理解这些人的选择,并且也对之深深尊敬。但顾准还是选择了一条令人惊讶并钦佩的道路。他在自己的笔记里记下了对专政政府的反思,记录下一元论哲学对科学的阻挠,也记录下对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思考。只要想想那是在怎样黑暗年代里的自省,你就不得不对这样的顾准更加尊敬。他完全符合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定义,因为知识分子本身一定是反当下,反主流的。

  于是,一个问题油然而生,为什么如今没有顾准,或者顾准活在当前又会怎样?

  我想,一个知识分子固然可以以自己的力量抵抗强权政治,并且这种政治力量越强大,其抵抗力量或许也更强。但这种政治力是外在的力,是可能根本不会入其心的客观阻力。商品时代的发展,把这种力量隐藏起来。随商品而来的是人的欲望。这样的欲望更诱人,也更易从人的内部对其进行主观瓦解。简单的说,即从内部摧毁一个人的意志远比从外部对一个人的意志摧毁容易。所以,当下的知识精英们,总是无法摆脱商业化浪潮,甚至把自己陷于此,奄奄一息却又不亦乐乎。

  我又想起了一个人,张承志(尤其是90年代初期以前,还未完全走向另一个极端的他)。这或许可以回答顾准到了当下会怎样的问题。因为,在我看来,张承志就是另一个顾准。他完全忘了现世的模样,把自己抛进大山。他用自己的世界观构成自己独到的话语。他的一些观念与这个时代的主题格格不入,甚至显得偏激。他鄙视在权力和价值观操纵下的主流。这一切,让他和我们这个时代的所谓知识精英相比更像一位侠客,不同流合污,走自己独特的道。

  比较顾准和张承志则不难发现他们的共同。即真正的知识分子一定是生活在某个时代里,却又对这个时代保持着距离,并在此基础上成就对该时代的反思。拥有知识其实并非难事,但想要和时代保持一定的距离却不简单。这非得有一定的坚守毅力,有能看穿事物的平和气,还得有宗教徒式的甘愿献身。这一切,在当今中国都难寻得,这也是我们的知识分子已然乏善可陈的原因。

  《顾准文集》读后感(八):吊顾准

  知道顾准这个名字,是在网易公开课柴静宣传新书的某集视频中。一打眼,就喜欢上了屏幕中那名温婉而坚定的女子。一集视频看下来,同时也分外好奇和疑惑,能让这位堪称中国最有良知新闻记者牢牢记住并分外倾慕的,顾准其人,究竟有着怎样的人生与魄力;《顾准文集》其书,又有着怎样的深度与思索。

  于是顺着图书馆清冷的灯光,氤氲的书香夹杂于沉静的空气,在书架的角落发现了这本略有寂寞的《顾准文集》。

  初识先生,就是在社科书库熟悉又陌生的书架上。

  顾准遗存不多,除却早期于外行来说艰深晦涩的经济学专著,已付诸铅字的不过寥寥两本——《顾准文集》、《顾准日记》,都写于他被划为右派分子之后。其中《顾准文集》又分三个部分——《希腊城邦制度》、《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和《经济文稿》,统共不过四十万字,篇篇血书,句句金玉,字字珠玑。

  《希腊城邦制度》作于顾准临终那一年。自神话的克里特文明始,写到伯里克利时代,是未竟稿。其书对希腊城邦化过程的描写颇为扎实,深入浅出。然专业史学家对那段历史见解精辟独到胜过顾准的,也大有人在。故就其希腊城邦史学术价值论之,公允来说,算不得什么一针见血或开宗立派,做手边工具书之用恰如其分。然而书中对希腊的“城市制度”与中国“王权制度”隐隐之对比,才是全篇真正精华之所在。十数年之后,中国出现了与其同源不同流的《河殇》;与顾准的未竟稿并排,声名大噪的《河殇》竟是显得促狭而悲观。顾准是学经济出身,晚年梳理希腊城邦历史,史家的方法用的也是有声有色。尽手头一切可用资料,最大可能的考据详实。如何看得出该书的作者,是中国经济学的奠基人而非科班出身的史学大家。

  更难能可贵的是顾准的史观。他说“决不可把古史现代化”,他还说“历史是没什么可以后悔的”。这种史观,恰恰是自五四以来胡适以后,信奉“进步史观”、“阶级史观”的中国文人所缺失的。

  但是顾准仅仅局限在所谓的以古人看古史吗?不——“集体主义并不一定与自由主义对立。当集体高于每一个个体之时,关键在于谁掌控集体的权利。某单个人掌控就是独裁,也就成立极权。若是民众掌控,就是民主。”以上是顾准在《希腊城邦制度》末篇得出的结论;其中对民主独裁的关注毫无疑问是那个年代的使然;而集体主义自由主义的 “不一定对立”,给了我个人极大的震惊。那个年代太过动荡,那段折磨太过残酷,以至于一些被其伤害过的文人念念不忘,终其一生都在寻找灵山和一个人的圣经。看看顾准吧,身为彼时彼刻的当事人,身在此山中的他对自己遭受过的非人磨难可有一丝愤懑,可曾因为此事有一丝偏激?他始终独立而自由,冷静而客观,集体主义几乎逼他致死,他仍硬着骨头说“集体主义不一定与自由主义对立”。时至今日在我们这个年代,又有几人可以说出如此不偏不倚的真知灼见?五十年的我们,要么把一切错归于体制要么为GD大唱赞歌,竟还不如那位披戴枷锁的时代囚徒。

  所谓的古为今用,绝对不是什么“历史总是进步的”、“厚今薄古”的阶级史观,也不是过去总是可以被原谅的“古史观”,而是中国史家一直推崇的“以史为鉴”。——日光之下,并无新事。现实在变,历史在变,人心总归不会变。以这一点为基础,看待历史得出的结论,就不会仅仅局限在过去或者现世,就可以超越时间与空间的桎梏,从而具有极为旺盛的生命力,成为未来决策的重要参考。

  《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又名《娜拉出走以后》。相比于《希腊城邦制度》,这部短文集显然更接地气。文集所选各篇皆笔锋锐利,酣畅淋漓,文中的大多数论见都是自成一派的,时间上迄殷商下至我朝,空间上来说古希腊罗马帝国旧大陆东方世界皆有论及。从史观上来说,顾准自诩为中国史官文化的继承和改革者,正如先生所言:“要改革掉的是,历史主义不能成为史官,即服务于政治权威的史官”——这显然是他对自己的剖析独白——不服务于政治权威而服务于人民大众的史官。

  顾准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之一,15岁那年就秘密加入了中共组织,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建国后,34岁的他担任了上海市财政局局长等职务。天纵奇才,盛年高位,正是意气风发,没成想才过三年就陡遭巨变被无故撤职。赋闲在家的他开始“读史”,开始不带一点功利的研究学术。再加上其后狂乱的政治斗争和劳改下放经历他终于从理想主义走出来,摘下眼镜平视真正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苦难造就先知,如果没有人生的大起大落,顾准其名大概只不过会在中国经济学家之间偶尔提及。

  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从马列主义到史官文化。纵观《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一书,顾准沿着西方思想史的源流逆流而上,直至希腊哲学的源头,然后,再掉头向下,节节清理从思想到现实诸多古今流变,涉及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西方史、东方史,这真是艰难而彻底的历史跋涉。

  今日我们的教科书这样写道:“马克思主义来源于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英国的古典政经学和德国古典哲学”。顾准研究马列到了何种地步?——他说“马克思是雅典精神的热烈赞扬者”。别忘了雅典精神是有两个源头的,既有希腊的人文主义,又有柏拉图大为赞颂的斯巴达体系。大集体岂非斯巴达平等主义的变种,但正如《理想国》中的乌托邦终究只是乌托邦,共产社会也终究只是地上天国——哪里真的是什么天国,“纸老虎”罢了。

  我非经济出身,《经济文稿》的两篇读起来着实一知半解。只知外界盛传此文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启蒙之作,想必不是空穴来风。顾准关门弟子吴敬琏被誉为“中国经济学界良心”,身上隐约可见其师风骨。吴敬琏先生在当今的中国经济学界堪称泰斗巨擘,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理论的奠基人之一,其理论受顾准影响颇深。可叹顾准离开在黎明前最黯淡的夜晚,未能亲眼目睹中国的“神武景气”,未能亲眼目睹他终其一生都深深爱着的这个国家的拨开乌云见天日。

  又回想起第一眼看到《顾准文集》的情景。墨蓝色的书皮看起来严肃古板,印在封皮上的字在那一瞬重重地敲击并狂热的点燃了我的心。

  “在每一个时代,都有一种统治的权威性学说或工艺制度,但大家必须无条件地承认,唯有违反或超过这种权威的探索和研究,才能保证继续进步。所以权威是不可以没有,权威主义则必须打倒。”

  这听起来也许只是普通的哲学化思索,来自于某个足够清醒的知识分子。

  但让我们看看这句话成文的时间——1973-1974。那个年代与我们这代人的距离,已然足够让纸张轻微泛黄。彼时的激情与苦难,大概是我辈永远无法感同身受的。但遥望历史照来的黯淡灯光,对那个年代不甚明朗的偶尔一瞥仍是让我触目惊心。彼时人人自危的北京城内,臭名昭著的右派分子自身难保。而那个年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绝大多数人,乃至自首都刮往全国各地的风,都在病态的崇拜某个权威,迷信某个权威。一切知识和真理都被践踏,属于“士”的尊严要么潜龙在渊暂时蛰伏,要么同主人一起或寻碧落或至黄泉。硕大一个四九城内,有顾准,也只有顾准,走过理想主义的灼热,直面现实的惨淡,直面这个国家这个年代带给他众叛亲离、妻离子散的切骨之痛。

  但他没有迷失,所以他说“继续进步”;他没有怨忿,所以他说“权威是不可以没有”;他没有低头,所以他说“权威主义则必须打倒”。他在刀剑斧钺中坦露胸膛,一生如一日,用自己挺直的脊梁为真理献祭。

  “只因他的文字变成铅字,一代知识分子才挽回了集体名誉。”这是和他同时代诗人邵燕祥对他的评语。不免激切,却也未必夸张。

  在经历过那个近代中国近两百年来,知识分子最心酸动荡年代的人中。有忍辱负重身体刚健活下来的大师,如语言泰斗季羡林,如一代文豪巴金,如中国逻辑学奠基者金岳霖。也有更多死去的巨擘,如傅雷夫妇的但玉碎不瓦全,如陈寅恪的晚岁为诗欠砍头。

  更有如顾准。为我辈自由之思想,为我辈独立之精神;为天理昭昭终有一日,终有一日后辈敬我先驱,慕我傲骨;为我之民族、我之同胞,留下一份气节。甘愿拆下肋骨当做火把,以性命为烛,给予那个黑暗年代一点璀璨。 以己身做一艘渡船,载我辈往返东西世界。

  斯人已逝,精神长存!

  《顾准文集》读后感(九):一些摘录

  民主集中制不是民主,只有存在有力的反对派才是民主。

  研究历史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否则是无谓的精神游戏。

  本书现实意义非常强,讲述了民主为什么诞生在西方。

  民主是通过多少代的流血牺牲争取来的,民主背后有军事保证、文化保证、经济保证。

  tomz言:德国、日本、韩国、台湾能诞生民主,大陆照样可以。没有民主就没有真正的市场化,就没有现代社会。就算存在权威,也需要在真正民主基础上的权威。比如日本和新加坡都是真正民主基础上的权威。俄罗斯的真正民主基础上的权威是否成功还在观察中,希望不要是国家社会主义。

  《顾准文集》读后感(十):立德、立行、立言!

  记得古人说过一句话“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 其次有立言”。

  细细的看完这本,有的是佩服、遗憾和感伤。

  佩服的是顾准在那个非人的年代的言和行,他能以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来质疑和思考。看到他说道“灵均将逝,脑海波起,茫洋在前,顾忌介去”,感觉是他为那一代的知识分子保存了士大夫的颜面。可以说为以后一代一代的学人树立了一个榜样。立德,他做得很好。

  遗憾的是作为一代知名的知识分子,对于国家和民族高度负责的精神,在我们社会制度在逐渐的建立过程中,他指出吸取中外古今的成就为中华所用,但是最终外界没有给他提供一些基本的条件。他提出“以十年时间,通盘比较透彻地研究西方,中国的历史(包括哲学、经济、文化史等),或者用他自己的话说,先做一番'漫游',然后在此基础上,达成对历史未来的‘探索’”。可惜,历史没有给他时间,现在能见到的大概是他先对西方的遨游后的初步成果,而他最终的明确目的和建议都没有很好的流传下来。但是他用自己的行为来初步建立了他的“功”。

  感伤的是顾准的个人的家庭遭遇和千千万万的家庭,文革基本将他和他们的家庭撕得粉碎。作为个体在领导的运动和争权中的都是牺牲品。无论我们后人怎么高度的评价我们当时的领袖和领导层,无疑当时给那一代太多的苦难和伤害!

  而自己在佩服、遗憾和感伤中,在他的“言必称希腊”中,努力的让自己的思想能够和他近一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