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骆驼祥子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骆驼祥子读后感10篇

2022-03-21 09:47: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骆驼祥子读后感10篇

  《骆驼祥子》是一本由老舍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4.00元,页数:22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骆驼祥子》读后感(一):我们都是祥子

  《骆驼祥子》蕴含了人世间太多的罪孽与血泪。看着祥子,就看到了自己,看到人性中最根深蒂固的那点贪婪,自私,懒惰,势力,每天就为了那点钱而生活,无论和什么人,都计较着一切属于自己的利益,不能吃一点亏。

  “人把自己从野兽中提拔出,可是到现在人还把自己的同类驱逐到野兽里去”,金钱闪花了人的眼,金钱出卖了人的品性,不过是苟且地活着。但,但连“活”都成为奢侈的时候,任何的理想和品格都不过是和烂白菜一样贱的东西,那还在乎什么。

  我们都是社会病胎的产儿,不知什么时候就会自己亲手把自己埋起来,只能拼命地做一个“体面”的人,做着“体面”的事,死后,不过是一滩烂泥。

  而今天,依然高歌的太平盛世,眷恋着过去的那一抹光辉,无视着这个世界千个万个的“祥子”在歌舞升平的背后出卖自己的人性,为了一口吃食,流尽自己的血汗,最后却不得不化为街头的饿殍。我们都是这样子,这个世界有多绚烂,有多少丰功伟绩,都不会在乎,都比不上一日温饱。只求那一口饭,只求还能保留最后的任性,一丝的尊严,在最后还能有一副人样离开这个社会,足矣。

  《骆驼祥子》读后感(二):上帝的一声叹息与英雄的幻境之斗——谈谈《骆驼祥子》第一章

  《骆驼祥子》作为经典文本,学界已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理论对其进行了多种向度的阐释解读,极大地丰富了其文本意义。同时,《骆驼祥子》又是复杂的,用老舍先生自己的话说:“那时,我须把一点点思想,像变戏法似的设法隐藏起来,以免被传到衙门,挨四十大板。”所以,即使前人对《骆驼祥子》的解读甚多,却仍存在不断阐释的文本空间,比如,《骆驼祥子》首章的独特之处就鲜少被人发掘。老舍先生在谈到创作《骆驼祥子》的时候表示:“在这故事刚一开头的时候,我就决定抛开幽默而正正经经地去写。”诚然,《骆驼祥子》是一出严肃的悲剧,作者在小说首章便将这一宿命的悲剧勾勒而出,同时又在一个抽离了社会环境的“真空”中一手建构了“英雄”祥子实现买车理想的“乌托邦”幻象,从而构建出张力十足的文本内容。

一、宿命的系统:上帝的一声叹息

  《骆驼祥子》首章开篇“我们所要介绍的是祥子,不是骆驼,因为‘骆驼’只是个外号;那么,我们就先说祥子,随手儿把骆驼与祥子那点关系说过去,也就算了。”此句采用“作者插入式语气”,选取上帝视角,充满说书人意味。上帝视角的选择,首先是作者写作目的的考量,上帝视角的选择制造出审美距离,同时又制造出悲剧感与宿命感。上帝视角带来的审美距离,为一种历史性反思提供可能,在此距离之下,剖析个人的社会悲剧、命运悲剧,乃至整个洋车夫系统的悲剧才有可能。同时,上帝视角始终俯视人间,看尽人间的悲欢离合与是是非非,看尽时间与空间的无限,祥子短暂的一生被上帝视角所审视,仅带来一句轻描淡写的介绍,“随手儿”“我们就”“也就算了”三词构成无动于衷、近乎冷漠的叙事语调,“随口儿一说”的祥子的个人命运的短暂与时间的永恒之间形成巨大张力,两相对比带来的落差形成巨大的悲剧感、无力感,说祥子、叹祥子,只能沦为宿命悲剧的述说与哀叹。

  接下来,老舍用五个段落介绍北平的洋车夫。他通过对年龄、行车速度、出车状况、身体素质、洋车相貌等方面的描述,将北平的洋车夫社会群体刻画得入木三分,将洋车夫社会系统描摹得一目了然。“北平的洋车夫有很多派”,各派洋车夫构成了北平洋车夫系统。第一派是有漂亮的车,出车与收车都有自由,“年轻力壮、腿脚麻利”的车夫,他们主要是拉包车或自己买车,是洋车夫系统中处境最好的一派。第二派是比第一派岁数稍大的,因身体关系跑得稍差劲,或因家庭的关系不敢白耗一天的车夫,他们也许拉“整天”,也许“拉晚儿”,境况比第一派要稍稍差一些。第三派是那年纪在四十以上或二十以下,车破又不敢“拉晚儿”,只能早早出车拉出“车份儿”和自己嚼谷的车夫。二十以下的不漂亮,也不健壮,拉了一辈子洋车也没出过风头;四十以上的有些拉了十年八年的车,拉车姿势标准,讲价随机应变,走路抄近绕远,但筋肉衰损,仿佛一个跟头就会死在马路上,另一些则是“到了生和死界限已经不甚分明”的地步,才抄起车把来的,他们是被撤差的巡警或校役,或是把本钱吃光的小贩、失业的工匠,他们拉最破的车,“咬着牙,含着泪,上了这条到死亡之路”。第四派则是“因环境与知识的特异”另成的一派车夫,他们有的跑长趟,不愿拉零座,有的会说一点外国话,干净利落,跑起来不快不慢,低着头,目不旁视,很神气,这一派的车夫“似乎是属于另一行业的”。

  老舍在此勾勒的北平洋车夫系统具有有序性和封闭性特点。在此系统中,速度代表着生命力,身体和车貌代表着尊严,有车代表着自由,年龄则代表着地位和风头,整个系统中的车夫以这些标准定位排序,享受着对应的生活和生命体验,具有高度的有序性。同时,该系统的上限是那些能够买上自己的车,自由跑车,甚至可以拉上洋人的很体面的洋车夫,其下限是那些拉了一辈子车,身体最终败下来或者走到“当无可当,卖无可卖”地步才走上洋车夫这条死路的人,他们只能被系统自动地抛出或死在拉车的路上。这个系统中的人进入了就没有主动退出的,甚至是实在走到绝境的人才会选择进入这个行当,所以洋车夫这个行当是社会中最底层最下贱的行当,进入这个系统,也就进入了一个封闭的必然走向死亡的系统,二十岁以下就开始拉洋车的一辈子也出不了风头,二三十岁入行身体力壮的也会老,也会逐渐消磨掉自己健壮的身体而走向四十岁以上车夫的悲惨道路。所以当祥子从乡下来到城市,一无所有的他只能凭借着自己的身体,出卖自己的力气进入拉洋车这个行当时,也就注定了祥子走向死亡,走向没落的一生,在这个系统中,他越要强、越努力,也就越滑向毁灭。老舍巧妙地描绘北平洋车夫系统,当他客观地呈现出该系统时,也就呈现出了祥子一生宿命的悲剧。

二、建构的乌托邦:“英雄”祥子的幻境之斗

  如果说《骆驼祥子》主要是从祥子欲望和理想的消解破灭展开叙述重心的话,那么在其首章的后半部分,老舍则将祥子悬置于一个抽离了社会因素影响的“真空”幻境之中来叙述祥子欲望的建立与生活理想的实现,可以说,如果没有小说首章对祥子在一个“乌托邦”式的幻境中实现买车理想的书写,之后对祥子欲望消解和理想破灭的书写将没有对象,将不能实现有的放矢,小说所要表达的批判意义将大打折扣,同时,整部小说的张力效果也会被削弱。

  作者在这一部分实质上塑造了一个“英雄”祥子,在叙述中,祥子不怕吃苦,聪明努力,既“带着乡间小伙子的足壮与诚实”,也带有英雄人物般的自信与主见,可以说在第一章中老舍塑造的祥子是一个完美的、实现个人理想的进城务工人员,一个在近似于真空的非社会化情境中建构起来的英雄形象,而并非后面章节中被无情地抛入社会的车夫祥子。

  那么,作者是怎样在第一章的后半部分对“英雄”祥子实现梦想进行“乌托邦”建构的呢?

  首先,作为一个失去土地而进城打工的农村小伙子,祥子在切断了自己与乡村文化的一切联系之后,就面临着重新确立自我的身份认同。在失去了土地和父母之后,在没有其他手段可用的情况之下,身体和力气成为其改变个人命运的基础,所以,对于自己的身体,祥子带着一种自恋式的个人崇拜。他长着“铁山面似的胸,与直硬的背”,他常常“看着自己的青年的肌肉”,“扭头看看自己的肩,多么宽,多么威严”,他“像一棵树,坚壮,沉默,而又生气”。他的力气不但大,而且他也善用他的力气,“他的力气似乎能达到车的各个部分”,“他的腿长步大,腰里非常的稳,跑起来没有多少响声,步步都有些伸缩,车把不动,使座儿觉得安全,舒服”。正是带着这股对自己身体与力气的自信,祥子选择了拉洋车这份“多着一些变化和机会”的工作,拉洋车也确实将祥子的身体与力量利用到了极致,甚至在祥子的认知里,洋车不仅仅是其赚得生活的手段,洋车早已成为祥子身体的一部分,从祥子将买车日定义为自己的生日这件事便可以看出。所以我们认为祥子后面对购买洋车的执着追求,某种程度上是对其身体自恋式的投射,是一种无法阻挡的身体完整性的追求,因为身体与力量构成了他重新建构身份认同的基础,也使他获得了某种道德上的优越感。

  那么,拥有力气与身体优势的祥子,在他的认知里究竟把自己认同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认为从第一章的叙述看来,祥子并没有将自己认同为一个普通的洋车夫,相反,他是一个内心强大,想要跳出洋车夫系统的,带着理想,英雄主义式的逐梦人。祥子很有个人主见,很自信,内心相当自我。他常常沉浸于自我的思索之中,“他的眼仿佛是老看着自己的心”,“只要他的主意打定,他便随着心中所开开的那条路儿走;假若走不通的话,他能一两天不出一声,咬着牙,好似咬着自己的心”。文中提到祥子“决定去拉车,就拉车去了”,决定要买车,就哪怕“一千天,一万天也好”,他都得买车。祥子买车的理想来自于他的内心,因为他总是坚信自己的能力,坚信自己买上车以后,事业就会一步步上升,最后成为像刘四爷那样生活优裕、受人尊敬的人物,从而最终实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梦想。同时,祥子的个人主义使他拒绝与他人协商、对话,这使得他成为洋车夫系统中一个异质性的存在。祥子由于自己身体上的优势而带来一种道德上的优越感,他不愿意与其他车夫同流合污,他“没有一般洋车夫的可以原谅而不便效法的恶习”,他不同洋车夫们谈论个人的委屈与困难,也不像其他洋车夫那样讲价争座,甚至跑法也绝不效法其他洋车夫而自成一派,在祥子的认识里,他是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而脱离这个群体的,他自信“有自己的力气与洋车,睁开眼就可以有饭吃”,并且在他的规划中,“照这样下去,干上二年,至多二年,他就又可以买辆车,一辆,两辆……他也可以开车厂子了”。所以,完全服从自己内心声音的祥子,既不想按照外在一致性模式来塑造他的生活,也不想长期地作为一个洋车夫而存在,他对洋车夫身份是没有认同感的,他从根本上是想要逃离洋车夫系统的。祥子的这种自信与主见带有一种个人主义式的偏执,这种偏执使他看不到包围他的社会是不允许他的个人理想实现的,他也没看到洋车夫系统的封闭性,同时,他的偏执的个人主义又使他认为他的本真性的理想仅仅通过个人努力便可以实现,但是,人类生活的本质特征是其根本性的对话性,我们总是在同某种东西的对话中建构我们的认同,我们需要通过关系来实现自己,所以祥子所坚执的通过个人而不跟社会发生关系从而实现理想的途径根本上是行不通的。[[iv]]但是,小说第一章到最后还是让祥子买上了车,实现了梦想。纵观第一章的叙述,作者几乎剥离了祥子与社会的任何关系,祥子不跟任何人、任何社会系统发生关系,产生联系,首章中的祥子全程只与自己的内心进行沟通,发生关系,他几乎没有受到任何社会的干扰与阻挠,真空无菌式的环境当然易于成就“英雄”祥子梦想的初步实现,但是,到了第二章,作者将祥子瞬间抛进复杂的社会之中,“英雄”祥子也就在这乱世中逐渐沉沦,他个人主义式的欲望与理想也只能不断地被打破与消解。

  其次,“英雄”祥子还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与决心,只是在首章的叙述中,祥子所面临的困难,均是来自其内在自身,外在社会几乎不对祥子产生任何影响和阻挠。在首章中,祥子克服了初次拉车身体上的疼痛,经历了生病,跑法的摸索,碰到行人,弄坏车,被东家辞退,但“这些个苦难,使他更咬牙努力”,终于经历了“整整的三年,他凑足了一百块钱”,买上了车。

  作者在首章建构这样一个抽离社会背景的环境,并在这个环境中塑造一个实现梦想的“英雄”祥子的形象,是有考虑的。首先,首章抽离了社会背景而让祥子实现梦想,是想要与后面将祥子抛入社会之后的沉沦作对比,从而揭露出社会的黑暗,以及社会对祥子和整个洋车夫系统的彻底摧毁与嘲弄,更有力地展现出祥子及其背后的洋车夫系统宿命式的悲剧,不论他们如何奋斗挣扎,他们最终都不得不认识到“拉车这条路是死路”,“一个车夫而想拼命——像他原先那样——只有丧了命而得不到任何好处”。[[v]]其次,塑造“英雄”祥子实现梦想的理想“乌托邦”,也丰富了小说的悲剧内涵,表达出作者对于个体英雄的凭吊与祭奠,同时也更好地表达出作者对黑暗社会中个人主义的否定。另外,这样的叙述也大大增强了小说的叙述张力,使小说的思想更有穿透力,更能震撼人,引人深思。

三、反讽意味的产生:自由间接引语和全知心理叙事的搭配使用

  小说在首章,既书写了祥子及其背后的洋车夫系统宿命的悲剧,又同时在一个抽离了社会因素的背景之下建构“英雄”祥子实现梦想的理想“乌托邦”,这实现了《骆驼祥子》首章在文本上的结构性反讽。所谓结构性反讽,是采用一种特殊的篇章结构致使双层意义贯通全篇,反讽意味在整体结构框架中体现并扩展到全篇,从而使反讽效果最大化。

  除了叙事结构的安排,“上帝的叹息”与“英雄的发声”这两重对立话语意义的同时表达也贯穿于文章的叙述语句之中,这也构成了文本另一层面的反讽效果。在同一完整的叙述句中呈现两种完全相对立的意思,从而带来反讽的效果,而该反讽效果的产生离不开作者对自由间接引语和全知心理叙事巧妙的搭配使用。

  全知心理叙事专从叙事者的视角描述人物的精神状态,被引诉的独白(自言自语)采用的则是人物自己的声音。自由间接引语是一种以第三人称从人物的视角叙述人物的语言、感受、思想的话语模式。它呈现的是客观叙述的形式,表现为叙述者的描述,但在读者心中唤起的却是人物的声音、动作和心境。这种叙述方式在实践和位置上都接受了人物的视角,在表达人物的语言、印象、联想时具有人物的生动性和主观随意性,更接近人物的话语和意识,给人一种可靠感;同时该叙事方式又使得叙述者与人物两种声音并存,特别是在中国现代白话文没有时态、人称以及其他相关语法形式的情况下,便更易造成两种声音的含混,从而造成意义上的多意或暧昧不清,特别当两种意思完全相反或对立时,反讽效果就达成了。

  《骆驼祥子》首章可以举出很多自由间接引语和全知心理叙事的搭配使用,事实上正是这种巧妙的叙事技巧,才使得小说中上帝(叙事者)的宿命叹息与英雄(人物祥子)的奋斗怒吼双声共鸣,从而造成故事的怜悯与反讽,复杂与多意。比如,第一章中的这一句:

  他老想着远远的一辆车,可以使他自由,独立,像自己的手脚的那么一辆车。有了自己的车,他可以不再受栓车的人们的气,也无须敷衍别人;有自己的力气与洋车,睁开眼睛就可以有饭吃。

  这句首先是全知心理叙事进入祥子心理状态的描摹,就仿佛从外面进行着全知式的观察。从“有了自己的车”这句开始,便转而使用自由间接引语,以贴近模仿人物的语言展开。两句间可以看到明显的词汇过渡,前一句还在使用“自由”“独立”此类非车夫特征的政治术语,但在第二句中,多次出现的“车”一词,以及“自己”这一强调性的口头语,则已转为祥子内心语言的口语节奏。虽然实际上这些词语仍是由叙事者以第三人称道出,但视角却停留在祥子本人身上,给人的感觉就是在第三人称说话的同时,叙事者好像暂时脱离了自己的视角,转而采用作品人物的视角来说话。后句祥子视角下的心理描写表现出祥子“英雄”般的梦想与决心,同时也读出他对于自我实现、自我认同的强大欲望和自信,这无疑是在建构“英雄”祥子的形象,但是前句以叙述者视角展开对祥子心理全知式的描摹,却仿佛是在对后句“英雄”式祥子进行一种嘲讽和解构,“老想着”一词的使用,包含着对祥子理想实现做出的不可能的判定,无疑是对祥子宿命悲剧的暗示。前后两种对立意义融于一个句子之中,反讽的效果应运而生。

  又如接下来描写祥子对自己身体进行自恋式审视的部分描述:

  看着自己青年的肌肉,他以为这只是时间的问题,这必能达到的一个志愿与目的,绝不是梦想!

  ……

  看着那高等的车夫;他计划着怎样杀进他的腰去,好更显出他的铁扇面似的胸,与直硬的背;扭头看着自己的肩,多么宽,多么威严!杀好了腰,在穿上肥腿的白裤,裤脚用鸡肠儿带儿系住,露出那对“出号”的大脚!是的,他无疑的可以成为最出色的车夫;傻子似的他自己笑了。

  第二句明显描写的祥子对自己身体与力量的发掘和自恋式审视,他看着自己健硕的身体,仿佛找到了在城里实现自我的基础,找到了自己实现梦想的途径与筹码,这里祥子充满着“英雄”式的自信与道德满足,但是叙述却说“傻子式的他自己笑了”,这里边有明显的意义的不对等,英雄式的自信配以傻子式的笑,这中间构成意义的反讽,既对“英雄”祥子进行建构,又不忘点明当“英雄”祥子在被抛入社会之后注定的悲剧。同样的,第一句也含有明显的相对立的语调,乍一看表现的是祥子乐观与坚强,但“他以为”一词又点明了一切只是隔绝了社会影响的“英雄”祥子自以为是的想法,并不是时间的问题,而是社会注定不会让祥子以及洋车夫系统实现他们心中的个人理想。

  小说首章采用全知心理叙事和自由间接引语相结合的方式,打破了叙事者声音与人物内心独白之间的界限,编制了一张意义含混复杂的网。全知心理叙事使得叙事者能够非常深入地探索祥子的内心世界,又用自由间接引语站在祥子的视角模拟祥子的声音将其内心世界加以袒露,将一个有理想、自信、自我,坚强的“英雄”祥子的形象勾勒出来。与此同时,叙述者又在祥子内心独白之间时而插入反讽语调的叙述者声音,在建构“英雄”祥子的过程中又有意无意地透露出一种悲剧的宿命意识在其中。因此,除了情节安排上的结构性反讽,小说首章的反讽效果还要得益于这种全知心理叙事和自由间接引语相结合的使用,在首章的叙述语句中带来“上帝”与“英雄”相对立意义的双声共鸣。

  《骆驼祥子》读后感(三):尽人事,听天命。

  “穷人的命,他似乎看明白了,是枣核儿两头尖:幼小的时候能不饿死,万幸;到老了能不饿死,很难。只有中间的一段,年轻力壮,不怕饥饱劳碌,还能象个人儿似的。”

  祥子顾体面,要强,忠实,义气;都没有一点用处,因为有条“狗命”。在屡受挫折的情况下,以前他所看不上眼的的事,后来他都觉得有些意思—自己的路既走不通,便没法不承认别人作得对。然后渐渐地把自己变了。变成了一个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陌路鬼。

  以前不知道祥子为什么会有个外号叫骆驼。后来明白了。祥子生活的那个病态社会,就像是个气候恶劣的大沙漠,对祥子来说。他就像一只积极与坚韧的骆驼在沙漠中顽强抗争了很多个年头,但最终还是倒在了那个无边的大沙漠中,没能够走出来。

  “经验是生活的肥料,有什么样的经验便变成什么样的人,在沙漠里养不出牡丹来。”怪这个社会,还是怪祥子自己。祥子最后变成这样一个人,似乎不能责怪他半点,谁让社会秩序如此这般不合理。但最终让他变成这样的还是他自己的灵魂。

  劳力者治于人。祥子似乎从未想过要放弃拉车。直到最后放弃了自己。或许这其中,他过于死板了。当然了,在那个社会,没有知识,作为一个底层小老百姓,样样都过于艰难。

  这未免与《偷自行车的人》颇有几分相似。起初人们最坚持的那些美好品质,最终都败给了现实。不是自己不善良,谁叫社会太不善良。

  先尽人事,后听天命。

  《骆驼祥子》读后感(四):祥子的意义

  看《骆驼祥子》两遍的时间间隔在15年左右。第一遍看完的多年后,祥子留给我唯一的印象是从最后希望的美好到破灭,是那么的痛苦,是一种天塌下来的感觉。然而这种痛苦与我何干呢?我不知道,看完就是看完了。

  第二遍看《骆驼祥子》,我正好看完杨绛先生所思考的《走到人生边上》,开始也思考人生的命,思考人生的意义。

  虽然社会仍不公平,然而究竟比祥子当时所处的北平好多了,毕竟我们现在所处在一个太平盛世。虽然“路有冻死骨”的事情是少多了,然而,不变的依然是希望与失望的交替,不变的依然是弱肉强食的法则。

  第二遍看《骆驼祥子》,我感到祥子从自命不凡到最后的自甘堕落,是如何变化的呢?是一个希望紧接着一个失望,此起彼伏。

  有自己的一辆洋车,从此自己可以做自己的生意,是祥子最大的梦想,自始至终。他短暂的实现过,两次,可是很快又失去了。

  有一个好的老板,从此生活有了依靠,祥子可以为他做牛做马,无怨无悔。他几乎实现过,两次,可是一次是突发事故让他离开了,一次是他遭遇了彻底的失望而放弃了。

  娶一个可爱的媳妇,从此祥子便不再是一个人了,祥子愿意一辈子照顾她爱护她。这是他所有的意义。他有过这样的念头,强烈的念头,两次,这两次都让他感到幸福与温暖。而最后一次,当一个可爱的女人愿意这样跟着他,他却错过的时候,祥子彻底奔溃了。

  最大的失望,莫过于不再有希望了。

  小说了不起的地方在于,描写祥子,却不止于祥子。老舍描写了整个拉洋车的群体,甚至是洋车行老板;描写了底层地狱般的生活,也描写了上层复杂的世界。老舍没有游离于故事之外。他进入了故事,当我们看到地狱般的底层时,老舍不禁写道:“愚蠢与残忍是这里的一些现象。所以愚蠢,所有残忍,却另有原因。”这原因,作者给我们一一写来,让读者不仅潸然泪下。相比于底层世界,当我们用底层的眼光向上看时,我们不禁感慨上面的世界一定是天堂了。然而未必。

  我们也能看到洋车行老板家庭的决裂;我们能看到上面其他先生们的虚伪与恐慌,生活未必真如我们所想。只是底层的委屈是由生活上的苦痛而来;上层的委屈是一些对生活的不满意。都有委屈,程度却大不一样。

  这样我不禁想起杨绛先生所讲的:

  “神明的大自然,对每个人都平等。不论贫富尊卑、上智下愚,都有灵魂,都有个性,都有人性。但是每个人的出生和遭遇、天赋的资质才能,却远不平等。有富贵的,有贫贱的,有天才,有低能,有美人,有丑八怪。凭什么呢?人各有’命’。’命’是全不讲理的。”(《走到人生边上》)

  老舍正是给我们描写了这样一个不讲理的世界。这样的世界我们何尝不熟悉呢?

  好了,到了小说伟大之处了。是的,我们有命,命里注定我们生在“上面”,还是“下面”。是的,我们还有“运”,“运”里祥子被抢劫,却还能牵走三头骆驼;“运”里祥子被骗了,善良的曹先生依然愿意收留他;“运”里祥子失去了虎妞和孩子,温柔的小福子却依然愿意跟着他。尽管在“命”与“运”里,我们无能为力,但更重要的是,我们依然还有我们的“选择”——杨绛先生称之为我们的“性格”。

  小说由此从对命运的描述,上升到我们人生的意义。祥子有过很多的选择,留在北平,还是去天津?北平的机会更多,当然留北平。别的车夫吃喝嫖赌,祥子为了自己的理想,有想法却选择了克制。虎妞难看、恶心、有钱却愿意倒贴,甚至不惜与父亲决裂,祥子选择了接受,尽管极度厌恶虎妞。面对刻薄的老板,祥子选择了离开;面对虎妞的诱惑,祥子选择了将就;面对小福子的温柔,祥子选择了自己的感觉。

  在这么多选择中,我们来看看祥子“选择”的主线:选择留在北平;选择拉车作为一生的事业;选择虎妞作为自己的妻子;虎妞死后,选择小福子作为自己最后的希望;希望破灭,选择堕落作为最终的归宿。所有的选择,是祥子的性格使然,也是祥子自己做出的选择。其他的选择,也都是自然而然,意料之中了。

  在祥子的一生中,我们看到了什么?我们似乎什么也没有看到,作者却早已让祥子在街上思考人生的时候,为我们整理好了思路:既然没法矫正过去的一切,那么只好顺着路儿往下走吧!

  此时,杨绛正在“人生的意义”中,给出了另一个答案:

  “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

  “只有人类能够懂得修炼自己,要求自身完善,这也该是人生的目的吧!”

  “一辈子锻炼灵魂的人,对自己的信念,必老而弥坚。”

  “一个人有了信仰,对人生才能有正确的价值观。”

  “这个世界好逼一座大熔炉,烧炼出一批又一批品质不同而且和原先的品质也不相同的灵魂。”

  杨绛的话,写在祥子时代的七十年后,祥子看不到,老舍却已知道。老舍为我们描述了一座大熔炉,并让祥子告诉我们,无论命运如何,我们仍有自己的选择,而成就我们人生意义的,并非完全是由命运做主的。

  谢谢两位同时代作者,在跨越近七十年的这样一次思考与对话。

  杨绛《走到人生边上》

  《骆驼祥子》读后感(五):祥子和他周围的世界

  人在奔跑时,处于怎样的一种状态呢?四肢剧烈机械运动,血液在身体里急速奔流,每个器官都极度紧张。只有大脑,它处于一种游离的状态,既像是游离在身体之外,又仿佛是在进行某种思考。这就是祥子每天的生活。因为时时刻刻在奔跑,所以也难免无时无刻不在思考。可是,有时他想得太多,有时,又想得太离谱。

  祥子这个人貌似老实,但是其实,他是懦弱。表面上身材魁梧,但是内心却像个娘们,优柔寡断,瞻前顾后。这样他和虎妞,二者主客颠倒的关系,形成了一种黑色幽默。与其说是祥子嫌虎妞有老又丑,还是个“破货',不如说,他是因为自己堂堂七尺男儿失去了对家庭的主导权而羞愧。祥子虽然窝囊,但也是一个蛮封建的人,他想实现夫权,却又不能如愿,这对他他足以毁掉家庭的幸福。

  另外,他性格十分偏激,狭隘。拉车就必须从一而终,还必须买车;要证明身体好,就一定要没命的拉车,稍不舒服就好像得了癌症一样;因为以前卖过力而并没有分毫的好处,以后就再也不卖力……这也是在乱世中,家门乍开的中国人的典型性格,见识少,自然路就少。他一直珍惜自己的车,一直觉得车就是自己的饭碗,但是有了车又能怎样呢,买,丢了,再买,卖了,生活还是没改变,二强子,小马爷爷,也都是有过车的人,但是车并没有带来期望的幸福,“铁打的人,也逃不过咱们这个天罗地网”。就像《死神来了5》中人们自以为破解了死亡的密码,可以逃过一劫,但终究还是殊途同归,“死神要你死,你不得不死。”你跑得再快也跑不过给你安排的命运。

  祥子不止一次预见过自己的未来,每当受到打击,他就不时给自己勾画出一条路来,“这是个见人就交朋友,而处处占便宜的人,喝别人的茶,吸别人的烟,借钱了不还,见汽车不躲,是个地方就撒尿,成天际和巡警们耍滑头,拉到‘区’里去住两三天不算什么”的无赖。

  若是谈到祥子的结局,就不得不说说老舍先生的人生观了,他不是个轻视生命的人,但是觉得,苟且地活远比不上畅快地死。他在自传中写道“苟且偷生地活怎么能对得起生命呢?”我们没有自由选择被生下来,但是却能够选择自己去死亡,这就是人比动物高级的地方。最后,祥子如同行尸走肉一样,在城市中来来回回,就像是病重了却又不会选择自杀的动物,很想及时行乐,过把瘾就死,但是却总是要在哪个不知名的小巷醒来,继续熬过生不如死的新的一天。对于老舍先生来说,这就是祥子所最最悲惨的命运了。但是,就我而言,我却觉得,这样的结局压根谈不上是悲剧,祥子最后的转型,既是一种堕落,又是一种解脱,他奔跑了大半辈子,终于在最后开了窍,红白之事也好,嫖也好,赌也好,他终于意识到生命并不是一场比赛,你可以选择没命地跑过世俗,也可以选择像个丧胆游魂直接跟世俗一同沉沦。一无所有的人最输得起,吃喝玩乐,亦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

  在祥子和他周围的世界里,唯一一个不病态的人,就是小福子了 ,她一再被卖,不断转手给一家人换口粮,但是灵魂却是百毒不侵,虎妞对她的种种,她都不记恨,他爹那么不是人,她都有求必应。在老舍先生的作品中,最好的人,往往都是要自杀的,《茶馆》里的王掌柜,《四世同堂》里的钱太太,《猫城记》里的小蝎和大鹰……所以小福子的死也许是老舍先生对她人生的一种升华。

  曹先生是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者,说他善良还行,说他高尚就有点过头,他既不光明磊落,又胆小怕事,似是个启蒙者,又不真是无私,透着知识分子的酸,和官僚的腐。

  祥子周围的世界,是一个病态的世界,生活本就吃人,人又要互相压榨,放债的高妈,收小福子场地费的虎妞,对待车夫像畜牲一样的刘四老爷,人与人之间没有同情,没有爱,只有赤裸裸的利益于等级。

  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和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在故事情节上有着惊人的相似,都是人和不断降临的厄运之间的抗争,不同点在于结局,老舍先生有意告诉人们,除非这黑暗的世界有点改变,否则,你的命运就是这样。而《老人与海》大致看来励志的成分较多,虽败犹荣,也是二者不同的性格决定了故事不同的结尾。两位作者也是,都选择自杀来结束生命,但理由却又不尽相同。

  《骆驼祥子》读后感(六):小鱼时时碰得嫩苇微微的动。

  同学跟我说这是她初中就看过的书了。今天刚看完。老舍描写细致动人,感情真挚,故事跌宕起伏,情节丰富,是本好书。

  祥子在人和车厂两三年后买了自己的车,被抓去车没了拿了骆驼,祥子卖了骆驼才三十多大洋。他又回到了车厂,打算自己赚钱买车,他努力没日没夜地拉车,一天夜里却同虎妞有了瓜葛。为了躲虎妞他去拉包月,有好主人也有坏的,他最在曹先生家拉车,曹先生是他最敬重的人。就连有一天,他摔了曹先生撞坏了车,曹先生都没有责备他。不幸的是曹先生被特务盯上,曹先生跑到左宅,然而祥子的三十多大洋被特务抢走了。虎妞告诉祥子她有了他的孩子,他们一起生活,买了辆车。没多久祥子病了,虎妞难产而死,洋车被卖了。祥子从此没落,最终自己爱的女人小福子吊死了,老人的孙子小马儿也死了,曹先生邀他回来干包月,然而他觉得何苦要强,就混日子吧。

  祥子的人生大起大落,每一段都由洋车展开,开始他想买车,车不是被拿走就是被卖了,钱也被抢了。他不爱虎妞,却和她结了婚。他想好好做人不偷不抢,但最后却又蛮横的与人打架混日子。

  虎妞是彪悍的女汉子,她喜欢祥子,不管祥子有钱没钱她都喜欢,她不惜与父亲决裂也要跟他。但是祥子恨她,这就注定了她的悲剧。

  小福子是个好女人,可怜在生错了人家。父亲二强子把她卖给了军人,换的了洋车衣服和食物,也惯坏了父亲的好酒的习惯。二强子酒后打人,把老婆打死了。军人走后小福子回到家,父亲让她去卖肉养活两个弟弟。小福子没有犹豫,赚钱给弟弟们,也供着父亲喝酒。虎妞死后,她向祥子表明了心意,祥子说等他混好了来找她。然而她却没有等到这一天,在白房子的树林里上吊死了。

  吃人的社会才会让好人失去善良的心灵变成恶霸,吃人的社会才会让要强的女子无奈上吊而死,吃人的社会才会让恶人活的无忧无虑横行霸道。吃人的社会,是灾难,是毁灭,是悲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骆驼祥子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