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国史大纲(上下册)》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国史大纲(上下册)》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3-21 09:47:5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国史大纲(上下册)》读后感精选10篇

  《国史大纲(上下册)》是一本由钱穆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2.00元,页数:94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国史大纲(上下册)》读后感(一):书生的抗战,文化的自恋

  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是一部聚讼纷纭几十年的书,读起来也不容易,读后虽有感想,却总觉得难以措笔。然而有的事情只有迎难而抗,才能更上层楼,所以不揣冒昧、不避讥议,也来谈一谈个人对钱先生这部书的理解。

  1、成书的过程

  在该书“引论”中有关于成书过程的概述,在钱氏回忆录《师友杂忆》中则有更详细的介绍。“七七”之后,钱穆辗转南迁,来到西南联大任教。其间,陈梦家屡劝其写作一部中国通史教科书,钱穆以学术旨趣不合于创制通史以及战时漂泊缺少参考资料为婉拒的理由,陈梦家复以国难当头相劝,申述为全国大学青年考虑,为时代急迫需要考虑,都需要成此一部通史教材。可见,此书实为国难而成,其后的或毁或誉,均与此相关。

  谋划既定,钱穆即着手写作。在战火纷飞的1938到1939年,钱穆每周三天在昆明西南联大授课,其余四天在距昆明80公里外的宜良北山岩泉下寺中闭门著述。历时约一年书成,实为一部提纲式的中国通史,用大学教科书的体例写成。内容包括自上古三代以迄20世纪中叶之中国历史的演变发展,尤其是经济与社会、政治制度、学术思想的状况及其相互影响。全书八编46章,共53万字,上下通贯,便于读者明了治乱盛衰的原因和国家民族生命精神之所寄。

  2、特殊的历史意义

  在国脉如缕、民族危亡的特殊时刻,为抒国难创此一部史书,必于国家、民族的历史与文化饱含感情,钱先生在该书引论之前先倡议阅读其书当具的信念,此处不敢转述,全文引录如下。

  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否则其所改进,等于一个被征服国或次殖民地之改进,对其自身国家不发生关系。换言之,此种改进,无异是一种变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缩与消灭,并非其文化自身之转变与发皇。)

  这是书生的抗战,是钱穆的抗战。既有如斯信念,再经此书唤起对本国历史的“温情与敬意”,钱先生的忧患之情得到了极大认同。是书于1940年6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一时洛阳纸贵,成为各大学的历史教科书,风行全国,对学生积极抗战,增强民族凝聚力起了积极作用,甚至有不少青年学子读完大纲竟毅然投笔而从戎了。

  3、大纲的学术价值

  大纲是钱先生影响最大的书,有很多深刻的见解,不能视之为一部普通教科书。他强调中国历史的特殊性,有特殊的面貌和走向,不是能拿西方东西来套的,所以他最反对的是奴隶-封建社会的说法。这是一种中国本位史观,有事实依据,更有现实和历史意义的。

  大纲是用纲目体写的,但“纲”非常简要,有时只有一句话,“目”也不能畅所欲言,暗藏许多东西,有些都是关键性的大问题。常常能将一个问题延伸一两千年,由一点扩大到全面,系统梳理。如田制,他能将两晋占田、北魏均田到唐代的租庸调及两税法,合成一个整体来观察,这样一来,制度与时代的变迁若合符节就凸显出来了。再如察举-科举,也是如此,他观察到科举察举都曾按地域分配名额,最终在中央政权中保持官员的地域平衡,又把这种制度与西方的民主选举和代议制进行比较,这是极具洞察力的发现。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但一是限于纲目体的体例,二是写作时资料不足,绝大多数是论点深刻而论证少,钱穆的弟子余英时就曾说过,国史大纲里的好多观点都可以成为很大的学术专题。

  4、钱先生的家国情怀

  5、非议者的角度

  平心而论,大纲是最好的中国通史读本,但多少还是有点文化自恋的。钱先生本以考据起家,凭的是客观的硬功夫,后来尤以晚年移居台湾后好谈心性,讲的是主观的大道理,因有早年的积淀,这些发挥也偶有神来之笔。但钱先生又侈谈文化,好做中西对比,而其对西方的认识并不深刻,往往自曝其短。至于有人诟病钱先生与蒋介石的际会因缘,那是政治了,与学术无关。

  《国史大纲(上下册)》读后感(二):钱穆是个牛气滴老爷爷

  手头还有好几本他的著作,确实不是特别好读,他能用一句话概括出别人用一段话来解释的事情。

  感觉这个老头上天下地无所不知。这本书里唯独对文化方面的描写不是特别侧重。。不要紧啊。。这个老头还专门写过关于文化方面的著作。宋明理学啊 阳明学述论啊 只有你想不到。。木有他没写过滴。。太佩服了。仅其一人之力能把中国历史各朝各代,甚至是汉朝某年某月x村最东头家养的狗跑出去被马车压断一条腿么时候腿又长好了,他都能给你列举出其中的n种原因和其原因由来的古书给你列举出来。。。不服不行啊!

  真就是个神仙!!

  《国史大纲(上下册)》读后感(三):书生造史,如此而已

  前不久把上下两册翻完了,个人观感是这本书于史料的编织串接方面做得比较好,既有大的脉络梗概方便读者掌握中国历史的整体走向,也有具体事例填塞其中以为支撑,而以治理观之演进贯穿全书,使人不至有枯干疏离之感。另外几幅地图画的不错,对读者很有帮助。

  至于书中议论则颇多书生之见,如三十二章论及庆历、熙宁变法之异同,前既已明范仲淹澄清吏治之举难行,后又责王安石治法不治人以故败事,真叫人无语。

  其为论又好持一端,于政事规制多崇汉唐而抑宋明,多以一时事功而断优劣,不知政制之创设原本只可就一时一境而算计,从来无行之万世而效用如初者。

  如论兵制则专以唐府兵制为上,于三十七章论明朝制度时便曾赞许“明初卫所制度,颇得唐府兵遗意”,可为一例,然于三十九章论金人军屯为害北方时,则又以明代两淮之受害于军屯为其佐证。

  又如论中央与地方政府之分权,于三十一章批宋代“中央集权过甚,地方事业无可建设”,又于三十五章批元人创设行省制以削地方之权,“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似乎忘了自己在第十二章还曾说到,汉末离心势力长成之一大源头,正是郡守刺史这些地方长官权任过重,几近封建。

  又如察举之制,第十章谓“地方察举权任太守,无客观的标准,因此易于营私”,转于三十七章又赞“明初又厉行察举之制,拔用人才,不拘资格”。

  他只看到了这些政制设施一时之功效而为之鼓吹贬斥,而不能探究其何以于斯时斯地有此功效,又何以于彼时彼地丧其功效,则其所发议论亦只能随时而转,无有根基了。

  《国史大纲(上下册)》读后感(四):让我感动不已的国史

  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算上这次我已拜读两遍!在国学和史学领域内,我最为敬佩的就是钱穆!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尤为注重的是历史动线,想从这个动线里面解答出中国历史的核心机密。 在八年激烈抗日间,钱穆写下了《国史大纲》,在一个西方世界占据优势时,中国正在跌落自信的谷底时,钱穆希望我们对于自己的历史保持着“温情与敬意”。 从辛亥革命以来,革命宣传把秦以来政治体质,用“专制黑暗”一笔抹杀。再加对传统文化的忽视和片面理解。加深了我们对传统政治文化偏激误解。 《国史大纲》开宗明义便说:“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以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我们不能以自己所处的时代,去过分要求评价古人!每评价之时,如果没有深入了解,不要妄断才对!任何时代都有它的局限性,当生在其中才能真正体会到身处其境。 士人阶层在政治体制内风雨飘摇。 西周时期,官府垄断了学校教育和一切学术文化。那时,只有贵族才有机会接受教育,平民百姓不得进入校门。这种官学合一的现象,被称为“学在官府”。但到了东周时期王室衰弱,里面最重要的一个特征,那就是整个知识系统,从官方的贵族手中,渐渐地到了平民手中,这个时候我们才看到诸子百家的兴起。 再到秦国,靠的就是吸收大量来自东方各国的士人阶层,来帮助它,终于秦国一统天下,这么大的国家谁来管理呢?这个时候一些出身布衣的士人阶层开始越来越重要了,再到东汉、魏晋南北朝的时候,这些有知识有学问的士人,也变成了一种新贵族,所谓“门第”。 到了唐朝,唐朝终于出现了中国历史上一次非常重大的转折,那就是科举,而由科举所产生的知识分子群体,这个士人群体,他们构成的政府也变成了一个真正有所谓相权的政府,跟君主独揽政权大不相同。 唐朝时候,不只是一个后世的科举制度已经完成,而且在中央政府那里,整个宰相的权力,以宰相为核心的文官政府权力,也跟君主的权力正式地有了一个相互制衡的效果。皇帝并不能够乾纲独断,有时候他下了一些诏令,门下还会给他批驳回去,而选用什么人当官,往往也不是皇帝去决定的,而是下面的官僚们去决定,甚至还要开会。 到了宋朝,虽然制度上很多方面是有所弱化,但出现了一个很奇特的新现象,就是士人阶层终于有了一个集体的身份自觉,宋朝的士大夫们都急于要有一套平天下的想法出来,这就是他们为什么那么热衷于变法。这些变法的成效如何不谈,重要的是士大夫阶层有了一股集体认同的力量。 那可以说是士人政府,它是标明这国家政权相对地开放给民间,让民间有才华、有学问的人能够寻着一个客观标准途径进入政府,跟君权相抗衡。 若说汉、唐、宋诸代,中央政府组织,皇权、士人集体是划分的。期间虽有越界,但都不能说一切都由皇帝专制。 到明朝才是真正的专制,朱元璋一系列的变革,使得明朝政治发生了彻底变化后,士人集体没以前那种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虑而虑。到了清朝大兴文字狱,官员们开始畏首畏尾,到了明清时期官员们早就不是以前那个士大夫阶层,全是一些只是想当官,想拿好处的人,就拼命欺压百姓,在他们身上搜刮民脂民膏。 钱穆他在整个《国史大纲》里面,要演示给我们看的是什么?为什么中国会搞到这步田地,衰弊到这个样子,让日寇入侵打到我们那么惨,那是因为国家积弱,国家为什么积弱,则是从明朝以来,一路败坏的结果。 你不能够因为这样的结果就上推至说中国历来就很黑暗,历来就不行,他坚持认为不是的,这是一个近代几百年来,累积下来的病。 看完《国史大纲》后,我才知道钱先生,对中国是“”知之深,爱之切”。有时候更显得无奈彷徨。在研究大历史中,钱穆绝对是首当其冲。 有些人肆意的愤怒污蔑中华,其实他并不在意真正的中华,他只是希望看到自己所认为的那个真相而已。(大多内容我引用了梁文道、许知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