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超爆魔鬼经济学》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超爆魔鬼经济学》读后感10篇

2022-03-13 12:55: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超爆魔鬼经济学》读后感10篇

  《超爆魔鬼经济学》是一本由史蒂芬•列维特 / 史蒂芬•都伯纳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30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超爆魔鬼经济学》读后感(一):爱不释手

  本人最喜欢看这一类经济学的书了,例如《牛奶可乐经济学》系列丛书啊,这种风格的书,读过之后就会让你爱不释手!例如书中的:

  醉酒驾车的人出事故率要远远高于醉酒步行的人?

  犯罪率升高是因为电视看多了?是硝酸铵养活了整个世界?

  女性工资低是因为女性追求高薪的愿望不够强烈?

  想解决气候变暖吗?把牛羊宰了,改吃袋鼠肉吧,或者引爆火山让其喷发下去,再或者用一根长达18英里的管子把天捅破,然后往空中吹二氧化硫!

  争议到爆,发烧到爆,人人都叫怪!这就是超爆魔鬼经济学……

  《超爆魔鬼经济学》与《魔鬼经济学》如出一辙,但说服力更强,内容更大胆,引发的争议更大。而且爆料、离奇、雷人的故事更多。阅读本书,不啻于你在餐桌上与别人进行的一场最酣畅淋漓的对话:话题巧妙的从一个转移到一个,在探讨多种领域时,分析方法别具一格,打破了条条框框的束缚,最重要的是让数据说话。用微观经济学的手段和思维方式来研究社会问题,探讨的是一个小群体或者社会的一个方面的社会经济学规律,可谓独辟蹊径。阅读这本书,有助于人们改变思维方式,摒弃那些经常出现的认识误区。

  《超爆魔鬼经济学》又一次挑战了我们的传统思维方式,揭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实世界,再度彻底改变你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通过分析以下问题,深入探讨了世间万物的那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不论是寻求解决全球变暖的方案,还是解释口交价格降幅如此之大的原因,列维特和都伯纳的分析,处处闪现智慧的灵光,叙述方式格外新颖,让人眼前一亮。通过分析人们在各种动机下的表现,他们两人将世界的本来面目呈现给大家:善、恶、丑……归根结底就是,荒诞不经。

  《超爆魔鬼经济学》读后感(二):经济学说:人就是人

  书跟名字一样,妙趣横生,涉及面广泛。读着读着,你就会发现,其实身处花花世界,样样东西都能化作数据关系。每条前因后果,都能找到相关的数量模型。分析归纳总结演绎之后,这种关系就被印刷成铅字报告,登载在各类学术期刊杂志之中,去预测人们的行为模式和市场的运行规律。那句话怎么说的来着,经济先于政治?大凡如此吧。

  作者引用了很多情景很多故事很多真实实验和很多发现。每个章节之间几乎没有任何联系。只不过告诉我们,经济学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

  所以,在阅读之后,很多看似正常的事情被解读成另有寓意。很多看似荒谬的情节被分析得也就那么回事儿。

  经济学“理性人”的假说虽然不能讲百分百的准确。但至少,很能够说明问题。利他和利己,最终不过换一个形式,换一个表征而已。

  因此,学习做一个经济人,理性选择,并理性看待问题。打破思维,在千奇百怪之中,用经济学逻辑,品读一幅毕加索。

  1. 加里贝克尔:经济分析的理论前提并不在于:个体行为完全是为了谋取私利。经济分析是一种分析方法,并不是与有关某种具体动机的假设……个体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涵盖范围更广的价值标准和选择偏好。

  2. 外部效应:当某人实施某种行为时,其他人被迫为他的行为付出代价。

  3. 当我们无法强求人们承担因其行为而导致的全部成本时,他们也就没有什么动机去改变其行为方式了。

  4. 人类个体行为会因受到密切观察而产生很大变化。

  5. 除了密切观察行为和选择性偏差外,还有一个因素值得考虑。人类行为受一组复杂因素——动机、社会观察、判断标准以及经验尝试,也即特定情境的影响。“似乎只有那么做才是最有利的”。

  6. 人就是人,刺激之下,人会做出相应的反应。人几乎总能受到影响或控制,进而变好或变坏,只要你能找到恰当的方法。

  《超爆魔鬼经济学》读后感(三):真心读不下去了

  第一次写书评,因为怕别人被骗了。

  读之前,因为一段静雅思听的财经书的推荐,兴冲冲地从图书馆借来了。

  首先,正文前竟然有多达17页的“专家推荐”,试举一两个:比尔盖茨,王福重;不知道是怎样的专家,但应该不是经济学家吧,这么长的“专家推荐”,只能让我觉得这本书本身内容不够丰富,才需要这么多页推荐;同时也不够吸引人,才需要这么多份推荐。

  之后,是22页的导言,接下来一页是“读者热评”——到底还让不让我好好读书了?我读完再看评行不行?严重干扰我读书啊!导言部分算是拎了一下本书的概要,姑且可以读吧,但语言真是。。。这是在写侦探小说吗?拐弯抹角,明明是一两句就可以讲清的现象,为什么搞的像看电影慢镜头,而且是超慢镜头,到底还讲不讲经济学了?

  在25页,终于开始本书的第一章了,关于全球气候变暖,又来“读者热评”,正文还是导言那样的风格,缺乏条理和逻辑,但终于讲了个经济学上的“外部效应”,这是不停的翻了很多页才得到的收获。接着有个小标题为“二氧化碳与全球变暖没有关系”的章节,讲了“高智发明公司”,以及该公司牛b的掌门人,他们进行了一些讨论,这是在干嘛啊?广告?

  真心看不下去了,跳到下一章,又是“读者热评”——最适合女士阅读的书!强烈抗议,完全是鄙视女士的智力嘛!

  我的阅读旅程就到了77页,总结下来就是:广告太多,语言太拖沓,没有条理

  《超爆魔鬼经济学》读后感(四):更多创造性角度看问题

  书是2012年买的,2016年5月才抽出时间看。可见老婆让我少买书从某种程度上是对的,买的没有及时看;与此相对,她说的也是不对的,本书没有再次加印,如果我当时没买,现在看到它的机会也会少很多。看,这就是有更多角度思考问题带来的不同视角,我认为书里讲的就是这个问题。案例写的都很用心,这个不错。

  就新闻报道而言,它更关注震撼性。

  书里提到了2001有关吃人的报道。要知道当年死于车祸的人要比被鲨鱼吃掉的4个人多的多,但是写车祸估计没什么人看。所以,没事还是少看新闻,新闻看太多只会从某种程度上降低自己的智商。

  要更加关注外部效应。就是别人因为你做了某事所得到的连带结果,有正面也有负面。比如:你给自己的车安了一个方向盘防盗锁,从外面就能看到——说明这车儿不好偷。于是停在你旁边的车就成了目标,这就是你对另一个车主产生的负面外面效应。想一下,京都议定书和碳汇的问题吧,一个道理。书里也提到了比较好的方法,将一个看不到防盗装置,这样就提升了抓住盗贼的可能性,说不能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看病也得理智一些。

  书里提了医院的例子,最优秀医生的特点归纳起来是:大部分是一流院校毕业,有丰富的经验,工作经验比别人至少多10年,就职于顶级医院,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女性。也许你看了觉得没什么用,实际情况不就是这样吗?所以人们才愿意去大医院看病。

  下面说得你可能觉得有用的,很大程序上治疗效果与治疗费用之间没有多大关系,并不是花越多的钱,治疗效果越理想。而且,还存在合理误差的问题,即使的确诊,也有不少人其实没什么事。而这浪费了医疗资源。此外,我个人观点是——有个正确的死亡观要远远比找到更多治疗方法有用,每个人早晚都是会走的。20世界抢救过来的病人,100%在22世纪都离开了这个世界。

  书中还提到了数据的力量(2012年好像还没有大数据这个说法)

  用数据分析谁是恐怖公子,他们有些自己的特点,比如名字,银行账户的特征,不会买人身保险(9.11之后学开飞机也算一个特征了)。其实数据覆盖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都在透露信息。想获得自由,那部分信息的泄露就是代价,除非你与世界不打任何交道。

  交易大厅中的欺骗与社会学数据存在的问题。

  某位经济学家对交易中的欺骗做了研究,之前有研究就相当竞争人有利他倾向。其实情况不是这样,那些想骗人的交易者多半不参加此类测试。而且,他们尽量骗外地人(因为不会再见面),不骗本地人(因为可能被找上门来)。很多社会学关于“利他”的实验得到比较好的效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参加是有这种倾向的人,同是他们能从实验组织者表现出的意思,给出他们期望的结果。

  书里还提到之前导致孕妇大量致死的原因是医生没有洗手(现在问题已经解决了,可还是死了很多人)。美国之前的大新闻,38位邻居眼见某女士被杀无动于衷也不是真的,当时是凌晨2点多,大部分人睡觉了,而且至少有两个报警了(又是想整出一个大新闻)。还有一点,想解决问题要切断供应和需求两方,拿毒品举例,现在就是对供应方力量够,对需求方管的还是松。

  具备多角度的创造性思维,也许可以让我们有机会活得更好,至少是拥有更多的视角,让自己不至于被别人左右,至少掌握自己看问题的视角。

  《超爆魔鬼经济学》读后感(五):用超爆魔鬼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写书评

  我是在豆瓣上看到这本书的,感觉挺有意思,于是去淘宝上买了正版书籍阅读,最终用了一星期的时间读完。

  拿到手,验了货,确实是正版书籍。本书我之所以给出4星的评价,是因为本书的印刷错误(包括错别字、标点错误、空格错误、多字少字及其他错误)共计174处(不完全统计)。

  如果你觉得有些吃惊,那么以下我给出自己的理由。

  一本304页的书,174处印刷错误,平均每1.75页就有一次,这会让很多人唾骂不已,甚至恼怒地扔进垃圾箱。但相对于全书19.5万字的字数,174处印刷错误简直少得可怜。千分之0.89的概率,平均每1000字不到1处错误,足以使174这个数字显得微不足道。想想看公务员考试的报名人数,打个比方,报名1000人录取1位。如果你觉得这很困难,那就不该对这千分之0.89的概率大加指责。再想想看语文成绩优秀的高中生,写800字的作文,出现一个错别字属于正常。那么这千分之0.89的概率,比上述两种情况都要低。

  之所以说这么多,就是要告诉大家,真正的好书不在于它印刷质量如何(通篇无印刷错误的黄书,你也不会觉得它深刻到哪里去。当然,对于某些人除外),而在与其内涵如何。这就相当于一个脸上有麻子的好人比穷凶极恶的帅哥强得多是一个道理。本书行文幽默,贴近生活,并用了一些统计数据说明问题。但最重要的是强调一种思维方法,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变相思维。诸多专家推荐有其道理,相信大家读完之后会有自己的一番收获。如果你喜欢我的书评,那么一定要去看一看这本书。

  当然,4颗星的评价,反映了我还是有些在意那174处印刷错误。这本该是5星的完美书籍。当然,如果你不在意印刷错误的话......呵呵。

  另外我准备继续购买魔鬼经济学去看看。

  《超爆魔鬼经济学》读后感(六):超爆魔鬼经济学

  作者的思路其实还是那么简单,将两件看似毫不相干的事放在一起,由于它们有某种程度上的类似,比如说变化趋势,然后经过一些看似符合常理的分析,使这两件事物发生关系,从而得到看似荒谬,听起来却十分有道理的结论。我不得不承认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的确可以锻炼人的思维,以及胡说八道的能力(这种能力也确实很有实际用途)。但是,对于一个具有经济学思维能力的人说话,里面很多的论点只是看上去很美,实际上却经不起推敲;有一些观点确实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显然作者有以偏概全之嫌,把次要原因当做主要原因来论述。这些都是一个有良知的知识份子所必须指出来的。

  举个简单那的例子来说明一下作者究竟用了什么样的小手段来博人眼球的。一个人进入一家公司,公司的经营状况明显提高;而当他离开这个公司之后,公司的经营状况却一落千丈。你认为这样的一个人在公司中担当什么样的职位呢?他在公司的重要性如何呢?如果你认为他至少是一位高层的管理人员,甚至是CEO,或者干脆是杰克韦尔奇,那么你就中了作者的圈套了。事实上,他可以什么都不是,只是一个小职员而已。你只需要想一想这几年发生的事就不难理解。经济好的那几年,每个公司都大量招人,公司的业绩飞速发展。等到遇到了金融危机,即便大量裁员,还是难以挽回失败的颓势。这个人就是这样,好的时候进去,坏的时候立刻被裁掉,他其实什么都不是。但是你如果照作者的思路去分析的话,结果是不是就会是公司的命运将由那些最容易被开除的所决定的。这种思维方式显然是不值得提倡的。

  不管怎么说,《超爆魔鬼经济学》都在教会人们思考和怎样思考,正如该书当中有一句话说的那样:“与生活中的情形一样,在经济领域,如果你不去主动提出问题,无论问题看上去多么愚蠢,那么你就永远也不会找到问题的答案。”

  ,先看它提出的问题:太阴能加剧了全球变暖?医生最容易违规?恐怖分子的银行账户有什么特点?犯罪率升高是因为电视看多了?街头妓女与百货商店圣诞老人有何相似?……

  再看该书两位作者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遏制全球变暖建造通天的烟囱,直接把二氧化硫吹到平流层;遏制飓风则把带裙摆的轮胎扔到海里,利用它们把海平面上的热水和海底的冷水对流……

  这些想法匪夷所思,但是两位作者却用科学的论证和经济学的方法证明这两个办法是可靠 的,也是可行的。同时他们也用经济学的方法证明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提出的减排计划是不可行的。其实很多北方人都应该有过这样的经验:在我们儿时家里会在冬天建造一个炉子,弄一个烟囱把烟放出去,有时候烟囱建得不合理还会呛烟,但我们没有一个人会宁肯受冻而不烧炉子,最多是开门把烟放出去。《超爆》的两位作者提出的(其实不是他们提出的,他们也是引述其他科学家的成果)方法就是放烟的方法,而不是发现有烟就拒绝再使用炉子。

  这个办法真的很简单,但是我们很多人却仍然觉得意外,这是因为我们的思维受到了限制,受到了思维习惯的限制。我曾经评过王奇生教授的一本书,我非常赞同王教授的一个观点——“去熟悉化”,有些东西我们之所以视而不见,就是因为我们太过熟悉它们。

  《超爆魔鬼经济学》读后感(七):人不是“好人”不是“坏人”,既不高贵也不冷漠,人只是人

  《超爆魔鬼经济学》这本书似乎讲的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学,而是属于“经济分析”,很多似乎看上去和经济学没有关系的事情,原来居然是可以用经济学来解释的。导致大多数男女薪水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女性追求高薪的愿望不足?为什么世界上大部分顶级运动员都出生在1月-3月份?马和汽车,谁的危险更大?想阻止气候变暖?用烟囱捅破天吧!? 安全带真的能保证你的驾车和乘车安全吗?儿童车座也照样不安全?作者说“经济分析就是以另一种略微不同的方式审视世间万物,是一种系统的方法,用来描述人们是如何做出决策、改变主意的。”

  人如何做选择?传统经济学认为人是经济人,即在权衡自己的利益之后做出最后选择。那如何理解人们的乐善好施?美国人甚至一年捐出2000亿美元。实验是检验一切整理的标准,于是20世纪八十年代早期有经济学家就此展开多种实验,比如最后通牒博弈、独裁者博弈,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人具有利他主义的天性!这真是让人振奋的结论。可如果人类天性乐善好施、具备利他主义,那很多问题诸如器官移植等等,不是会迎刃而解吗?可事实并非如此。最终这个结论被推翻。人其实还是经济人,一种极为理性的自私动物。

  没错,人天性自私。所以我们该高贵冷艳地认为,冷漠是理所当然吗?当然不是。

  书中有一个例子,1963年,媒体报道,纽约发生一起袭击案,一位女士被袭击三次,最后死亡。其间38个邻居眼睁睁看着却没有人报警。这件事引起全美轰动,大家讨论为什么人们变得冷漠。这件事也被总结为“旁观者效应”,即悲剧发生时如果有多个目击者,大家就会无动于衷。这成为社会心理学的经典案例,至今仍出现在学校的课堂上。可事实如何?作者找到当年的邻居,多方求证,最后的结论和媒体报道的大不一样。可现在又有多少人关心事实真相?

  在国内,这种例子也有很多,比如小女孩被车撞伤但是几十个路人视而不见,也引起关于现在人冷漠的热烈讨论。对于这种新闻,我一直持怀疑态度,媒体报道的内容很多时候并不是真相。我一直确信,人没有想象的那么高尚,但是也没有那么冷漠、那么邪恶。

  用这本书的话来说,就是人不是“好人”,不是“坏人”,人就是人,刺激之下,人会做出相应的反应,人几乎总能受到影响或控制,进而变好或变坏。我想,看完这本书,明白这一点,就是值得的了。

  《超爆魔鬼经济学》读后感(八):深入思考纵横贯穿

  从全球变暖的原因探究到解决方案的千奇百怪到电视对棘手印度女性的解放方面的突出作用的实现和验证,马车被汽车取代是好是坏,人类是不是真的有利他主义精神,还有医生不愿洗手问题带来严重后果却为何不愿意改变,甚至因为男女妇产科大夫的不同引发产褥热发病率的巨大差异,女性卖淫活动怪相频生,看似完全不能联系到一起的所有社会问题,斯蒂夫·列维特,斯蒂芬都伯纳合著的这本书从各个维度追踪求源,尽量给出当下最合理的答案。

  无论是事实还是实验,是引用还是自己的见解,无一不妙趣横生并且需要随时注意脑洞大开。在历史和现实之间切换自如,每一个点都是可以思索良久的问题。并且对于看待生活的方式打开了另一种思路。和这种聪明人的语言交流比享受一顿饕餮盛宴更让人回味无穷。

  第一,正外部效应。当生活中绞尽脑汁的解决一项由其引起问题时,意外却发现引起问题的这件事竟然可以成为解决的方法。如引起全球变暖的温室效应气体,突发的火山喷发带来的二氧化硫、火山灰滞留在中流层阻挡阳光辐射进而引起了温度的下降。那我们解决温室效应的思路能不能转换成往天空喷射二氧化硫气体?;医生本来可以通过洗手消毒来减低手术感染死亡的人数,但为何一再不能良好执行?正如本来可以通过锻炼身体,合理膳食来保持健康和体型,为何能够坚持的人少之又少?这就是因为这种行为所给人带来暂时利益的客观程度较低,或者没有好的方法去督促自我----更容易理解的就是排污厂本来可以减少污水来保护环境,但为什么不肯这么做。这就需要有可以引导其行为的策略,如惩罚排污给予保护者奖励。对猴子的实验可以同样 说明这个道理。

  第二,细微事件的重大影响。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是获得智慧的重要方法,你的出生日期月份或者名字对一生有什么影响?男女医生做同样手术为什么死亡率不同?保护动物的法律为什么会造成更多的动物死亡?有病一定要去医院吗?看似普通的生活问题甚至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死。出生时间的不同可能会造成你无法早早入学被人挑选;你的名字的字母排名决定着你不可能得奖;手术人的细菌决定着你的生死;保护动物的法律迫使更多的人去猎捕它们或者破坏其栖息地;得了小病就去医院就可能被在医院的重病患者传染,比如sars。见微知著是一项长期需要坚持的累积,拨开纷繁的事实,找到事物的内在关系和真正原因。这也是可以获得成功一个重要的途径。

  想要取得成功:☀需要刻意自觉的长期联系。1、需要设定具体的目标---要是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开始。2、可以很快让自己受到反馈。3、要不断专心提高技能并且还要注重结果。

  第三、别人号召或者宣传的后面到底隐藏了什么。

  一个看似完美的由很多实验得出的结论是真的吗?儿童安全座椅和安全带的功能是一样的吗?冷酷无情的凶杀案真的如报道一般,而他们为什么这么报道?被种种利益驱动---譬如金钱,名誉,地位,荣誉感的人们很容易去掩盖一些事实,甚至创造出来美好愿景来实现自己的利益。结果看清自己、世界的处境就变得需要大量数据或者求证来得到,活的明白就要自己多思考,避免浑浑噩噩让别人的思想充斥着自己的大脑,甚至是现在这个结论。

  《超爆魔鬼经济学》读后感(九):觉得挺一般的

  或许是我对经济学不甚了解,不知道两位作者的光荣简介或者显赫地位,且对至始至终贯穿全书的溢美之词和专家推荐不是很感冒(所谓的推荐看了几个,后面的都没看,哪有这么喋喋不休写推荐的,简直是本末倒置,就像超女唱首歌3分钟,然后投票30多分钟,再煽情20分钟一样,发神经),总之并不觉得这本书有何特别过人之处。随便看看还行。

  好像中信出版社经常出一些这样的书,比如《货币战争》这样红的炙手可热又同时被批为年度十大烂书的。

  至于里面的内容么,经济学家说的嘛,反正不像理工一样可反复验证,经济学行为的研究本来就是和社会学、心理学一样的研究套路。读者自己爱信不信去吧。

  《超爆魔鬼经济学》读后感(十):为什么这本书叫《魔鬼》?因为它告诉我们人类并不高贵

  人类是一个自负的物种,他们中的医生不爱在进行手术前洗手(注意,这是在巴斯德业已发现病菌是感染的元凶之后)、他们认为安全带使用起来十分麻烦(而且这还是在无礼地质疑司机的技术)、他们还觉得自己一定能够打败庄家或者市场(实际上真的能做到的人用半只手都数的出来,还不考虑小概率事件的必然性)。

  但是人类又是如此自卑——尽管这些自卑感的源泉他们也是为了显示自己的独一无二所构筑出来的——认为自己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背负上无尽的责任,从全球变暖到燃料危机再到贫穷饥饿和“逝去的田园时光”。人类社会中散布着这样一种倾向:人类本身的兴起对于地球造成了如此大的改变,或者是破坏,我们应该对这些现状负责。

  当然,在这里我并不是要鼓吹对作为不负责任,毕竟就连兔子也会对自己的窝边草在意。我所真正好奇的是这种倾向背后所蕴含的这样一种思想:人类应该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向某一种存在进行忏悔,而之所以要进行这样的忏悔,是因为人类的所作所为和影响有别于其他任何在地球上所曾经存在过的事物——与其他物种相比,人类具有一种特别的、独有的地位。

  而横亘在这条路前面的,也是我今天所最后要说的,就是道德。

  不,没有人能够否认,道德是一种高尚的品格,道德是区别开化和原始的重要分野,道德是人类文明所独有(?)的存在。而在所有的道德中,最为人们所称道也是最朴素的,毫无疑问是利他主义。

  如前所述,在绝大多数时候,利他主义被视为人类所独有的品质,那些动物群类中所存在的所谓的“利他主义现象”则被看作是以种群衍续为目的而存在的基因和反射。不过,研究和数据发现,人类行为中表现出的利他主义似乎与动物们的条件反射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通过研究行为背后的动机可以发现,人类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真正“慷慨”:看望父母也许只是为了获得遗产,帮助乞丐只是为了避免自己的不快,而提倡助人为乐,只不过是整个社会购买的一种保险。

  既然人类并不具有利他主义天性——在理所当然把那些对于整个族群和自己的预期利益而存在的行为(例如代际之间的抚养与赡养)排除在外之后——那么我们就再也没有理由把人类置于一个高于其他物种的地位,而因此阐发出的在人类社会中存在的种种道德——基于这些道德,我们一直把人类天性中某些最自然、最正常不过的部分贬低为最令人不齿的恶劣品格——也不应该再被视为理所当然。而那些试图对人类整体作出某种评价的行为:人类的行为应该基于一种先验或普适的准则,人类应该因自己的行为对整个地球负责,又或者,人类应该向某一个神或者某一种意识形态进行忏悔,都不过是人类对于自己创造出来的思想体系所进行的自我维护和自我陶醉。

  这也是沃布希环·沃梅·哈耶克所说的“人类的自负”所在。

  不过,在这篇书评的结尾,我还是不吝为人类给出他们应得的敬仰和赞赏:尽管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自负,为自己营造出高“物”一等的幻境,但是人类也是同时能够意识到这点的物种。一个能够用(自己创造出来的)数理和逻辑来证明自己的傻逼的物种,无论如何,都值得我们给予足够的敬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