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滚雪球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滚雪球的读后感10篇

2018-03-09 21:5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滚雪球的读后感10篇

  《滚雪球》是一本由[美]艾丽斯·施罗德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760图书,本书定价:198.00元,页数:2009-01-0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滚雪球》读后感(一):钱,用来赚更多的钱

  1.不以外部标准看待自己,自己是否成长重要。比如,被人当众嘲笑也不要紧,不影响成长。 2.换句话说,以自己是否成长或成长多少来打分,而不是外人眼里你多少分。 3.专门找便宜又还有价值股票。每一个公司细细的研究,这些是把钱打出去之前必须做的功课。钱一旦出手,就别过多操作等待收获就行。 4.钱是不能闲着的,必须把赚来的闲钱用于赚更多的钱。只要有钱闲着,就必须投资出去。不断用原有的钱赚更多的钱,就像滚雪球,不断用原有规模的雪滚出更大规模的雪球。(钱的主要职能就是用来换更多的钱) 5.不懂就不要投资,哪怕失去机会,哪怕你信任的人疯狂推荐。 6.保险行业有大量存着不动的现金,钱存着不动就是浪费。找到各个行业里存着不动的钱,拿过来去投资,换回更多的钱。 7.复利是可怕的飞跃式的。本金加利息等于新一轮的本金,随着时间推移,“新一轮的本金”会不知不觉累积到恐怖庞大数字。钱不用来享乐消费,而用来赚更多的钱就是一种复利游戏。 8.所谓的“专注”是连续几十年做同一件事情。这需要持续的强大的驱动力——兴趣、多巴胺、重大意义等等。

  《滚雪球》读后感(二):台版读后感

  阅读时间:2010年1月

  《雪球:巴菲特传》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福州路的商务印书馆买到了这本将近1000页的书。其实《雪球》早就成为畅销书遍布大街小巷了,但是这本硬封面精装的台湾版《雪球》一下子给人带来鹤立鸡群感觉。无论从厚度和精美程度上都远远胜过一旁薄薄的平装简体版。虽然要280元,还是咬咬牙买下了这本繁体字的“砖头”。花了将近一个星期才读完这本将近70万字的“鸿篇巨著”。

  本书以第三者观察角度,按照时间顺序细致的描写巴菲特的一生。时间跨度一直从巴菲特的祖父开始,一直衍生到2008年左右结束。书的作者花费了大量时间访问和了解巴菲特本人的性格,并与他的朋友和各种事件当事人取得联系,从而得到了极其丰富翔实的一手观点资料。穿插大量的人物对话和描写,使得书中每一个人物都跃然于纸上。可以说这本书是市场上最全面完整的巴菲特传记。

  书中用了较多的篇幅详细描写了巴菲特家族在奥马哈生根成长的故事。着重描写了巴菲特的祖父所经营的巴菲特杂货店对巴菲特父亲和本人的深刻影响。虽然看死于巴菲特这个“赚钱机器”无关,其实这段铺陈对了解塑造巴菲特性格和处世原则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对读者了解巴菲特的性格有极大的帮助。

  不同于其他的巴菲特传记,本书没有局限于着重描写巴菲特投资的故事。而是不偏不倚的将生活事业结合起来,给读者带来了一个生活中的巴菲特。第一次了解到世界上最富有的人的日常生活,他的饮食习惯,他的情感生活,他对子女态度,他于朋友交往,他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如果和思考将来和现在,他的理想,他每次抉择的背后是谁在暗中鼓励支持。很难想像如此巨富的一个人,依旧吃的是汉堡,喝的是可乐,对奢华的生活没有太大的兴趣,简朴,节约,对子女依旧苛刻金钱上)。

  台湾版的翻译质量相当的高,语句通畅,对复杂金融属于能够做到精确的翻译,给人的感觉就像这本书是用中文写成的而不是翻译过来的。不过相当多的繁体字给阅读带来了很多不便,也减慢了阅读速度,尤其是在名称方面。例如.com公司,我们平时成为互联网公司,或者就直接写英文,而台湾方面就成为“达康”公司。苹果总裁乔布斯台湾的翻译是贾布。所以有时要思考一段时间才能反映过来他说的是谁。

  这本书无论你是对经济不感兴趣,但是对世界首富的成功之路感到兴趣的;还是想成拉巴菲特衣尾,一心想成为巴菲特第二的人;我都推荐你看这本书,其中的智慧足以解释你心中的种种疑惑

  《滚雪球》读后感(三):究竟是什么原因造就了巴菲特的成功?

  世人皆知巴菲特。中国人直白称之“股神”,美国人含蓄得多,因其居住在远离华尔街的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市而谓之“奥马哈先知”。但显然,两者都大有超脱凡夫俗子之意。国人向有“多智而近妖”的观念,而这本《滚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是巴菲特一生中唯一授权的官方传记,记录了巴菲特平凡而又传奇的一生。

  78岁的巴菲特是目前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资产估计高达620亿美元。他对待投资者如同共同奋战的伙伴,无论身在什么职务,总是坚持诚信”的原则,正如巴菲特所说的,“巴尔扎克说,每一笔财富的背后都隐藏着一桩罪恶,但伯克希尔却是特例。”他身在瞬息万变的投资事业,经手无数复杂的人与事,却始终能保持自身坚定理念和不变的处世哲学,这一切都构成了他被誉为“股神”的原因

  巴菲特对数字的敏感性源于他小时候数学的痴迷与喜爱。他会坐在鲁斯的家门口和鲁斯一起记录经过的车牌号;他会拣各种个样的汽水盖子,通过数字来推测它们谁的销量更号;他会在送报的时候,计算着路程和时间,找出一条最简易省时的路线。 但天赋异禀的他,在老师同学眼里曾是一个顽劣的孩子。不过这些外部因素丝毫没有减少他对赚钱的热情。直至父亲的话让他产生危机感,才慢慢收敛他的顽劣。 巴菲特喜欢读书看报,这也成为了他的终生喜好。大量的信息不断涌入他的神经,他乐此不疲。 他对该投资哪支股票的敏锐嗅觉,也应归功于他大量掌握着信息。他看好的,往往是成长性较高的公司,并且喜欢长期持有。 “人生就像滚雪球,最重要的是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 巴菲特的财富是由一小片雪花到一个大雪球的积聚过程。 过程虽长,但乐在其中。 我们虽然不能像巴菲特那样拥有数以百亿计的财富, 但我们可以学的是他的沉着冷静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源源 不断的自信。这些,都得成就一个人 。

  读书不一定是为了获得什么经验教训,有时也只是为了一种纯粹的阅读快感精神体验。然而我对于《滚雪球》这本书,却是为有益的经验教训而来。理解其人,及其理念,以对自己的投资实践有所裨益。

  .

  巴菲特很小的时候就有过很多商业实践,送报纸,翻新旧车出租,买卖旧高尔夫球等等。以后整体收购公司工厂,介入企业经营,在公司的生死存亡之既挽狂澜于既倒,显示了非凡的经营管理能力,这一点很像李嘉诚。似乎大多数人却忽视了这一点,仅仅津津乐道于巴菲特的炒股能力。以至于认为巴菲特的成功不过的炒股炒得好而已,是很容易的事。这也许是因为人类趋易避难,喜欢不劳而获本性,不只是中国,"FREE"这个词也一样很能诱惑外国人

  这本书从人性的角度展示了一个我们平常并不了解的巴菲特。巴菲特也为情所困,也为亲人的逝去悲痛不已,也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与崇拜。巴菲特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专注,热情,理性。而这些都是你不需要成为神就能做到的。

  一辈子,做好一件事。继续努力吧。坚持独立思考,

  想法是什么,是建立在有特色的个人观点上,特别是跟其他人不同的观点才会被称之为有想法的人,而这个观点是来源于观察、阅读、总结、思考、实践,而不是拍脑袋拍出来的

  巴菲特在2000年在科技泡沫时期,遭受了很大的质疑。时代杂志的封面也发出这样的声音,"沃伦,你怎么了?"但巴菲特顶住了巨大压力,坚持自己的判断,不追随羊群取暧。最终又一次赢得了胜利。 基于理智,而不屈从于情感。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

  架设桥梁时,你坚持载重量为3万磅,但你只准许1万磅的卡车穿梭其间。相同的原则也适用于投资领域

  任何人的成功都具有偶然性,但每个人都不会随随便便成功。个人命运总是不能脱离国家和时代。如果巴菲特1930年出生在中国,那他只有在上世纪90年代也就是60岁时才能开始投资生涯幸运的是,他出生在美国,所以他可以在20多岁就开始了投资生涯。投资要趁早!

  《滚雪球》读后感(四):读书摘记

  1. 长大后,他一直按照父亲给自己灌输的价值观要求自己:他说父亲教给他生活中事情“如何”要比“多少”重要得多。不断地检讨自己,毫不留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让他非常诚实——而且急切地希望对人们提出自己的谆谆告诫。

  2. 无论生活艰难还是轻松,他从来没有停止思考赚钱之道。他的全部精力和热情都推动着自身智慧、性情技能的不断完善。 沃伦.巴菲特热爱金钱,赚钱的游戏就是他生命中活力源泉。对金钱的热爱让他不知疲倦

  4. 从小时候开始,他就不错过自己崇拜的人们的每一部传记,从他们的人生中吸取经验教训。他依赖可以帮助自己的每一个人,追随自己发现的每一位聪明人士。他几乎不关注商业以外的任何事情——艺术文学、科技、旅游、建筑——因此可以完全专注于自己的所爱。他明白竞争范围所在,努力避免错误。为了控制风险,他从不大额举债。他从来没有停止思考商业领域的事情:什么可以促成好的商业模式。什么可以导致不良的商业模式,如何参与竞争。什么可以保证客户忠于自己而不选择其他竞争对手

  5. 芒格津津乐道的又一观点就是鄙视所有学科——生物学、物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等等——长期形成一种特定的模式。不分青红皂白地进行应用,仿佛戴着眼罩一般。他提倡“多学科模式分析”,避免落人人们常说的“拿锤综合征”——以不变应万变。把所有事情都看做钉子。芒格综合各种模式,将其发展为生活中的得力工具

  6. 芒格最喜欢的一种演讲方式可以借用卡尔.雅各比“反过来,一直反过来”的这句话概括。把一个事情或一个问题完全倒过来看,往回看。换了别人会怎么样?如果我们的计划全部失误会是什么情况?我们不希望去哪里,你怎么到的那里?不是列数成功,而是列数反之会失败情形——懒惰,妒忌、抱怨、自怜,权力欲、自甘落后心理状态。避开这些缺点就可以成功。让我知道自己会在哪里死去,那么,我就不去那里。

  8. 巴菲特经常说,无论基数多大。它与零相乘的结果依然是零!对于巴菲特来说,零的概念就是没有任何结余的损失。在任何一项投资中,只要存在完全亏损的可能,那么不管这种可能变为现实概率有多小,如果无视这种可能继续投资的话,那么资金归零的可能性就会不断攀升,早晚有一天,风险无限扩大,再巨大的资金也可能化为泡影,没有人能够逃得了这一切!

  10. 面对这些,巴菲特依然选择了自己的方式,尽量避免伤害到任何人,但是很多时候,冲突都是获得利益的最好方法,引发冲突的,一方往往能得到更多的关心和爱。

  12. 晚饭的时候,盖茨的父亲问了大家一个问题,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我的答案是“专注”,而比尔的答案和我的一样!

  13. 军队里有这样一句谚语:队伍要想前进总会暴露他的侧翼。

  14. 从来不和那些股票经纪人或者分析师说话!”他还写道:“考虑问题的时候你要有自己独立的想法!华尔街是世界上唯一一处能够看到开着劳斯莱斯的富人向那些挤地铁的人们讨教成功秘籍的地方!”

  15. 就像他的一个朋友所说的那样:“巴菲特是双底政策大师,如果这笔买卖不会给他带来好处,他是肯定不会插手的!”

  18. 她给毕业生建议是:“首先,要诚实;第二,努力工作;第三,如果你不能立即找到想要做的工作,那就告诉他们你什么都愿意干。如果你很优秀,他们会雇用你的。”

  20. 他是一个和蔼可亲老板,从来不发脾气,从来不反复无常改变主意,从来不对任何人说一句脏话,从来不责骂或者批评他的员工,对他们的工作也从来不猜疑,总是充分放权,从不干涉。在他看来,如果一个人很聪明的话,他会做好一切的。查理.芒格说:“沃伦不给人压力,他只是激发别人。”戴尔.卡内基说要给人们一个良好的声誉,这样他们就会朝着这个目标要求自己,巴菲特对这一经验十分理解。

  21. 她的人生哲学是:“与其使自己遗憾,不如让他人恨你。”

  23. 巴菲特的方法仍然没变:评估投资价值,规避风险,保留安全边际,专注,做自己能够胜任的事,让复利发挥实际功效。任何人都可以理解这些简单的方法,但是很少有人能够去实施。尽管巴菲特使这一过程看起来毫不费力,但是实际上,在这些背后隐含着大量的工作。

  28. 只要还有一口气在,他就会一直投资下去。他永远也放弃不了竞争——到现在已经到了难以割舍的地步,以至于有一次,6岁的乔纳森.勃兰特——他朋友亨利和洛克萨妮.勃兰特的儿子——同他对弈,当沃伦似乎要输时,他怎么也无法忍受了。

  30. 钱只是他的记分牌。

  33. 时间是极好的生意的朋友,是普通生谁的敌人。

  34. 各种各样的生意都有浮存金。银行的存款也是浮存金。顾客们通常会认为银行把他们的现金放在一个安全的地方是帮了他们的忙,然而银行会把这些存款以他们所能收的最高利率放贷。他们在赚取利润。这就是“浮存金”。

  35. “法律不会去改变心灵,”他说。“不过能阻止无情。”

  36. 马丁.路德.金曾经这样描述非暴力的力量:“它是解除对手武装的方法。它揭穿了其道德上的防卫物,削弱了其斗志并且对其良心起到了作用……甚至即使对手想杀死你,你也要壮大自己内心的信念。有些事物是如此珍贵,有些事物是如此值得珍视。有些事物是如此有价值,它们值得我们为之去死。如果一个人还没有发现他可以为之去死的事物,他就不适合活着。当一个人发现了这一点,这种方法就有力量了。”力量了。”

  39. 巴菲特的底线是,“潮流趋势远比游泳的人更重要”。

  40. 然而,巴菲特在寻找让资金保持运转的方式时并没有放宽标准,他规定了两个新的限制条件,这让他的投资变得更加困难。这些个人的偏好现在变成了正式的标准:

  1.我们不会进入对我而言技术太难的生意,这是投资决策的关键。我对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的了解就和片金龟子求偶习惯的了解一样少。

  2.即使赢利预测可观。而如果主要的人的问题看起来还有巨大的发展机会,那么我们将不会在投资运作中采取行动。 他所说的“主要的人的问题”

  43. 沃伦强烈认为,术业有专攻,他定义自己的特殊技能是思考和挣饯。一旦被问到捐献,他的第一选择总是捐献思想,包括让别人出钱的思想。但是,他也会给政治家们和苏珊的事业捐款——不是很多,但也有一些。无论有多紧急或者多重要,他从不会自己装满信封或者自愿为了那些事业花费时间,他认为这不如花在考虑新主意。或者挣更多的钱来写一个数额更大的支票来得更有效率。

  45. 沃伦也许说过他想成为一个百万富翁,但他可从来没说过达到目标后会就此停止。后来他描述这段时期的自己是“在做我并不真正想做的事情”,他真正想做的是投资。

  46. 他通过股票在和别人竞赛,他经常这样解释格雷厄姆的思想,这是对格雷厄姆原始说法聪明地进行了再加工,“当其他人贪婪的时候你要胆怯,而当其他人胆怯的时候你要贪婪。”现在到了贪婪的时候了。

  47. 他对得到更多资金,挣更多钱的强迫驱使着他不断向前。

  48. “我对致富有相当大的热情,”查理说,“不是因为我想要法拉利——我想要的是独立。我拼命地想得到它。我认为给其他人寄收据是一件有损尊严的不体面的事情,我不知道我从哪儿得来的这个想法。不过我确实这样想。”他自视为一个绅士,对他而言钱不是竞争。他想加入合适的俱乐部,而并不关心其余成员是否比他富有。在他傲慢的外表之下,对真正的成就怀有深深敬意的心,让他能够真正地谦虚,这对他在和即将见面的这位男子之问建立联系非常关键。

  49. 而对他的孩子们来说,他变成了“有腿的”书本,经常阅读科学和伟人成就方面的书。

  50. 当情况越来越糟时,芒格决定朝着新目标进发,而不是让自己沉迷在生活的不幸中。也许这样显得实际甚至无情,不过他把这看成是让眼睛永远能看得见希望。“面对一些不可置信的不幸时,不要因为你自己的挫败感,让一个不幸增加成两个或三个。”他后来说。

  51. 沃伦总是根据投入的资本回报来考虑钱的问题。因为画廊不能获利,所以他希望她们能控制开支。弗里德曼说,苏珊每天都来打理画廊,她的参与真的是出于爱好。

  52. 从牌照到修女们的指纹,到硬币、邮票再到联合电车公司,再到美洲国家火灾保险公司,他一直以这种方式思考,他是一个天生的收集家。

  58. 沃伦所有的休闲活动都是重复的,充满竞争的。最好是两者兼备;

  59. 这间公寓的第三个卧室——他的小办公室里,沃伦可以数小时完全沉浸在思考中。

  60. 对沃伦而言,从他开始卖第一袋口香糖开始,用这种方式紧紧抓住每一分钱就是使他变得比同龄人相对富有的两件事情中的一件。另外一件就是积攒更多的现金。

  61. “记住一件事,沃伦,钱并不会让我和你的生活有太多不同,我们现在都将去楼下自助餐厅吃饭,每天在一起工作,而且很开心。因此不要过于操心钱了,因为它不会使你的生活变得有多么不一样。”

  62. 但是,和沃伦不一样的是,他并不关注钱本身,也不是将交易看成是比赛才感兴趣。对于他而言,挑选股票就是一个智力测验。

  63. 在格雷厄姆的课堂上,沃伦学到了三大主要原则: . 一股股票是拥有一家企业一小部分的权利,是你愿意为整个企业所支付价格的某一部分。 . 使用安全边际。投资是建立在估计和不确定性的基础之上的。大范围的安全边际保证了不会因为误差而导致失败。最重要的是,前进的方法是不要撤退。 . “市场先生”是你的仆人,而不是你的主人。格雷厄姆假设了一个喜怒无常的角色叫“市场先生”,他每天都会提供股票买卖的机会,而这些价格经常都是不合理的。“市场先生”的情绪不应该影响你时价格的看法。不过,他真的会一次又一次地提供低买高卖的机会。 在以上观点中,安全边际的观点最重要。

  64. 格雷厄姆在课堂上采用各种很巧妙、很有效果的“诡计”,他会“埋伏”两个问题,一次问一个。他的学生认为他们知道第一个问题的答案。但当第二个问题随后而来的时候,他们就意识到自己可能并不知道问题的答案。格雷厄姆会描述两家公司,一家公司状况很糟,差不多要破产了,而另一家状况良好。在请全班分析这两家公司之后,他会揭晓结果:这其实是不同时期的同一家公司。所有人都对此惊讶不已。这些都是关于独立思考的教训,令人记忆深刻,尤其是格雷厄姆的思维方式。

  65. 在回忆录中,本杰明.格雷厄姆将自己描述为一个离群索居者,一个在高中之后就再没有亲密朋友的人:“我适合成为所有人的朋友,但却无法成为他们的密友或老朋友。”“没人能打开他的壳,人们都很敬佩他,也都很喜欢他,全都想成为他的朋友,甚于他希望旁人成为自己朋友的意愿。你接触他以后会觉得他非常了不起,但你无法成为他的知心朋友。”巴菲特后来将这种“壳”称为格雷厄姆的“保护衣”。即使是他的合伙人戴维.多德,和他的关系也从未非常亲密。格雷厄姆在理解并与他人有所共鸣方面存在非常大的困难。人们发现和他谈话是件很难受的事——他思维太理智、知识太渊博、头脑太聪明。在人前的时候,格雷厄姆很难令人感到轻松,在他的公司里,人们必须一直让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虽然他为人总是很和蔼,但他很快就庆倦和他的朋友同事进行交谈。他一生的“真正朋友和亲密友人”是他最喜爱的作者——吉本、维吉尔、弥尔顿、莱辛,以及他们专注的领域。格雷厄姆说,对他自己而言,这些人和他们所倾注的研究,比生活在他周围的人更重要。让他的记忆更深刻。

  66. 沃伦正在抓住商业的基本理念:公司如何赚钱?一家企业更像一个人。它必须出门,找到一个可以为它的雇员和股东赚钱的方式。

  68. 不过,因为沃伦把每1美元都看成将来某一天的10美元,因此,除了必须的花费外,他是不会多拿出1美元的。每一分钱都是雪球的一片小雪花。

  69. 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他对正规的课程学业几乎没有什么兴趣,但对学习知识则很有兴趣。并认为自己大部分是在自学。不过,哈佛给了他两大重要收获:声望威信和未来的人际关系网。

  70. 他习惯了把大量时间用来琢磨想法、计算资金、整理他的收藏,以及在自己房间里演奏音

  71. 预测赛马结果综合了沃伦非常擅长的两件事:收集信息和数学计算。

  72. 沃伦发现了资本产生的奇迹:钱为自己的主人效力,仿佛这是它自己的一项工作。

  73. 沃伦看起来热情认真,但也有顽皮的一面。他性情平和。可以让人感到愉快,但又有种无法言说的孤单感。毫无疑问,他赚钱的热情占据了他大部分的空闲时间,使他成为伍德罗-韦尔森高中独一无二的人物。 高中里的其他同学都不是商人

  74. 大部分人看了戴尔,卡内基的书后,会惊叹卡内基说的真是有道理啊,然后,他们就把书搁置到一边,全然忘记。和这些人不同,沃伦非同一般地集中精神学习和运用这套东西。他时不时地复习这些想法,并不断加以应用。即使他遭遇失败,忘掉这事,或者长时间没有动用这套方法,他最后也会回过头重新开始练习。

  75. 他知道,保持领先位置是通向目标的途径。

  76. 我喜欢一个人干活,这样我可以把时间用来想那些我想要思考的事情。华盛顿一开始让我觉得心烦意乱,但我一直待在自己的世界里。我可以坐在房间里想事,或者可以骑着车到处走,一边送报纸一边思考。

  78. 当以固定增长率逐年变大的时候,数字会发生爆炸性增长,这就是一小笔钱如何形成一大笔财富的途径。沃伦可以清晰的构想这些钱的复利未来,正如他把雪球滚过草坪而让雪球变大的道理一样。沃伦开始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时间。复利把现在嫁给了未来,如果若干年后,1美元成了10美元,那在他的脑子里,这两个数字之间没有任何区别。

  80. “复利”的想法深深的触动了沃伦,这具有关键的重要性。这本书告诉他,自己可以挣1,000美元。如果以1,000美元起家,每年增长10%:5年内,1,000美元变成1,600多美元;10年内,将近2,600美元;25年内,将超过1,0800美元。

  81. “钱可以让我独立。然后,我就可以用我的一生去做我想做的事情。而我最想做的事情就是为自己工作。我不想别人主导我。每天做自己想做的事,这对我来说非常重要。”

  82. 不过,沃伦最喜欢的是竞争性游戏。即使他只和自己竞争。

  83. 沃伦喜欢收集、计算和记忆与数字有关的所有事情。他非常热衷于集邮和收藏钱币。他会计算字母在报纸和《圣经》里出现的频率。他喜欢看书,大把的时间都用来阅读从本森图书馆借来的书。

  85. “在教导子女的时候,我认为,他们在非常、非常年幼的时候学到一课来自于父母的关注重点。如果父母忽视、抹杀你真实的行为,重视的是全世界怎么看待你,那么,你最终将使用外部记分卡。而我的父亲:他是个100%的内部记分卡使用者。” “他是一位真正不随大流的独行者,但是,他并不是刻意为之。他只是不在乎他人的评价。我的父亲教会我应该怎样生活。我从未见过任何人做到像他一样

  87. 一天即将结束时,他会埋头看书。

  89. 芒格把大把时间用于工作的原因有四个。当他作出选择,他就会全力投入。不过,对被他称为“朽木”的人,他没有什么好心,他的慈善都是达尔文式的,以激励最优秀的人。仁慈撒马利亚饭院,哈佛西湖高中、汉庭顿图书馆、斯坦福法学院都是受益机构。这些机构明白,芒格的资金和付出将伴随着大量的讲座,以及按“查理风格”办事的原则要求。芒格很高兴资助斯坦福法学院的学生宿舍,只要斯坦福精确安排宿舍的大小——当然要有窗——规定卧室到厨房的距离,同时把停车场

  91. 办公室里到处都是科学和历史方面的书籍,还有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自传、塞缪尔.约翰逊的一幅巨幅画像、芒格最新的房地产业务计划和模型,窗户旁边放着富兰克林的半身像,芒格在这里就像在家一样。因为信奉新教徒的中产阶级价值观,而且非常喜欢其生活方式,因此,芒格很崇拜富兰克林。他经常引用富兰克林的话,而且还研究富兰克林以及被富兰克林称为“杰出先辈们”的著作,比如西塞罗和迈蒙尼德。

  95. 他相信自己所谓的“能力范围”,在自己周围画个圈,待在里面,做好三件事:钱、投资和自己的生活——他可以以此被视为一名绝对意义上的专家。

  96. 冲动和自我错觉,在他们看来是造成错误的主因。他们喜欢探究失败的原因,以之作为发现成功定律的途径。芒格说:“我一直在以伟大代数学家卡尔.雅各比所建议的热情,寻找逆向观察力。”“逆向,一直逆向。”他用了一个聪明农夫的故事来说明这一点,这个农夫总是说:“告诉我,我将死于何处,这样,我就不去那儿。”

  97. 巴菲特的信条是“表扬单个人,批评一类人”。

  98. 关于投资,只存在两个真正的问题:一是你想得到多少回报,二是你想什么时间得到回报。

  《滚雪球》读后感(五):滚雪球读后感

  花了3个多小时读罢巴菲特的传记《滚雪球》,主要对其人生成长、人生追求、婚姻的部分感兴趣,传记中的具体部分就快速掠过了,其实这本书应该是带着问题去阅读,从后往前读可能会更好些。

  书中的最后一段“只有找对了雪地才可以滚雪球,我就是这样做的。我所指的不仅仅是赚钱方面,在认识世界、结交朋友的时候同样如此。我们一生中要面临诸多选择,要争取做一个受欢迎的人,其实就是让自己的雪球在雪地上越滚越大,最好是一边前进一边选择积雪皑皑的地方,因为我们不会回到山顶重新开始滚雪球,生活正是如此。”

  书中第六部分还讲了一个关于精灵的故事。

  我16岁的时候,心里只有两件事情——女孩子和车子,我不是非常善于和女孩子交往,所以就想拥有一辆汽车已经很不错了,当然也会想女孩子的事情。幸运之神满足了我对汽车的向往。

  在我16岁生日那天,出现了这样一位精灵。精灵说:“沃伦,我送你一辆你喜欢的车,你明天早晨就可以看到,上面系一个大大的蝴蝶结,崭新的,就是给你的车子。”

  听完精灵的话,我接着就问,“有什么条件呢?”精灵回答,“只有一个条件,这辆车就是你此生所拥有的唯一一辆车。所以,必须用一辈子。”

  如果事情真的发生,我就会得到自己心爱的汽车。但是大家可以想象,在知道这辆车必须用一辈子的情况下,我会怎么做呢?

  我会把用户手册仔细阅读五六遍,长期坚持在车库存放车辆。哪怕有一点凹痕火擦伤,我都会立即修复,因为我不希望这辆车有一点点锈蚀。我会精心呵护这辆车,因为这是我要使用一辈子的一辆车。

  人们的大脑和身体正是如此,每个人只有一个大脑和一个身体,是一生不能改变的。现在,人们总会在不经意间长期忽视自己的大脑和身体。但是,如果不去呵护自己的大脑和身体。那么,50年后面临的就是健康季度受损的状况,就像汽车一样。

  此时此刻你的所作所为将决定10年、20年和30年后你的大脑及身体的健康状况。

  人生需要很早开始滚雪球,而且其实这样做非常简单,但结果完全胜过起步晚拼命追赶的情形,希望自己人生需要坚持,努力成长,认识新朋友,赚更多的钱,学习更多的知识,最大限度的发展自己,造福别人,这也许就是善吧。

  《滚雪球》读后感(六):滚雪球

  这本书的名字起的很好,滚雪球。书的开始就说到巴菲特那句最有名的投资箴言。投资就像滚雪球,关键在于你要找到一条又湿又长的道。 换句话说就是,如果你想购买股票,投资公司,首先就要找到这么一个公司,能带来持续的收益,并长期持有,在这条道上狠狠的把自己的雪球滚的更厚。

  在别人恐惧时贪婪,在别人贪婪时恐惧。这句话相信每个投资的人并不陌生,我也在读这本书之前就有所耳闻。但我大脑简单四肢发达,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任何事情都不是那么简单,如果投资这么简单那么大家都发财了。关键在于,如果找到一条又湿又长的路,也就是好公司。又在什么时点恐惧,什么时点贪婪,这个标准在哪里,这才是问题的核心。巴菲特先生用尽一生都在找很长很湿的道,并在恰当的时机进入。

  《滚雪球》读后感(七):人生最重要的事就是找到自己那条又湿又长的雪道

  ——人生最重要的事是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又湿又长的雪道——对于这句话,我的理解是,努力和才能是每个人都有的东西,我们人生的巅峰在哪里,以怎样的形式爆炸是我们都无法预估的事,至于年轻的我们应该怎么为那个巅峰努力,沃伦给出的答案是:按照自己的天赋找到属于自己的雪道,具有好的前景的雪道(湿和长),然后默默地完成原始积累(最初的雪片),然后持续地努力下去,有一天,你会发现成功已是你无法回绝的宾客。总之,找到自己愿意为其奉献一生的事业是头等重要的事。

  作为一个还在为人生起步阶段的年轻人,这本书对我来说很有指导意义,我想着重强调沃伦。巴菲特的成长给我带来的启示——

  关于理想——在这个任何时代从来都不缺少有梦想和才华的人,然而,自己会走上一条怎样的道路是年轻的我们都想知道却无法知道的事情。每个人都要花一定的时间和尝试才能真正知道自己的雪道在哪里,所以啊,年轻人应该安于眼下的生活,诚心地积累自己最初的雪花,先完成雏形的打磨。

  关于成长——每个孩子都要经历摇摆的成长期,在这期间也会暴露个体在才能和个性上的差异和缺陷,每个孩子都一样!而帮助他们往更好的方向发展的绝对不是指责、批评、打压,而是来自家人朋友对他们生命全然的接纳和支持,这会最大地给她们力量动员起来,从困境中走出来。成功的管教的基础是建立亲密的关系

  关于婚姻——和恋爱不同,婚姻带有一定的宿命感。婚姻不存在所谓经验,而要靠运气,看看你是否有运能够遇上那个与你举案齐眉的人。好的婚姻里夫妇能互相支撑,使对方的人生更加圆满。男人应该顶天立地,应该去追求自己的事业。而女人对家庭的作用更加重要,她要安抚丈夫不能示人的软弱,给对方性格缺陷的支持,这时候一个人的品质和智慧就尤为重要了。

  关于品格——在经历最初的才能的竞争之后,优秀品格的好处就显现出来。真正的王者比任何人都诚实和谦卑,因为他们知道好的品格可以帮助他们消除和他人的陌生感,迅速建立可靠的关系,赢得别人的信任,从而促成合作的成功甚至生成关系网络加速资源的整合利用。

  关于自律——做定向、做计划、保持生活规律,是保持生活高效、平衡和被控制的最佳方法没有之一,无论在人生的哪个阶段,计划地生活能保证我们平安有序地生活,集中资源去接近目标而不是被其他诱惑干扰。

  关于个性——人与人之间有才能的差异,人本身在不同领域的才能也大相径庭。不要太纠结于自身的短板,也不要太得意于自身的长板,要意识到这都是正常的现象。并且有时候某些优缺是相辅相成的,上帝是公平的,假设一个人一开始各方面均衡他只会长得非常平庸,相反,正是因为有长板给我们一个高的视野我们才会看到自己的缺点。所以啊,要接纳自己的缺点,承认自己的有限性。

  关于积累——虽说年轻有的是资本,错误也容易被原谅,但不代表年轻人就可以挥霍自己的青春。青年时期是原始积累的时期,是才能和品质形成和积累的重要时期,而后冗长岁月的发展,果实的缔结和成熟都要靠这个时期来提供后劲。所以啊,年轻人要安于年轻时期的积累。你无法知道前方的路会怎么样,请用你的心去度量你的生活,摸着良心去用力,听从内心的声音!灵会带领你去上帝所在的地方。

  《滚雪球》读后感(八):让我想起了王依卿的经典判断 — 老巴的游戏你玩不了

  国内操盘策略方面让我佩服的人不多,不超过5个,而王依卿算1个,尤其是在听了他的操盘手课程后,感触特别深。我也是认为国内在阐述价值投资方面最透彻的专家。

  国内对巴菲特的认知还是比较肤浅的,严格意义来说,巴菲特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操盘手或者交易员,他是在经营企业,兼而投资股票,不认清楚这点是不明白他的很多看法与观点的,这有点类似史玉柱,他也投资民生银行的股票,但史玉柱是不是操盘手?不是,他对于民生银行是有话语权的,就好像老巴,他是有企业的经营权的,更何况,他还有自己的专门用于投资的上市公司哈撒韦,怎么看,都不应该把他简单列为一个炒股票的人,而如果说他是一个擅长资本运作的金融家或许更适合一些。

  巴菲特强调的核心只有2点:1个是找到价值被低估的股票。怎么找?这是个技术活,详细可以参见格雷厄姆或者彼得林奇的相关著作,偏重基本面多一些;2个是尽量长时间持有而不受短线波动影响。那什么时候可以卖?这点巴菲特没有专门提到过(如果专门强调抛售环节的,就肯定不是价值投资范畴),但从以往老巴的投资经历来看:他抛售的时间往往是他认为价值已经实现了相对高点区域,这个判断也是很经验化的,没有固定的标准。

  对于以上的2点,我身边很多价值投资的笃信者都深以为然,实际上,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举个简单的例子:

  如果某个股票,你看好基本面并想长期持有,假设10元买入,结果涨到了30元,你卖不卖?

  不管如何选择,总有以下2种情况:

  A) 后续股价从30元回落到10元,利润被打回原形

  ) 后续股价从30元上涨到了100元,利润翻了10倍

  A)和B)都有可能在市场里存在,所以从10元到30元的这个涨幅之后,什么都有可能会发生。迷信价值投资的最核心的问题是:他会把持有作为一种信仰在坚持,并始终相信会出现B)这种情况。而资本市场一旦有了信仰存在,一切皆会反转,因为出现A)的概率往往会更大,如果你做过期货,现货,或者外汇,反过来看那些股票市场里的长期持有者,你只能说:即便有成功者,那也是福星高照,是不值得效仿和学习的,特别是在当下的资本时代里,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

  按照王依卿的话来说:价值投资的环境已经改变了,游戏规则已经变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滚雪球的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