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头发》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头发》的读后感10篇

2018-03-23 21:3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头发》的读后感10篇

  《头发》是一本由[美] 库尔特·斯坦恩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56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8-1-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头发》读后感(一):一缕青丝知多少

  关于头发,你知道多少?

  说起这个问题,每个人认识似乎并不同生物学家研究毛发的生成与功用,美发师研究发型色彩,那么……关于头发的历史以及它所指代的意义,究竟有多少是我们所不知道的呢?

  如果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我想毛发研究的权威学者库尔特·斯坦恩的《头发:一部趣味人类史》能很好的回答这个问题。在这本书中,库尔特从头发的起源以及生物学知识开始讲起,讲到毛发在人类社交过程表达政治社会信息,以及理发、假发的制造等各种问题。除此之外,书中还有很多趣味性很浓的知识,譬如头发与灵魂诡异传说、毛发成了食品添加剂(?)诸多人们关心的问题。通读此书,可以让人全面了解头发对于人类的特殊意义。

  平日里,经常听人说起“一夜白头”的故事印象中,这仿若只是传说,这种现象真的会存在吗?阅读《头发》一书,可以轻易的得到答案,这究竟是因为什么?其实说起来,这是情况发生虽然罕见,但是严重身心打击确实可以导致头发突然发生改变合理解释是这样的:一夜白头的人,黑色的头发里本来就掺杂着白发恐惧原因导致黑色头发异常脱落,这种黑发选择性脱落使得原本隐藏的白发突显出来,仿佛“一夜白头”了。

  抛开这个问题,说说现代人挺关心的问题,那就是头发的颜色。其实头发的颜色也隐藏着秘密,首先,头发的颜色可以反映人的年龄一般而言,浅色代表年幼饱满的深色代表青春,灰白象征长者,那么,除此之外呢?《头发》一书中提及古罗马时代金发对于欧洲成年女性重要意义,“金黄色的头发寓意天堂之光’,是财富写照,象征着纯洁和青春,红发被视为邪恶的象征。”红发女性被认为脾气暴躁,有异常旺盛的性欲,男性则被认为性格软弱,性无能实在是……让人大跌眼镜!也无比佩服当时人类的想象力

  前几年,经常听到长辈说起,一些酱油是头发做成的,当时真的是不敢吃酱油了。那么,头发究竟能不能做成酱油或是食品添加剂?《头发》一书的答案是肯定的。而事实上,发干的93%由蛋白质构成,毛发的某些成分确实可以被当作动物和人类的食物。“在食品行业,半胱氨酸被用作食品添加剂,这种物质有些就是从人类毛发中提取的。把半胱氨酸与糖混合会产生一种化学衍生物,能够使食物具有肉的香味,还能根据糖的成分调制出牛肉、鸡肉和猪肉等不同口味。”

  若是读到这些内容,你会作何感想笔者内心产生不小的波澜,但从化学成分分析,这并非不可,只是心理上似乎还很难接受。即使这样,又能如何?不说别的,只说我们每天吃的东西,只怕早就有这些添加剂了吧?

  当然,《头发》一书中谈及的内容远远多于上述聊到的内容,书中所写内容,几乎涵盖了人类所想知道关于头发的一切知识,可以说,该有的内容全部都有了,对于头发的一些知识有兴趣朋友们,这本书很适合你。事实上,自从人出生,头发似乎伴随了人的一生,关于头发的一些常识,却很多人不知道,那么《头发》一书就是打开知识大门的一扇窗口,许多的未知等待人们去发现

  沐夕瑶 2018.2.18

  《头发》读后感(二):头发会说话,有趣的进化史

  (1237)很久以前,闺蜜初中作文课上写过有关头发的作文,开篇一句,“头发,乃头上的毛也。”当时仅读到这一句便让我捧腹大笑。确实,人类的毛发长在头上便称为头发,在腋下便称为腋毛,在鼻子里就称鼻毛,在眼睫处就称眼睫毛,在一般的皮肤上则称为汗毛,还有在私密处就称为阴毛,好似不雅观,却是人人拥有的。

  在这本邮耶鲁大学教授库乐特·斯坦恩所著的《头发:一部趣味人类史》中,系统地讲解了人类毛发的物理属性文化特性、毛发怎样改变了世界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对毛发的影响等知识。对几乎人人司空见惯的毛发上,科学家们发现的却是一个另具天地奇妙世界。在高倍显微镜里,小小毛发的复杂不亚于一个小小的生态系统。科学家牛顿通过苹果落地这一自然现象发现了动力学系统,从此物理世界有了“万有引力”之说,科学家通过解析毛发,从而发现毛发的生物起源,对让人困扰无比的毛发类疾病有了对症下药可能。而历史各个时期人们对毛发的爱护,甚至发展到各种令后人看来匪夷所思的毛发怪癖,更是让人眼界大开,感概一朝风水养一方人,一方人各有所好

  除去最基本的功能,毛发对人类的生活也实在不可缺少。试想如若一女性突然发现清晨醒来,一头乌黑秀发突然不见了,这种心理打击一定凉嗖嗖的。《西游记》里的灭法国(后被央视改编为玉华洲国王)的王后就是因为国王不尊重僧人,捕捉并滥杀僧人,于是孙悟空用隐身术潜入宫中,把上至国王王后,下至太监宫女一干人等的头发全剃了。你看孙悟空的开出的罚单就是让爱美爱俏爱面子的人们面子里子丢光光。由此也可见人的头发对个人形象来讲有多重要。

  毛发起源于生物的进化。非洲的雄狮因有丛密的颈毛,让其他猎食动物无从下口,(好不容易下口,却吃到一嘴毛,是个动物就不愿意呀),狮子的颈毛也是雄狮威严凶猛的象征和特征保护。热带雨林多雨,生活于其间的猿猴之类因有毛发的保护,免受风雨肆虐风雨侵入肌体,毛发成了天然的雨衣。

  在这本《头发:一部趣味人类史》里会了解到许多科学方面的知识,比如长时间暴露在噪音环境下会减少毛发生长,这样会提醒读者为了自身健康着想远离有害身体健康的聒噪之地。倘若不能远离,也要想方设法避免身受其害。1997年华盛顿夫人国际选美皇后大赛冠军比克利说,“真实的自我远比虚假外貌重要得多”,比克利在获得桂冠之后敢于向大众展示其是个秃子这点,勇气可嘉。头发在人类生活中重要性可见一斑,大众的寻常认知又对当事者产生多么巨大心理压力

  在艺术大师的眼里女性拥有一头浓密的秀发就是美的象片,比如15世纪未佛罗伦萨的著名画家桑德罗·波提切利《维纳斯的诞生》中的女主角维纳斯便拥有一头世人无以伦比的茂密黑发,而洁白的肌肤上却无其他一丝体毛。艺术家眼光多少反映了大众聚焦的审美情趣,不过在汤姆·弗里德曼的雕刻作品《无题》中,创作者自己的阴毛嵌在一块肥皂里,创作者想表达的主题意思大众或许有些云里雾里......

  库尔特·斯坦恩以这部《头发:一部趣味人类史》展示出毛发对人类的文明影响。发毛会说话,它永远比你想象的更生动有趣。

  《头发》读后感(三):头发的多重解读

  一直觉得西方蛮有意思的,有些学者会去研究一些看似“无用”的学问。这种“无用”不是指某些理论艰深的科学,毕竟那些基础科学在未来的某一天,也许会成为某类应用科学的基础,从而推动人类历史滚滚向前发展。而是指某些人们经常接触但极易忽视的学问。

  比如毛发。

  这本《头发,一部趣味文化史》是本奇书。作者是美国学者库尔特.斯坦恩,一位研究了三十年毛发的耶鲁大学的教授。书不厚,作者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娓娓道来,更难得的是有料有趣,足见作者功力。全书多角度介绍了头发,包括从自然科学方面解释为什么人类有毛发,从社会学角度讲头发对于人美貌评定的作用,从美学历史上介绍了发型变化的历史。由此可见,头发学也是一个综合学科

  作为门外汉,倒也未必需要一板一眼从第一页一字一句的往下读去,不妨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方面,翻到喜欢的一页读下去,绝不会失望

  比如,头发对美貌的影响。作者拿出选美的实例:参赛者比克利不带假发落选,带了假发则获胜,让人读去莞尔又觉得不失真实,而最终的获奖感言可谓是振聋发聩:“真实的自我比虚假的外貌要重要很多”。只是,“以貌取人”大概古今中外都不能免俗。真的,在中国历史上不也如此吗?哪个美女不是一头如云的秀发?更有甚者,人们以头发来评定一个人的性格。《红楼梦》中的晴雯不是就因为头发梳的略松,而被王夫人认定“妖媚”,被赶出了大观园?林黛玉鬓发松了,宝玉不是会立刻使眼色让她去整理头发,避免失礼吗?

  头发也是一种誓言。作者提到头发是和上帝缔结誓言。我倒是想起了清朝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因此清朝人绝不能轻易落发。还是拿《红楼梦》为例,头发浓密、心地善良鸳鸯不肯嫁,断发发誓,最终也没能逃脱命运,只能“以死明志”。贾家没落之后,素有慧根的惜春落发遁入空门,青灯古佛了此残生。似乎在不同的国度或不同的时代中,头发的处置有时候会有些特别意味

  《头发,一部趣味文化史》也有一些比较科学的研究,比如“一夜白头”,讲头发与情绪息息相关,让人想起《射雕英雄传》中瑛姑痛失爱子而一夜白头。也有童话故事提到长发,比如那个著名的《长发姑娘》的故事,被囚禁在高楼中的姑娘用长发为梯,终得王子解救,长发也成了自救的法宝。甚至书中对于关于头发负重的杂技表演还有深入研究,一丝头发能够提起多重的东西?

  挺棒的书,不艰涩,颇有意趣。

  《头发》读后感(四):我们何以明察秋毫

  人类学家把人类称为“第三种黑猩猩”,盖因我们和黑猩猩的基因相似度接近99%。而另一种说法更直观地点出了我们外形上的差异:人类是“裸猿”。不过,尽管我们失去了部分的毛发,毛发依然占据了重要位置。库尔特·斯坦恩就以《头发:一部趣味人类史》带我们明察秋毫。

  书中所指的“头发”包括了一切体毛,人类呈现在外的头发只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项。作者认为,毛发可以传达许多信息,一个没有头发的人,就失去了一个非语言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不信,我们可以把名人照片五官遮起来,光凭发型也没人会搞错,优雅的赫本头、干练的撒切尔夫人、俏皮小卷毛邓波尔、还有会说话的胡子——卓别林、达利、甚或我们想象中的大侦探波洛,胡子都是他们名片式的标志

  对于爱美人士来说,妆成影星或不容易,梳个同款发型却易如反掌。父母辈的齐耳卷发、高耸的鸡冠头,到近代的丸子头、波波头,审美不停变换,也足以作为一代人的标志。置于历史,则可看出更多端倪:晚清男子纠结剃发与否、民国进步女子果断剪下青丝、中世纪的纨绔子弟发可冲天、近代英国的法官们则戴上了假发……我们还以头发的物理属性来区分种族、文化、敌我,这岂是为了追求美,凭发型就可以看出态度立场地位权力同类和异类。

  如果说上述这些意涵是人为划分的,近距离观察毛发本身,也能看出许多门道。这里有两个看似多此一举的问题:照物种起源于海洋的说法,我们的祖先为什么从无毛到有毛、又到褪去身上大部分的毛?另一个问题是,毛发为什么都有一个相对于其他器官来说短暂生命周期,要不断更迭?据作者所言,长出毛发是为了适应陆地生活,一定程度的保护我们免遭强光的伤害。褪去毛发则是为了给身体降温,这样我们才能排汗散热,进化出更强的大脑。至于毛发为何周期性生长,则有多种假说:因头发会磨损、为排出油脂、调节毛皮外衣以适应栖息地。无论是什么原因,结果都成为了我们的财富——毛发的周期性生长,让科学家留意到了参与其中的两个细胞,毛囊上皮干细胞和真皮乳突细胞。作为一种哺乳动物体内都有的、可以循环再生的干细胞,毛囊是干细胞研究的极好素材

  对于毛囊更加敏感的可能是有脱发困扰的人。从科学的定义来讲,秃头是由雄激素过高和遗传原因两者结合才会发生的。可是,现代人也确乎面对越来越普遍的环境或压力导致的脱发。现代技术可以拆东墙补西墙,从头皮其他部位取下毛囊植入脱发处。而最新研究表明,利用干细胞培植毛囊也指日可待分子层面的研究真的比秋毫之末还细微了。

  古人爱以头发作为信物,今人更有创意,有商家号称可以将头发做成独一无二的钻戒。其实,一根完整的头发要比加工之物更忠实记录我们的生活:头发一直在缓慢地生长,我们某一时期接触的物质也被保留在特定的位置上,就像一串有序的、不可伪造的条码,只要不剪断就始终陪伴我们生活。这一特性让头发屡屡力引千钧。譬如在药物实施的犯罪中,受害者体内的毒物会被代谢掉,头发里的记录却还留存着。千古谜案拿破仑之死也有头发的参与,大量的砒霜似乎指向拿破仑是被毒杀无疑,但最新分析又发现,其中也有大量的溴、铁、汞、钾、锑,更像是被环境污染了。所以,直接得自人体的毛发——而不是洗发水、灰尘、其他环境中的毛发——才更有说服力。

  有赖于技术的进步,我们可以不断深入地了解毛发的奥秘。但我们更该理性探索,不被成见所蒙蔽,才能使之为我们所用,明察秋毫、发引千钧。

  ——丁酉年读库尔特·斯坦恩《头发》

  《头发》读后感(五):“聪明绝顶”是真的吗?

  “微历史”渐兴,紧扣小物件、小事件,切入历史的侧面,让那些似乎早已熟知的事实,以新的面貌津津乐道于人前,这个阅读的过程是轻松、愉悦而且有知识收获的。

  《头发:一部趣味人类史》就是这样的作品。说“头发”并不尽然确切,说“毛发”显然更妥当。毛发的历史是漫长的,往前推溯直至远古,人类最初的祖先,猿人身上披着浓密的毛发,渐渐变得稀少。“原始人为何把浓密体毛进化没了?”作者提问,接着解答。查尔斯·达尔文曾经假说,没有体毛看起来更性感,性选择导致了原始人体毛的退化。这个说法是种臆想。近来的研究表明,毛发具有调节温度的作用,毛囊和毛干还能传导神经感受,人类失去浓密体毛是为了保护我们那对温度极其敏感的大脑。

  如此说来,人类的进化,发展出聪明的大脑,使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前提是——变秃?

  多少年来,“秃顶会”会员们苦恼不堪。甚至伟大的尤里乌斯·恺撒都“经常把稀稀拉拉的头发从王冠里向前梳出来”。记载在《罗马十二帝王传》里的这则逸事,听上去就让人尴尬。“秃头查理”听上去也远远没有“狮心查理”来得倜傥英武。难怪路易十三要在宫廷里掀起假发风潮,并且将之打造成为权力与地位的象征。可惜,浮夸奢靡的风气的蔓延,最终葬送了法国王室那些戴着假发的高贵脑袋。

  现在,科学为秃者正名!耶鲁大学做了一项男性脱发实验。对象是104位“阉人”。共同体征之一,就是没有脱发。他们在注射雄性激素之后,除了男性器官功能的改变之外,那些具有家族脱发史的人,纷纷开始脱发。实验证明:1、雄性激素是脱发发生的必要条件;2.遗传基础。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越man的男人越容易脱发?

  脱发是一种身体信号。作者援引爱伦·坡的短篇小说《莫斯肯漩涡沉浮记》,讲述了一个遭遇海难一夜白头的渔夫的故事。我们中国人会马上联想到伍子胥过昭关。科学表明,这种情况很有可能只是因为长久的忧虑早就让白发掩藏在黑发之下,突发的急促恐惧导致大量脱发,从而让白发暴露了出来,当然,严重的身心打击确实也可能导致“一夜白发”。短时间的大量脱发,可能意味着某种疾病,或者心理压力过大。

  尽管作者为脱发说了不少好话,不过,在大多数人的普遍观念里,人们还是盼望拥有一头漂亮的美发。作者借用名画、文学里的形象,表达公众对诸如波提切利《维纳斯的诞生》里迷人长发的喜爱。自古以来,头发就具有不同寻常的内涵。在暗黑诡异的巫术仪式里,头发是不可缺少的物品,在传说里,人类的头发与灵魂有莫大的联系。中国人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西方同样不乏类似的浪漫,维多利亚女王就把亡夫的头发装进挂饰盒里随身携带,以寻求慰藉。

  在传说、艺术和历史中,“头发”一次又一次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寓意。金发性感,红发放荡,我们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印象?“所谓流行发型,就是不停地轮回”,从杂志模特、吉普赛女郎到第一夫人、电影明星,头发的长短不一、颜色不定,隐藏着一次次社会思潮的浪涌、回归与涨落。剃光头常常表达政治诉求,不同发型也常用于种族身份的体现。为什么要写“理发师小史”?中世纪的欧洲,理发师往往兼任外科医生;20世纪初,美国黑人有了开理发店的资格,这是自由抗争得来的权利。

  “微历史”里可见“大历史”。维京人与条顿骑士团为了毛皮东征,美洲新世界促推欧洲的海狸皮狂热,羊毛催生大英帝国……因笔墨所向,只能泛泛而谈。比起这些旧梗,我更热衷了解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故事。第一颗网球之所以充满弹性,是因为它里面塞满了毛发;打击乐器需要利用羊毛毡来减轻不同部件的表面接触;最理想的渔线毛发材料多半来自马的尾巴;头发还能清理油污,并且成为食品添加剂…… 这是一部人类史、生活史,也是一部科学史,带来全方位的阅读感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