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认识建筑:丰子恺建筑六讲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认识建筑:丰子恺建筑六讲读后感10篇

2018-04-01 21:0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认识建筑:丰子恺建筑六讲读后感10篇

  《认识建筑:丰子恺建筑六讲》是一本由丰子恺著作北京日报出版社阳光博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19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认识建筑:丰子恺建筑六讲》读后感(一):丰子恺被忽略的一面

  丰子恺被忽略的一面《认识建筑》

  打开书的时候还在怀疑这本书真是丰子恺写的?丰子恺不是画家吗?而且丰子恺的画总感觉简单,画人不画脸,好似简笔画,难道丰子恺先生还对建筑有研究

  看了开头就知道这作者不仅仅是喜欢建筑,更对西方建筑非常熟悉,这真是丰子恺的作品?还是重名了?向前翻翻真是丰子恺,百度一下,也没在百度百科的丰子恺出版列表中找到这本书。不过看完这本小书,马上对丰子恺多了一份崇敬。不亏为大师啊!想当年,没有百度,没有网络,想要知道这些建筑的资料非常困难,想写一本世界建筑简史那绝对是一个大工程。想当年梁思成为了完成《中国建筑史》走遍大半个中国,十几年的积累,才完成一本薄薄的小书。而丰子恺这本书虽然名字叫《认识建筑》其实就是一本《世界建筑史》。

  这本书构建得很宏伟,把世界建筑五个阶段,先是总论“从坟到店”,然后分别将这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坟的艺术,讲的是埃及金字塔。第二部分是殿的艺术,讲的是希腊帕台农神庙。第三部分是寺的艺术,讲的是欧洲的大教堂。第四部分是宫的艺术,讲的是卢浮宫凡尔赛宫。第五部分是店的艺术,讲的是现代高层建筑。

  这五个部分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几个阶段,讲述每个阶段人类最伟大的建筑,从开始最看重坟墓,倾注力量建造金字塔,到看重神希腊罗马建造神庙这时的神庙是为神建的,到后来的教堂,这时的教堂是为人在里面活动建的,接着是皇权占据上风,人类开始营造宫殿,教堂的华美在外面,宫殿的华美在内部,最后最宏伟的建筑变成了公共建筑,变成了商场和办公楼。建筑的演变也是人类文明的演变。

  其实我也特别喜欢建筑,这些建筑对我来说也都了如指掌,最让我惊叹的是接近一百年前,丰子恺先生就对这些建筑有更加深入了解,有更对细节的掌握,这绝不紧紧是普通爱好,丰子恺先生绝对可以称为一位建筑史学家。

  家中丰子恺的书真不少,文字和画我都挺喜欢,可是看了这本书才领略到大师原来还有如此的学术功底,真的让晚辈佩服得五体投地

  《认识建筑:丰子恺建筑六讲》读后感(二):带你读懂建筑背后的人文意义——评丰子恺《认识建筑:丰子恺建筑六讲》

  141、带你读懂建筑背后的人文意义——评丰子恺《认识建筑:丰子恺建筑六讲》

  不得不说的是,在读到本书之前,对于建筑的意义认识是比较肤浅的,只是认为无论是古建筑或者是今建筑,都只是纯技术上的演变,巧夺天工也罢,巍峨宏伟也罢,都是工匠们的杰作而已。

  在读了丰子恺的这本《认识建筑:丰子恺建筑六讲》,才对建筑背后的人文意义有一个霍然开朗的认识。原来,建筑并不只是简单地土木工程那样的一个事情,背后还有很复杂历史演变。这本书,也可以称之为西方古建筑的普及读物。

  丰子恺用他深入简出的语言简明扼要又十分精确地道出了西方古建筑背后蕴藏着的一些东西。一切艺术皆是宣传,建筑也不例外。而且建筑在艺术种类中有着无与伦比利于宣传的特性,比如形状庞大最易触目、对于人生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富有一种亲和力能统一众人感情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特定风格的建筑。作者主要从六个方面阐释了古建筑的起源和发展。总述、坟、殿、寺、宫、店。埃及时代,最伟大建筑是坟墓——金字塔;希腊时代是神殿——帕特农神殿;到了中世时代是寺院(教堂)——圣彼得大教堂;近代是宫室——卢浮宫;现代是商店——摩天大楼。

  从坟到店,看似是一条并不相干的主线,却是根据时代的变化、社会思想变迁人们观念转变,不断进行演化的,即时是到了今天,商业都市的大建筑,在作者看来显然也是模仿坟墓建筑的办法,以夸示金融资本的威权的。

  五种建筑中,坟、殿、寺,都是以鬼神为题材或者是为王者的死后生活而建,均不是为了人类的现世幸福所建。而宫、店,虽都是以人生为题材,但却只是为少数人所建,不是普罗大众所能承受得了的。

  历史总归会不断前进的,不以哪个人或者是哪一拨人的意志为转移,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承认不承认,今天的建筑,到了明天,会不会成为过去的历史遗迹呢?再往后一百二百年后的人们,会不会将今天的摩天大楼视为名胜古迹呢?

  总之,建筑以其庞大的体积,有意无意间向人们传达着某种特定的信息,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暗示。建筑的特点,总是和特定的经济政治文化宗教有着千丝万缕联系。比如哥特式的高而尖教堂暗示升入天堂以引人信仰,九重城阙的宫殿震慑民众使人不敢反抗。

  本书不仅从建筑的人文意义作了解读,还对建筑的特点做了深入细致的技术分析,可谓是读懂建筑的入门普及书籍。这次再版又增加了许多精美图片,更加使本书具有可读性。从此遇到建筑尤其是古建筑,可以多想几个为什么了。

  《认识建筑:丰子恺建筑六讲》读后感(三):建筑·人心·兴替——读《认识建筑:丰子恺建筑六讲》

  书籍信息:书名:《认识建筑:丰子恺建筑六讲》,作者:丰子恺。北京日报出版社,2017年7月第1版,2017年7月第1次印刷,字数:100千字,印数:1-6000,定价:68元。

  我有个高中同学喜欢丰子恺的漫画,受他的影响,我在高中时也向他借阅了一些,具体内容记不清了,只记得线条简洁。后来读《源氏物语》,先看的是丰子恺译本,再读其他译本,相较之下还是喜欢丰子恺的,因为语言简炼。丰子恺是现代画家、文学家翻译家和艺术教育家,在多个领域都有贡献。欣闻北京日报出版社出了四册丰子恺先生的书,就赶快拜读。

  本书分为六讲,每一讲的标题,都保持了作者一贯的洗炼风格,能用一个字概括的内容,绝不用两个字。第一讲是整体概述,叫“从坟到店”,接下来五讲,分别讲了坟、殿、寺、宫、店的艺术。每个字概括一类建筑,单是这简洁,就让人佩服。本书中,作者展示了非常深厚学问功底,将建筑与文化、宗教、政治、经济紧密联系,讲得很有深度,其间又夹着作者的评议或嘲讽,读之令人解颐。例如讲埃及金字塔:“当作建筑艺术观赏其形式时,只见极大、极高、极厚,除了一个‘笨’字以外想不出别的字来形容。埃及隆盛期的帝王人民,为什么肯把心力浪费在这样笨的建筑上呢?这是因为虽然号称隆盛期,人智究竟未曾进步,帝王笨,百姓也笨的原故。”接下来将埃及帝王与秦皇汉武等追求长生的中国帝王相比较,“这都是同样的笨。”附带说一句,我看过一个埃及考古的纪录片《埃及之旅》,共有六集,其中一集讲了考古学家在帝王谷发现百姓被埃及帝王驱使建造陵墓之后,又在晚上偷偷潜进陵墓偷东西,还发现了一些古埃及记事的泥板,上面刻着百姓的吐槽,可见百姓是不笨的。他们被埃及帝王的权威所迫,没办法只好去修坟。再例如,作者在“店的艺术”一讲里,提到现代商业建筑资本家为了追求广告效应,作无益而有害装饰:“现今的都市中正在竞用稀奇古怪的式样,和不调和的触目的色彩基督教的教堂形式,希腊的神殿形式,都出现在现代的商业建筑上了。惟有埃及的坟墓形式(金字塔)尚未被人应用过。也许不久将有金字塔形式的银行出现了。”看到这里,我不由得微笑

  从一个人的作品,可以窥见作者的性格。丰子恺之慈悲,在画集名字《慈悲的滋味》中可以得见,即使是以建筑为主题的本书,字里行间也充满着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及人文关怀。他认为,“现代合理主义的建筑,其目的是要救济现代大都市中人的住居苦,使都市的勤劳者免除住居不良之苦,而获住居的卫生与快适。……昔日不列入艺术范围平民之家,现在成了最显示美的特质的建筑题材。”维克多·帕帕奈克的《为真实的世界设计》中,也体现了这种观点,设计当以使用目的为第一要务,务求当下材料的合理利用。这观点我是赞同的。无论是建筑还是其他应用品的设计,浮夸与矫饰只是虚荣产物,是一种畸形的附带品,应用物品设计的真实目的,还是要为人的舒适、便捷服务的。举个例子,我一点都不喜欢女人设计的高跟鞋,觉得它只是为了迎合时下潮流病态审美束缚着女人的脚,相比之下,平跟鞋舒服多了。人们往往有从众心理,当下流行的,未必是合理的。丰子恺不仅同情劳动人民,也在讲洛可可建筑衰落时也委婉地表达了对路易十六的同情,认为他崇尚朴实原是正确的,但上两代的骄奢之罪归于他一人头上,终于落得了悲惨下场

  作者在本书中常起王朝兴替之感叹。叹金字塔、神殿、教堂、宫殿建时庄严,现在游客来去,成为后人观瞻之所。并且对未来建筑作出了预言:“未来建筑的主要题材,大约不复是为少数人的建物,而是为多数人的建物。未来的建筑的形式,大约不复为畸形的,而为合理的。到那时,现在的摩天楼就会同金字塔一样成了过去时代的遗迹。”

  本书装帧及插图,也很漂亮封面是1851年落成、毁于1936年火灾的伦敦“水晶宫”的素描,结合作者所讲述的内容,书中平均每三页就插一幅清晰优美的世界著名建筑的彩照,令人开卷心旷神怡。我非常喜欢这本书。

  《认识建筑:丰子恺建筑六讲》读后感(四):丰子恺艺术四书,跟随一代艺术大家认识美与慈悲

  他画孩子,画猫,画晚上乘凉天上的月亮。见到他的画,就像见到他的人,笑眯眯地,温柔和气

  他是丰子恺。美学家朱光潜形容他“从顶至踵,浑身都是个艺术家”,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赞美丰子恺是“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

丰子恺艺术四书新书视频_腾讯视频来源: 腾讯

  《丰子恺艺术四书》,看一代民国大家以返璞归真之心,讲融汇中西的艺术故事。豆瓣独家有售中,首批下单用户将获丰子恺画作帆布袋、手机壳、藏书票套装3种周边赠品。 点击此处即可下单。

“从顶至踵,浑身都是个艺术家”

丰子恺

  丰子恺少年学习美术音乐老师是后来成为弘一法师的李叔同,青年时代东渡日本学习画画,凭借过人的语言天分阅读大量的西方美术书籍,遇上日本著名漫画家竹久梦二的画之后,丰子恺决心改画漫画。

  回国后,丰子恺一边画画,一边教书编写课本,他的“小画”温柔有趣人人看后忍俊不禁他的朋友夏丏尊、朱自清、叶圣陶、郑振铎等人都极爱他的画作。

  朱光潜说他,“是个从顶至踵是个艺术家,他的胸襟,他的言动笑貌,全是艺术的,全都是至爱深情的流露。”

  在丰子恺那里,猫儿打架了、看蚂蚁搬家、春困的懒腰都可入画,市井的闲情、孩子们的梦话和窗前的梧桐树也都可以写成散文

  他爱孩子,以儿童为世界上最天真完整的人,他也爱猫,作为著名猫痴,他无数次地画猫写猫,对猫咪的宠爱无人能敌。

丰子恺画作

  丰子恺先生的一生遭遇过家道中落,过了十几年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而世事浮沉中,丰子恺先生始终作至纯至善之画,应答沧桑变化的人间。他的艺术,就是他给时间答案

  真正的丰子恺,就像他评价夏目漱石那样,一生是为了做“一个最像人的人”。

无宠不惊过一生,和他画笔后的大世界

  在每个平凡的人生里,艺术有什么用?丰子恺先生曾在一次演讲里说:“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这就像人生的三层楼一样,有些人一辈子只满足物质生活,而有些人却还有力气,爬到精神生活那层楼看一看,那么他的世界就会大不一样。”

丰子恺先生在创作

  除了开一代风气之先的漫画家,丰子恺先生的另一个重要身份是艺术教育家。他创办过中国教育史上第一家包括图画、音乐、手工艺各科的艺术师范学校,并先后在上海艺术大学、浙江大学做过美术教授

  为了让那些有力气去人生的二层楼看一看的人们,从1919年到1943年,丰子恺先生先后写下了许多关于艺术修养绘画、建筑的教材,这些书成为了当时青年学生必备的艺术启蒙教材——

  这些书,有些是丰子恺为了在课堂上教授给年轻人写下的讲义,有些是为了把艺术说给更多普通人听而写就的著作。它们作为经典的开明书店读本,给青年人带来了美和艺术的光芒

  这便是“丰子恺艺术四书”的由来。这四本书里既有最能代表丰子恺散文和画作的《慈悲的滋味》,也有丰子恺经典艺术启蒙读物《认识绘画》《美的情绪》和《认识建筑》,这就是那个不宠无惊过一生的老先生,和他秉持一生,用一颗赤子之心为人们开启的艺术世界。

丰子恺艺术四书书影

一位返璞归真的民国先生,讲融汇中西的艺术故事

  “丰子恺艺术四书”像丰子恺先生的四个侧面,将这位可爱至极的老先生和他的艺术世界展开在大家面前。

《慈悲的滋味》书影

  《慈悲的滋味》编选了丰子恺画作59幅,散文58篇,那些打架的猫儿们,傍晚乘凉的女孩,还有戴着爸爸礼帽,穿着大皮鞋的小孩,都在这本书里,让人会心微笑。散文又分为“人间世”“山水间”“众生相”,像一首首小诗,照见丰子恺那个简单恬淡的世界。

丰子恺画作

  这本书就是丰子恺这句话的最好印证——“我的心为四件事所占据: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

  《美的情绪》编选自丰子恺的《西洋美术史》外一篇“西洋画派十二讲”,书中,丰子恺几乎梳理了经典西方美术的所有流派,门外汉看来纷繁复杂的西方美术渊源,丰子恺笔下有四两拨千斤的清晰简单。

《美的情绪》书影

  他如讲故事一样,用浅白幽默的语言一一道出,整本书像老先生站在面前的谆谆耳语,讲梵高、讲莫奈、讲抽象画派与达达画派。

内页之一

  《认识绘画》是丰子恺绘画类文章首次结集出版,是一本大师级的绘画素养进阶书。

《认识绘画》书影

  为什么学习绘画都要从素描开始?如何判断一幅画的优劣,画得越像就越好吗?为什么说西方美术靠努力就可以,中国美术却全凭天赋?

  为了让人一目了然,丰子恺还亲自画了各种示意图,凡事从最基本的事情讲起,这本书就像丰子恺先生手把手教绘画,从形体、色彩、构图等方式,讲解怎样正确认识和理解绘画艺术。

内页之二

  《认识建筑》是本书绝版十余年后,单行本重新面世,新配图片百余幅。

《认识建筑》书影

  为什么古埃及帝王要耗费巨大心力来建造庞大而笨重的金字塔?为什么希腊神殿的柱子上有一道道细沟?为什么早期的基督教堂都建在地下?

  丰子恺先生在这本书里,轻松地把这些问题讲成故事,在书里不仅关心建筑构造和材质演进,而是心灵和历史的变迁。

内页之三

  以上四本书,就是丰子恺先生用冲淡有味的白话文,讲述的四种艺术的故事。学贯中西的知识融汇,平易朴实的大家风范,还原一个完整的丰子恺。

追求细节的编排装帧,3种独家限量周边,打造最值得收藏版本

  《丰子恺艺术四书》采用简单朴美的封面,配合四种书籍颜色的裸线精装,方便180度摊平翻阅。

  内文留白更利于阅读,穿插多幅全跨页彩色插图,章节页面设计为温润的色彩页,用不同的字体颜色和符号标志强调出重点,让阅读每本书的感受都更加立体。

“丰子恺艺术四书”裸脊装帧

  每个细节,都为了突出属于丰子恺先生的亲切和善意,翻阅起来,就像是和丰先生面对面聊天。

  《丰子恺艺术四书》套装附赠“艺术手账”一册,布面精装的良好手感,封面名取自丰子恺的作品“跌一跤且坐坐”。

丰子恺艺术手账

  为了打造最值得收藏的《丰子恺艺术四书》套装版本,豆瓣书店此次首发,为首批下单的用户准备了以下3种独家限量周边,全部随书附赠。

  周边有印有丰子恺漫画的帆布袋,米白色帆布与寥寥几笔的子恺漫画画作相得益彰,简洁有趣,别具质感。

独家周边帆布袋

  以及“樱桃豌豆”丰子恺画作手机壳,亲切画作配上题边小诗,让手机有了件温柔又文艺的衣服。

丰子恺画作手机壳(适用iPhone6 / 6s)

  周边还有丰子恺画作藏书票4张一套,采用4幅丰子恺先生的经典漫画,书签收藏两相宜。

丰子恺画作藏书票

  以上3种独家周边和《丰子恺艺术四书》套装一起,仅在豆瓣书店限量发售。

  《丰子恺艺术四书》是丰子恺先生传达给世人的对美的热爱,和对艺术的热情。就让以上种种美物,和套装书一起,成为日常生活的收藏和礼物。

丰子恺艺术四书套装及周边

  《丰子恺艺术四书》套装原价299,豆瓣独家首发价269。点击此处即可下单。

美的情绪:西洋画派十二讲9.1丰子恺 / 2017 / 北京日报出版社丨阳光博客认识绘画:丰子恺绘画十六讲9.2丰子恺 / 2017 / 北京日报出版社丨阳光博客慈悲的滋味:丰子恺散文漫画精选集9.4丰子恺 / 2017 / 北京日报出版社丨阳光博客认识建筑:丰子恺建筑六讲9.0丰子恺 / 2017 / 北京日报出版社丨阳光博客

  《认识建筑:丰子恺建筑六讲》读后感(五):从坟到店,丰子恺讲西方建筑艺术

  看过丰子恺的漫画,读过丰子恺的散文,现在才知道,在建筑方面,丰子恺同样有着独到的理解。艺术是相通的,这一点在丰子恺先生身上又一次体现。

  周末刚看完《认识建筑:丰子恺建筑六讲》。这是丰子恺讲解西方建筑艺术的入门书籍。这本书文字内容不长,但句句凝练,通俗易懂,传达的信息丰富。对于我这样的艺术小白来说,真是打开了一个新的认知领域。

  丰子恺梳理了西方建筑的发展脉络,从古至今依次为“坟—殿—寺—宫—店”五大主题,总括每一个时段的建筑特点,并点明建筑所体现的文化思想和时代精神,从形式和内涵两方面,帮助读者认识西方建筑艺术。

  美国的辛克莱说,“一切艺术都是宣传”。建筑,作为一种实用性的艺术,于宣传方面更有着其他艺术形式没有的特性。如丰子恺所说,建筑的“形状庞大”,“富有亲和力,能统一众人的感情”,这是建筑艺术在宣传上的优势。

  比起绘画、雕刻等作品,建筑可以说是庞然大物了。偌大的建筑伫立在地面上,远近的人都可以观看。不像绘画作品,非要走进所收藏的场所才能得以观赏。

  站在建筑面前,能感受到个体的渺小,对建筑所代表的权威和思想,不由得心生认同,肃然起敬。比如肃穆的教堂、威严的宫殿,即使惯于喧哗的人走进去,也能感受到它们的感染力,自觉地降低音量、保持安静。

  “坟—殿—寺—宫—店”这五大主题,代表了西方建筑各个时期的时代精神。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殿,中世纪的教堂,文艺复兴后的皇家宫殿,现代的商店,时代在变化,文化氛围在变化,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这一切都体现在建筑的形式演变上。我们观察建筑的形式,恰恰能够触摸到其历史时代的内涵。

  古埃及的金字塔,是法老的坟墓,其“高、大、厚”的特点,突出法老的统治权威,并反映出法老试图保持死后的权威和追求复活的愿望。古老的埃及时代,建筑艺术还没有那么高超,精美华丽不足,便以庞大的规模取胜,也算扬长避短。

  希腊的神殿,姿态优美,庄严无比,体现着希腊人对神祇的尊崇和敬畏。在美学形式上,神殿远高过金字塔,可谓登峰造极。丰子恺重点讲述了神殿的柱式,不但有健全的多利安式、典雅的爱奥尼亚式、华丽的科林斯式的变化,还有“视觉矫正”的巧妙应用,让神殿在视觉上展现出精致完美的造型。

  如书中所讲,希腊人把他们的爱国思想、宗教信仰同艺术美的追求融合在一起,“显示一种非常调和的自由自治的精神”。无怪乎帕特农神庙被誉为“人类文化的最高表象”、“世界美术的王冠”。

  六世纪后,基督教堂逐渐兴起,从华丽的“拜占庭式”、庄重的“罗马式”,到极度艺术化的“哥特式”达到全盛。“哥特式”视觉上的“尖、高”,彰显了宗教“向上超升”的崇高之感,把宗教精神完好的体现在视觉形态上。然而部分“哥特式”教堂过度追求“尖、高”,最终失去了稳定的平衡。

  如果说坟、殿、寺这些以鬼神为题材的古代建筑注重的是外部形式美观,那么发展到宫、店这些以人生为题材、追求现世幸福的现代建筑,则更注重内部形式美观。坟、殿、寺的古代建筑为群众公用,追求外部形式精美,来体现对鬼神的敬重。宫、店的现代建筑,由公用转为私用,自然开始追求内部装饰的精美,满足私人享受。

  文艺复兴后,教权衰落,王权鼎盛。十七世纪西班牙、法兰西等国宫廷艺术盛行。皇室宫殿“繁琐、秾丽、多曲线、多细致的雕刻”,内部装饰奢华。卢浮宫、凡尔赛宫都是华丽的“巴洛克式”宫殿的代表作。

  西方建筑发展到现代都市的商店,普通建筑突出实用性特征,广告宣传性质的建筑则追求“高”、“奇”,抓人眼球,把宣传效果扩大到极致。许多城市和地区都有地标性建筑,比如大本钟、埃菲尔铁塔、帝国大厦等,成为城市或地区的名片和象征。

  建筑艺术,是实用性与艺术美的结合,更是艺术追求与文化思想的结合。丰子恺说,“自古以来,时代思想常留痕迹在美术上”,建筑亦是如此。西方建筑,从坟到店的发展脉络,不仅仅是建筑艺术发展史,更是西方文明的发展史。

  每一个时代的代表性建筑,都融合了文化特征和时代精神,蕴含着人文气质,是时代思想的缩影。回望这些精美的建筑,仿佛能够触摸到历史的脉动。

  2017.12.04雾凇

  《认识建筑:丰子恺建筑六讲》读后感(六):我们为什么非要了解艺术 ——《丰子恺艺术四书》编辑手记

  1.当我们聊艺术的时候,我们在聊些什么

  今年我们恐怕很难不聊艺术。前有国博的大英博物馆特展,精挑细选的100件文物中不乏艺术精品;后有故宫博物院展出《千里江山图》火爆京城,“排队两小时,看画五分钟”的参观体验也浇不灭大家的热情,据说展览最后一天观众排队直到晚上11点多;年末又有电影《至爱梵高》用前所未有的方式,将梵高的故事和作品呈现在大银幕上。在这样一轮又一轮的信息轰炸后,关于艺术,我们随随便便都能聊上几句:“葛饰北斋的《神奈川冲浪里》没来参展真太可惜了!”“18岁就能画出这样的作品,王希孟真天才少年啊!”“所以,梵高到底是怎么死的……”

  是不是我们对这些高大上的艺术家越了解,说起他们的八卦轶事就像在说某个邻居家的大兄弟,就代表我们站得离艺术越近?

  恐怕……还真是。

  丰子恺说过,有一类艺术家,“我们要理解他的作品,先须理解他的性格与生活。不能离开了其人生而仅看其作品……梵高的作品,都是其热狂的全生涯中的苦恼、忧愁、愤激、铭感、欢喜、活悦的发现,都是热血所染成的人生记录。换言之,在梵高,生活是作品的说明文”。

  看来,对于梵高这类燃烧生命去创作艺术的人,了解他的轶事对于理解他的作品来说简直至关重要!

  更何况,不管从哪个点切入,八卦也好,猎奇也罢,哪怕只是为了增加谈资,亲近艺术本身就是一个积极的开端。

  只是,我们决不能止步于此。那些我们出于兴趣而了解到的点点滴滴,如果没有一个整体框架把它们关联起来,就会像一把散珠子,串不成一条完整的项链。想象一下,如果你的孩子问你:“《千里江山图》和《星空》哪个更厉害?”你会不会大手一挥告诉他说,“宝贝,它们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没法比较。它们之间压根儿没关系”?

梵高《星空》

  2. 建立基本的艺术观,跟着大师走就对了

  对于对艺术感兴趣、却没有受过系统教育的大多数人来说,为自己的艺术格局搭建起大框架非常有必要,这也是我们从丰子恺先生的众多文章中选编入《丰子恺艺术四书》的考量标准。

  以《认识绘画》为例,书中不仅讲了绘画的入门知识,更有美术与文学之间的跨领域对照,以及中国美术和西方美术的横向对比。丰子恺充满艺术自信地提出“中国美术优胜于西洋美术”,这与我们现在普遍更关注、更推崇西方美术的倾向刚好相反。

  即便你没有挤在故宫的人潮里去看《千里江山图》真迹也会知道,中国画没有背景,大多数水墨画甚至没有颜色,至于每个初学画者第一课就会接触到的透视关系,在中国画里根本不存在!丰子恺随手挑了一张《仇文合制西厢记图册》里的插画,自己动手用正确的透视关系将它重新画了一遍,你立刻能看出差别有多大!

用正确的透视关系“修正”后的中国画

  左图这种丝毫不讲事实的平面化、畸形化画风,正是中国画的典型特征之一。想想包括《千里江山图》在内的那些山水长卷,你不仅不会觉得它有什么问题,反而很容易联想到“关山万叠”“云树千重”这样的诗句。这是因为中国画家所描绘的根本就是“一个想象的世界,换言之,就是诗的境地……作画时用诗的看法,便是用空间性的工具来表现时间性的境地,用平面的工具来表现立体的境地”。可以说,中国画是一种“诗画交流的艺术”。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

  你可以在《认识绘画》第三章的“中国画与远近法”一节中,了解丰子恺所举的更多有意思的例子和更加详尽的分析。你可以不同意他的结论“中国美术的艺术价值远远高于西方美术”,但你会清晰地看到中国画对日本画,乃至对西方美术产生了怎样强烈的影响——线条出现了,构图夸张了,世界变形了……以梵高、高更、塞尚等为代表的后印象派画家们,彻底改变了他们之前“用艺术表现客观世界”的做法,着力于表现主观世界——用自己的眼睛、内心看到的世界。正是这个变化,直接解锁了以毕加索为代表的立体派、以马里内蒂为代表的未来派、以康定斯基为代表的抽象派乃至我们今天直呼看不懂的达达派等,完全改变了后世艺术之河的流向。

  了解到这些,你还能笃定地说《千里江山图》与《星空》没有半毛钱关系吗?其实艺术的精神早就突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以我们想象不到的方式传承并发展了!

  说到艺术的传承发展,《美的情绪》这本书里体现得更加直观。丰子恺选择了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主题由“神”转向“人”的那一刻为起点,开始讲述一部风起云涌的近代西方美术发展史。其中各个画派的争鸣、更迭,某种思潮如何兴起又如何被更新的思潮所淹没,环环相扣,节奏紧张,用豆瓣网友柴犬妹妹豆肉包的话来说,就好像看见“老先生站在台上,把讲义合上,半倚着讲桌,气宇轩昂”,也不需要一份死板的稿子,对所有学生都讲一样的话,而是“今天我跟你说A,我顺便给你再说个B。有空我再给你说说C?”

  3.这是一位教育者的自觉

  作为一位被自己的散文和漫画成就耽误了的教育家,丰子恺讲起艺术简直是信手拈来。他能把宏大而高雅的命题,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容易被普通人理解并接受的有趣话题,再借助他自身深厚的艺术积淀,旁征博引、行云流水地讲出来,所以才会有上面那位网友所说的仿佛上了一堂精彩的艺术公开课的感觉。我在编辑书稿的同时也在忍不住脑补,当年丰子恺开设“艺术史”这门课,会是怎样一幅教室内外人头攒动、一座难求的场面。

  如果你对丰子恺的经历稍有了解,便会知道他能做到这一点丝毫不奇怪。他本就毕业于师范学校,后来的几十年间更是在上海专科师范学校、上海艺术大学、浙江大学、重庆国立艺专等多所高校讲授艺术。钱锺书先生在《围城》中曾言:“教授成为名教授,有两个阶段:一是,讲义当著作;二是,著作当讲义。”丰子恺的讲义就曾先后出版为多部艺术专著——《西洋美术史》(开明书店/1928年)、《西洋建筑讲话》(开明书店/1935年)、《艺术丛话》(上海良友/1935年)……《丰子恺艺术四书》便是源于这些著作。这些著作对当时的青年学生是极好的艺术启蒙,也充分体现了丰子恺作为一位教育者的自觉。

艺术大师丰子恺先生

  4.“天下竟有这么实心的先生”

  丰子恺讲艺术的风格除了“博”,还有“实”。有这样一条评价令我深以为然:“天底下竟有这么实心的先生。”

  丰子恺是一位在建筑、音乐、美术、文学等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这自不必说。但当大师为普通读者提供看待艺术的宏观视角、架构艺术观的整体框架之余,却也不忘从琐碎细致的问题上切入,用极尽朴实的表达方式,做最具体的艺术解读。一些在我们看来有点傻,甚至有点不好意思问出口的问题,或是从艺术大师的角度来看根本不成问题的问题,丰子恺都诚恳而细致地作了分析。

  比如在《认识建筑》中,丰子恺介绍到希腊神殿之美,要说明希腊的建筑师为了让体积庞大的神殿显得横平竖直、稳如泰山,是如何对视错觉进行纠正的,于是给出一张超详细的说明图,对着图中的细节一点点地阐释说明,就连“为什么神殿石柱上会有一道道细沟”这样细节化的问题也做了回答。

超详细的“视觉矫正”说明图

  再比如他在《认识绘画》中介绍调色板的使用,会细致到给出“颜色在调色板上排列规则”的建议。在介绍素描的入门知识时,不仅解答了“为什么要画人体石膏像”,甚至还解释了“人体石膏像为什么要做成白色而不是肉色的”“为什么看似简单的人体躯干反而比人脸更难画”等五花八门的问题。

  我猜想,也许这些都是课上课下丰子恺的学生们向他提出过的问题,而老先生也实打实地在讲义和著作中,把他的回答一一加了进来。在几十年教与学的互动中,艺术就这样变得通俗易懂、容易亲近,这是一位老师实心实意要把自己毕生所学全部传授给学生的心情啊。

  5.这四本书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丰子恺已经将他毕生积累全部化成了这样一本本含金量极高的讲义著作,那我们又该如何让它更好地为今天的读者所接受呢?

  我们首先为丰子恺提到的画作找到了完整清晰、质量过关、没有色差的图片,其中很多是原画所在的博物馆官网上提供的最准确的高清大图。针对丰子恺提到的建筑物,我们选择了角度最美、最能体现建筑物特点的照片。在设计排版时,我们找来了获得过“最美图书”设计奖的设计师熊琼来做。她将图片与对应文字自然地结合起来,让读者读到这部分时可以马上对照图片、一目了然,既不用到处翻找,又尽量避免图片打扰阅读节奏。

  其次,我们决定用最适合表现图片的哑光涂层纸来印刷内文,让精挑细选的图片呈现在你眼前时仍是准确的,细腻的,美的。

  在装订方式上,我们当然选择能180度平摊的锁线装,让那些跨页大图能毫无保留地舒展在你眼前。考虑到你可能会一边阅读,一边做做读书手帐什么的,可平摊的装订方式也能轻松解放你的双手。

可以完全平摊的装订设计

  四本书的封面,我们在与设计师反复商量和修改后,还是决定用最能代表印象中民国风的清新淡雅的色调。至于其他的设计巧思,就留给你自己去发现吧!

  6.我们为什么非要了解艺术

  现在很多人都喜欢从不那么严肃、晦涩的角度去诠释看起来高大上的东西,用简单粗暴接地气的方式去消弭那种不太友好的隔阂感。但一味娱乐化、通俗化,又必然会使真正有价值的部分在嘻嘻哈哈当中被忽略掉。在这两个问题的平衡上,丰子恺是做得比较早、也比较好的一位,你甚至可以认为,现在常见的以朋友式聊天、非专家视角解读艺术的做法,就源于以丰子恺为代表的一批民国艺术教育家们。他们有趣,但决不止步于有趣,他们一定要你知道美在哪里,怎么个美法,它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它就是美的。

  你可能也会反问:“我为什么非要知道这些?”丰子恺在《认识绘画》中说过的一段话,也许可以作答:

人生不一定要画苹果、香蕉、花瓶、茶壶。原不过要借这种研究来训练人的眼睛,使眼睛正确而又敏感,真而又美。然后拿这真和美来应用在人的物质生活上,使衣食住行都美化起来;应用在人的精神生活上,使人生的趣味丰富起来。这就是所谓“艺术的陶冶”。《丰子恺艺术四书》

  《认识建筑:丰子恺建筑六讲》读后感(七):佛心婴行:艺术的最终出口与人生的无尽世相

丰子恺(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

  文/宝木笑

  艺术与境界仿佛是天生的情人,因为“文无第一”的缘故,让他们注定不能直接堂而皇之地在一起,但也因为这个缘故,让人们对艺术与境界的关系充满着各种猜测与揣度,同时在心里早已认定他们就是天生的一对儿。是的,虽然到底什么样的作品才能算作更高层次的艺术并没有定论,但人们心照不宣的是,更高层次的艺术必然身边相伴着更高层面的境界。纵观整个人类的艺术史,这确实是一个敏感而充满争议的问题,因为“高”与“低”本身就意味着原罪,“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争代表着人类“轰轰烈烈”的艺术观革命史。然而,人类永远不可能结束对艺术最终出口的思考,但其实艺术早已对境界以身相许,等待的只不过是艺术家自己的破茧成蝶。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丰子恺先生的艺术人生在今天更值得我们回望和深思。这位被称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走过清末,跨越民国,经历解放,遭遇浩劫,沧海桑田,身世浮沉,如果艺术注定要与境界在一起,那丰子恺先生无疑用一生擦肩而过的无尽世相见证了那个最终出口的存在。最近的这套丛书《丰子恺艺术四书》更像是丰子恺先生音容笑貌的再次呈现,《慈悲的滋味:丰子恺散文漫画精选集》是将老先生最为人熟知的艺术作品进行回顾,而《认识绘画:丰子恺绘画十六讲》、《认识建筑:丰子恺建筑六讲》和《美的情绪:西洋画派十二讲》实为老先生当年艺术启蒙的讲义。这套丛书在选题上的妙处恰在此处,人们既可以感受先生的作品魅力,又可以领略到其美学主张和艺术思想,由此通过由外而内的作品,加之由内而外的主张,两相对照,便使进一步感知丰子恺先生艺术境界的表象和实在成为了可能。

  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那正是戊戌变法的山河之秋,中国毕竟没有再向幻想中的“中兴维新”迈出半步。11月9日,距离六君子血洒菜市口一月余,风口浪尖上的中国仍然纷扰,远在数千里之外的浙江嘉兴桐乡石门镇却并未感受太多那些政治的风潮,那一天,家境殷实的丰家终于迎来了一枚男婴。丰子恺父亲只有妹一人,之前仅是六个女儿,在当时延续香火为最重的社会环境下,丰子恺的降生让整个丰氏家族欢喜异常。从此,丰子恺便被浓浓的宠爱所包围,祖母、父母、姑姑、姐姐们都把丰子恺视为宝玉一样的存在,故丰父为其取乳名“慈玉”。江南本就水温情柔,加之这样的家庭环境,丰子恺因此从小便在温情中成长,虽无数人对这样环境中成长的人往往无法抑制地心存芥蒂,甚至百般讥讽和蔑视,然而我们愤怒的往往正是自己不曾拥有的,不然为何如今“快乐童年”高于一切,“爱的教育”轰轰然大行其道?

  家庭的爱让丰子恺拥有了让人羡慕的童年,也让他格外珍视家庭和孩子,丰子恺共有七个子女,其爱孩子在当时的文化界就相当出名,他从来都不是也不愿做什么“严父”,他只想与孩子们一起度过美好的人生。人生无尽世相,丰子恺独爱“童心相”,进而将自己的美学主张和艺术追求付诸于此,一直以来,丰子恺以其“童心之境”得到学界和世人的认可。丰子恺一生爱孩子、写孩子、画孩子,他的创作也以“童心相”为最主要的素材,而他的一群儿女则是他诸多经典随笔与漫画的主角和原型。《瞻瞻的车》画的是他的长子,《阿宝赤膊》描的是他的长女,此中种种在《慈悲的滋味:丰子恺散文漫画精选集》中展现得尤为突出。

  这背后是丰子恺对“童心”的真诚尊重和赞美。丰子恺曾给孩子们写过一封著名的家书叫《给我的孩子们》,他十分赞赏长子瞻瞻是一个“身心全部公开的真人”,生活里的小小失意,比如花生米打翻了,嚼舌头了,小猫不肯吃糕了,瞻瞻都要哭得嘴唇发白。再如丰子恺在漫画里画得最多的是大女儿阿宝,有一回,阿宝拿了自己的鞋子给凳子穿,还得意地叫:“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她母亲连忙喊:“龌龊了袜子!”丰子恺却很赞同女儿的调皮,反倒觉得自己的太太“何等杀风景而野蛮”。

  而这也让丰子恺慢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艺术语言。既然“童心相”以儿童为宗主,那么在笔法方面必然需要线条简洁而概括,在色彩方面需要单纯而亲和,在整体的画风方面往往显得朴拙可爱。丰子恺的散文亦多这样的风格,《慈悲的滋味》中的《闲居》、《塘栖》、《梧桐树》等“人间世”,以至“山水间”到“众生相”都无不带着浓浓的旧时沉静的味道。或者可以这样说,丰子恺一直在用孩童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感受丰子恺的《西洋画派十二讲》、《绘画十六讲》,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丰子恺愿意,他完全可以以当时中国最前卫的画家姿态收获无数粉丝。亦或凭借其对外国文化的深刻理解(此处可见《建筑六讲》),像当时很多围着长长围巾的时髦青年一般充当一回文化领袖。

  然而,丰子恺一直保持了自己的“童心相”,而且终其一生,一直以“温柔敦厚”为文化界所深深尊重。从丰子恺的身世看,如果说“童心相”能否伴随人的一生,这多少有些天数的味道,毕竟“善”的种子在这个世界上也不是普惠播撒的。那么,丰子恺后来的求学历程则让我们相信,甚至颇为感慨,如今的中国,大师近乎绝迹,实在是因为断了传承。1914年,丰子恺考上了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正是在那里,丰子恺结识了对他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两位老师——李叔同和夏丏尊。李叔同即后来的弘一法师,其多才多艺闻名天下,于文学、戏剧、书法、篆刻、音乐、美术无一不精,夏丏尊乃鲁迅、叶圣陶挚友,新文化运动的扛旗者之一,为当时影响很大的文学家、语文学家、出版家和翻译家。

  在这样的大师熏陶下,加之丰子恺的父亲本身就为清末举人,丰子恺虽学贯中西,但内里仍然带着浓浓的中国标准读书人的风致,即《礼记•经解》所云“温柔敦厚,《诗》教也”。世人皆说丰子恺由“童心相”直入“慈悲相”,其实并不尽然,这中间还有丰子恺的“儒者相”,丰子恺从来不是“铜琵琶、铁绰板”的大汉,他是宽带博冠、灵气似水的江南读书人。“温柔敦厚”完全可以作为丰子恺艺术主张的注脚,在《丰子恺艺术四书》中关于建筑、绘画和西洋画派的三本当年讲义中,我们没有看到任何偏激的观念,对各家艺术和主义,丰子恺总是娓娓道来,不愠不火。他在《认识绘画》中比较中国画与西洋画,仅仅从二者的不同切入,并不武断分别高下,本本分分地探讨两者的艺术差别和各自的短长。即使是在其中的一篇《中国美术的优胜》中谈论印象派受东洋画风影响一节,也仅仅说因为中国画的“清新”和西洋画的“切实”,以至在人的心灵最妙处的活动上,“西洋画毕竟让中国画一筹”。这一个“让”字也许是丰子恺在当时讲座时无意为之,但这一个“让”字却让满满民国范儿的读书人形象跃然纸上,何为读书人的“温柔敦厚”,实在是应如此“文质彬彬”。

  不过,这种传统读书人的“儒者相”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早已湮没在二十世纪的人间世之中。然而,如今回首,我们仍然不免震撼于丰子恺的“全才”之学,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书法家、翻译家,这简直是超乎想象的一件事情,但在“儒者相”的世界中却是一种必然,“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虽然是太古之事,但这种“全才”的方向仍然是大师诞生的土壤。如果说《丰子恺艺术四书》中的认识绘画和西洋画派的内容权可算作我们认为的丰子恺的“本业”,那么丰子恺的《建筑六讲》确实深得这种“全才”之要。在这六讲中,从埃及时代最伟大的建筑——坟墓,到希腊时代的神殿,再到中世纪的寺院,及至近代的宫室和现代的商店,桩桩件件,深入浅出,不仅涉及希腊建筑视觉矫正这样的专业,更将建筑的发展与经济、政治、宗教、文化的深层关系抽丝剥茧,其中貌似毫不费力的信手拈来的背后,正是历经无数推翻打倒后仍然不会死去的“儒者相”。

  值得注意的是,往往带着如此“童心相”和“儒者相”的读书人最后都迈向了“慈悲相”,这是一种善缘累积的必然,更是一种思想境界的升华。这好像又回到我们开篇所提到的,艺术和境界仿佛是天生的情人,单纯在“术”的方面追求极致,那无非是缘木求鱼,往往只有在“道”的层面上破茧成蝶,方才有着以境孕艺的可能。而人生如若常怀赤子之心,坚守温柔敦厚,机缘所致自会遇见慈悲的妙莲,一旦越过这一重,境界只是水到渠成。对于丰子恺来说,他的机缘在很大程度上来自恩师李叔同,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时候,丰子恺就和李叔同亲近,1918年李叔同出家为僧,而到了1927年丰子恺29岁生日那天,丰子恺则拜弘一大师为师,皈依佛教,法名婴行。“婴行”,也即“婴儿行”,为《涅盘经》列举菩萨所修的五种行法之一,丰子恺一直以来崇尚“童心”,行为温柔敦厚,此法名确实甚为妥当。

  更由此,丰子恺对于艺术的思索发生了量变到质变的升华,那艺术最终出口的终极问题在丰子恺的艺术实践中呼之欲出。“慈悲相”源于“慈悲心”,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称为悲,佛陀之悲乃是以众生苦为己苦的同心同感,故称同体大悲。而在艺术上,这实际上是一种“无功利”和“同情感”相互杂糅的艺术理念。丰子恺的时代正是西方艺术理论大量引入中国的时代,丰子恺和其好友朱光潜都是赞赏“审美无利害性”这一西方美学命题的。同时,丰子恺对于德国美学家利普斯的“移情说”是非常推崇的,在理解和吸收了利普斯“审美的移情作用”基础上,丰子恺在坚守一直以来所强调的艺术的情感本质的同时,也开始关注艺术的道德功能,明确提出“艺术要以仁为本,艺术家必为仁者”的论断。

  正因此,我们透过《丰子恺艺术四书》丰富的内容,可以感受到其背后的一种统一。前面我们说到在《绘画十六讲》中,丰子恺对于中西方的画作几乎均未在高下方面给予言说,而在《西洋画派十二讲》中,丰子恺更是采取一种包容和欣赏的态度给予详细解说。其实,“审美无利害性”或者“无功利”的进一步就近似佛家的“无差别心”,“慈悲心”当然包容,故而,即使在谈到完全没有内容,绘图都是图式的达达派虚无主义艺术的时候,丰子恺也并未给予轻率地否定。相反,丰子恺从基督教地下礼拜堂的壁画说起,当年那些壁画也全无绘画的形式美,在基督徒以外的人看来也全然无味,然而基督徒看了都会认出这画是救世主的“记号”。同样的道理,丰子恺觉得达达派的绘画也是这样,我们可以不理解,但我们不必忙着去否定和攻击,因为“我们倘加入了达达的团体,同化于达达的精神中”,也就可能会“悟得这等画的意义,而承认其画的存在价值”。

  在丰子恺将“无功利”升华为这种“包容心”的同时,他并未像个别人所攻讦的那样,成为了艺术界的“老好人”,相反,丰子恺一生推崇“童心”,践行“婴行”,他对于自己的态度和意见往往会直言其事。这种佛心慈悲和金刚怒目的调和,在《认识建筑》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丰子恺在建筑六讲中,赞叹了埃及金字塔和神庙的“高、大、厚”、希腊神殿空前绝后的优美造型、哥特教堂庄严的“尖与高”、近代宫室的美轮美奂、现代商业建筑的富丽堂皇,因为这些都是美的,审美归根到底是人的感情,不需要戴什么有色眼镜。但同时,丰子恺也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些建筑背后的道德短板,庙宇、教堂、宫殿的高大威严,无非想让“人民望见这种建筑时,感情上先受压迫,大家畏缩、震慑,不敢反抗他的专制”,商业化的建筑更是在埃及坟墓的“大”和中世纪教堂的“高”之外加上了现代的“新”和“奇”,无非是夸示资本势力的广告,以至“坐在银幕面前而把高层建筑看作墓碑时,便见纽约市墓碑林立,好像一个公墓”。

  也正是在这种“无功利”和“同情感”相互杂糅的艺术理念实践中,丰子恺渐渐找到了那个艺术的最终出口:艺术并不是空中楼阁,更不是哗众取宠,艺术是心之所向,心所在的位置,就是境界所在的层面,境界所在的层面,就是艺术所在的高度。而这个艺术的最终出口,更像是一种经历了人生无尽世相后的顿悟,在丰子恺这里,他将这种顿悟归结为“慈悲”。如何实现这种慈悲?丰子恺用一生修为给出的答案便是寥寥四字——“佛心婴行”,用一颗慈悲之心像孩子一般去做自己想做之事。大道至简,所谓修行并不神秘,无非洗衣砍柴,困时则眠,饥来则食。还原到艺术,则有了《丰子恺艺术四书》,所以老先生才会从最基本的铅笔、橡皮、纸张讲起,才会从最普通的光线、色彩、形状道来,才会从最原始的石块、柱子、浮雕说话,才会有了《儿女》、《物语》、《西湖船》、《梧桐树》……

  只是,这种借以晓悟艺术最终出口的人生无尽世相,却是丰子恺历经太多坎坷和磨难换得的。“七七事变”后,家国难存,丰子恺只能率全家逃难,目睹了同胞苦难,只能长歌当哭,1937年编成《漫画日本侵华史》出版,之后辗转颠沛难以详述。1966年6月,丰子恺被人贴了大字报,罪名是他的随笔《阿咪》中“猫伯伯”有映射“毛伯伯”之嫌,从此,厄运接踵而至,他的漫画和文章被接二连三的检举,罪名铺天盖地。丰子恺幼女丰一吟女士在文章《苦酒》中曾回忆道:

“有一天,父亲面色阴郁回到家里,坐在食桌旁要求家人给他一杯酒,然而端起杯子时,却又眉头紧蹙,良久不饮,心事忡忡。母亲惶恐地问他何以如此。父亲忽然哽咽道:‘他们逼我承认反D反SH主义,说如果不承认,就要开大规模的群众大会来批斗我……我实在是热爱D,热爱新中国,热爱SH主义的啊!可是他们不让我爱,他们不许我爱……’话未说完,早已老泪纵横,溅落杯中。”《阿咪》中的插画

  佛心不是无心,婴行不是愚行。在丰一吟女士说到的这件事发生后不久,丰子恺便仿佛在那杯苦酒中彻底涅槃,他偷偷翻出过往在弘一法师身边记录的片语只言,阅后即焚。从此好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冷眼旁观那个狂欢季节周围的无尽世相,留在人间世的仿佛只是他的肉身。画家俞云阶当时与丰子恺同住“牛棚”,他是这样回忆当年的丰子恺的:

“当时,国无国法,‘棚’却有‘棚’规。每天,我们必须清晨五点到‘牛棚’,去作早请示;回家时,胸口挂的‘牛鬼蛇神’标志牌不让摘下,以便使我们的‘资产阶级思想’让路人皆知。我可受不了,一出‘牛棚’便把牌子扯下塞入口袋,免得让家人心惊胆颤。丰先生似乎永远戴着牌子。一次,我乘26路电车,恰逢他从陕西路站上车,胸前赫然挂着‘反动学术权威丰子恺’的标志牌,车上许多人围着他起哄,有人高喊打倒他;丰先生并不在意,自管自紧拽车顶扶杆,纹丝不动,眼睛定定地眺望窗外,人站得笔直,像块厚实的木板。我想,他也许真的四大皆空了。”

  每每看到此处,不禁总是会想丰子恺先生“眼睛定定地眺望窗外”是在看什么呢?也许是两旁匆匆而过、亢奋异常的土色的人群,也许是四周披红挂绿的熟悉而陌生街景……也许先生望向了更远的地方。在那里,他以“护生”为集,规劝世人枝头一朵美丽的鲜花,请不要随手摘下来揉碎,一条美丽的小鱼,在缸里游来游去煞是可爱,请不要从缸中拿出来玩弄致死,“护生”实为“护心”,心无所护,艺无所出;也是在那里,他曾携家带口隐居缘缘堂,读书作画,写文赋诗,山妻稚女悉迎到,时列绿樽酣酒歌;是啊,在那里,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1975年,乙卯,中国仍然多事之秋。邓公复出,全面整顿,却又被批,国内形势急转直下,蒋中正去世,中原逐鹿终成台岛一梦,世界最大的水库垮坝人为惨剧——河南驻马店垮坝事件发生,1015万人受灾,超过2.6万人死难……从戊戌年一路走来的丰子恺感觉有些累了,8月,丰子恺先生手臂麻木,低烧不退,8月15日,病情转重,随即住进大华医院,9月15日,先生在上海与世长辞,享年七十七岁。丰子恺先生的外孙和外孙女回忆,在人生的最后半个月,老先生一直话语困难,但却在弥留之际突然轻轻哼诵陆游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 深谋若谷,深交若水。深明大义,深悉小节。已然,静舒。 善宽以怀,善感以恩。善博以浪,善精以业。这般,最佳。 勿感于时,勿伤于怀。勿耽美色,勿沉虚妄。从今,进取。无愧于天,无愧于地。无怍于人,无惧于鬼。这样,人生。——丰子恺•《不宠无惊过一生》

  —END—

  《认识建筑:丰子恺建筑六讲》读后感(八):学好建筑,给自己当导游

  提起最早的广告植入,我不敢说雨果他老人家是鼻祖,不过至少,老爷子在《巴黎圣母院》的小说中植入有关建筑的广告,可是近200年前的事儿了。那时,《巴黎圣母院》的第一版火了,老爷子就在第二版中又夹带了几章,非说是之前手稿丢失又找到了,大文豪编造这样一个实在不怎么高明的借口,目的只有一个:借小说的热销,把建筑的相关知识普及给更多人。而事实上,这几章不仅与故事完全不搭,更要命的是,无图无真相,搞到最后,我也没弄明白到底什么是拜占庭式,什么是罗马式,什么又是哥特式,倒是这些名词和家具家装市场上常见的巴洛克、洛可可一起,钻进了我的脑子。我确实喜欢看老房子,上海的石库门、枫泾古镇、外滩的老建筑、鼓浪屿上的老别墅、台北的青田街,都曾是我旅行的目的。我曾经试图百度,无奈知识获取太散碎,不成系统,最终也只是弄了个大概,也曾试过找一些书,但专业类的东西往往比较深,并不适合只是想了解一下如我的非专业人士。所幸,丰子恺老先生的《建筑六讲》适时地出现了。

  作为现代著名画家与散文家,丰子恺老爷子对建筑也颇有研究,想来也不难理解,毕竟,一切艺术都是相通的。而难得的是,丰子恺老爷子讲建筑,是从历史说起的,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特色,而时代特色的不同,也直接导致了建筑风格的不同,于是,从埃及的金字塔、希腊的神殿、到欧洲的教堂、宫殿,再到近代的摩天大楼,老人家依序逐次道来,不仅让读者易于理解,也更容易记忆。也正是在老人家的讲述中,欧洲史与建筑史融为一体,再加上一幅幅精美的配图,让我弄清了欧洲的教堂由罗马式到拜占庭式再到哥特式的演变,也大体知道了各个时代与建筑的特点。

  除了欧洲的教堂,《建筑六讲》中另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希腊的神殿了。在这一部分,老人家从希腊的地理、民族开始说起,由历史到典故,再到建筑本身,为我们讲述了很多有趣的东西,比如,视觉矫正。很多现代人都不会想到,为了视觉上的美观,帕特农神殿的柱子不是直的,而是斜的,梁和地板也是曲线,而非直线,可古时候的希腊人正是这样做的,他们以此矫正众人远观神殿时视觉上的错觉,让大家看到的实际效果呈直线。不得不说,古人的智慧值得人钦佩。

  在读整本书的过程中,一边读书,一边就想着去玩----太想实地看看老爷子笔下的描述了。想来,读完书再出去玩是个不错的选择,可以自己给自己当导游了啊。

  《认识建筑:丰子恺建筑六讲》读后感(九):跟随丰子恺先生来一场建筑之旅

  在看到这本书的书名《认识建筑:丰子恺建筑六讲》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是不是出版社把书名印错了。丰子恺先生不是知名的画家吗?怎么会和建筑扯上关系?

  不过后来转念一想倒也释然了,丰子恺先生的专长绘画是艺术的一种,而建筑则也是艺术的一支,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艺术是相同的。绘画与建筑都能够体现出艺术之美,那么由丰子恺先生来带领我们进行一场认识建筑的旅程,似乎还是很靠谱的。

  在丰子恺先生看来,从埃及时代到现代,世间最伟大的建筑的主题,主要是经历了五次变更。他将此表述为“从坟到店”。

  在埃及时代,最伟大的建筑是坟墓,赫赫有名的金字塔世人皆知。在希腊时代则是神殿,雅典卫城遗址便是最好的代表。中世纪的寺院,近代的宫殿、以及现代的商店。建筑主流的变化,也标志着时代与人心的变化。

  或许丰子恺先生在他这本书中所提到的古今知名建筑对我们来说都不算是陌生,但应对其的认识与了解,多数人应该只是停留在知其名或是稍有印象而已。而建筑背后故事怕是不会了解的太多。

  这本书中收录了大量的建筑实景图片,其中有百余幅是原来的版本中所没有出现过的。再加上丰子恺先生深厚的艺术功底与造诣,对这些建筑的讲述与分析不可谓是不精彩。我们将跟随丰子恺先生的讲述,在古今中外众多知名建筑中穿梭,了解那些不为人所知的秘密,并领略其中的独有魅力。

  不同的时代,对建筑有着不同的要求与审美,这也与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古时君主的陵寝以高大为其标志性,象征的其实就是君主的权威性。希腊神殿的精美则是与当时其风土人情息息相关,这一点从古典希腊神话传说中便可看出端倪。

  而判断现在建筑的形式美与否,则大约有四个条件。第一,建筑形态是否实用。第二,建筑形态是否合于工学的构造。第三,建筑形态是否巧妙的应用材料的特色。第四,建筑形态是否表出现代感觉。

  建筑不仅仅是为人遮风避雨或是带有其他功能性的场所,它更像是一种标志,也是一个时代一个国家地区经济、政治、宗教以及文化的体现。在这场建筑的认识之旅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由各种材料堆砌在地面上的庞然大物,更是一种对其艺术文化发展的品味与了解。

  那么,请跟随丰子恺先生来一场与建筑有关的旅行吧。就从这本书开始。

  《认识建筑:丰子恺建筑六讲》读后感(十):人间的情味——读“丰子恺艺术四书”有感

  

人间的情味——读“丰子恺艺术四书”有感

文/程瑶

  注:本文为没有豆瓣账号的书友写的书评,小编帮忙代发。

  冬日的暖阳下,小心翼翼地揭开“丰子恺艺术四书”的塑封,好像生怕毛毛躁躁会打扰到丰子恺先生。童年时就知道这是一位大家,真正有了十分明晰的仰慕,缘于我高中时的一位语文老师。老师是弘一法师李叔同的拥趸,至今我的语文课本上还留有当年听着她声情并茂地描述中摹写的“悲欣交集”四个字,而丰子恺先生就是弘一法师的弟子。这样的老师,这样的弟子,足以让人“高山仰止”。

  丰子恺(1898-1975),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石门镇人。原名丰润,又名仁、仍,号子觊,后改为子恺,笔名TK,以中西融合画法创作漫画以及散文而著名。他是中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书法家和翻译家。他的著作颇丰,既有《艺术概论》《音乐入门》《西洋名画巡礼》这样的艺术普及读物,又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活着本来单纯》《无用之美》之类的文学散文。既有孩童般天真的漫画图像,又有小、巧、精、秀、拙的书法作品。他被朱光潜赞为“从顶至踵,浑身都是艺术家”,他的著作被俞平伯誉称“一片片的落英,都含蓄着人间的情味”。

  尽管丰子恺先生的著作既多流传又广,但是失散也很多,不少都绝迹于市场,让人颇为遗憾。为了让更多的人们能有机会跟随这位“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感受美和艺术,这就有了北京日报出版社和阳光博客打造的这套“丰子恺艺术四书”。

  《慈悲的滋味——丰子恺散文漫画精选集》《美的情绪——西洋画派十二讲》《认识绘画——丰子恺绘画十六讲》《认识建筑——丰子恺建筑六讲》,这四本书可谓囊括了丰子恺先生的散文、漫画和美术与建筑方面的艺术启蒙读物,翻开书页,就如同走进了丰子恺的艺术殿堂,走进了丰子恺那被“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四件事所占据的内心世界。

  《慈悲的滋味——丰子恺散文漫画精选集》精选丰子恺先生散文58篇、画作59幅,从“人间世”“山水间”“众生相”三个面向,充分展现了一代艺术大师既洒脱又悲悯的人生情味。

  是的,身处“人间世”,“我仿佛看见世间有一个极大复杂的网,大大小小的一切事物都被牢结在这网中”。是的,穿行“山水间”,“自然的命令何其严重:夏天不由你不爱风,冬天不由你不爱日。自然的命令又何其滑稽;在夏天定要你赞颂冬天所诅咒的,在冬天定要你诅咒夏天所赞颂的”。是的,面对“众生相”,“世间的人,本来都有像你那样的天真明净的生命,一入人世,便入了乱梦,得了狂疾,颠倒迷离,直到困顿疲毙,始仓皇地逃回生命的故乡”。读着这样有情怀的文字,看着寥寥数笔勾勒出的画作,散文与漫画融合的恰到好处,在喧嚣的都市中日复一日浮躁的内心得以沉静。

  《美的情绪——西洋画派十二讲》是丰子恺先生参考森口多里著《近代美术十二讲》、一氏义良著《近代艺术十六讲》、中井宗太郎著《现代艺术概论》、板垣鹰穗著《表现与背景》、Richard Muther著《十九世纪法兰西绘画史》(太田正雄日译本)等诸多书籍后,系统梳理了现代西方绘画流派递变的步骤,所著的为近代西洋画各种流派作说明的解说文。这其中有润物无声的缓步更迭,也有长久蓄势后的颠覆性爆发。

  绘画是艺术的重要门类,而艺术又是一个时代人们艺术观、自然观、世界观的表现,画家的思想与人格的呈现都有赖于此,所以,研究画派的分别意义重大。既然这些表面的差异与深层的区别都不是那么容易可以知晓的,那就让我们顺着艺术的潮流,随着丰子恺先生的笔触,先慢慢具有一点绘画鉴赏的素养,再获得鉴别画派的能力,体会这件兴味深长的事。

  《认识绘画——丰子恺绘画十六讲》是丰子恺绘画类文章首次结集出版,是一本大师级的绘画素养进阶书。作为艺术大家,这一次丰子恺要回溯到启蒙阶段,讲讲如何向绘画这门艺术跨出第一步,他不仅介绍了形体,色彩,构图,工具等等绘画入门的基础知识,还从宏观角度讲解了如何正确的认识和欣赏绘画艺术,为读者培养艺术素养打下坚实基础。他像一位导师站在你的面前,不断让你思考:为什么学习绘画都要从素描开始?如何判断一幅画的优劣,画得越像就越好吗?为什么说西方美术靠努力就可以,中国美术却全凭天赋?

  还记得数月前在故宫火爆非常的书画特展吧。为了一睹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的风采,午门外排着比巨幅长卷还要长数倍的队伍,人头攒动,却只能匆忙一赏,且不说有多少人是来看热闹的,真的爱好者不做足功课又能看懂多少?如果能早点得到丰子恺先生的指点,想必能更深地领悟到“绘画的学习,西洋画有一定的方法,而中国画没有定论,因为西洋画容易学,中国画不容易学,学西洋画可以用功而成就,学中国画用功不相干,全靠天才。”

  特别让人拍案叫绝的是这么一段话“图画原不过是看看的,但因为眼睛是精神的嘴巴,美术是精神的粮食,图画是美术的本位,故看看这件事在人生竟有了这般重大的意义。”真的是说到心坎里了。

  《认识建筑——丰子恺建筑六讲》是在绝版十余年后,单行本重新面世,新配图片百余幅。在丰子恺先生深厚的艺术积淀的作用下,将建筑的发展与经济、政治、宗教、文化的发展关系细细分析,从坟、殿、寺、宫到殿,娓娓道来。“从埃及时代到现代,世间最伟大的建筑的主题,经过五次的变更;在埃及时代,最伟大的建筑是坟墓,在希腊时代是神殿,在中世时代是寺院,在近代是宫室,到了现代是商店。人类最初热心地建造坟墓,后来变成热心地造店屋。”多么精辟的语言就把古今建筑的艺术魅力剖析了一番,从建筑的背景、建筑的样式、建筑的演变、建筑的意义,“窥察其间人心的变化,很有兴味”。

  为什么古埃及帝王要耗费巨大心力来建造庞大而笨重的金字塔?为什么希腊神殿的柱子上有一道道细沟?为什么早期的基督教堂都建在地下?为什么宫室建筑可以不顾外部形式的美观?为什么玻璃建筑有普及于全世界的可能?建筑“不复是少数人的建物,而是为多数人的建物。未来的建筑的形式,大约不复为畸形的,而为合理的。到那时,现在的摩天楼就会同金字塔一样成了过去时代的遗迹”。阅毕掩卷,你不仅会得到答案,还能证实丰子恺先生充满睿智的预言。

  我有一套友人所赠丰子恺先生的故居缘缘堂的门票,票面上是寥寥几笔勾勒的生活情趣,真想带着这套“艺术四书”,去缘缘堂聆听先生的启蒙课。忽然忆起了周作人说过这样的一段话,列在文末,权且希望我们的生活更艺术吧!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