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流沙河讲诗经》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流沙河讲诗经》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3-11 12:27:0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流沙河讲诗经》读后感精选10篇

  《流沙河讲诗经》是一本由流沙河著作,文治图书·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6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流沙河讲诗经》读后感(一):别具一格读诗经

  流沙河原名余勋坦,“流沙河”中的“流沙”二字,取自《尚书·禹贡》之东至于海,西至于流沙,因为我国人名字惯为三字,所以将“河”复补。

  先生幼习古文,做文言文,童子功扎实,说起诗经游刃有余。然而生逢乱世,在青年时期遭遇文革之乱,诗歌《草木篇》被批斗。先生接受改造,荒废了20余年青壮时光,想来都心有余悸。幸而不同于在文革中屡屡丧生的知识分子和骨干,先生足够幸运,也足够坚强。文革后平反,先生才于1985年开始专职从事写作。

  从古至今几千年的中国文化,能够传承并为世人所传诵熟知的,都是经典都是珍品。在绪论里,先生就提到了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皇帝不允许民众有自己的思想,要把他们训练成莽夫和傀儡,只知效忠而无任何反抗的愚民。

  这一浩劫对许多文化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但却并没有阻挡经典的传播。于《诗经》而言,它被人背诵,印刻于人的记忆中,累世而不衰,可见其影响力与生命力。汉朝经过收集编纂,最好的版本是毛亨记忆的,所以它也叫毛诗,用作教化万民,又贯之以经。

  《流沙河讲诗经》是属于讲解性质的,对背景以及情境的描述以及剖析比较透彻,也比较有趣,不会教条化读起来无聊。《诗经》有305首,先生选取了其中诗味浓厚,比较浅显短小的篇章,共计81篇。其中有很多解释是跳脱出原有的经典框架,加了一些自己的理解。毕竟,注疏诗经,解读经典,甚而去考据的书籍文章并不少,如何解读,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都是可以的。

  先生讲诗经,一般会先说明这首诗的情境,是在什么情况下书写的,表达了何种感情。开门见山,直达主题,语言浅显易懂不啰嗦。而后便是对诗句一段一段进行详细讲解,从字形字义开始,穿插着古代文化风俗知识,特别长知识。

  以召南·摽有梅为例,先生对这首诗的解读就与大众版本不同。“摽”通俗读音为biào,先生幼年读书,老师教习的 “摽”读音为piăo,先生经过思考研究,觉得应该是“抛”的通假字,这就是三个版本了。然而先生也有依据,正如我们熟悉的,潘安因英俊貌美,马车行街,女子为表达爱意抛丟瓜果,往往满载而归,而此处的摽有梅也可以这么理解,是女子向男子表达爱意。这种解释确实令人耳目一新,不禁莞尔,浮想联翩。不过大众版的解释也很美,用掉落的梅子比拟不断流逝的青春,也符合传统文化里珍惜青春,渴望爱情的主题。

  年代久远,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古人好像天生被传统礼教束缚,不得自由,其实不然。人类从野兽进化为远古人文明人都是有过程的,在封建统治还没有那么森严的时代,民风相当剽悍,也相当自由奔放。因此古代风俗中,女子向男子大胆示爱并不少见,《周礼·媒氏》曰:“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说的就是这个风俗。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孔子老先生乃叔梁纥与颜徵在“野合”而生,由此可见一斑。先生对这个风俗也进行了解说,并且附加了近代的例子,观之则明了于心。

  先生在诗歌方面颇有建树,所以诗经的很多古音押韵的,也都会注明,如“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三”在古音中念shen,是与“今”押韵的。很多我们不理解的韵律韵脚,经过先生的一点拨,就恍然大悟了。

  然而有一点需注意的是,与人交流不要纠结于一字一音的细碎。先生很多的读音与大众版并不同,有自己的理解,也有旧时的版本,不可鄙视别人,也不可尽信书,选取一个自己更认可的版本就好,并无对错之分。

  总体来说,《流沙河讲诗经》这本书对于喜欢诗经,想多了解一些古代文化的,都是值得一读的。要是你读过其他版本的解读,这个版本的也是一个很好的补充,有很多不同之处值得细细推敲。

  子曾经曰过:“不学诗何以言”。在这个燥热的天气里,通过诗经穿梭回古代,瞧瞧古人的生活,读到有趣之处,心里便美滋滋的,相当快意。

  《流沙河讲诗经》读后感(二):这次说的诗经有点不同

  要说《诗经》,外人看来我还是应该有些发言权,起码我是正经的汉语言文学科班毕业,然后又多年从事与之相关的工作(广告文案)。曾经我也一度自己这样想。但是在接触这本书之后,我发现我之前学的关于诗经的知识,浅薄得不能更浅薄。今天就来说下流沙河与他所讲解的《诗经》。

流沙河其人

  生于1931年,在我眼里,这个时代的读书人应该是旧派文人的做派。比如精读孔孟,然后又陈腐守旧。但是流沙河并不是这样。感觉,他是一个思想比较开放的学者。这里的“开放”并不是我们现代人所指的那种带有性意味的开放,而是开放的思想。

  我说这个话也是有源头的。作者在解析《召南·摽有梅》的时候,提到一种古代女子向自己心爱的男子示爱的一种风俗,就是把自己采摘的梅子扔过去。这种风俗习惯其实在我们历代的文学作品中都有体现。 《西游记》第九十三回有一段趣事,说唐僧在天竺国被公主以绣球招亲。 这里的绣球招亲就是古代风俗演变而来。

  《流沙河讲诗经》读后感(三):听爷爷讲那远古的故事

  我的豆瓣阅读页面里,“在读”状态一栏里,从N年前注册豆瓣时一直到现在都有一本书——《诗经》,是的,一直是“在读”,从不敢把它更改到“已读”状态里。因为,我对《诗经》是怀着崇敬之心的,不能不读,却不敢枉言“读过”它。

  直到今天,流沙河老先生开始神采飞扬地给我们讲诗经——其实是讲生动好听的故事,读完这本书,终于可以像老先生前言中所说的那样:“我可以拍着胸口说:我学过《诗经》了。”终于可以把《诗经》移进“已读”书之列了。

  孔子有言曰:不读诗,无以言。读书的人都该读读《诗经》这至纯至净的远古的歌谣。但事实是,因为年代久远,对大多数人而言,《诗经》读起来并不轻松,于是,我们更多人宁可去背背唐诗宋词,也不愿去啃那字面晦涩的诗经了。个人亦是如此,每次想背几首,总是前背后忘,总是只记得零星的几句。 当然,诗经的解译也有很多,但自汉以来以儒术治世的历代王朝里,解读诗经居多以“教化”为主,牵强附会,生硬无趣;近现代的解读,要么引经据典,要么只字片章,偏重于文学性的赏析,读起来也并不轻松。

  因此,《诗经》于大多数普通读者而言,是遥远的密码式的歌谣。

  这本《流沙河讲诗经》一下子打开了这个绳结。 一部《诗经》简直是一本远古的故事集。在《流沙河讲诗经》里,每一讲都在带读者搜寻、玩味那些远古时动人的故事、历史、传说,以及别样的人情与风物。老先生像极小时候夏夜里乘凉时,村里那位博识的乡村教师爷爷,肚子里总有无穷无尽的故事。携着一首首古老的诗歌,老先生热情洋溢地为我们讲故事,每个故事讲完后,这首诗便由原先的晦涩遥远变得切近熟悉,且有了温暖的情意——因为载上了故事里的人情风物,文字便有了情意。

  并且,故事里有知识。从故事内容的考证,到字义字音的推断,以及对以往解读的比较、鉴别与矫枉,必要且重要。就算普通的读者,读《诗经》也需得“涨知识”;或者说一个人要真正亲近经典,若缺乏必要的对古汉语文字理解的基本功,是无可言及“亲近”的。个人最喜欢的,是老先生从文字学的角度去推测一些难解字的意思,并且由古及今地从字义字形演变的过程来理解。还有对古音韵的理解,老先生也有独到之处,很多字音经他一点播,你会恍然大悟:哦,原来如此,果然这样就押韵了!好念了!

  关于故事与传说,再说两点。

  其一,因为故事与传说,《诗经》可以从圣坛上走下来,变得平凡、单纯而美好。 一个美丽的姑娘相中了小伙子而大胆示爱《召南 摽有梅》,一个受了怨气回来的官员竟然去“飙舟”(仿下词哈,古时没车可飙,估计飙船更有范儿啊)来大发牢骚《邶风 柏舟》,一队小官员下乡检查农业生产,为首领导必定要装腔作势来一番“视察演讲”(《周颂 臣工》……如此生活化,如此纯净美好,读了这些故事,会不自觉地亲近那些真纯的句子,果真是:“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其二,因为故事与传说,包括历史典故与风物等都远隔几千年,所以任何解读难免会有偏差,我们要的,不是故事本身,而是解读的方法与带故事读诗的意韵。 从本书中读到的故事传说里,有不少与以前读到的一些解读是有差异的。比如前文举到的例子里的《召南 摽有梅》,之前正统的解读是:暮春,梅子黄熟,纷纷坠落。一位姑娘即景生情,感叹自己青春流逝,却嫁娶无期,表达怜惜青春、渴求爱情。而此书的解读则是一个女子摘了一筐黄梅果,抛给自己喜欢的男子以示爱;再如大多数人耳熟能详的《秦风 蒹葭》,一贯被解释为追寻心上人而不得的情诗,本书则解读为悼念贤人冯夷的一场活动;等等。

  对于这些解读差异,个人觉得,于我们普通读者而言,以故事传说解读《诗经》过程中,故事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所以不必纠结几千年以前它的真貌究竟如何,当然我们也纠结不出来。隔了那么遥远的时空,有世世代代的读者读过,有多种不同的解读才是正常的。比如《桧风 隰有苌楚》,一直并存有多中解读,本书中认同的是桧国的臣子不堪家国之事的重负,而希望自己如同一株苌楚那样“无知”“无家“无室”,了无牵挂;而金庸先生在《射雕英雄传》里则借灵气智慧的黄蓉之口认同了另一种解读,即“乐子无知,乐子无家,乐子无室”是少女爱慕一个未婚男子的情歌啊。

  老先生的精彩还在于,他口里的每个故事都鲜活生动、幽默诙谐,有自己的个性化的理解和创造,几乎让你过目不忘。读完了这些小故事,我想大多的读者都会去做同一件事了——你猜对了,背《诗经》去!

  而我,还有件事把豆瓣里《诗经》的“在读”状态更改为“已读”。

  《流沙河讲诗经》读后感(四):读懂《诗经》,请从这本书入手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11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对于《诗经》的认识,除了上面从度娘那里看到的之外,我留有印象的只有《关雎》、《硕鼠》、《桃夭》等为数不多的几篇,就这还得感谢学校,这些都是曾经在语文、或是历史课本中多多少少出现过一些内容的。

  近年来一股学习国学的风气是越刮越浓烈,像《中华诗词大会》等一些与国学息息相关的节目也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背诵唐诗宋词也成为当下的一种热门行为。而《诗经》作为中国古诗歌的开端,更应该大力推广为国人所知。

  不过那毕竟是距离现代几千年时光的文字语句了,有诸多释义与语境不易为人所懂,以大多数人的古文化语言功底来讲,是很难以将这些古老的诗歌读得有滋有味的。那么这就需要有一位能者来为我们讲解,引领我们进入《诗经》的世界。

  流沙河老先生是当代知名诗人,又自幼学习古文,兼有深厚的古文字功底以及诗歌研究功底,由他所著的这本有关于《诗经》的讲解之书,应该还是值得一看的。

  《诗经》全书共有诗歌三百多篇,其中有不少篇章语言晦涩难懂,读来辛苦。而绝大多数的读者并非做学问之人,大多应该都是对《诗经》抱有兴趣想要了解之人,一上来便想着要通篇全读实在是没有太大的必要。

  若不是做研究做学问,那么便只阅读精华篇章便好。

  《流沙河讲诗经》这本书中所采用的《诗经》内容,便是从这三百多篇的诗歌中精选了九九八十一篇来讲。每一篇都富有诗味浓厚、诗意浅显以及篇章短小这三个特点。加上流沙河先生严谨且幽默,深入而浅出的精彩解读,实在是一本非常适合普通大众用来了解《诗经》的佳作。

  不过看完此书之后,我还是忍不住给这本书提个小小的意见,恕本人才疏学浅,《诗经》内容中的文字有不少字对于我来讲是属于不常见字的,说白了就是拿不准读音或者是压根就不认识。若是字字都求助于翻字典,难免影响阅读速度,从而影响到阅读的兴趣。若是编者能够在《诗经》原文中加注上拼音,那么阅读起来则真的会轻松许多了,相信《诗经》也会被更多的人所喜爱所传播。

  以上皆是个人之言,不喜者请勿喷。

  《流沙河讲诗经》读后感(五):翘翘错薪,言刈其楚~~~《流沙河读诗经》

  (一) 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莎翁曾如是说道。要从诗三百中选最喜欢的一句,怕是一千个人也同样会有不同的看法。 不读先生这本《流沙河讲诗经》之前,只知诗经之美,在于言辞之美,在于比拟之美,在于朗朗上口之美。 先生这本八十岁高龄于成都图书馆的公益讲座,然后由石地整理而成的《流沙河讲诗经》,却是仿佛真的给你打开了一扇窗。 (二) 你推窗望去,便可以看到,“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微波粼粼的反射着日光的湖面,倒映着湖堤之上两株翠柳,翠柳之上,两只黄鹂的清脆叫声响彻在湖堤四周。然后你仿佛看到“女执懿筐,遵波微行,爰求柔桑”。 仿佛那样的春风即使过了几千年,迎面吹来依旧是那般和煦。所以先生说,“读着这样的诗,心里真是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痛快!”。 当然,还有这样仅仅只是读着,便觉得美丽的诗句,“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原来诗,或许真的并没有什么用处。 “也许没有诗,粮食还是会有的,钢铁也是会有的,肚子还是会吃饱的”,但就是没有“灵魂上的趣味”。 “一个人是不是经过诗歌的陶冶,他在气质上是绝对不同的”,而所谓气质,也的确很难说得清楚,“但是你和一个人交谈,不到三分钟就一定感觉出来的那个东西,就是他的气质”。 但是,我觉得先生说得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话,却是,“诗歌最大的用处,就是使自己快乐”。 而快乐这样的东西,是不用写出来给别人看也能感受得到的。那样的感觉,仿佛你最爱的味道,从舌尖味蕾直击穿心底。而那样的味道,不管是酸甜苦辣咸,总有一份有你不能言说的快感。 (三) 是的,先生的语言,更多的是讲解的成分。 且先不说先生知识之渊博,每每言语之中多的不仅仅是关乎天文历史地理人物风情之见解,更是随手拈来,旁征博引,而那些又不仅仅只限于诗词,更有听来颇觉得合胃的开胃菜,。比如先生在讲《关雎》,讲到“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时提到过的一首歌,“梦里常相亲,醒来隔远道”。读到这里,当真是嘘吁慨叹。 是的,讲解这样的词语,让人听起来都颇觉枯燥无味。 但是,先生却把摘选的《诗经》八十一首,以八十岁高龄,坚持一年之久用严谨的治学,广博的征引,独具慧心的推陈出新和深入浅出的通透讲解,在那么多个周末的下午,吸引了无数四面八方赶来的市民。 你很难知道,那“摩肩接踵”之中的人群之中,是不是会有刚生过宝宝的妈妈,是不是会有刚刚大学毕业的学生,是不是会有如先生这般已入耄耋之年的老人。 或许他们来听这个公益讲座的原因也是各有不同。 或许不过是刚好路过,那般匆匆一瞥,却突然忘不了那个满头白发的老人,语言诙谐和幽默。 或许不过是种种苦闷压抑心中,出来透气,却恰好听到那么一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便突然觉得心中有十里桃花,开得正烂。 或许也不过是遇到书荒,去图书馆寻一本好书,却无果。却听到隔壁大厅讲堂里,传来一道并不算太雄厚,却有力的声音。而且那样的声音里满满的都是幽默感。“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古今人情不远,这些事是无师自通的,并不是只有今天的小伙子才会欣赏美女”。然后,你再也挪不动脚步,每个周末你必会到场。因为或许,在你心中,你或许深知,“先生的幽默,并不需要刻意,它潜移默化隐藏在言语之中”。 这样想着,你仿佛又听到,那个历经沧桑的声音,挟着生动诙谐的成都方言,说道“古今谈恋爱大约都是这个样子,听音乐啊,看电影啊,先从这种似较含蓄的形式开始”。这就是,“窈窕淑女,琴瑟有之”。 (四) 说到这里,似乎是觉得说了太多,但仔细想来,其实远不及心中所思十分之一。 先生这本讲座整理而成的书,绝对是一本读起来能让你如沐春风,似乎全身毛孔都能舒展开的书。先生以自身实践来传承中国经典的举动,虽然我并不想冠以多少太多华丽的意义。 但是,你却深知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如先生这般。是啊,读先生这本书,我常常深夜里独自慨叹,如果呦呦将来能遇到如先生这般的老师,那该是多么大的幸运。正如石地所讲,他是真心感谢“当初给他误诊为癌症的医生的”,如此才能拜在先生门下。 这个社会,充斥了太多的喧嚣,先生之后,不知何时才能再觅得一方偏僻之地,听一位老人,淡定从容地去讲中国诗词,;去讲那些盘旋在你脑海,似是能一下冲出嘴边,却总是记不起记不清的中国经典;去讲那些或许并不能填饱你的肚子,并不能教你怎样在职场上横冲直撞,一路飙升,但是或许能给你在炎炎夏日,有解渴功效的中国古诗。 (五) 中国的诗词,传承了太多意义。先生在文中曾说,“中国的诗,是烧不烂,埋不掉的”。 还记得当初给呦呦起名字的时候,静姐脱口而出的“水光潋滟方晴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虽然因为种种原因,并没有用“雨蒙”这样的词语。但是,单单记起这样的诗句,便是一件多么令人开怀的事情。 “不读诗,无以言”。或许我们真的需要重新拿起课本,从最初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读起,把我们满腹想说却又说不出的话,以诗言。 或许,我们真的应该和孩子,重新再学一遍《三字经》,读一读《大学》,《论语》,《尚书》,读一读先生的《诗经现场》,读一读先生的这本《流沙河讲诗经》。 或许,有时候我们应该放下远方的风景,或许那个有点偏僻的图书馆里,就有先生在侃侃而讲,并不逊色于美丽风景的诗。 (六) 想说的话,真的是太多太多,或许不可能因为读了一遍《流沙河讲诗经》,你便记住了这八十一首诗。但是,我相信,你的收获,肯定不止于,似是“享受了一场饕餮盛宴”。 那种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感觉,有没有让你全身的毛孔都舒展开,让你有种看待这个世界周围的事物都不一样的感觉。 读诗,读先生的书,甚至读天鹅君寄来的每一本书,都不要太喧嚣。喧嚣并不能是你很牛逼的标志,你为什么而读书,其实只有你自己知道。 (七) 呦呦,我希望你长大后,甚至是你也为人父母后,你永远忘不了你名字中所含的爸爸妈妈想给予你的幸运和祝福。 但是,请你同时也不要忘记读诗,读诗三百,读古诗十九首,读唐诗宋词元曲。我并不希望你能在高考的作文中,一气呵成一篇古文。我只希望你所学到的,能融到你的血液和气质中,那种你和别人交谈三分钟,别人就能感觉出来的东西。 那请你记住流沙河爷爷,记住谢灵运这个和你名字有着万千关联的东晋名士,记住那首你名字由来的《石门岩上宿》。 朝搴苑中兰,畏彼霜下歇。暝还云际宿,弄此石上月。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异音同至听,殊响俱清越。妙物莫为赏,芳醑谁与伐?美人竟不来,阳阿徒晞发。 (八) 这个夏天暑气正烈,每一个人都为着不同的目的在奔波。如果有空,如果你能够有暇,如果你想有时间。请找个僻静的地方,读一读先生的这本《流沙河讲诗经》。 “诗以言,经不衰”,你不仅能读到几千年之前的风景,更可以读到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是如何追求自己喜欢的女子,当然你更能读到那一幅幅载歌载舞的生动画面。 先生的讲座,或许我们再无机会去听到。但是,这本《流沙河讲诗经》也足以弥补不能现场聆听的遗憾。很久之前,我曾经写过一篇未完成的“你不必拥有二月的花枝头,但请你尝尝冬日的杏花酒”。或许是时候,去把它写完了。 是啊,单单尝到“杏花酒”的味道,你就能知道和体会到二月花开得正烂的光景。如此,又有什么理由,不去读一读,这本《流沙河讲诗经》呢? 文章的末尾,附上或许是先生对我们的希冀和期望。希望,我们都能好好地去读一读先生的《流沙河讲诗经》。 “这些经典,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每一代人都要读的东西,从当小娃娃开始就要读,最初读的时候可能还不懂,但只要把它们熟记在心,将来长大成人后,自然就懂了”。

  《流沙河讲诗经》读后感(六):要长寿,请跟流沙河读《诗经》!

  原创 2017-08-02 邝海炎 快刀书评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MjIzNjQyOA==&mid=2654784307&idx=1&sn=c1b3c5651129e33711c9d01f72d82313&chksm=8bb854d0bccfddc66ea372a45be966443e032231bcc7a9bd6ef3e315d0c2c713193aa64a750c#rd

  对于流沙河,我最初的印象是那个跟台湾诗人余光中唱和的新古典主义诗人。然后是听说了一副对联:“偶有文章娱小我;独无兴趣见大人。”作者就是流沙河,一个后脑有反骨的“老右派”。近年来,老先生又教大家学习繁体字,谆谆教导,堪当“国之耆老,邦之宗模”。

  这本《流沙河讲诗经》是石地兄根据流沙河老先生过去两年在成都市图书馆的讲学整理而成。《诗经》总共有305篇,老先生精心选取了《诗经》中最有代表性的八十一篇,以其深厚的古文字和诗歌研究功底,对字句追根溯源,给出全新角度的解读,言辞雅俗兼具,幽默风趣,这里郑重给大家推荐一下。

  文字学家的功底

  老先生的绝活自然是“认字”。不要小看“认字”,清儒就主张“读经必先识字”。正是因为他们在音韵训诂上有了颇为可观的成就,确能有根有据的认识了不少古书上的字,所以清代学者的经学确能超越汉唐。

  先说字形的识别。耿占春的《隐喻》(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一书里有这么一段议论:

  诗:就这个字的形构而发生引譬,它意指一种非凡的语言,它是和圣地(寺)结合在一起的话语。诗的话语是一种伴随着宗教活动的话语。(157页)

  这样解“诗”似乎很神。可对不对呢?呵呵,流沙河先生这本书的绪论里就说:

  这个字(诗)最早的写法,左边是个言旁,右边是一个之,之乎者也的之,不是现在这个寺庙的寺。之字的本义是一个动词,从这里到那里去就叫“之”,相当于英语里的“go to”。这个左言右之的诗字是说明意思呢?古人解释是“志之所之也“,就是心有所动,形诸语言,这是它最根本的特征。(2页)

  孰是孰非?想必大家有判断了吧,耿占春也是中文教授,还是搞诗学研究的,居然犯这种错误,实在遗憾。

  再举一例。《小雅.无羊》有一句:“尔羊来思,其角濈濈。尔牛来思,其耳湿湿。”什么意思呢?我昨日刚读了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曹淑娟在《诗歌在唱什么》(中信出版社,2016年版)一书,她解读到:

  羊群、牛群自由放牧在草原上,它们的角聚集在一起,是如此众多而和乐,它们的耳朵润泽,是如此健康而活泼……(11页)

  再看看流沙河的解读:

  濈濈者……羊角密集之状也……湿是借字,湿湿者,习习也,牛耳朵扇动之状……这两句描写,都反映出诗人观察得很细致,也很内行:羊是天生的合群动物(所以我们古人造“群”字都从羊),它有一个习性,一到休息的时候就围成一团,头都向着里面,因此所有的羊角就聚拢来了。而牛吃饱了以后要反刍,就是把它胃里面的食物弄到嘴巴里,重新嚼一遍,在反刍的时候,它的两个耳朵会不停地扇,就像小鸟翅膀一样,所以说“其耳习习”。(158-159页)

  谁的解读靠谱?不用说,流沙河是对的。可怜耿占春和曹淑娟,都是中文系教授,居然犯这种错误。当然,由此也可见,古书难读,没有点古文字学功底,千万别瞎解。

  除了字形,流沙河还通过字音来解诗经的一些难题,也很精彩。比如,《召南·摽有梅》这首诗:“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这“摽有梅”是什么意思?自古以来研究《诗经》的人,都没有讲清楚。很多专家都说“摽”字是“落”的意思,流沙河考证后认为,这“摽”应该读pāo,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抛绣球”的“抛”。只是“抛”字出现以后,就把它顶替了。“梅”是黄梅果。“摽有梅”就是把自己拥有的黄梅果抛出去。他解释说:

  这是古代的一种风俗,是女子向自己心仪的男子示爱的一种方式,相当于后来的抛绣球。夏天来了,水果成熟,年轻女子要上树去摘,如果这个时候她看到了自己喜欢的男子,就把摘下的水果抛去打他。这样的事,在南北朝时代还有一个著名的传说,说是西晋的诗人潘岳长得很漂亮,每次在洛阳城坐着小车出去,遍街的女子都向他丢水果,他回来已经载了满满一车,够吃一个月!因为潘岳字安仁,我们后来说到美男子就会说“貌若潘安”,就是出自这个故事。这也是自由恋爱的一种方式,是女子选男子。这种风俗直到旧社会都还保留着,在我们成都是五月端午“打李子”,就是把李子拿来抛打。1896年的端午节,在成都东校场“打李子”还打出了一场大风波,就是把当时的基督教会的医院窗玻璃打烂了,结果打出了一场中国近代史上非常有名的“成都教案”。(13页)

  历史感与文学敏感

  流沙河解诗经,除了对字词拆解得漂亮,还具有难得的历史感。比如,上面说的《召南·摽有梅》,有宋儒说这首诗是“淫奔之诗”,流沙河就反驳道:

  他大概没当过大龄青年,不理解人家的困难。其实《周礼》上就有规定:男子过了三十,女子过了二十,“仲春之月,奔者不禁”,周朝的时候还没有“姘”字,这个“奔”就是“姘”,就是说暮春的时候,还没有找到对象的大龄男女,如果他们临时相遇,对上眼了,人家愿意做什么,政府都不要去禁止他们。(15页)

  以周礼解释风俗,足以服人,这就是历史感。

  还有著名的《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作者埋怨大老鼠吃了自己的粮食整整三年,现在要搬家了。为什么三年才搬家呢?既然受不了大老鼠,一年、两年就该搬啊。原来,这里又有玄机。流沙河解释说:

  为什么这首诗里反复提到“三岁贯女”呢?这是因为周代有一条规定:每隔三年就是“大比之年”,这一年官方要重新登记户口,老百姓在这一年里可以申请搬家,这既是个开明的政策,等于是允许老百姓用脚投票,也可以让周天子根据人口的流动,来判断各个地方的社会治理情况。所以这个“三岁”是有当时的社会依据的,不是诗人随意说的。(71页)

  此外,流沙河解《诗经》,还有作家特有的敏感和细腻。比如,《关雎》是周南的第一首诗,也是《诗经》的开篇。流沙河就敏感意识到:

  老实说,孔夫子的这个选择,是动了脑筋的,它表现出的文化观念、诗歌观念,比我们今天的许多人还要先进。我们今天如果要去编一本诗选,放在前面的肯定是领袖作品,或者某个著名诗人的作品,你们去看现在编的诗集文集,哪一本不是这样?而且主题一定是很严肃的。孔夫子却不是这样。其实我们不妨想一想:社会是由家庭构成的,家庭是由夫妇构成的,两性的结合就是天地间第一件大事情,叫作“男女婚姻,人伦之始。”这就是孔夫子的观念。是不是比我们还先进呢?(1-2页)

  又比如,《小雅.蓼莪》这篇,讲的是孝子思念死去的父母,第5章连用了9个动词写父母的辛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这里面的“母兮鞠我”,历来的诗经研究专家都解作“母亲养育我”。流沙河认为这不准确,因为后面的“畜我”、“育我”才是养育。那“鞠”是什么意思呢?他先是发现篆文的“匊”其实就是手中抓了一把米,所以,“母兮鞠我”的意思是:母亲怀胎,如手掬物,裹护着我的身体。整个意思就明了了:

  “拊”是轻轻拍打,那是母亲哄孩子睡觉时必有的动作;“畜”是畜养,指当妈的要抱着孩子哺乳;顾者看护也,照料也,父母随时要照看孩子,提醒他不要去危险的地方,提醒他该吃饭了、该睡觉了,这就叫“顾我”;复者一来一往也,每当孩子有要求,比如要吃这个吃那个,要玩什么东西,父母都会响应他,这个叫“复我”;“腹我”者把我挂念在心也,无论娃娃走到那里,还是回到家中,父母都会挂念在心,这就叫“出入腹我”。这是何其绝妙的诗呵——词汇的丰富和准确,正反映了思念的真切,反映了这个儿子对父母之爱体会至深!我们今天还有多少人会这样写?有多少人这样去体会过父母之爱啊?说老说去就一个“爱”字。大家不要忘了,同志友爱、对事物热爱、男女之爱,都是这个“爱”。这些感情和父母之爱是一样的吗?语言毫无个性,是因为对生活没有独特体验,是因为对父母感情不深了。

  后话

  流沙河老先生是一个有学问且有趣的人,难免有些狂狷。他在书的开头自信地说“各位朋友如果有耐心把这八十一首诗读完,你就可以拍胸口说:我学过诗经了。”

  他确实有资本狂狷。比如,《郑风•褰裳》一诗,“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大意就是,一个正在谈恋爱的女子,要试探男朋友,就对他说:你要是真对我好,那就跟我一起去踩水,你要是不来,有的是别人陪我去。老先生解到:

  历来讲这首诗的人,都读的是“狂童之狂也且!”他们没有理解那个美女做的过场,所以漏掉了一个逗号,怎么解释都嫌牵强,其实只要把这个逗号读出来,整首诗都活了:“狂童之狂也,且!”最后这个“且”就是“呸”,是这个女子在笑骂完了后,还啐了那个小伙子一口:“你这个傻瓜中的大傻瓜芽,呸!”这一声太传神了,让一个天真烂漫又骄傲自得的小女子呼之欲出。

  流沙河老先生这里断句是断得好,但并非“历来讲这首诗的人,都读的是‘狂童之狂也且!’”李敖早在1984年就断为“狂童之狂也,且!”而且翻译比他传神多了:

  最后一句“狂童之狂也且!”裴普贤、靡文开《诗经欣赏与研究》译为:“轻狂小子糊涂虫!”“小傻瓜呀太轻狂!”洪顺隆《国风下集》译为:“狂妄的人儿啊你真骄做情薄。”“狂妄的人儿啊你真骄做无情。”裴普贤、靡文开说:“且:语助词。”洪顺隆说:“也且:句未助字。”都是根据古注引申的,其实他们全没弄清楚,不但他们没弄清楚,有史以来,中国人就从来没弄清楚过。其实这句诗的标点该是“狂童之狂也,且!”它根本是女孩子小太妹打情骂俏的粗话,意思是你有什么了不起,你不想本姑娘,本姑娘不愁没别人想,“你神气什么,你这小子,鸡巴啦!”(台语发音:“卵叫啦!”)

  我这种解释,在《诗经》《山有扶苏》中也可依理类推。《山有扶苏》诗中有“不见子都,乃见狂且。……不见子充,乃见狡童”的句子,李一之译为“不见俊俏的子都,却是丑陋的狂夫。”当然也是错的。其实乃是“没看见漂亮的小表哥,却看见一个傻屌”之意,“且”字一定要译为“鸡巴”、译为“屌”字,才不失原意。 (《狂童之狂也,鸡巴!》,见《中国性研究》,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5年版)

  哈哈,《郑风•褰裳》确实像是写小太妹恋爱,其他地方我不确定,矿工所在的湖南郴州,小太妹大概会说:“喜欢我就快来追,神气什么,你个傻叉!”

  《诗经》确实有味道啊。有人问某哈佛教授长寿的秘诀,对方回答:“每五年读一遍《莎士比亚全集》。”在矿工看来,中国人要长寿,则应该多读《诗经》,因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可以“狂童之狂也,傻屌!”

  《流沙河讲诗经》读后感(七):中国诗歌的童年,纯真而美好

  流沙河先生一直是我敬佩的一位诗人和学者。我小时候学习他的诗歌《理想》,深受他对理想炽热感情的鼓舞;看他的学术著作《白鱼解字》,了解他对中国古汉字研究之细致和认真。近日看了他的新作《流沙河讲诗经》,则发现老先生学识之渊博,语言之幽默。

  近年来知名学者出版关于诗词讲解的著作并不少,如叶嘉莹、顾随的诗词讲录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喜爱。这一类著作与译注本有较大的不同,虽然在讲解内容上依然以文言字词重难点为主,但是加入了很多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历史背景细致的讲解,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和文化内涵。流沙河先生的这本《流沙河讲诗经》也不例外,它相比一般的《诗经》译注本加入了更多关于每首诗歌创作背景,历史典故的阐述,对于《诗经》入门者起到了融会贯通的作用。

  当然,这一类著作面临的一大问题在于学术专业化和学术大众化的平衡:在讲解的同时,如何既生动有趣又专业严谨?如何既传播专业知识的同时又令大众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独特魅力?这是很多学者在努力解决的问题,毕竟一门学问再好也要有人感兴趣,有人懂才能传承下去。《流沙河讲诗经》这本书中既有专业文言字词的讲解,又有幽默风趣的故事和猜测,相信可以让不少诗经爱好者感受到流沙河先生的用心和有趣。例如《召南·摽有梅》中,流沙河先生先是讲解了“摽”的读音和意思,接着又讲解了“摽有梅”的民俗,然后再讲解诗歌的句式和字词,最后还调侃说“这不是野合吗?”顿时让我惊讶老先生的用词。因为在我的印象中,讲解古代文学的人都是一种欣赏古人节操和品格的口吻去讲解的,“野合”似乎是种蔑视。然后老先生有解释说在古代“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野合之事并不奇怪,而且官方还支持“仲春之月,奔者不禁”(就是在暮春时节,没找到对象的大龄男女相遇并两情相悦,政府不禁止他们做什么)。这在现代看来也是一件新鲜令人好奇的事,但在古人看来合情合法。

  木心先生在《文学回忆录》中评价《诗经》的时候说:“《诗经》代表了中国文学的童年和少年,代表了中国诗歌的天真烂漫,其中有一百多首诗在现在看来也是最好的诗歌。”确实如是,《诗经》中的不少诗歌总能让人感受到一种单纯天真的感情,尤其是关于爱情婚姻方面的诗歌,让人感叹古代爱情的真挚和美好。另外,《诗经》中有关战争的诗篇也令人感叹时局动荡,无人可以置身事外,例如《小雅·采薇》中的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表达了戍边将士对家乡思念。虽然我们不知道《诗经》每篇作者的具体姓名,但是他们在古代的喜怒哀怨却能够透过诗歌传达给我们,令我们为此或哀叹,或欣赏。

  总的来说,《流沙河讲诗经》是近期出版的关于《诗经》讲解方面的一本不错的书,尤其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提升阅读的兴趣。个人认为,对《诗经》有较深理解的人可以在看完译注本后看一下这本书,相信可以给你带来不少惊喜和欢乐。

  《流沙河讲诗经》读后感(八):这个“诗经”讲得好

  近几年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学习的人也越来越多。但传统文化典籍如汗牛充栋,每个人能够用于学习传统文化的时间又总归有限,所以必须要找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才能够既确保尽快地钻进去,又能够确保在较少的时间里学到精髓、取得真经。对传统文学的学习,除了孩子可以从《三字经》《弟子规》开始,稍大一些,还是要以学习“四书”“五经”为宜。“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经》《易经》《春秋》。“四书”“五经”之中,又可择出《大学》《论语》和《诗经》三篇作为传统文化典籍的开篇之作。

  以《诗经》为例。《诗经》原来不叫这个名字,而是单称《诗》。孔子曾多次提及,并进行了编订。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或如:“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的记录为西周初年,最迟产生的作品为春秋时期;产生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南到长江北岸,分布在陕西、甘肃、山西、山东 、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学习《诗经》,当然很难在短时间内把305篇作品逐一学过,所以还是需要有所选择。

  旁人讲《诗经》,多是讲字、讲词,连词成句,然后就是译文。最后,这样就算是讲完了。但这样来讲的话,估计是中文专业的学生来学习还差不多。如果是面对其他更多的人、文化程度不等的人来讲呢,也许最好还是采用流沙河的方式来讲,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那么,流沙河又是怎么来讲《诗经》的呢?

  流沙河选诗,是有代表性地选。正如流沙河所言,选诗的原则有三点,第一要有浓厚的诗味,第二要浅显,第三要短小。他讲《诗经》,就从“风”“雅”“颂”中一共选择了八十一首,分别从“风”中选了四十四首,从“雅”中选了二十七首,从“颂”中选了十首。而且流沙河还为此夸下了“海口”:各位朋友如果有耐心把这八十一首诗读完,你就可以拍胸口说:我学过《诗经》了!其实,有没有这么神奇,试一下就知道了。

  从他讲《周南·关雎》一篇就可以看得出来,讲得确实好。先是解释了“周南”是怎么回事。接下来讲了为什么《诗经》的开篇之作是《关雎》这一篇——《关雎》是一篇情诗,选取的标准是:社会是由家庭构成的,家庭是由夫妇构成的,两性的结合就是天地间第一件大事情,叫作“男女婚姻,人伦之始”,这就是孔夫子的观念。的确够先进。再接下来,就是对诗的解读了,大致可称之为渐次递进,写了一对青年男女从初见、相思到相识、结合的过程。

  《流沙河讲诗经》中对每一篇诗作的讲解,都是流沙河作公益讲座时录音整理的内容。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口语化讲诗经,可以由浅入深,便于听众接受。其实,这也正是这本讲《诗经》的书的最大特色和优势所在。流沙河认为,汉代的那些经师,包括很有名的郑玄,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在讲诗的时候,不是首先把诗当作诗,而是当作一种意识形态,当作一种推行礼教的手段,给诗附加了很多解释;而他来讲诗,就是要把《诗经》当作诗,要注意这些作品作为诗歌的特征,用文学、用诗学的新观念来理解它们、解释它们。于是,在《流沙河讲诗经》一书中,对八十一首诗的讲解,便遵循了这样一种理念。从实际效果来看,确实讲得非常到位、非常透彻。

  《流沙河讲诗经》读后感(九):品读诗经,回到诗歌本身

  中华民族是一个雅好诗书的民族,诗歌在各个时代都占据着文学中最重要的地位,而《诗经》则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华夏民族各个地域的诗,惟其重要地位以及年代之久远,历来解读《诗经》的书籍名目众多源远流长,而流沙河老先生解读的《诗经》无疑是丰富而又独特的。

  流沙河老先生是著名的诗人,对于古文字的研究也颇有造诣,由他解读诗经是不二之选,在开篇中作者就对于《诗经》做了简要的介绍:诗歌的作用,诗经创作背景以及如何欣赏诗经,并精心挑选了其中的81篇进行讲解,而这81篇诗文的选取也颇可看出老先生的心思,《风》选取了44篇,《小雅》选取了25篇,《大雅》仅选取了2篇,而颂则选取了《周颂》10篇,《大雅》在天子宴席上演出,《小雅》则更多包含了当时社会环境下,更真实的悲喜离合与不平心境,即“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之作用,由此可见出作者在选取上的侧重,更贴近当时的生活,与人们的所思所感。也可见出诗歌在各个时代的重要作用。

  作者开篇就鼓励大家抛弃掉不属于诗自身内容的解释,以读诗的眼光去看待诗,学会欣赏诗的美丽,整个讲解过程,作品也重在讲解诗中的意境,或许就是因为先生丰富的人生轨迹,复杂的人生经历,造就他对于诗的热爱,也让他可以更好地解读《诗经》,看过解析《诗经》的书很多,但是有身入其境之感这还是第一次,国家层面上的有描述天子的勤勉,对统治阶层的揭露,对暴政的抗议,士兵的请愿诗句,社会层面上,被辜负的弃妇痛苦的心情,战乱时代百姓的痛苦,尤其以《北山》的讲解,最为生动有趣,作者将一名士大夫趣接为“小公务员”,一下子消解了时空距离,而层层递进的解说,更是将一位牢骚满腹却又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形象展现出来,而作者也借助这首诗,讲述了自己对于诗的观点:中国诗歌的主流传统总归是来自于生活的真实情绪,而不仅仅是寻求辞藻、平仄与音韵,我想每位读者阅读之后都不仅仅了解了这首诗,也对于诗歌美学有所体会。

  作者在讲解中也注入了许多自己独特的见解与看法,在小雅《苕之华》中,作者对于字词的音义都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将一首汉代以降,都觉得难于理解的诗作,解释得明晓通畅,其中可见出作者对于古汉字深刻的造诣,以及对于诗的独到见解。可以说这个版本既兼顾了初读诗经之人的知识普及,也不乏学术深度上的探讨,且经过先生丰富人生阅历的讲解注释,读来深得诗中趣味。既是对于诗的学习,也是与老先生的一种纸上的精神交流。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关于阅读这件小事儿

  《流沙河讲诗经》读后感(十):梦回古远·活色生香 ——读《流沙河讲诗经》

  跑得最快那帅哥猎手, 每次围狩都出尽风头。 猎场下来总往女孩家里奔, 馈赠战利品大献殷勤。

  今日围捕他又胆大艺高, 大伙要他收下最重酬劳。 分到两张鹿皮多么漂亮, 白丝茅草他细细心包装。 他要表白向最爱的姑娘, 美滋滋把婚聘厚礼献上。

  身不由己钻进灌木树丛, 诱惑难挡情定如意郎君。 “……慢慢点来哦切勿搞出响动, 你很烦噢我的帨巾不许碰。【注:古代女子胸挂帨巾】 该死的大毛狗跟着来啦! 我真害怕,它会吠得凶……”

  ——用现代文翻出《召南· 野有死麕》(略加扩展不好勿笑) 。发生在2500年前的一场恋情高烧,它竟能入选圣人孔夫子亲手遴选、编纂的儒学统一教材,尺度是不是有点超出我们的意料?

  流沙河老前辈这本书,所选、所讲,着力“诗”而不是“经”。诗是纯粹的文学。“经”却被抬高为意识形态,所谓五经之首肩负道德教化功能,若然照此诠释,诗意定会被榨干不少。

  我按照流沙河的指引,梦回西周,果然看到那个令人惊讶而喜悦的社会。

  《郑风·褰裳》女主角显然颜值超高,排长龙去追她的都是英俊文仕、学生哥,可她偏看上一位貌似木纳的小伙。那个年代,每逢春末夏初,流行玩水习俗,人们成群结队来到城郊水边,脱掉鞋袜,提起衣服裙子涉足清流,尽情享受舒爽。当然也是寻爱求婚的好季节。郑国的溱河、洧河两岸,景致迷人风和日丽,一个个婚恋交友圈迅速搭起,玩法与今日的微信群、朋友圈不相上下吧。那天刚到岸边,美女就发出第一条:“子惠思我,褰裳涉溱。”(你喜欢就跟我下溱河哪,撩起衣角踩水!——少不了附上欢喜或呲牙的表情)。

  美女随即脱下鞋袜、卷起自己的衣裙,可是那个小伙竟然没有搭理自己!于是她发出第二条:“子不我思,岂无他人?”(你不陪我难道我就没有人陪吗?)

  几分钟过去了,美女侧目,发现那人竟然连手机都没有看!我猜是小伙子大智若愚,故意要逗弄她一下,看看当红靓女耍大牌能耍到什么程度吧。哪知女孩真的被惹恼了,拉黑前留下一句狠话:“狂童之狂也。且!”(你真是个超级大傻蛋啊!切——!)

  这个诗经读本,写到这么主动进攻的姑娘还有好几位来着。诗行风趣又动人。不信你读读去。

  孔夫子说,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是抒发诗人情感的载体,它的表现方式或者社会作用有“兴、群、观、怨”四种。西周是我国历史上比较开明、宽容的朝代,朝廷有采风制度,收集民间创作的歌谣编纂成册,以文学价值为其取舍标准。哪怕作品批评政府甚至嘲讽国君,只要艺术性强就能入选。这样使诗经别具魅力,与当今文艺创作一味提倡“弘扬主旋律”歌功颂德,排斥文学艺术的批判、揭露功能,真有宵壤之别。流沙河编选此类非“弘扬主旋律”的作品,《齐风·鸡鸣》最为有名,全诗讥讽齐国国君睡懒觉,搞到政务荒疏,措词相当辛辣。流沙河评析说:

  “齐国的这个国君也算是很大度的,他居然没有去抓‘反动分子’,也不去追查这个‘恶毒攻击领袖’的罪行,还让这首诗流传下来。所以,虽然他睡了懒觉,我们还是要向他致敬。”

  《小雅·四月》写到一位正直的高官,对朝廷、国君的处事不公表示质疑,发出抗议。流沙河感慨道:

  “《小雅》中有不少这样的诗歌,使我们知道古人跟我们一样,都有各自的痛苦,都要倾诉,这才是中国诗歌的主流传统。……这也是中华民族文学传统中一件很光荣的事情,留下了这么多批评社会、批评政府甚至批评天子的诗。有了这些诗,我们才知道古代社会是什么样子。”

  不难看出,流沙河老前辈这么编选、论讲《诗经》,与他亲身经历上个世纪50~60年代中国“反右”运动、“文革”运动,无辜受到迫害、“劳动改造”二十年不无关系。他的论讲,还原了我们民族古远的社会生态:自由宽容,敢爱敢恨敢怒敢怨,个性张扬。传下作品是那么流光溢彩、活色生香,哪有看见现在那样筑墙、过滤呢?这本书字里行间,不时表露出对艺术创作自由的向往,对专制主义禁锢思想的鞭鞑,我们在阅读中应当留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