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穿越海上丝绸之路》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穿越海上丝绸之路》读后感10篇

2022-03-10 18:04:4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穿越海上丝绸之路》读后感10篇

  《穿越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本由《穿越海上丝绸之路》节目组著作,39.80出版的326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7-5-2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穿越海上丝绸之路》读后感(一):【书评人俱乐部】传承的力量之《穿越海上丝绸之路》

  lue编辑

  丝绸之路,相信对于我们都不陌生吧,尤其是在当今中国政府提出了“一带一路”的经济发展新规划之后,即使以前不了解丝绸之路的人们也应该很熟悉了。但是在我们的平时谈话所提到的丝绸之路,一般都是指的路上丝绸之路,也就是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百度百科提供)。可以说路上的丝绸之路使得中国的丝绸闻名欧洲,也使得中国为欧洲各国熟知。但是对于发源可能更早的“海上丝绸之路”,可能就不是那么多人了解了。“海上丝绸之路”,顾名思义是指以中国南海为中心开辟的一条中国与世界交流的海上航线,其重要性丝毫不逊色于“路上丝绸之路”。

  其实对于“路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现在已经有相当多的电视节目和书籍对其进行了介绍。很多读者对于这两条丝绸之路的历史可能都已经到了耳熟能详的地步了,但是对于丝绸之路尤其是“海上丝绸之路”究竟如何给人们带来了哪些实惠和便利可能就不是了解的那么细致了。不过在之前看过央视播出的纪录片《穿越海上丝绸之路》则弥补了这一薄弱点。这部纪录片的最大特点就是没有单纯的将视角放在以前的历史,也就是对海上丝绸之路的曾经辉煌历史进行重点追寻。而是将在讲述的历史的同时更加突出在“海上丝绸之路”上受惠的这些家族的文化是如何传承的,在今天又是如何得到体现的。这样的视角更具有现实意义。

  而我手上的这本《穿越海上丝绸之路》则是纪录片《穿越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字版。在书中我们虽然看不到像纪录片中那样的宏伟画面,但是从这些人物的对话中我们还是能够感受到“海上丝绸之路”对于这些家族,对于中国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南海诸国都是极具战略意义的。书中的章节排布与纪录片的结构保持一致,这样我们如果实在观看了纪录片之后之后再来阅读本书的话相信会对记录片有更深的理解。

  当然没有看过纪录片的读者在拿到本书的时候可以说感觉就更不一样了。因为在这本带给我们的体验将会让我们知道“海上丝绸之路”所传播的不仅仅是交易的物品,不仅仅是贸易,还有文化和思想,可以说这是本书讲述的重点。例如书中就讲述了中国的中医是如何通过这条航线影响到了印度尼西亚这个国度。当然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到中国人与其他国家的跨国姻缘,美食,甚至功夫,这些都可以在本书中看到。

  当你看完本书,你会发现曾经的广州,现在的广州,现在的中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已经与很多南海国家结下了深厚的缘分和友谊。国家与国家之间,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得到了交流,知识得到了传播。通过这条重要的航线,中国的文化以及方方面面将会被人所熟知。

  《穿越海上丝绸之路》读后感(二):海上丝路的传奇

  导演顾筠,为了向世人展示这一古代的连接世界和古中国的“纽带”,讲述这条路线以及沿途国家的人和事,选取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以传奇人物为落脚点,从策划、调研、内容挖掘到具体拍摄、后期制作,历时近三年,先后在国内二十多个城市以及十六个国家取景拍摄拍摄了大型纪录片《穿越海上丝绸之路》并选取其中32个鲜活的人物故事结集出版成书,就是你我手中的这本,用文字与影像记录这些人的故事,来为我们串联起海上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

  寻路、家承、原乡、连枝、薪传、问道、脉缕、轮回。八集纪录片的名字被用作书里章节的名字,通过讲述沿途的国家与地方的那些人,用不同时空的叙述,即过去与现在的“穿越”笔法来描写这32个人物故事,有沿着祖先的足迹寻根溯源,将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古老海路无限伸展、绵延:他们继承家族企业、传统工艺的衣钵;他们将古老的刺绣与西方的时尚观念富有韵味地两相融合;他们沿袭师徒传承的仪式将老手艺发扬光大;他们漂洋过海,循着茶香,从南洋回国,寻亲访祖,找回迷失已久的精神故乡;他们在祖先发家的地方将产品进行升级换代,广播善果,反哺族人;他们把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散播至全世界;他们奇妙地与祖先曾合作过的生意伙伴的后人再次相逢在生意场上……每一个传奇故事都饱含情感张力,人物的只言片语、赤子情怀,常在不经意间触动你我的心弦。用人物来讲述那段历史,用文字来记录那段沧桑。

  海上丝路,是一条神奇的道路,它串联起古中国与世界,也串联起我们与沿途那些鲜活人物的心。

  《穿越海上丝绸之路》读后感(三):【书评人俱乐部】穿越海上丝路探求前世今生

  《穿越海上丝绸之路》读后感(四):普通人创造的历史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丝绸之路成为了这几年的热门话题。因此在书市上随处可以见到有关丝绸之路题材的书籍。而央视出版的《穿越海上丝绸之路》就是其中的一本。

  漫长岁月中,来自东西方的商人不断探索的道路。来自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运向西方,同时来自西方的香料、宝石等商品也随之落地中国。在商品的传递过程中,不同的文化同样在这条道路上,不断的碰撞、交汇、融合,交织在一起。而丝绸之路,这个得名于丝绸,由德国学者命名,如今又被全世界所接受的名词,本身的出现就具有了交流的属性。

  正是因为丝绸之路历经了漫长的时间、沟通了广泛的空间、覆盖了众多的人群,所以从这条道路随便采撷一朵历史浪花就能延展开太多的话题。正所谓一千个人的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市面上有关丝绸之路的侧重角度自然也有不同。

  相比起从宏观的角度去讲述丝绸之路的书籍,已纪录片解说词为底稿辑录而成的《穿越海上丝绸之路》所讲述的角度更加的微观。

  书中讲述了不同时期的三个航海人在同一海路上经历的故事、讲述了对于家族技艺的传承、讲述了不同国籍间的通婚、也讲述了当代中国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与交流…….通过三十二个鲜活的人物故事,串联起海上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这一组组鲜活的人物故事,让人们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和对于当下生活的影响。

  在我看来,比起历史上君王的互相征战共伐,这些普通人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历史写照。

  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的放眼未来。这本书没有过多的掉书袋、没有过多的引用史书典籍,就是通过每一个鲜活的人物书写了当代丝绸之路的故事,告诉大家当下正在发展的历史。这也是这本书有别于其他这一题材书籍的特点。

  但正是因为这是一本纪录片的解说词,所以天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由于一部完整纪录片是画面、声音、文字的集合,因此纪录片可以完整的向受众传播它向表现的主题和感受。而当剥离了画面和声音只留下文本,原本鲜活立体的表现手法,就显得淡薄和干瘪。特别是采访对话很难表现出它真正的意义。不过这些无碍于我们通过这本书去吸收有关丝绸之路方面知识。也会勾起读者更想去回看纪录片的念头。

  让现实照亮历史、让历史告诉未来。如今的海上丝绸之路,依然人来人往,不断丰富着丝绸之路的内涵。而我们同样在这条路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故事。

  《穿越海上丝绸之路》读后感(五):讲述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中国故事”

  讲述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中国故事

  “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古代东西方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海上通道。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人,一批又一批的勇者,踏上了行走于这条海上走廊的征途。“商道的形成不仅繁荣了市场,也在传播着不同的文化,推动人类文明的进程。”正如纪录片《穿越海上丝绸之路》总导演顾筠所言,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故事,早已融入世界的记忆,成为共同的精神财富。与传统纪录片、专题片或访谈录作品相比,《穿越海上丝绸之路》并未钩沉史海,梳理从汉唐以来长达两千年的古代丝绸之路,而是从当下出发,“以对‘海上丝路’的重访为外在逻辑,以一组组鲜活的人物故事与家族传奇为观察样本,依托空间的行程,用现在时态将这种文化交织的历史轨迹清晰而有意味地呈现给中国乃至世界的观众”(顾筠语)。无独有偶,同名图书《穿越海上丝绸之路》亦以国际化的视角讲述着发生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故事,这32个正在发生的、饱含张力的“海丝”故事也标志着东西方两个文明的再度交汇。   

  丝路之盛,盛于通达、开放;丝路之智,源于互鉴、共享;丝路之利,发于兼利、共赢。新丝路(一带一路),让梦想不再遥不可及,让梦想惠及每一个角落。《穿越海上丝绸之路》共分《寻路》、《家承》、《原乡》、《连枝》、《薪传》、《问道》、《脉缕》、《轮回》8个篇章,每一个篇章讲述着不同的开拓者的真实故事。“从头到尾都没有采访,甚至连解说词都很少……拍摄现在正在发生的故事。”正如顾筠所言,“把人物设定在特定的情景当中,自然发酵,通过这些具有戏剧性、揭秘性的故事和历史对话,戏剧性也随之而来,这些戏剧性被捕捉进摄影机的镜头里,成为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纪实性与故事性相结合的纯纪录片形式。”透过广州十三行“瓷器梁”的后人梁基永、“兰玉”服装品牌的创始人兰玉、铁观音茶发现者王魏两个家族的后人、南少林武林洋弟子等“主角”最真实的讲述,使我觉得海上丝绸之路就像地底深处奔腾的岩浆,使得“中国故事”“中国声音”广为人知。

  原载2017年7月2日《番禺日报》A2版“读书”

  http://pyrb.dayoo.com/pc/html/2017-07/02/content_2_6.htm

  《穿越海上丝绸之路》读后感(六):比“海上丝路”更遥迢的,是骨肉血脉和华夏文脉——评《穿越海上丝绸之路》

  虽冠之以“路”,但与同样名扬天下的陆上丝绸之路相比,海上丝绸之路无法被人的肢体所直接触及,它甚至不能像前者那样留下诸多有形、可触的物质遗产。但这种先天的劣势,加上海洋之无穷尽、海上文明之博大精深,倒是造就了这条“路”往往以更为柔性、无形、纷繁的特质呈现在众人面前,或者活在世人的想象、记载和传颂中。

  与所有过往介绍“海上丝绸之路”的来龙去脉、着墨于史实典籍的通识性图书不同,《穿越海上丝绸之路》的题眼铿锵有力地落在“穿越”二字上。“穿越”意味着什么?确凿无疑,它首先是动词,目力呈现辐射之状——既是款款回眸,也是殷殷展望,既与古老的海洋文明隔空相视,也拓展中国与世界对话的另一条通途。所以,“穿越”还是贯通,是协商,是交换,是循沿着一条看不见的“红线”,与世界上每一个友好合作的国家“联姻”。总之,作为《穿越海上丝绸之路》的读者,你最好不要当默不作声的旁观看客,你完全可以通过书中三十二个当代人鲜活的故事,去顺藤摸瓜,探求这条海路的前世今生,以及比这条海路更遥迢的骨肉血脉和华夏文脉。

  所有的文字仿佛取景框,精确地捕捉到积沉、绵延了几千年的丝路精髓。既书名为“穿越”二字,自然必须体现这种动态的贯连。《穿越海上丝绸之路》也在发挥淘旧铸新的功用,引领我们将目光从浩淼的历史中拉回,聚焦于灼灼耀耀的当下:

  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013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一贸易大国。

  2014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新规划。

  2017年5月,“一带一路”论坛在北京举行,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将会再次回到世界舆论的“风暴眼”中,向四面八方尽力延伸,并发散它的辐射力、影响力。这一带一路,浅显地说,是用生意铺设中国通往并连接全世界的“商路”。跋涉漫漫长路,坎坷而艰辛,但勤劳的中国人就是用“生意”,重新把中国带回到世界之巅:比如,每年双十一,各家电商屡创惊人的销售业绩,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去外国投资,进入世界500强等实例就是说明。

  当然,除了看到生意作为“介质”的作用和力量,除了GDP、外汇这些数字,我们还须看到,通过这一条条的丝路,通过与全世界做生意,我们也在输出文化、价值观、国民形象、精神面貌,让中国影响全世界,增强我们的“软实力”。马云等商业大贾成为各国政要、精英的座上宾,足以证明中国商人的地位。当我们的国家总理亲任高级“推销员”,带着中国高铁、中国核电……这些贴着Made in China标志的中国产品和技术去广交五湖四海的朋友,这如同习总书记在达沃斯论坛上的发言传递的信号一样,中国勇于成为领导世界的核心力量,但不会执行某些国家的单方面的强权、霸权,而是倡导对话和平等,所以,一带一路,为中国重新寻求与全世界的关联建立了对话、合作的通途,在生意中,有买有卖,有甲方也有乙方,一个巴掌拍不响,是一个双方甚至多方才能完成的群体行为。生意中大家都追求win-win双赢局面,这个win-win就跟中国人结婚贴的“喜”字一样,讲究的是双喜——有丈夫还得有妻子,伉俪成双,各生欢喜;而生意伙伴追求的,也是这种“皆大欢喜”和“天下大同”。

  所以,我们的确应该把目光投向“一带一路”论坛上,各国政要如何以“丝路”为纽带,共商国是,我们更应该关注这些达观显要背后的万千子民,他们才是这条纽带上一颗颗虽微小但璀璨的明珠。

  《穿越海上丝绸之路》中的这三十二个人物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是华人和当地人混血的“娘惹”“荅荅”;他们是豪门贵族的后代;他们是文化的继承者……曾经,他们的祖先,从广州、泉州、明州、扬州等港口出发,沿着漫漫的海上丝绸之路,经商,弘法,行医……,将中华文脉中最精华的佛经、瓷器、丝绸、茶叶、中药、建筑、书画、服饰、中文、饮食、戏曲、武术等播散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并与当地人缔结连理,从而落地生根、开枝散叶,加强异族间的融合和对话。哪怕过去好几代,老字号格外讲究的经营之道、略带异国口音的中文、老家的传统礼仪等仍然成为远方的游子和故乡之间最牢固的纽带,以及他们的精神图腾。

  他们沿着祖先的足迹寻根溯源,将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古老海路无限伸展、绵延:他们继承家族企业、传统工艺的衣钵;他们将古老的刺绣与西方的时尚观念富有韵味地两相融合;他们沿袭师徒传承的仪式将老手艺发扬光大;他们漂洋过海,循着茶香,从南洋回国,寻亲访祖,找回迷失已久的精神故乡;他们在祖先发家的地方将产品进行升级换代,广播善果,反哺族人;他们把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散播至全世界;他们奇妙地与祖先曾合作过的生意伙伴的后人再次相逢在生意场上……每一个故事都饱含情感张力,颇具传奇色彩,人物的只言片语、赤子情怀,常在不经意间触动你我的心弦。

  从今天的汤姆·潘恩、张帆、丁宗寅的生命轨迹中,我们仿佛可以看见约翰·科比、伍秉鉴、赛典赤·瞻思丁等故人的身影,也看见中国与世界各国不绝如缕的合作,海上丝绸之路如一条纽带凝结着历史与今天、中国与世界,文明的流转、时空的轮回,彼此交织,勾勒出一幅庞杂、壮观、细腻且感人肺腑的贸易、文明和情感图谱。绵延千年的海上丝绸之路,不是一条单纯的空间轨迹,而是一代又一代旅人的生命舞台,更是华夏文脉在茫茫海域划出的一道璀璨无比的延长线。

  通过《穿越海上丝绸之路》,我们看到:海路迢迢,人来人往,融合与共存、传承与创新,一代又一代、一轮又一轮,海上丝绸之路怒吼了千年的波涛,仿佛再次发出华夏文明复兴的最强音,让全世界洗耳恭听!

  《穿越海上丝绸之路》读后感(七):没时间看片?请先看书

  今天的人去沿着曾经的人走过的路,去感受曾经发生过的那些往事,似乎成为了一种特殊的学习与纪念的方式。随着一带一路战略体系的提出,“海上丝绸之路”顿时成为了热名词,甚至连今年的高考中都有所涉及。央视也适时推出了一部名为《穿越海上丝绸之路》的大型电视纪录片,通过对32个人物故事的追踪记录,来向电视观众展现海上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为大家绘制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海上丝绸之路的人文地图。

  许久没有打开过电视机的我,到现在也还没有去看这部纪录片。我对这部纪录片的了解其实是来源于该节目组同期推出的一本名为《穿越海上丝绸之路》的图书。全书的内容几乎全部都是纪录片中所播出的旁白与对话,加上诸多来自于纪录片本身的截屏配图,充分保留并展现了该纪录片的原汁风貌。这种完整再现纪录片内容的书,对于像我这种认为打开电视机看节目就是浪费时间的人来说,倒是个十分不错的选择。要知道这八集的纪录片算起来,总时长将近400分钟,而我实在是没有耐性坐着花时间去将它仔仔细细的看完。但是书我却是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去阅读的,睡觉前、上下班途中、空闲无聊时……都可以抽出本书来看上几页,既充实自己又可以装作爱学习的样子,何乐而不为,再说这三百多页的书看完,想来累计的时间也用不了六个多小时。

  三十二个人物故事,串起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曾经辉煌一时的古老的技艺,精美传世的艺术珍品,漂洋过海传至异国的历史味道,因文化传承而组成的异国家庭以及那久未闻及的故乡音韵……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故事,每一种文化传承都令我们心生感悟,在心底不断的激荡起一片片波澜壮阔。

  书看到一半时,我还是决定挤出一部分时间去把这部名为《穿越海上丝绸之路》大型纪录片去看完。书中虽然完整的展现了全部的文字语言内容,但那份纪录片中独有的关于各种细节的光影与影像,却是印刷品所不能完整呈现的,这不得不说是一种缺憾。

  《穿越海上丝绸之路》读后感(八):海上丝绸之路:前世、今生及未来

  以何至美编辑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最近出版的纪录片同名图书《穿越海上丝绸之路》,通过32个正在发生的、饱含张力的当代“海丝”故事,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重新认识“海上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及未来,除了我们所熟知的瓷器、丝绸、茶叶等的生意往来历史,中医、戏曲、武术等科学艺术的当代碰撞融合,更有着荅荅娘惹们对未来美好的设计与规划。

  “海上丝绸之路”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一条以中国东海、南海港口为起点商贸航线,书中也详细记载了如今的广州、泉州、洛阳、宁波在历史时期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所起的作用及价值。如果仅仅局限于“商路”这一层面,该书只能算是一部简单的通识读本。但节目组跳出了经济的范畴,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人”身上。通过拍人的生活、人的故事、人的命运,讲述“海上丝绸之路” 如何在婚姻生活、文化交流等方面改变沿线人民的生活,实现人类文明的传承与流转。于是我们看到了不遗余力地推广铁观音的福建安溪王士让的后人、在布里斯托建立了欧洲最大的中医教学实践基地的安东尼、采用“五常”做瓷号的 “西关遗少”梁基永等等,他们既承接了老字号的价值观和处世哲学,又在传统工艺中加入了新时期的科学要义和时尚元素。在与当地文化传统不断融合的过程中,不仅赋予中国传统工艺更多的新气象,更是将华语、中国传统的道教文化、儒家的仁义伦理观散播至全世界,构筑起一条文化和精神层面上的“海上丝路”。

  该书在叙述的过程中采取平行并进的手法,交织着古代与当下、先人与后人、移民与梦想、传承与轮回,“海上丝绸之路”尤如一条纽带凝结着历史与今天、中国与世界。让现实照亮历史,让历史告诉未来。该书在描绘一幅庞杂、壮观、感人肺腑的贸易、文明和情感图谱的同时,以现代性的思考的方式指向“海上丝绸之路”的未来发展之路。

  《穿越海上丝绸之路》读后感(九):【书评人俱乐部】重温海上丝绸

  “丝绸之路”是德国地貌学地质学家李希霍芬1877年提出,原指中西陆上通道,因为主要贸易是丝绸,故名。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提出,是法国汉学家沙畹,其主要有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东海航线主要是前往日本列岛和朝鲜半岛,南海航线主要是往东南亚及印度洋地区,泉州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唯一认定的起点。

  《汉书·地理志》载:“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汉之译使自此还矣。”这是史籍中关于中国官方商船从中国南部港口至东南亚各国进行商贸活动和海上航路的最早记载,即“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记载。

  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示意图

  《穿越海上丝绸之路》读后感(十):重走海上丝绸之路

  说到丝绸之路,第一想到的是马帮,驼队,想到的是草原,是沙漠。那是陆上丝绸之路,也是我们常说的“丝绸之路”。阅读《穿越海上丝绸之路》顾筠,穿越海上丝绸之路纪录片总导演,让我看到的是:32个鲜活的人和事,巧妙的编织出海上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

  什么是海上丝绸之路?

  互动百科资料:“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两条主线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往外输出的商品主要有丝绸、瓷器、茶叶和铜铁器四大宗,往中国国内运的主要是香料、花草及一些供宫廷赏玩的奇珍异宝,于是海上丝绸之路又有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香药之路之称。在唐宋元的繁盛期,中国境内主要有泉州、广州、宁波三个主港和其他支线港组成。从贸易对象、内涵、性质上,明清时期中西方的贸易和以往的海上丝绸之路已属不同范畴。”

  《穿越海上丝绸之路》不同一般纪录片

  传统纪录片给人传递的是历史的再现,通过今天的科技手段去了解历史,了解那个考取的时代。这本书是从当下出发,去触摸历史,去触摸那些古老的东西。是从现在的人和事是讲述中间的历史,去寻根问底。

  从今天去寻求古老的记忆(技艺)是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触。从翟墨到义净法师;从干漆夹苎:源于东汉的古老技艺;从兰玉苏绣:到比瓷器更早惊艳世界的技艺;从味噌:到风靡日本的中国味道看到的是文化的交流和沟通。

  从今天活着的人出发,从寻找祖先的足迹,翟墨无动力帆船出行过程中的挑战让人想到古代丝绸之路的困难重重,翟墨有中国海军保驾护航,我们的祖先呢?纯手工制作的茶叶,在簸箕上摇晃者,把我们摇晃到那远航未归的家人身上,我们的亲人在今天漂洋过海,循着茶香,寻亲访祖,找回迷失已久的精神故乡。

  上海丝绸之路,把我们的丝绸、瓷器、茶叶传遍全世界,另外这条路上返航的船只也给我们带回来了:香料、皮革、毛毯等。《穿越海上丝绸之路》交错的主人翁,交错的时间点,通过家族的传承,轮回中的昨日再现,给我们展示用同一个地点,不同时间的人和事。

  静默的航道,悄悄的诉说古往今来的故事。这些人和事,给我们搭建一个繁荣的商道。我们看到不同国家和地区:宗教、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融合。我们看到一个应为商道而不断密切的网络(全球化)。

  今天提及海上丝绸之路的意义?

  和传统丝绸之路进行比较21世界丝绸之路,虽然实施的策略、方法不同,但都是扩大自身经济、市场腹地的战略。输出过剩产能、国内的雄厚资金、以及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核心。

  《穿越海上丝绸之路》用现代时空展现历史的方法,带着历史讲述正在发生的事情,以小见大,以情动人。巧妙的人物定位,每一个传奇故事都饱含情感张力。篇幅不长,很多人物的介绍都很少,可谓是只言片语。缺做到了不经意间触动心弦。更为重要的是立足广州从当下发出,书籍和历史对话,和未来对话,给我彰显出中国面相世界,面相未来,世界互利合作、共赢发展的声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