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被喜欢的心理学》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被喜欢的心理学》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4-03 20:0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被喜欢的心理学》经典读后感10篇

  《被喜欢心理学》是一本由[日]加藤谛三著作,雅众文化/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21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被喜欢的心理学》读后感(一):谁都希望被喜欢

  人的心理状态是这个世界上最奇特变化空间,但是人与人之间存在的众多共性,构建了许多现代心理学的分支。也是因为很多个体之间的差异独特性,构建出心理学内涵

  就像谁都希望自己被别人喜欢,甚至是被大众喜欢,被人喜欢是所有心理问题中最突出的一个。《被喜欢的心理学》就是从这个问题开始深入剖析了这种心理的利弊得失

  人心为什么会受伤?说白了就是因为自己内心想要的东西总是以最美好形态想象,但是现实往往并非如此遂人心愿。这就表明,人都是以主观意愿生活动物人性本私是人性最真实体现

  人为什么会产生过于依赖他人者的心理?其实就是人是最根本的群居性动物,所以在一个圈子里的时候,人的焦虑感与不在一个圈子内的焦虑感不同。所以,人类在“群居生活”的过程中,极易产生依赖他人的心理。

  那么,人为什么会情不自禁拿别人和自己对比呢?作者所写的情不自禁四个字,真是一词中的。人就是在情不自禁中显示出本性的乖张,比如书中所写“心理健康孩子之所以会去爬树,是因为他想要爬树。当他没有爬上自己想爬上的那棵树,挑战失败时,他会主动思考其中的原因,然后再次挑战,直至得到令自己满意的结果为止。患有神经症的孩子爬树并不是因为自己想爬,而是因为有不得不爬的理由。一旦挑战失败,就会对挑战失败的自己充满绝望悔恨。如果把人生比作房子,那么对“理想的自己”的执着就是蛀蚀房子的白蚁。蛀蚀的时间长了,房子就会倒塌。”在这段描写中,就是心理健康的孩子都会不自觉与内在的自己相比,更何况与别人相比呢。

  其实要想真正的被喜欢,归根究底是要有自信。比如一些没有被喜欢的人的问题在于:“他们只关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并依照这种看法调整自己的行动。他们不关注自己,却总是在意别人是怎么看待自己的。他们常常认为自己毫无价值,并为此苦闷不已。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他们经常发泄似的喊出‘他们都是些蠢货’‘这个世道真是坏透了’之类的话。之所以发出这样的牢骚,是因为他们为内心的自卑感折磨,心里的种种渴望不能得到满足。”

  而“真正自信的人说话不会摆架子,也不会变成唯唯诺诺的乖小孩。他们活的开心自在,不耍小聪明,不会盛气凌人的说什么‘不要以为我是笨蛋’之类的话,不会为了治愈心灵创伤而不择手段追求荣誉

  他们从来没有思考过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却满脑子都是‘我想成为这样的人’的想法

  自己的行动只有被别人意识到时财变得有意义,他们的心渐渐被这样的想法支配。自己如何感知事物、对事物有何思考都变得无足轻重。如果只顾在意周围人们评价,那一个人无论如何都不能收获真正的自信。”

  所以要想成为被喜欢的人,先从阅读这本《被喜欢的心理学》开始吧!

  

  《被喜欢的心理学》读后感(二):都市病态人格如何脱离执念的怪圈

  人人都想被周围的人接纳,被 周围的大众尊敬,这种被认可尊重情感属于精神层次微妙,拘泥于此的会活得很累,顺其自然努力完善自己方为长久

  日本著名心理学家加藤谛三《被喜欢的心理学》可以一读,在这本并不算太厚的书里,加藤谛三从现代都市人普通关注的问题出发,运用其心理学家的专业知识来剖析,朴实语言,落笔却很温暖,给冰冷而备受打击的都市人群心灵以些许慰藉

  努力坚持是为了让自己活得更好,努力学习是为了让心灵更加强大。心受伤了怎样来疗愈?依赖他人的心理会导致怎样的恶果?攀比的心态又是怎样让个人生活陷入绝境?......这些常见都市心理病会在加藤谛三的《被喜欢的心理学》中得到完善解答,做人做事关键在于态度,态度端正严肃思维方式转变,都会让孤寂心境得到改善。不关心陌生人的人很常规,可若连自家亲人也是一副漠不关心姿态,这便成了咫尺天涯。加藤谛三着重讲述了现实生活里各种各样的神经症患者表现,比如一位只肯让孩子对自己好的母亲打定主意认为孩子对她好是应尽的义务,那么反过头来做为母亲是否尽心尽力照顾了孩子呢?神经症的母亲拘泥于自己的框架中走不出业,如此便会导致悲剧发生。把自己越逼越紧的神经症患者陷入执念的怪圈而不可自拔......

  加藤谛三的这本《被喜欢的心理学》中有句话说得好,“一个人如果能把开车时避免事故的态度用于生活的话,人生就不会出什么大差错。”想想,处于快节奏压力边缘人际关系,倘若再没有这种善加保护自己的心态,个体的人生便会遭遇垃圾人,路怒族而置于危险的毁灭境地

  同处一家单位,一个部门的人会更加悲惨天天见面却天天不说一句话,身处其中的两个都觉得气场不合互相漠视的结果就是都不好受,二人不同心,岂可同行?......心理健康的孩子之所以会去爬树,是因为他想要爬树。患有神经症的孩子爬树并不是因为自己想爬,而是因为有不得不爬的理由。如果把人生比作房子,那么对“理想的自己”的执着就是蛀蚀房子的白蚁。蛀蚀的时间长了,房子就会倒塌。

  一本薄薄的《被喜欢的心理学》列举了众多的都市病态人格,这样的例子是否也会从中看到自己身上存在的影子?倘若有就马上改正吧,毕竟一件事情的失败并不代表所有人生的失败,敢于正视自己的弱点并努力改正的人,方能活得更好吧。用正确的态度面对日常生活里的波折,坚持每天做自己以为有意义的事情,比如看书、阅读与写文章运动听,做美食,只要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认真去做,心情好了,负面情绪也会少了许多,让自己的内心拥有坚强支柱,好好做真实的自己。

  《被喜欢的心理学》读后感(三):你生活中有这样“神经症”患者吗?

  我们生活中是不是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具有“强盗逻辑”的人,比如大家肯定会遇到这样的人,你每天给他一颗糖,突然有一天你因为某些原因没有给他,结果他就对你产生怨恨,把你给他糖当做理所当然,而把你不给他糖当做对他的不重视甚至轻蔑。可殊不知这样一句话,“我给你糖是情分,不给你糖是本分”,可就是有这样一群人总是拎不清。还有类似情况,比如他喜欢上谁了,就一定要求对方也喜欢自己,如若对方对自己的喜欢视而不见,他也会发出质问和谴责,“我这么喜欢你,你为什么都不正眼看我一下?”对这些情况,我真的很不能理解,这是脑子转不过弯来心里有病?

  结果在书中我找到了答案,这的确是心理疾病。美国著名精神科医生卡伦.霍妮提出“神经症要求”的概念,即神经症患者提出的要求。而以上这些情况都属于神经症患者的范畴了。那么,神经症患者和心理健康的人到底有什么不同之处呢?卡伦.霍妮提出了神经症患者的四个明显特征,让你一下子就判断出生活中有哪些人存在或者属于神经症患者。以便能够及时对其进行治疗,最起码要对起有个基本的了解认识,而不至于被冒犯或者受到神经症患者的伤害

  首先,神经症患者提出的要求是不切实际的。

  对于生活和未来抱有不切实际幻想的人,大家应该在生活中碰到过很多吧。比如有些人总喜欢做一些不可能实现的梦,就比如我在前一段时间就迷上了马云,然后就觉得他说的话好像都很有道理,如果不去照着他说的做简直就是对大好人生的辜负啊。于是有段时间我就沉醉于“成为马云第二”的幻想中,以至于对身边人的提醒和规劝都浑不在意,并且还和他们展开辩论,每次都使得对方“哑口无言”。后来,慢慢发现自己的不正常,自己已经走进了人生的一大误区中,猛然醒悟“马云不是你想成为就能成为的了的!”

  原来自己也曾经神经症过,所以许多神经症患者都不自知,他们并不觉得自己心里有什么问题,甚至有时候因为这个而自鸣得意,我连梦想都比你们高得多!而耽于幻想的后果是什么呢?会导致他们无法坦然面对原有的正常生活,没有勇气面对失败,生活中有一点挫折就会把他们击溃,而一旦发现自己想要的生活并不会马上属于自己,他将会面临奔溃的局面,并且还会不住的发问“这到底是为什么?为什么他们都能得到,而我不可以?”。其实原因很明显,是他们无法正确地认识自己,明白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这才导致他们一直盲目的陷入可悲的状态,无法自拔。用作者的话说,“身边那些自己想成为林肯的人,不过是确认了自己无法成为他们的事实,也即确认了自己的失败,这对他们来说是双重的苦闷。”

  第二,神经症患者们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而不顾别人。

  这样的人我们生活中应该很常见的,有些人做什么事都先想到的是自己,自己的利益有关的东西,关于别人的看法和建议都直接忽略掉,或者根本听不进去其他人的建议,总以为自己做的都是对的,自己说的都是真理。我之前有个朋友,一直在创业,但是在创业期间却从来不把其他搭档的建议放在心上,总是觉得自己是一把手,什么都是自己说了算,做决策的时候也是不顾其他人的劝阻而一意孤行,所以好多事情最后都漏洞百出,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最后其他创业伙伴都待不下去了,一个个的自寻他路,终于只有他一个孤家寡人了,创业进行不下去了,只有走上了求知谋生的路。

  自我中心主义者永远都以自我为主,做任何事说任何话,从来不考虑身边其他人的感受和存在,而只是一味地陶醉在自己的世界中,或成功,或失败,或悲伤,或喜悦。只管收获,不问耕耘,只管倾诉,不顾聆听,只管自我,不顾他人。这样的人时间久了,会自动的与身边的人画出了一个明显的界限,然后把自己装在圈子里,别人进不去,他自己也出不来。

  第三,神经症患者只顾索取,毫无贡献

  有些人总想把生活过的更好一些,在别人面前更加体面一些,在社会地位上能更高一些,但是他们却从不会付出实际劳动,而是只想着获取成果,以为自己天生就是一个该受人尊敬,获得众人关注,活在世界中心的人。如果有这些想法的人,那么毫无疑问就是典型的神经症患者了。那么,为何神经症患者会有不劳而获的想法呢?

  其实,在他们的心中,他们自我感觉就是“最特别的一个”,以为不论我做什么都是应该的,只有自己才可以一直活下去,长生不老,就算暴饮暴食也不会生病。他们不仅没有理解并遵循自然法则,而且还不愿接受他们不想看到的结果。他们无法理解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看到别人能开一辆好车,买一个大房子,他觉得他也完全可以,但是他却看不见别人光鲜背后的努力劳动。不仅如此,他们还无法正确的对待自己的真实想法。因为他们没有正确的目标,所以连生活的方向都没有。而他们不但不会付出半点努力,还抱怨生活不如意,并由此陷入焦虑中。

  第四,神经症患者是具有强烈的报复欲的。

  对于这一点大家尤其要小心谨慎,对于身边有神经症患者特征的人报复行为多加提防,如果当有一天这些行为被实施到自己身上,那就只能自求多福啦。神经症患者总是无法看清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对自己的要求盲目提高,一步步的给自己加压,逼迫自己去获得一个又一个所谓的“成功”来博取别人的关注和好感,到很多时候恰恰得不到他想要的结果。因为他们走在了一条南辕北辙的路上,且渐行渐远

  当他们发觉越来越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他们便会陷入无穷的苦恼和烦闷中,很多时候会产生近似报复欲的心理。“我一定是做的不够多,只要付出足够的努力一定可以实现。”他们会抱着一个几乎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去盲目追逐,若是幸运的实现了,便觉得终于“一雪前耻”。但是很多情况下这样的虚幻梦想都落空了。于是,他们心头便涌起了更强烈的屈辱感,觉得这样大家都因此看不起自己。然而他们从来不在追逐的过程中停下来思考一下,认清自己,正视自己,反省自己。

  那他们为何无法正视当下的自己呢?原因在于他们始终以为,自己以前和当下过的一塌糊涂,这样的自己肯定得不到身边的人喜欢和支持,所以他们决定要活出“不一样的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朋友们对自己刮目相看。其实这恰好是一个误区,因为在这样的趋势下,他会越来越不像自己,最后彻底失去自我,不仅身边的人不认识你,连你自己也不会认识那个“不一样的自己。”当你自己快乐时,才会给别人带来正能量,如果自己一直处于悲观情绪中,那么朋友们感知这一情绪,只会因为“趋利避害”而远离你!

  所以,作者给出了一个区别心理健康的人和神经症患者的重要标准:能否接受这个明显的事实,“你就是你自己,不能变成别人!”假如有一天你发现别人因为做了某件事而得到巨大的利益,然后便改变自己的初衷进而盲目的选择去从事时,你就要引起自己的警觉意识了,很可能你已经陷入了神经症患者的行列了。

  我相信,如果你读了这本书后,肯定对于身边的人有个更加清晰,全新的认识和了解。那么,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书中提到的神经症患者呢?

  《被喜欢的心理学》读后感(四):内在成长,求诸己

  “谁人背后不说人,谁人背后无人说。”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会让天下所有人都喜欢。这个道理大部分人都明白,只是有些时候明白是一回事,能够做到又是另外一回事。所以生活中我们就会常常见到,有些人总是执着于一个无法完成的目标。 《被喜欢的心理学》对这些行为做出了解读,让我们认识到了这些行为背后的动机,明白了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行为。当然每个人形成这些行为的原因不尽相同,但是对于我们自己周围熟悉的人,看完这本书我们都能帮助他们找出这些原因。 《被喜欢的心理学》的作者是加藤谛三。加藤谛三是谁?他是日本心理学家,在日本本土非常有名气。其实在国内也是一样的,不信的话,你用输入法输入JTDS以后,第一个选项就是加藤谛三。 言归正传,加藤谛三做为日本当代著名心理学家,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哈佛大学导师。他的作品更多的关注了现代人普遍关心的生活问题,他的作品有《你活得累吗》、《写给失眠者的心理学》等等。加藤谛三的多部作品入选了日本“生活智慧”丛书,销量更是破百万册。 《被喜欢的心理学》这本书可以说,是一部让普通人面对真实自我,解决生活中的各类烦恼,实现内在成长的实用手册。加藤谛三用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剖析了一个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人群,神经症人群。 这类人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常见的,只是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没有归纳总结,没有用一个明确的名词来命名这个群体。 神经症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多样的,最常见是以有自我为中心的傲娇类型,有总是想得到不切实际的东西却不愿为此付出努力的幻想懒惰型,有对生活或者自己身边的人有不切实要求的狂妄自大型,还有总是对生活充满仇恨的复仇型。神经症一般情况下不是很严重的精神疾病,但是如果不重视心灵的健康,有些会日益加重,只要多多关注自我的内心,大部分时候都可以在日常的生活中自我化解并治愈。 举个例子,有的父母在给孩子讲作业的时候,看到简单的题孩子既然不会做,就会觉得孩子怎么这么笨。然后只是给孩子笼统的讲了一遍就失去了耐心,紧接着就对孩子大发雷霆。有这些表现的父母就属于神经症的人群。这类父母的行为从本质上讲不是没有耐心,他们是对孩子有着不符合实际的要求,他们要求年幼的孩子和成年人一样思考。想让孩子在瞬间长大,一下子就什么都懂了,什么都会了,有这些行为表现的父母,一部分家长,没有看到自己的无理要求,却总是因为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而生气,对孩子百般挑剔。他们希望孩子成才,却不帮助孩子解决成长中遇到的难题,这样矛盾的行为正是神经症的表现。明明有些时候孩子有了一些进步,但是他们却认为进步太小而生气了,这样的心理状态造成了他们生活里充满负能量,郁郁寡欢。神经症的困扰就会慢慢加重。 但是有一部分家长就会在和孩子的交流中,慢慢地了解了孩子的困难而降低要求,耐心的等待孩子的进步,陪伴孩子成长,也让自己走出神经症的困扰。 知道了什么是神经症以后,那么怎么避免神经症?如何走出神经症的困扰? 要避免神经症最先做到的是要有心灵互通的朋友,生活中工作上不要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心灵互通就是我们所说得三观一致,这样的朋友在一起不会因为顾及颜面就说一些体面的无关痛痒的话。要分辨清楚哪些是真心实意的朋友的谏言,哪些是路人的评论,不要拿路人的评论做为人生准则去实现,这样又浪费时间,也会让自己走进神经症的怪圈。比如一个技术人员参加活动,总体上表现是合格的,只是在一次发言的时候有个字的发音不够准确,有人拿这个和他开玩笑,说他的发音很蹩脚。然后他开始大把的时间去练习普通话,自己的专业却放在一边荒废了。这个时候如果他有个心灵互通的朋友,和朋友唠叨几句这个烦恼就不会这样缠绕他。 其次要保持生活各个方面的平衡。工作和兴趣的平衡,业务和家务的平衡,感性和理性的平衡等等。懂得了这些平衡在面对失败的时候就不会太在意。学会面对失败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会面对,就要学会分析失败的原因,不要每次遇到失败,不论什么原因就认定是自身的原因造成的。要学会就事论事。也不要因为这次的失败就下结论说自己下次也会失败,要学会让坏情绪适可而止。当然更不要放大失败的后果,以为自己没有写出好的文章,周围的人就不会喜欢自己。写不出的好文章的人有很多,但是他们还不是照样活的好好的。失败没有长期的,都是一时的,学会适应人生低谷期的压抑是远离神经症的一个重要法宝。 不管是避免神经症的困扰,还是走出神经症,接受自己是最重要的。这里说的接受自己既看到自己的优点,知道自己的能力在哪里,特长是什么,并且肯定这些优点,不妄自菲薄。同时也清楚自己的缺点在哪里,知道哪些事情是自己的短板,不回避,不无视。不回避不是说非要把缺点改掉,用缺点去攻城略地。就比方说自身在绘画方面很有天分,唱歌五音不全,却觉得绘画是小儿科,取得多大成就也看不到眼里,偏偏以唱歌成名为这一生的追求目的。这样的行为不是接受自己,明明知道自己的缺点,却不愿接受自己的缺点其实是不愿接受自己的表现。不接受自己的人一般也不会被周围所接受,因为没有自我的人,不会设身处地的为人着想。学会接受自己是融入人群的第一步,也是内在成长的基础。 《被喜欢的心理学》把神经症的各类表现形式一一解读,我们可以在某个行为会看到自己的影子。《被喜欢的心理学》让我们剥开内心,重新认识自我,如此一来在面对残酷的竞争也好,面对陌生的环境也罢,都能以一个明朗的心态面对。

  《被喜欢的心理学》读后感(五):《被喜欢的心理学》——想要保持朝气蓬勃,请这样做

  生活,大部分都在重复,比如公司有个好笑的段子,你今天听A同事说了,可能半个月以后,又会从B同事那里听到。那么第一次听到的时候还是好笑的,可是再次听到的时候,已经没有初次听到的时候新鲜好玩了,但是碍于面子也要礼貌的微笑。

  这个世界是很大,可你的世界基本已经固定,朝夕相伴的家人,每天都会相见的同事,玩的要好的三五知己,还有经常买的衣服样式,甚至爱逛的店也就那几家,再或者地铁上总会碰上那个和你一样急匆匆的去上班的路人甲,路人乙。

  重复是生活的家常便饭,重复次数太多,我们就会对生活的方方面面无感,

  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可是日子总在重复,还有工作的压力,谁能看到这些美呢?似乎我们都麻木了。只能做着钟摆一样的重复动作

  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捕捉到一个又一个在生活中细碎的魅力。这本书《被喜欢的心理学》教给我们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做一个就算日复一日依然心存美好的人。

  书中讲到,心理健康的人不会因为一件事情的失败而丢掉大把的时光只是为了悲叹生活的苦难。想想谁的生活里总是一帆风顺,没有人能做到。因为“失败才是人生常态”。心理健康的人明白这些道理,不会因为小的挫折而心生怨恨,他们知道这些只是生活的一角而不是全部。

  心理健康的人,不会因为卖力工作就丢掉生活的乐趣,他们懂得工作时要竭尽全力,更明白生活里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也值得享受,活着本就是一件五彩缤纷的事情。

  做一个心存美好的人,不会为了一个恶意眼光的丢掉好心情,更不要为了某个奖赏失去和家人唠家常的时光。认真生活,不只是认真工作,也不是认真和朋友唱K,它应该包罗万象,有亲朋的团聚,也有熬夜加班的激情。

  学会接纳别人,更要懂得让别人接纳自己。除了这些,更要在心底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就像前文所说,失败是人生的常态,接受生活的不完美就是人生的必修课。

  《被喜欢的心理学》的需要通俗又朴实,喜欢心理学可是又怕看那些绕口的心理学术语的人可以随手拿起,一定会在书中看到自己或者周围同事的影子,因为我们都是普通人,是有个梦想的普通人。它能让我们看到行为准则,也能看到知心朋友,是严师更是益友。

  读完全书最喜欢保持朝气蓬勃的七个提示,保证一定量的社交,经常思考,切勿急躁,懂得灵活变通,避免受伤,远离烟酒,最后是锻炼身体。是不是你也觉得很实用,这就是生活的平衡,平衡自己的身体,也要平衡自己的内心。

  18年年初读完这本《被喜欢的心理学》,我想我最想做的是做一个内心平静的人,就像书中最后一章说的那样,不要太在意别人,更不要美化自己,平常既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