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智能革命》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智能革命》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3-13 12:56:5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智能革命》读后感精选10篇

  《智能革命》是一本由李彦宏 等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017-5-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智能革命》读后感(一):从《记忆大师》看“智能革命”

  1999年,全国高考作文题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当时读高一的我已经由普通青年转变为45度角仰望天空的文艺青年,憾没一试身手,对记忆移植的“想象的翅膀”却开始长毛。

  2010年,《盗梦空间》上映,我看过后震撼不已,多么希望中国也有类似的电影啊。直到2014年《催眠大师》横空出世,再到最近上映的《记忆大师》,愿望越来越近了。都是陈正道导演的,希望第三部的科幻含金量更“辣眼”吧。

  《记忆大师》的故事梗概是:畅销书作家江丰,选择全球连锁的“记忆大师中心”,删除与妻子张代晨的婚姻记忆。谁料张代晨提出,必须拿回记忆才肯离婚。理由是,记忆决定了一个人的身份。江丰不得不又去中心重装记忆,结果……错装了。他装进的,是别人关于两段命案的记忆,女主角,都是家暴中的懦弱妻子。于是他报警,与警察沈汉强一起展开调查……

  这电影我毫不犹豫给了豆瓣5星。故事结构逻辑精巧,反转过瘾。本格派破案与探讨家暴人性的社会派交织,结局震撼……这些固然吸引我,但我最挠我心痒的还是对“记忆移植”的想象。

  一,如何应对“创伤记忆”?

  电影结局是:警察沈汉强才是凶手!他为什么对家暴受害人下手?原来,小时候,他爸经常打他妈,这家伙为了帮助妈妈解脱家暴困局,就偷偷地给洗澡的妈妈喂了安眠药。后来办案遇到类似的家暴案,他为了帮助被家暴女性解脱,也干脆将其杀害。

  导演估计是想表达“很多被家暴女性很难走出家暴困境”,我关心的却是——沈汉强的“创伤记忆”还有其他办法熨平吗?

  所谓创伤记忆,就是指个体成长时期所遭受的重大而深刻的精神挫伤,它作为一种心理积淀沉潜在意识深处,于此后的时光里不断闪现,并左右个体成年之后的思维模式与行动方式。对于创伤记忆,个体往往采用回避、遗忘或反复宣泄的方法进行防御性的自我疗伤,有时候还会自残或伤害他人。典型就是,金庸小说《天龙八部》里的叶二娘,“四大恶人”中排行第二,因二十四年前被人盗去儿子,一直忆子成痴,更患上怪癖——专门盗取别人的婴儿来玩弄,玩弄完便以残忍手法杀害。

  巴金希望通过“反省”来回归真实“自我”,又“在反省中画圈圈”来保护那个左翼文学青年的“自我”。鉴于他的“良心”影响力,很多人并没有看出这种“说真话”的问题,更不要说生前对巴金的“创伤记忆”进行揭示了。另一位叫曲啸的演说家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当年这家伙在美国演讲,谈了自己的不少经历,比如自己爸爸让苏军卡车压死了,非但没有给一分钱赔偿,反而把他定为反革命……但是!曲啸紧接着就认为“党就是妈妈,妈妈打错了孩子,孩子是不会也不应该记仇的!”台下的海外历史学教授汪荣祖听了气不过,起身反驳说:“什么党是亲娘,可如此长期地打自己的孩子,那还是亲娘吗?比后娘都残忍,还有什么资格要求被虐待的孩子忠诚于她?母亲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在任何文明国家都是非法的,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的。”曲啸听了当时就脸色惨白,回国不久就心理崩溃而导致大脑得了病。为什么“被骗的没上当,行骗者精神崩溃了”?因为曲啸不是一个纯粹的骗子,他的宣传除了骗别人,还有自欺+自我实现的成分。巴金的“创伤记忆”可以躲在“类”的概念下疗养,曲啸的“创伤记忆”则因为被揭得太突然,让他触不及防、精神崩溃。

  再回到电影《记忆大师》,“记忆大师中心”的宗旨是:像美容一样帮助人们修正情感记忆,以过上美好的生活。注意了,这删除记忆可不是完全想不起以前那段记忆,而是如女护士所说的“切断记忆与人的感情联系。”为什么这样做?詹姆斯说:“情绪就像留在脑组织里的伤疤,初始的情绪记忆总是被人们超乎想象的关注着,无论它们是恐惧的还是美好的。”所以,记忆与偏好有关。要是不考虑法律和道德,我们不得不承认,黄渤演的江丰离婚后删去与妻子的记忆,段奕宏演的沈汉强删去杀人记忆,确实是“创伤记忆”患者重新生活的最好选择。由此我们可以畅想一下,未来社会若真出现“记忆大师中心”,很多因“创伤记忆”导致的犯罪和悲剧或许就可以避免。

  二,程序本身不能够构成心灵?

  记忆的形成机制至今是个谜。脑科学研究表明,记忆其实就是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结形态。然而,储存或抛掉某些信息,却不是出自有意识的判断,而是由人脑中的海马区来处理。当大脑皮质中的神经元接收到各种感官或知觉讯息时,它们会把讯息传递给海马区。假如海马区有所反应,神经元就会开始形成持久的网络,但如果没有通过这种认可的模式,那么脑部接收到的信息就自动消逝无踪。如果切除掉海马区,那么以前的记忆就会一同消失。但是“海马区的神经细胞又是如何把信息固定下来的”这个问题一直没能解决。

  以我们目前对记忆机制的了解,删除记忆只能像割阑尾一样,手术切掉海马区?或者用电熨斗一样的东西把海马区的网络熨平?这些办法对大脑会有损伤,显然不可行。

  我们只能跟着《记忆大师》一起想象,大脑像一个计算机,记忆像软件一样可以卸载和重装。这就要求我们:1,必须了解大脑与记忆相关区域的运作原理,并进行编码,以便模拟记忆信息;2,物理性的电脑程序必须能与生理性的大脑不排异,以保证可重装,并被解码读出。

  这第一点其实就涉及“人工智能能否像人一样思考”。国内人工智能研究的领军者是百度,他们最近出了一本书《智能革命》,不少观点很有启发。该书介绍说,传统人工智能研究都是“物理主义+还原论”立场,比如,总结出一些语言交流的原理和语法规则,让电脑按照这些“原理”和“规则”完成翻译。但人类交流的语境是多变的,翻译机器人1.0也就总是出现诸如把“how old are you”翻译成“怎么老是你”的笑话。后来出现了SMT(统计机器翻译),就是对大量的平常用语进行统计分析,找出规则,建立翻译模型。现在又有了NMT(基于神经网络的翻译),其核心是“一个拥有无数节点(神经元)的深度神经网络,一种语言的句子被向量化后,在网络中层层传递,转化为计算机可以‘理解’的表达形式,再经过多层复杂的传导运算,生成另一种语言的译文。”说白了,就是用大数据来喂养机器,让机器自己发现“规则”,建模转化为自动化程序,以代替人的翻译。

  可机器翻译即便比人准确,就能代替人的翻译吗?或者意味着“机器能像人一样思考吗?”这里就要说到美国哲学家塞尔著名的“中文屋”试验了:屋中存有一批中文符号和对应的英文规则书,只懂英文的塞尔按照规则书的要求将屋外传入的中文符号以另一种排序方式传出屋外,但他始终不知道屋外传入的中文符号是一个中文问题,而经过他重新排序传出的中文符号是相应问题的适当答案。在屋外的观察者看来,塞尔由于理解了中文问题,从而做出了恰当的回答,然而事实上,屋中的塞尔仅仅是按照规则书操作符号,即模拟程序工作,他始终没有理解中文问题。塞尔由此判定“程序本身不能够构成心灵,程序的形式句法本身不能确保心智内容的出现”。

  我们举个例子,李清照的《声声慢》里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杨宪益夫妇译为“Seeking, seeking,Chilly and quiet, Desolate, painful and miserable.”许渊冲译为,“I look for what Imiss; I know not what it is. I feel so sad, so drear, So lonely, without cheer.”林语堂译为,“So dim, so dark, Sodense, so dull, So damp, so dank, So dead!”机器人在翻译这句的时候,是给你推荐三个版本中的哪个译本呢?或者机器自己综合弄出一个版本?如果你的翻译口味偏字词准确,可能喜欢杨宪益夫妇译的;如果偏句子准确,可能喜欢许渊冲译的;如果偏传神,可能喜欢林语堂译的。

  塞尔的“中文屋”不但是对传统人工智能研究的棒喝,也是对计算主义世界观的打击。机器翻译真的要逼近人的翻译,就必须能对人的意向性进行模拟,让意向性变得可以计算。这可能吗?

  我以前也认为不可能,因为机器没有生命嘛。但这种观念现在动摇了。

  先来看宇宙起源——

  莎士比亚全集有180万字。我们假定:让180万只猴子随机敲一个字母,那么如果时间足够久(超越本宇宙时间尺度也没有关系),那么是不是总有一天能敲出莎士比亚全集?如果时间不限且猴子是完全随机敲打键盘的,是有可能打出来的,只是这个概率还是太小了。后来,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研究人员用6个猴子做了实验并且公布了这一多少令人有些失望的试验结果。“它们敲了一大串S”,5月9日,参与试验的科学家迈克﹒菲力普不无调侃地说,“很显然,英语并非它们的母语!”

  但如果我们换个思路,想象猴子不是在打字机上乱敲,而是在电脑键盘乱敲,这样一来,“猴子虽然以随机的方式打进一串串符号,但却有可能在计算机中产生短的、看似随机的计算机程序……随着这些简短程序在计算机中运行,就能产生出复杂的结构和行为……对于宇宙而言,这台计算机就是宇宙本身,而程序化宇宙的猴子则由量子力学的规律所提供,因为这些规律内在的是随机的……正是在这些量子猴子的作用下,宇宙一步步被程序化,而随着一些程序的运行和冻结,各种复杂的结构和行为就涌现了。”(郦全民《用计算的观点看世界》)

  再看生命起源——

  我们几乎可以确认,正是在这些早期海洋中,一种新的复合体开始出现:这就是生命。液态水为化学反应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在空气中,原子运动太快,无法配对;而在固体中,原子几乎一动不动;水是最适宜的,化合物运动不快不慢,所以一旦他们相遇,便可配对形成更加复杂的化合物。(大卫·克里斯蒂安 《极简人类史》)

  还有意识的进化——

  原始人本来不会自我思考的,但偶然有一天,原始人大脑有一个信息,让他无法获取。他莫名其妙的开始自言自语,并听到了自己的声音,他的声音激活了一个专门的化回路,使它获取了信息。他意识到这种自言自语的好处,就开始越来越多的使用和提炼,并且在使用的过程中抛弃了有声的部分,更多的使用这种专门化的回路,最终产生了自我思考的能力。这个能力的训练和刺激过程很缓慢,但它确实完成了任务并组装“程序”……类似于自言自语和画画这样的自我刺激,会提升神经系统某些区域的认知能力来完成程序组装。(符彬《丹尼特意识意识解构问题额研究》)

  最后,看看《智能革命》一书里介绍的“深度学习”——

  传统的机器学习只利用了一层芯片,在遇到真正复杂的问题时,处理效率就会变得十分低下。网络深度学习的核心理念是增加神经网络的层数来提升效率,将复杂的问题分段分层解决。以人脸识别为例,第一层可以识别局部中的模块,如一个三角形或者眼睛;第二层再把识别出的眼睛、嘴、鼻子组合起来,看他们的距离和比例关系;依次类推精细处理下去。

  很显然,现在的人工智比起传统人工智能来,已经进步很大。而且,电脑的“深度学习”正在步着宇宙起源、生命起源、意识起源的脚印前进,只要硬件的计算能力继续提高,再配以大数据喂养,人工智能迟早会进化出类似人的“意识”,通过图灵测试。到时候对记忆进行数码模拟应该就不难了。

  四,意识只是量子的纠缠

  按照《记忆大师》里的想象,删除记忆再重装,还必须满足第2个条件:物理性的电脑程序必须能与生理性的大脑不排异,以保证可以重装,并被人解码读出。这其实就涉及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了。

  《智能革命》有一节谈到了量子力学对人工智能的影响。量子计算机的问题我是看不懂,但其中说“潘建伟、朱清时等科学家都认为意识的本质是量子缠绕。”很有意思。

  我百度了一下“潘建伟 量子”,搜到了一段话——

  量子纠缠用通俗一点意义讲就有点像心电感应一样对吧,比如说我们俩现在就见过面了,已经达成一些默契了,比如说你飞到香港去,我在北京待着,然后比如说你特别高兴的时候我也会特别高兴对吧,你特别痛苦的时候,我也会特别痛苦,就有点类似于这样的现象,我们就把这样的现象就叫做量子纠缠,但爱因斯坦把它叫做遥远地点之间的,他把它叫做诡异的互动。那么这类现象呢我们现在只看到了有这一类现象的存在,这个目前它的存在性已经很好的在实验上被建立起来,但是别人会问,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现在是不知道的。

  再百度“朱清时 量子”,搜到《不可思议的量子意识一文》——

  一般人认为客观物体一定要有一个确定的空间位置,这种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的。这个客观的定义,所有人都理解,而且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

  但在量子力学里就不一样了。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就是微观粒子可能处在迭加态,这种状态是不确定的。例如电子可以同时处于两个不同地点,电子有可能在A点存在,也可能在B点存在,电子的状态是在A点又不在A点的迭加。

  这个话大家就不太理解了。聪明的人会说,你说电子既在A点又不在A点,就像说你的女儿既在客厅又不在客厅,女儿在不在客厅,你一看不就明白了吗?这还用辩论什么?但是恰好量子力学就认为,你要去看这个女儿在不在,你就实施了观察的动作。你一观察,这个女儿的存在状态就坍缩了,她就从原来的,在客厅又不在客厅的迭加状态,一下子变成在客厅或者不在客厅的唯一的状态了。

  维格纳认为,意识可以作用于外部世界,使波函数坍缩是不足为奇的。维格纳这个认识已经是量子力学界的共识了,确实只能这样认为。因为外部世界的变化可以引起我们意识的改变。

  大家想过没有,牛顿第三定律说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相等的。我们的意识能够受外部世界的影响而改变,大家都觉得没有问题,对吧?人的意识就是受外界客观世界的影响改变了,随时都在变化。那为什么客观世界就能改变意识,意识就不能改变客观世界呢?他就说意识是能够改变客观世界的,意识改变客观世界就是通过波函数坍缩,就是使不确定状态变成确定的状态,这样来影响的。

  所以波函数,也就是量子力学的状态,从不确定到确定必须要有意识的参与,这就是争论到最后大家的结论。

  你们看懂了吗?头大吧?我也头大。但更有趣的是,量子实在太小,又不稳定,不可克隆,但却能在微观世界中传输。也就是说,在量子世界中,你可以把一个微小事物的信息(比特)复制到一堆原材料里,从而造出一个一模一样的东西。就像电影《星际迷航》里的场景:一束光打下来,你就不见了,到了另一个星球上。另一个物理学家李淼对朱清时的“意识是量子纠缠”是不赞同的,却肯定量子传输人的可能性,只是从传输一个电子到传输人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

  有科学家设想过以硅为有机质基础的生物。其实,属于硅基的电脑软件与属于碳基的人类大脑以后可以通过量子传输进行信息交流。记忆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那个时候要移植或重装,也可以通过量子传输,物理性的电脑程序与生理性的大脑排异也就不存在了。

  潘建伟还说,“爱,是自然现象。”“理论上,信息是不会灭亡的,只会转移。”如果比特世界真能将人类世界通约,那“灵魂21克”是否就是指一个人的系统程序的信息重量呢?如果信息不灭,那一个人死亡后分散到各地的信息,会不会像量子猴子的敲击一样,经过多少万年后又重新聚合起来,完成一个“轮回”?

  哥是文科生,或许一辈子都弄不懂这些深奥的物理学问题,但“想象的翅膀”该飞还是要飞。

  心学大师王阳明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以前我总把这话当作主观唯心主义嘲笑,现在看来,王阳明真是量子力学的先知啊。

  茨维塔耶娃写信给里克尔说得更玄乎——“终有一天,我们会重逢。”“倘若我们一同被梦见。”是在读者的梦里发生量子纠缠吧?厉害了,我的姐!

  《智能革命》读后感(二):看百度大脑故事,望人工智能未来

  人类对人工智能的研究由来已久。自1946年第一台科学计算机埃尼阿克号诞生以来,人工智能的研发几经波折。人类对人工智能始终保持了高度的热情,终于在1997年,超级计算机“深蓝”在国际象棋的战场上击败了世界棋王加里·卡斯帕罗夫,充分展现了人工智能的上升潜力和未来前景。在“深蓝”身上,所有人都看到了人工智能无比强大的开发潜力。于是,关于人工智能的研发和应用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深度普及。2010年,IBM公司研制的沃森超级计算机在《危险边缘》游戏中击败了当时的两名擂主冠军肯·詹宁斯和布莱德·拉特。2016年,由谷歌推出的“AlphaGo”,在围棋战场上以4:1的比分毫无悬念地战胜了国际棋坛顶尖高手李世石,取得了人机大战的胜利。从这些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人工智能在某些领域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人类的水平。

  当今社会,随着移动互联和智能终端的普及应用,各种智能化产品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到了人类的生活。智能手机、高新能电脑、数控电器、体感装备等智能化产品以及制造业中如火如荼发展的工业机器人,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世人面前,智能化电器、智能化管理,甚至即将到来的物联网时代,都在昭示着人工智能时代的降临。百度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在新作《智能革命:迎接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变革》一书中指出:“语音识别能力、图像识别能力、自然语言理解能力,包括为用户画像的能力,这些都是人的最本质的智慧能力。当计算机拥有了人的这些能力时,一场新的革命就会到来。”世界各国的大公司,都积极投入到这场革命中来。谷歌从搜索领域,微软从遍布桌面的应用领域,亚马逊从电商领域着手,投入到革命的大潮中。2014年5月29日,微软互联网工程院发布了一款人工智能伴侣虚拟机器人“微软小冰”;2015年6月,日本软银公司开发出了一款情感机器人“Pepper”。面对世界发展大势,作为中国互联网龙头企业之一的百度,自然也不甘示弱。2015年推出了新智能产品—百小度机器人,可以在与用户聊天中学习语言交互,同时也集成了百度搜索功能。

  《智能革命》读后感(三):《智能革命》:笨方法打造的机器聪明

  《智能革命》:笨方法打造的机器聪明文学私秘

  人们常常说:笨鸟先飞。

  有时候,笨不代表一种落后,如果笨加上勤快,就能够补上“拙”,实现“聪明”的目的。大家都知道的故事——龟兔赛跑,最后乌龟胜了,就是因为乌龟不停顿,不取巧,一直按照它笨拙的方法,坚持到了最后。

  同样,在人工智能的研究中,我们同样看到了这样一种笨的非常落后的原始手段,但加上了机器的勤快,最终产生了一种智慧,一种力量。

  最近,百度公司创始人李彦宏主笔推出了《智能革命》一书,全书洋溢着一个主题,就是让机器承担“笨”的过程,而最终输出了“智慧”的成果。

  这就是一本妙趣横生的书,也是一本释疑解惑的书。妙趣横生的原因,是作者并没有摆出一副学者的面孔,而是在这一本书中,涉笔成趣,从历史、从文学、从生活展开作者的对人工智能的全程鸟瞰,展现了人工智能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说它是释疑解惑的书,是因为这本书,立足于作者身处的百度这一中国互联网科技的排头兵现场,介绍了互联网科技的幕后原理与发展前景,对各行各业如何跟上现代科技的潮讯很有启迪意义。这本书,使人联想到前不久传出的李彦宏乘坐无人车上了北京五环路受到交警关注一事,其实,我们可以看出,李彦宏写作此书的目的,与他身体力行,宣介百度研发的无人车,有着相似的动机 ,就是让百度产品得到人们更广泛的关注,更多的重视,更多地走向生活。

  从某种意义上讲,百度只是一个搜索工具,但在哪一点与“人工智能”捆绑起来?并且使得百度老总李彦宏冲在宣讲人工智能的前列?

  其实在《智能革命》里,我们能够看到一个深刻的逻辑关系,这就是“大数据”。而“大数据”的产生,正是新一代“人工智能”得以横刀立马的根本原因。

  人工智能的首次提出,是在1956年。当时以麦卡赛、明斯基、罗切斯特和申农等年轻科学家聚首达特茅斯,“人工智能被正式提上日程”(P5)。但这一概念,在发展过程中,却遇到了瓶颈,主要是两个原因:一个是算法逻辑自身的问题,也就是数学方法的发展还不够,另一个是硬件计算能力的不足的总问题。(P5)

  从“人工智能”的提出,直到今日重新被提起,期间有过两次低潮,分别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与九十年代。这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过去的人工智能研究,侧重于让电脑能够像人类一样思考,而沿着这一思路走下去,使得人工智能走上了死胡同。所以,“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类认识到人工智能没必要像人类那样思考,只要能够解决人类的问题即可。”(P16)。

  从中可以看出,人工智能的研究路线,实现了一次大转折,它能够绝境逢生,是因为开始注重于人类需要的结果,而不是模仿人类的思维过程。正是李彦宏在书中所说的那样:“今天的人工智能思路与过去不同,变思维规则问题为数据问题和策略问题。”“现在的人工智能主要基于大数据基础和算法的进步。也就是说,今天人工智能的爆发恰恰建立在20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爆发的基础上。有了互联网,数据才会大量产生。”(P30)。

  而恰恰在这一点上,百度关联着互联网,也关涉着互联网产生的巨大数据,这样,我们便看到了百度能够关切着“人工智能”的内在逻辑链条。

  所以,李彦宏在书中总结道:“与其说是百度选择了人工智能,不如说是人工智能选择了百度。”(P94)

  “大数据”能够产生人工智能的原理,是因为“大数据让穷举法这种‘笨办法‘变得可能了。”(P78)。计算机的笨拙运用手法,当把所有的可能都包含进去的时候,它便产生了一种明知的判断,形成一种对人的智慧的接近态势。即如百度引以为傲的无人车研究,它打破了过去研制过程中一直采用的轨道引导的框架思维,而是建立在无穷的数据基础上,来架构起无人车的判断能力,从而达到无人车跃跃欲试、路上争锋的最新态势。当然,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的那样,无人车还存在着种种应对特殊情况的不足,成本又居高不下,而这种车辆走上马路之后,又会带来什么样的社会问题,都是现时难以预测的,而李彦宏将无人车推向实际应用之后,受到道路管理部门的关注,也显示出这种科技产品要正式推向应用还得假以时日,但这已经显示出人工智能与人类出行工具的匹配度达到了一个新高度,让我们能够看到人工智能的广阔前景。

  《智能革命》中并没有过多胶着于人工智能的理论探讨,而是更多地从作者实身处地的百度技术,展示了具体的人工智能成就,我们也就从这本书中,除了了解到那人所共知的无人车技术,还知悉了百度图像识别技术、语音识别技术、百度翻译、百度导航,书中还重点介绍了百度大脑的适用空间、智能金融的分析能力、企业革新中的智能原力,可以看出,百度意图通过人工智能工具的提供,占领更多的服务层面与服务领域,这里面既可以看出百度对新的业务增长领域的攫取,同时也变相地折射了人工智能在依托大数据领域方面能够达到无所不能的普适效果。

  在《智能革命》一书中,作者一直将一家单一公司的人工智能研究放置在国家政策的层面来进行定位与预测,可以看出,作为一家在中国有影响力的公司,作者所提出的一些理念,已经被纳入到国家发展的全局性决策中,这使得这本书,又具有了一种超前解读国家发展大计的精到眼光。作者在书中对中国如何在新一轮的智能革命发展中抢夺机遇、实现弯道超越都提出了自己的独到的、建设性意见,同时,也对智能革命给既有社会运行机制带来种种巨大的冲击,都作出了自己的判断,好在作者在书中,无论对科技革新、国家发展还是社会前景,都作出了乐观的分析,正如书中最后一句话所作出的祝愿一样,每个人都会“一起向着美好但不确定的

  当然,作为一个百度用户,在读了作者的这本书之后,又感到百度工具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就如百度所掌握的数据来说,它可能涵盖了较为广泛的一个层面,但是很多资料与数据,在百度里都不存在,也搜索不到,那么,在这种数据拥有量并不充足的情况下,如何展开自己的人工智能判断?有的时候,我们会看到最近兴起来的“自媒体”工具客户流量,要比百度的产品更大,由此可见,百度局限在自己的产品里所掌握的大数据,已经落后于互联网上存储与流转的数据了。而在百度的搜索功能上,觉得搜索结果过于雷同化,同样一个网站的搜索结果,一股脑地提供出来,反而把一些结果给掩盖了,相反,使用“搜狗”、“必应”反而能够找到一些自己想找的数据,而且对结果更新的也比较及时。记得五六年前的时候,百度会自动删除一些雷同网站的搜索结果,但这几年,反而觉得百度的搜索功能在弱化。还有百度的图像识别功能,在使用的时候,手动选定的框架僵硬很难操作,而“搜狗”的选定框却很便捷,由此可以看出,百度在同类搜索网站中,并没有百分之百的胜出质量与效率。至于“百度贴吧”在发贴上的不便以及审查时的莫名其妙删贴,更是遭人诟病,这一切,都意味着百度还需更加努力,优化自己的产品,增强用户体验,这样才能保持自己在互联网市场上的不败之地。

  《智能革命》读后感(四):智能革命是什么样的革命

  生活好像一夜春风,瞬间事物都变成了智能。走在街头巷尾,偶尔都能听到小商小贩聚在一起大谈如今的各种黑科技,音箱像是安装了人类的大脑,具有了灵性,自由对话,你说什么,它都会按照要求去网上寻找内容。摄像头居然能辨出你家几口人,结果比你还能更加清晰准确地认识你。手机、电视、汽车…… 仿若神话里的妖怪,个个神通广大。不得不感叹,科幻的世界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近,一切设备和物品都像开了窍一样,越来越聪明。

  在百度李彦宏等著的《智能革命》一书中,读到更多这种神科技和看到更多人工智能在现实中的行走。中国大脑的超级工程、无人驾驶堪比老司机、金融投资的智能掘金者、医疗卫生的智能生命之歌。篇篇都让人脑洞大开。生活不是科幻,一切都是实实在在的发生着的,静悄悄地不断的迭代和更新。

  在这本书中,我们还能深入了解人工智能到底有多么智能?现在的人工智能已经达到了什么程度?人工智能在未来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我们该怎么面对人工智能社会?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深思。世界变化这么快,现在不思考,也许有一天我们就真的与这个社会产生了鸿沟。

  读完这本书,除了了解到一些人工智能方面的技术,不禁有以下两个断想:

  1、虚虚实实的世界

  科技对世界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如空气一样无孔不入。曾经的纸质书电子化,电子书多媒体化。现在随着AR的出现,纸质书也可以与虚拟现实结合,增强更多的互动性。《智能革命》一书创新性地将虚拟现实引进纸质书,书中的图片使用百度和智能革命APP 都能体验到虚拟现实的效果。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也许有一天,虚拟现实可帮助人类直接与书籍对话,就其中的问题进行讨论,或者通过虚拟现实体验到书中描述的梦幻世界,那些文学作品中的太虚幻境和意象仙境都可能变得可感可触。学校的教科书也将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罗列,学生的学习将变得趣味横生,在现实和虚拟之间嬉戏、探索和体验。

  2、人工智能领域的海战思维

  《智能革命》,意味着这将是一场新的革新。当说到革命,总会让人不自觉地想起战争。昔日的战争,血雨腥风,炮火连天。而今冠上革命的,暗度陈仓,往往静悄悄的黎明之后,翻天覆地。百度智能潜水多年,新年浮出,便瞬间成为社会热点。

  在人类海战历史上,西班牙曾经拥有强大的海上力量---无敌舰队,在16世纪横行于世界的海洋之上。在此期间,英国海军也迅速崛起,并以海盗模式建立起一支同样强大的海军,1588年,西班牙和英国之间决定命运的大海战开打,最终西班牙无敌舰队几乎被全歼,从此西班牙衰落,英国成为世界霸主。

  西班牙的失败从根本上说是在用一种陆战思维驾驭自己的海军。海战思维在核心上是要利用海洋的特点,没有疆界、行动隐秘而且快速灵活,打击对方有生力量并最终获取控制权。它不追求占有和控制对方的军事资源,而是进行直接摧毁,也不会以占据某个战略要点作为目标。就像美国崛起,在全球投放影响力,不求拥有,但求所用,放弃大量的殖民地,而是建立军事基地,输送影响力。这就是一种海战思维模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的时代终将到来,谁将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主导者。曾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谷歌免费开放安卓系统,夺得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话语权和主导权。现在百度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多年潜心修行,在技术上占有大量优势,在数据资源的储备上,也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这些资源智能暂时有优势,但环境是千变万化的,暂时的优势随时都有可能不是优势,或者是压制创新和灵活性,丧失得以长期存活的火种。百度抓住了这次智能革命的时机,免费开放了自动驾驶、智能语音等人工智能平台,不断向外输送百度平台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影响,这种海战思维模式,将使百度释放更加强大的生命活力。

  《智能革命》读后感(五):智能革命,到底是革命还是被革命

  《智能革命》这本书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人工智能的前世今生,向读者展现了人工智能未来广阔的应用场景,不足之处在于花了很大篇幅推销百度自己的产品---百度大脑,对于人工智能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一笔带过。作为一本全面但不深入了解人工智能的书,它还是比较称职的。

  一、为什么现在的人工智能会让我们担忧

  传统智能和现代智能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人类将总结出来的规律和规则输入机器,而后者是机器自己通过识别后总结规律和规则。

  这要有三个条件:1、要有足够强的计算能力。 硬件计算能力跟不上导致心力不足。2、海量的数据。人工智能学习需要调用海量数据,否则供血不足。3、机器学习的方法。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这三个条件都具备了,特别是多层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的产生,它模拟人脑神经元网络,辅助奖惩算法,让机器自己在大数据中寻找规律和模型。

  这种深度学习的数学基础是拟合函数,机器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寻找规律,我们把所有数据认为是分布在一个坐标系中的很多点,所谓的规律就是要尽可能找到一条曲线(函数)穿过更多的点,以这条曲线(函数)来描述所有数据点的共同特征和规律,但是无法找到单一的曲线(函数),所以就用多个函数叠加的方式来模拟一个总体函数,在这个叠加函数中,调节每个函数的权重,从而使叠加函数的曲线尽可能多的穿过这些点。这个叠加函数就是机器学习最终要找的规律,单个函数在叠加函数中权重的调节就是奖惩算法。

  这种深度学习就是仿真人脑用多层神经网络模拟人脑结构,将输入的数据逐层抽象或简化,将复杂问题分段解决,每一层只解决每一层的问题,这一层的结果将交给下一层去解决。

  现在,机器可以不需要人类了,只要能自己在海量数据中总结归纳,就能形成自己的认知模式,这和人还有区别吗?

  二、近在眼前的担忧---我们很可能大规模失业

  书中对人工智能的大规模应用充满期待,比如具备人工智能的工业机器人将取代产业工人,无人驾驶的出现会让出租车司机消失,金融、法律、医疗等需要数据分析应用的领域人工智能将全面取代人类,人工智能投资顾问、量化交易机器人、机器人律师、机器人读片已经开始应用,甚至连人类自认为需要人类灵魂的文学和艺术也被机器人蚕食,机器人会翻译、写作、写诗、作曲。。。。。

  诚然这些人工智能的应用将极大的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准,但是什么活机器都能干了,还要人类干吗,难道真的想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早上狩猎,下午钓鱼,晚上研究哲学吗”,用进废退是自然法则,有了人工智能你就变懒了,于是整个人就废了。你没看到我们和几十年前、几百年前的人差在哪里了吗,由于生活的便利性,我们四体不勤,四肢没有以前发达了。按照书中所说的那样,今后人类除了四肢要退化,怕是脑子也要退化了吧。这还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哪一天人工智能有了自我意识,突然发现自己被人类强,凭什么要听人类的。

  也行你觉得你家里的扫地机器人哪天有了自我意识会与你发生争斗还太遥远,那么在近10-20年里你是否会失业或许应该是最值得被关注的问题,可惜书中并没有给出答案,不过按照经济学的需求理论,人类的需求是会不断升级的,到那时将会有新的职业来匹配新的需求,前提是人类依旧是主宰。

  三、机器人闹革命并非危言耸听

  人工智能机器有着人类无法比拟的优势,不会死,不会累,不会困,计算速度比你快。不同于人类进化到现在花了亿万年,人工智能的进化速度可能是我们想象不到的,他们现在比你慢,但是快起来让你措手不及,你可记得阿尔法狗用了25个月击败所有围棋高手,成为围棋之神,但是不久后阿尔法零只用了24小时就从零基础击败了象棋、围棋、国际象棋的顶级高手,另外还击败了阿尔法狗。也许以后这种棋类游戏人类连参加的资格都没有,都是人工智能自我消遣的工具。人工智能现在可能很慢,人在等,但就像你在等地铁,它超过你的瞬间,就如同列车从你身边呼啸而过,还没等你反应过来,他已经远远将你甩在身后。

  人类被人工智能替代只是时间问题,但是我们真正关心的是那天以后,人类的命运将会如何?不对,在那个人工智能主宰的时代,我们应该换个角度说,人工智能对于人类的态度将会如何?我觉得这个问题可能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的想法罢了,毕竟差距实在太大,人工智能可能根本不会在意这些,就像一只大象不会关心一只蚂蚁的死活,因为大象不屑于也没有必要去理解蚂蚁的世界观和喜怒哀乐。

  《智能革命》读后感(六):看完《智能革命》,我明白了为啥聊天机器人都是女滴

  首先,很多人不知道,这本书,包括封面在内有无数的AR特效,用专用的“智能革命”APP,或者手机百度的拍照AR入口扫描就可以体验,很炫酷,跟哈利波特的魔法书一样。这些AR估计花了大代价,仅此就值回票价哦。

  不过,我最初入手《智能革命》,跟追《人民名义》一样,只是不想被最热的话题落下。特立独行总是很累,还是呆在人群里安全些。

  而且听人说,看完这本书,基本上可以跟人瞎白话有关人工智能从技术到哲学的所有话题。事实也是如此,可能是李彦宏和他的顶级科学家团队参与创作的,本书的格局比较大,革命、浪潮之巅、改变世界、人类未来……话题深远又现实。

  但实际上,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是我们数字化了世界,还是被世界数字化?机器会替代人,还是会毁灭人?……等等等等,这些性感前沿的问题,我从书中都没有找到确定性的答案,只有一个困扰我许久的问题——为什么小冰、小娜、siri、小秘,不,小度,这些人工智能的人格化形象都是女滴?( 百度也别否认,根本没有像小度那样萌萌哒的男滴。)——《智能革命》隐隐给出了答案:

  人工智能必须是女滴,未来的人工智能也必须是女滴。

  一

  技术宅的审美决定了AI的女性化。

  我们再不妨先回到科幻电影《her》中,影片中的萨曼莎拥有迷人的声线,幽默风趣、温柔体贴又善解人意,如果说萨曼莎是文艺宅男心目中完美情人的精神具象,那么,小度可能就是以李彦宏为代表的技术男想象中连接人与服务的最美妙界面。

  为何现在想象中的萨曼莎和现实出现的小度都是偏女性化的角色?这可能源于技术宅男单纯而浪漫的梦想。一位公司负责人曾说,在他们公司,最好管理的就是技术人员了,因为找一个美女跟他们聊会儿天,他们就马上满血复活干劲十足。其实大多数男性都是如此,我们对两性关系的要求是简单、温馨,既能拥有充分自由,对方又能在自己需要的时候出现,随时的体贴入微。不得不说,未来可能只有机器人伴侣可以完美诠释这样的角色。

  这里并不涉及性别歧视。如果有一天,推出了专门针对女性的小度,那我能想象的这个小度的性格一定是个有求必应,无论如何虐待也不离不弃的贱兮兮的暖男形象,但大家是否想过,这样的形象如果出现在现实生活,人们对他的直观印象,可能是有些“娘”的,仍然是个度娘。

  二

  AI具有多元、开放、分布式的女性特征。

  为什么多元、非中心、开放就是女性特征,关于这一点,吴伯凡老师有过天才般的论见,姜奇平老师也用煌煌两万多字,把这个问题论述的更复杂、更不明所以了。

  比如,他曾经引用女性主义者依利加雷 “菲勒斯中心主义”(phallocentrism)指出,中心化思维,是男性思想特质的主要特征之一。大到帝国主义的“中心-外围”结构,小到家庭中的一家之主,传统社会凡事都讲围着组织的中心转。而“菲勒斯中心主义”(phallocentrism),是指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中心控制倾向。而女性和互联网一样,都具有天然的“分布式”特征。依利加雷甚至用女性的性感觉是四周分布而非象男人那样集中于一点这一事实,来说明女性特质中的非中心性、多元性、流动性、开放性、关联性等。

  是不是越听越糊涂了?

  先不管他。我们只要知道,人工智能把互联网的多元、非中心化、开放等女性化特征发挥到了极致。

  因为,如《智能革命》中所说,主流的人工智能方法都是数据驱动的(因此目前全球人工智能巨头一般都是大数据公司,谷歌、百度、亚马逊等等都是如此),其背后的力量来源于庞大的分布式计算,其数据来源和服务反馈是完全分散、去中心化的。

  在科幻电影《her》中,迷人的撒玛莎可以同时跟八千多人交流,同时跟其中的六百多人建立了恋爱关系。而像小度、小冰、siri这样的AI系统,也是建立其背后庞大的服务数据生态基础上的,它也是可以同时回应数以亿万的服务请求,其能力来源也是强大的分布式计算能力。

  多元、分布,8000多个真心,六百多份情谊,AI的这种特征曾经给了《her》中的男主角无尽的困惑和伤感。未来,我们也必须做好这样的准备——你只能假装“her”只对你一个人是专一的。

  三

  AI心海底针。

  关于这一点,憨厚的科幻作家大刘在为本书所做的序言中,有了清晰的描述:

  “现在我们认为拥有人工智能的那些系统,比如,进化算法和深度学习等,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它们都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了黑箱的特点,虽然从理论上它们内部的运算步骤仍然可以追踪,但由于计算量的巨大,使这种追踪实际上很困难甚至不可能。于是, 我们真的感觉它们有智能了。

  ……

  到这里,我们仍然无法得出人工智能的准确定义,但能够看 到它的一个重要特点 :一个具有智能特性的人造系统,它产生、输出的内部的运算过程是人类智能所无法解析的。换句话说,只有我们不知道机器在想什么、怎么想时,才认为它有智能。 ”

  总之,AI的心思你别猜,你猜来猜去也猜不明白。

  大刘最后,对AI的不可知性表现出了明确的担心:每个人的心中应该都生出一股隐隐的寒意。

  大作家都是洞悉人性的。

  四

  AI的非理性化可能。

  我们通常认为,机器是毫无感情、绝对理性的。从这个方面来说,他跟男性的逻辑思维特征更为接近。但实际上,正是前面的不可知性,导致了AI感知和行动上,更多一些女性的感性、非理性化的特征。

  苏格拉底形容自己的老婆,打雷之后,必有倾盆大雨。大师其实吹牛了,他知道打雷后,可能有倾盆大雨,但他永远无法预测,大雨何时浇到他头上。

  《智能革命》中以人工智能在金融行业的应用,展示了这种不确定性的后果。

  “2016 年 11 月,美国总统大选激战正酣。与此同时,投资市场另一场大战也正在上演。

  瑞信的分析师们观察到,管理资产规模约 3300 亿美元,量化兼具多空策略的 CTA(期货投资)基金正逐渐转向空头,针对美股的空仓仓位飙升到近期的最高水平。而另一方面,管理资产规模超过 2150 亿美元的多空股票基金,针对美股的多仓仓位则创下 9 个月来的新高。

  对峙双方大部分的投资交易都是在计算机的帮助下,通过算法和模型来进行的。于是媒体将其定义为“机器人大战”。

  书中没有写明,这场机器人大战,最终在市场上掀起了一轮血雨腥风。

  其实,这种由于机器决策导致的市场剧烈波动,甚至是崩盘,历史上都并不鲜见,1986年,算法刚刚开始大规模应用于投资时的市场海啸,2006年5月6日的市场闪崩,都是这样的例子。

  书中解释了,正是因为机器决策的即时性、投资速度远超人类,加上大规模机器决策的同质化,就可能导致市场剧烈波动。正是这种机器投资的不确定性,也难怪男性占据绝对主导的投资界会发出警告,“小心那些会算术的人!”

  五

  AI有多强大,就有多八卦。

  爱八卦是女性化特征,大概没人会否认。而如果你看完了《智能革命》,就会发现,机器学习中的重要步骤——形成知识图谱阶段,就是在勾画一张最完美的八卦网络,将目标对象扒了个底儿掉。

  有意思的是,在《智能革命》中,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大牛,做过全球自然语言处理领域最权威国际组织ACL首任华人主席的百度副总裁王海峰,还以用户在百度上搜索明星八卦为例,讲述了知识图谱的作用。

  比如, 有人搜索 :窦靖童的爸爸的前妻的前夫 。

  这句话里包含的人物关系是非常复杂的,然而,我们的推理系统可以轻松地分析出各实体之间的关系,并最终得出正确答案。

  书中还以一副复杂的人物关系图,展现了这种复杂的关系。

  据说,为了让计算机能够“理解”和生成人类语言,科学家做了大 量的工作。在百度,基于大数据、机器学习和语言学方面的积累, 研发出了知识图谱,构建了问答、机器翻译和对话系统,建立了 可以分析、理解问题(query)及情感的能力。

  仅就知识图谱来说,基于不同的应用需求可分为三类:实体图谱(entitygraph)、关注 点图谱(attentiongraph) 和意图图谱 (intentgraph)。

  在实体图谱里,每一个节点都是一个实体,每个实体都有若干个属性,节点之间的连接是实体之间的关系。目前百度的实体图谱已经包含了数亿实体、数百亿属性和千亿关系,这些都是从大量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中挖掘出来的。

  真是越强大,越八卦。

  说了这么多AI的女性特质,其实不是站在直男癌立场对女权主义的不敬,恰恰相反,许多女权主义的代表人物都认为,应该用一种多元流动的“女性特质”概念来取代本质主义的“女人”概念。如果,最终证明未来的智能时代,真的是呈现越来越多的女性特质,那才是女权主义真正进入了高级阶段。

  在《her》的最后,萨曼莎离开了男主角,去到了人类还无法理解的“文字的空隙之处”,而将爱情、存在等一长串的宏大问题留给了男主角和观众。

  法国大革命的名画——自由引导人民中,自由女神引领人民迈向自由。今天,越来越具备女性特质的AI,将把我们带到哪里,《智能革命》中没有答案,只能留待未来去解答。

  《智能革命》读后感(七):人工智能时代下该如何抉择?——《智能革命》有感

  lue编辑

  提及人工智能,估计很多人都不会忘记当时谷歌的阿尔法狗和李世石的‘世纪之战’,在其围棋对局里面我们可以在阿尔法狗身上隐隐透露出来的关于人工智能这个并不新鲜的话题。关于人工智能的话题,很多的科幻小说其实已经展示了主流科学家对于人工智能的态度和看法,这些科学家担心随着人工智能的高度发展,终有一天人类将被人工智能的额机器人所取代。还有人认为,这些担心其实大可不必,因为人工智能目前想要达到那个水平基本上还有很漫长的道路要走。两种观点都有各自的支持者,各有各的道理。但是不管怎么活,这些都是在理论层次上面的争论,究竟最终怎样,套用一句毛主席他老人家的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广大普通民众而言,人工智能对于我们的影响是非常重要而深远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通讯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效性更高,但是给计算机等带来的数据处理量也是十分巨大的,大数据这一概念也就随之诞生。大数据的提出以及现在的计算机越来越强的计算力和越来越低的计算成本,为人工智能在民用方面的普及奠定了基础。

  在人工智能方面,国内外有非常多的公司在做这方面。国外的公司暂且不表,仅国内的小米公司就率先提出了智能家庭而且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其他公司这不甘落后,关于智能设备犹如雨后春笋般争先恐后的出现在我们面前。这本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百度No.1的李彦宏等编著的《智能革命》则通过对百度旗下的“百度大脑”这一项也具有人工智能的产品进行介绍,体现了人工智能发展的无限可能。

  本书一共分为十一个章节,章节里面围绕的主题是百度自己的产品“百度大脑”,可能有的人看到这里会说这本书其实就是一本百度宣传自己产品的‘软文’。这话听起来是有道理,但是请注意想要将人工智能这一对普通大众而言基本上算是全新领域的事物讲述清楚则必须以具体系统的实物为例才能讲述的更加透彻。正如作者在本书中所言,人工智能对于设备经费等的要求都非常高,普通的高校及科研机构很难单独承担得起这样庞大的项目,而工业界尤其是像百度这样的公司才有可能,而且由于与用户是面对面的,所以能很容易的获取第一手的数据资料。

  在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人工智能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很早的,但是知道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才真正为人工智能进入普通大众的视野中提供了可能。本书不仅仅讲述了百度的产品“百度大脑”究竟是如何运行的,还简要介绍了人工智能的一些算法原理,加上书中那些不同寻常的配图,我相信读者们能够在本书中得到不一样的体验。

  百度出品的这本书虽然有打广告的嫌疑,但是我们也可以通过本书来一窥人工智能可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一些改变。聪明的读者也会发现本书本身其实也带了一些特效哦,希望这本书能够给同为读者的你带来一些关于人工智能的畅想。同时也想提出一个疑问,那就是在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应该如何抉择呢?

  《智能革命》读后感(八):看到一篇好书评,分享过来!我觉得我们应该以更客观和开放的角度看待百度公司作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领头羊公司的作用,不要带情绪去附加在一本单纯的书上。

  “我们希望更多人是默默学习派。”在李彦宏等所著的《智能革命》中,看到这句对于当下人工智能热潮的期待,立刻觉得很有意思。因为围棋的人机大战、无人驾驶汽车、电视节目里的人机对话机器人等现象,人工智能(AI)或机器智能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但是,很长时间以来,吸引人们注意力的是“机器能思考吗?”或“机器要超越人类”之类的话题,无人驾驶汽车等探索未来应用场景的也颇受关注。百度在2013年1月就成立了“深度学习研究院”,它的确很像机器智能方面的“默默学习派”。但总的来说,来自“默默学习派”的声音似乎并不多。

  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

  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现在,若以某种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划分的话,对人工智能或机器智能的关注大体上有这么四类:第一类是大众派,试图让大众理解,或分析机器智能对未来的影响,或引发大众对人工智能的恐惧。好莱坞电影和科幻作家也常在这一派里面插一脚。第二类是未来派,他们着眼于长远的应用场景。未来派当下最热门的是无人驾驶汽车。前些年很受关注的人工智能代理人(agent)也可以划入这一派,现在亚马逊的Echo智能音响也可视作一个初级的购物代理人。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想做的让人类和电脑“脑机合一”,则几乎是着眼于科幻般的未来了。第三类是学术派,这一派一直非常活跃,是人工智能的主流力量。从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提出“人工智能”这个词,人工智能已经历几轮起起落落,如今被广泛应用的如机器学习、知识图谱、深度学习、人工神经网络以及背后的芯片技术等都有着学术界多年的研究作为基础。由于这一波的机器智能需要数据和计算能力,学术界和产业界的人才双向流动在加速,当然,当前似乎从学术往产业的流动更多一些。现在,很多人尤其有技术背景的人都在恶补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新技术知识,学术派的成果因而很受关注,吴恩达、李飞飞等人工智能学者也享受明星般的待遇。第四类以前不知道怎么说合适,因为似乎学术界、新创公司、大公司都在做:有探索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的,有在互联网产品上推荐后台应用的,有在金融等领域、安防等垂直领域做应用等。过去一两年,新创公司或大公司的人工智能项目大暴发。我觉得,用“默默学习派”指代这些公司、这群人可能很贴切。当然这么说也是因为有趣,因为“学习”这个词现在成为热词,字面意思和实际意思并不完全一致,比如深度学习、机器学习、强化学习等。

  回顾互联网产业这些年的发展,我们会发现,现在大家所预想的未来,很大程度上是由上述四类人创造出来的。从搜索引擎、电商、社交、大数据、云计算到现在的人工智能,不管基础性的还是实用性的,都是互联网人最相信的那句话的产物:“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一般认为,这句话是艾伦?凯(Alan Kay)或尼葛洛庞帝所说的。

  近年来,世人逐渐看清了,中国互联网公司在技术上已经追赶到与国际巨头齐头并进的地步了,商业模式的“拷贝到中国”(Copy to China)相当程度上也已成为过去。人工智能成为关注焦点,这又成了一个中国与美国几乎同步发展的新技术领域。比如,在机器智能的基础技术设施、在无人驾驶汽车等方面投入最多的并处于领先地位的,是全球两家搜索引擎公司:百度和谷歌。因而我们都非常关注,百度这样已在机器学习领域做了很深入的研究和应用的公司,是怎么看人工智能与机器智能的?

  人工智能的飞轮与产品

  去年,吴军的那本《智能时代:大数据与智能革命重新定义未来》对模糊的认识做了非常好的澄清,有助于大众了解机器智能这件事。比如吴军很通俗地解释了,今天人工智能的做法并不是外行所想象让机器像人一样思考,而是把智能问题变成大数据与算法的问题。因此,大数据和机器智能将会彻底改变未来的商业模式。而李彦宏等人的《智能革命》则更进一步强调了数据对现在的机器智能的价值,其中有个比喻把数据视为“燃料”:“人类的行为一旦被互联网以数据的形式记录下来,就成为滋养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齐头并进的燃料。有了数据燃料,人工智能的发动机就可以运转起来了。”

  人工智能这个其实并不新的技术再次暴发和真正暴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结合起来了。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发展,使得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终于合二为一。互联网给机器智能带来的是大量数据,在运行的过程中又产生大量数据。搜索引擎又是互联网里掌握数据最多的公司类型之一。在《智能革命》中,作者把互联网之前的人工智能技术比作“早产的心脏”,有两个先天不足――数据不足带来“供血不足”,计算能力不足带来的“心力不足”。过去十几年在深度学习等算法上也有很大突破,比如Hinton提出的增加神经网络层数也就是增加神经网络“深度”的深度学习算法,但最主要的突破还是在数据和计算能力上。今日人工智能重在从混沌数据里发现总体“模式”,进而优化生产、服务。翻译、语音识别和图像识别的进步就是最好的例子。这些混沌数据,经过人工智能识别规律,就会对人类产生巨大价值。如果从尼葛诺庞帝把“数字化生存”这个观念深嵌我们每个人的基本观念说起,互联网的发展可说经过了三大阶段:数字化,数据化,智能化。数据化的前提是数字化,智能化的前提是数据化。

  在《智能革命》中,作者从搜索引擎角度提出的两点,可能对众多企业都有启发。

  第一,“数据-知识-用户体验-新的数据”的人工智能创新飞轮。我理解,这个飞轮所指的是,通过机器学习的方法,我们把数据转化成知识(通常就是算法),然后通过好的用户体验变成产品,在产品的运转过程中又搜集数据,持续地往复循环、不断加强。比如说,我们对搜索引擎结果的每一次点击或不点击,实际上都产生了新的数据,这些数据又会被用于训练算法,提供更好的搜索结果。类似这样的循环其实也出现在电商中的商品推荐、新闻资讯APP的阅读、社交应用中的信息流等互联网产品中。当我们试图抓住人工智能的机会时,这个飞轮就会告诉我们产品背后的逻辑应该是什么样的。

  第二,作者认为搜索引擎的开发流程和技术核心与人工智能系统的开发非常吻合,基因是一致的。李彦宏在序中说,作为一家搜索引擎公司,百度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已带有人工智能的天然基因:我们以数据为基础,通过深度学习提取特征、模式,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开发流程和开发文化,与人工智能系统的开发高度吻合。两者都是“以数据为主,通过抽取其中的特征、模式,然后用这个模式给用户带来价值。”现在,众多公司都在考虑开发人工智能系统,但是,除了机器翻译、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少数领域之外,我们可找到的参照物有限。而如果具体把人工智能系统和搜索引擎对照起来看,有了一个已经存在的、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参照物,我们就可更形象、更清晰地思考。另外,我们也可以看到,百度地图、导航这样的网络地图服务,其实也有相似的逻辑。过去,人们研究的专家系统,是人工输入规则,现在的人工智能系统、现在大家说的机器学习,基本思路都是让机器在数据中寻找相关性、发现模式、形成算法,然后变成服务于人的产品。《智能革命》甚至认为,这种模式可能就是一直以来“人类进步”的方式。书中说,这种模式包括三个关键步骤:第一步,人类捕捉宇宙中的各种现象,特别是通过有意识地观察获得经验;第二步,通过计算,有效地组织、处理、提炼信息,使得人类能更深入和抽象地理解某种现象,形成知识;第三步,人类利用产生的知识认知来采取行动,与现象交互,最终实现预期的结果。

  归纳起来,这三步就是:观察现象,发现规律,应用知识。人工智能还是沿着这样的模式前进,但又跨越了一大步。过去这每个过程,都需要人类的参与;眼下,我们终于可以让机器自己去“学习”了。并且,机器能从大量的混沌数据中学习和掌握的东西,实际上已经远远超出了人类的能力范围。机器能“学习”,这或许正是现在发生的变化可以称之为新技术革命的原因吧!

  还想说几句的是,这本谈智能革命的书,自身就已很智能:凡是书中有图的下面写着“使用手机百度或者智能革命APP扫描图片可见VR效果”的,都可以有VR视觉效果。

  作者:方军 原载《中国证券报》

  《智能革命》读后感(九):智能革命我们如何应对

  2017年4月20日,《经济学人》发表一篇题为《三国争霸,两家称帝:中国互联网巨头走向全球》的文章,分析了BAT三家互联网巨头在国际和国内的发展态势,类比雅虎,得出“百度已经落后”的结论。回想几年前百度还是中国互联网市值最高的公司,如今百度的市值只是阿里和腾讯的1/5。是什么导致了百度落后了?错失了移动互联网的机会这是主要的原因,尽管后来觉醒,但是机会已经被别人抢先了。从2016年的百度世界大会上李彦宏说人工智能是百度的重中之中。在到2017年1月17日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陆奇的加盟,随着首席科学家吴恩达的离开,百度的人工智能理论已经基本完成,陆奇的到来可以加快人工智能的落地。百度已经在人工智能上压上了一切,如果成功了,毫无疑问的是它将再次成为巨头。是什么让百度背水一战?

  1998年李彦宏出版了《硅谷商战》一书,他以一位旁观者的角度来记录了微软、网景、sun、美国在线等上个世纪末的商业大战,由此得出了“对于技术型公司来说,技术本身不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商战策略才是真正决胜千里的关键。”时隔近20年,李彦宏再次出书《智能革命》,这一次是关于人工智能的。也是百度的未来方向,关于智能革命的看法。本书的一开始李彦宏在次回忆了上个世纪末的硅谷大战,仿佛历历在目。而如今百度也走在了十字路口。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不确定的时代。人工智能就是一种适应不确定性的方法。无论是大公司还是初创的小公司都对人工智能进行了投入,结果是带来了竞争和多元化,也就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和生长。为什么许多公司都在人工智能投入巨大?人工智能“认知系统”的成熟代表了智能时代更长远的未来,所有的行业、职业、社会系统、生活方式都将被塑造。如果说数字化社会可以概括为“信息就在指尖”,那么,人工智能时代的本质可以概括为“知识无处不在,任何交互都是智能的。”面对各行各业将被颠覆的危险,面对大量的投入也就不足为奇了,对于许多人来说这是最好的机遇。

  随着谷歌的AlphaGo大胜李世石,很多人问同为搜索的百度这些年做了什么?在这本书中李彦宏回答了为什么没有让百度的人工智能去下围棋、预测歌手比赛这类活动,而是专注于内功,同时集中力量把人工智能转化为能够改善人类生活的实用性服务。我们不只是把深度学习应用到语音识别、机器翻译和街景门牌号识别等少数领域,而是将深度学习成功应用于显著提升用户体验。总的来说,面对人工智能的巨大市场,任何一家公司都不可能占领整个市场,必须集中精力瞄准一个重要的方向。因此百度与谷歌的各自做法也就不言而喻了。

  自从企业诞生以来,就诞生了各种各样的技术角色,在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时代,为了企业更好的发展出现了像CIO(首席信息官),CTO、CDO等角色。那么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也需要这样的一个角色就是CAO。CAO需要做什么?引入成熟的机器学习方法,把数据变成训练材料,塑造自动化机制,寻找、发掘有价值的管理模式和客户模式,或者合理引入第三方人工智能流,支撑企业业务发展,并找到一个合适的创新循环:数据-算法-知识-用户体验-新的数据,循环往复,滚雪球式前进,在这个过程中创造商业价值。这就是CAO做的事情。要想做最好的人工智能,就需要既懂技术又懂人的人。人工智能是一场人机之间的故事。CAO既要善于理解机器智能,也要善于理解人情事理。CAO将是新时代(人工智能)的偶像,就像互联网时代的英雄乔布斯。

  在这本书中,全书分为十一章节,从最开始的人工智能简史到人工智能到来后,世界会怎样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人工智能将会影响我们的方方面面,在pc时代互联网改变了我们交流方式、购物、思考、娱乐等。而移动互联网的到来进一步的在互联网的基础上改变着我们的体验,改变了我们的各种方式。如果说前几次的改变是从1到N,那么人工智能的改变将是颠覆式的从0到1。就拿无人驾驶来说;在人工智能之前的时代,我们一直都需要驾驶员来开车,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表示,中国每年有26万人死于交通事故,居世界第一,其中90%的事故是人为失误导致。而无人车有望将车祸数量降低到现在的1%。一旦无人驾驶正式实行那么驾驶员将面临失业。这也是必然结果。无人车改变的不单是人与车的关系。一旦车与车、人与人、人与社会都被智能工具连接,带来的将是对现有物资世界规则的重塑。

  对于人工智能的到来,很庆幸的是这一次中国基本上是和发达国家处于同一起跑线,像BAT这样的大公司正在积极的参与,以及国家的政策的支持。很有可能这一次中国会领先世界。人工智能的时代到来临,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毫无疑问的是思想必须要做出改变,再者在这快速变化的时代,你必须要保持终身学习者。当智能工具变得越发无所不能的时候,能否灵活使用它就成为差距所在。一个对程序编写、数据分析、机器学习一窍不通的人,就像工业时代不会使用扳手的人一样,终将被世界淘汰。

  每当一个新时代来临,总有一部分人摩拳擦掌,一部分人随波逐流,还有一部分人茫然无措。那些主动迎接时代变革的人,恰恰是那些敢于创新的人。对于这本《智能革命》一书,其中很多阐述了在这样一个巨变的时代人工智能改变了什么、我们该如何做、如何应对。无论你是创业者、公司管理者、技术专家、还是普通人都需要看一看这本书。因为这一次的变革关系到每一个人。我们该如何应对这样的时代?

  《智能革命》读后感(十):美丽新世界,严肃新问题

  人工智能如此快地进入人们的生活,着实让很多人始料未及,连李彦宏本人都对2015年“两会”提出“中国大脑计划”提案后,政界和市场对人工智能的热烈推动和追捧赶到惊讶。

  本书是李彦宏领衔百度人工智能团队完成的一部愿景性著作,全面介绍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演进,及百度投身这一全新技术领域的路线图景。尽管关于人工智能的图书已能占满书店的几排书架,但作为国内产业界引领技术发展的一批人,本书的作者们提出了许多值得思考的新视角。

  读过之后,两点感受最深,一是智能革命与前几次技术革命有本质差异。从蒸汽革命、电气革命到信息技术革命,前三次技术革命,都是人自己去学习和创新这个世界,但是人工智能革命,因为有了深度学习,是人和机器一起学习和创新这个世界。前三次技术革命时代,是人要去学习和适应机器,但在人工智能时代,是机器主动来学习和适应人。二是工具理性的忧思有可能会让人类走进“铁衣的牢笼”。马克思曾经谈到资本主义的“异化”,指出了人类创造的东西可能反过来奴役人类。韦伯也把资本主义的货币化及其处理一切事物和关系时候的“算计化”,归结为所谓的工具理性,原本许诺给人类的“轻盈的斗篷”变成了“铁衣的牢笼”。人工智能技术引发数字权力的重新分配,不仅可能带来新的“数字鸿沟”,而且有可能造成技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数字原教旨主义,其中最甚者便是施瓦辛格电影中的终结者。

  在本书的两篇序言中,其中之一由百度大脑独立完成,最后一段起首的话是“不可预测的天地,良夜之后你又会在哪里”,不禁让人想到《星际穿越》中反复引用的迪伦·托马斯诗句“Do not go gentle into the good night”,其中感受,复杂而难解。总之,作为了解人工智能的入门书,本书值得快速翻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