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工智能时代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人工智能时代的读后感10篇

2018-05-04 20:0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工智能时代的读后感10篇

  《人工智能时代》是一本由[ 美]杰瑞•卡普兰(Jerry Kaplan)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59.90,页数:26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工智能时代》读后感(一):无论你接受与否,人工智能已经逐渐进入了我们身边

  科技的进步本身不能当做是问题,就像气候变暖本身也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变暖过快,科技的进步也是如此,科技进步带来的问题是前所未有伦理道德问题(争论)、需要出台法律,相关的政治经济政策,所以科技的进步背后除了相关的自然科技理论技术突破以外,配套的人文方面的理论以及人们思想是否更的上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把握的好,未来的人工智能科技将为人来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人类机会繁杂工作解脱,去真正的从事自己想做的事情,如果没有把握好,那将是人类的灾难。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是近百年内会发生的事情。

  今天早上,我刚刚在豆瓣首页看到一篇文章内容采访者与一名女鉴黄师的Q&A,我承认是被标题吸引的,但是内容却令我惊讶(不是“黄”的内容:-D),现在在鉴黄业以及开始让人类员工教授人工智能程序去识别那些是色情图片需要过滤,那些是“正常的”图片不需要过滤,并且可以把色情图片分等级。这是人工智能一个很大的进步,因为要知道所谓“色情”乃是一种很暧昧定义,它随着社会伦理道德价值观变化,时而宽容,时而严苛,色情和性感艺术的定义有时候连人类都分不清,现在还要教机器人工智能去辨别,也就说人类现在已经开始教授人工智能一些伦理道德观念,现在的人工智能鉴黄师说白了还处于图片识别软件阶段,只能按照人类给它的示例图片去辨别,还不能算具有主观经验和伦理道德观的人造人,但是要注意,它现在已经具备了学习能力,知道举一反三,谁能说将来它不会变成一个有主观意识的”人“呢?它能凭借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去辨别什么是色情作品,什么是性暴力犯罪图片,什么是性感写真,应该如何区别分类分级。也许将来不能再用”它“来称呼人工智能了,要专门发明一个称呼人工智能的第三人称的汉字,因为人工智能不是人类的猫猫狗狗宠物和人类是主仆从属关系,人工智能在未来将和人类是同事关系,至少是老板和雇员的关系。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来临,而人类正站在十字路口

  这本书更像是一本讨论社会学和伦理学的书,其次才是一本科普或者商业书籍

  人工智能的出现将带来两个主要的问题:

  (1)如何公平公正分配社会财富保障个人的社会福利

  书里面似乎只讨论了美国国内的问题,却忽视了其他国家。人工智能的开发者必定是富有同时掌握了高等科技的公司或者团体,而这部分人在人类社会中只占了极少数,如何防止人工智能发明后,这些公司利用手中的优势,把社会财富和资源集中在自己手上,造成穷者更穷,富者更富的问题,拉大贫富差距。从国家和国家的关系来讲,持有高科技的国家势必对科技较低的国家形成一种威胁,造成地区冲突紧张矛盾继而可能引发战争。在分配社会资源这点上,我尤其担心,你可以看一下现在的世界,所谓的精英阶级掌握着话语权和社会资源分配权、财富被集中到1%的人手中,如果没有做好相关的关于如何进行财富分配的工作,科技的进步将成为这些人的刽子手,他们把财富集中到自己手上将比现在更为便利。有部电影《梦游交易所》可以推荐大家看一下,人工智能发达的未来,美国和墨西哥之间已经不存在边界冲突,没有墨西哥人越境偷渡到美国打工,因为所有墨西哥人都可在自己国家通过神经传输系统为美国人”打工“,富国越来越富,穷国越来越穷,这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未来。

  人工智能的发明的目的毕竟是为了人类社会的福祉服务的,希望不要成为毁灭人类的工具。我们希望看到的社会是人工智能解放了所有人类的劳动力,无论是脑力的还是体力的。人类已经没有必要去为了经济目的去工作,每个人都有大把的事情自己享乐或者为了把人类社会变更美好有时间去搞研究实验。每个人都可以自由选择想做的事和生活方式,每个人至少都有最基本的社会保障,想赚钱的人可以继续赚钱,不想赚钱的人至少享有最低保障。全世界的社会财富和资源能够合理分配,人工智能为人类打工,为人类提供物质生活的保障。希望这不是一个乌托邦。不希望看到未来穷人爆发对1%富人的大暴动,而富国和穷国之间爆发大规模战争,最后”核平“解决了所有问题,然后若干年后,外星人在他们的记录上做了如下记载:该星球的智能生物因发明了机智慧体,未有效控制,自取灭亡。

  也许我们缺的不是科技提升而是精神境界升华

  (2)人工智能算不算人? 是否有独立的社会地位? 人工智能会不会反客为主奴役人类?

  我们通常定义的”人“的概念是以外形为定义的,即类人形的生活可以被称作人,所以猩猩猴子老虎狮子不能被称作人。然而这本书里对”人“或者智能体的定义我认为更完善。什么叫”人“,必须具备资源、思考调整执行这四块能力的生物或无机体可以被称为”人“或者智慧体。我认为还要加上一条:智慧必须等同于人类或者超过人类,才能叫”人“,狮子、老虎、小强也有四大要素,但它们不能被称为人。

  也就是说人工智能不必要具备人类相近的外形,不一定要有四肢、躯干、头部五官等等,更重要的是要具备智慧体的要素,如同《黑客帝国》中的母体世界,《终结者》中的天网系统,《攻壳机动队》中无处不在网络,《疑犯追踪》里的machine和”撒玛利亚人“,以上所具的这些例子都是人工智能的代表,疑犯追踪里的machine甚至已经具备了”人“的感情。那么好了,如果人工智能具备了这些要素,我们是不是能叫它为”人“呢?我觉得不能直接称呼为"人”,而应该发明一个新词汇去称呼它。我们人类毕竟还是更认同血肉之躯同胞,而人工智能只是冰冷的机器,并且是由人类发明的,人类在感情上很难产生认同,但人工智能又不同于猫猫狗狗宠物,它是能力和智慧远超血肉之躯人类的智慧体,我们应当授予他们应有的称号,既是对人工智能的尊重又是对人类自己的警醒,它们是非聪明的,小心被它们杀死!

  现在的人工智能可能还处于牙牙学语阶段,它们还跟着人类的指令在学习和探索,如果出了法律问题或者伦理道德问题,应该由发明者和管理者负全责。但未来就说不准了,毕竟人工智能不是加工设备只会听从人类的指令,人工智能是会自我学习的智能体,也许在将来他们将学会自我复制甚至创造新的人工智能个体,到了那时候,人工智能就具有了独立的社会地位,相关的法律必须健全,比如如何惩罚人工智能的犯罪就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而社会的伦理道德观也应该改变。那么问题又来了,既然人工智能可以如此牛X,而且能力远超能力,它们会不会反客为主奴役人类?

  答案是有极大可能。我认为不管人工智能发展到哪个地步,都必须遵循机器人(人工智能)是为了人类服务的这一原则。而如何平衡人工智能的能力和掌握随时关闭人工智能(即结束人工智能的“生命”)将是一项很重要的课题,也许你现在设计了一个后门程序,在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关闭人工智能,但它是会学习和进化的,说不定哪一天它识破了你的后门程序,而你还不知道,那么灾难就离人类不远了。毁灭人类的始终是人类自己,不能怪到人工智能头上,毕竟是人类发明了人工智能,而人类的欲望懒惰驱使着人类让人工智能不断具备更加厉害功能。这是一个急需思考的问题。我甚至觉得人工智能不是现阶段的人类应该享有的科技,至少要等人类进化成纯精神体之后,人类才应该使用人工智能,毕竟发明一个比主人还厉害的仆人实在是很危险的一件事情。然而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来了,它已经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在手机上,在我们平时的浏览的购物网站上,它们悄无声息的监视着我们的一举一动。如何防止人工智能奴役我们?也许我们人类应该控制一下脚步,在养一头猛犬之前,先把驯服猛犬的技能学会,先把关押猛犬的设备造出来。

  就像发明电灯之前,在几百年前的人看来,电灯简直是魔法般的事物,无可想象。然后今天我们都已经对此习以为常了。

  电灯发明之后,煤油灯的发明者百般抵制,想出各种理由支持煤油灯。每一项新的事物和科技被发明之后,总会有人抵制,也总会有人支持。说到底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着想罢了。

  我想要的未来,希望如同电灯发明后一样,给大家带来更便利的生活方式,而如果你要坚持用煤油灯或者再退一步用蜡烛那也是你的自由,这些东西仍然可以使用,仍然可以在社会中毫无阻碍地生活。但你终究抵挡不了电灯普及的大趋势,人类是欢迎便利事物的生物,希望人工智能如同电一样,被人类安全的利用,而不是被电所伤害

  《人工智能时代》读后感(二):未来触手可及

  一直觉得我们难以想象科技的发展速度,甚至用一日千里来描述都觉得稍欠不足。甚至已经远远的超过了我们的想象。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已经普及了的科学,其实只是这个领域所展示的凤毛麟角。但已经对我们的生活有了巨大的改变!比如,无线网络。虽然现在我们仅仅只感到了手机上网方便快捷,但大学一个老师曾提到过一种理念:基于互联网的物联网。即生活中的所有的物品链接到互联网,我们可以远程操纵,比如在快下班的时候用手机控制家里的空调提前制冷,在回家路上控制家里的锅自动煮饭等等。当时觉得特别不可思议,然而看了这本书,才觉得实现这些简直太小儿科了。如果加入人工智能,生活将会有多么翻天覆地的变化!

  相信大家在逛淘宝的时候,总会看到下面的滚动推荐,会是自己很感兴趣的东西,浏览过某些网页,新的无关网页上会蹦出来很多关于之前浏览的东西的广告。这种现象我们甚至都要麻木了,但这个书给我们介绍了这种小广告小推广的背后,经历了一场神速,但是却壮烈无比的电子战争。在这样的大数据时代,我觉得不久以后,百度会比我自己更清楚我想搜索哪些东西,淘宝比我更了解我想买些什么,需要什么,网易云音乐比我自己更了解我的音乐品味……更恐怖的是,我现在的工作,可能已经不会再需要我了!

  这些都是可以想象并且预测到的,书中还介绍描述了许多我们难以想象到的智能发展。比如智能的自主学习,自我发展,大型的智能机器人可能会是一位生活上的全能助手,就像是电影里的那个机器人女友;但是微型群状智能机器人会有更广阔丰富更不可思议的应用………………我们会在不知不觉中被智能数据、智能软件“圈养”了,但却在欢呼他们给我们带来的便利。

  我觉得作者所想到的未来,并不遥远,而是触手可及的。他的预测,大多都是基于现在已经出现并且被应用了的技术。除此之外,他还从经济、法律、道德、制度等方面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影响。书的作者是人工智能方面的权威,所以这本书中涉及到一些专业化术语,还有一些我们未曾考虑过,或者未曾深入考虑过的潜在问题。然而我对于未来的理解,却依旧只是国外电影中的描绘,或许科幻小说中描述的星际大战,对于生活具体会有什么变化,却从没有产生过这些具化想象。而且我身边的人也没有。由此可见,或许是因为自己这个生活圈子对这方面都了解太狭隘,太无知,或许也是因为我们普遍缺少想象力

  不管怎样,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未来并不远,而是触手可及。做好准备应对发展,才不会在生活突然变化的时候措手不及。总之,我可不想等几十年以后,被自己的孩子嘲笑,连***都不知道,妈妈你太out了!

  《人工智能时代》读后感(三):人工智能时代——低端劳动附加值人类的大未来

  刘慈欣在一次专访中提到一个观点,为了应对人工智能对人类工作的冲击,“未来人类必须改变不劳动者不得食的观念”。他提到,工业革命大幅减少了第一产业也就是农业的劳动人口,而未来的人工智能革命可能大幅减少传统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人口

  但是这还是基于产业现状做出的推测,如果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工业革命将农业人口迁移到了城市工厂(无论是轻工业还是重工业,都是工业革命之前是几乎没有的产业),信息技术革命的诞生一方面产生了一个新的技术种类,同时为第一、第二产业赋能,大幅提高了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互联网+),间接扩大了第三产业的份额(如快递员、外卖员等),从而进一步吸纳了无法适应新产业结构的劳动人口。假设我们认为把基于互联网改造后的产业称为第四产业的话,那我们面临下一个重大产业变革,人工智能革命,预期将能大幅提高四大产业的效率,同时进一步扩大第四产业的市场规模。失业人口的规模是否会进一步增加,取决于在这场革命中如何去调和传统产业利益与新产业利益的矛盾。

  但我并不认为未来会出现极大比例的不劳动者,这是基于如下几种判断:

  1. 当前全球经济发展极度不平衡,尽管产业革命一次比一次来得快来得迅猛,但不可能一步登天物资极大丰富到大部分人不需劳动;

  2. 当前的发展环境基本集中在地球约30%的陆地范围内,所以产业革命的不断升级必然会导致资源的进一步匮乏,强迫人类去寻找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3. 新的产业变革必然带来新的市场机会,这个机会是难以预见的,但是根据历史经验来看又是确凿无疑的。

  不过在这新一场的新旧交替中,必然会产生大量还未来得及适应新的产业变革的低端劳动附加值人群(注意这个低端是相对的,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整体生活标准在不断提高),最近北京发生的三原色事件以及不规范出租屋清退事件将社会层级的撕裂铺到了台面上,这只是导火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未来类似的事件会越来越多,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进一步深化,现有的财富分配方式将无法调和这种矛盾。

  本书的中文副标题的关键词在于“人机共生”,但拆开来看,我认为并非指的人与机器的共生,而是不控制机器的人口与控制机器的人口的共生,这个共生的演化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人类未来社会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空间。而在这里控制机器意味着劳动附加值能获得极大提升,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吸血的历史来看,低端劳动附加值人口在他们眼里将被视为蝼蚁。

  作者提出了一种“公共利益指数”的概念,类似于“全民持股”的股权分散激励机制,为的就是让未来的人工智能企业更多的关注低端劳动附加值人群的利益,为更关注公共利益的企业提供税收等各项政策上的倾斜,从而达到共赢。

  在这个问题上,基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实,“公共利益指数”从概念上也许在中国更容易被接受和实施,比如最简单粗暴的就是国有化一部分人工智能企业的股权,来补充到社保或其他保障性账户中。作者是希望用市场化的方式来让每个人参与到自己的社保账户的管理中,能够更加透明和自由,同时也能够让每个人对于社会的运作和发展有参与感。

  回到“不劳动者不得食”的观念上,在这样一个令人兴奋的时代,我们要改变的是“劳动”本身的含义,当生存已不再成为劳动的目的时,劳动是为了什么呢?

  《人工智能时代》读后感(四):闲聊人工智能的影响

  买了一年多的书了。匆匆的拿过来在地铁上读。本来呢,这一套书,都是在过去两年,人工智能市场价值大爆发的背景下,似乎是作为科技普及读物来得。不想,作者Jerry Kaplan虽然冠以人工智能领军人物竟然想得比我们的出版社还要多。当然也有可能,我们的出版社就是为了赚钱而把一套普及类的读物作为人工智能的敲门砖?算了,也不在这里咬文嚼字的去深究了,毕竟国人最好的就是一窝蜂一样——媒体趋之若鹜,读者也是非要做过江之鲫——不热闹,不成席!

  

回到话题。问:我们的世界,会好么?我心中第一反应简单而直接——做梦!可能我以前,就是一个悲观的人,而且过于的ironic,critic。但是有时候还是要对未来充满希望!至少是从现在开始,至少未来我即将降临于世的小公主!

  《人工智能时代》读后感(五):【转载】世上少了一位传奇创业者, 却多了一位人工智能的白发航海家

  本文转自李开复微博

  创新工场CEO李开复

  大概四五年前,我就被杰瑞创立Go公司的故事打动过。彼时,我称它是我最喜欢的硅谷创业故事,直至今日,我仍然这样认为。

  杰瑞是个传奇式的人物。是他,开启了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的先河。早在童年时,他就因为一部《2001:太空漫游》,对人工智能燃起了极大的兴趣。后来,这个念想一路支持他考进了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计算机系,并最终进入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工作。可惜,当时的商业气氛已经侵蚀了单纯的科研环境,杰瑞也随众“下海”。兜兜转转,竟然创造了无数硅谷乃至世界的奇迹。商海沉浮,几经磨难,杰瑞还是回到了斯坦福大学。这一次,是因为他意识到: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来了。此时,世界上的大多数工厂正在用机器取代人类工人,机器人开始成为老人、孩子的新伙伴,甚至科幻电影里也在大肆渲染人工智能将要统治世界的惊悚理念,这引发了大众越来越多的恐慌:机器人会不会有一天取代我?所有人都在这样心有戚戚地自问。

  就像他在这本新书《人工智能时代》中讲到的,越来越多的机器自动化给社会带来了巨大冲击:失业与经济失调。越来越多的人失去了自己乃至父辈赖以生存的工作,不得不在艰辛的生活中困顿求生,甚至,他们不仅失去了自己的工作,更因为机器对技能的取代,永远失去了再次就业的机会。就像杰瑞在书中所讲的内斯特的故事一样,我从他身上看到了无数普通职员的身影,他在工作上的兢兢业业、在面对老板时的战战兢兢、为了不失去工作的带病坚持……所有这一切都在发出“不要让我失去机会”的呼声,他如宿命般地在几份工作之中辗转,最终终于爬上了标准生活的水平线。但是,这也只是一时的安宁,因为最终他那份出租车司机的工作也将成为历史。而硬币的另一面,却是人工智能像“上帝之手”一般,将越来越多的财富集中在少数1%的人的手中,人工智能的快、准、狠,让他们在股市上收益,让他们最先成为智能时代的幸运儿。这样的两级分化,让整个社会陷入了不公平的深渊。

  我大体上同意杰瑞对人工智能发展趋势的判断,但在人工智能可能给人类带来的冲击上,我比他要乐观一些。

  35年前,我就进入了人工智能领域,无论我在大学,还是在苹果、微软、谷歌工作,到现在作为风险投资人,我对人工智能的技术进步以及由此带来的对经济社会的影响都非常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人工智能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情。目前人工智能仍处在萌芽阶段,但我们也看到,它的进步速度是惊人的。人工智能在某些领域已经打败了人类,比如前不久AlphaGo战胜了顶尖的人类围棋棋手。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应用于越来越多的领域,人类越来越多的工作也终将为人工智能所替代,这是必然趋势。

  我个人认为有两种类型的工作可能最先为人工智能所取代,一种是传统上“黑箱操作”、存在较严重信息不对称的行业,比如股票投资、保险业等。另外一种是那些非常机械、重复性劳动较多的行业。与人相比,机器不会疲劳,可以7X24小时工作,对数据有更强大的记忆力和掌控力,再加上现在的机器更具备了分析、判断与预测能力,因此未来在绝大多数的工作岗位上,机器都可以比人类做得更好。

  但如果有人因此就认为人类行将灭亡,机器行将统治人类,那我只能说他们是科幻小说看得太多了。因为机器虽然会取代人的工作,但毕竟还是我们的“奴隶”,是我们操作的工具,我们想用他们的时候可以把他们打开,不想用的时候则可以把他们关掉,我们完全可以控制这些机器。

  那么,未来机器是否会变得和人一样,具备自主意识而且能够独立思考? 这恐怕是一个目前仍难以回答的问题,没有人知道确切答案。乐观者认为,20年之后机器就可能独立思考;悲观者则认为,机器永远不会有自我意识。我的观点是,既然我们对此难以形成定论,还不如先关注眼前已经发生和确定将要发生的事情。已经发生和确定发生的事情是什么?就是机器作为工具,已经代替人类从事了很多的工作,而未来10至15年,人类一半的工作将会被机器取代。正如杰瑞这本书中所说的,人类将迎来有史以来最大的失业。

  不过,因机器替代人类而出现的失业未必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可怕,毕竟高效率低成本的机器可以为人类创造更多的财富,而这些财富理论上可以通过政府征税等再分配方式为民众带来更多的社会福利。如此,失业者非但不需要为生活担忧,反而可以从重复性的、没有多少创造力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转而去发展自己的爱好,从事更多有创造性的活动,比如写小说、进行艺术创作或者追求更有信仰的人生。但也有很多悲观的论点,比如很多人觉得,现在的不少小朋友已经如此沉迷于虚拟世界,如果未来连工作也被机器所取代,人类会不会更加颓废,整天戴着VR眼镜醉生梦死呢?

  杰瑞在《人工智能时代》中论述了如何构建一个适用于人机共生的新生态:在这个生态中,机器人犯罪了,我们知道该如何去惩罚,也知道该如何让自己置身事外,不受牵连;在这个生态中,我们的企业、教育与个人知道该如何建立一个有益的绿色闭环,以帮助将近半数的失业人员再就业;在这个生态中,我们知道社会里企业的形态、竞争机制甚至社会保险制度会面临什么样的选择,又该如何做才能让社会经济良性运行。最终,在这个生态中,机器人做的将是机器人该做的,而人的价值自有它的去向。

  毫无疑问,人工智能一定会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并蕴含巨大的商业机会。因此,人工智能一直是创新工场致力于深度孵化的领域。花大力气推动人工智能企业在中国的发展,使中国能够在这个领域成为领先者。创新工场很早就在寻找人工智能方面的公司,目前我们已经投资了十多家人工智能公司,除了Face++、地平线以及第四范式等企业,我们还开始布局无人驾驶、深度视觉等领域。我们会把丰富的产业知识,技术能力,中美人工智能的经验等手把手传授给这些初创企业,除此之外,我个人也会把我过去35年的相关经验和体会与他们分享。

  例如,Face++这家国内最为成功的人工智能公司就是多年前由我亲自挖掘的,我还担任了这家公司的董事,并参与了许多具体业务。我从大学就开始从事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这么多年一直对此情有独钟,所以当5年前Face++找到我的时候,尽管挑战很大,应用尚不明确,我仍旧非常愿意帮助他们。经过这些年的努力,这家公司逐步成熟,与阿里的蚂蚁金服也达成了合作,马云在德国向默克尔展示的刷脸支付技术就是该公司提供的。

  向前一步,永远比止步不前更适合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冲击;

  提出答案,永远比舔舐恐惧更适合驾驭人工智能这个时代的巨变。

  人类,要让巨变这一标签作为自己的脚注,而不是被动地成为它的注解。我想,这便是杰瑞这位白发航海家正在为世人作出的努力,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激情所在。

  我很享受阅读杰瑞这本新书《人工智能时代》的过程,让我重新找回了当时读Go公司创立故事时的热血,一个个故事与观点,一次次打动我心、触发灵感。而他在经济与法律上的洞见,对于每个政策制定者和决策者来说都具有启发意义。

  《人工智能时代》读后感(六):关于对冲思维与人工智能的道德困境

  贝佐斯从第一份工作学到了什么?

  贝佐斯曾经是对冲基金肖氏基金(D. E. Shaw)最年轻的副总裁之一,而肖氏基金是华尔街投资公司中最早发现数量理论和算法的价值,并将其运用到交易实践中的对冲基金,也被誉为数量化基金的鼻祖之一。贝佐斯在肖氏基金工作时发现电子商务巨大潜力,他毅然辞去华尔街“金饭碗”来打西雅图,创办了亚马逊公司。今天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是想探讨一下,贝佐斯在肖氏基金这样一家独特企业,除了让他有机会看到电子商务深不可测的发展潜力,还学到了哪些东西(纯粹揣测)。笔者认为至少还有两个核心要点,是他从肖氏基金的运作模式中感悟到的,并在未来亚马逊的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揣测是否正确,且看下面分析。

  其一,是他发现数据和算法的重大价值,亚马逊包括现在的淘宝都把自己称为经营数据(区别于以数据化经营)的公司,它们最大价值并非卖出几百亿上千亿的商品,而是积累所有购物者的行为数据,DT数据背后蕴藏的财富不可估量,只要你有足够想象力去挖掘。《人工智能时代》中卡普兰教授还有一个大胆的猜测,认为亚马逊之所以让第三方开店、使用亚马逊物流体系,以及提供云计算平台都是为了一个目的:收集数据。如果说数据是燃料那么算法就是引擎,当燃料已经充足再配合一个优秀的殷勤业务自然就起飞了。贝佐斯改变了图书行业靠书评人推荐的传统,而是利用算法,基于海量的购买资料为每一个读者度身推荐适合的书(以及商品),据说亚马逊有超过25%的销量都来自于推荐引擎。

  其二,是贝佐斯把对冲理念贯穿到亚马逊的经营与战略规划之中。亚马逊最初的库存系统极大依赖于英格拉姆,也就是亚马逊网上出现订单后它就到英格拉姆(类似于神州数码那样的批发商)进货,而自己只备有很少部分库存。这种有了订单再拿货的模式,堪称完美对冲,亚马逊可从一买一卖中套取差价(无风险收益)。另外,贝佐斯一直被人称道的长线思维,也许亦是一种聪明的套利策略,用短期大规模投入建立起来壁垒,套取未来可能垄断地位带来的超额收益。这种跨期套利需要保证资金链不断裂,更要应对急功近利投资人的抱怨,还要不断投入扩大优势,非一般人敢为,可一旦成功则旁人只能羡煞,少有追赶的可能。还有Kindle,现在卖得越来越贵还越来越火,多少电子书如今剩下可能只有Kindle,其实Kindle诞生不也是贝佐斯应对纸质书销售可能下滑的一种对冲策略。如果电子书无法取代纸质书,Kindle项目失败,但亚马逊核心业务纸质书销售不受影响,如果电子书真的取代纸质书,亚马逊核心业务萎缩,但Kindle则能填补上来,亚马逊整体也无损失。

  如果说未来终究难以预测,那么对冲思维就应该成为企业家必备的战略素养,不豪赌一个方向,随机应变,虽放弃大额收益但让企业保持灵活性,企业可立于不败之地,生存才是最大价值,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人工智能的道德困境

  从最初提出AI(人工智能)这一概念的麦卡锡教授,到最近过世明斯基教授(明斯基教授在《情感机器》中依然坚持认为人类一切行为包括情感都能在大脑中找到对应机制,而且并非涌现现象),60年代的人工智能先驱们构建人工智能的理念是由上至下模式,程序员编写出逻辑结构模拟人类大脑的模式。这样做有两大好处,其一是可控,因为是人们设定程序,人工智能被动接受;其二是不需要大量数据来驱动,对计算机性能要求不苛刻。但要实现这样的人工智能有一个关键假设便是人们能够破解大脑的运行模式,然后用程序来模拟大脑,从后来的发展我们就会发现这一假设存在严重问题。至今,几十年过去了人类对自己大脑认知依然很浅,更为关键的是即便破解了大脑运行机制,模拟也绝非易事(千亿的神经元连接,而且神经元还有比芯片更复杂特性)。所以,老一辈的努力在最初的盲目乐观后陷入了永久的沉寂,直到最近新的范式出现。

  随着数据处理能力飞速发展(摩尔定律),让由下至上的模式成为可能,也就是当下最火热的大数据结合机器学习的模式。如果说由上至下模式是人类将规则直接嵌入人工智能中,那么由下至上的模式则是提供海量的信息,让人工智能自己学习,自发总结出最合理的模式。在这一模式下,通过不断学习、进化和迭代,人工智能完全可能超越人类智慧的极限。Alpha Go正是利用这种数据+算法+学习的崭新模式击败了李世石。人工智能领域重现曙光,乐观气氛更甚当初,但这一切是人类的福音还是开启潘多拉的盒子,都未可知。比尔·盖茨、马斯克、霍金等人担心的是什么?在《超级智能:路线图、危险性与应对策略》一书中我们可以窥见端倪,超级智能是一种更高维度的智能,远超人类智力水平,我们很难想象超级智能这就如同一只猫无法理解我们行为一样。一旦这种超级智能出现,人类的命运,是永生还是灭绝就不由自己掌控了。更关键的是,如果一个国家一旦拥有超级智能就不可能让第二个国家再拥有,并且也能轻易做到这点。这种第一就是唯一的技术可怕之处就在于所有国家,哪怕是有一丝可能都会力争第一个开发出超级智能,这种“军备竞赛”意味着一旦踏上这条路就只能一条路走到黑。这也意味着,超级智能如果有可能出现,就必然会出现。超级智能可能与核武器防御特性截然不同,是极具排他性的“独裁”技术。

  技术想要什么?这是KK给我们提的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在书中,卡普兰教授也提了一个类似严肃的问题,如果人类真的能够在太空中找到另一个栖息地(我们假设是火星),那么是机器人还是人类本身更适合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呢?答案也许不言而喻,人类短期内绝无可能进化出在外层空间的生存能力,但机器一定可以。进化的最终方向难道会是人工智能,而人类只是帮助其走向星际的一个短暂的帮手?这种可能性在今日看来正变得越来越大(绝不危言耸听),奇点到来后人类又将何去何从,被圈养也许还是不错的归宿。《人工智能时代》英文原版名为:Humans Need Not Apply,直译便是人还有用吗?人还有用吗?

  当我们充分享受人工智能的红利时,我们也在被其所规训。人类是否必然会从奴役机器人到被机器人所圈养?在卡普兰教授看来,这种晦暗的结局恐怕难以避免。但在《与机器人共舞》作者马尔科夫看来也未必,如果我们能重新记起恩格尔巴特(鼠标发明者)的忠告:“以人文本”,这一切或许就能改变。这就要说到人工智能发展历程中一直以来的路线之争,究竟是AI(人工智能)还是IA(智能增强)。机器在与人的互动中究竟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是替代人类,如同谷歌的无人汽车那样,还是辅助人类,如同苹果Siri那样?马尔科夫是坚决持IA立场的,虽然人由于种种缺陷会犯各种错误,但如果因此而让渡出控制权的话则可能带来更大灾难。在《玻璃笼子 : 计算机如何改变了我们》一书中,尼哥拉斯·卡尔教授分析了波音和空客两家飞机制造企业在设计智能驾驶系统时截然不同的理念,空客尽量让系统掌控飞行全过程,人仅仅参与起飞和降落的几分钟,其认为大多数空难都是人为造成的,减少人的因素则能避免错误发生;但波音则相反,其所有智能系统都是在辅助飞行员更好操作飞机,其更强调人的参与,在危机时刻能做出正确决策的是人的直觉反应而不是系统的死板程序。前者的理念更接近于AI,而后者理念则是IA,关于人工智能的“路线之争”真实体现在现实生活中。

  从科幻回归真实,卡普兰探讨了人工智能发展所必然会面对的种种伦理困境,或许不久后我们都会遇到这些问题,不得不提早思考。机器人如果犯错是谁之责任?如何判断是受主人指使还是自发所为?该如何惩罚机器人?机器人是否应该拥有财产权?是否也应该考虑机器人的权利?是不是都好难回答。作者在书中将机器人(作者成为人造人)类比为一家公司(法人),如果企业犯法就罚没资产、严重的就关停,然后对企业拥有者在限度内进行追究,那对于机器人和其主人亦能如此,梳理清楚搞清楚主体与代理人之间的关系。但恐怕事情并不那么简单,如果机器人遇到“电车难题”又该如何处理呢?或者机器人在你的生命和陌生人生命之间如何选择(无人驾驶汽车就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再脑洞大开一下,如果未来商业竞争或者股票交易都是人工智能之间的竞争,那么我们能否找到总能赢得那个呢?但如果我们失败了我们能埋怨谁呢?我们正在让机器人拥有人类的智慧,同时也逼着我们理解机器人会如何思考,学会如何与其共处。机器人变得更像人,而人变得更像机器人,这种双向运动将把我们带往何处?

  在书中,作者用很大篇幅讨论由于人工智能发展而导致的失业与贫富差距问题,这关系到几亿甚至几十亿人的生计问题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与《机器人时代》一书中的观点雷同,卡普兰教授也认为人工智能不仅会取代体力劳动者工作,更会让大量高收入白领失业,如果中产阶级逐渐消失,贫富差距将变得愈发严重,不可收拾。社会将被撕裂为两大群体,能够利用人工智能的人将不断累积财富,就如同今日的科技新贵们,而不能够利用人工智能则会工作不保,陷入赤贫,就如同今日欧美国家大量失业群体。那么究竟技术发展是否带来贫富差距,一直有着两派不同意见。如果从历史角度看,随着工业革命的发生,技术进步让人类生活质量变得更好,今天普通人或许比中世纪的国王贵族们享受更好的生活,有更长寿命;但从未来视角看,如今技术发展越来越有“赢家通吃”特征,这意味着技术进步会惠及越来越少的人群,产生新的“技术贵族”阶层。卡普兰提出的解决方法是全民持股再加上税收调节,如果企业拥有更多受益群体则能少缴税,反之如果仅有几个股东则需要多缴税。这种调节贫富差距方法或许比《21世纪资本论》中提出的征收“全球税“更为靠谱与可行。

  好的著作不仅带来知识和观点更能启发人的思考,《人工智能时代》无疑就是这样一本书。以上所写仅是书中诸多精彩内容中个人颇有感悟的几点,扩展开来已有不小篇幅,足可见整本书宏大格局。卡普兰教授本身就是该领域内的权威,而这本书可谓厚积薄发,不仅从大历史维度来看待人工智能当下发展,更以旁人所不具备的伦理、哲思角度把问题谈深谈透,让人读下来有意犹未尽之感。

  《人工智能时代》读后感(七):AI起源/现状和未来[F.D.]

  AI发展的现状,技术上的难点?Big players? 未来可能带来的改变?对数据分析,法律工作的影响和改变?如何和机器的合作?这一代/下一代需要掌握哪些技能?

  这本书列出了时下AI比较火的应用场景,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但AI还有很多技术上难以逾越的难题,而作者只是用计算机的迭代来类比(未免有点太Naive)。 部分想象很难说未来能否成立,在此基础上讨论解决方法,简直是魔幻式小说。

  AI可能的应用场景-:

  1. 无人驾驶:车正方形(太阳能),相隔15公分=移动中的咖啡厅/电影院/....

  不需要红绿灯,程序设定路线车速

  2. 智能家居:机器人有综合功能

  3. 高频次交易:利用买卖双方1秒钟的交流需要,1秒钟计算机可以算上万次

  4. 大数据:今日头条

  亚马逊(算法,根据供需不停调整价格)

  5. 决策权转移:

  · 淘汰的是技能。教育按需定制,雇主定制学生学习内容;

  ·说服性工作也会被替代。销售/律师(机器人律师助理, 机器人草拟合同)/医生(Doctor Watson);机器授课,机器学习;警察和黑社会。

  未来:

  图灵测试:5分钟之内,能否判断是否是机器人????5分钟是怎么来的。。。。

  ·工作和收入无关。。。。如何使穷人获益(政府用收税的方式,养老金重新运作)

  《人工智能时代》读后感(八):谈谈人工智能吧

  上星期看了奇葩说,里面说到人工智能,那我就来谈谈人工智能。凯文凯利在他的《技术元素》里,把科技称定义为生命体,书里原话是:“技术元素不仅仅包括一些具象的技术(例如汽车、雷达和计算机等),它还包括文化、 法律、社会机构和所有的智能创造物。”

  科技是生命体,这个概念就在我脑子里种下了。有陆陆续续看到一些新闻,比如特斯拉的自动驾驶完美避开了危险,火箭发射升空又回到地面,稳稳站住,又有哪个公司在京东众筹智能硬件,解决人的哪个痛点,这些看似孤立的事件,要是从更高的角度,比如这是人工智能这个究竟生命体,在人类的帮助下,一点点觉醒的过程。我们人类从最高等的动物,跌落为人工智能的一个必要的不同类型细胞。软件工程师优化代码,车主对自动驾驶的举手欢迎,这些都在是帮助这个生命体变成更好的自己。人工智能正在通过服务人的方式完美自己,而人正在一步步的合理化这种趋势,美其名曰:让世界更美好,科技改变生活。

  人工智能是生命的苗头,早已有之。比如在19世纪,火车可以一节一节卖,卖给个人,然后还可以换火车头,然而现在这事儿已经消失不见,根源必然是科技进步带来的,科技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出行不再需要雇一整节火车厢,我们有了汽车。与其说汽车是我们腿的延伸,还不如说,这是更高级的生命为了加速自身的信息流动而让人类做出的努力。人类确实不负所托,更加厉害的是,我们不但有了汽车,还有飞机,以后的汽车,飞机还可能是自动驾驶的,看看现在酒驾出事儿层出不穷,看看之前飞机出事儿居然是驾驶员有抑郁症。这些都在帮助人工智能这种生命体完成更好的进化,汽车以后不需要人类,飞机以后也不需要人类了。人类被边缘化了,就像马不再被需要拉车。

  人,是经过几百万年进化,优胜劣汰,迭代升级,闯过了多少生死的窄门再变成现在的样子,人工智能一样在经历这些,而且速度越来越快。优胜劣汰?科技淘汰了马,变成了车;迭代升级?看看我们的软件,隔三差五需要升级。人类唯一值得骄傲的感情,人工智能似乎也在一步步的拥有。iphone上的siri,讲起情话来,也是比一般男生厉害的;淘宝的广告系统,推销起产品来,可是比一般的销售员厉害很多的,它知道你的爱好,购物记录,生活水平,甚至感情状态也知道;亚马逊还能提前预判下单,早早把物品放到消费者最近的仓库;美图秀秀越来越好用的一键美容,让太多女生欲罢不能,唯一能让女生安静下来的,也就能P图的美图秀秀了。女生最喜欢的情话,好好好,买买买,美美美,人工智能似乎都做到了,而且正在做的越来越好。

  在某些,未来可能是大部工作,人工智能也比人类做的更好,推销产品就不说了。CCTV里每天放《我爱发明》,主题都是机器可以比人更高效,更省时,包饺子的,切面的,洗衣服的,砌墙的,打桃核的,种种工作都在消失中,而人无可奈何。别以为律师,股票分析师,医生这种需要智力的工作,就能高枕无忧。在美国,已经有创业公司瞄准律师这个职业,用人工智能来分析以往的判例(美国实行判例法)帮助雇主做决断,大部分的股票都是通过人工智能高频交易的,google的AlphaGo已经瞄准医疗行业了,而它不久前战胜了围棋高手李世石。人工智能还可能拥有财产,因为它现在“故意”的不完美,出点差错,比如自动驾驶撞死人,高频交易导致的股票大跌,都让我们越来越倾向于给它以财产,以方便我们给它惩罚。清除记忆,断电啥的,似乎不可行,它深入的嵌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呀。

  《人类简史》作者预言:“未来人工智能取代了所有可能的工作,而导致人类无所事事,变成无用价级。”这句话固然有危言耸听的意味,但是不得不引起我们警惕与思考,《人工智能时代》这本书里,列举了被机器替代掉的工作,也列举了一些正在被人工智能威胁的工作。我们都应该跟着未来学家想一下,或者站在未来思考今天,如果我的工作被机器永远取代了,我还有什么可以谋生的手段?如果和我一同竞争的,不是活生生的人,而是冷冰冰的机器,我改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趁现在人工智能还未如此令人满意之前,我们确实应该调整好的心态,人工智能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惩罚每一个一成不变的人。困则思,思则变,变则通,通则达,达者成也!

  《人工智能时代》读后感(九):人工智能时代:不确定的未来

  原文发表于《羊城晚报》

  文/郑渝川

  谷歌研发的自动驾驶汽车已经累积了数十万英里的安全驾驶记录,预计数年内,这种无需人类驾驶的车辆将广泛投放市场。但随之而来的一个伦理性问题是:如果无人驾驶汽车出了车祸,责任应该归结于谁?如果搭乘车主的无人驾驶汽车,正要经过一座狭窄的桥,桥对面忽然开来了满载儿童的校车,这座桥无法容载两辆车,必须要有一辆车马上掉下桥去,才能保障另一辆车的安全。那么,无人驾驶汽车是会毫不犹豫的冲上前去,为车主清除隐患,把校车撞下桥去呢,还是自杀性地开下桥,牺牲车主以保全更多儿童的性命安全?

  类似的伦理疑问还包括:如果你或你的家人突发重病,但无人驾驶汽车却拒绝超速赶往医院,你该怎么办?如果有家长让未成年的孩子喝酒,家佣机器人是否应当马上启动报警程序?

  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到来,机器人的智能化程度大幅提升,机器人已拥有了从经验中自我学习的能力,还能对现实问题作出快速反应。但有关人工智能、机器人的伦理性问题,却比单纯的技术问题更难得以解决。

  享誉世界的顶尖级人工智能专家、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与伦理学教授杰瑞·卡普兰曾创建过Go公司、Onsale(全球首家在线拍卖公司),设计了世界上首台笔触式计算机,在美国科学界、产业界和政界有着很强的影响力。他所著的《人工智能时代》(李盼译,浙江人民出版社)一书,主要从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所必然带来的技术和社会风险入手,探讨了应对这些风险的可行之策。

  在卡普兰看来,相比于过去的智能化机器,机器学习已有了本质的区别,已经“发展出自己的直觉力,然后用直觉来行动”,这也将使得机器人可以更为踊跃地进入人类世界,接管过去仅能由人执行完成的形形色色的工作。在过去,投放到医学、工业等多种领域的机器人,都存在精准性、力量性、持久性不足等问题,使得机器人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差,只能在启动之前尽可能精准地设定,但随着机器感知领域的突破和发展,“未来的机器人可以看到、听到、做计划,还能根据混乱而复杂的真实世界来挑战自己”。

  卡普兰预言,终有一天,随着传感器、反应器以及无线通信的不断进步,人工智能将以合成智能的方式,与人体甚至其他物体合而为一——“未来看起来会比你想象中的更像过去”。

  智能时代毫无疑问会释放出更多的技术红利,但风险也不可小觑。卡普兰特意提到,随着在金融交易中越来越多地加入人工智能,高频交易程序一方面减少了市场震荡,另一方面却会将风险转嫁给一般的交易者,让交易者获得的交易价格偏离于最佳价格。这种情况在商业领域中也有表现,比如全球知名电商企业亚马逊通过复杂算法,使得不同顾客在不同时段获得的报价各有不同,并通过智能化的购买数据分析,推出更具诱惑力的促销方案,诱导顾客购买更多原本不需要购买的、实际上也并不那么价廉物美的商品。从目前情况来看,在合成智能方面投入最多的企业,无不热衷于将之应用于操控用户的注意力和购买力。

  更进一步的风险在于,由于人工智能的设计仅仅服务于单一目的,因而未曾考虑是否存在副作用。比如,人工智能会抢在他人之前,(帮助主人)抢占车位,会在大萧条之前恶意抢购超市货架上的所有应急商品;与人对弈的机器人,不排除会使用“黑社会”式的手段,包括威胁对手的家人,破坏对手的交通工具。

  要避免人工智能对社会体系甚至人类安全造成威胁,相关的智能设备、机器人开发和使用的伦理准则及立法,都应尽快提上议事日程;并且,在人工智能开发过程中,在增强单纯的技术能力的同时,也应尝试赋予它一种人类式的“感受同情和怜悯的能力”。

  《人工智能时代》一书还探讨了人工智能时代将带来的另外两大风险:一是智能化潮流所可能造成的持续性失业,可能会急速扩大赤贫群体,继而引发社会震荡;二是人工智能、机器人、大数据等新科技应用,会进一步加剧社会的贫富差距。

  卡普兰在书中指出,目前人们已经意识到,因为人工智能大幅度地提高了自动化作业的效能,从而产生了对工人的替代性,减少了工作机会;但人们大都还没有意识到,“很多科技进步会通过让商家重组和重建运营方式来改变游戏规则。这样的组织进化和流程改进不仅经常会淘汰工作岗位,也会淘汰技能”——无论是蓝领工作,还是律师、医生等带有很强专业性的技术岗位,传统的技能都可能被智能化所替代,变得低效,这也将迫使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改变课程体系,以确保(部分)学生、培训对象能够拥有强于智能设备的技能,这就意味着,无法通过这种新型教育、培训课程检验的人,将被未来的职场所抛弃。

  这本书认为,未来社会的关键,是能否通过更为有效的再分配政策,来确保所有人获得生存发展的机会,而不至于造成一个数量很大的被剥夺者群体,继而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

  《人工智能时代》读后感(十):一些要点

  感觉一般吧,下面几点可以记录:

  1. AI和机器人是一体两面

  2. 未来只有1%的人会受益于AI趋势

  3. 对于机器学习系统最后的理解是:它们发展出自己的直觉力,然后用直觉来行动,与“只能按照编好的程序工作”大大不同

  4. 机器人的形态可以不类人,AI思考模式和人并不相同

  5. 贝索斯的洞察:重要的是数据而非程序、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可以让他从数据获得巨大利润

  6. 从人到机器-决策权的转移,网店商品价格的动态决定

  7. 淘汰的不仅是工作,更是技能

  8. 教育的错误:过分依赖传统学校,技能和企业需求脱节;首先上学再找工作

  9. the future of employment:how susceptible are jobs to computerisation. oxford martin school university of oxford 2013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