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理论》经典读后感10篇
《选择理论》是一本由[美] 威廉·格拉瑟著作,后浪丨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31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选择理论》读后感(一):我就是我的王
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真实的自我,希望拥有属于自己的自由,活出有意义的人生。但事实上我们却忽略了,这个自由是建立在责任的基础之上的。海德格尔说:人类存在的双重性决定了个体在“那里”,但同时个体也构建了什么是“那里“。自我是二合一的,它是由一个经验自我和先验自我两个部分构成。这里的经验自我指的是一个客观自我,那个在那儿的某物,世界中的一个客体。而先验自我,又称为建构性自我,它建构了自身和世界,它需要为自身和世界负有责任。所以,在这种角度下,人类的责任是必然与自由彼此纠结的。因此,如果说人类注定是自由的,那么,对于这个世界而言,这个自由的概念不仅仅是为个人的行动负责,也要为不作为负责。从这个层面上来看,人类存在的意义在于自我建构,只有通过人建构世界的方式,世界才获得了意义。
来自美国的心理学家、现实疗法创始人威廉•格拉瑟博士,在他的著作《选择理论》这本书里,通过深入浅出的语言,帮助我们梳理了我们应该如何做,如何进行自我建构和自我选择,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有意义。那就是摒弃外部控制,使用自己的创造力来让自己拥有一个优质世界。在这个优质世界里,我们有着自己遵循的理念或信念系统,拥有我们最想与之相处的人,也有我们最想拥有或体验的事物。
听起来这样的优质世界很美好,但作为一名资深的心理学家,威廉•格拉瑟博士在实际的心理咨询工作中常常感悟到:我们都希望满足自己的需求,但事实上我们却很难深入了解自己的真实需求。因此,才会有很多来访者,带着困惑走进我们的咨询室。那么,在本书中,他通过大量的篇幅来帮助我们厘清人类的基本需求和感受。那就是:在满足了基本生存需求的基础之上,爱与归属感、权力、自由与乐趣,都是让我们能够创造优质世界的美好需求。因为,人类所有行为的动机都是为了尽量让自己感觉舒适,所以我们才会有趋利避害的生活方式。
可是,为什么很多人会感觉到痛苦呢?那是因为在人类社会中,人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需要生活在人际关系中间,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人是社会互动的产物。所以,我们在这些基本的人类需求中进行选择时,不得不考虑到与身边其他人的关系,从而与我们的需求产生冲突。这本书告诉我们,导致我们的人际交往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外部控制的力量,而很多心理和情绪困境,都是糟糕的人际关系导致的。他人对我们的影响只有信息,我们的情绪和行为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这样就帮助我们明确了个人自由的边界,从而我们可以选择更加积极有效的新型人际关系。
哈姆雷特说: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对于来访者,我们说:直面还是逃避?这也是一个艰难的选择。人类从出生到死亡,无时无刻都在面临着选择。从爱情婚姻,到学校教育,甚至职场人际,都是我们选择的产物。你可以选择更有创造性的生活,同时你也可以选择对自己需求的压抑。威廉•格拉瑟博士基于现实检验的基础上,帮助我们从人际关系中的相容性、个性和需求强度三个方面进行了匹配和调适,通过一些智慧的小技巧,例如:调解圈等方式,让我们可以在生活中的多个领域完成对自己需求的选择和满足,成就自己的优质世界。
任何心理学知识都需要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帮助来访者看清楚问题的实质,寻找内心的需求,选择属于自己的优质世界。因此,在本书作者看来,事情的发生并不需要原因,但我们可以从发生的事情中找到目的和意义,因为你可以选择和找到更好的方法,我们都有权利获得更加有乐趣的人生。最重要的是,《选择理论》让我们知道,我们控制自己生活的程度比我们想象中更深,只要你愿意。
作为一名心理学工作者,这本书所强调的现实疗法和选择理论,让我同时看到了后现代主义的影子,尤其是SFBT(焦点解决短程咨询)在生活和心理咨询工作中的运用。这两种方法都是聚焦于来访者此时此地的世界,以及来访者当前的行为是如何促使他们更接近自己设定的目标,又或者自己的选择是如何让自己远离真实的需求的?这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我相信阿尔伯特•艾利斯的认知行为疗法,给本书作者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理论基础。
世界上最朴素的文字,可能就是最打动人心的语言,《选择理论》做到了这一点。无论你是心理学工作者,还是普通的读者,你都可以通过作者的表述,理解和学习到最宝贵的理论知识,并把它很好的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去。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每个人的需求都是合理存在着的,每个人的追求也都没有尊卑贵贱之分。无论这个时代的房子、车子、爱情、事业,或者是现在看起来很可笑的曾经小小的梦想,都是值得赞美的。重要的是,你需要意识到:你是自由的,选择怎样的自由,决定了你将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成就怎样的人生。
康德说:我就是我的王。愿你能够成为你自己的王!
《选择理论》读后感(二):掌握生活,不靠控制靠选择
看这本书是一个巧合。之前结合自身经历写了《冷暴力》的书评,没想到破百赞,还得到了那么多回应。自以为是的那点可怜,其实根本不算什么,比自己的遭遇更加值得同情的大有人在。
其中,后浪出版社的编辑很暖心地回复说,推荐我看下《选择理论》这本书,可能会对我走出家庭的困境有用。
心理学上的理论我所知极少,用的比较多的是有点鸡汤性质的“吸引力法则”——你全心全力想做一件事的时候,全世界都会来帮你。还有一些心理锚定之类在决策时很有用,其它的理论,我便知之甚少了。
没想到《选择理论》这本书,出乎意料地好读。可能译者也是心理学家的缘故,没有翻译腔的生涩,读完有种醍醐灌顶的通透。
这个理论说起来简单——就是永远让别人或自己,建立在现在的情况下,做选择——但却把我曾经看到的经典感悟统一成了一个系统。没想到,其实很早之前,我就接触过这个理论,可惜当时没有好好悟彻,还是做出了很多追悔莫及的事情……
不过,从今天开始,我会努力运用选择理论,给自己一个焕然一新的开始。
爱情中的选择理论
你陷入了外部控制学,一心想要他改变。还记得《李中莹亲密关系》的开头,一句话道破了控制学的必然失败:
“一对男女要获得美好恒久的爱情,直至共同走向婚姻,需要两个条件: 第一个是对对方没有要求,第二个是两人都做到自己照顾自己的人生。”
我之所以分手,也是因为想要控制得太多……
当他做了一件让我觉得不开心的事情,我就觉得都是他的错,是他应该改变。却从来不曾想过,是不是自己的思考方式有问题。
且不说我的想法是不是正确,即使我是对的,在用争吵这种方式获得了对方的一次妥协或认可之后,也很难继续用第二次,第三次……
“如果外部控制学下的婚姻的许多乐趣来自打架后和好,那么以选择理论为基础的婚姻恰恰缺少这种快乐。选择理论不能保证你婚姻完美,它保证的是美好婚姻中出现问题后有处理的方法。如果一段美好的婚姻变质了,很多时候是因为伴侣中的一方或双方重拾外部控制心理学,而不是因为和谐相处使人生厌。”
如果改用选择理论,那么当我觉得“你礼拜六不出来见我,就是不爱我”的时候,我能做的是什么呢?
一直以来的外部控制理论,会让我忍不住耍脾气,通过不回信息等冷战的方式来要挟,让对方服软。
但是,如果我运用选择理论的话,我就应该自然地思考:在他已经礼拜六不能出来的情况下,我能做出什么选择?如果我还想继续保持这段关系的话,那我不会通过质疑他的爱,来强迫他在精神上跪下求和,而是让他选择要不要在其他时间见面。哪怕当时我提议晚上视频,“面对面”沟通,可能结果就不会大不相同了。
如果他不愿意,那我再下判断。若真的没有了爱,我也还有选择放手,另觅他人的自由。
一不小心,我们的控制欲就会像脱缰的野马一样,伤害到我们不愿意伤害的人。
使用选择理论的人不会如此沮丧,他们努力把手头的事情做到最好,也知道自己唯一能控制的就是自己。家庭中的选择理论
我们能终生拥有良好亲密关系的机会就是和家人融洽相处。很可惜,我和我的原生家庭没有这样的机会。
这里虽然用到原生家庭这个词,但只是字面意思。
我总是不停地要确认对方爱自己。一旦发生什么小事,就觉得自己被忽视。这跟我的家庭关系有关,但是我无意也永远不会把所有问题都归咎于它。
因为过去的已经过去,我无法改变。但我相信一个人永远不可能因为一段经历被毁掉一生。
不然的话, 那个童年被强奸的女孩不会成为脱口秀女王,去世界最顶尖的大学传授她的生活之道。
“放弃自己是永久受害人的观念。真实的虐待已经结束了,是选择对待那些记忆的态度让它继续存活。”选择理论强调的现实疗法,就是专注于现在,你能做些什么。
你曾经受忽视、虐待的过去已经不可扭转,但你还可以建立新的人际关系。
现在我自己赚钱,每年带母亲长途旅游一次,有真心陪伴我的朋友,也有正在努力实现的梦想。
我配得上好的生活。即使有挫折,也不是原生家庭的错。
面对已经不可更改的经历。选择不去刻意忘记,也不刻意记起。只是专注自己能做什么,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情就可以。
尼采说,当你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着你。
所以,抬头看看眼前的路吧。
教育中的选择理论
如果孩子小时候每次都是靠绝食来要挟父母,那以后他也会这么做。
这就是控制。
那么选择理论是什么呢?
那天看水湄物语的公众号,发现她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运用选择理论教育自己的孩子了。
碰到孩子想要吃冰淇淋,她说:妈妈可以给你买。但是你之前已经吃过一个了,你可以选择过一段时间再吃或者不吃。
然后她4岁的儿子就说:那我就不吃了吧。
因为孩子从小就学会了自己思考做选择,而不是被动地执行家长的命令,内心却不认可。
家庭的教育如此重要,还有一个原因是在学校的填鸭式教育太严重。
想想我们的大学里有多少课,是因为老师要点名所以不得不出席?结果去了也是做别的事情,心中只有浪费时间的懊恼,所以就更加不想去。
为什么我要读莎士比亚?为什么我读不懂莎士比亚就要不及格?填鸭式教育正在毁灭学习的乐趣。而知识只有能用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想要让知识运用,必须让学生去思考怎么用。
我不喜欢莎士比亚,但我喜欢阅读。那我可不可以读别的书,写读后感呢?
如果我们的教育能够给学生选择,不用唯一的标准去衡量所有人。那对于学生、家长、老师,都会是一种解脱。
总结:
生活中之所有有许多痛苦,是因为我们为自己的不幸不停责怪别人,或是试图控制别人。运用选择理论和人相处,你会发现人轻松了很多。控制得少了,掌握的却多了。
我最喜欢的演员陈坤曾经说过,别人扔过来一个球,你不一定要去接的。
他人的恶言也好,期待也好,与你又有何干呢?
我们改变不了他人,但永远别忘了,我们可以选择自己能做的事。
《选择理论》读后感(三):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有所谓的
这本书,书名太土太枯燥,内容太好太实在。对我来说,是救赎。焦虑真的是一座山,可我真的也不是愚公。
“优质世界”这个概念比“精英社会”要完美得多。以前就意识到,只要不给我保留现有的意识和心境,就算回到过去,我还是会做同样的选择,过着同样的人生,因为我可是知道我做出的每个决定,毕竟我自己还是深思熟虑了的,尽管很多都质量不佳。这就是这书里说的“我们是根据自己的意愿来感知周围现实的”。而,“优质世界”就是自己对所有的非常个人化的美好幻想和自定的评判标准,这里面,有最想亲近的人,最想拥有的事务和一直秉持的信念。
那么,快乐,就是满足了我脑中的那副画面,痛苦,无尽的痛苦,就是脑中的美好画面,被破坏了,支离破碎。
所以说,我认同,别人对我们的影响力很小。因为不管别人的意见是怎样的,我们自己自然会以最自我获利的想法去定义,因为自己永远是最优先等级的正确。而,我们的容忍力始终是有个限度的,一直得不到满足,要么躲开,要么自爆。没办法,人就是这样呀,无论别人对他说什么、做什么,最终做出选择的还是自己。
学会沟通吧,学会让他人理解你,如果想要快乐的话。自己的“优质世界”没有别人能完全理解,除非你积极频繁顺畅有效地分享给他人。不然,呵呵,我很明白,就是痛苦max。然后呢,就是自我压制,然后呢,就是愤怒,就是疲惫,就是厌倦一切。这是逃避吧,而随之而来的痛苦状态,还以为可以自怨自艾,可以楚楚可怜,可以获得帮助或者原谅,怎么可能呢?难道还不知道,人都是为了保护自己的“优质世界”的完美性而会做出过激的行为,让自己满足,可不一定会让你满足。就算有爱,有善意的满足,但下一次呢,再下一次呢?别人还是不会愿意。
《选择理论》读后感(四):什么是 威廉·格拉瑟口中的 “现实疗法”?
威廉·格拉瑟(William Glasser,1925-),美国心理治疗学家,现实疗法创始人。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1945年和1948年在凯斯西储大学先后获得临床心理学学士学位、硕士学位,1953年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954-1957年任实习医生,1957年在洛杉矶加州大学参与精神病治疗训练。受训期间,他感到其所接受的传统的精神分析治疗有很大局限性。
《选择理论》读后感(五):哪有什么无可奈何,都是你自己选择的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里曾经写过一句话:人的内心苦楚无法言说,人的很多举措无可奈何,百年一参透,百年一孤寂”。其实,哪有什么无可奈何,大多事情都是自己主动选择的后果。
一、
大家一定和我一样,经常在马路边会看到一个熊孩子在那又哭又闹满地打滚,而妈妈在前面生气的走着或者说"我数123你再不站起来试试“之类的话。其实这个时候,妈妈是想用威严来压制住孩子的哭闹,但这样真的会变得更好吗?
一般这种都会出现两种情况:1、孩子不闹了,上去喊着妈妈。但其实这是孩子害怕妈妈打他或者把他丢掉,而不是认识到自己错误或者爱妈妈。2、孩子哭的更厉害了,妈妈只能放弃威严,去柔声细语的哄他,满足他的所有无理要求。
那究竟应该怎么做呢?《选择理论》这本书中为我们讲述了关于选择理论和外部控制心理学的一些见解。
二、
外部控制心理学有一个简单的前提就是:惩罚那些做错事的人,这样他们就会去做我们认为是对的事情了。然后再奖赏他们,这样他们就会继续听从我们的指挥。这个前提支配了世界上大多数人的思维。
而这种心理学之所以如此盛行,就是因为它获得了那些掌权者比如官员、父母、教师、老板等等他们的支持。而被控制的人呢,反而从这样的控制过程中找到了安全感。(很多女生反思下自己谈恋爱过程中追求的所谓的安全感到底是什么hhh)
并且最不幸的是,几乎也没有人能够意识到这种控制才是让人们内心感到痛苦的元凶。
三、
有权者控制别人是因为这样常常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无权者为何不反抗呢,是因为他们体验到了控制的作用,希望自己也能最终控制别人,或者内心觉得反抗会导致更坏的后果。
举个例子,不论是电视剧还是生活中,会看到很多女性宁可忍受丈夫出轨、家庭暴力、乏味的婚姻,也要苦苦维持。为什么?因为她们认为离开了也许会更糟糕。她们就是典型的被控制者。
她们害怕无法养活自己,害怕失去自己的孩子,害怕无法让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完整的家庭,害怕家人的埋怨与反对,害怕就算离婚也无法解脱甚至可能失去生命。她们可能内心一直抱有希望,也许坚持下去事情就会好转。
但其实控制者也会同样经历着痛苦。比如虐待妻子的丈夫,他选择了这个行为也就失去了获取幸福的机会。
如果一个妻子她能够对丈夫说“你要是不对我更好一点,我就会离开你”,那么她就是在重新定义自己的个人自由。她有权选择离开,也可以选择留下来。
四、
其实生活中的很多痛苦都是来源于试图控制他人,很多无法解决的问题都是因为人际关系。
想想我们上大学时一到寒暑假在家,是不是总是被父母尤其是老妈唠叨?玩个手机也不对,出去玩了也要管,在家闲着也要管。
想想很多人谈恋爱之初结婚之初都很幸福,结果相处越久越容易吵架。
这些情况无非就是四个原因:
1、你想别人去做他们不想做的事。并且用种种方法去逼迫他们。
2、他人试图让你做某些你不愿意做的事。
3、你和他人都试图让对方做彼此不愿意做的事。
4、你强迫自己去做非常令人痛苦甚至是不可能完成的事。
五、
生活之所以有许多痛苦,是因为我们为自己的不幸不停责怪别人或是试图控制别人。
很多人都是对待自己的父母、伴侣各种强要求,但是对待自己的朋友,大家常常使用的是选择理论,而非外部控制。
这就是因为我们能够认识到认识到如果我们强迫自己朋友去做他们不想做的事情,我们可能会失去朋友。那么我们对待我们最亲近的人,如果也是这样,我们是不是就会更容易获得幸福?
人生有哪些关键点必须踩对?俞敏洪曾经演讲中说过生命真正的后悔来自于你从不做主动选择,所以必须克服恐惧、做出选择。
《选择理论》读后感(六):《选择理论》——你无法控制他人,只能选择改变自己
书封的一句“不是痛苦选择了你,而是你选择了痛苦”,强而有力地吸引到我。《选择理论》将读者带入一个全新的、不同于以往的心理学问题的解读新世界。作者威廉•格拉瑟认为,现有的、已运用广泛的外部控制心理学,正是导致我们的人际交往陷入困境的原因之一;此外,他还提出传统的精神分析方法,有其局限性,心理咨询时重点非个人的经历历史,而是咨询对象此时针对现状能够采取的行动,才是重点的观点。
《选择理论》分为三大部分:一、理论(个人觉得是此书创新所在);二、实践(理论付诸实践的举例运用)、三、应用(第二部分的扩大化实例,13章是本书精华重点之所在,类似于是全书的概念提纲)。
选择理论的精髓和根本即为:我们能且只能选择自己的行为,我们无法控制他人,能向他人提供的只有信息;而很多心理问题的成因,都与不尽人意的人际关系紧密相关。
我们能够从别人那里得到或者给予他们的,只有信息,而信息本身并不能使一个人去做任何事或者感受任何东西。信息进入我们大脑,然后对其进行加工,最后我们才决定去做什么。是我们选择了自己所有的行动和思维,也间接地选择了几乎所有的感受和大部分生理活动。作者规劝我们,①你想让他人去做他们不想做的事;②他人试图让你去做你不想做的事;③你和他人都试图让对方做不想做的事;④你强迫自己去做非常令人痛苦甚至不可能完成的事——以上四种想法或行为,都是在无意识中实践着外部控制心理学,这样对所有人都有害无益。我们应该接受并将“你无法控制他人,只能选择改变自己”这一理念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婚恋关系、家庭与亲子关系、教育领域、职场和社区等,只要有人际关系存在,选择理论就能发挥它的功效。
此外,本书还创新定义了选择理论相关的基本概念,如:
优质世界——每个人心中目中的理想图景,会纳入他们希望与之共处的对象;
需求强度——生存、权力、爱与归属、自由、乐趣五种需求待满足的迫切度;
相容性——由人际关系中各方不同的需求强度导致,体现了互相接纳的程度;
调解圈——人际关系中各方根据各自的需求强度进行协商并达成妥协的场所。
这些概念彼此联系、紧密相连。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需求强度。在人际交往时,我们对与自己相容性较高的人,相处会较为融洽,反之亦然。当与某人发生矛盾冲突时,如果你想继续留他在你的优质世界里,那么你们需要构建并计入你们的调解圈。沟通、表达、让步、妥协,从而继续维系你们的关系。如果你认为自己已然无法承受他人的种种,那么你能做的是,将他从你的优质世界中移除,减轻甚至解除自己的痛苦和抑郁。
综上所述,《选择理论》向你打开了一扇通往心理学现实疗法的新世界大门,完全颠覆当下精神分析法的模式,以崭新的选择理论,带你走出心理困境!读完此书,收获颇丰,觉得自我之路越发明豁、越发开阔!
《选择理论》读后感(七):一个女人出轨了,她的心理医生居然这样做
01
“所有的名著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通奸。”——福楼拜
当我在文章里引用这句话时,一些看文极认真又爱思考的同学就举出反证,《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的主题明显不是通奸啊,可见身为著名作家福楼拜先生说的话也不一定对嘛。
目前为止,我还没有听过哪一句话能够概括宇宙的真理,如果有,也只有一句“宇宙唯一的不变就是变”。再者,福楼拜是十九世纪初期的法国作家,且不论当时两国间是否通航,就算通航了,《三国演义》等名著是否翻译成法文,并在法国得以广泛的传播呢。因此,一个作家说的话是受到自己视野的限制,而我们读书时就要考虑作者的文学视野。
言归正传,《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的代表作,描写一位受过贵族教育的乡村女爱玛对现实婚姻的失望,在物欲的世界里找不到精神的慰藉,两度出轨,债台高筑满足自己的虚荣爱情的故事。《包法利夫人》带给福楼拜的影响毁誉参半,但是,当二十一世纪的读者提起《包法利夫人》,空中就会飘来两个字:出轨。
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史上,描写女性出轨的名著真的不少。
俄国名著《安娜.卡列尼娜》写了一个贵族妇女不满冷漠的政客式丈夫,出轨了,最后卧轨自杀。
日本畅销小说《失乐园》写了一位三十出头的书法爱好者檀子不满丈夫的冷漠,出轨了,下场是与情人做爱至高潮时饮毒而亡。台湾大师李敖说这是他最羡慕的一种死法。
中国名著里关于女性出轨只是作为一个情节,并不会作为一人主题。《水浒传》里的潘金莲出轨西门庆,联手杀害武大郎;《红楼梦》里的秦可卿和公公偷情,愧疚病死等。
这些名著给人的感觉是女性一旦出轨,内心的道德压力足以毁掉生命。就我目前的阅读经验,只有一部小说的出轨女性是自然死亡,而不是因愧疚自杀。这个就是美国作家罗伯斯.詹姆斯.沃勒的《廊桥遗梦》。
《选择理论》读后感(八):了解人类的基本需求与权利
7年前当初不懂我们主管为什么要看心理书,现在看了以后就知道了,无论你是什么工作都需要调节圈去帮助他人改变,因为你无法控制他人,用信任自身的价值观影响与改变别人,给予信息以至于结果是想更加亲密还是疏远,当幸福获得越少,我们获得幸福的机会也越少,信任提供优质世界用有组织的现实疗法能改善更稳固。
长期心理问题所导致的慢性疾病“抑郁”控制”愤怒“甚至是“自杀”最好的方法就是笑,帮助害怕和逃避的人,不能受痛苦控制,因为自己是最大的敌人能解决问题的也只有自己
使企业存活需要使用领导式管理指持续教育,让个体相互竞争中学习和成长,当团队融洽不会失败,能更高效,减少贪婪
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没有失败、去除纪律开卷考,没有僵硬的程序管理因为问题都说个体,人人都会为学校赚钱,不浪费时间、金钱、物品
犯罪说到不看书的基本都在监狱
爱与家庭忠诚、归属、婚姻,教育孩子、性与需求、教育孩子
《选择理论》读后感(九):《廊桥遗梦2-走出阴影》——《选择理论》书评
很多人看过《廊桥遗梦》这部电影:一个对生活不太满意的家庭主妇,遇到一个来拍照的摄影师,结果可想而知——干柴烈火。可生活还得继续,摄影师要走了,老公也要回来了,女人终于还是选择了“放弃幸福”。
当时这部电影在美国引起巨大轰动,据说电影上映后,美国的离婚率上升了好几个百分点。很多女人觉得自己就像电影里的女主角一样,过着不太幸福的生活,但却一直没有勇气改变。
电影是悲剧结尾,这自然给人们留下深深的遗憾,所以一直有人希望续写这个故事:比如真爱的两个人还是冲破世俗的藩篱走到了一起,比如其中一方为爱殉情等等。总之,人们为这个残缺的爱情故事想象出了很多看起来合理的结尾。但每个有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如果有《廊桥遗梦2》——也就是这个故事的延续,更可能的结果是:一切照旧。
我的身边就有不少这样的例子,不只一个朋友出于信任告诉我他们的故事,这些故事被他们描述为“凄美”且“不可告人”,但其实模式都高度一致——一段无趣的婚姻,突然遇到了“真爱”,考虑到各方面的问题,还是放弃了,只能留下最美的遗憾。
难怪电影《廊桥遗梦》能经久不衰,所谓的“爱与忠诚模式(出轨还是不出轨)”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也认为《廊桥遗梦》呈现的是道德选择的问题——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你可以选择往左走或者往右走,但每一个选择都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出轨就要背负道德压力和新生活的磨合;不出轨就要继续忍耐无趣平淡。
直到读到《选择理论》这本书,我的思维才真正被打开了。这本书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其实特别简单,那就是“改变那些你能改变的,接受那些你不能改变的”。
全书大概15万字,分了十几个章节,讲了几百个例子,其实都在说明这句话。但如果你只记住这句话,其实并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如果不了解具体应用的办法,那还真是“明白再多道理,都过不好这一生。”
比如对《廊桥遗梦》所设置的问题,书的作者说,很多人都被编剧骗了,女主角并不是只有“爱与忠诚”的二元选择——这两个选择都糟糕透了。女主角既不能找回那个摄影师,也无法再重复无聊的生活,她其实已经被架空了——在经历了这次出轨之后,她再也回不到真正的“安静”了。
那怎么办呢?其实这倒不是坏事,作者说,这也许是很多人真正学会“选择”的开始。什么叫真正选择?那就是通过找到更好的办法实现自己的真正目标。女主角的真正目标是什么呢?其实并不是跟谁过,而是如何找到一种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
这看起来像口号的一句话其实就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女主角不管把自己依托在现在的老公还是偶遇的摄影师身上其实都是不可靠的,是她自己放弃了生活——跟随老公来到异乡,做自己不喜欢的家庭主妇,没有任何目标,没有任何除了家务之外的追求……
所以真正要改变的并不是这段关系,而是如何改变自己的行为让自己可以不依靠一段关系或者一个人也能活得很好。
当然,改变是很难的,我们都心知肚明,所谓追求自己的独立、兴趣、人生规划可能会面临很多风险,所以人们倾向于把自己“偷懒”后的恶果都归结于“命运”。你一定听说过很多人说遇人不淑、遭人算计、命运不济,或者因为某些不顺生出各种各样的疾病,这里作者更加刻薄,也更加一针见血——这些所谓的悲观、病痛,其实也是个体的选择——他们表演出这样的状态,只为引起别人的同情,以忽视他们逃避责任的软弱。
在作者看来,很多焦虑症、抑郁症,其实都是一种“个人表演”——在书里头,这被称为某种“整体选择”。当一个人选择某种想法,随之而来的,他的心情、状态,甚至身体,都会发生各种变化。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很多人到了异地就开始水土不服,这并不是身体的原因,而是潜意识希望通过“水土不服”催着当事人赶紧回家。
这就是可怕的心理学,原来我们所有的行为,都有背后的心理原因。而我们的行为又取决于我们的选择。也就是说,在每一个十字路口,因为我们思维的差异,我们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可能你认为这些选择没有对错之分,但是它们却可以把你引向不同的人生情境中。
大部分人其实都是顺着感觉选择的,如果你再不知道选择背后的逻辑,那么真的有可能,你就被自己的选择活活害死,真的就觉得人生就是一出廊桥遗梦。
殊不知,《廊桥遗梦2》可能是一个走出阴影的故事。如果你也对这种十字路口的选择有兴趣,你真可以看看《选择理论》这本书。
《选择理论》思维导图《选择理论》读后感(十):一本积极心理学的理论
选择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更好的选择(而非只有痛苦压抑的面对打击),帮助我们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相信自己身上发生的事能处理好,将来也更好。能够改善人性贪婪的基因,提高人性的进步。能够以积极的行动问题取代被动的感受问题。
1,我们能控制的只有自己的行为和思维,包括感受和生理状况也无法去控制,但是,可以选择行动和思考方式来控制我们的感受和生理状况。能给予他人或者他人那里获得的只有信息,如何处理信息也是各自的选择。
2,所有的长期心理问题和自身免疫性疾病都是人际关系问题,人际关系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解决与重要的亲密的人关系的问题。先从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开始,他们是我们终身拥有良好关系的最好机会,与家人融洽相处,消除控制欲,会更和谐稳固,能排遣我们的孤独,不浪费我们的生命时间去追逐没有幸福的快感。
亲子教育中让孩子去做我们认为正确的事,会摧毁彼此间的关系,从而失去亲密感,就等于有成功不能分享,这样对父母和孩子来说,只是个遗憾。给孩子无尽的爱(向孩子表示,无论他做什么,都爱她们,但无法无天,爱就没有那么容易得到)和零惩罚(永远开诚布公的与他们沟通并保持倾听),不大喊大叫,交给孩子一些选择理论:“你可以现在哭闹,也可以过一回在闹,更愿意哪个”
对孩子只提供建议,不用反复唠叨和严厉说教,尽最大的努力与他保持亲密关系是第一位的,而且永远是正确的,允许孩子在她们很小时犯错,告诉他们大多数错误可被及时纠正或接受。多鼓励孩子,与他建立信任关系。在她们的优质世界中占显著位置,而且要一直在那里,很多时候愿意协商。
3,回顾过去发生的痛苦事件对我们毫无帮助,要做的是改善当前的关系要从过去的成功中获得经验。
4,每一人受到五种基因需求的驱动:生存,爱和归属,权利和自由,乐趣和欢乐。只能通过满足自己优质世界的画面来满足这些需要,如果画面能够成功,就会体验到最大的自由。
优质画面:一,我们最想与之相处的人。二,我们最想拥有和体验的事。三,我们遵循的理念和信念系统。感觉良好,都在选择行动方式,让真实世界的人,事,物接近优质世界的人事物。一生中,优质世界的联系比其他任何东西都要密切,那是自己生活的核心。尽量客观看待世界,运用我们的理性。学会自助,将自己放进优质世界,可以摆脱某些人,将以前热情过度现在不关心的人移出优质世界。不允许自己享受那么多的自由
5,从生到死,所做的只有行为,而且都是整体行为,是四个不可分割的成分组成:行动,思维,感受和生理状况。他们的特征都是动词形式,一生只,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选择了正在抱怨的痛苦,本来,我们可以做出更好的选择来消除痛苦,改变我们的愿望和行动。改变对别人的要求,与别人的相处方式。
6,爱情是分享彼此的优质世界,分享真实的东西,不去批评,不抱怨分享的内容,没有义务分享自己的幻想,脆弱的爱情更多的是基于激素而非自由分享,大多数坠入爱河是对自己的优质世界没有认知,关系出现不和,现实与优质世界出现了差异。
不控制别人的行为,不强迫别人去做任何他不想做的事,停止唠叨,放弃外部控制心理学,会幸福学多。
7,长久的婚姻通常是双方有足够的相容性,两人有相似的个性,需求强度相差不大的组合。性欲不等于爱和归属,性欲是与性激素相关的物种的生存。最好的婚姻包括(分享一般水平的生存需求,较低的权利和自由需求,高度的爱和归属的需求,高度的乐趣需求)
乐趣:爱学习,喜欢所做的工作,与别人相处感到开心,学习中相处的双方最容易厮守,乐趣也是学习中的一种奖赏。
另外双方关系中亲密关系极其重要,切记不要让性生活和对性的渴望作为主导因素,当然没有满意的性生活情况也不可能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