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匠人匠心:用一生,做好一件事》》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匠人匠心:用一生,做好一件事》》的读后感10篇

2022-03-13 12:57: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匠人匠心:用一生,做好一件事》》的读后感10篇

  《《匠人匠心:用一生,做好一件事》》是一本由邱杨 / 丘濂 / 艾江涛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2016-1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匠人匠心:用一生,做好一件事》》读后感(一):提倡工匠精神

  《《匠人匠心:用一生,做好一件事》》读后感(二):一生一件事

  “一生只爱一个人,一生做好一件事”即是《匠人匠心》一书中贯穿始终的精神。从修故宫的匠人到黄花梨的商人;从木雕的工人到木版年画的艺人,无不在传承着最传统、最朴素的匠人精神。

  唐以金---一名七十一岁的农民,以一己之力,实现了一个古居民异地重建的当代神话。16岁便跟着师傅们学习木砖瓦工的老唐,一生都对建筑业着迷,对老房子有着特殊的感情。当得知由于湘桂铁路扩建,自家村里的一组清代居民建筑将被拆除时,老唐坐不住了。顾不得家人的反对,拿出自己打拼多年的积蓄将古宅买下异地重建。这一举动却换来了村民的疑虑,怀疑老唐的真正目的是骗买文物。短短几天时间里,腹背受敌的唐以金殚精竭虑排除万难,逐一拜访20多户村民,最终艰难买下这组古居民宅。五年来,从拆解具有榫卯结构的古建筑到选择复建的地址;从对古宅木质结构进行手工雕花到对原始构件的防腐处理,每一步骤老唐都亲力亲为,这个“固执”的老头硬是将这组古建筑的原貌修复。从年少时的初心到中年时的匠心,老唐用一生诠释着“匠人精神”,已到古稀之年的老唐现在有了自己的忧心,当自己有一天干不动的时候,谁来接替?

  漆器,是用漆涂在各种器物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但其与被漆过的东西是两码事。中国古代漆器的工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传统的手工艺一直被匠人们延续着,然而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却与其他手工艺门类一样,受到了现代化机器生产的冲击,漆器的制作也由传统的私人家庭作坊制逐渐转变为集体工厂制。甘而可----一名漆器手工艺传承者,好的东西从头到尾的每一个步骤都要做到完美,这是甘而可的信念。漆器制作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胎骨的制作,得益于十年的木工经验,甘而可做起木胎来得心应手。能把碗的木胎打磨到像纸片一样薄,而且碗的大小,高度几乎没有误差,每一个步骤的完成,都需要绝对的专注和细致的手法。对于漆器的执着,甘而可的信念也影响着自己的女儿,学习考古文博专业的她,随着父亲也成为了一名漆器的手工艺者。

  在机械化的时代,在快节奏的今天,也许只有我们做每一件事时能够精耕细作,精益求精,才能传承匠心之神,才能让老一辈匠人们不担传承之忧。

  《《匠人匠心:用一生,做好一件事》》读后感(三):有心之人

  所谓匠人匠心,就是用心造就精品。这些手艺人传承者我们古老的文化,他们把全部的感情投入到一个作品当中,这本书帮助我们了解这些美丽外表的背后。相比于跳跃发散、讲求创意观念的艺术家思维,工匠思维是立足于地的老老实实,是在意每一件物品的手感,是面对文物如履薄冰的谨小慎微。职业性的敬畏与谦恭渗透了他们,变成生命底色的一部分。在敬畏与谦恭之中,他们用漫长的时间做一件事,双手千百次的重复之后进入自由之境,于是,一道线,也有精神性,有力度和律动的变化。这是工匠的沉默的智慧,手上的开悟。

  我的朋友经常抱怨说,现在国内许多品牌的服装已经放弃了普通身材的女性,经常逛完一条街也买不到一件剪裁合体的好衣裳。据说,因为中国推崇设计师而不重视打版师,但后者才能把设计师的理念变成合体的衣服,所以我们能看到大量的设计师,却仍然买不到一件剪裁合体的好衣裳。我们的社会过分追求聚光灯下的光彩,却忘了,只有土地里的根茎足够深刻,一棵树才能开出繁茂的花朵。工匠是土地之下,看不见也被忽略的根。很有幸,我能近距离地看到这些一流工匠的工作状态,听到他们回忆自己的师父的点点滴滴,工匠的骄傲并不来自炫耀自己修过多少国之瑰宝,而来自更真实的器物,更具体的手感:这件文物我修过,我对得起它,我放心。他们的面貌沉静安详,是在世上找到了安身立命所在的脸,我羡慕这样的面容。

  前不久和朋友去北京参观四合院,我注意到这里的组接从来不用钉子,但是却更加结实,实在令人佩服。现在科技发展得这么快,为什么质量倒不如从前了呢?我想主要原因就是这些匠人丢失了匠心,他们做出来的东西只是为了挣钱,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是自己的作品。虽然说中国传统工艺在现代一路衰败,但一线血脉在民间存留,总有那些值得我们尊重的人帮我们保留了那些好的东西。

  他们做一样东西,不在乎效率,似乎这些艺术家与世隔绝生存在自己的世界中一般。他们牺牲了很多,但是却又得到了常人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那就是一颗在混乱世界中保持真诚的心。我觉得现在世界上的大部分人都太过浮躁了,这本书能起到一种沉淀作用,反思一下自己,有助于更好地改善自己。

  《《匠人匠心:用一生,做好一件事》》读后感(四):邂逅工艺之美,遇见匠人之心

  林风眠美术馆的姚远东方曾说,“我对所有可以用手艺表达自己的人都很羡慕,匠人有一种脱离时代的力量,在日夜兼程的劳作中,时光流逝,留下的是一个个手艺作品凝铸精神。”说得极对,快速发展的工业时代,节奏慢而显迟缓的手工艺就显得有那么一点不合时宜,但他们的作品又因是手工,有着批量化工业产品完全没有的性格与气质,在一大批无性格之物里愈加突显出独特而超凡脱俗的味道,于是手工艺作品又弥足珍贵----这真是充满悖论的现象。

  在生存压力与遵循古法,或者再多一点坚持和变革的生态,也是传统手工艺人们努力思索的部同。但无论是变还是渐进改变,他们保持始终如一的内在也正如《匠人匠心》封面小字“用一生,做好一件事”----因为对他们来讲,“一辈子总是还得让一些善意执念推着往前,专注做点东西,去交付光阴和岁月”。

  一生,一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相当难。当下的纷繁让人眼光瞭乱,选择的余地太多,让人心慌意乱,又无从选择。人生一条路,走上了这条,总惦记那条是不是会不会更好一点,更合适一点。就像人生的白玫瑰和红玫瑰,无论是心头血,朱砂痣,还是蚊子血,明月光,总是“得不到才是最好的”一念入魔障,终生不得开解。

  在《匠人匠心》里可以看到回报时光之“美”,邂逅工艺之美,遇见匠人之心。书中以20位中国传统手工艺人及他们的一生,完美诠释了选择和坚持选择的纯朴,书中任何一个故事都值得好好思考和琢磨。有古建修缮,以官办“内务府”的身份修故宫的人;也有以一已之力,以农民的身份在荒地重建古宅群落者;有艺无止境,低调严谨的烧元青花陶艺人;也有传承祖业,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凤翔木版年画重现生机的年画人;关中的皮影戏;黄山的漆器;沉香、木雕、笔、墨、纸、砚等等。

  工艺美术的细分行当在这里择其精要处一一道来,无论是人物故事,还是此工艺独到妙处皆有落笔。让观者欣赏一处处关于美的佳肴。让人感动的除了传统手工艺的巧、精、美,更是每一个故事背后,传统手艺人沉静的精益求精之心,是在人与物在新时代中求创新、求变革的更新迭代求发展之探索。常说“匠心独运”,也因为极度的用心,所以有匠心。相信,在工业化甚至未来的机器智能时代中,曾经末落的手工艺也一定能闯出独属自己的宽广大道。

  《《匠人匠心:用一生,做好一件事》》读后感(五):勿要一得自矜,浅尝辄止

  工匠——这个词这两年大家并不陌生,可是怎么样才能成为一个工匠?书名就清晰明了地告诉了大家:用一生,做好一件事。看似很简单的一句话,道理大家也都懂,但是真正能做到的人就少了。

  “勿要一得自矜,浅尝辄止。”我想这句赵崇茂师傅退休时给他徒弟李永革的纸条上的话很好的解释了什么叫工匠精神,更是书中近20位中国传统手工艺人用一生在书写和传递这种精神。刚开始读这本书时,第一个故事是讲中国“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植物志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李永革,其实读他的故事给我了太多错位感,更多时候是和之前看《树之生命木之心》的影响交汇重叠。不一样的故事不一样的国度不一样的人,但是对待古建筑的那份执着和认真确是相同的。李永革修葺的是我们的历史博物馆——故宫, 日本最后的宫殿大木匠西冈常一修建的是日本的法轮寺,两座宫殿对两个国家的意义无疑都是重大的,两座宫殿都是木质建筑,怎么去识得木料并了解他们的个性以便最好的利用他们我想是他们此生要学习的课题吧。其他更多传统工艺一样,技艺技法的传承是工匠师傅们很忧虑的问题,故宫也开始敞开门扉和鵤工舍一样像更多的学院传授木工技艺,可能最后并不是所有的年轻匠人都会成为宫殿木匠,但是越多的人来学习了解这项技术总不会是一件坏事,越多的了解才会被广泛接受和传播,这不是一项大众技艺,为了避免它消失在历史潮流中,让更多的人认识它的重要性不失为一项明智的选择,我想可能中国很多的其他传统技艺也可以尝试这个方法,让更多大众了解我们的文化中还有这么多有趣的东西值得我们去学习,这也就是这本书的最大意义吧,让这些工匠工艺走入大众,让大众了解并产生兴趣。

  论深度可能这本书不够,可是论科普知识传播这本书却做到了。它通过简短的故事和精美的图片像我们展示了传统手工艺之美的同时,传达出传统手工艺人的纯粹的精神之美,让我们为他们技艺赞同的同时更为他们的故事精神所感动。

  书中讲了近20位工匠的故事当然不是全部工匠的故事,但是工匠们的专注和坚持还有对技艺的爱才是那些不朽的工艺品得以传世的原由。“一流的匠人,人品比技术更重要,淬炼心性养成自己唤醒一流的精神,才能达到一流的技艺。”毕竟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充满诱惑的当下能坚守本心就是一种伟大。

  《《匠人匠心:用一生,做好一件事》》读后感(六):一声叹息:中国大批传统手工技艺濒临失传

  一声叹息:中国大批传统手工技艺濒临失传

  中国,西方人眼中神秘的东方古国,其得天独厚的悠长历史中,蕴含着古老而精致的工艺物件。大到古色古香的故宫、各具东方特色的古民居建筑;小到精美伦理的瓷器、陶器、漆器、刺绣;还有那早已被我们遗忘的皮影、木雕木刻、竹刻、古纸等等。这些美物,引领时尚潮流的西方都会迷恋,却被我们慢慢遗忘,徒留一声叹息,古老东方的大批传统手工技艺频临失传。

  在这个背景下,《三联生活周刊》采访了将近20位中国传统手工艺人。记录下了他们的手工技艺及生活故事。最后,将这些采访集锦成一本书,取名《匠人匠心:用一生做好一件事》。

  “书----最基本的知识载体,将这些古老传统手工技艺(人)记录下来,希望能够存活得更久,成为知识,用来对抗人类遗忘。” 在书的总序中,李鸿谷如是说。此书出版的初衷,为了大家不要遗忘,那些凝结着代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传统手工技艺。

  古老手艺:失传消失于世还是世代传承成品牌?

  《匠人匠心:用一生做好一件事》这本书分为上下两辑。上辑讲了修故宫的匠人李永革、古居民建筑异地重建的七旬老农民唐以金、关中皮影“三剑客”、元青花工艺烧制的饶家人、凤翔木版年画代表传承人邰立平、漆器大师甘而可、沉香雕刻师郑师傅、陶艺手艺人鹏师傅、致力于恢复庐州木雕的张参忠、毕生致力于把一支笔做好的李小平及从舞蹈行转业于复原真纸的贡斌。

  除了大名鼎鼎的故宫,很多手工技艺恐怕都被大家遗忘了吧。皮影戏这个只在旧电视剧中才能看到的民间手艺,如今还存在吗? 木版年画、沉香雕刻、庐州木雕我之前听也没听过。在阅读的时候,感叹他们的工作时的细腻、虔诚、兢兢业业、刻苦坚持、精益求精的同时,也在疑惑,为何如今,我们人心会如此浮躁?

  我们现在的人,讲究的是实用,讲究的是效率,讲究的是变现。有些人可能觉得,那些古老的手艺品,美则美唉,花那么多人工人力、花那么多时间做出来,能当饭吃吗?能大规模生产销售吗?能迎合市场需求吗?正是这种种原因,导致像皮影戏、木刻竹刻画等大批传统手工技艺频临失传,徒留声声叹息。那些为此倾尽一生的老工艺师,叹息又叹息,这么美好的东西,怎么大家都不懂呢!

  “30多岁的人,都是拖家带口的,经济压力大。”到现在,15名学员还剩下9个。他们还会成为和李永革一样,一辈子修故宫的人吗?

  “年画面向收藏领域的需求很大,面其实不窄,但是我现在做不过来了,就和逼命一样。” 邰立平渴望得到支持,让他又精力去培养新的传承人。

  毛笔产业并不景气,周坊村的许多年轻人都放弃了制作毛笔,转而投入更具经济效益的字画生意上。

  “现在懂得古民居修复技术的工匠已经相当稀少了,最年轻的一拨,到如今也有60多岁了。”老唐说。“哪怕多一个人知道我的内心世界呢?”“我只想讨个说法,这么精美的古建筑到底值不值得保护?难道真的是我异想天开做错了吗?”71岁的老唐在和时间赛跑,他最忧心的是,当他的智力退化时,谁来接替他?

  像上述几位师傅的忧心,自己倾心一生的手工艺得不到传承,是我们古老珍贵手工技艺面临的最大问题。古老的手艺是不是真得太老朽了?几百年前的东西是不是到如今就够不上格了?

  答案是否定的!有时候,失传消失于世还是流传成百年品牌,靠得是传承。服装时尚界的香奈儿、包包皮具界的翘首LV(路易威登)、豪雅等世界名表。这些脍炙人口,人追人逐的国际品牌,在几百年前,他们也是小服装店、小皮匠、小工匠,靠得是代代相传,以一代一代人的辛苦耕耘,成就了它们,成为如今国际时尚艺术的象征,流传于世。做好一件事,也许用一生即可,可要流传下来,需要的是几代人,十几代人的努力。

  困境之前,心存希望

  无论你打开这本书之前心情如何,打开看下去后,心就会跟随那些老匠人一样,沉浸于他的手工艺世界。他们打磨手中物,淬炼自己的心性。借着阅读他们的故事,认识他们制作的手工品,作为读者来说,我的心情也跟着他们的心情起伏着。

  传承问题虽然是个难题,但在困境之前,不少老匠人的子女、徒弟,受到先人的影响,越来越多感受到传统手工艺之美,加入到这个行业。他们把先辈传下来的传统手工艺作为传家宝传下去。本书下辑取名“传家宝”,寄意也是如此吧。

  比如,元青花复烧的饶家人;海上顾绣,第一代传人戴明教,第二代传人钱月芳;白氏留青竹刻白门大弟子范遥青传承,小儿子白坚仁;紫砂雕塑开门立派的徐门老四的儿女和孙辈等等。看到这里,为那些已经年迈的老师傅稍歇了一口气,无论多难,最少目前来说,还是有人来继承,不至于让这些珍贵的老手工技艺真的就此消失。这些传统手工技艺,都是我们国家的“传家宝”,希望能够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当然有一部分传统器皿是值得我们骄傲,也让我们在困境之前,心存希望。比如,黄花梨木、红木等因在世界知名度较高,有较大的经济价值为其传承作背后支持。珍贵陶瓷,其精致美丽,国内国外的高知名度,使得其得于传承。在这里不得不提下,龙泉瓷,一度失传,在五十年代才恢复生产。(指示恢复生产的原因:50年代,苏联专家在游览故宫时非常青睐青瓷,想买一个,周总理找遍北京不得,才知龙泉瓷失传已经几百年。)我们的老手工艺传承,外国人竟然有这么大的功劳。不管什么原因,传承下来就值得可喜。

  匠人匠心:用一生,做好一件事

  老手工艺师傅说,他们用一生,做好一件事,对于他们来说做事就是做人。在阅读本书,除了去领略、欣赏、品味各种手工器物独有的韵味与价值(本书中每章节还穿插中每位匠人的代表作品照片,由专业摄影师拍摄,大家可以尽情欣赏。)更多地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在师傅身上学到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老师傅们教给我的,最重要的是尺度和本分。他们觉得,今天能把今天的事情做得圆满,就是老天的恩赐。如果每天都能做好,手上就有了一辈子的活计。”某位学艺人如此说。

  平缓踏实,心无旁骛。很多绝活儿的产生,是对一件事情无数次的重复。一个人如果一生专注于一件极简单的事情,并不用刻意设置目标,日复一日,他就可以练就绝活儿。

  “第一次见师傅”, 让我做了一把木瓜壶,我说这个线条太难了,他对我说了一句话,‘从现在开始。你就要沉下心来。’-----龙泉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徐朝兴如此说。

  “一张纸,从过去到现在,事无巨细,什么东西没有记过?同样,人也应该慢慢回归平常心。纸让我在面对不同人时,逐渐变得平和。”-----复原真纸的贡斌如此说。

  对于他们来说,人品比技艺更重要,首先要修炼好自己的心性,才能练就一流的技艺,才能做好一件物。我想,这就是《匠人匠心,用一生做好一件事》的精神内核吧,这种匠人精神,像珍贵的传统手工技艺一样,也值得我们传承下去。每次阅读的时候,学着老匠人们,沉下心来,我们也是修炼自己的心。

  《《匠人匠心:用一生,做好一件事》》读后感(七):传承的条件

  前段时间大热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2016年12月16号上映,而我们这三家电影院,只有一家排片,早上9点半,一场,因为有课我错过了,看了下购票页面,卖出去3张票,然后周末想去看,没有排片了。因为没有看,所以不对电影做评价,只是这样的排片,让我感受到了,一些东西的难以传播。就像书中有提出的一些问题,“他们没有被纳入故宫正式的人员编制,30多岁的人,全是拖家带口的,经济压力大。”15个学员,还剩下9个,他们会成为一辈子修故宫的人吗?

  这本书中,提到了故宫修缮技艺部学员们入编问题,他们的经济压力;年画大师邰立平的儿子辞掉工作,回来跟着父亲干了一年零七个月,最终因为收入太低而放弃。我觉得本书中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经济与市场,匠人与受众。各种多样的文化,是需要传承下去的,这样无疑。我们需要那些用一生去磨砺的的匠人们,他们的精神亦是值得我们去欣赏与钦佩的,但是同样需要可以去欣赏他们一点点打磨出艺术品的人。像中央艺术学院的周海宏老师在音乐鉴赏课上说的,“如果音乐鉴赏得以普及,音乐专业的同学们,你们还怕找不到工作吗?”,市场对于传承无疑是个很关键的问题。

  《《匠人匠心:用一生,做好一件事》》读后感(八):择一事,终一生

  随着年岁的增长,总觉得人生的际遇很神奇。从呱呱坠地起,将来会喜欢什么?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从事什么职业?这些都属于未知。在成长的过程之中,父母、朋友、老师,你生活的周遭一点点的影响着你的选择。越成长越觉得焦躁不安,未知的前路,工作的困境,交际的局促,一点点的侵蚀我的情绪。工作之余一个人独处之时,反复思量,总觉得当时完全没有必要那样的暴躁,或许这就是因为我的心变得浮躁了。

  闲暇之余很喜欢看纪录片,也许因为社会普遍存在的浮躁情绪,《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等一类的展现匠人精神的片子备受好评。《三联生活周刊》将20余位匠人的故事集结成书,谓之《匠人匠心》。在闲暇之余可以读上一两篇,躁动的心也会渐渐平复。看看这个世界还生活着这样一些匠人,他们沉下心,细细雕琢手中的器物,修艺养性,择一事,终一生。

  “匠”字意指有手艺的人,或释义灵巧、巧妙。人们看到的是中国建筑的精巧榫卯,精美的瓷器,奢华的漆器,甚至是寻常百姓家的年画,古宅中的雕廊画壁,作画抄写佛经的手工制纸。每一件都极具匠心,精巧营造,创造这些的匠人们的手艺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雕琢。

  有的匠人出生于手艺世家,自小受到传统手工艺的熏陶,钻研至今。有的匠人从业源自于特殊时期的工作分配,严守师承,终成大师。更有甚者,凭着一腔热血,一股热情,与古建筑深情对话,心怀敬畏的从事修复工作。这些工作需要极大的耐性与坚持的精神,几十年如一日,不断地摸索。元青花便是凭着饶家人多年摸索,从制坯到瓷泥的选用,再到釉料的斟酌,不断的试验实现复烧。唐以金更是一腔热血,扛着周围人的不理解,凭借一己之力实现古民居的异地复建。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日新月异,生活习惯不断改变,手工业不断受到机器制造的冲击。手作之物在失去原本的使用价值之后,走向了高端的艺术收藏之路。陕西的皮影制作与当初的演出功能已然分离,陕西旅游商品店均有销售机器皮影。在皮影制作大师江国庆看来,“机器皮影成千上万一模一样,做出的东西没有魂,不像手工皮影每一件都不一样,凝结着匠人的灵气和才华。”这可能也是机器制作与手作最本质的差别,只能形似,无法传神。

  对于读者来说,匠人这份手艺只能敬仰,而这份匠心却值得学习。我们从事的工作千差万别,不变的是对于工作应该保有的态度。谦逊、执着、勤思、善学,选择一份工作,便用心去对待这份工作。与其说当今社会我们需要留住手艺,不如说我们应当传承这份匠心。

  《《匠人匠心:用一生,做好一件事》》读后感(九):坚守本心,传承工艺

  如今的社会越来越浮躁,各种职业技能似乎经过培训就敢说精通,职场中人换岗位也似乎成了家常便饭。而有些人他们技艺精湛却仍精益求精,多年钻研仍心怀敬畏,他们一生只为做好一件事,不求功成名就,不求财源广进,只为传承工艺,只为坚守本心。

  本书收录整合邱杨、邱濂、艾江涛三位记者实地考察后整理的二十一篇文章,全书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以几大传统工艺的当代传承人为线索,讲述各工艺近年来的发展态势与传承危机。下部分则叙述民间家族工艺的传承历程。全书重点介绍了二十余种工艺、三十余位匠人,这些传统工艺都曾代表着中国工艺文明的辉煌,如今有些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传统工艺遭遇发展困境,面临传承危机,但却仍然是值得后人尊重和传承的国之瑰宝。

  正如书名所言,这些传统工艺者被称为匠人,他们身肩工艺传承的使命,他们是各个传统工艺行业的翘楚,但他们却并非都有高学历高教育背景,他们并非都是高收入高薪资待遇群体,而这似乎矛盾的特征却真实的体现在他们身上,这也是中国传统工艺在现代一路衰败、艰难传承的体现。

  随着现代科技文明的发展,生活与科技和工业越来越近,与自然越来越远,甚至人与人之间、人与天地之间的种种关联也变得虚无,社会变得浮华,人心变得浮躁。可即使人生经不起拷问,也该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生活的价值何在,人的一辈子总是还得让一些善意执念推着往前,专注做点东西,去交付给光阴与岁月。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沉静朴实的生活理念,是传统工艺匠人最纯粹的“匠心”,也是现代人在快节奏生活和世俗名利裹挟之下所缺少的人生判断与价值定见。

  坚守本心,传承工艺。即使科技会没落,工业会衰退,但自然终究是永恒的。传统工艺是大自然回馈给人类最好的礼物,哪怕历经岁月革新,依然纯粹而美好。

  《《匠人匠心:用一生,做好一件事》》读后感(十):灵气孤独而执着的回荡

  去年 ,《我在故宫修文物》火了.

  人们渐渐开始回眼.

  大家开始关注起了那群在岁月里安坐如山、默默无声的人.

  那群有灵气有才华的匠人,终于离开了屋子,被光聚焦.

  突然想起了前两天学校的辩论赛的辩题:艺术创作者应该有入世之精神or艺术创作者应该有出世之精神

  那一场,赞成入世之精神的辩方大获全胜.

  可是我却撇了撇嘴.

  是幸吧.小众的东西开始变得被大众了解且喜爱.艺术工作者也能安心而不受生活的拮据.一切都不错.

  但是...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对于一份孤独而执着的灵气,一声空谷回声是其最大的乐事.但我想,绝不是一堆赞誉一堆哄闹能够匹及万分.

  灵气的确需要同同伴.

  但是三两就够了吧.

  有的时候,就让那些安然如山的背脊、孤独而执着的灵气,回荡在空谷吧.

  不要打扰.不必打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