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10篇

2018-04-18 21:1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10篇

  《月亮和六便士》是一本由[英] 威廉·萨默赛特·毛姆著作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32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一):爱情艺术人生

  久闻其名,却不知大概内容。所以,在读的过程中,我一度以为这是一部关于探讨爱情的小说,还质疑译者序言中对这本书的介绍——对艺术家现实生活矛盾冲突进行了讨论事实证明是我肤浅了,尽管这个译者的水平不怎么样,但至少书的内容没弄错。

  先说说爱情。

  尽管一开始就介绍了理特里克兰德死后成为了一个卓绝的艺术家,可是顺着故事情节,我还是把它脑补成了一个反思爱情的故事

  他抛弃家庭,只身前往巴黎,没有别人想像中的情人,也没有丰裕优渥的生活,只是寄身于一个破旧的小旅馆,就开始了他艺术家的生涯。“我”被请求来巴黎找他回去,可是他执拗非常,无论如何都不回。

  这个时候,我更多的想到的是爱情也会变质,爱情存在不存在之类的问题。书中也对爱情进行了大概的思考。比如,一个男人出轨后,当刺激平淡,还会再折返家庭,而女人会对其宽恕,那么若一个女人出轨,是不是也应该被这般对待(大概意思具体表述已经忘记………毕竟我太健忘)?小岛上的一个女人,对一个顺宠她的男人不屑一顾,却对打骂她的人念念不忘,认为这才是爱。诸如此类

  我想,在女人作为男性附属品的那漫长时期里,是不存在爱情的,女人是物品,是可以随意置换的,无论出身富贵或者贫贱,都无法对自己命运做出选择,纵使遇到心动之人,若家长(广义,有权威者)不同意,最终也只能饮恨。至于为什么有那么多讴歌爱情的作品,如果很轻易就能得到,还会被人们所惦念吗?

  至于在这个号称恋爱自由时代里,究竟又是怎样一番景象,愚钝如我,百思无解。

  随着故事的发展,渐渐明白描写更多的是对于艺术家与现实社会的冲突。

  我们不知道理特里克兰德突然改变原因,但自从改变的那刻起,他就划清了与世俗界限。他开始变得乖张,不会顾及任何事情,与人对话丝毫没有一个社会人的礼仪,他不怕得罪人,对对他很好的人,也总是恶语相向,最后还抢了别人的老婆。他像一个孩子,有着最本源的恶——对于孩子,人们更习惯说他们是不懂事

  艺术家应该克制吗?当然。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必须要遵守应有的规则。但是他们在艺术表达时,可以放肆。那平时的克制会不会让他们的创作内核受损?艺术家应该克制吗?

  很少有人像理特里克兰德这样敢完全脱离社会,他为了释放内心最深处的情感,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放弃平稳的生活,从此颠沛流离,最后客死他乡,死状凄惨悲凉。他死后却名声大噪,尽管这都不是他所在意的。他真正在意的是,将自己内心的感受深刻的表达出来,所以他生命创作出来的最杰出画作,却被他责令后来的妻子在他死后销毁掉。对他来说,创作出来了,这是最重要的。有没人看到不重要,有没有人喜欢更不重要。

  所以,到底应该拥有一个怎样的人生?热切去追逐内心最深处的声音,还是安安稳稳就好?没有答案

  ——————————

  还是写不来很有见地的文字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二):用自己喜欢方式过完一生

  当你拥有一份体面工作,找到了一个无比爱你的妻子,然后生了一个机灵可爱的孩子的时候,我想大部分人都会陶醉于其中,称之为幸福的人。但平凡的生活似乎还缺少了点什么,也许激情,也许理想,也许是别的什么,反正一个已经40岁的经纪人就这么揣着200大洋抛妻弃子离家出走了,他觉得自己应该画画才对,于是住进了贫民窟,流浪街头,面包也没得吃。人们不理解支持不配合,但他却想的通,在艺术的路上走着走着,“拐走了”恩人的老婆,害的人家家破人亡,他却解释说,“在冲动热情面前,这种感情是毫无防卫能力的。” 但闲言碎语时间长了不免影响自己的创作灵感,于是他二次启航奔向了热情奔放的南太平洋小岛。在那里他找到了一位终身伴侣,还有一幅又一幅旷世奇作,他临终前眼已瞎,但还聆听着最后一部作品中热烈奔放的色彩,没错不是看,是听,艺术家就是这么有范。 这就是我用三个星期读完的《月亮与六便士》。月亮美好诱人代表理想。便士是钱,代表现实。还有,故事原型是印象画派高更,与梵高齐名。感佩于作者毛姆直抵内心的情感宣泄和精准的文字表达,用极尽朴实却又蕴含哲思的语言,勾勒刻画了一位天才画家的后半生。离开伦理道德约束不说,故事的主人公孤独的,决绝的,极富个性的,为寻求极致他甘愿远离亲人,远离社会,远离一切阻碍其思考的攀篱,在创作出旷世奇作后,一把火将其付之一炬

  天才之谓天才,在于特立独行、与别人不同。模仿不得来。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更多的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就像文中所说“上帝的磨盘转动很慢,但是却磨的很细。”人生路很漫长,且行且珍惜……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三):窥探 觊觎 独占或灵魂伴侣(思特里克兰德与身边人)

  思特里克兰德的一生,如果提笔要写,可能就如毛姆这样写成了这样一本书,也可能如书中像莫利斯胥瑞 把当事人写得不食人间烟火,一切行为仿佛为艺术献身?人们不理解某些作为天才的行径,所以他们才更愿意探究,甚至花费自己的生命找寻一切与之相关的痕迹来窥探这个人物,人类与生俱来特性就是创造神话,当然,对应的就有人痴迷他们,坚定不移,这应该就是浪漫主义对抗平淡生活的一种方式,还有像罗特霍尔兹博士这样的,专寻暗藏在一些看似天真的行为下的邪恶目的,把人物塑造得更怪异疯狂,人们非但不憎恶,反而津津乐道

  思特里克兰德作为一个证券交易人,有一个贤惠 脑子清楚的妻子,儿女双全,我敢说现代社会有很多人羡慕这种人生,就算一眼能望到头他们也如此渴望。这样一个有着让人惊羡人生的人,在他步入不惑之年的时候,突然有一天抛妻弃子,远走他乡去画画了!搞艺术需要天分的,这个大家都是默认的,这人貌似也不是蓄谋已久,也不是儿时因窘迫等原因而抱憾到现在的,简单来说就是突发奇想,为所欲为,让社会人很鄙视的“毫无责任感”。。。对于一个天才,艺术类人才评判总是很奇妙的,无数人在有生之年碌碌无为无人问津穷困潦倒,人一死就身价倍增、门庭若市喜闻乐见。有些人名声在外后,曾经与之打过交道的人蓦然回想,当初结识这个人并无奇异之处,结果现在社会都对他仰慕有加甚至包括自己。当然,这都是身后话。

  思特里克兰德与无数死后成名的画家一样,他的生平是很曲折的,好吧,就算不曲折,也有人帮忙色出来。他当初算是带着一头热血来到了巴黎,肯定,现实不会对此微笑。这时候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人物----荷兰画家施特略夫,他就像思特里克兰德的“救世主”,在思垂危之际把他从死神边缘拉了回来,他的表现就像一“脑残粉”,独具慧眼,看出思是个天才,借钱不还也不在乎,甚至在思生病的时候不顾妻子反对把他接到家中,悉心照顾,后来啼笑皆非地被占了画室、房子还有妻子。。。只是因为施特略夫遇到的是思特里克兰德,不是恩格斯遇到的马克思,但是反复揣摩施特略夫的心态,他是把思特里克兰德当朋友么,不,他只是反复强调思特里克兰德的才华,如果解释他行为的合理性,就是“觊觎”,某人拥有你没有的东西,这东西是你梦寐以求,也视若珍宝,你不忍心让他陨落,所以导致了施特略夫在众人眼里十分傻缺的行为,实际上他是不担心臣服在俗不可耐的脚下,他的灵魂因为对艺术的热爱欢快跳动纯洁高尚

  在思特里克兰德不顾一切独自一人跑到巴黎去后,坊间却谣传他是爱上某个女人,和她私奔了,对此,思特里克兰德的妻子也深信不疑,尽管她的委托人去了巴黎回来告诉她实情,她也认死理,在她眼中,为了画画这理由比爱情这回事更让人不能接受。但她一点都不了解,思特里克兰德心里一直是只有他个人的天性,人类其他的情感对他来说都是不值一提的,大概施特略夫的夫人勃朗什也一点都不清楚这事,她最后也为此服毒自杀了。施特略夫当初要接思特里克兰德回家养病的时候,勃朗什是反应激烈的,嗯,应该说自从施特略夫与思认识后,她的反应一直都很强烈,大概有不少人看到勃朗什为思特里克兰德而和丈夫反目而惊掉下巴,但是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这时候其实是初见端倪了。虽然我觉得勃朗什并不爱思特里克兰德,她和思特里克兰德一样,被施特略夫看到了最脆弱一面,他救他们于水火,他们却很厌恶,同时,思特里克兰德表现得如此没有“人性”,她想探究,想独占这人的灵魂,只是说,相比于自己的丈夫,她宁愿爱思特里克兰德。

  思特里克兰德这个作天作地作自己的人,最后的人生是在希塔提这个小岛上,他遇到了他生命中最后一个女人---爱塔。尽管有人说爱塔不谙世事,看中思特里克兰德是个白人就想嫁他,但是这样的爱塔无疑最后最贴近思的心,她为他提供画画的最好环境,远离世俗,在他患上麻风病的时候所有人都避之不及,还不离不弃,最后思特里克兰德完成了举世巨作后,要求她一把火烧光,她也毫不迟疑的照做了,尽管她明白这幅价值连城的画作在思特里克兰德死后是可以作为一笔巨额遗产留给他们母子的。文中并未如前文那些人物一样描写爱塔这个人物的心性,其实她就像希塔提这个“世外桃源”,头顶上是蓝蓝的天空星星在闪耀,海上白茫茫一片,广阔无垠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四):当理想照进现实

  英国作家毛姆完成于1919年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以法国画家高更为原型,描述了一个平凡的伦敦证券经纪人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如何放弃外人看来不错事业美满幸福的家庭,完全无视妻儿亲戚、朋友的不解,去追寻成为一名画家的理想。最后在接近原始生活状态的塔希提岛,与一名土著姑娘重新成立家庭,生养三个小孩,潜心画画,度过人生中最后的三年。这三年,或许是他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

  月亮映照着理想,六便士折射着现实。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在理想和现实中徘徊、踟蹰……而本书的主人公,徘徊了大半生后,毅然决然、义无反顾地抛弃一切,只为追寻心中的月亮。这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和个性,还有超乎于这些之上的对于理想极致的执着追求。所幸的是,最后他的才能得到了世人认可,虽然他本人并不在乎。

  现实——“生活太井然有序了,我觉得恐惧。”

  你是否和我一样,每天早上被闹钟叫醒后,机械般地起床-洗漱-出门-上班-下班-约会/运动/读书/和爱人孩子共进晚餐/应酬……周末和假期,来一次放松身心短暂旅行生活;安静宅在家;处理平时没有空完成的各种琐事……总之,生活、工作,爱人、朋友、工作伙伴,这些人或事,围绕着你,难免有不开心,但整体上来看,一切不太好,也不太坏。

  有时候,生活井然有序得让人恐惧。正如毛姆在书中的这一段话:“这种生活模式给人以安详亲切之感。它使人想到一条平静小河,蜿蜒流过绿茸茸的牧场,与郁郁的树荫交相掩映,直到最后泻入烟波浩渺大海中。但是大海却总是那么平静,总是沉默无言、声色不动,你会突然感到一种莫名的不安。”

  这一段话,击中了大多数人的现实生活。但能够像查理斯那样做出选择的人,寥寥无几。而对于他的选择,他甚至拒绝关心他的人一个解释,他也并不在乎任何眼光。他的冷漠自私一意孤行甚至让人讨厌。

  选择按部就班继续生活,享受井然有序的幸福,这才是大多数人的现实生活。安于现实并不是懦弱、缺少勇气和个性,也并不意味着生活缺少了刺激和趣味。看似平静如小河的现实,也有很多趣味。比如和爱人度过了一个惬意的假期、工作上得到了嘉奖、好友自远方来、见证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点滴……莫名感到的不安,或许就被现实中带来的满足感击碎了。

  不安与恐惧,伴随着现实,如果没有能力让它们消失,即时选择追寻理想,它们也还是会存在。

  理想——“人心秘密,谁又能真正领悟呢?”

  理想,它就像天上的月亮,可望而不可及。大多数人看到的是满地的六便士,查尔斯却抬头看见了月亮。理想之于他,是一种绝对纯粹,他这样描述自己的理想:“一个人要是跌进水里,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无关紧要的,反正他得挣扎出去,不然就得淹死。”也许不是他选择了成为画家这个理想,而是被这个理想击中。为了这个追求,他的眼里只有画画,没有了责任心、甚至自尊,自私到不屑与自己之外的任何人、任何事发生任何联系,即时有联系,也是出于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一个人因为向往另外一种生活方式,只用了半个小时的时间就决定放弃一生的事业,这才需要非常强烈的个性。冲动走出这一步,以后也绝不反悔,那需要的个性就更多了。”是什么样的热情,让他如此执着?读完本书最后一个字,仍然无法明了。

  最后,在塔希提岛的山洞里,他的画作和他的生命一起,消失了。至此,我明白了,画画这件事之于他,是过程不是结果。他根本不在乎他的画作是否得到世人的承认,所以对于此前唯一欣赏他画作的人——戴尔克·施特略夫给予的帮助,他也毫无感恩之心。画作的价值、可享受世人的赞誉,他毫不关心。

  我羡慕他的纯粹,他能够为他义无反顾的选择坚持到底并乐在其中,只为画画这一件纯粹的事,羡慕他找到人生中这种终极的状态。但,仅仅是羡慕和佩服,因为我知道,我无法以他为榜样,去追求隐藏在内心里的秘密。即时去追求了,也无法毅然决然走到倾尽生命、燃尽余生,只为理想。

  “事实上,思特里克兰德的真正生活不仅有理想,也有非常努力的工作。”他毕竟是凡人,这是“我”作为旁观者的一种看法。

  爱情——“女人可以将每分每秒用来谈恋爱,可是男人却只是时不时干一会儿这件事。”

  书中与思特里克兰德有关的女人有三个——与他生活17年的妻子、施特略夫太太布兰琪、陪他度过最后岁月的爱塔。他和她们之间,有爱情吗?能称之为爱情吗?

  “大多数女子都把这种反应当做爱情了。这是一种对任何人都可能产生的被动感情,正像藤蔓可以攀附在随便哪株树上一样。因为这种感情可以叫一个女孩子嫁给任何一个需要她的男人,相信日久天长便会对这个人产生爱情,所以世俗的见解便断定了它的力量。但是说到底,这种感情是什么呢?它只不过是对有保障的生活的满足,对拥有家资的骄傲,对有人需要自己沾沾自喜,和对建立起自己的家庭泽泽得意而已;女人们秉性善良,喜爱虚荣,因此便以为这种情感极富于精神价值。但是在冲动的热情面前,这种情感是毫无防卫能力的。”

  这一段话,即时是在当下这个时代读来,仍不免让人陷入沉思:到底什么是爱情?

  思特里克兰德太太温柔尔雅,乐于交友,努力经营家庭。丈夫突然的离开,让失去了生活支柱的她一度萎靡不振,误把这种反应当作爱情了。在这里,她宁愿丈夫是因为婚外情离开,而不是因为理想。但顿悟丈夫的离开无法挽回后,她迅速振作起来,与初相识的温柔、柔弱不堪不同,迅速找到了谋生的手段,并把生活安排的很好。在思特里克兰德逝去享有盛名后,他的声誉让她觉得沾沾自喜。

  他们之间,更多的是一种依附,思特里克兰德太太先是依附于丈夫给予的生活条件,后是依附于他的名誉。

  思特里克兰德的第二个女人,是一直帮助他和当时唯一欣赏他的戴尔克·施特略夫太太——布兰琪。她是书中一个鲜活热烈的悲剧人物。早年因与少爷有染、孕后被弃、经历流产,她对生活有所屈就,但内心一直隐藏着躁动的气息,直到遇见了丈夫伸出援手帮助的思特里克兰德。她内心的隐忍和克制终于爆发了。她对思特里克兰德的爱热烈又深沉,但思特里克兰德对于爱情的需求稍纵即逝。思特里克兰德的离开,让布兰琪再一次经历绝望,为爱殉情,却仍然换不来一个回眸。

  思特里克兰德的第三个女人,爱塔,这个土著女人用隐忍和沉默,辛勤的不求回报的付出,为思特里克兰德创造了一个平静的环境,他得以在这里安心画画,追求他理想中的艺术。她不需要知道什么画画,什么是艺术,她就是愿意跟着他隐居在山林,这种心甘情愿,是多么地自然而然,并不是要她忍痛抛弃曾经的生活的愿意。

  爱塔的“不闻不问”给思特里克兰德最大自由的创作空间,成全了他最后的激情和才华,对他不离不弃,见证他和他的画作诞生,和消失。

  那么,这是爱情吗?我也没有答案。

  读完此书,对于主人公的勇气与个性,即便有再多的敬畏,也不能促使我去模仿他。现实在脚下,理想在心中,不忘理想,继续前行。对于理想,或许并不需要那么纯粹,能够触摸的现实,才是真的安心。至于莫名的不安和恐惧,总有击碎的方法。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五):月亮与六便士

  艺术是什么?艺术本身就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如若超脱自身特性这样的艺术便也变成了哗众取宠的噱头。思特里克兰德的画作就完全展现了他特立独行的性格。我看到了很多普通的树,可我又好像没有见过这样的树,那是他对树的理解,也是他对自己的理解。 人性是什么?“人性本来就是相冲突的,我不知道真切中包含了多少矫揉造作,高尚中又包含了多少龌龊,也许就算是在邪恶里,也可以找到优良的品质。”人们说他自私自利,决绝狠心,不惜抛妻弃子,连恩人的妻子也可以夺取。我看来他是真正不在乎别人看法的人,不在乎世俗的眼光,他想画画,他就要去画画,他不爱了,他便去追寻另一种生活,他完全依从天性,他是可爱而真实的人。在他身上可以看到世人脸上的假面具,时间长了,就真的变成面具上的人了。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所有的一切都是虚无的,没有价值的。我们不知道为何而生,死后又去往何处。我们只有跟着生活的脚步去过生活,当理想与现实相碰撞,做出选择不仅需要很大的勇气,还有有性格。 月亮照着理想,六便士折射着现实。 上帝的磨盘缓慢地转着,可是却研磨的很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