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且以优雅过一生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且以优雅过一生读后感10篇

2022-03-11 12:27: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且以优雅过一生读后感10篇

  《且以优雅过一生》是一本由桑妮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2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且以优雅过一生》读后感(一):后 成长

  看完后人为杨绛先生写的传记。回味后,陷入那交错的时空错觉。

  她是父亲最小的孩子,是父亲的掌上明珠,是家中唯一始终在父母身边成长的女儿;可以无忧无虑地上学,可以天真烂漫地淘气。 要知道在那个战火弥漫的年代,对于多数普通人来说,衣服能蔽体,饭食能吃饱即是幸运。而家境殷实的她拥有着美好的童年,拥有的是大好时光和无尽快乐。

  在那个书香世家,父亲告诉她要敢说不,她有机会上很好的中学,很好的大学,有机会读很多的书,有机会吃西餐,有机会拿着长锋羊毫练字,更重要的是,拥有了父母对她潜移默化的好的影响:比如父亲的刚正,比如母亲的宽容,以及父母对她的深爱。这些都决定了她成长的起点。成长的较高起点,给了她更多的选择行为的权利。

  就读东吴大学,有挚友周芬。“室内好生热闹,两人你追我赶,欢喜至极。”这样的友情的刻画,谁会想到是发生在那个转乱的年代。

  在清华大学,遇见了在她心里眉宇“蔚然而深秀”的他,钱钟书。“古月堂,他一个人巴巴地站在那儿。彼此一见如故,忘了时间,也忘了他人。”这样的爱情的萌动,可能让100年后的今天的许多年轻人也殷献不已。谁会想到那样美好的爱恋是发生在现实残酷,世事动荡的年代。

  后来,年轻的他们出国深造,到牛津大学,去巴黎大学。拥有的知识与见识,又高出了那个年代的普通人很多很多,生活的方式也优越于那个年代的很多很多人。

  如果说,这样优秀的他们,和那个年代的普通人有什么大致相似的地方,那也许就是面对亲情,面对生死离别的时候。没有送别母亲最后一程,看见女儿忍受病痛离世,陪伴丈夫直至离开,普通人内心的悲痛,她都有。 不同的是,多年的生活的体验,让她把生死看得长远了。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用双手炙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这是英国诗人兰德的诗。有人把这首诗理解为杨绛先生的一生的心态。世人说她淡泊,洒脱,优雅,简单,丰盈。不无道理。

  然而,回顾她的一生,我所能看到的她的一生,除了尊敬,还有一份思考。

  “民国的才女,家世多“显赫”。比如张爱玲,比如陆小曼,比如卢隐,冰心,等等。”这是桑妮在给杨绛作的传的开篇的一句话。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深入到骨髓的。家庭与家庭的区别,不只是金钱的差距,知识的差距还有这些形成的家庭氛围的不同。这些论据,很多心理学著作已经阐释。

  因为成长的起点不同 ,我们人生后来的高度也就大不相同。

  但是,在这个社会上,总存在着甲乙丙丁。且不谈是阶级的差异,而是泛泛的差异。

  不同的人生经历,到后来,也只是变成一抔黄土 。起点不同的人们,拥有着相同的终点。

  读这些起点很高的人的传记,不是为了嫉妒,而是从那些人身上,找到不平凡的点,回味后,告诉自己,那样的境界会让自己活得舒服一点,那样的处世态度会让自己少些烦恼。

  在我努力地使自己慢慢形成并扩宽自己的人生态度时,那就是我所汲取到的人生经验,那就是那些“名媛”,“名人”的人生,带给我的,能让我更好地生活的东西。

  《且以优雅过一生》读后感(二):优雅的过丰盈的人生

  向著名作家、戏剧家、翻译家、钱钟书夫人杨绛先生,致敬! 第一次读关于杨绛先生的传记,确是在杨绛先生去世后,桑妮的这本《且以优雅过一生:杨绛传》。写杨绛先生的书很多,歌颂杨绛先生与钱钟书爱情题材的书也不少,桑妮在本书中带领我们真情回顾了杨绛先生淡定优雅的一生,参透她的人生智慧和活法,让我们以优雅的心态过好自己的人生。 出生于乱世,良好的家庭教育教会了淡泊宁静。父亲杨荫杭母亲唐须嫈和睦、自由、民主、开明的家庭氛围和言传身教使得杨绛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性情内敛中带有坚韧,父亲大病死里逃生,也让杨绛明白“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这对以后自己的婚姻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回味起这段往事,又给现如今的家庭教育上了很好的一堂课。 读书之际,虽辗转几个学校,但读书仍是杨绛一生最本初、最纯粹、最持久的信仰。越努力,越幸运,好读书,在念书求学上,杨绛虽为女子,其学识和才思从来都是不输其他人。书香门第,一代才女,淡泊宁静,文采斐然,这对其心性和职业道路的选择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信仰,有志向,也正是我们新时代年轻人所需要学习的。 初见似如故人归。与钱钟书的一见钟情,她深觉他眉宇间“蔚然而深秀”,他也觉她清雅脱俗,犹如蔷薇新瓣浸醍醐,两人志同道合绝美的旷世之恋还在于其后相濡以沫,相敬如宾的一生。不管是追随钱钟书去英国、法国还是在动荡的时间归国发展,生育爱情的结晶,悉心照料一家人的生活的同时仍坚持读书做学问,默默地做钱钟书背后的女子,相夫教子,夫唱妇随,她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杨绛对生活的态度始终是温和的,在特殊的时代经历了人性的自私和险恶,却不曾忧惧和改变初衷,鼓励支持着丈夫走过灰暗和病痛,即使是在女儿病逝,白发人送黑发人也不曾打倒这位坚强的女子。真正的平静,来自内心。她说,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她在喧嚣躁动的时代以一种温润的慰藉,给人以希望和美好。 丈夫和女儿的离去,悲伤过后重拾生活,翻译文学,整理钱钟书生前手稿,完成著作《我们仨》等等,在文学和创造的道路上一如既往,经历一百多年无情而漫长岁月的她,生活依然从简,一如既往的坚韧、晴朗、优雅。她的人格魅力鼓舞着我们,愿自己可以做一个如杨绛般优雅的女子,在岁月和寂静的流年里,获得丰盈的人生。

  《且以优雅过一生》读后感(三):杨绛-且以优雅过一生

  整体像是杨绛的大事列表,读的时候总会感觉像是三毛,张爱玲的那种自传路子。

  杨绛的一生算是成功的,又是悲痛的,成功的是有一个开明的父亲娴淑的母亲,一个书香世家,算是现在起步早了,一个相濡以沫的爱人,疼爱的女儿,自己热爱的事业,悲痛的是生逢乱世颠沛流离,白发人送黑发人,目送自己最心爱的亲人去世,独守年岁之末,有点像张爱玲这种感觉。

  其实最本质的也是杨绛本身,永远知道自己所要什么,得到的时候不骄傲失去的时候不忧伤,人淡如菊,岁月安好。

  生活里有所寄托,不失为一件幸福的事。或许是物,或许是人,或许是情感,无论是哪一种,都会因有所念想,岁月得以变得更加丰盈。

  《且以优雅过一生》读后感(四):谢谢你诠释的优雅从容

  一天读完《杨绛传:且以优雅过一生》,感触颇多。

  在得知杨先生过世的消息后,就觉得按照惯例她的著作以及和她有关的书肯定要大卖一阵子了。当时朋友圈微博都在疯转那段不知真假的一百岁感言,无论认识熟知与否都在缅怀,有些甚至不知道她是谁,更别说切实读过她的书。想想觉得也是蛮可笑。其实自己也发了一条,写:你们仨终于可以团聚了。当时听到消息就只有这么一个念头。

  这一本杨绛传的内容其实并没有更多新的东西,大部分的内容在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和《干校六记》等书里面已经提及,还有的在《围城》的后记中也写到,所以桑妮的这一本也算是一个汇总来写,就好像书的结尾关于杨绛先生的历史年表。但作者的文字却真的优美温馨,再加上写的是杨绛先生这么一个温婉优雅的人,使此书读起来也更温暖,即使内容大部分都已读过,这次再读起来还是会感动。

  关于杨绛先生,想说我很羡慕她,却没有嫉妒。书中从她的家庭到求学到爱情到做学问,无一不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美好女子,更是诠释了“越努力越幸运这句话”。佩服她的心智,她的聪慧,她的温婉,她的恬淡,她的取舍。不肖说这一切和她的家庭她的见识有关,精神世界的丰富造就物质世界的淡然,也是我梦想的人生啊。有时候天生会注定起点,但不能定义终点。以我自己目前的所学,并不能去评价她,却真的已把她作为崇拜之人。

  读到关于她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对家庭的照顾,没有怨言,甘之如饴,想想自己现在遇到的算什么呢?婚姻大致就是如此吧,总有人要付出更多一些,总有人是被保护的角色,但如果爱的深又怎会真的被生活琐事所打败。总是要乐观一点去生活的啊!

  很多的很多都值得学习,愿你我的余生也可以优雅从容。

  那么从读书开始吧。

  有书可读,大致是最幸福的事了。

  《且以优雅过一生》读后感(五):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读完《且以优雅过一生》,对杨绛先生有了更深层的了解。出生于江南书香世家的她,从父亲那里习得“刚正不阿”,从母亲那里习得“包容忍让”。或许,正是这样,她在尝尽人生百味之后,依然可以淡泊从容地度过一生。

  她与钱钟书的爱情,着实让人羡慕。从恋爱到结婚,婚后一起出国生造,女儿的诞生,国难当头回首与亲人团聚,文革黑暗……他们都一起面对,携手度过。自始自终,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相扶相持。

  除了他们可歌可泣的爱情之外,杨绛和钱钟书对知识的追求,从未因为外界变迁而停止过。这种耐得住寂寞,对中国文学创作的献身精神,让晚辈赞叹不已。他们不仅原创作品,还翻译了大量海外名著,其中最有名的便是《堂吉诃德》,填补了我国西班牙语文学翻译的空白。因为这部作品,她被西班牙国王亲自授予“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勋章,并推举为中国翻译家学会理事。她满腹诗文,却愿意做钱钟书身后的尾巴。

  她,以身示教,培养了一个了不起的女儿:钱媛。一家三口都是清华大学的著名学者,这样的缘分微妙且绵远。人生相聚有之,分离亦有之。先送别了爱女,又告别了爱人。因为一句“好好活”,88岁的老人,在爱的记忆中,从容、淡泊、坚忍地继续看书、写字,过完一生后,去追寻属于“我们仨”的家……

  她曾说:“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西,香得愈浓烈”。

  《且以优雅过一生》读后感(六):且以优雅过一生

  转自别人的书评:

  01

  ▼

  要是有来生,我一定还会选择来到这个家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那么,父亲杨荫杭和母亲唐须荌便是杨绛一生中最好的老师。

  杨氏良好的家世家风,开明的教育风格,父母的言传身教,都对杨绛的为人处世,文学造诣,坚强人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杨氏是书香世家,生活在深厚文化底蕴家庭里的杨绛,从小就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而父亲杨荫杭更是让杨绛的文学之路得到延伸发展的人。

  杨绛从小喜欢文学,如果她对什么书表示兴趣,父亲就把那本书放在她的桌子上,有时得爬梯到书橱顶层去拿也在所不辞。

  但如果杨绛长期不读,那本书就会不见了——这就等同于谴责。

  杨荫杭这样顺其自然的育人方法,使杨绛培养了广泛的的兴趣和深厚的素养。

  后来,杨绛在东吴大学念书,面临着分科的艰难选择。

  为选专业,杨绛颇为踌躇,只好带着问题回家求教。

  “我该学什么?”她问父亲。

  杨荫杭回答:“没什么该不该,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

  杨绛心里不踏实:“只问自己的喜爱对吗?我喜欢文学,就学文学?”

  父亲开导她说:“喜欢就是自己性之所近,就是最相宜的。”

  有了父亲这番话,杨绛内心释然,不顾老师的劝导与惋惜,毅然选择了文科。

  父亲“喜欢就是性之所近”的一番话,让杨绛深深地埋下了文学的种子。

  如果说父亲杨荫杭是杨绛文学路上的航标,那么母亲唐须荌就是杨绛人生路上的航标,杨绛温婉的性格多半受了她的影响。

  在一般世俗之人看来,杨绛无疑是有钱人家的“大小姐”,有佣人奴婢使唤,但她却从不指手画脚,盛气凌人,对谁都客客气气。从这点可看出她秉承了她母亲的性格。

  杨绛的母亲唐须荌整天忙里忙外,好像没有空暇的时候,而两个姑母“太自私也太自大了,家务事他们从不过问”,对此唐须荌从不计较。遇到好东西吃,也给人家先吃,自己只象征性地吃一点。

  父亲的言传,母亲的身教,都对小小的杨绛产生了偌大的影响。在这幸福开明的家庭中成长的杨绛,岂能不快活?

  02

  ▼

  在最美的时间,遇见最好的人

  如果说,杨绛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那么,钱钟书又何尝不是最德的夫,最才的男呢?

  杨绛和钱钟书在最对的时间,遇到了最对的人,从此相依相随,永不分离。

  对于彼此而言,都是此生莫大的幸运。

  在幽香袭人的清华园里,杨绛从古月堂的回眸一看,便遇见了走入她生命的那个男人钱钟书,从此拉开了两个人爱情的序幕。

  “遇见你之前,我没有想过结婚;遇见你之后,我结婚没有想过和别人。”这就是钱钟书和杨绛之间决定一生的遇见。

  钱钟书形容初见时的杨绛,曾有诗云:

  缬眼容光忆见初,

  蔷薇新瓣浸醍醐。

  不知靧洗儿时面,

  曾取红花和雪无。

  而钱钟书留给杨绛的印象则是“蔚然而深秀”。

  后来钱杨两人结为伉俪,可谓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珠联璧合。再后来两人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便是爱情的最好证明了吧。

  而钱杨两人的结合中最让人艳羡的地方便是志趣相投,都酷爱读书了吧。

  在牛津大学的图书馆里,他们享受着书籍带来的饕餮盛宴;在清华大学的图书馆中,他们经常与书籍“串门儿”。

  如此饱学终日,乐此不疲的样子,让人好生羡慕。

  杨绛和钱钟书每每回到家,大部分时间都是对坐读书,与青灯黄卷相伴,岂不快哉?

  在这美好的空间里,钱杨两人时常开展读书竞赛,比谁读的书多。

  通常,他们两人所读的书册不相上下,不过比赛过程让人心生暖意,读读写写,嘻嘻闹闹,时间从指缝间悄然溜走,留下无数悠悠情趣,如何不羡煞世人?

  两人从书中汲取营养,从现实中提取素材,把生活写意成诗,把亲身体验融入作品,把人生智慧流泻于指尖。

  杨绛与钱钟书的爱情,经得起风花雪月,耐得住柴米油盐,给世人留下的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对于钱杨两人而言,最浪漫的事,不是陪你慢慢变老,而是陪你一起读书到老,创作到老。

  03

  ▼

  苦难,从来没有阻止我前行的脚步

  生活在“文革”的时代,杨绛是不幸的,饱受离乱之苦;但她又是幸运的,文革的火炉炼就了她宠辱不惊的品性。

  文革,是知识分子的祭坛。

  许多才华横溢的知识分子由于忍受不住文革的种种迫害,纷纷饮恨而死,不禁使人扼腕。

  但杨绛和钱钟书就是那个时代不一样的存在,他们不惧批判,不惧改造,活得依旧故我,依旧精彩。

  回顾这段困苦不堪的岁月,杨绛说道:

  “我虽然每天胸前挂着罪犯的牌子,甚至在群众愤怒而严厉的叫骂声中,认真相信自己是亏负了人民,亏负了党。

  但我觉得,即使那是事实,我也问心无愧,因为——什么理由就不必细诉了,反正‘我自巍然不动’。

  打我骂我欺我都不足以辱我,何况我所遭受的实在微不足道。至于天天吃窝窝头咸菜的生活,又何足以折磨我呢?”

  由此可见,虽历经曲折动荡,饱经岁月打磨,但杨绛始终不改初心,始终保持明媚从容,淡定优雅。

  她始终是那个如深谷幽兰般的女子,在岁月里温婉如初。

  04

  ▼

  执笔,只为一生所爱

  如果说,钱钟书是杨绛一生的爱人,那么,文学又何尝不是杨绛一世的“恋人”呢?

  杨绛一生创作无数,成绩更是斐然。

  无论是初出茅庐便一鸣惊人的喜剧《称心如意》、《弄真成假》;亦是在批判与揪斗的夹缝中翻译的《堂吉诃德》;

  或是将亲身体验融入创作中的《洗澡》、《干校六记》。

  每一部作品风格不尽相同,或辛辣,或幽默,或讽刺,或平淡……

  但无论哪部作品都是杨绛呕心力作,都倾注了杨绛对那个时代的人和事的情感。

  她的笔清淡,她的文哀而不伤。她给人无限慰藉,给人以生命的希望。

  最让人动容的或许就是《我们仨》了吧。

  每每读这一本书,似乎总能听到杨绛若有若无地感喟:“我们仨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

  女儿钱瑗与丈夫钱钟书的相继离去,固然让杨绛悲痛不已,但幸得文学相伴,才得以寄托这深深的哀愁。

  05

  ▼

  她走了,但灵魂不泯

  书香门第出才女,人生磨难筑传奇。

  杨绛,这个历经一百多年漫长而无情岁月的人,会让人忘掉时间的残酷,更会让人感叹在她身上老去的只是岁月,不老的是她优雅的魅力。

  那么多年里,无论经历了什么,杨绛总一如既往地柔韧,独立在岁月的光影中,给人以力量,给人以温暖。

  岁月将她打磨成了一颗珍珠,光芒而不耀眼,内敛而温润。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杨绛尽完了她的责任,想要找她的钟书和阿圆去了。

  现在,他们在另一个世界,定会再现“我们仨”的温暖。

  而于我们世人而言,纵然杨绛已远去,但她的深情与优雅依旧在岁月的轮回中静静流淌,且生生不息。

  《且以优雅过一生》读后感(七):最贤的妻 最才的女

  杨绛先生的一生 是优雅的一生

  全书以时间为线 叙述了杨绛先生的一生 其中穿插了很多杨绛先生写过的书 叙事清晰 用词语句也十分细腻 特别是在钱锺书先生和钱媛相继去世的那段文字 简直让人心碎 半夜会让人哭出声来

  书的简述到此为止 接下来是对杨绛先生的一点表述

  其实最能概括其一生的 就是有“誉妻癖”的锺书先生对她的评价“最贤的妻 最才的女” 杨绛先生为了自己的爱人 从十指不沾阳春水到甘愿做灶下婢 悉心照料生活上诸事不懂的丈夫 这其中的改变在我看来需要的是莫大的爱与执着 还有一份牺牲 他们的爱情平平淡淡 没有波澜壮阔的山盟海誓 却能在人生中最黑暗的一段时间两人仍相濡以沫 苦中作乐 想到他们每天用着上下班的功夫在田边的短时间的相处 就觉得十分温馨和可爱 就算是我这种对婚姻一向不屑一顾的人 都心生了一丝向往

  在谈谈杨绛先生的文学方面 可以说从小便在父亲的熏陶下 走上了文学之路 最让我震惊的是她对读书的热爱 可以说是如痴如醉的 手不释卷大概就是对其生活的写照吧 而且她的涉猎也十分十分的广阔 学贯中西 丝毫不为过 而且她两年自学西班牙语 翻译堂吉诃德 被西班牙总统授予十字勋章 这更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对年轻人的一份“多学一门外语”的建议 十分的中肯

  刚开始读时 觉得“最贤的妻 最才的女”这八个字可以很好的来形容女性 但越对杨绛先生深入的了解 越觉得只有她才能担当得起这八个字了吧

  祝福在另一边 “他们仨”能继续这样优雅从容的走下去

  《且以优雅过一生》读后感(八):宠辱不惊,成就自我

  整本书,讲的就是杨先生的一生。遇到爱的人以前,她是极其孝顺,友善的。在她遇到了让她一生幸福的人生伴侣钱钟书之后,她不单孝顺,友善,更加从此为他做饭,为他收拾各种家庭琐碎,无怨无悔。夫妻感情深厚,她被钱先生誉为最贤的妻。钱先生说婚姻是一座围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的想进去。但是我想钱先生不可能想要出城吧。两个人相爱结合,妻子如果能够多包容自己的老公,好好爱自己的老公,凡事看得开一些,多一些心甘情愿的付出,会不会也会像钱先生和杨先生那样幸福。作为一个独立的女性,杨先生自己也是很饱读诗书的。她一生酷爱读书。从和她父亲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她是爱书成痴。在她的晚年,女儿和钱先生的相继离世,让她更加生活在了书海里。她的一生也一直不争不抢,与人为善。所以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虽然也遭受了很多不好的待遇,但是总的来说比起其他人,她已经算是轻的了。她也是乐观的,即使在那样的日子里也坦然面对生活的种种不易,用心过好自己的生活。她是真正的才女,她是真正的会过生活的人。作为一个女性,我真的该和杨先生好好学习。好好读书,充实自己的生活。好好面对生活,过成自己喜欢的模样。好好去爱别人,少计较,善待身边的人。谢谢杨先生,让我明白,生活是可以过成自己想要的模样的。

  《且以优雅过一生》读后感(九):[拾光书屋(书评)]风尘岁月,绝世风华

  《且以优雅过一生—杨绛传》书评

  初识杨绛先生,是在初中时的语文课本上。作者笔下的老王虽捉襟见肘、困苦潦倒,但精神上却纯洁如初,是极其纯朴的好人。这也可能是在当时黑暗的政治背景下,少数仅存的一抹真挚善良的颜色和人性的光辉吧。儿时的我被杨绛先生质朴的文字所打动,亦是我对杨绛先生在文学上的最初感觉。后来,在年少轻狂的岁月里,读过她的好几本书《我们仨》《洗澡》、《将饮茶》,总是自恃张狂地感觉她的文字带有一股老一代闺秀的自矜清高和顾影自怜。直到有幸拜读《走到人生边上》,书中阐述了杨绛先生九十余年来关于神和鬼的问题,有关人的问题,灵与肉的斗争和统一,修身之道,人生的价值等问题的思考与议论,融会了文学、哲学、伦理学精神分析等学科的知识,形成了自己的立场与见解。我始觉其杨绛先生的质朴源自于她看待事物的高度和近百年来经历的沧桑。

  本书介绍了杨绛先生的一生曲折的经历,作者以一种优雅的笔触,似乎述说着百余年来知识分子身上所经历的种种嬉笑与伤悲。杨绛先生波澜不惊、澹然从容的生活处事贯穿了她的一生。无论是她与钱锺书珠联璧合的爱情,还是“我们仨”甜蜜缠绵的亲情,皆是上世纪知识分子间对黑暗破晓的希冀。千百年来,对于亲情爱情友情的最最美好的期待,也不过如此吧。“时间会消逝,岁月会流失,但我们经历的那些时光和记忆会定格,美好会永存。”作者如是写道。

  在乱世中自始至终的怀有一颗与世无争的心,无论是外界怎样的赞誉,或许在杨绛先生的心中就像浮华的浪花一样吧。生入一支兰芷,在深谷见独自开放,在岁月中温婉雅致。与她同时代的张爱玲如此写:“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张爱玲在乱世中常常怅惘感伤,而杨绛先生对于岁月却是从始至终的温和。我想,她一定是目睹了太多的人世间的自私与险恶,才能使她在后来历尽人世沧桑之时,依然无所畏惧吧。

  本书的作者桑妮笔锋化作民国时那些芳颜傲骨的女子,文风清丽缠绵,或许正应了杨绛先生那优雅的柔情吧。

  杨绛先生的才情与智慧已然无双,她留下的高贵的灵魂仍存在这世间,给人以温暖,给人以力量。

  《且以优雅过一生》读后感(十):书写一代才女蕙质兰心的一生

  2016年5月25日凌晨1时,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杨绛在京病逝。一个半月后的7月17日,本是她105周岁生辰。据了解,杨绛曾说过,如果去世,不想成为新闻,不想被打扰。她生前留有遗言称“火化后再发讣告”。唯一值得安慰的是,“我们仨”,终于团聚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