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嗨,好久不见》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嗨,好久不见》读后感10篇

2018-04-21 20:1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嗨,好久不见》读后感10篇

  《嗨,好久不见》是一本由顾前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嗨,好久不见》读后感(一):他是中国的卡佛,写着南京的众生百态

  文 | 尹沽城

  1.

  初听顾前,以为是某个90后作家。等我拿到青橙君的赠书《嗨,好久不见》后,特意百度了一下,才知,他竟是70后,大隐南京,写着很好看短篇小说,被读者称为“温暖的契诃夫”、“中国的雷蒙德·卡佛”。

  他与马原、苏童同辈,都曾在韩东创办的文学杂志《他们》第一期上,发表小说。而后,马原、苏童开宗立派,载入当代文学史。顾前,则变成了他自己口中的那个:

  牌友、醉汉都市隐客、文青、庸众、逃脱者。

  因为热爱契诃夫和卡佛,所以,我对顾前这部短篇小说集期望很高。我以为,他会像马原那样,探讨叙事语言更多的表达方式;像余华那样,执着时间碎片空间或是极度的残忍暴戾;像苏童般,渴望精神的还乡与现实的逃亡。可是,他都没有。

  他只是在很认真地写“流水账”。

  2.

  苏童评价卡佛的小说时,说一般人写流水账,水是往低处流的,但他的小说笔法,水是往高处流。流水账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助力于如何把日常生活与人的处境关系问题处理得宜。

  这个论述,同样适用于顾前。也许这就是顾前被称为“中国的雷蒙德·卡佛”的原因吧。

  书中选取的第一篇小说就是他的名作《打牌》。讲一群牌友,得闲时,常聚一起,唠家常,打扑克。

  牌友老龙年轻时折腾书店,下海贩碟,欠了一屁股债,然后赋闲在家,乐得清闲自在。老曹最近颇恼,因其老婆出轨,思来想去,只有不动声色是最好的处理办法。老许极其正直,看不惯很多人事纯粹不通人情。老周是文学编辑心软屌硬,常借助职业便利哄骗女文青上床。“我”是个小说家,艰难地写着小说,有野心,但不大,偶尔也会情欲躁动,大体上安于现状

  老龙的老婆庄梅,很爱他,哪怕他脾气不好,没有工作,她也没有半句怨言。直到,庄梅想要一个孩子。但老龙却不想生活作任何改变。两人有了矛盾,庄梅第一次生气,不理老龙。众多牌友劝诫老龙,去找个工作,服个软,和个好。日子可不是得照样过,两人慢慢就和好了。众牌友照样打牌。有一天,他们突发奇想,想夜去中山陵音乐台乘凉看电影。说干就干。一群平均年龄四十岁的中年人,嫌门票贵,夜爬铁丝网,披荆斩棘,进入公园,还未看电影,便牢骚着说:还不如回家打一局呢。于是,他们又回去了。后来,老龙沉迷网游,不听老婆劝,在有点滴征兆情况下,庄梅吞安眠药自杀了。

  我之所以事无巨细地将《打牌》的人物及故事情节搬出来,是因为这篇可以视作顾前写作风格代表

  他的文字,是那种小学年级都能读的懂的。想在字里行间找个生僻字,实在难。平淡如水,写的也是生活中不起眼的那类人。他们身处边缘,因耐不住寂寞无聊偶尔去骚扰触碰一下那份喧嚣躁动。偶尔流露温情或情欲。他们渺小,不背负余华式的时代感与苏童式的传统教义,只是无限地接近真实

  3.

  《困境》中,“我”这个窘迫的作家,作品卖不出去,妄图通过“投资朋友来获利,结果却被骗到一无所有。当“我”回到旧工厂时,寻得了卑微的一点尊严

  《三两水饺》中,张世对一位卖水饺的漂亮的下岗女工充满同情。他每次都去点三两水饺,喝点小酒。他看到一个小胡子痴情于女工,总提出要帮她修铁架子。小胡子最终得偿所愿。

  《有关往事》中,鲁平趁老婆回外地娘家孩子,和一位风骚女人一来二往,勾搭上了。后来,他老婆回来,两人关系渐疏。偶尔他去找她,发现还有别的男人在场。鲁平决定分手。二十多年后,鲁平与老婆离婚,意外地重逢那位女子老父亲。老父亲并不认识他,鲁平却对他生出无限同情。

  ······

  顾前总是敏锐地截取生活中的一个个平面,在上面布满活色生香的普通人。他把我们从生活中的虚妄,不实的浪漫想象,以及过分的猎奇中拽出来,直面卑劣却真实,燥热却终将归于平静的生活

  一部用连小学生都能看懂的叙事语言和表达方式,写尽了南京城里的众生百态。他们奔波、窘迫、叹气、大笑、调情、幻想失望,难掀波澜的生活,是他们不得不直面的人生困境。但是这困境于这些人而言,无意挣脱,反而会以一种平和的方式去接受全部。说到底,他们才是真正地热爱生活

  顾前的文学意义,或许就在于他的边缘叙事,他坚持用真实的生活感受去锤炼小说,比那些故作高深的作品要深刻得多。

  在这喧嚣的时代,肯有人出版最落魄的小说家的书,是好事;肯有人读,那是读者和顾前的幸运

  《嗨,好久不见》读后感(二):霓虹下的边缘故

  书名让我想到陈奕迅的《好久不见》,“想象着没我的日子,你是怎样的孤独,”他的歌词在常在有意无意间的触碰到我们心底柔软处。顾前的好久不见又是意指什么呢?是久经岁月洗礼,怀内心沧桑友人所说,还是对世间荒唐有感而发?一路走来,我们遇见了很多人、很多事,无奈的、荒唐的、可笑的,不同的是我们的故事存在记忆深处,而顾前所看到的故事在于他的笔下。每当顾前看到身边的人整天为追名逐利男女腐化之事忙得上蹿下跳痛不欲生时就觉得可笑之极,正应了他的口头禅:“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顾前,文艺中年男,游走在街头小巷的都市隐客,做了半生的文青,靠在小说中自嘲度日,在工厂当过工人,干过企业内刊编辑,下海拉过广告,摆过地摊,最后重新拿起手中的笔与文字打交道,并以此为职业,后来因小说声名鹊起,有人推荐他做过编辑,结果半途而废,顾前有个毛病,就是懒,他在写作上没有什么雄心,只要还能过的下去,就慢慢来,写不动就干脆歇着,反正没什么既定的目标需要他赶的。虽是一名作家,他只想着喝喝酒,写写东西,打打牌,就是这么一个懒人作家,写出了勾人心弦的故事,真诚幽默的讲述生活中我们有意无意忽略掉的情感事实真相

  读《打牌》是种乐趣,六个不在年轻的中年人,用十年的周末打牌,当我以为花十年周末打牌是不是会有什么大事发生时候作者来了一个转折,《打牌》不是打牌,打牌是个幌子,真意在于在讲述6个中年男人的故事,蛛网式的叙事结构,让我们看到牌桌以外的故事!借打牌的幌子,顾前用他真实的感受来反映生活中的一个层面,这个层面如上文所说,我们有意无意忽略掉的情感与事实真相,中年的荣辱迷茫家庭压力社会的现实。

  真相是残酷的,是那么的令人不爽快,有的人视而不见,沉溺于网文世界游戏当中,当以为忽略掉了,顾前却把它展示出来;顾前一直致力于摹写边缘人的心态与故事,把我们从生活中的虚妄拉回现实,把我们的愚蠢骄傲直面真实的内心,19个故事,仿佛三五个好友夜谈,夹着回忆往事的伤感;短篇中的人物在顾前笔下活灵活现,展现了城市了众生相,他们也许就是我们每天擦肩而过人群,也许就是我们身边的某一个人,窘迫、叹气、幻想、失望.....

  看了这些故事,让我想起了一个不愿想起的人,从熟悉到不见,最终走向陌生人,“我多么想和你见一面,看看你最近改变,不再去说从前只是寒暄,对你说一句只是说一句,好久不见!”

  特此鸣谢【拾光书屋】

  《嗨,好久不见》读后感(三):斩只鸭子,喝点小酒

  嗨,好久不见,斩只鸭子,喝点小酒?

  作为一个南京人,顾前的小故事里的描写,仿佛就发生在身边,就发生在眼前,那点主人公慵懒、小资、矫情气质,太符合在南京生活的状态了,尤其是几个故事中都提到的大半夜在街上闲逛,碰到个馄饨摊就坐下来,跟一群不认识的小杆子老杆子们一起,挤在一张不大的桌子上面对面哧溜溜的喝馄饨, 南京市井气息画面跃然纸上

  话说回来,顾前关于生活和意淫的描写确实够细节,时不时故事里还能蹦出点荒诞黑色幽默气息,导致很多故事戛然而止,大多数故事都是读过了却没怎么读懂,但读懂的几个故事还是挺有意思的。

  《打牌》

  一群油腻的中年男人打个牌的故事都能写的活色生香,有滋有味,把小日子里的小烦恼忧愁和嘚瑟得意都活灵活现的掰碎了给你看,却又在你想不到的时候戛然而止,打的不是牌,是寂寞和友情

  《李阿姨

  万万没想到,这是个正太养成计划?生活就是这么荒诞,让你看到最后一段陡然间荷尔蒙肾上腺激素突然一下飚上去

  《梦境

  所以为什么说还是老男人吃香呢?不对,是文艺老男人, 中年油腻大叔可不成。尤其是文艺大叔遇到文青少女,艾玛,干柴烈火,以文艺之名,行嗯哼之事

  《无比纯净的蔚蓝色

  黑色幽默一样成长史,男女之间那点事儿写的真是信手拈来,最后还能让人苦笑一声

  一个个琐碎的小故事,撑起了我们生活的日常,可曾想到,故事里的张三李四,就是生活中的你我写照?平平安安没事儿活着就是人生好时节,今晚月明,斩只鸭子,喝点小酒可好?

  《嗨,好久不见》读后感(四):努力做一个不自寻烦恼的人

  最近读了好多书,小说、传记散文集等,题材涉猎穿越、宫廷战争、人物等,看过之后或者惊讶作者的想象力,或者羡慕作者的社交圈子,或者慨叹作者的意志力,总之,每一部作品都能让你读过之后有所反思,有所收获

  顾前著的《嘿,好久不见》是一部短篇小说集。说实话,看长篇小说,是看作者布控故事架构的功力,长篇既要有故事延续性,还要突出人物特点,所以作者必须先有故事梗概,再用情节让其丰满,没有文学素养还真写不出作品。如金庸的《射雕英雄传》,如莫言的《红高粱》,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当然,有一些作者短时间也会拥有众多粉丝,不过作品不会流传下去,就是因为其影响力不够。我觉得好作品与普通作品的差距就在于哪一个更接地气,直击人心。琼瑶的作品,古龙的作品都会有一众粉丝,就是因为他们的作品正好能够走进某个时代人们的心中,抓住他们想要的东西,这就是作品的影响力,更是作者的功力。其实写短篇小说而出名的作家很多,如莫泊桑的《羊脂球》,契诃夫的《变色龙》,老舍的《赶集》等等,不过这些都是名家大咖的作品。《嘿,好久不见》的作者顾前,我之前还真不熟悉,没读过他的作品。他自嘲说:是牌友,是醉汉,是游走在街头巷尾的都市隐客,做了半生文青,靠在小说中自嘲度日,默默无闻,又拥趸无数;一无所有,又拥有一切。不得不屈从于生存的重力原则,混迹于凡俗世界里的芸芸庸众,做一个又是琐屑、沉闷的日常生活中一个机智的脱逃者。其实,如果真能做到如此,我反而觉得他已悟透了活着的意义。有些人,总是自寻烦恼,外面世界之大,自然会令你焦虑惶恐,甚至不安,别人一句不走心的话,一个不经意的小动作都会引起你高度重视,甚至揣摩其莫须有意图,最终只能让自己的心在滴血。活着为了什么?有的人能被唾沫淹死,有的人却活出自己的精彩。我们很多时候太在意别人了,这些都是不自信造成的,让高傲的内心受尽煎熬,其实想开了,人生一世何必呢。

  说心里话,我很喜欢顾前的叙事方式,他通过打打牌、唠唠嗑关注一下朋友圈里心思活络的男女,写出一篇篇作品,能够让你感受到,作者笔下的这些人物,认真地忙碌着看似无关紧要荒废时间的琐事,这些人就生活在你的周边,别人的成功与他们无关,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悠然自得。我反而很羡慕顾前笔下的这些人物,他们看似卑微,其实活得都很真实,他们看似烦恼丛生,但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又是那么淡定从容,日子轻松也好,沉重也罢,总有一股明亮跳跃的火苗,温暖着他们困顿身体疲惫灵魂。这不仅是编者的感悟,我也是很快就走进了他们的世界,有时也幻想自己能融入到他们的圈子里,与他们喝一次酒,听听他们欢喜悲伤的故事,很可惜,其实这是一种奢望,人以类聚。

  即便最近读了很多小说,顾前的这部作品我觉得是最有画面感和故事情节的一部。我们都知道看电视剧与看电影不同之处就在于前者故事情节拖沓,而后者故事情节紧凑,我读顾前的小说,就是这样一种感受,当他把这些熟悉的人痛苦烦恼一件一件摆在众人面前时,你就会发现,那些所谓鸡毛蒜皮小事,很可能对于一些人来说是痛苦一生的大事。都说好文章是不含有任何商业气息的,都是有感而发的,这样的文字,读起来才有情感,才能带给你感同身受,而不是填鸭似的快感。所以说写文字与人生有很多相似之处,最起码我很欣赏顾前的文字,我觉得他的文字里透着干净,那种与世无争的干净,这也可能与他的自我介绍有关,想寻找一方净土,又不得不屈服生活。我有很长一段时间也是这样的生活状态,可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突然觉得活着其实是一件很美好的事,只要你与世无争。

  不能说与世无争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但是从某种意义来讲,不让自己每天苦恼的最好办法就是让自己超凡脱俗出来。百岁老人就没有烦恼痛苦吗?都有,不同的是他们更懂得劝慰自己,让自己活得更轻松一些,每天不管面对的是喜欢的,还是不喜欢的,都能洒脱地说一声:嗨,好久不见。

  《嗨,好久不见》读后感(五):顾老师,皮肤真好,白

  几年前,有次朱白问我有没有看过顾前的小说。我说,没有。朱白说,这样的共和国经典怎么能不看呢。然后我从网上找到《萎靡不振》的PDF版本,保存在电脑里,也一直存在手机里。闲来无事会看那么一看。当然我看顾老师的小说,更多是在他的豆瓣小站上,通读多次后,已变成每次只是粗略读那么几句。必须要承认,这时我一般都在酝酿新短篇,以读顾老师的小说来寻找语感。在我这里顾老师的小说没什么好讲的,一如我不知道怎么讲自己的小说。读起来舒服,时常会为里面的几个句子咧嘴笑出声,文字中所散发的味道,是熟悉的同类。我能想象,再过十几年,我会变成顾老师小说中的主人公。15年秋天,去南京见了顾老师一面,16年秋天又去南京见了第二次面。没有太多的交流,我坐在对面看着顾老师,心里想到冯小刚《非诚勿扰》里冯远征那个角色对葛优说的话,哥,你皮肤真好,白。这也是我想对顾老师说的。我总是笑盈盈地看着顾老师,他爱喝酒,我不喝。顾老师说,小魏,你像个小姑娘,害羞。十几年顾老师只出过一本《萎靡不振》,期盼多年了,他今年的两本新书终于面世。不买两本,不合适吧。

  《嗨,好久不见》读后感(六):这不是小说,而是现实

  坐在公交车上,读了第一篇打牌,读一会儿闭着眼就休息回味一会儿继续读,很享受这种状态。打牌中几个中年男人的生活格外普通,写成小说却格外吸引人。生活就是小说,哪怕主人公自己觉得无聊,在旁人眼中都格外有趣味。 几乎不读非著名作者的作品,却阴差阳错的买了顾前的小说,而且读的津津有味。这小说不像小说,而像是真正的生活,以一种真实的中年男人的心态描述中年男人的生活状态。关于生活,关于事业,关于朋友,关于女人,关于身体,关于孤独……

  有些小说无头无尾,正如真实生活中提取出来的生活片段,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仔细想想却又在意料之中。正本小说虽然是由一部部短篇组成的,但是每一篇都有相似之处,离异的中年男人,名不见经传的作者,喜欢深夜独行,桃花运总是突如其来。全书浑然一体,没有丝毫割裂感,读起来畅快淋漓。

  小说中把离婚男人和婚姻家庭不和、欲望无处发泄的女人作为主线,这两类人碰到一起,一定是一拍即合,激情燃烧。总是这样的主线似乎有些单调,但是读起来却从不单调,可能因为生活本来如此吧。

  顾前的小说可以再读,接下来准备读《在别处》,读完了准备再找《萎靡不振》来读。

  《嗨,好久不见》读后感(七):温柔的屌丝,自在的风

  读书笔记|《嗨,好久不见》:温柔的屌丝,自在的风

  二流文人爱用比拟,“披华藻之可好兮,若翡翠之奋翼。其象无双,其美无极;毛嫱鄣袂,不足程式;西施掩面,比之无色。”夸人好看,拿玉来比,拿其他美人来衬托,但是她本身到底是如何的好看?他没有告诉你。玉当然是美,但是玉也有各种各样的美法,不同的斑点,纹路,色彩,是不同的美玉。比西施美当然是美,但是西施到底怎么个美法你我也不知道啊。用抽象的美来描述美,终归是无力的。

  一流的文人就直来直去,但是用词遣句,就是那样精确的命中事物的本质。人间事该是如何就是如何,寥寥几笔,画面款款。落落几段,故事成章。

  顾前是个南京落魄文人,苦中作乐也无意进取。所以他的故事不像宋玉的赋,能出现倾城倾国的美人。他笔下的女人,都是中人之姿,略好或略差,但几笔下去,你就能在身边想起这样的人来,生动的不行。

  比如他写略有姿色的菜场熟食店的老板娘:“她长着银盘似的一张大脸,眼、嘴、鼻子,也都大。按说除了大眼,大脸、大嘴、大鼻子通常都较为丑陋,可是老板娘是个例外,这么多个‘大’凑在一起,竟凑成了一种少见的、大面积的好看。她个子中等,身材粗壮结实,胸部丰满得出奇,那么圆滚滚高耸的两大坨,看着让人眩晕。我从来只敢瞟一眼。老板娘的好看,不属于婀娜多姿的那类,也不妩媚妖娆,完全是一种厚重的、踏实的、温暖人心的好看,一种劳动人民的好看。她身上那件冰凉的白大褂,好像也不是为了让人感觉干净和卫生,而是要冷却顾客投向她身体的火辣辣的目光。”

  云梦泽的神女的美我是无法在宋玉的赋里想象,但是菜市场老板娘的美已经引入眼帘了。

  顾前的小说是寡淡的,不能说没有戏剧冲突和剧情转折,但是所有的冲突和转折在他这里都被卸去了重量,天大的事,在他一个历经人生劫难的老男人看来,都是可以释怀的。剧烈的感情,他只写冰山一角,留出巨大的空白,君若有心自可慢品。

  比如他写落魄中年人平安夜没聚会可去,辗转联系到一个不太熟的交际花,曾经在这个交际花的推波助澜下他的老婆跟人跑了。但是时过境迁,又有什么需要耿耿于怀的?拖交际花的福,他混入一个年轻人的聚会,拉上老友刚准备摩拳擦掌好好泡一次妞结果被别人赶了出去,自取其辱的回到糟糕透顶的家。然后在雨水滴滴答答敲打屋顶的夜里接到被包养的前妻的电话,在电话里聊他们很优秀的女儿,外面的雨始终在下着。

  平安夜一颗中年男人躁动的心无法安抚,拉下脸皮终于挤进一个都市男女的派对,还特意拉上好友壮胆最后却被人当众赶走。该是如何的难堪?他日常的生活,又是如何的落寞。将近半百,混的不怎么样,连个勾搭年轻姑娘的机会都没有。然后回到家,意外接到前妻的电话,在落雨的晚上,聊一宿聪明的女儿。这个画面里,又有多少感情?那个夜晚,又有多少次感动和唏嘘?

  时光似牢笼,我们彼此都劫难重重。你曾经想穿越时空,但是时空只能向前流淌。就像梦里惊坐起,黑黢黢里只能听到自己的喘息。你曾经捶打时间的河流,但也无济于事。墓碑就立在那里,芳草萋萋,一条小径蜿蜒。现如今,你连这种念头都没有了,一切都释怀了。其实就算回到回去,你还是那个屌样,照样不会有什么出息,照样浑浑噩噩,照样离婚。骨子里就是这样的人,因果其实都注定了。于是他只是在无人落雨的平安夜,和包养后的妻子聊女儿。多好的故事。

  比如他写一个离过婚有着众多情人的四十二岁男人想收心开始找老婆。他追求一个二十九岁的老姑娘,看准了老姑娘愁嫁。他们不温不火也顺理成章搞到了一起,中年男人说明天就要结婚也没问题。不小心怀了孕,老姑娘打了胎,在男人家住了一周。他们温馨的度过了几天,老姑娘打扫卫生,收拾东西,和男人一起买菜,做饭,温馨动人,俨然是婚姻生活的彩排。然后在某一个黄昏,老男人喊老姑娘吃饭,没人答应。他走进卧室,见床上没人,而通向阳台的门是开的。他走过去,发现老姑娘正背对着他站在阳台上。“喊你吃饭,你怎么不答应一声?”老姑娘转过头来,“饭好了吗?”“喊了你好几声,你总该答应一声啊。”“我没听见。”“门又没有关,你怎么会没听见呢?”“我就是没听见。”老姑娘说完后重新转回头去,向远处眺望着。男人也不吭声了。夕阳已经落到高楼后面去了,暮霭渐渐升起,城市的上空变得灰蒙蒙的,空气也有点凉了。这时海关的钟声响起,一只鸽子仿佛受了惊,从什么地方急急忙忙飞了起来……

  等老姑娘要走了,男人送她去车站,走了一会儿,老姑娘突然问男人。“你和你的前妻结婚多少年离婚的?”“八年。”“我有点理解她了。”老男人先是愣了,但随即大声说道:“你以为我就不理解她吗?你以为我活到这么大是白活了吗?我不是个笨蛋,告诉你,我非常理解她……我也非常理解生活是怎么一回事,问题是,面对这一切,那你理解了又能怎样?嗯,请你跟我说说。你干吗不说话了?你说啊……”说到这里男人站住了,把手里旅行包递给老姑娘,“好了,前面就是车站了,就在这里分手吧,我不送你了。”

  老姑娘是什么时候发现男人其实和众多情人依旧藕断丝连?顾前没有写。老姑娘又是怎么理解男人的前妻?顾前没有写。只有一只鸽子仿佛受了惊,从什么地方急急忙忙飞了起来。

  男人最后的辩解又是什么意思?顾前没有写。他知道老姑娘知道他试图隐藏的事情?他知道老姑娘理解了他以为前妻理解的他?顾前没有写。“我也非常理解生活是怎么一回事,问题是,面对这一切,那你理解了又能怎样?”这到底是老男人对于他明面里描述的自己的辩解(一个不太上进的中年人)还是包括对他暗地里勾当的辩解(一个私生活混乱的中年人)?顾前没有写。但是你我多少可以猜到一些,至于究竟能猜到多少,你猜。

  不过顾前笔下,最闪耀的还是人。顾前笔下的人物,看似是浑浑噩噩不思进取的社会渣滓,但骨子里一个个对人生都看得通透的很,也远比表面看上去高贵的多。他笔下的人物高度相似:工厂工人辞职,离婚,孩子归对方养。做着南京城里一个经济窘迫的自由撰稿人,但也不上心大富大贵。没心没肺又嘲人嘲己,喝酒,打牌,搞破鞋,不崇高也不卑贱,别人的成功他也懒得复制。没有仇大苦深也不会正能量满满,就那么得过且过着,在落雨的南京夜,听一星炉火,亮一方橘黄。

  想起前几天支付宝联合十几家公募基金的文案:年纪越大,越没有人原谅你的穷。有人说文案满分,良心负分。抛去背后恶心的意思不谈,文案本身又有哪条出彩的?不过是网络自嘲段子的集锦罢了。但这正是公众愤怒的地方:我可以写段子自嘲,你一家卖产品的凭什么来怜悯潜在客户?我的贫穷为什么要跪求你的原谅?人的高低贵贱在你这里,就是银行卡位数来决定的?

  之所以提起这件事,是因为想到顾前小说里的这些人物,他们正是支付宝所可怜的屌丝穷人,“用六位数的密码保护着两位数的存款”。他们是世俗社会里的失败者,一事无成也不求上进,人到中年还碌碌无为。但是谁又有资格去怜悯他们?岁月匆匆,人世无常,谁又能对谁一直趾高气昂?人生漫漫,劫难重重,谁又能一直骑到生活头上?归根到底,生活不就是这么一回事吗?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哪来那么多泛滥的优越与怜悯?我们各自都有各自的生活。

  在不经意中,能发现,能读到这样的小说,是我之所以愿意挨下漫漫人生的不多理由之一。

  《嗨,好久不见》读后感(八):人到中年的拷问——《嗨,好久不见》读后感

  收到这本书的时候,刚巧接到好友约我晚上打牌的电话,是看书还是打牌,犹豫了两秒钟,然后接受了打牌的邀约。打牌几乎是我们几个朋友周末的固定节目。回到家已是凌晨1点,竟然毫无困意。顺手翻开床头的这本书,第一篇小说竟然就是和打牌有关的故事,一下子就被小说中的情节吸引了,一口气读下来, 愈发觉得小说里的每一个人物从神态到心理都刻画的栩栩如生,真实可亲。

  没有一定的人生阅历,断然写不出这样的语言和故事情节来。这部小说的作者顾前,被作家称为游走在街头巷尾的 “都市隐客”,做了半生文青,靠在小说中自嘲度日。被喜爱的读者称为 “温暖的契诃夫”“中国的雷蒙德﹒卡佛”。这是我读的他的第一部作品。

  下面通过小说的情节描绘,故事发生年代,小说的语言描写等方面简要谈谈我的一点感受。

  小说里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描写,也没有太多的华丽语言,平实的叙述人到中年这个人生阶段中遇到的事业、家庭婚姻、健康等话题,让我不由得想到了“灰色中年”这个词。小说里的他们,有的在紧张疲倦的现实生活中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有的在精神空虚的时光里插科打诨偶有小情趣,有的消失在汹涌人群中成了难忘的回忆,再次遇见时,你会忍不住走上前抱住他们,说一句:“嗨,好久不见!”就像小说《葬礼》里的“我”和前女友李洁多年后竟然在火葬场久别重逢,“我们”彼此望着,都是泪眼朦胧,“我”露出微笑问她:“你还好吗?”

  整部书读下来,发觉作者描述的故事有的发生在上世纪末及本世纪初,如《三两水饺》里的漂亮女人从工厂下岗后在路边摆摊卖水饺,如《有关往事》里的“她”喜欢听录音机。或许是作者带有回忆性的小说,或许是作者早前创作的小说。但是作为如今的读者读来毫无时代隔离感,他们的情感故事,在今天的生活里也一直在不断的上演。大多篇小说里的故事发生的时代没有详细的交代,但这并不妨碍小说故事情节带给我们的亲近感。

  小说的语言虽平静却极具幽默感。《困境》的最后一段,“我”想象勉励曾经的同事要自强不息、自尊自爱的场景;小说《老邱》中“我”担心会气功按摩的老邱在给妇女治病的时候按错了地方;《吸引》里的“我”担心李冰是个同性恋而喜欢上自己;《平安夜》里的“我”跟被深圳老板包养的前妻在电话里热烈讨论着关于他们女儿高智商的话题。这些幽默的语言在书本中几乎俯拾皆是,让我们在悲凉一笑中,体会更多的是人到中年的那种苍凉和落寞。这是一个人到中年的男人偶尔超脱出平凡生活对现实的嘲弄,在寂寞悲凉的日子里给自己的些许安慰。人到中年的心理状态通过这些冷幽默式的语言描写给读者留下了极为真实深刻的印象。

  我想并不是所有读者都会喜欢他的作品,正如有网友所说“他笔下叙述的就是流淌着的日子,我们怎么活都逃不脱其中的任何一天。”在钢筋水泥丛林中四处奔波的你我他可能就是顾前笔下的其中一个人物。因为芸芸众生里的我们无可避免的也要在沉重的现实里讨生活,也会时常落寞的打发着平静如水的日子,也曾拎着啤酒瓶迷茫的站在路口不知道该往左还是向右。当作为读者的我们遇到顾前笔下所描述的“中年危机”问题的时候,我们的生活该如何继续下去?我想这是这部小说集带给读者的最深刻的拷问。

  《嗨,好久不见》读后感(九):小说的简洁性

  小说的简洁性

  ◎ 东渔

  怎么来形容顾前的小说呢?也许你不会看好这些平淡的故事,就像温吞吞的白开水,毫无惊喜,他也不是个按部就班讲故事的人,不会将事情的开始、经过、结局一一告诉你,再来酝酿一个生活哲理什么的。那么,顾前的作品毫无突出之处了吗?当然不是这样的,在他的作品里,家常的琐碎构建出本真生活的框架,看似无聊的表象,其实掩埋着人物的热情,事无巨细,就在一次次鸡毛蒜皮的讲述中,人物变得生动鲜明。小说里的叙述人基本都是第一人称“我”,就像是同一个人物串联起来多个故事,仍然呈现同一种基调,似有局限,却也是相辅相成。人物往往是一个生活落魄的中年男人,感情不顺利,却是满身欲望,游走在世俗人世间。这类人物剔除了功能化,没有演绎色彩,文本亦无戏剧规则,只剩下淡漠,而淡漠正是真实的一种力量迸发,仔细体会一下,我们读者不正是深陷于庸俗淡漠之中吗?顾前的小说也许就是照见你我的那扇镜面。

  顾前的小说素材信手拈来,往往是被我们刻意忽略掉的日常行为,或在酒桌上,或是朋友间聚会,细心留意那些茶余饭后的小道消息,将这些故事慢慢梳理,加工润色;再者,生活经验也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进而由此渲染,重新组合,成为个人风格鲜明的小说。

  小说集第一篇《打牌》就是叙述几个人物的家长里短,人生际遇,让我们看到了淡然背后的命运真相,人情冷暖。而小说《找老婆》的叙述竟然找不到前因后果,只有流水般的叙述,最后定格未知的结局,这就是好小说的一种魅惑之处吧。小说《道路》的延伸之意很显著,表面上的世俗琐碎无时不在侵蚀着刘宇这个人物的精神世界,他有更深远的期望,即便不是母亲所担忧的“信佛”,也会有另一条道路,小说中间插叙大姨妈的信佛故事也是一个闪亮点,那似乎就是一种召唤符号。《温柔的部分》写得婉转,前半部分一派温柔基调,将男女情愫写得就像川端康成的《雪国》一样唯美,而最后的“按摩房事件”回到了粗鲁的现实中,这种暴力性的对比尤其深刻生动。

  顾前的叙述中心是隐蔽性的,你看不到他在遵循什么规则,或者本就没有规则。他的故事甚至不是一个整体,呈现碎片化,分散的扇面结构,一件事不一定和另一件事有很大的关联,但它们被组合到一篇小说里,可以达到立体性的呈现。比如小说《梦境》对三个梦境的叙述,似乎之间没有关联,却在荒诞的对立中产生玄妙感,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有时候荒诞突兀的悲剧也是在一刹那降临的,又戛然而止,崩溃的人物命运构成了小说的犀利色彩,比如这篇小说《无比纯净的蔚蓝色》,兴奋的主人公面对突如其来的病患,未知的前路会怎样呢,开放式的结局预示着一个悲剧的诞生吗,这一切对人性进行着折磨和考验。

  顾前的小说很随意,随意到看起来不像小说,倒像是一篇篇随笔,这些疏离的片段,由叙述者串联起来,就像在一块印花布上贴满了各种补丁,整体组合起来,最后给你一个立体形象。在琐碎的世俗描述中,让真相如水中浮萍显露出来,这种淡漠的处理方法是顾前的一大优点。

  在小说《浪漫情怀》中,他批判了浮躁的写作者:“比如老苏说,她现在不一定非要去看那些名著和高深的哲学书,而应该去看一些能看得进去的、比较对胃口的书就行了。关于她的写作,老苏劝她不要总想着写得多么复杂和深刻,只要把一件自己真正有感觉的事情,用简洁和朴素的语言表达清楚就很好了。”顾前以小说人物的口吻道出了自己的写作观,很实际简单,也带着明智。他用再普通不过的语言成就了小说,淡然,逼真,就像小说集的名字,这一句问候看似平淡却可以让人思量万千——嗨!好久不见。

  《嗨,好久不见》读后感(十):《顾前这种小说家,确实好久不见》

  顾前这种小说家,确实好久不见

  李黎

  一个作家或艺术家,可以尽情在作品中深刻、复杂、神秘、晦涩,可以触及文明的幽暗和道德的底线,可以超越或者疏离这个世界。但是在现实里还是简单一点好,普通人而已。很多所谓作家,东西不值一提,吃饭聊天时自以为身份特殊,说话而深奥无比,云里雾里。给我的感觉是,一个短跑运动员从来进不了亚洲前一万名,请他吃个饭,他在包间里跑啊跑啊,还坚决要脱下衣服冲着镜头摆造型。

  这是我为今后的职业段子手生涯练习写下的一个段子,可以作为鉴别标准加以使用,说的也是常见现象,我遇到过一个七八线的女模特,在饭桌上愤慨地说:在我看来大街上百分之九九的人都不会走路。众人默然,有人鉴于她是女性而附和一下。如果顾前在场,他会不会因此而愤慨,并回应该女士说“在我看来,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的人都不会写小说”呢。

  顾前不会这样的,至多嘿嘿一笑,因为他从不会如此狂妄且偷换概念,也不会对一位女士生气。虽然其小说已经达到了被众人热爱的高度,顾前在现实里就是一个如我所想的普通人。曾经的美男子,如今的小老头,融时尚休闲居家旅行于一体。

  顾前的话题也仅限于当下,如果有人大谈未来,顾前会使劲打断说:“别说这些没意思的,喝酒喝酒……”如果有人惆怅于过去,顾前会粗鲁地打断说:“别说这些没意思的,喝酒喝酒……”我一直觉得,顾前对谈话内容也是极为审慎的,任何令人怀疑的话题,任何过于具有时代特色的话题,任何虚张声势的议论,任何让人不知不觉狂妄起来的对谈,任何关于未来的辉煌而愚蠢的谋划,在顾前看来都是不得体的,应该闭嘴。这样看来,顾前其实又是一个极其清醒的人,对喋喋不休、盛产骗子的时代有一种天然的疏离和厌恶。

  如今流行很多心灵鸡汤,一些人大谈“舍得放下”从而人模狗样,那是因为没有遇到顾前,顾前几乎放下了人世间的一切了,你那些只能算是欲盖弥彰;有些人大谈 “断舍离”从而觉得高级,那是因为没有遇到顾前,顾前最大的需求是门卫、煤炉和啤酒,你那些只能算是牌坊;还有人大谈“诗和远方”,一样的,没遇到顾前而已,顾前二十来岁时突然决定和养蜂人一道出去走一年,你那些豪情只是社交网络的面子工程而已。

  但我们也不能称顾前为一个隐士,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来自星星的男人……都不是的,顾前是普通人,过日子是他最大的烦恼也是最大的乐趣。他只是比绝大多数人更早做到了把物欲降到最低,把生活化繁为简,只看喜欢的书,只和极少数朋友玩,只打八十分——关于八十分,下文再说。简言之,顾前是一位老朋友。

  唯有老朋友,才会自然而然地说:“好久不见……”

  让我们走进顾前的小说,也就是被广为热爱、被称为共和国最好的小说那些作品。顾前的小说大体上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一个人的若干年经历,带有显而易见的传奇色彩和宿命感;一种是极短时间内的热情与躁动,一些无中生有的事和一个猝不及防的结局。前者如《炎热的岛屿》《回家》《温情不再》《葬礼》《有关一个女人的点滴消息》等等,以及被视为代表性的难得的中篇《打牌》;后者如《立杆》《巧克力玫瑰》《方糖在哪里》《三两水饺》《爱情离我们有多远》《塑料发卡》等等。

  前一类小说极具传统小说的神韵,用不长的篇幅讲一个人的半生或者一生呈现出来,留白多而画面感极强,犹如传奇笔记或聊斋故事;后一类小说则更为“现代”,没来由的激动,一闪而过的情绪,没有后文的麻烦事,点到为止又意味深长。

  我们不能用东西兼顾、古典与现代兼容之类的妄语来评论顾前,相信顾前内心并无这样的策略和自我期许,他只是写他认为值得一写的人或者事——往往还不是故事。这些人和事,均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至今,均发生在中国,顾前作为活在其间的人,深感这些年世界变化太大,自己被裹挟其中,就顺手写下了其中的人和一些片段,一切都自然而然,没有任何的强迫或者规划,没有目标和成功。

  三十多年来社会变化太大,令人感慨,而所谓的变化,无非就是一个人的命运出现极大的转折,以及在一瞬间让一个人觉得自己和这个世界其实毫无关系。顾前写的,仅限于此两类小说,也就写时代强加在个人身上的最为真实的两类感受。所谓构建自己的文学版图,所谓不断的自我突破以期达到某个境界,这些在顾前的写作中完全没有,生活原本是零碎的,文学也当是如此。这个世界上如果有文学这件事,那么它应当是无处不在、若隐若现的,可遇不可求。绝对不是一小撮人用一小撮时间堆积起来的事物,并且像砖头一样砸向人群。我相信一个在平日里从众而无力的人可以更多触摸到文学,乃至达到某种高度,绝不相信那种整理日愁容满面、誓要献身文学的人会有什么文学成就——想献身就早点动手吧。

  而至于境界,顾前自《他们》第一期起,就让无数的后来人惊叹:这才是人写的东西。

  所谓人写的东西,就是指顾前小说的闲聊本质,亲切自然,不急不慢,摈弃一切炫耀。顾前的小说几乎没有任何安排,所谓充满隐喻或象征的情节,所谓对语言的高度自觉,所谓对现代人困境的探究追问,在顾前的小说中一律不存在。同样的,顾前师小说中的人物如同作为小说作者的顾前本人一样,有着普通人的细微而隐蔽的情感,并且层出不穷;有着谦卑的欲望,但这些欲望如同柴米油盐一样正当而凄凉;还有一颗惟恐天下不乱的心,但也仅限于朋友之间。

  通过顾前的小说来推测他的生活,或者反之,用他的生活来观照他的小说,都可以成立。顾前是经历过生活历练的人,虽然一直活得心不在焉,但至少有过常人难有的家境、南下、赚钱与落魄。

  问题不在于此,问题在于,顾前的小说没有丝毫的文学腔。很奇怪最近几十年的文学事业造就了一股浓浓的文学腔,即不说人话。一位著名作家在一部长篇中塑造了三教九流上百号人物,每个人说话都是那种文学与哲学兼顾的腔调,即作者自鸣得意的说话方式,这就是文学腔。把这种文学腔操持得最好的人于是成了中国文学的代表人物、国家队,以及后备队、新生力量、希望之星,还有无数心向往之的二三四五六七八流作者,散布在众多城市与广袤的乡村。这种文学腔铺天盖地,随处可见,重点集中在高级期刊和权威奖项之中,每一句文学腔都在说:看啊看啊,这就是文学!

  事实上,无论我们回溯到传统小说,还是放眼其他国家,这种文学腔是不存在的,中国独一份,这其中的原因既有扭曲的文学传承(硬生生将文学降格为服务行业),也有基础教育的过度滞后(以抒情及胁迫你一起抒情为绝对核心的语文教育从小学一年级即开始了)。文学腔有一种内部不断膨胀的趋势,令人目眩神迷,误以为这就是文学本来的面貌,顾前自从在80年代瞥了一眼之后,再也没有兴趣。

  从最初,顾前不是以文学、而是以说话的方式写小说,这一方式始终没有改变,犹如人还健在。娓娓道来的方式经过顾前的趣味和谨慎,成了一种不可多得风格。这种风格不是风格化,而是一种小心翼翼的取舍,把无趣的去掉,把所有让人头皮发麻的灵魂价值心灵人生等等重大词汇去掉,把细部放大,使之清晰,成就了一篇篇生动而珍贵的小说。

  说到底,小说就应该是顾前那种方式,张口就来,慢慢说,有必要就来几下倒叙插叙,戛然而止也行,依依不舍也行,再无其他,但一切都在。如果一定要让小说具备同那些耸人听闻的评论与理论相匹配的技巧与意识,那么小说势必沦为一种与人心无关的封闭的技能,即非物质文化遗产,然后,由国家权威部门来鉴定承认传承人,来区分大师、一级二级三级……

  顾前不是天才,而是天才地回避了八十年代以来的越发浓烈馊臭的文学气息。事实上,顾前过于正常,方式过于正确,文学界整体上的腐朽和不正常衬托出了顾前天才。

  当然,文学界报复性地用回避和视若无睹让顾前成了一个不被提及的人,使之落魄。这倒也符合顾前的性情,他就是一个隐于生活的人,如今的“自由职业”,不是一些青少年所采取的那种誓要献身文艺的决绝抗争,只是历经多份工作后,人到中年的无奈选择。

  天才一词加在顾前身上有些突兀,与他的老朋友形象不符。顾前的朋友不多,而且单一,犹如他的小说一样存在某种不为人知的洁癖。而在朋友眼里,顾前是一个应当有很多朋友的人,因为和顾前交朋友,条件很简单,一要贫穷且本分,二要能喝点酒,三要会打八十分。

  顾前一直八十分视为最爱,自认为是绝顶高手,可以开宗立派、著书立说。这几年流行五个人打的“找朋友”和四个人打的“掼蛋”, 顾前一概不参加,并嗤之以鼻。有时候他宁愿一个人坐在一边喝酒,也不愿意加入战斗,越喝越显得落魄老迈,人都快要掉进酒瓶里去了。有时候,哪怕这边四缺一或者三缺一,顾前也不肯搭把手。

  好在,最近顾前同意在缺少人手的时候施以援手,却又忍不住说掼蛋不用脑子,八十分才好玩。一次,被杨黎有理有据地狠狠批评一通后,顾前嘿嘿嘿地笑起来,露出了知错就改的、孩子般天真的笑容。愿顾前永远年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