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微习惯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微习惯读后感10篇

2018-04-21 21:3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微习惯读后感10篇

  《微习惯》是一本由[美]斯蒂芬·盖斯 / Stephen Guise著作,后浪出版公司·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14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微习惯》读后感(一):微习惯,用不可思议方式改变生活

  1

  弟子禅师道:“老师,怎样才能成功呢?”

  禅师说道:“今天咱们只学一件最简单、最容易的事。每人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

  说着,禅师示范了一遍,说道:“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次。大家能做到吗?”

  弟子们疑惑地问道:“做这样的事干什么?”

  禅师答道:“做完这件事,你们一年后会知道怎么样能成功!”

  弟子们说道:“如此简单的事,有什么难的?”

  一个月之后,禅师问弟子们:“我让你们做的事,有谁坚持做了?”

  大部分的人都骄傲的说道:“我做了!”

  又过了一个月,禅师又问:“现在又多少人坚持了?”

  结果只有一半的人说:“我做了!”

  一年后,禅师再问:“请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动作,还有几个人坚持了?”

  这时,只有一人骄傲地说:“老师,我做了。”

  “我曾经说过,做完这件事,你们就知道如何能成功了。”禅师对弟子们说道,“现在我告诉你们,世间最容易的事。说它容易,是因为只要愿意做,人人都能做到,说它难,是因为真正能做到并持之以恒的,终究只是少数人。”

  后来只有一直坚持做的那个弟子,成了禅师的衣钵传人。

  大多数弟子都想要成功,为什么同样的老师,同样的教导,到最后只有一个弟子做到了呢?这个看起来不起眼的甩手动作,能够坚持做一年,考验的不仅是弟子们的自律性、认知思维行动力等因素,其中起决定因素的,可能是这个弟子已经把这个行为培养成了自己的习惯。

  这让我想到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的那句话,“注意你的行动,它会成为你的习惯。注意你的习惯,它会成为你的性格”。习惯对一个人有着强大的反向塑造能力。每个人都渴望拥有一个好习惯,可是良好习惯的养成并非朝夕之间即可达成,硬来肯定不行的,那有没有一种办法可以帮助我们养成一个好习惯呢?

  答案是有的。

  斯蒂芬.盖斯在《微习惯》一书中,说到了自己如何从1天1个俯卧撑开始,迎来了人生的逆袭转变,在这书中他详细地剖析了微习惯策略本质特点,并且告诉人们微习惯的八大规则具体执行步骤

  斯蒂芬.盖斯,是一个普通的宅男,既没有耀眼的履历,也没有高薪工作,像大多普通人一样,也曾拥有不尽如人意的生活现状,和喜爱享乐、逃避改变的自然倾向

  《微习惯》这本书的问世,则源自于他的第1个俯卧撑,被他称为黄金俯卧撑。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不要小看1个俯卧撑的威力,正如不要小看了那个甩手的动作,一旦某个动作化成你的习惯,它们终将给你的人生带来巨大的翻转。

  2

  韦氏词典给“习惯”下的定义是一种常见的行为方式,一个人以规律重复的方式做的事。

  一度流行的马甲线,A4小蛮腰,八块腹肌,引发了一阵健身潮,像建立其他习惯一样,起初也是信心满满,每天在健身称上称体重,用软尺量腰身,期望产生效果,甚至设成屏幕保护、鼠标垫,只要目之所及,都换成一副完美身材

  每天像打了鸡血一样,斗志昂扬,但没过多久,和其他习惯一样,再也没了下文。

  我们都想要一个好习惯,总梦想着在瞬息之间把现实自己改造理想自我,而在某个行为还没被培养成习惯之前,却早已累得趴下了。

  古川武士在《坚持,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中,把培养习惯的30天分成了3个阶段反抗期、不稳定期和倦怠期。

  反抗期容易出现三分钟热度,由于计划内容太过勉强,会导致中途放弃。这个很好理解,看看沉睡已久的健身卡,你就知道自己是不是在反抗期了就放弃了。

  不稳定期容易被其他事项打扰而导致计划中断,无法让人持续行动。年初报的乐器班,原定计划是每周两次课,可一年下来,最终导致计划中断。

  倦怠期会让人在坚持21天的喜悦后产生很多借口不再继续,这时的坚持需要新的刺激。参加21天写作班后,作者建了一个写作群,最初21天,几乎每个小伙伴都会按时打卡签到,自信满满,正如开头故事一样,一年下来,基本没几个人打卡互动了。

  明明是一件内心很想做好的事,也在前期付出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到最后,怎么就却一事无成呢?是意志力薄弱?是自视甚高?是计划定得太大?还是自己本来就是无法改变的人了呢?

  不用急于否定自己,只要变换一下方式就可以了。

  《微习惯》一书中指出,如果你想培养一个新习惯,微习惯基本就是它经过大幅缩减的版本,比如把“每天做100个俯卧撑”缩减成每天1个,把“每天3000字”缩减成每天写50字,把“始终保持积极思考”缩减成每天想两件好事,把“像企业家一样创新”缩减成每天想出两个点子

  按照微习惯策略行动,就是运用少量的意志力强迫自己做一件事情

  按照这样的逻辑,如果你想瘦身,变成马甲线,不妨先把每天跑步2小时,缩减成每天10分钟;如果你想每天写作1小时,可以缩减成每天写作50字;如果你想每天阅读2小时,也可以缩减成每天阅读2页纸。

  微习惯的成功之处是着眼于微处,游走于新老习惯之间,老习惯让你处于舒适圈中,微习惯让你把脚稍微伸出去一点点,久而久之,你的舒适圈扩大了,就意味意你的习惯又多了一点,你就可以通过每天只做一点点的方法获得意想不到的大成功。

  3

  众所周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一个好习惯的养成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不行动,不积累,不主动,一切都是零。在《微习惯》的最后两章,斯蒂芬.盖斯给到我们讲到建立微习惯的行为规则和具体行动步骤。

  八大行动步骤

  第1步:选择适合你的微习惯和计划。

  比如,你的目标是每天写50字,你就可以把这个微习惯写在纸上,贴到墙上,随时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用不了多久,这个习惯就会时时浮现你的脑海里。

  第2步:挖掘每个微习惯的内在价值

  作者用“为什么钻头”找到写作来源例子很好的阐释了这一点。

  “我想每天写作。为什么?

  因为我热爱写作。为什么?

  因为这种表达想法、讲故事的方式是我最喜欢的。我能通过写作和人们建立起联系并帮助他们,更何况我很享受这个过程。为什么这一点很重要呢?

  因为这些事情让我感觉特别活力、特别幸福。为什么?

  因为写作是生活中我认为有价值并极为重视的事情。”

  通过一层层不停追问下去,你最终会挖掘出自己建立这个微习惯的内在价值。

  第3步:明确习惯依据,将其纳入日程。

  作者在文中提到了培养习惯的两种常见依据,时间和行为方式。如果你打算根据时间来选择习惯,可能会说“我打算周一、三、五下午3点锻炼”。如果你打算根据行为方式来选择习惯,可能会说“我打算吃完最后一口饭之后30分钟再去锻炼”。

  其实,我觉得两者并不冲突。比如,我选择每天早上五点半简单洗漱后开始写作。

  第4步:建立回报机制,以奖励提升成就感

  每当完成一个阶段性小目标,就可以给自己适当物质奖励,比如把购物车里一件小物品买下来。

  第5步:记录与追踪完成情况

  作者推荐了一款习惯追踪应用Habit Streak Plan,我用这个程序设置了写作提醒,在应用商店里都可以搜得到,每天提示我该完成的微习惯。

  第6步:微量开始,超额完成。

  在建立习惯的道路上,我们其实想做三件事:强化我们的意志力、当下就取得进步、不耗尽意志力。你可能觉得每天写50字太少了,明明有时候可以写到千字了,为什么要制定这么小的习惯呢?作者提醒我们,千万不要小看这些微步骤,它不会阻碍你进步,反而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第7步:服从计划安排,摆脱高期待值。

  如果设置好了每天写50字,却写了1500字,写完后可能会很有成就感,但当超额完成目标后,大脑会重新设定一个新的期待值,它会承载以前设定过的典型目标带来的负担压力,所以要仔细检查一下你心中有没有隐藏的目标,把它找出来。

  第8步:留意习惯养成的标志

  最后一步是在提醒我们要有耐心。如果你在一个行为成为习惯之前就停止,继续下一个微习惯,那可能会前功尽弃代表行为已成为习惯的信号有:没有抵触情绪身份、行动时无需考虑、你不再担心了、常态化、它很无聊

  作者举了一个很好的例子,可以说是对微习惯的一次精彩总结

  脱口秀主持人Jerry Asinfeld称得上微习惯领域的先驱,他有一种很有名做法——他每天都会写一些笑话,这个任务完成后,他会在日历上打个X。一次演出前,他把自己高产的秘诀告诉给了年轻喜剧演员Brad Isaac。Brad在给“生活黑客”博客写的一篇文章中引用了Seinfeld的话:

  “几天后你就会拥有一个行为链。你只需维持它,随着时间过去,这个行为链会越来越长。再有了几周的体验以后,你看到它就会很高兴。接下来你唯一要做的事就是不破坏它。”

  在你把一个行为培养成一个习惯的过程中,很可能已经走过了一段漫长的道路,所以当然不希望破坏掉这个行动链条,而破坏行动链条的唯一借口就是遗忘,因为微习惯简单到不会失败,但遗忘也是个蹩脚的借口,因为你在日历上已经写的一清二楚,而且每天都能看得到,所以你是不会主动放弃的。

  如果你在开启微习惯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并没有取得实质进展,那很可能是因为你违背了微习惯中的某项规则。

  八大规则

  规则1:绝不要自欺欺人

  比如你每天要写50字,却偷偷要求自己完成500字,这样又会回到和意志力对抗的状态,陷入内耗。

  规则2:满意每一个进步。

  你可能觉得这么小的事做到了,有什么值得高兴的。但是微策略的核心是个简单的大脑错觉,你对自己的细微进步感到满意,会让自己保持成功的感觉,内心的小人会自动舞动,让你接着把这件事做下去。

  规则3:经常回报自己,尤其在完成微习惯之后。

  如果你已经连续10天持续写作50字,那么,你就可以奖励自己看一场电影或者干脆去大吃一顿。经常用这样的方式激励自己,最终,你会建立一个正反馈循环

  规则4:保持头脑清醒

  成功者失败者之间的区别,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他在枯燥无味单调无聊的时刻,是否能够持续做下去。拿写作来说,假如你已经写了大半年时间,但还是没有看到一些明显的进步和变化,这时候,内心的两个小人就会跑出来打架,谁能最终获胜,取得于你是否冷静的思维模式,是否信任你选择的策略。

  现在写不好就不写了吗?现在做不到就不做了吗?这只是失败者找来的借口而已。

  规则5:感到强烈抵触时,后退并缩小目标。

  在执行过程中,大多数人会经历这个阶段,或许是情绪不好,或许是其他意外产生,这个时候,你只要把任务缩小就好。比如说,原定每天写50字,可以改成写20字,这样就相当于发一条微信的字数了,很好做到吧。

  规则6:提醒自己这件事很轻松

  压力越多,生活就越难改变,你也就越会重复平时的做法。这个时候,我习惯用比较法来说服自己。我是愿意每天写50字,还是愿意被困于永恒的当下?既然大的暂时没法说了算,那就先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吧。

  规则7:绝不要小看微步骤。

  正如禅师所说,难易其实都是相对而言,说微习惯容易,是因为人人都能做到,说微习惯难,是因为能做到的终究只是少数。如果你认为每天写50字太过于渺小,那是因为你没找到看待它的正确角度

  规则8:用多余精力超额完成任务,而不是制定更大目标。

  如果你的最终目标是想出一本书,你可以先试着从每天50字开始,完成任务以后,用多余的精力继续写一段文字,又完成任务以后,再写一篇小短文。大目标在纸面上看着漂亮,但只有行动才算数。

  “建立习惯就好像骑自行车陡坡:爬坡,到顶,下坡。刚开始,你必须用双腿的最大力量蹬自行车,之后会渐渐变得轻松,但是你必须一直蹬到山顶,否则就会倒退回原地,让之前所有的进步付诸东流。”

  《微习惯》这本书打破了你对习惯的固有认知,整本书看起来更像是一本自控力指导手册,它让你了解到自己的大脑是如何工作的,分析动力策略无效的原因,还提供了具体的行动步骤和规则,让你可以按照书中所述的方法,把这些技巧运用在任何一个你想展开行动的地方

  学会运用微习惯,你将用不可思议的方式改变生活。

  《微习惯》读后感(二):【幸福进化】从0到0.1的价值

  我们喜欢从成功人士身上寻找可借鉴之处,力图找出方法,能够实现成功的复制。这么多年过去了,成功学、方法学的书架上已经堆满了成功的方法、经验、传记,可是成功的人依然凤毛麟角,为什么会这样呢?是这些优秀的品质无法复制?还是这些书籍诓骗世人?我很好奇,读了大量类似书籍后发现这些书中所言,皆为成功之基石,都是无可辩驳的优秀品质,都是操作性很强,普适性很高的方法,可是,为什么没有真的让很多人就此走上人生巅峰呢?长久以来,我深感不解,甚至一度怀疑所谓的成功学,根本没什么价值。直到幸福俱乐部提供了《微习惯》这本书,让我觉得以往所知所学并非没有价值,而是缺少了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行动。

  最难的,便是知行合一,很多人感慨: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我想这也是大多数人的真实处境吧。很多道理在心里形成认同,却无法付诸行动,终究道理成了感慨的台词,人,依旧还是老样子。

  《微习惯》我是被其狂妄的宣传所吸引:简单到不可能失败的自我管理法则,作者是斯蒂芬·盖斯,鉴于外国人写作的风格,我预判书中不会长篇大论的道理论证,不会有太多的引经据典,我可以从中掌握确确实实的方法或行动守则,果然,没让我失望。

  具体的方法,读者若有兴趣,可以买来读读,我不会剧透太多,关于核心的思想,我却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就是从无到有,从想要开始,到做,其中的价值。

  你一定会有这样的经历:这件事情应该这样去做,恩,可是似乎并不好实现,因为其中有些困难,该怎么解决呢?这似乎不容易,好吧,暂且这样吧,我回头再处理。于是,这件事情就被搁置了,这可能是一个项目,可能是你的健身减肥计划,可能是一个整理办公桌的小事,可是,这份搁置,事实上违背了你心里认同的正确处理方式,偏离了所谓成功的路线,而造成这个结果的根本原因是,你没有开始行动,这也就是你和成功者分道扬镳的岔路口,而成功者选择执行内心认同的行为准则,而你,选择了更为舒适且明显不正确的路线,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懂得很多道理,却过不好一生的原因。

  那么,从无到有,从0到1的过程,确实不简单,不得不承认有些人并不认为这是困难的,所以他们展现出很强的执行力,自制力,这些人往往比其他人要强,那么作为天生不具备这样能力的人来说,掌握一个方法,实现自我控制,让自己利用这些方法,走向正轨,那么这本书的价值,便不言而喻了。

  入股你也认同这个观点,那么,支持下作者,买本书,坐下来读读,然后,去做,你会发现,你越来越能够认同自己,越来越有勇气,去面对你的生活!

  最后,感谢幸福俱乐部,感谢你带给我新的转折!

  《微习惯》读后感(三):【幸福进化】一个俯卧撑引发的血案

  我对这本书真正感兴趣,是因为作者简介里的第一句话:

  斯蒂芬·盖斯是个天生的懒虫。

  恩,同道中人。

  初中时候的班长经常跟我讨论的一件事就是:到底是勤快人还是懒人更能改变世界?

  每一次他都故作神秘的告诉我:是懒人。

  我从来不屑一顾,从小接受社会主义教育的我怎么能接受这么离谱的结论。可是心底却希望这是真的,因为我确实不是很勤劳......嗯~o(* ̄▽ ̄*)o

  可是我又不希望别人认为我懒,总要找些理由来给自己个解释,可是又懒得想解释,于是就经常陷入到进退两难的境地。

  以前经常给自己定目标,可是8成以上都完不成,因为总想着完美。

  现在看来,完美其实是一种脆弱,不能承受失败的脆弱无力感。

  好在微习惯这本书能让我改掉梦想太大的问题,从最小的目标开始,小到根本就不用费脑子,每天很轻松就可以完成想要达成的目标,不会消耗什么所谓的意志力,需要动力什么的。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简单到不可能失败

  这本书总共才134页,却从7个章节一点点讲明白了所谓的微习惯这个看起来不起眼,但是却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习惯养成原理和做法。

  《微习惯》读后感(四):有时候取胜需要以柔克刚

  太极拳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的思维方式“强大才能不败”不一样,它主张“以柔克刚、以退为进、借力发力”。这样的思想不仅符合人体的生理需求,也符合心理需求,因此它让人们可以学会与自己以及周围的环境和谐共处,天人合一,处于不败之地。 培养一个好的习惯对一个成年人来说似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管我们年初给自己定了多么美丽的习惯养成计划,不出几天我们就会被坚持不下来的心理挫败感打的落花流水,于是我们的计划还没满月就已经夭折。 美国的斯蒂芬.盖斯也不例外,2012年以前为了养成好的生活习惯他做过无数的计划接着无数次失败,面对一次次失败的计划他很苦恼但依旧不知道如何突围。但是,有一次迈克尔.米哈尔科在他的著作《米哈尔科商业创意全攻略》中提到的“假面具”思维提醒了他,顺着这个思维他想到了一个与平时定大目标不一样的做法“微目标”,慢慢的他靠微目标养成了微习惯,也因此他的人生像开了挂一样。

  为了让微习惯帮助更多的人,斯蒂芬盖斯写了《微习惯:简单到不可能失败的自我管理法则》,单看书名就已经跃跃欲试了吧?在《微习惯》中作者用幽默的语言、浅显易懂的事例向我们阐述了微习惯如何巧妙利用大脑、微习惯的特点和优势,以及如何操作等内容。通过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看似弱小实则强大的习惯养成策略。 一. 巧妙利用大脑 引发我们行动的有两大因素:一个是动力,一个是意志力。 大脑兴奋我们就是有动力了,我们很容易去执行大脑发送的指令。但是可以想一下,我们大脑大部分情况下是情绪稳定的,执行着我们习惯性的行为。可以说我们几乎每天都在做大脑发出的重复指令。 微习惯策略就是抓住大脑喜欢重复、不易改变的这一特点,借力发力利用用意志力来培养习惯。 二.微习惯的特点和优势 1.微步骤,在不知不觉中让大脑适应改变。 简单来说,如果有大尺度改变发生大脑习惯排斥,抵触情绪一旦发生接着动力弱化我们的行动就很难坚持,这就是为什么之前我们运用动力培养习惯却一直失败的原因。 尹建莉老师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说,如果想避免孩子上幼儿园时候有强烈的抵触情绪可以提前每天带孩子去幼儿园周围转转,带她熟悉环境。时间一长她就接受了,上幼儿园的时候孩子就不会再有强烈的哭闹情绪。这个环境上的慢慢适应改变情况也是让大脑慢慢适应的过程。 2. 目标很小,能量巨大 我们将每天要完成目标订的很小,一旦完成我们就会有完成后的满足感,这样更容易让我们坚持下来,这也是习惯养成的必要因素。目标完成后如果我们还有多余力量完全可以超额完成目标。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没有人认为小小的蚂蚁会对任何事物造成危害,可是他们拼的不是力量是时间,经年累月,水滴也可以穿石。所以不怕我们完成的目标小,就怕我们坚持不下来。只要坚持下来,能量是不可估量的。 3.可以同时培养多个微习惯 微习惯策略的特点就是它只消耗微量的意志力就可以完成每天设定的微小目标,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同时进行多个微习惯的培养。(作者斯蒂芬.盖斯认为2-3个为宜) 这就像我们上学时候的课程安排,学校不会安排一天7节课的时间都上同一门课,如果真那样同学们会直接学吐了。相反,课程表都会穿插安排不同的课程交替进行,既可以丰富学习生活又能丰富我们的大脑,两不耽误。 三. 培养微习惯只需要八个步骤和规则。 八大步骤是:选择自己的微习惯计划、挖掘每个习惯的内在价值、明确依据,纳入日程、建立回报机制,以奖励提升成就感、记录与追踪完成情况、微量开始,超额完成、服从计划,摆脱高期待值、留意习惯养成标志 与八大步一起书中还提到了八大规则:不自欺欺人、满意每一步、经常回报自己,尤其在完成微习惯之后、保持头脑清醒、感到强烈抵触时,后退并缩小目标、提醒自己很轻松、不小看为步骤、用多余的精力超额完成任务,而不是指定更大的目标。 看到这八大步骤和规则,可以说作者斯蒂芬盖斯已经在《微习惯》中为我们做好了万全的准备,也为我们尽可能多的总结了经验避免我们走弯路,但是习惯养成最重要的是行动,否则再完美的计划、再可行的策略在没有任何的行动面前都无能为力的。所以,想好了就开始行动。 有时候就是这样,我们明明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却总是不见成效,我们会懊恼、怀疑自己的能力,其实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像斯蒂芬.盖斯一样换一个角度来考虑问题,或许就会转角遇到爱了。并不是所有的胜利都依靠“强大”,有时候以柔才能克刚。

  《微习惯》读后感(五):微习惯,蕴含改变人生的能量

  养成一个好习惯真的很难吗?

  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当你没有完成某项计划或任务时,错误可能并不在于你本身,而是你行动时采用的策略和方法有问题呢?

  1天1个俯卧撑

  1天1页书

  1天50字

  通过完成非常微小的积极行为,加上每天不断地重复和积累,从而带来意想不到的改变。

  这是崇尚极简主义的美国作家斯蒂芬·盖斯在《微习惯:简单到不可能失败的自我管理法则》一书中给出的全新观点,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和培养好习惯的方法。

  微习惯:简单到不可能失败的自我管理法则

  《微习惯》读后感(六):成功会导致成功

  这本书其实有点反其道而行的意思,不鸡汤不励志,反复强调人类的劣根性,大脑是一个安于现状的懒鬼,想要打破现状养成一个新习惯,光靠一开始的动力来维持,结果会是可想而知的失败。这个时期,要靠一些小伎俩来骗过大脑,让大脑不会对新的计划、改变产生排斥,微习惯就是个很好的策略。 微习惯,一定要是小到不能再小的事情,而且一定要相信每天做完了这件小事自己就成功了,千万不要调高期待值,高期待会让小目标贬值。 总之微习惯就是一种通过欺骗大脑使它无抗拒地去执行新指令,完成简单到不可能失败的小习惯,每天都能获取成就感,日复一日习惯养成。微习惯养成其实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作者在书记写到的“成功会导致成功”的心理吧。

  《微习惯》读后感(七):2017年底最幸运看到的书

  不算是书评,大概算是书的一个摘录和笔记。

  没有更多的评论,笔记看一遍就觉得很深得我心了。

  微量开始,超额完成。基本上就是微习惯的核心,其余部分都是在阐释和细化。

  前言

  微习惯是一种非常微小的积极行为,你需要每天强迫自己完成它。微习惯太小,小到不可能失败。真实因为这个特性,它不会给你造成任何负担,并且具有超强的“欺骗性”,它因而也成为了一种极其有效的习惯养成策略。

  第一章 微习惯是什么

  1. 如果没有什么结果,再大的决心也没有什么用处,脱离行动的决心反倒会有损自信

  2. 人总会习惯性过高的估计自己的自控力

  3. 一点点行动也比毫不作为强无数倍

  4. 相对一天做很多事情,每天做一点事情的影响力会更大,习惯和积累的力量是巨大的。

  5. 前进第一步总是最重要的。

  6. 如果你想要培养一个新的习惯,微习惯就是它经过大幅度缩减的版本,微步骤,“小的不可思议的一步”

  7. 微习惯就是你强迫自己每天做的微不足道的积极行为。微步骤每次都能有效果,而习惯在于坚持。

  8. 压力会促进人们更加依赖习惯性行为。

  9. 一个行为变成习惯所需的时间从18天到254天,平均为66天。形成习惯的第一个信号是抵触情绪减弱

  第二章 大脑的工作原理

  1. 重复就是潜意识大脑使用的语言

  2. 从大脑的角度来看,在事实上改变习惯的两个关键词是重复和回报

  3. 基底神经节---识别重复模式---高效重复模式,节省精力

  4. 前额皮层---处理短期思维和决策,抑制基底神经节

  5. 大脑是由执行决策和进行自动行为模式识别的两部分组成的系统。前额皮层的管理功能相当活跃,反应灵敏,但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精力和意志力。基底神经节的自动功能不仅强大,而且效率高,他能节省精力,无需持续监督就能处理各种事物。

  第三章 动力 VS意志力

  1. 我们是通过动力或意志力来开启新的非习惯性行为的。

  2. 做事缺乏动力的时候,意志力的消耗量就会大幅度增加。

  3. 动力不可靠,因为它以人的感受为基础,而人的感受容易改变并且无法预测。同时动力也很难按需培养(累了病了等),而且东西会随着时间热情会逐渐递减。

  4. 热情和动力应该是看做一种额外奖励,而不是实施行动的信号。

  5. 要行动主要看意志力,意志力很可靠,意志力可以被强化,意志力策略可以通过计划执行。

  6. 重大决定和意志力都同样需要能量消耗。所以在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之后在后来面对诱惑屈服的可能性更高。

  7. 引起意志力损耗的5大主要因素:努力程度,感知难度,消极情绪,主管疲劳和血糖水平。

  第四章 微习惯策略

  1. 微习惯策略及时强迫你自己每天实时1-4个“小的不可思议”的计划好的行动。这些行动小到不会失败,小到不会因为特殊情况被你轻易放弃。它们有双重作用---激励你继续做下去,并会成为微习惯。

  2. 微习惯对于意志力损耗的结果:努力程度非常低,感知难度最小,消极情绪最少,主观疲劳会被缓解,微习惯节省能量和意志力从而最大程度保持血糖。

  3. 在任何计划中,设定微目标都是降低感知难度的最佳方式。

  4. 一小步+想做的事情=较高的进一步行动的可能性

  5. 大脑天生抵触变化,大多数阻力都会出现在两个特定时刻:行动前的阻力(静止惯性),继续行动面对的阻力。而一般第一步开始后第二步的阻力就会被摧毁。

  第五章 微习惯的独特之处

  1. 微步骤+意志力是必胜组合。

  2. 微习惯没有截止时间

  3. 微习惯能够提升自我效能感,即能够提升对自己影响事件结果的能力的信念,即提升自信

  4. 微习惯能够给予你自主权,他们实践起来非常轻松,所以在你的潜意识里不会感觉到自己被你的计划控制。

  5. 任务目标--》压力,自主选择--》动力激情

  6. 行动是征服恐惧,怀疑,胆怯和犹豫的最佳武器。

  7. 微习惯能够增强正念,即对自己思维和行动有清醒的认识。同时也能增强意志力。

  第六章 彻底改变只需八步

  1. 第一步,选择适合你的微习惯和计划。

  同时努力培养1-4个微习惯。

  要在最艰难的时候也能完成它。

  把你的习惯变成“小的不可思议的一小步”,所有微习惯加起来10分钟就可以完成。

  2. 挖掘每个微习惯的内在价值

  判断习惯是否值得我们付出努力的最佳方法是认清来源。最好的习惯直接源于你的生活观念。

  深入的问自己为什么,不停的问下去。

  来自同龄人的压力和别人对你的期待这种外部压力并不是我们可以持续稳定的来源。

  3. 明确习惯依据,将其纳入日程

  建议通过设定一个不规定具体完成时间的24小时时段,弹性完成计划。

  非具体微习惯要求每天完成一次小型目标,而且是再你有空的时候。建议把上床睡觉作为一天结束的标志。

  4. 建立回报机制,以奖励提升成就感

  5. 记录与追踪完成状况

  6. 微量开始,超额完成

  7. 服从计划安排,摆脱高期望值。这只会带来压力

  8. 留意习惯养成的标志。

  * 没有抵触情绪

  * 身份认同该行为

  * 行动时无需考虑

  * 不再担心漏掉一天或放弃

  * 常态化

  * 它很无聊

  第七章 微习惯策略的八大规则

  1. 绝不要自欺欺人

  你每对自己提升一点要求,就需要更多的意志力才能达到要求,而且就算你能应付额外的意志力负担,但是还有同时培养多个习惯的目标。

  请一定不要调高期待值,期待值低一些,你就渴望多完成一些。

  2. 满意每一个进步

  3. 经常回报自己,尤其在完成微习惯之后

  4. 保持头脑清醒

  5. 感觉到抵触时,后退并缩小目标

  6. 提醒自己这件事情很轻松

  7. 绝不要小看微步骤

  8. 用多余精力超额完成任务,而不是制定更大的目标

  《微习惯》读后感(八):告别没用动力就一无是处所致的伤感

  “有志之人立长志,无志之人常立志”,这句话有毒。 我被这句话害了不是一次两次,不是一天两天。每逢树立一个新目标不能坚持,放弃之后也不甘心,不甘心被扣上“无志之人”的帽子。生活可想可知了。 出现这样的问题,首当其冲的应该是志向大小的问题,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要是硬吃,那就只能是被烫回来;其次,有个人明确表示了,你常立志和有志无志根本就毫无关系,这真是给我了不小的震撼。原文是这样说的“打字有什么挑战性呢?动一动身体有什么难的呢?安静地坐一个小时读书有什么做不到的呢?这些行为在我们生活中变成了如此巨大的挑战,原因是我们被灌输了以动力为基础的社会理论,它说,你必须振奋起来才能实现梦想或者洗衣服。我们用社会规范、有限的信念和不切实际的目标锻炼头脑的方式是错误的。” 原来不知什么时候被荼毒了。 今天一个普普通通的宅男来为“无志之人”翻牌了,所谓无志之人,用我过去不太成熟的见解理解应该是:没有志向,没有动力,不能坚持,总而言之就是没有达到自己希望的样子,但又心有不甘,如若不然也不能三番五次的总立志。如果你也有类似的经历,来看看宅男怎么说。 这是一个美国的宅男,他叫斯蒂芬·盖斯,也可以称呼他懒斯蒂芬·盖斯,因为他也比较懒。但是他突破以往所有的偏见,研究出了一种习惯养成法,这种习惯也很神奇,可以说几乎不能被外界的各种破坏所干扰。署名《微习惯》,就是每天只做一点点,想失败那你就太天真了。

  比如说要健身,先从挑战一个俯卧撑开始,就是把巨大的目标分解成十分细小的部分,然后每天做一点,直到大脑接受并认可它,就像每天洗脸刷牙一样简单。这听起来并非难事,回顾往昔,有没有博览群书只为生出更好的自己而绞尽脑汁,狼烟四起的战场,锻炼出八面玲珑的技巧,以攻为守,屡败屡战,精疲力竭。到最后是否大捷而归?

  莫不是策略出了什么问题吧?

  《微习惯》一书,从什么是微习惯开始,通过了解大脑的工作原理,运用一系列独特的策略,帮助我们永久建立健康的习惯性的行为方式。 独特的微习惯策略如下: 1,以微习惯的方式运用意志力

“自我损耗”五大威胁

  不要因为别人或者社会观点才决定努力改变自己。当我知道做眼保健操可以缓解视觉压力时,我就决定开始长期的来做这件事,很简单,10分钟的时间就够了,但一想到长期我就觉得没时间,每天都是准备入睡才做,胡乱揉几下,最后彻底放弃了。 看了《微习惯》后,觉得可以先每节只做两个节拍,或者干脆先抬起手,锻炼抬手放在天应穴上就可以,这么做以后觉得太容易了,多揉一圈也没关系,然后甚至超额完成了。

  如果目标定的太高,主观疲劳就会产生,就像我一想到长期我就觉得太累了。但做微习惯可以有效缓解,只要抬起手就可以,不需要多大的努力,太容易了。

  血糖水平与微习惯相对独立,但做微习惯可以节约能量和意志力。比如一想到长期就甚至消耗了所有的意志力,抬起手就不费吹灰之力了。 也就是说采用微习惯自我损耗会特别小。 2,以微习惯拓宽舒适区 舒适区是一个安全区域,小时候,不会骑自行车的时候,所有的乐趣来自于在地上玩耍,但是当学会骑自行车以后,乐趣就是在地面上和骑自行车带来的总和。当第一次做眼保健操很难,但是开始以后就会很容易。牛顿第一定律说:除非受到外力作用,否则处于静止的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而处于运动中状态的物体速度不会改变。所以我们只要把之前静止的状态,推动起来,致它保持运动状态,不断的推动,运动范围就会变大,舒适区也就会变大。当我学会骑自行车以后,带来了更多的乐趣,于是又准备学习别的。 3,以微习惯粉碎出现阻力的两个时间节点

  万事开头难,要推倒一面墙,所以第一次的力量一定不要太大。就像一个静止的小球,只要一点点力就能使它运动起来,阻力就是还没对它用力之前。 第二个阻力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加大运动范围,这时候需要再给它一个力,当然,然而基底神经节抗拒剧烈变化,所以只能采用微小的步骤慢慢撼动这个“大树”,就像水滴石穿。当然这也正是水滴的魅力。 4,以微习惯跨越双重障碍 障碍会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精神一个是身体。 我第一次学小提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能不看书弹简单的音符,觉得琴弦真是太硬了,手指肿起来,它怎么就不能软点,胳膊和后背都是酸软的,最后瘫软无力的躺在床上,看天花板都是琴弦。 第二天再弹,简单的音符已经忘得所剩无几,我就想记性这么不好了,我是不是不适合学这个。别说那些天籁之音了,我连祝你生日快乐都弹不出来,我是不是天生和小提琴没有缘分。 现在重新想起我的小提琴,它已在墙角落满了风尘,学习弹的时候夏天觉得太热冬天觉得太冷,不冷不热的时候又觉得太累太困。 其实如果一天只弹一个音符也不会太难,无论冷热,工作疲惫,一个音符对我来说都不是一个难题,这样一想,我又有信心学它了。

  微习惯看似微小,却能帮助我们减少自我损耗,跨越障碍。会在不知不觉中,没有意识的情况下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如果你也想变得更好,不用熬夜研究成功人士的成功经验,《微习惯》就是离你最近的宝贵秘籍。

  《微习惯》读后感(九):2017年,用微习惯实现新年计划

  新入手的2017年手账刚打开就是一整页“NEW YEAR'S RESOLUTIONS”。其实连着四五年来,我都会在岁末年初时按下决心,要在新的一年里养成一些好习惯。每年的计划无外乎早起、健身、练字、读书这些,可几乎每一次这些计划都在最初的一两个月内宣告破产。

  面对又一个即将到来的新年,我已经不敢再下什么决心定什么目标了。因为我不敢在年底复盘时面对一无所成的现实。

  正当我准备接受又一年的失败预定时,遇到了斯蒂芬·盖斯的《微习惯》。斯蒂芬说他的这个微习惯方法是每天只需要做一点点的无负担习惯养成法,简单到根本不可能失败。

  简单到不可能失败?怎么可能?既然简介里提到作者所说的微习惯是1天1个俯卧撑、1天1页书、1天50字这种简单的目标,我决定凭着自己的理解开始实践这个做法。可没出两天就失败了。等我认认真真读完这本书之后,我猜知道我一开始盲目的尝试中犯了些常见的错误。

  一、微习惯重在“微”,切忌好高骛远

  斯蒂芬通过“1天1个俯卧撑”这样的尝试走上了健身的道路,从而渐渐养成了定期锻炼的习惯。他总结出“微习惯”的重点是一定要将目标定得尽量微小,这个“微小”的标准在于它简单易行,不需要你做其他的准备,也不会耗费你太多的时间和精力。

  回顾自己曾经尝试过培养的习惯,大多给自己定的计划都是这样的:每天早晨6点起床、每天练一页字、每天锻炼30分钟、每天读一本书。这样的习惯养成计划在最开始就是注定要破产的,因为谁也做不到从0到100的跳跃式转变。

  我们定下目标时总是心中幻想着最终能达到的完美状态,常常忘记考虑当下的情况。当我们在说打算培养一个习惯时,那我们目前肯定是没有这个习惯的。如果一开始想要立刻达到最终的完美目标,我们的身体和大脑都会提出抗议的。

  微习惯的策略就是先往前迈出一小步,这一小步看起来是那么的不起眼不重要,以至于我们的身体和大脑对不会对它设防。而这一小步就会渐渐地变大,像月亮从新月渐渐变成满月一样,习惯就这样在不知不觉间养成了。

  二、为“微习惯”找到内在驱动力,切忌追随大众

  我曾经尝试过的习惯培养中,健身这一项曾成功地坚持了3个多月。那个时候每天对着电脑长时间工作,颈椎和肩膀周边的肌肉都开始剧烈地疼痛。身体发出的信号促使我下定决心开始坚持每天锻炼。

  那段时间每天回到家后就立刻打开电脑跟着跳一节insanity,直到跟着课表完成一轮的锻炼。锻炼的效果很快就显现出来了,颈椎和肩膀的疼痛消失了,整个人也精神了起来。而这之后身体恢复了正常,松懈下来后就渐渐放弃了每天跳操这个习惯。

  现在虽然也知道锻炼的重要性,也想着要逼自己每天锻炼,可这时健身对我来说已经失去了恢复身体健康这个驱动力,变得很是难以坚持。

  初中的政治课上我们都学过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培养习惯也是一样的道理,要找到促使自己想要这个习惯的内在原因,这才能够从根本上促使自己树立习惯。如果仅仅是因为某个习惯是大众认为的“好习惯”就想要拥有它,你最终会因为动力不足而失败的。

  三、微习惯要订好计划,切忌调高期待值

  微习惯有一个最大的敌人,就在于微习惯太容易达成,从而诱导我们超额完成。而超额完成的陷阱在于偷偷给自己调高目标。

  微习惯太小总让人有种看不上眼的感觉。所以在执行微习惯时会出现这样的作弊行为:表面上给自己定的“微习惯”是1天1个俯卧撑,可又在心中觉得这样太少了,偷偷要求自己完成更多的俯卧撑。这种作弊行为实际上是让自己又重新回到了传统的习惯培养方法上去。

  “微习惯”的巧妙在于用不给自己增加负担的方式培养习惯,超额完成当然是可以的,可要记得超额完成就是超额完成,原本的目标是没有增加的。就算没有超额完成,“微习惯”本身也是得到了完美执行的。怕就怕暗暗调高目标后反而会因为没有达成引起挫败感,随之丧失坚持的毅力,最后以失败告终。

  如果你也想要在2017年实践“微习惯”,一定要记得以下八大规则:

  1、绝不要自欺欺人

  2、满意每一个进步

  3、经常回报自己,尤其在完成微习惯之后

  4、保持头脑清醒

  5、感到强烈抵触时,后退并缩小目标

  6、提醒自己这件事很轻松

  7、绝不要小看微步骤

  8、用多余精力超额完成任务,而不是制定更大目标

  我要去定2017年的“微习惯”了,你呢?

  《微习惯》读后感(十):两个秘诀,让你胜过于99%无法坚持的人

  你知道养成一个好习惯需要多少天吗?

  有的人说是21天,有的人说是30天,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

  在2009年,《欧洲社会心理学杂志》做过一项研究,在12周的时间里,在同等的条件下,研究不同的参与者养成一项习惯所需要的时间。

  研究发现一个行为变成习惯所需的时间平均为66天,但不同的行为养成习惯所需的时间相差很大,人们要将自己行为变得自动化所需的时间千差万别。

  也就是说,当养出一项习惯的难度越大时,相应所需的时间就越长,同时在不同的个体之间还有许多不可控的因素。

  相信很多三分钟热度的人会深有体会,一开始总是信誓旦旦,满怀信心,可很快就无法坚持下去了,有人说这是因为懒惰,有人说这是毅力或自我控制力不够。

  真的是这样吗?有没有简单能帮助我们养成好习惯的自我管理法制呢?

  斯蒂芬.盖斯就是一个被这个问题困住的人,他是一个彻底的懒虫,却非常渴望成功,然而他却没办法做到任何坚持,于是他下定决定改变。

  他花了十多年的时间,尝试过各种建立习惯的办法,努力激发动力,强迫自己面对挑战,可是依然失败了。

  直到2012年,一个思维带给他启发,他尝试用新的技巧建立习惯,并把它陆续用在健身、读书和习作上,两年后的他,不仅有了梦想的身材,写的文章是过去的四倍,读的书更是过去的十倍。

  他是如何成功逆袭自己人生的呢?在他根据自己经验整理成的书《微习惯:简单到不可能识别的自我管理法制》中,他详细分享了自己成功建立习惯的秘诀:

  越担心能否坚持,就越应该把目标定的足够小

  安东尼.罗宾曾说:塑造你生活的不是你偶尔做的一两件事,而是你一贯坚持做的事。我们都知道坚持的重要性,却又都深知坚持的不容易。

  什么样的坚持最容易呢?

  想想我们每天的生活,早上起床,穿衣、刷牙、吃饭,这些我们看不见的习惯行动起来最容易,当我们想要轻松坚持一件事情时,同样也需要把想要坚持的行动转化为这样不费脑筋就能自动完成的行为。

  斯蒂芬.盖斯在《微习惯》中,详细分析了我们的大脑是如何管理习惯养成的。大脑有两个不同部分的功能:一个部分负责创新,需要耗费巨大的精力;另一个部分负责守旧,不需要耗费许多精力,但是会拒绝所有的新变化。

  当我们需要养成一项习惯时,就必须让守旧的这部分接受一项行为,要如何才能欺骗过这个部分的筛查呢?这就要求我们每一步的变化都要足够小,如果变化太大,这个行为就会被筛除出去,无法形成自动化的习惯。

  所以,大多数人的人想要改变,往往一开始就希望接受很大的挑战,结果很快就退回原地。这是因为当我们不了解自己的时候,很容易遭受到来自自己的阻抗,最终努力毁于一旦。

  很大程度上,我们觉得可以对抗自己,是因为我们对自己了解得太少,唯有懂得自己,才能真正管理好自己。

  用多余的精力超额完成任务,而不是制定更大的目标

  除了大脑的分工之外,我们做一件事情的感受和体验,也在影响着我们的坚持。当你可以很愉悦地完成一件事情时,下一次你可能会更愿意重复同样的事情,而当你完成一件事情非常痛苦时,就可能会一直排斥和回避再做同样的事情。

  我们做一件事情的愉悦程度,会影响着我们对于自己能否胜任一件事情的评估,在心理学上叫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对于我们建立好习惯有着巨大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指出:如果缺乏基本的能力,期待值本身不会产生想要的结果。在受抑郁、意志力薄弱或反复失败困扰的人群中,缺乏成功所需要的基本的自我效能感的现象是很常见的。

  当我们开始建立一项习惯时,如果一开始就有很大的期望值,这很容易带来畏难的情绪,甚至直接出现失败的结果,而这又会影响着我们的自我效能感,在继续做这件事情时感到痛苦。

  在《微习惯》中,斯蒂芬.盖斯分享他曾经为自己制定每天30分钟的锻炼计划,可是还没有真正开始,他想着要尝试这样事情,就感到无比痛苦。

  于是,他调整了自己的计划,只规定自己每天只做一个俯卧撑,想到这样小得不能再小的目标,他轻松的笑了。

  可是,如此小的行动目标,真的有效吗?

  当他开始完成一个俯卧撑之后,他又忍不住多做了几次。虽然他每天只计划做一个俯卧撑,告诉自己做完了就可以休息了,可是当他真正能轻松地开始时,他经常能超额完成了任务。

  这就说明,实际上我们定的目标,只是为了让我们能没有压力地开始,并非就是最后的结果。但是因为目标的调整,当我们每天只需要坚持一件很小的事情时,就不再有很大的压力,自然会更容易坚持下去。

  另外,因为目标非常小,很容易就差额完成任务,这会带给自己充足的信心,提升我们的自我效能感。

  与每天挫败地做一件事情相比,带着自信愉快的心情往往有更高的效率,也更容易超额完成任务。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建立习惯的良性循环。

  还记得很久以前,我的一位前辈跟我讲过一句话:如果你做一件事情,感觉到非常痛苦,那很有可能就是方法出了问题。

  大多数时候,我们做一件事情很困难时,不是事情本身有多难,而是我们对事情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就总会陷入努力无效的怪圈。

  我们对每件事情的思考和意识,会影响着我们如何去行动,这些叠加起来,就成了我们生活的样子。想要养成好习惯,需要先学着懂得自己,同样想要做好其他任何事情,无非也是从理解自己开始。

  如果你开始更多理解自己,你就会收获更多管理自己的有效秘诀,这会彻底改变你的生活,让你真正成为自己人生的主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微习惯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