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生需要匠人精神》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人生需要匠人精神》读后感10篇

2018-05-10 20:3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生需要匠人精神》读后感10篇

  《人生需要匠人精神》是一本由苏燕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8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需要匠人精神》读后感(一):艺术家与匠人

  作为陶、瓷、茶、花的发源地,我不禁感慨这些器物为何在对岸尤为芬芳,甚至上升为国术、国道,而这岸例如我这样的年轻一代大都与这些古老传承渐行渐远,书中的一段话也许能解答一二,“中国当代制瓷者多,制陶者少。本来就稀有的陶艺作品,多被当做艺术品创作,也很少能跳脱出古风,与当下的生活并不相宜。日本的陶艺贴近生活、贴近情感,呈现出一种轻松状态,它将‘物’的概念还原,真实自然”。

  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能否加一句“服务于生活”呢?器物终究是要在日常使用体现价值的,我对于艺术一途无太多了解,仅就于本书所感,艺术家应该是来源于匠人,脱胎于匠人,回归于匠人,失去了匠人之心,就如同忘记了当初为何出发。

  《人生需要匠人精神》读后感(二):沉下心 却浮于云端

  编者苏燕的团队将本书命名为《人生需要匠人精神》,“匠人”二字常常能引起人无限的想象,一人于山水之间,古朴屋檐之下,沉下心去仔细雕琢手中的器物。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间,器物如心所映,匠人的心境也早已随着器物浮于云端。世间总有人隐居山水之间,他们安静享受生活静谧之美,用自己双手去延展生活之美。古之工匠大师,往往隐于山林,屋前庭院,屋后田地,石凳上沏一壶淡茶,坐观云卷云舒。这样的生活方式逐渐被世俗洪流裹挟着,成为人们忙碌完一日之后呆坐电脑前的畅想。亦有勇士抛却世间纷扰,回归生活之本真,真正“复得返自然”。读者也不如,关闭电脑屏幕,泡上一壶热茶,跟随作者的问访,走入日本乡间这十位陶艺家的生活,感受他们朴素的生活方式,听听他们对手作的坚持欣赏他们手作之器的拙朴之美。

  这十位陶艺师所作无一例外关注陶器的生活价值与实用价值。所作也是茶杯、茶具、花器等等各种生活之中的常用之物。虽用处寻常,皆倾注了作者的巧思,让使用者爱不释手,甚至相伴一生。陶艺师大多就地取土,不断试验陶土与瓷土的配比,一件件作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就如陶艺家安藤雅信所言,“对于我来说,土料的产地、成色,并不能直接决定一件作品的分量。因为泥土,始终仅是自然界平凡一物,需靠创作人的修养手艺才能提升它的价值。所以即便材料并不名贵,真正的艺术家,也能用心与手,将其点石成金。”而陶艺家也会随机应变的根据不同的需要配置不同的釉水,为陶器增添不一样色泽

  陶艺师的生活于工作几乎都亲力亲为,采集陶土,拉坯制模,配比釉水,烧起窑口。在经历这一道道程序之后,每一个陶艺师的双手仿佛有化腐朽神奇魔力一般。从陶土到陶器,这个质变的过程重要的是倾注了陶艺师无数的爱与坚持。陶艺师大村刚在文中说,“我记得曾看过一档科普类电视节目,其中讲到人与筷子关系科学家研究表明,人在使用筷子时,神经感知会传导至筷子的末端,于是在某种层面上,筷子也就成了手指的延伸,变为了人体的一部分。这个研究结果让我大受启发,我想,陶土与双手触碰的过程,也正是这样,是物与心沟通的过程,融合的过程。”这些陶器便是陶艺师们的心意灵感传递,它们将这份对于生活的热爱传递给购买之人。

  我虽不懂品茶,每日粗茶淡饭后,读书,散步,植草种花。却很喜欢手作之物,匠人们仿佛留住了消散的时光,它们经由匠人的双手凝聚成一个个悦人的器物。用手抚摸,仿佛能够触碰到匠人们的心意,与当下的静谧相碰撞内心油然而生一股暖流。有时看手作视频心痒难耐便也买来试试,一个星期未到便言放弃,将工具弃置一旁。内心仍然十分向往,经由自己的双手与粘土交流,一个个人偶浮现。世间之事,多是看之易,做之难。想来那些陶艺家又是经历了何等的挫折,仍然咬咬牙坚持到如今,可以云淡风轻地笑谈起自己的创作。

  书名所提匠人精神,更多的隐藏在他们背后的是对生活的热爱与坚持。无所谓你从事的事业,无所谓你的生活之所。爱是自你的内心而生,通过你的所言所行凝聚成你的生活日常。这份爱与坚持会伴随着你的一生,就算不隐于山林,却可大隐隐于市,无论哪里皆得到内心的那份宁静

  《人生需要匠人精神》读后感(三):精雕细琢的陶器,朴素极致的匠人

  匠人精神不是个新鲜词,早在老罗创建锤子科技时候,就用其“完美主义的工匠精神”圈走了大量追求工匠情怀粉丝一时间人人对“工匠精神”趋之若鹜。锤子手机是否真的做到了完美主义和工匠精神先另当别论,单“匠人精神”这个词能在潮流中存活下来并历久弥新,就值得我们去挖掘和深思。

  涉足媒体行业近20年、现任《美好家园杂志主编的苏燕,带领着她的编辑团队和摄影团队,通过寻访日本当代10位陶艺家,走进他们的陶艺工坊,体验这些手工作者在这些陶艺作品中倾注的匠人精神,从而编织出这本图文并茂的《人生需要匠人精神》。书中大量的图片故事结合,在故事中感受朴素极致的手工匠人,在图片中感受精雕细琢的器物之美。在这个浮躁火爆时代,日本陶艺家在制作陶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这种潜心钻研、精益求精、朴素极致的匠人精神更显得难能可贵

  从在佛学中领悟妙谛的安藤雅信到信守空灵孤寂之美的奥田英山,从朴素谦逊苍古冷静的大村刚到坚持创作“用之美”的古井直人,从独爱黑白之色宁缺毋滥的井山三希子到坚信大美隐于陶的三笘修,从称陶器为“有生命雕塑作品”的市川孝到用泥土和火焰表达感情的小野哲平,从在陶艺中蜕变的小泽章子到制作柔中带刚花器的岩田智子,作者通过对这10位陶艺家的寻访,回顾他们的人生经历,感受他们在陶器制作中洒下的心血和倾注的情怀,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匠人精神的精髓辟出一条道路

  在这些隐居山林的陶艺制作者的作品中,除了用于盛放食物、插花、酒水的陶器外,很大一部分都是茶具。茶道起源于中国而发展于日本,陶艺家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让茶道的发展更上一层楼。茶道讲究“一期一会”,与陶艺的“匠人精神”有不谋而合之处。茶道的一期一会告诉我们要全心专注于当下,因为以后不一定再有和当下一样的机会;而匠人精神讲究对所打造之物的执着与痴迷。两者对当下生活的态度上的相同之处在于:专注。既有相通之处,必会互相提携,所以日本茶道大行其道,陶艺亦蔚然成风总结出器物空间理论的奥田英山的茶陶还处处体现着茶道审美中特有的“侘寂”之味,他的陶器都严谨内敛地表达着朴素寂静谦虚自然的质朴之美。茶与陶,都是用之美的产物

  随书赠送的明信片,感受器物之美

  《人生需要匠人精神》读后感(四):金刚不灭的精粹

  曾经一个匠人对我说,一个家无论贫富贵贱,只要有一把茶壶,不用多好,能沏茶就行,这就是文化。我深以为然,这么多年,家里虽然谈不上热爱艺术,更无法与书中的匠人相比,但总有一套茶具。因为时久,倒也平常,可如果把这茶具去掉,便少了一份滋味,或许会心不安吧。除了对生活背景依赖,成了情感符号以外,就像这题目的话外音,期间还有一种难解的追求,它有文化的因素,还有艺术性的美感,我凝神的时候似乎感受到了那份金刚不灭的精粹。

  这本书演绎的正是这样一种精神。它柔和禅意平静流水,仿佛世外桃源,在现代社会中俨然一方净土野心家也许会瞧它不起。然而这里却有博大胸襟谦卑而不留痕迹的气节。就看那匠人的作品,一只茶碗载动了水,却是十方圣土。再看那方形的陶器,素白文雅质地粗糙,这大概就是相宜。

  这精神如果灌注到我们的生活,那便是上百次上千次的筛选,听烧废的陶器扔到框里的声音。如果可以平心静气,烧出好的陶器便是必然。这就仿佛一个上了年纪老人行动不再聪敏,但他在与快节奏的生活相接触的时候,他的眼神从不迟疑,更不显惊慌。这背后未必经历了大城市的淘洗,但心中一定有对某种追求,进行了千百次的重复。如果只执着于象,这可能是追求的一个人,也可能是一种利益,但在乱象丛生的世界很难有那平和淡然的眼神。象的背后那精神才是从容缘由,到这个时候象还在不在都不是那样重要了,从另一个方向说,对象的追求不执迷,任它随流水般的来去,正是我领悟到的匠人精神的一种。

  这本书里介绍了好多位日本的陶艺师,看他们的作品我感受到了匆匆浮华中的永恒。那不在于他们精致典雅的生活背景,也不在于他们作为陶艺师有多少真金白银,而是翻过这本书去那份正念与执著。围绕着它充实的空间也并非全不重要,而在于这种生活是否舍本逐末。这些位陶艺师都有对生活,对美学独特理解,看这样的言语一种享受,要人心安宁

  窗外阳光的照射时长稠密一些,投射在这书上,这个日本男人安静,淡然,他叫谷井直人。我欣赏这份耐心与专注,这亦是我想读此书的一大缘由,这样的神情要人心安,仿佛面对一尊如来,心中感到澄澈和谐,不过倒也不同,这象自然也有天成的美感,说起寺庙的神像倒是塑造的不是很美。他烧制的陶器承载着一丝现代气韵,但无论怎么看都觉得平和而清明,那种意味大概可以超越时间的无情。

  《人生需要匠人精神》读后感(五):陶艺和植物、拾荒、石膏、金木水火土的关系

  一字一句读完了这本《人生需要匠人精神》,这是我第一次读陶艺的书,内容丰富文字凝练、精致,充满了鉴赏家的审美趣味,需要细细品味

  书中提及了日本六大古窑,我搜索了一下,分别是:越前烧(福井县)、濑户烧(爱知县)、常滑烧(爱知县)、信乐烧(滋贺县)、备前烧(滋贺县)、丹波立杭烧(兵库县)。

  《人生需要匠人精神》记录了十位当代日本陶艺家的艺术历程和哲思,每一位陶艺家的理念、偏爱、创作手法各具特色。这本书的关键词有:手作,大自然,生活之美,朴拙,枯寂,餐器,茶器,花器......

  接下来我想从后往前记录下我在阅读中的点滴所得、所感。

  岩田智子,她为植物构筑陶屋,喜爱制作花器。她的代表作是“草之器”,书上有图片,“草之器”是一个个大小不一的立方体陶盒,上面有一个豁口,植物从豁口中探出头来,真的很静、很美。因为热爱植物,她还制作一些超大号的植物种子陶物,其实艺术家都是很纯真孩子,自己为自己制作玩具。她是夜猫子,白天休息,夜晚工作,我也是一个酷爱黑夜的人,感觉在夜晚最自在最无需矫饰,卸下了一切防备,到了夜里就精神了起来,创造力也苏醒了。

  小泽章子,她小时候喜欢溪水边、路边拾荒,用捡来的小物件做手工。是不是每个孩子都有一段喜欢拾荒的时期呢?反正我很喜欢,对器物的迷恋从小时候就开始萌芽了吧。我记得读到过这么一句话,越是喜欢小玩意的人,越是真正成熟之人。小玩意就像沙盘游戏中的一个个沙具,折射出我们的内心,装点着我们的平凡生活,在平凡中品出奇异、神秘梦幻之感。

  三笘修,清瘦,内敛,他认为陶器都有一个相同点,即外观静美,而内质坚实,兼备力量感和静逸感。他坚持不用拉坯机,仅靠双手塑形,常用盘泥条的方法。陶艺是艺术家和大自然的共同创作,存在偶然性,开窑前不能确定最终成品将是什么样子,这种未知魅力吸引着陶艺家不断探索。陶艺是融合了金、木、水、火、土五个基本元素的艺术,这一点与易经、八字有无相关之处呢?

  井山三希子,偏爱做黑白素陶,坚持石膏模具制陶法,以手工触感做出不规则形状的器皿。与中国陶瓷偏爱精致、完美不同,日本陶瓷偏爱原始、古拙、残缺、柔和的情调。陶艺成形技法有哪些呢?有徒手捏制法,拉坯成形法,泥板成形法,泥条盘制法,石膏翻模法。我挺喜欢井山三希子的风格,黑白素陶光泽柔和,用石膏模具制陶保留了手工的不规则感,器物形状独一无二

  这本书非常适合喜爱日本文化、陶艺、茶艺的“个人生活艺术家”来读,真的能提高我们的鉴赏品味。

  《人生需要匠人精神》读后感(六):一种审视,一种反思

  一杯、一碟、一壶或是一瓶,日常的生活器具。在我的眼中,只要喜欢只要价格适宜就买回家。怀着这样的心态东西,当然不都是因为需要。可是有什么关系呢?放在家里总会用得着的啊。如果这些易碎品摔坏了呢?我想大多数人的想法都会和我一样,扔掉啊,换新的,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啊。

  以前不觉得自己这样的想法有什么错。但是看完《人生需要匠人精神》,突然就有些愧疚了。虽然我选择的大多数器物都是机器制造,不属于手工制造。但是却真的为自己对待器物的态度而有些汗颜。

  不止一次听过,“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这句话,但是很多时候也会觉得中国还有“旁观者清”的说法,所以对那句话并不怎么信服。但是随着《人生需要匠人精神》中十位日本陶艺匠人的视角,我真正明白了这句话。

  杯子,是我常会购买之物,看到喜欢的就买,朋友生日、结婚也会想要买杯子送给朋友,因为听过“杯子,杯子,就是一辈子”的说法。但是我却无法真的做到对一个杯子衷情一辈子。但是井山三希子却明确地告知我们“一个杯子应该可以用一辈子的。一直买新的,只是说明之前买的都不够好。”这就是差别吧。在我眼里,杯子是常用之物,常换也无可厚非。但是日本陶艺匠人却想着为顾客打造他们喜欢,能陪着顾客一生的杯子。一生,一个美好的数字,也是一个极为遥远的数字,却是这些匠人们的追求,所以一个杯子在他们手中反复打磨,在他们眼中反复斟酌,一点点的细节,他们都观察入微,他们怀着虔诚的心,让土在他们手中成形,用火将其固形。而这些杯子带着匠人们的用心等待着属于自己的主人。

  只是可惜的是有珍爱匠人们用心的杯子主人,也有一些不怎么好的主人。或许正是因为在这个过度消费的现实社会中,缺少了好的器物主人,才有了《人生需要匠人精神》这本书的诞生吧。

  十位日本陶艺匠人,他们背景各不一样,他们有些人本可以成为雕塑家,有些本来可以成为画家,有些本来该是老师,可是他们最终都成为了陶艺匠人。他们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手工的价值,用心的诚意。他们用他们的作品告诉我们,艺术有时候不是高于生活,而就是生活,是生活之中的点点滴滴。他们秉承的是一种专心和用心,他们呈现的是对自然的敬畏和珍惜。

  现代生活越来越趋于机器化,我们频繁更换我们的用品。似乎越来越迷失在科技带来的便利之中,也越来越远离自然。所以这几位匠人的精神能让我们再次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物品的关系。

  《人生需要匠人精神》读后感(七):我用一生的寂静来爱你——读《人生需要匠人精神》有感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5OTI4MzczMw==&mid=2247483833&idx=1&sn=53ab6ad51afbaa3edfd8350b9d27afe6#rd

  《人生需要匠人精神》读后感(八):文字一般,经历感人,照片加分。

  陶艺与逃逸谐音,究竟在做陶艺的过程中,是不是在逃逸现实社会越来越纷繁吵杂的生活呢?

  也是因为我们身陷囹圄,所以像此类的“逃避生活,归园田居”的书本会有很多的追捧者。别人的生活才是更好的生活。

  生活不只有生存,还得有生活品质。马斯洛需求层次表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人类都是自然追求更高层的需求而努力。

  回到这十位陶人老师身上,每个人的经历、用料、手法不同,造就了每个人不用的侧重和风格。宁缺毋滥,如果等不到能有一辈子的杯子,那就继续等下去。如果做不出满意的作品,那就继续做下去。陶艺人的坚持,让人感动,十几二十年如一日的工作,思考,沉淀,再工作。伟大的作品往往会在不经意间,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是实现。

  不过对本书来说,十位匠人的经历刻画并不太过细腻,行文风格类似,无法很好的突出每位匠人的个性,照片对于他们的刻画倒是加分非常。

  不过排版又是一件蛋疼的事情,有些段落为结束却出现了连着几页的图片并小字注释,之后再接上,使得很多时候阅读并不太顺畅。

  中信的印刷制作秉持着一贯高价高质,值得去图书馆借来看。

  《人生需要匠人精神》读后感(九):现代人正在丧失的匠人精神

  现代人正在丧失的匠人精神——读《人生需要匠人精神》

  文/凡悦颜

  社会学家理查德•桑内特,曾在《新资本主义的文化》一书中指出现代人正在丧失“为了把事情做好而把事情做好”的匠人精神。而如今,在《人生需要匠人精神》(中信出版社)一书中,作者苏燕通过走访日本当代10位陶艺家,从后起之秀到年逾古稀的陶艺专家,深入他们的生活,走进他们的工坊,聆听他们的经历,引导读者去体会那真正的匠人精神。

  人们常说的木匠、铁匠、金匠都可以统称为匠人,选择做匠人就意味着选择了过一种清贫的生活。记得焦波在《俺爹俺娘》摄影集(中信出版社)中曾有一章叫“拉大锯”,一句“学木匠要先拉三年大锯”,试想简简单单的动作却要重复上万次,就能看出匠人生活的枯燥,也能悟到匠人们的专注与执着。

  尘世浮华匆匆,年轻人太容易陷入追名逐利的浪潮,外因的诱惑与内因的驱使很容易将我们的双脚束缚,当前路迷茫的时候不妨反思一下,到底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富足?细观这些制陶人的人生,不难发现,他们都是在平凡生活中追求极致的人。他们除了精通陶艺、雕塑、美学等陶艺要素外,皆会饮茶、习茶,他们对生活的态度都有禅意般的谦逊与从容。正如著名陶艺专家安藤雅信,也曾有过一段低谷期,他停下过快的脚步,反思自己,最终从注重观赏性和艺术价值的陶艺市场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艺术源于生活,更要服务于生活。所谓器用之美,器物就要在使用中升华价值。“用一颗纯粹且包容的心,去接纳生活中的一事、一物、一人”,在制陶时给作品注入人文关怀,正所谓匠心独运,看起来的随意和生涩之处大都有着作者独有的心思,或许观赏时注意不到,一旦使用时就会发现其中巧妙。所谓匠人精神,不是做许多轰轰烈烈的事,而是专注一件事,并在日复一日的实践中修炼到极致。

  匠人精神的另一个精髓就是传承中有创新。生活中我们需要复制一些成功的经验,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也需要灵活变通。正如日本陶器都是各方圣土烧制而成,但不适合冲泡中国茶,因为陶器本身的吸附性会让中国茶的香气馥郁打折扣,而经过试验创新,在陶器内壁上涂较厚的釉料就可以增强陶器的防渗透性。

  坚持用一双手去让作品传递生活气息和人情味,虽然此种做法在机械化的今天显得无足轻重,但匠人们的精神是值得我们留住的,也期待有更好的措施让那些精湛的技艺流传下去。

  《人生需要匠人精神》读后感(十):器物有魂灵 匠人自谦恭

  器物有魂灵 匠人自谦恭

  ——《人生需要匠人精神》

  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体力劳动者,其实工匠有着更深远的意思。他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 “匠人精神”,宽泛而言,是指对工作、事业的精益求精的态度,是把工作或一件事情、一门手艺当作信仰的追求。它并不局限于制造领域或手艺行当,而关键在“精神”二字。《匠人精神》 的作者秋山利辉对此作了很好的概括:“一流的匠人,人品比技术更重要,有一流的心性,必有一流的技术。”

  当下的中国,万众创业,全民创新,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科技创业这种发展模式仍旧源于英美文化。在科技变革所带来的 “大数据”和“云服务”这些概念之外,王石先生说过“中国无论是互联网还是传统企业都缺少一种东西,就是日本的工匠精神。”《诗经》有云:“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君子之道,也适合匠人之道,适合企业之道,对当下的中国有启示意义。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关注《大国工匠》的系列专题片。片中的主角,没有领导,没有专家,只有在生产一线的工人或“当代匠人”。没有他们,就没有火箭上天;没有他们,就没有高铁面世。在他们眼中,财富和地位并不重要,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精益求精,做好本职工作,才是他们的追求。

  时下流行谈论日本的匠人精神,据说日本是全世界企业寿命最长的国家。从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人就推崇“匠人文化”,“匠人精神”不仅是日本社会走向繁荣的重要支撑,也是一份厚重的历史沉淀。匠人文化的本质,敬业和认真。更为重要的是匠人文化被全社会所承认,敬业和认真被整个日本社会接受和发扬,化入日本人的骨髓中,成了日本社会的“常识”。所以才有了全世界称赞的日本匠人。

  无论是竹艺、蓝染、合伞、铁器匠人,还是《人生需要匠人精神》中的陶艺家,恪守传统,秉性不改,在物质过剩的世界继续内心的追求最是不易。

  好的器物,当具谦逊之美,诚实之品,坚固之质。美术是越接近理想就越美,工艺是越接近现实就越美。日复一日的相处,产生不能分割的情感。器物之美在于健康,不能有逆反之情,炫耀之心和自我之念。手工在当今作为一项贵且不可得的奢侈品,有着必然的道理。当工业化和山寨文化充斥着我们的世界时,匠心恒久远,可遇不可求。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