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机器人叛乱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机器人叛乱读后感10篇

2018-06-02 20:4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机器人叛乱读后感10篇

  《机器人叛乱》是一本由[加拿大]基思·斯坦诺维奇(Keith E.Stanovich)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32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机器人叛乱》读后感(一):感觉

  自从进入这个工作岗位以来 感觉很久很久没有读书了 也没有写书评了 这都不是我了 很不喜欢这样的感觉 我想要更加自己一些 就像本书的内容一样 我的身体成为了载体 承载着那些原本不属于自己的事物 而真正想要的还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能够达成 本书主要是想颠覆一下基因与载体 也就是人类身体本身与人类精神关系 基因是自私的 要控制载体 要利用载体 要抛弃载体 他只要自己的传承和发展 而不管载体怎么样 到底开不开心 到底痛不痛苦 而载体是怎样为基因服务的 还是要为自己的理想服务 换个比喻 机器人就是那个载体 而人是基因 同样适用 或者如同黑客帝国一般的 相互依存 相互利用 这就是世界存在法则 个体存在的意义 所以多读书吧 少年 中年 老年 让自己的思维自己的理想继续在空中飘扬

  《机器人叛乱》读后感(二):机器人叛乱

  你就像个机器人。出厂前,你就被预装了一些程序A;出厂后,你所在教育环境社会环境,会乘你不注意时(或还没有能力判断时),自动为你安装一些程序B;你自己也会选择安装一些程序C。

  这三类程序有可能出现冲突。比如拖延症,是A类程序和C类程序的冲突;厌恶自己言行种族主义者,是B类程序和C类程序的冲突。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C类程序并不一定优于A类或B类程序。想像一个场景,你加入了某个传销组织,组织让你欺骗朋友家人发展下线,于是你开始怀疑犹豫,这是C类程序和A类B类程序的冲突。

  出现冲突后,你可以选择不解决,就这样磕磕碰碰运行下去。当然,你也可以跳起来修理自己一番。

  怎么修理呢?前面的案例已经说明,C类程序并不一定比A类或B类保险,那你应该听从A,还是B,还是C?

  作者篇幅给出了答案,我把它归结成:出现这类冲突时,我们的大脑内部应该进行一场苏格拉底式的思辨[^tips1](请脑补苏格拉底进行广场辩论的场面),经过思辨后得出的结论靠谱概率将大幅提升

  思辨过程中还可以遵循一些原则,比如:

  1. 拒绝对自己身体带来伤害的程序;

  2. 如果安装一个程序,会导致未来某些程序无法被安装,那拒绝这个程序;

  3. 拒绝那些不可被检验(不可证伪)的程序;

  4. ……

  书中还有很多内容,我就不摘抄了。

  最后,我想说,这本书对我影响最大的部分,不是结论,而是作者搭建的模型,以及推导结论的过程,它们能够让人开拓思维、增进智识,所以强烈建议大家都读下。

  [^tips1]: 苏格拉底思辨方法

  1)取一种为世人认定的常识论断;

  2)想象一下这一论断可能是错的,尽管说这话的人充满自信。寻找这一论断可能不对情景

  3)如果对以上问题找到例外情况,那么原来的定义就是错的,或者至少不准确;

  4)最初的论断必须考虑到以上例外并将之精确细腻表达

  5)如果随后又找到了对以上修正过的论断来说的例外,那么整个过程再重复一遍;

  6)不论阿里斯托芬如何加以歪曲,思考产物总是优于直觉的产物。

  《机器人叛乱》读后感(三):未觉醒的机器人

  稍嫌啰嗦,从方法论来讲,干货不如《决策与判断》多。但开篇机器人的比喻已惊为天人,文末对meme的扩展性表述,更是提出了一条振聋发聩思路。虽然对广义理性与所谓真实世界的耦合的不断强调(先是用诺奇克的体验思想实验举例,后来又在文中直接强调)在我看来还有待商榷。

  一些值得重视观念知识点罗列如下

  1. 狭义理性与广义理性;智力(算法)水平与理性(意图)水平;

  2. 自发式认知系统分析加工式认知系统;

  3. 高阶理性——强评估的自我修正——纽拉特之船;

  4. 彼得沃森的琳达问题:证伪的思路至少应该牢牢记住!

  5. meme判断四原则:不对载体身体有害反映世界真实面目(此条始终存疑,何为真实世界?);不排除未来其他模因丛的安装;不抵制评估。

  6. 对理性经济学和进化心理学精彩批判

  奥图·纽拉特值得关注,百度如下:

  ②以贯通论 (kohaerenz theorie)为基础真理观认为科学知识的真正对象不是经验以外的"实在"或"存在",而是从科学观察、实验中所获得的记录句子 (prolokollsatze);经验命题的检验标准或真伪性,也不在于命题和"实在"的比较,而在于命题和命题之间的比较;在比较中真就是命题和同一体系有关命题的一致,不一致就是假。这样,纽拉特既否定了L.维特根斯坦的"图式说",也否定了M.石里克的"经验实在论"。

  ③"整体论"(holismus)观点认为,科学假说的有效性,并不完全依赖于某些观察实验的结果,而依赖于这些结果与某个整个系统的正负关系,而且这种关系从整个系统来说,可以调整补充。他否定了石里克-维特根斯坦证实原则和K.R.波普尔证伪原则在科学中的意义,他认为,断定一个假说的"真"或"伪",都是和科学发展相矛盾的。在他看来,科学如在大海中迎着风浪航行的船只那样,只能修修补补地继续前进。纽拉特提出的这种"整体论"观点,60年代以来,在西方哲学界颇为盛行,甚至有人认为杜恒-奎因的"整体论"论题应该称为杜恒-纽拉特-奎因论题。

  另外读了一下这篇文章:纽拉特之船”并非对基础主义知识论的批评

  http://www.cssn.cn/zhx/zx_zrzl/201412/t20141211_1438460.shtml

  文摘:“当我们从事下列活动时,其实就是在创造意义:努力执行二阶评估;努力实现我们偏好层级中的理性整合;尝试实现我们不同一阶偏好的一致;对于我们生活中符号意义表现出警觉;看重作为载体的我们具有的价值,而不是让自发式系统中的遗传倾向在一个变化中的技术环境里牺牲我们的利益。”

  必须承认,读这本书成功的引发了我的认知焦虑症:面对众多模型、方法论、工具,如何用高阶理性去找到一条适合载体的基本道路,掌握基本的认知工具和模型?

  《机器人叛乱》读后感(四):试试看,不做一个“玩偶

  诚如我描述的,作为一个非心理专业的业余人士,这本书从开头读的我简直是几欲放弃,大量的专业术语和模型十分烧脑,让我几乎都怀疑我当年作为高中生物学老师的最爱是不是被误判了……然后,在这个时候,我看了一本估计最后会变成2017年影响我的一本很重要的书就是《深度工作》,我深刻认同这本书对于专注力的推崇,于是,我采用了这本书延伸给我的思路来阅读《机器人叛乱》,事实证明,非常好,不仅有效的验证了“培养在日益浮躁的世界里创造真实价值的能力,认识到数代人中最富有成效举足轻重人物认可的真理——深度的生活才是优质生活”这一条,而且在明白了本书所揭示的“叛乱”逻辑之后,那种满满当当的成就感

  基于以上的理论,我着重的来点题的阐述一下我的观点,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的拒绝当一个“玩偶”,这样才能尽可能的摆脱基因和模因带给我们的噩梦,实现“叛乱”的开始。

  结合我在这几天穿插看的《为什么你该花更多的钱,买更少的衣服》这本书来做个例子

  我有一阶欲望,就是喜欢买买买,买各种当季的衣服,包包还有鞋子,这其中还喜欢尽可能买便宜感觉上性价比高的东西,而且基本上是买了一季就不穿了,甚至于有些衣服当时买的时候感觉还不错,穿了一次评价不佳也就不穿了。

  我的一阶偏好,就是买相对便宜过量的东西(服饰类)。

  我看了上面那本书《为什么你该……》之后,我产生了我的二阶偏好,就是比如优衣库/H&M等大牌都是靠供应商压榨孟加拉国或者印度还有我大天朝的低廉劳动力的价值(尤其是雇佣童工让我这个妈妈心痛不已)才有这样便宜大量的低价时尚,所以我开始思考,我不喜欢买过量衣物的这个行为了。

  在这个过程中,肯定超越休谟式关系的“符号能力”闪现,即,我认为如果我不过量买买买,我就站在了一个道德的制高点上,感觉自己很高尚

  这样一个过程,就是实现理性的欲望组合:持续对一阶欲望进行反思批判。

  然而这个斗争是很艰难的,首先各种同龄的姑娘们都喜欢买买买,环境逼人,其次,如果我不买买买了,那么那些童工能够继续恢复上学吗,还是会被逼入另外一种生活的困境中?再者,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一个新的寄托强大自己的内心,无时无刻的抵御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带给我的考验

  如果思考到上面这个层面,就出现了我的三阶偏好,似乎就跟价值观比较相关了,我只能用我有限人生中的各种知识经验来判断(即:认知分析水平),我究竟是思考之后继续买买买,还是抵制买买买这个行为呢?

  然而有了这个“挣扎”,就是“叛乱”的开始,至少,你有了人格的额外层面了。恭喜你!

  诚然,这其中个人的行为是无法改变整个市场竞争的,别说我一个人,即使是成百上千的人,估计也无法改变孟加拉等落后国家对于自己人民的无情压榨,但是,我们应该杜绝的是,既然每个人都这么做,那么我也应该……这样的思路,即,个人的选择C(合作选择),相对于大部分人的选择NR(狭义理性),个人层面上是会吃亏的(别人会认为我傻了),但是如果越来越多的人能选择拒绝物质过剩行为的话,或者能在某一个层面上思考一下的话,所有人的C选择会优于所有人的NR选择,这才是这个世界拒绝把我们自己当作基因载体的真正体现吧。

  最后我想说一句,一个“玩偶”(没有任何挣扎遵从一阶欲望,或选择自发性行为的人)等于婴儿或者阿尔茨海默症(俗称老年痴呆症)的人,如果你愿意这样继续,那么请你随便。

  《机器人叛乱》读后感(五):批判式思维,是进步(进化?)的阶梯

  这是一本科普著作,不是科幻小说

  这里的“机器人”其实就是指人类,作者把人类看作“基因的机器”,把生物学的机制,看作是一种机械的、固化的规则,而人就是被这种规则控制的机器。某种程度上,这本著作,可以看作是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的后继篇章

  这本书读得比较别扭,因为我并不认同作者基因复制目的论和模因复制目的论的观点和描述手法,但是认知科学的知识是我需要的,也同意他关于认知变革看法

  从一本观念不怎么友好”的书里学习,要时时提防被“洗脑”,是件挺辛苦事儿

  先不管基因和模因的复制目的,从人类实现自身的自由角度看,理性,是可以信赖的。这里的“理性”,是指书中所提到的“广义的理性”,即把目的、方法、价值观本身都纳入评估的一种彻底的理性,即使“理性本身”也要被纳入被分析、被批判的范围。而这种行为之所以可能,是依赖于生物学上,进化出来的“分析式认知过程”,在后天学习得来的分析工具。这虽然看起来像是抓住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这样的悖论,但是却为人提供了一个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束缚,生物学的和社会、文化的束缚的可能性。虽然短时期内走不了太远,但是长时间积累,可以达到这个目的。实现“机器人的反叛”。

  我并不认同人是“基因的机器”以及“模因的寄主”。我的观点是,复制子(基因、模因)宇宙演化的算子之一,代表随机、迭代的一端;另一端是环境,是选择、约束。复制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环境约束复制子,进行选择;复制子把自己叠加进环境,进行改造。新的环境继续对复制子约束,选择。看似复制子的“目的”,其实只是演化的趋势而已。

  作为演化的高复杂阶段意识、自我意识的产生,可以看作是意识对意识自身的约束、选择。这种自反馈,既增加了复制子的适应性,也增加了环境的不确定性

  我们作为拥有自我意识的物种、个体,就在这个无穷的演化过程中。目的就是更加自主、更加复杂化的个体、组织。

  最后,总结一下:

  书中提到的“元理性”、“纽特拉式过程”、“分析式心智过程”,都是很好的模型,工具。核心就是,一种批判式思维,批判一切式的思维,可以保持和提高你的自主性,实现更高的“效用”,增加/改善你的人生体验。

  《机器人叛乱》读后感(六):机器人叛乱之要点整理

  第一章 介绍复制子跟载体的区别 第二章 勾勒了认知架构(双过程理论) 第三章 机器人叛乱的必要前提工具理性,以及通过知识理性如何让工具理性更充实(信念和欲望的评估很重要) 第四章 自发式系统导致的基本计算偏差以及现代社会去语境化的需要 第五章 进化心理学忽视的问题是什么 第六章 自发式系统--你体内的掘地蜂 大多数进行中的思考其实都只是对自发式系统引发的反应倾向进行合理化而已。 e.g.锚定和调整启发式 分析式系统 功能是支持假设思维和表征复杂性。假设思维涉及脱钩技能 认知在进化的意义上是最优适应,而这并不是说人类的认知活动将导致工具理性的反应(对个人而言,指效用最大化) 坚持工具理性(理性的狭义理论/实践理性)是机器人叛乱的必要前提,但非充分前提。 e.g.选择公理 理性的广义理论(认识/知识理性):信念和欲望必须经受评估。拥有正确信念相当于高阶目标,他拥有很多派生目标,促进派生目标的实现。 自发式大脑偏差,违反以下原则: 当需要解决逻辑的,分析的,去语境化的问题时,自发性启发式将会偏离正确的加工方向,导致次优反应。 1.确定性原则:你的偏好不受跟事件x有关的信息的影响。 最普遍的一种偏差就是聚焦于肯定例证,而没有表征可能非真的事件状态(脱钩能力)。真实原则,倾向于表征真实状态,但不表征非真状态,以便使自己工作记忆的负担最小化。自发式系统的默认设置是接受命题。 2.传递性原则 会导致钱泵现象 3.理性决策公理,即描述不变性特征 失效原因:前景理论(厌恶风险,损失的效用函数比收益更陡峭) 偏好引发的方式不应该影响选择!注意框架效应 4.三段论中的先验知识。解决问题时人类倾向于自动使用所有呈现的语境信息,语境化处理,一种基本计算偏差 自发式系统多数情况下能够保证工具理性,但少数情况下,会带来以上问题。 自动化的启发式具有进化适应性,进化适应代表复制子目标的最优化,而工具理性代表载体目标的最优化。,复制子和载体目标具有分离的可能性,所以进化适应并不保证工具理性。 现代社会的自发式系统陷阱:我们不适合处理概率信息,而适合处理自然频次信息。 进化心理学家忽视了两个重要问题。第一复制子跟载体目标不匹配,第二这种不匹配所带来的影响。此外他们忽视了可遗传的以及明显跟个人效用最大化的认知构念

  《机器人叛乱》读后感(七):进化论中你忽略了什么?

  九皋

  “我是谁”这个问题到底是生物学范畴还是哲学?达尔文的《进化论》早就给出了答案。虽然非议众多,《进化论》仍稳妥地占据众科学领域的基础地位。今天我们要精读的书《机器人叛乱——在达尔文时代找到意义》的作者基思·斯坦诺维奇(Keith E. Stanovich)也是达尔文主义的捍卫者,他要挑起的认知变革关乎普罗大众曾经或正在忽视的有关达尔文主义的真知洞见。

  在《机器人叛乱》中作者斯坦诺维奇不仅以机器人(被基因挟持的人类)这个角色设定恰如其分地抓住了当下人工智能这个热点,还强调了这样一种人类追求幸福生活的必要性,那就是:通过学习和认知摆脱“基因宿主”这一低阶状态,在不断地自我批判和审视中成为更高尚的存在。

  如果你还没有彻底吸收达尔文主义中最具冲击的破坏性洞见,推荐你看此书。

  如果你相信鬼神之说,喜好星座算命,更加推荐你看此书。

  :看这本书,你并不需要有进化心理学的基础(很多人给我们留言说:我没有某某基础,是不是适合看某某书呢?我们借用书中的一句话统一回答:如果你情感脆弱,就不要与真相打交道)。

  作者: [加拿大]基思·斯坦诺维奇(Keith E.Stanovich)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导读:

  本书一开场就引入了达尔文主义和生物进化论学说的真知洞见,“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类通过自然选择偶然发展成现在这个样子。以此为前提,斯坦诺维奇纠正了两个对达尔文进化论的重量级谬误:

  谬误1: 很有些开明的宗教信徒把达尔文进化论曲解为“人类是进化不可避免的巅峰之作”、“人类是群山之王,独占鳌头”等等。

  谬误2:认为携带基因是为了繁衍生息,基因为人类服务。持此派观点的人大概会有“子女是生命的延续”这样的思想。

  作者认为:

  人类成为今天的态势只是一个偶然。

  不是基因服务于人类,而是人类服务于基因,永垂不朽的是基因。

  这是全书的基调和出发点。那么,机器人以及机器人叛乱又作何解释?

  简单说,自然界的进化可以模拟为一个算法过程,而携带这种算法过程的就是基因。把基因注入一个空壳,这就是机器人。

  而“机器人叛乱”大体就是指因为人类有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独特觉醒意识,所以不甘于做基因的奴隶,他们变革了洞见和认知,从而超越复制子的有限利益,完成自主性目标。

  以下书摘遵从“审视自我——上升理性——反思理性——再上升至价值观”这样的思考结构。

  友情提示:读罢本书并不一定能让以上问题变得更明朗,也许还会带给你深深的不安。

  1

  我是谁?

  斯坦诺维奇对这个问题的解答是以“基因为本位”的,以至于我感觉全书换做以基因为第一主语是毫无违和感的。而答案是有些令人沮丧的——“我们是盲目的复制子制造的生存机器,这是一种叫做自然选择的算法导致的结果”。

  “生存机器”一词援引自道金斯的著作《自私的基因》。本书引用了大量道金斯的观点,因此看过《自私的基因》这本书的朋友大致会有预习了功课的优越感。

  复制子与载体

  复制子可以理解为你我认知中的基因(DNA)。载体就是动物肉身(书中默认为人类)。动物间体态和习性的差异化(同样默认为人与人之间)是载体和环境发生的差异化互动的结果。

  曾几何时,从研究单个有机体为起点的生物学家会很容易把DNA看作归属于生物体的一部分,而实际上DNA复制子这个东西完全是在先的,无论是它的重要性还是历史。

  “

  在某个历史时间点上,地球上存在着一种化学成分的原始汤,从中演化出了稳定的分子,道金斯把他们称之为复制子,因为它们能复制自身。

  “

  道金斯把复制子置身其中的复杂容器称之为载体。跟环境互动的其实就是载体,而且,载体跟环境互动的差异化成就,决定了置身其中复制子的差异化成就。

  “

  独立的DNA复制子像羚羊一样跳跃,奔放不羁,自由自在,世代相传。他们通过生存机器而临时组合,聚在一起,摆脱了芸芸众生终有一死的不断演替,打造出属于自身的永恒不朽。

  “

  现代进化论的一个核心观点是:人类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他们对于基因复制来说是一个好载体。

  “

  人类语境中使用时,载体的说法带有轻蔑的含义。它丢下一封必要的战书,在我看来,这反而更能激起人类认知变革的努力。‘生存机器’和‘机器人’这些术语同理。

  然而,人类之所以成为进化环节中的“至上荣誉者”,还是有两把刷子的。人类是地球上最复杂的载体,他们不仅拥有灵活的智能,还拥有敏感的心智。

  斯坦诺维奇用火星探测器的“弱约束”的间接遥控模式类比基因控制大脑的方式。

  “

  基因常常为所欲为,不过在为自己建立了一个更快速的执行计算机之后,它们就没法这样做了……就像国际象棋的程序一样,基因为了知道它们的生存机器,必须采取宽泛的策略和巧妙的技巧,而不再是面面俱到……

  蜜蜂,是为了蜂巢可以去死的小英雄。鲑鱼大概也是深明大义的,它们竭力游回产卵地然后死去显然不是为个每个鲑鱼的利益,而是为了种群的延续。

  不过印度北部的哈奴曼黑叶猴显然有点邪恶,雄猴叛乱争夺王位,受屠杀和残害的是雌猴和怀中的宝宝,这对种群没有一点好处。可见,复制子的利益既不倾向于单个有机体,也不倾向于种群。

  总之,复制子和载体拥有不同的利益。你应该了解这一点。

  “

  在某种程度上,自然选择过程貌似贬低了作为一种连贯有机体的生命的价值。而对人类而言,这一价值具有显然易见的重要性。这是进化令人不安的一面。

  “

  作为载体的人类,破天荒地意识到一个惊人事实:要是符合自身的利益,基因将总是牺牲载体。人类独一无二,他们有能力面对这种令人震惊的事实。而且,他们还会借此激励自己,设计出一套独特的认知变革方案。

  “

  在进化历史上,生存机器发动叛乱,第一次有了可能。

  好吧,好吧,我们只是载体,然后就坐吃等死得了是么?生活的全部意义就在于此?

  承认人类是载体其实是“机器人叛乱”的第一步(正所谓了解自己的处境,了解我们到底是什么)。

  我们需要面对面和基因谈谈,找出载体和复制子分别想要什么,看看能不能妥协,能不能建立模型,以尝试通过最优化行为彻底实现自己的利益。最高能够双赢。

  “

  无论对载体的自我关注如何发展,我们都没有理由把繁殖成功看得高于一切,把它放在载体层级系统中其他目标的前面。

  “

  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区分人类目标跟自然选择设计‘人类’时拟定的达尔文式代理人目标……

  根据来自认知神经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的证据,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大脑在运作时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认知,分为自发式系统和分析式系统。

  自发式系统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就能说明白,一个人走向你,用食指试图戳你的眼睛,然后停在离它两英寸的地方,你会眨眼,虽然你知道他并不会伤害你,这就是不自主的,自发式系统起了作用。

  “

  反射现象表明,意识中的‘我’似乎控制着我们的精神生活,可它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强大,那么有控制力。而且,在某种重要意义上,你的大脑中有些部分忽视了你。

  “

  人类语境中使用时,载体的说法带有轻蔑的含义。它丢下一封必要的战书,在我看来,这反而更能激起人类认知变革的努力。‘生存机器’和‘机器人’这些术语同理。

  “

  人类语境中使用时,载体的说法带有轻蔑的含义。它丢下一封必要的战书,在我看来,这反而更能激起人类认知变革的努力。‘生存机器’和‘机器人’这些术语同理。

  你可以通过下图见识下你的错觉。哪段更长?显然你说错了,你脑海中两者一样长的知识没有起到作用。

  缪勒-莱尔错觉的例子表明,知觉输入系统会忽视你,可它也是你大脑的一个重要部分。

  作者认为,自发式系统并不一定只读取那些人体预先配置好的倾向,还可以通过实践、概念化的系统和规则获得。

  “

  这是一种人们组织他们认知的方式:明确训练高级技能,使它们转变为自发式加工,能自助执行。

  分析式系统

  “

  分析式系统可以说式序列的,有中央执行控制,能意识到,要求较高的计算能力,计算过程中处理的式领域一般信息。

  “

  一种最流行的隐喻把分析式系统视作一个中央处理器。我更倾向于理解为认知控制的机械模型。

  让“分析式系统”驾车

  人们可以使用分析系统(analytic system)思维来对抗盲目的基因。

  “

  如果我们不把自己自发式系统的输出置于分析式系统的管制之下,接受该系统的批判,那么,我们就可能像一只掘地蜂那样活着。

  “

  我听到有人认可和捍卫他们所谓的‘直觉’,就觉得这是一个彻底的讽刺。

  “

  不加批判地取悦我们所谓的直觉,会让我们成为彻头彻尾的奴隶,为盲目的复制子效忠。

  “

  对我们直觉的反思和批判的分析,会成为我们是谁(我们的个性)的核心,因为不像某些自发式反应那样,这些批判性反思服务于作为载体的我们的利益。

  “

  机器人叛乱,如果成功,就会使得人们获得人格主体性(通过追求他们的自身利益来实现),而不是牺牲自我,以实现自私的复制子的古老利益。

  2

  呼唤理性

  我们经常说感性和理性,而理性大多和专业学科的思维挂靠,比如你学数学的一定很理性这样联系。然而,现在这本书告诉你的理性范围更广泛。

  “

  工具理性就是,跟你有多少(物理和心理的)资源可用,在这个世界上,以一种你能得到自己最想要结果的方式行动。这种理性也可称之为实践理性,或者狭义理性。

  “

  大多数工具理性的界定,都反映了一种传统。这种传统可追溯到休谟的名言:理性是且应该是激情的奴隶,除了服从激情,为它服务之外,理性永远不能扮演其他角色。

  “

  即使你的基因并不支持你拥有理性,你也应该旗帜鲜明地站在自己这一边。

  “

  现代决策科学的一个惊人发现是,如果人们的偏好遵循一定的逻辑模式(所谓的选择公理,比如,不受某种语境效应影响的传递性),那么,他们的行为看起来就是在实现效用最大化。

  “

  狭义理论同样具有劣势。因为不曾评估欲望,理性的狭义理论会认定,希特勒是一个理性的人,只要在实现自己的怪诞欲望时,他的行为跟决策公理保持一致就行了。

  “

  机器人叛乱要求理性的广义视角,而不能局限于狭义理论,即信念和欲望的内容需要经受评估。

  “

  如果目标的预期效用跟它们被实现时的效用不一致,追求这样的目标也是一种非理性的标志(Frisch and Jones 1993; Kahneman 1994; Kahneman and Snell 1990)。

  3

  理性的迷思

  聪明人为何会干蠢事?

  “聪明人干蠢事”并不是一种悖论。这里我们要理解聪明大概指的就是你的智商,就是你有有足够棒的运算能力。但是理性并不仅仅由你的智商和运算能力决定。干蠢事通常是指行为不理性。

  “

  在当代的认知科学中,智力指标衡量的个体差异,其实衡量的就是算法水平上信息的加工效率。

  “

  正如心理学传统研究指出的那样,思维倾向和认知风格表示的是分析的意图水平的个体差异。它们跟理性有关,因为它们告诉我们个人的目标和认识价值观的信息。

  “

  加入我们想实现自身的工具理性,自发系统引发的反应就必须被分析式系统覆盖。(如下图)

  书中插图:自发式系统被覆盖的可能性跟基于分析式系统的算法水平的计算能力有关,这种能力越强,自发式系统就越可能被覆盖。但是,这不是决定自发式系统被覆盖的唯一因素。我们可以从这张图上清楚地看到,分析式系统算法水平引发的覆盖过程本身,受到该系统意图水平(指下方箭头)的层级控制影响

  请不要贬低理性

  “

  学习能力倾向测验,以及大多数学校的能力测验和成绩测验,都是在评估算法水平的能力,而不是意图水平的思维倾向。社会很少关心跟理性有关的争论,也不怎么关心如何提高理性。

  “

  跟智力相比,理性遭贬低,这实在是一种怪异而不合理的做法。这也许暗示,我们现在接受的培养模式,会让我们更快得到自己不想要的东西。

  “

  大多数记者和公务员表现通常不怎么出色,不是因为它们缺少短时记忆能力或记忆提取速度较慢,而是因为他们的理性倾向有时较低。

  “

  提高我们前面界定的理性思维技能将实实在在地提升我们自己和他人的生活。

  4

  理性思维指引价值观

  我们怎样才能更幸福?

  这关乎幸福的价值观(书中有时会描述为评估欲望的主要机制)。

  很多你认为的个人目标(有钱有房有美女)可能在看过这本书后变的不再那么重要——因为很多时候,真的不是钱的问题。

  “

  我们或许会投票支持这样一个政治候选人,他违背我们的物质利益,但却表现出其他我们珍视的社会价值观。

  “

  人们不想在市场交易中出售下面的东西:他们的宠物狗,一块属于家庭好几十年的土地,他们的结婚戒指。这是一个意义问题,而不是金钱问题。

  “

  为了实现双重理性,我强调:1,通过分析式系统选择性颠覆自发式系统很重要;2,通过反思获得信念很重要;3,通过反思获得欲望很重要。我们要感谢自己认知架构中某个特征,它使得后两者成为可能。

  “

  基因工程的特色就是终极的机器人叛乱,在这个星球上,这是亙古以来的第一次:载体为了自身目的使用复制子,而不是相反。

  “

  经济分析(量化和优化分析)的前提就是,人类是玩偶。

  “

  当我们从事下列活动时,其实就是在创造意义:努力执行二级评估;努力实现我们偏好层级中的理性整合;尝试实现我们不同一阶偏好的一致;对于我们生活中的符号意义表现出警觉;看重作为载体的我们具有的价值。所有这些活动都界定了人类的独特性:他们获得了对自己生活的控制,以一种地球生命行为中的独特方式——理性的自我决定。

  九皋按:

  这本书与其说是让我们努力建构另一套跟生物科学与认知科学一致的世界观,不如说是让我调整一种认知高度!

  因为,我们已经决定摆脱“知识上的无产者”身份。

  今天请建立这样一种思维:这世界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且极其复杂的,因此对任何判断都应采取审慎和反思的态度。否则,你对任何事物的评判,归根结底还是“站在哪儿鄙视谁” 的问题,心窄得很。

  以上。

  如果你愿意,可以来这个读书的地方

  《机器人叛乱》读后感(八):唯我论的残影

  

唯我论的残影

——读《机器人叛乱:在达尔文时代找到意义》

  文=空语因明

  基本上,该书是用认知科学语言包装的老调重弹。它所关注的仍然是现代哲学的核心问题:确定自我的价值。围绕这个问题,现代哲学的立场展开了吊诡的争端和反争端。其中或许具有本质意义的争端是,“机械论”和“唯我论”,哪个能保证自我的价值。实际上,随着自然科学的强势化,这两个词语所标示的意义并非如字面所示。达尔文主义——或者基于自然选择观念的生物进化论,更是为这种争端提供了“杀手锏”,而且,似乎机械论取得了胜利。本书标题“机器人叛乱”,意味着要反抗机械论的专制。

  本书论题与《自私的基因》相对。《自私的基因》对进化论作出了一种机械论的解释,而且奇怪地,就像那本书的题目所表示的,用自私来修饰基因。这难道不是非常不妥当吗?事实上,如果《自私的基因》对进化论的阐释是错误的话,那么《机器人叛乱》就可能不需要了。我觉得,《机器人叛乱》并不清楚自己在进行怎样的战役,因此它判定战役胜利与否的标准也是不可靠的。模糊地,《机器人叛乱》并没有对进化论的机械城堡进行攻克战争,却又宣称在这个城堡上贴上了胜利的小红旗:它叫元理性。实际上,元理性——用以评估理性自身的理性——只是唯我论中自我幽灵的新称呼。

  唯我论肯定不是要表明自我创造了现实世界——这样等于宣称自己是不疯的疯子,太超现实了——而是要肯定自我决定的价值,或者说以自我为中心去构建世界的价值。那些抨击唯我论的思想家们应该是为这种立场的“诚实”给震惊了——人们要在残酷的环境中生存必须以自我为中心,否则就会灭亡。这时候人们都是默默地采用“唯我论的教条”在行事——按照本书的说法,这时候人就是按照工具理性在行事。在这种情况下,“自我”被肯定了吗?《自私的基因》说:不,这时候并非自我在决断,而是基因在左右着自我。所谓自我仅仅是基因的载体。由此看来,“唯我论的教条”实际上只是傀儡的自以为是,是基因在制定那种教条。

  对“唯我论的教条”的这种领悟已经够令人压抑了,可是还有双重的压抑:来自文化的压制,即模因的压制。实际上正是模因,警告人们,不应该明摆着宣扬唯我论,不要把那种诚实当做大声喧哗的理由。与人类文明这个更大的自我——模因比起来,基因也成了被压制的,个人的自我就更加微不足道了。社会是个大机器,个人是可替换的零件。这时候,谁要再宣扬“唯我论”,就不是诚实,而是愚蠢了,或者当大我愤怒的时候,自我还会成为邪恶的东西。总之,个人不仅要服从基因的压制,也要服从文化的压制。

  可是,《机器人叛乱》,却在让自我成为机器人的同时,让自我进行“叛乱”。可是自我已经是机器零件了,就算叛乱,又能成为什么呢?更加重要的机器人零件吗?应该是吧。可是《机器人叛乱》却想把这种想法表述得更好看一点,或者说自以为更乐观一点。于是它构筑了一个理性的阶梯,就好像一个知道自己被奴役的人,就能够摆脱奴役一样。自我的幽灵就被安排在这个理性阶梯的顶端,让被压制在底部的“自我”能有个攀登的想法。这就算找到意义了!

  《机器人叛乱》读后感(九):我想代表基因起诉斯坦诺维奇诽谤

  这本书对我来说非常有启发性,斯坦诺维奇在这本书中提出了一个完整的主题,正是我平时考虑问题常常涉及但从未形成完整概念的。即使斯坦诺维奇有意犯把基因拟人化的错误,我也还打算原谅他,可是他得寸进尺,竟然说基因“are happy for the survival machine to fall apart in whatever way

  it will, once the object of their concern, replication, has long since been determined”,充满了没有被关心的委屈“Our creators value not at all the thing we value most—our sense of self. ”这种由于没有得到好处就开始埋怨甚至攻击对方的态度,让我为斯坦诺维奇感到遗憾。

  斯坦诺维奇说,人类是基因和meme的host。病毒以生物为host,是因为病毒是外来者guest,而生物体本身自己存在。但是基因、meme的人体的关系却不是这样,没有基因就没有人(体),没有meme就没有人的精神entity。在这个意义上,正是基因和meme塑造了人自身,所以这种说法是有点mean的。斯坦诺维奇说,基因和载体利益(有时)不同。我认为,从逻辑上说,没有任何一个对象A和对象B利益完全相同。不同的对象,在利益或其他方面,如果存在联系,也会是存在利益重叠或竞争。斯坦诺维奇的意思似乎是要基因、meme为了人的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才对。我认为这是一种过于自我中心而被宠溺坏了的心态。斯坦诺维奇(很多时候)认为,自动化系统对应基因的利益,分析式系统关联载体利益。我认为这种说法有误,自动化系统是基因的产物,分析式系统也是基因的产物。斯坦诺维奇之所以这么反感自动系统,主要是因为自动系统是远古时代的遗留,在现代社会新环境中经常不够用或出错。那么这就是当初一起看月亮的时候叫人家小甜甜,现在新人胜旧人,就改口叫人家牛夫人,恐怕有点不妥。

  我认为,应该避开这种拟人化的说法。基因和meme均没有任何意图,它们自己也是一种产物。

  《机器人叛乱》读后感(十):《机器人叛乱:在达尔文时代找到意义》

  整理:

  《机器人叛乱:在达尔文时代找到意义》

  -[加]斯坦诺维奇(Stanovich,K.E.)著

  1.复制子VS载体

  复制子:可以精确的复制自己,复制数量巨大的副本,而且自身保持稳定-基因

  载体:复制子置身其中的容器称之为载体-人

  现代进化论一个核心观点是:

  人类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她们对于基因复制来说是一个好载体。

  2.复制子利益VS载体利益

  (1)蜜蜂的所有目标都是简单而纯粹的基因目标,它们没有自我反思的能力。

  (2)人类能意识到载体跟复制子之间的目标冲突,还能想办法来协调互相矛盾的心里输出。

  (3)为符合自身的利益,基因将总是牺牲载体。

  (4)垃圾DNA之谜:DNA的存在仅仅为复制自己,并非为人类服务。

  3.叛乱:

  (1)奴隶叛乱的第一步就是意识提升。

  (2)机器人叛乱,使人类获得人格主体性,而不是牺牲自我,以实现自私的复制子的古老利益

  4.跟自己作战的大脑-一个大脑,两种心智

  (1)自发式系统:基于启发式,计算能力要求不高,结合自动化、模块化和启发式加工特点。启发式系统对刺激的整体特征做出快速自动反应。(快速、自动化、强制性)

  例:反射现象:戳眼睛;缪勒莱尔错觉 >————< <————> ;狗屎软糖;咽唾液

  (2)分析式系统:受控加工,基于规则,计算量大。支持假设思维

  lt;1>脱钩技能(decoupling skills):将信念描述成一种世界的假设状态(推销员是否招人喜欢,不应该成为我买东西的考虑因素)。

  lt;2>元表征:处理假设的能力

  lt;3>当分析式系统必须解释某些不确定的行为时,他经常为这个行为编造一个理由。(虚构解释)

  lt;4>覆盖自发式系统。

  人类擅长做的事,比如面孔识别、三维物体感知、语言理解;计算机擅长,逻辑、概率推理

  人偏爱甜食,可能受[当含糖量最高时,水果营养价值最高]塑造的进化适应。

  符号效用:把一个人的榜样符号化时,做那样的事能使这个人维持他的形象。

  理论偏好,表现行动,承诺

  5.模因:文化信息的单位,粗略的类比为基因

  (1)核心逻辑:复制自我

  (2)模因生存策略:传教策略、自保策略、说服策略、敌对策略、不劳而获策略以及模拟策略。

  (3)模因的选择:

  lt;1>避免安装对载体身体有害的模因。

  lt;2> 对于信念类型的模因,力争只安装真是的模因,反应世界真是面目的模因。

  lt;3>对于欲望类型的模因,力争只安装不排除未来其他模因丛被安装的模因。

  lt;4>避开那些抵制评估的模因。

  (4)模因的传播:

  lt;1>模因存在且传播是因为它们对于它们的载体有帮助。大多数信念传播因为对我们有好处。

  lt;2>因为它们跟已有的遗传倾向或领域特殊性进化模块很吻合,于是传播广。

  lt;3>因为它们促进了某种基因的传播:这种基因使得载体成为这些模因的好寄主。

  lt;4>自我保存。

  6.欲望VS二介欲望

  约翰喜欢抽烟 S pref ~S

  约翰希望自己不抽烟:约翰喜欢不抽烟甚于喜欢抽烟 (~S pref S)pref(S pref ~S)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