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爱情故事》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爱情故事》的读后感10篇

2018-06-02 21:4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爱情故事》的读后感10篇

  《爱情故事》是一本由张佳玮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0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爱情故事》读后感(一):希望你也喜欢来自江南清淡薄盐本蔬香

  现在的情况是,你大声说hi,拍拍肩膀,已经没人理了,你要冲过去给人脸上一拳,对方才会认真地听你在讲什么。读者越来越贪心,希望书里字字句句都能让自己醍醐灌顶浮躁时代,大家渴求更多的同时,“钝感力”越来越弱,喜怒无常,而发掘美好细枝末节的“敏感力”却在被消磨。

  爱情小说电影也是,背叛堕胎第三者要全经历圈圈套圈圈地来,白花花的肢干肉体器官全贴你脸上,也已经不见得多少受众会买单。

  偏爱浓油赤酱丰裕味,不屑清淡薄盐本蔬香。

  我希望能多看些唤醒自己“对美好的警觉”的故事,之前看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nothing happen but everything happened,来自17世纪性感)是一个,张公子的《爱情故事》也是一个。

  故事发生在秋天的无锡城,阳光照在菊花瓣上,“金得人眼睛发暖”,我觉得自己像一只猫,头上顶着暖暖软软的秋阳,在咿咿呀呀的吴侬软语里一步步踩着青砖石块远远护着姑娘小伙子,走过仓库,走过电影院,走过养鸡场,走过“烟酉江由昔”小卖部……

  我还喜欢听他们说 “ 好 ”

  姑娘,你要不要吃瓜子?我这有新炒好的瓜子,甜是不甜,香是蛮香的。 姑娘脚停了车,想了想点头:好呀!

  这个小伙子很好呀,规规矩矩,他骑的是金狮自行车,旧的,不过擦得是干干净净,很爱惜。他不是乌七八糟的人!晓得保重车子!也晓得保重人!

  妈妈就说:藕是夏天的,拿来裹好,埋在湿泥里,就不会坏,还好吃。烤炭火容易胸口塞,吃炒藕,就好! 姑娘补充说:吃白菜丝,也好!吃一点黄酒鼻子通气。

  韭菜有些老了,但还是蛮香的,放在煤球炉旁边热一热,热通透了才好吃。 小伙子道:好! 姑娘道:要下雨了,我撑伞送你。 小伙子道:好!

  喜欢他们说“好”,想象他们用力点头加强语气样子,好像这样就能更好更好。

  当然还有食物——

  乳白粘稠,喝了挂嘴的鱼汤;味浓甜香,肉汁还能拌饭的蹄髈;绿意盎然,充满春意的芽菜麻油豆腐;酒酿里的糯米软糯饱胀;烫手的芋头吃下去像咬了口太阳白糖洒在热饼上升起甜味的雾;梅花糕,玉兰茶,银鱼粥……

  总有一天我要去那个江南的小城把他们全吃一遍(立flag专用严肃脸)。

  《爱情故事》读后感(二):大概是最美味的爱情故事

  今天要推荐的是张佳玮的小说《爱情故事》。对的,就是这样一个一点也不惊艳标题,好像一点也不像那个总是喜欢在知乎上信手拈来引经据典或是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那个张佳玮。但只消翻开目录,就知道,所谓爱情故事,大概也就只有张佳玮会这么写了。这也许不是最令人动容的爱情故事,但绝对称得上是最美味的。“秋”、“冬”、“春”、“夏”,四个章节,随着季节的流转,从菊花糕、鲈鱼汤、玉兰饼、年糕,再到酒酿圆子、香干马兰头、粢饭和萝卜丝饼,在食物的往来中,年轻的姑娘终于和那个乡下来的小伙子,喜结连理了。

  也许你也想到了那部日本电影——《小森林》。虽然述说的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故事,但四季的划分、淡化的情节、云淡风轻的笔触、顺应时节也推动着情节发展的各种美食,却有一种惊人的神似。我想大抵无非是因为这样两个原因一日三餐饮食,看似平凡,却是极强的精神纽带,凝结着最深的乡愁;而亲近自然则是人性中的本能,顺应时节的变化发现自然中的点滴美好,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也正因此,无论人类文明如何多样化,对田园生活向往,却是永恒的,没有国界的。

  故事,是以父母原型,也因此发生在张佳玮的出生地——无锡,地道的苏锡菜,句里行间的吴侬软语,倒勾起我对上海的想念来了。在上海呆了整整四年,也离开了整整四年,我以为我没有那么想念,却在今年中秋的时候,为了一个记忆里的鲜肉月饼而魂萦梦牵。原来,我对于上海的喜怒哀乐的记忆,都与饮食有关

  张佳玮在后记里说,这是一个没有刺激情节也没有复杂人物的故事,从头到尾,也只是一个乡下进城的年轻人融入一个小市民家庭,并最终谈定婚姻的故事。的确,这样的故事,也许只是芸芸众生之中平淡无奇一个故事,但它真实地发生,并且被记录下来,成为历史画卷上的一个印记,这件事本身,就很伟大。因为这就是生活,就如同故事里的爱情,没有轰轰烈烈爱得你死我活,只是平淡相守,却像冬日里的糖炒栗子,让人觉得温暖幸福

  书的最后附了一张碟,是张佳玮的原声录音,久违了的沪普,但或许用吴侬软语念出来,会更有意思。以下分享秋季章节里小伙子第一次上姑娘家作客的片段,供大家欣赏

  “

  长按以下二维码

  点击关注

  不定期推送好看的书和剧,

  一个人的周末也可以很有趣

  ”

  公众号:风欠酸丁的小栈

  《爱情故事》读后感(三):不如当美食节目来看

  ““嗯,这么说有点不好,但我觉得这是我写的最好的一个东西了。”

  ——张佳玮”

  我觉得张公子这么说,是因为这故事诞生出了他(书里是他父母的爱情故事),然后他又写了这故事罢。

  在虚构和非虚构书籍模糊界线之中,这本书,给我最深的印象:美食、真诚轻松、有节奏

  但我并不认同他说的,这绝不会是他写得最好的一个东西,他以后总能会写出更好的东西的。

  我们来数数主人公吃了多少种美味的江南美食(撇去让人流口水描述不谈)。

  菊花糕-煎面饼(加蛋加葱花儿的)-汤包(蘸带姜末儿的醋)-梅花糕-鱼肉饭(鱼汤)-炒瓜子-卤豆腐干-桂花糖炒栗子-鲈鱼汤-蟹粉蛋-汤圆-玉兰饼-腌萝卜干、雪菜-腊八粥-红烧肉-藕丝炒毛豆-温黄酒-豆浆油条-打年糕-烂糊面-烤山芋-鱼头汤-十香菜-春饼-酒酿-韭菜饼-青团子-荠菜馄饨-酒酿圆子-糖芋头-茶叶蛋-笋汤-酸菜黄鱼汤-赤豆肉粽-银鱼炒蛋-肉酿面筋-蛋炒饭

  ……

  数得累死了。尤其是,我是凌晨两点躺在床上看的。

  平心而论,美食写得非常不错

  但爱情故事么,就莫如张公子后记所说的:

  ““谈不上有刺激的情节,也没有复杂深刻的人物。从头到尾,也只是一个乡下进城的年轻人融入一个小市民家庭,并最终谈定婚姻的故事。””

  最终还是流水平淡而美好地画上了句号

  在新生作家里,张佳玮应当算是最认可的一个,静静去过他的好日子,默默写两本书,市面上依然有支持他的读者。真是神仙自在了。人是这样,所以字也是这样,清清淡淡,圆圆满满。

  三颗半星。

  《爱情故事》读后感(四):爱情,经得起赞美

  花了一个小时读了本张家玮的书——《爱情故事》,如果不是魏小河推荐,我想我不会去读一个八零后作家的书,因为太休闲了!况且没有深度的书看多了,整个人都会变得轻飘飘的。

  这是一本写6、70年代的爱情故事,这个不要脸的作家居然还是写的自己父母的故事,我不知道这样的故事素材来自于哪里,是父老乡亲的口口相传,还是爹妈儿童启蒙文学,总之很接地气

  写母亲的stepfather 是如何不看好自己的母亲和父亲姻缘,写父亲的隐忍,写食物的匮乏。几乎所有的作者,写乡下人都有一点鲁迅的味道狭隘自私,短视,麻木。而张家玮给我们描述了一场异乎寻常的爱情故事,纯朴善良,就连可恨的继父,在张家玮父亲的眼里,都成了掩饰品

  无论发生了什么,一个能成事的人,必能忍荣辱,共患难,经得起赞美,扛得住诋毁,我想这应该就是张家玮要给我们呈现的美好爱情故事吧!

  《爱情故事》读后感(五):从前,我们慢悠悠的相爱

  《爱情故事》里,两位主人公没有名字,他们的代号一律是姑娘和小伙子。从这复古的称呼里,似乎就能尝到故事发生的年月。如今,只有年龄在50岁以上的他们,才会称呼年少的人姑娘和小伙子,在目前社会通用的法则里,无论美丑,你们都是美女帅哥

  姑娘和小伙子的故事,在烟火气中发展着。一碗馄饨、一瓶酱菜、一块梅花糕……市井中最普通的吃食,想起它们总会先想起那蒸笼上的雾气酱油色的咸味和甜蜜口感,而这些朴实的背后隐藏古朴纯粹的爱情。

  它们在混沌摊前约会,每位馄饨摊老板都像是一位神父见证过着一对对相守到老的爱人。一瓶酱菜,是姑娘给小伙子的爱情信物,让他平淡的白粥和生活都更有风味的小食。一块梅花糕,是那么甜且松软,姑娘咬上一口再分给小伙子尝尝,两人都被这甜蜜哄的笑了。

  那时候的青春,远不如现在这按了快进键的爱情澎湃。他们的青春里,并没有急着牵手拥抱、轻吻,姑娘的脸红和小伙子的憨笑,都像这夏日里挂着露珠的水蜜桃一样粉嫩,透露着年轻人才有的纯真,他们慢悠悠的在江南一隅踏实的相爱。就像那最俗气的诗里讲的那样“现世安稳岁月静好”只要他们在对方的眼里盛开,其余都是浮光。

  从前,日子很慢,爱也只能慢悠悠的来,一生只够爱眼前的那一个人……

  谢谢编辑大人寄来的内部试读本,故事很美好,我会珍藏的。

  《爱情故事》读后感(六):做一个有爱情滋润吃货(爱情故事里的食物整理)

  秋

  菊花糕,菊花开的时候,用米粉、糖和枣子蒸成的糕

  米粉糕,米粉和糖做成方方正正的块状,顶端镶一颗枣子

  面饼,鸡蛋兑水,拌,撒葱……

  包馄饨,菜肉馅儿加盐,讲究点用蒜水姜末蛋液和好切成皮子,就包馅儿

  梅花糕,发好的面,放进梅花模样的模子里包馅蒸好。

  煮鱼,去内脏,抹酒,红烧……

  卤豆干,豆腐干在卤汁里煮发皱,用小木签扎着吃

  桂花糖炒栗子,大锅家许多铁砂,撒桂花糖水,栗子略划开壳,用大铁铲抄。

  鲈鱼汤,用酒和盐腌,再炖出来。又是下一勺猪油,更香。

  蟹粉蛋,把鸡蛋打匀,用姜末和醋一起炒

  冬

  玉兰饼,糯米包玉兰花瓣为饼。有时没有玉兰花,以糯米粉裹肉、豆沙、猪油菜芝麻等,以油炸。

  黄酒,姜丝浸在黄酒中,方灶上暖着喝。

  萝卜干,萝卜削皮,闷瓶而装,在瓶里塞些炸黄豆,等萝卜变黄,就好了。

  雪菜,雪里蕻了。

  红烧肉,猪肉先煮,加上酱油、酒和糖,慢炖,好后在米饭锅上蒸,求酥烂,水放少,肉头味道醇浓。

  鸡汤,鸡肚子里塞葱和姜,外面浇黄酒和水,滚开十分钟,再小火慢炖,完后肥的好鸡会让鸡汤上有一层汪汪的黄油。

  冬天的藕丝炒黄豆,藕夏天的,裹好埋湿泥,就不会坏。烤炭火吃炒藕,不容易胸口塞

  排骨年糕,年糕用糯米敲出来……

  瘪子糕,糯米和粘米混合,揉成小团子,和青菜、肉丝一起混炒。

  烂糊面,现成的清汤,加点毛豆,肉丁,拿来炖宽面条,炖到面软烂,方小碗请人吃。

  十香菜,黑木耳胡萝卜、豆腐干、芹菜榨菜、青椒切丝,和豆芽菜一起炒,可以下白粥。

  春饼,面粉和水搅成面糊,在锅里烙好,夹着肉丝、黄豆芽、胡萝卜丝吃。吧春饼皮用油煎,就成了春卷,春卷皮包豆沙和芝麻……

  春

  撑腰糕,正月里没有吃完的年糕,切了片,炸了吃

  大蹄膀,五香、八角、酱油、砂糖、就,煨一整天,肉汁可拌饭,肉一定要烂,用块猪腿骨,把肉划开,腿心肉能扯开才行。

  酒酿……

  糯米饭,糯米煮熟至饱胀白满,锅换盆,盖上一层油纸,裹上薄棉被,搁炭盆旁。

  春椿芽,烧开一锅热水,烫一烫春椿芽,拌麻油,大块豆腐切好,用水烫,加盐,和春椿芽拌。

  茶叶蛋,不能久煮,不能大火,调味料得用心思;五香是主味;

  腌笃鲜,剥笋,切好鲜猪肉,切好咸肉,水大火烧开,下肉,加点儿酒提香,慢火焖,加笋,等汤色变白泛黄勺子舀起来,香味醇厚

  夏

  豆腐脑,也叫豆腐花,用嫩豆腐下在汤里,撒榨菜丁、虾干、葱,还可以下酱油。

  酸菜黄鱼汤,等锅里油热了,下生姜,放下黄鱼,两面煎,下十滴料酒,放酸菜,加水烧到开,放葱。

  《爱情故事》读后感(七):你我的《爱情故事》,就是这样

  很久以后当我再次读完这本小说来回想第一次读完它的时候的感受时,它还是一样的温馨舒适笔尖下游走的是水乡化不开的柔情与袅袅直上的人间烟火。

  这个国庆,如果你选择宅在家里看看书的话,像你推荐一个爱情故事——《爱情故事》。

  推荐这本书之前,可以先像您推荐下这本书的作者——

  张佳玮

  该怎么说这个作者呢?无疑我是喜欢他的,可你让我细说他到底好在哪,却也总是说不出,古今中外,写小说的大家如过江之鲫,若论排名,他是怎么也排不到前的。可是我却喜欢他笔下透出来的那份闲散,或者说是几分慵懒,这股劲儿不知是否源于他水乡少年的心性,总能在不经意间的将凡人的喜怒哀乐点到为止,确又不细致描摹,留白总是给读者想像。若说他最好的一点,大抵是他的出发点总是凡人,凡人经历的也多是些平凡但不琐碎的事。

  关于这本《爱情故事》,张佳玮曾直言不讳的说,这是他写过的最好的东西了。那这本书到底好在哪里呢?

  爱情故事

  我们每个人都曾读过几段,悲壮如孟姜女哭倒长城,凄美如许仙跟白娘子,有情人终成眷属莫如张生和崔莺莺,始乱终弃者大抵比不上司马相如那孙子,至于生动的爱情动作写实文学,君可自行寻找西门庆与潘金莲那几位的《金瓶梅》,我就不赘述了。

  之于小说而言,爱情故事是推动小说情节进展的重要因素,它推拉着矛盾的对立,融合,碰撞直至最后的爆裂,结果。也许是喜剧,也许是悲剧,但不可否认的是,小说中的爱情故事大抵超脱俗世,让芸芸众生只能仰望它的瑰丽但却绝难起及。那到底,平凡如你我的爱情故事到底在哪呢?

  答案就在这本《爱情故事》里,姑娘和小伙,有些老旧的称谓里透着旧时光里独特的韵味,私以为还捎带些水乡里独有的烟火味。

  一场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偶遇中,不惊天动地,也没了出了魂儿,只是那么一瞬间,心里便有了对方。之后的相恋,多了几分市井的俗气,却也难得透着“人气”,小伙想着姑娘,于是给姑娘家准备了一个冬天都烧不完的柴火。姑娘念及小伙冬天会冻着,便一针一线缝了手套,递给小伙。

  每当读到这些平凡而又暖心的小细节,总能让人没来由的会心一笑,曾几何时,我们对待心爱的姑娘不也是如书中的小伙一样,憨憨的,傻傻的,却又透着比平时更多的机灵来博取姑娘的欢心。

  这是本《凡人爱情故事》,也是我见过的最暖心的爱情故事。

  最后,还要说说这本书的另一大用途——

  食谱!

  是的,你没看错,就是食谱,熟悉张佳玮的读者都知道,这厮是个赤裸裸不加任何掩饰的吃货。

  菊花糕,葱油饼,小笼汤包,汤馄饨,梅花糕,神仙汤,卤豆腐干,桂花糖炒栗子,鲈鱼汤,蟹粉蛋,玉兰饼,萝卜干,雪里蕻,腊八粥,藕丝炒毛豆,瘪子团,打年糕,十香菜,酒酿,韭菜饼,青团子,荠菜馄饨,酒酿圆子,糖芋头,茶叶蛋,酸菜黄鱼汤,赤豆肉粽,银鱼炒蛋,肉酿面筋,蛋炒饭。一本小说里掺杂了这么多无锡吃食的做法和吃法,作者,你确定你不是在写食谱的时候穿插故事么?哭笑不得.jpg。

  但妙就妙在伴随着菊花糕、梅花糕、年糕、花生的轮转走向成熟,爱情便也蕴藏于一粥一饭一汤,纯粹干净到不似人间。没什么腥风血雨,哀怨苦情,有的只是恬淡如水般的平实与安稳。还是那句话,这是我见过的最美好的凡人《爱情故事》。

  《爱情故事》读后感(八):一个温柔的故事

  在一个平静的午后,本来是去图书馆复习高数的,然后不知不觉间就走到了文学书库,花了两个小时读完了公子这本书。

  公子这本书写的很平和,写了一个简单到觉得不是那么真实的的故事。然而就是这么简单美好的,隐藏在旧时光中,发生在无数江南小镇中的一个的故事却令人感到很温暖。文字下的每一个人物都有一种魅力,能感受到他们之间的那种人情味,那种烟火味道,妈妈精致的美食,船上悠闲的生活,澡堂里的惬意舒适,乡下夏日夕阳西下的景色,贯穿全文的是一种舒缓的氛围,在读这个故事时,我常常能想起我的父母,我乡下家乡河岸边洗衣的妇人,想起邻居阿公谈论三国戏曲,窝在角落里喝茶打牌,想起邻居阿婆谈论的家长里短,这是一种田园牧歌式的中国传统写意风景,只是,这种风景渐渐远去,逐渐只能停留在了纸卷上。

  这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一个关于美食的故事,也是一群普通人生活的故事,一个温柔的故事。

  《爱情故事》读后感(九):也只有张佳玮还会写这样的故事

  读完《爱情故事》,第一想到的是:也只有张佳玮还会写这样的故事。

  它太简单了。纯文学的人会说,形式上怎么可以这样传统,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相识相恋,定亲结婚,这就完了?通俗文学 的人会说,题材也太老了吧,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小城故事,哪里还有人爱看呢?并且连个第三者都没有,叙述清白平和,一点不刺激。

  通俗小说和严肃文学,都不会这么写。只有张佳玮,他既不属于这一边,也不属于那一边,他向来是跨界的。一手写体育,一手写随笔,一手出入艺术史,顺便再写写吃,全不耽误,他既没有面对“文学金线”的得失心,也没有为市场左右的功利心,看他写文章,似乎只为一个好玩,而他文字的最大特色,便正是这一种游戏感。

  这种游戏感,在他的各种随笔中清晰可见,比如他会虚构出肉夹馍和羊肉泡馍的王国,比如他时不时说自己会轻功,或者跟着蜗牛先生回了一趟家。在《爱情故事》,最可见这种撒欢之趣的,是他绵延不绝且一丝不苟地对吃的描写。

  这除了可以说是一本爱情故事,也地地道道是一本吃食志。人物对话,没两句总要谈到吃,还不光谈,现场也做,有些段落,摘下来,完全可以做为菜谱,比如这段:

  鱼头,就可以单独熬汤。我们乡下,把青鱼或鲢鱼头切开,起锅热油;等油不安分了,把鱼头下锅,“沙啦”一声大响,水油都跳起来,香味被烫出来;煎着,看好火候,等鱼焦黄色,嘴唇都噘了,便加水,加黄酒,加葱段与生姜片,闷住锅,慢慢熬,起锅前不久才放盐,不然汤不白。熬完了,汤色乳白醇浓,伸筷子下锅,仿佛深不见底:舀一勺喝,浓得挂嘴;多喝几口,觉得嘴都粘呢。

  如此这样谈到的食物,包括但不限于菊花糕、梅花糕、玉兰饼、煎面饼、汤包、蟹粉蛋、腊八粥、红烧肉、藕丝炒毛豆……各种江南小吃轮番登场,深夜看此书肯定受不了,太馋人了。

  而对吃的关注,特别是对小吃,对家常菜,对记忆中的吃的关注,也是张佳玮的一种气质,这气质与汪曾祺近,是一种热气腾腾的人间烟火。这本书中的人物,莫不都是寻常的市民,所谈论的,大抵不过是吃饭,节气,朴实热闹,而且温暖人心。毕竟,这都是记忆了,节气早已不节气,吃不必按照日子来,现代城市的生活,是向外的,逛街电影消费,人与人之间的热乎气,找不见了。

  而这种热乎气,在《爱情故事》里从头至尾不散,所以一径读下来,虽然故事平淡,却毫不憋闷。想起小时候的记忆,父母一辈,或更上一辈,谈婚论嫁,相识相恋,也就是这样,今天送你一碗肉,明天给你带一条鱼。听我外婆讲,父亲和母亲谈恋爱时,勤快地不行,帮着砍柴做事,从不喊累,这和书中男主人公的鞍前马后,浑然一致。

  日常的爱情,或者就是这样,没有那么多山盟海誓,看不见一句“我爱你”,日子却不知不觉过到了一起。

  张佳玮的故事或许过于温暖了些,但经过记忆的虑化,以前的日子,便正是这样了。况且,这本书写得是张公子的爸爸妈妈,这里头,还有作者自己的脉络之情。

  张佳玮说,“我们无法挽留流逝的时光,但只要过去的一些人,一些故事,一些河流,还在故事里流淌,那我写的字大概就有价值了。”

  大抵如此。

  《爱情故事》读后感(十):你们要的稳稳的幸福,其实就是这个样子

  我们通常看到的爱情故事,作者对男女主人攻的形象必定都会有一番描述。在一堆华丽的辞藻之下,你脑中会浮现出温文尔雅的翩翩公子,放荡不羁的鲁莽少年,骄横跋扈的富家千金,清醒脱俗的妙龄少女。连他们如何穿戴也要写得一清二楚,更别提说话的语气神态,或是眉头紧锁,或是嘴角微扬,总之,为了让人物的形象具化,作者必定是费尽心思,甚至让你一眼就能看出,这究竟是一对才子佳人,还是一对欢喜冤家。

  可张公子偏不。男女主人公甚至连个名字都没有。

  直到我把整本书看完,我也只是大约知道,小伙子长得应该还不错,个子不是太高。姑娘……应该也挺好看的。

  我们通常看到的爱情故事,就算结局圆满,作者在这其中也必定会设置各种悬念,以及各种的机缘巧合,让男女主人公在最后几章之前,保持着若即若离的状态。直到最后,读者被折腾得差不多了,结局的大幕才缓缓拉开。

  可张公子偏不。这个爱情故事里的男女主人公心眼儿都太实。

  可对于这个看到了开头就能猜到结尾的爱情故事,我还是一口气看完了。

  你可能会好奇,既然这些张公子都没写,那这个故事里他究竟把笔墨放在了哪里?

  很多看过的人可能会回答:吃。

  没错,而且我已经把这本书推荐给了一个做美食公众号的编辑,她表示很有兴趣。

  但是我想说,这绝不仅仅是一个美食节目。或者说,就像《舌尖上的中国》一样,每一道食物的制作,都蕴藏着一代人或几代人的价值信仰与情感维系。通过食物,张公子的笔让陌生人变得熟悉,让原本熟悉的关系增添几分情趣,让紧张的关系得到缓和,连那个不是更年期胜似跟年期的后爸在餐桌前都变得可爱起来。

  张公子对于书中这些食物制作过程之熟稔,除了让人觉得他是吃货之外,每道菜里还有着一股子浓浓的依恋,有道是凉风有信,秋月无边,亏我思乡的情绪好比度日如年…………我想张公子在描写这些食物的时候,脑中回放的,恐怕是年少放学时在路边买糕点汤包解馋,或是在自家灶台前看长辈下厨时候的情景。

  除了吃,我们还能看到什么?

  小伙子在姑娘厂房的仓库里睡着前,为的是看姑娘一眼。

  妈妈在女儿要出嫁前,拉着她啰啰嗦嗦地买菜,事无巨细地交代。看得我鼻酸。看买菜有什么好哭的?大概是因为我已经嫁了,我能立马联想到婚礼上我妈那湿的双眼。

  浇花老头和他家婶,母亲和后爸,渔船上的那一对,公主和那位送花生的小伙子,《爱情故事》里的爱情不只有姑娘和小伙子,所有人都在用他们自己的方式爱着,有人吵了一辈子,有人包容了一辈子,有人任性地爱着,有人默默地爱着。

  不想剧透太多,只想说,生活就是没那么多修饰,你们要的稳稳的幸福,其实就是这个样子。

  张公子说这可能是他写得最好的一个东西,不如说这是他写得最走心的一个东西。如果我有张公子的文采,我也会觉得能写出自己父母的爱情故事会是自己一辈子里最好的作品。

  (客观原因分两次写了这篇文,到最后写得很乱,还有点虐狗嫌疑,果然还是要一气呵成比较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