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达·芬奇笔记(大开本精装版)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达·芬奇笔记(大开本精装版)的读后感10篇

2018-06-02 21:5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达·芬奇笔记(大开本精装版)的读后感10篇

  《达·芬奇笔记(大开本精装版)》是一本由[意] 列奥纳多·达·芬奇 著 / [美] H·安娜·苏 编著作,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38元,页数:31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达·芬奇笔记(大开本精装版)》读后感(一):达芬奇密码

  “我有很多造桥方案。有些桥轻巧牢固,可以方便地随身携带,便于追击敌人。有些桥非常结实,遭受大火或敌人破坏也不会毁掉。我还有很多方案可以烧毁并破坏敌方的桥梁。”

  “当围困某个城池时候,我知道如何从壕沟切断水源,以及如何建造数量众多的桥梁、掩体、云梯以及其他用于攻城战的设备

  “我还有很多制造加农炮的方案,这些大炮运输起来非常方便,能够发射大量像冰雹般的碎石给敌人造成巨大混乱损失,光是它浓烈的延误就足以震慑敌人。

  “我还能够制作盔甲车辆安全又牢靠,这样的车辆可以携带大炮在敌军中冲锋陷阵所向披靡,无论多少人也无法阻挡。

  “如果战斗发生在海上,我有多种方案可以建造适用于攻击防御的军械,还可以打造精良的战船,抵御威力强大的加农炮引发的大火以及烟尘。”

  如果这些话引自某位战争狂人或者沙场老将,就不足为奇问题是这些话出自达芬奇的笔记,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

  达芬奇何许人也?对达芬奇的最初印象是“画鸡蛋”。小时候有篇课文,就是讲少年时期的达芬奇学画画老师每天都让他画鸡蛋,大大小小难以计数的鸡蛋。达芬奇不耐烦了,拒绝再画,老师就说每个鸡蛋都不一样,你要练好基本功,blablabla。于是小达芬奇继续画鸡蛋,终于成为一名伟大画家。妥妥的励志典范

  后来才逐渐了解,达芬奇的成就不限于绘画,他是一位出色的“杂家”,在植物学、地理学、解剖学、建筑学、实用科学等方面都有独到见解,堪称那个年代的“知乎大神”。他甚至画设计图,制作可以在天上飞的机械鸟,难度系数直逼《三国演义》里诸葛亮造的拉粮草的机械马牛,堪称动手能力最强的技术性理工男。

  这本《达芬奇笔记》非常全面系统地梳理了他在这些领域私人笔记,既是对达芬奇成就的总结,又是了解达芬奇其人的最佳途径

  绘画方面,达芬奇在笔记中反复强调“自然”的重要性,强调画家要尊重自然、观察自然。“与模仿现代作品相比,模仿古代作品更好。绘画水准不断衰落,一代不如一代,今天,画家们只能模仿古代流传下来的画作,没有其他更好的标准。古罗马以后,画家们一味彼此模仿,以至于他们的艺术内涵逐渐掉落,一位画家若把他们的作品奉为标准,就只能创作出流俗的作品。但是,如果愿意向自然学习,就可以取得丰硕成果。”

  “如果你不是一个全能大师,无法运用艺术表现自然创造的所有形态,你就不算合格!并且,如果你不观察自然,不把它驻留在大脑,你就办不到这一点。”

  笔记中给出了很多非常实用的绘画技巧宏观上,历史人物画卷如何布局暴风雨场景如何表现;微观上,如何增强画面的立体感,如何掌握明暗对比物体轮廓如何勾勒,等等。既是达芬奇的私人笔记,也像老师为学生编写的教案,每一条都有很强的实操性。

  用现在的话说,达芬奇大神也是个“技术控”,他提倡“始终随身携带一个小笔记本,用些许线条把人的行为记录下来。笔记本应当是浅色纸张,不要扔掉过去的草稿,就本子用完之后要小心翼翼地保存起来,再换新本子。”

  技术派自然有技术派的行事准则,画家也需要要命理性支撑。谁说艺术不需要理性的,达芬奇就是典型的“数据分析控”。看了这本笔记才知道,那些美轮美奂的艺术作品事实上也隐藏着各种神奇的数据组合。

  例如,大师说:“眉毛嘴唇与下颌的交叉点、颌骨的尖角、耳朵顶部和太阳穴的交角,四点构成一个完美的正方形。每一条边都是头部长度的一半。”

  “颧骨的凹陷部分位于鼻尖和颌骨顶端中心。”

  “眼窝的角至耳朵的距离等于耳朵的长度,又等于脸长的1/3。”

  “两耳垂之间的距离等于眉心至下颌的距离。在一张匀称的脸上,嘴巴宽度等于唇缝至下颌尖端的距离。”

  “耳朵跟鼻子长度完全相等。耳朵的高度应当与鼻子底端至眼脸顶端的距离相等。”两只眼睛之间的距离等于一只眼睛的宽度。”

  我们看到的是色彩亮丽线条优美的艺术画卷,而画家的眼中,这些都是神奇的数字

  如果仅仅凭技法,达芬奇就仅仅是熟练的画匠,跟大师还差着点儿意思。画匠与巨匠的区别在于技法之外更深层次人文关怀文艺复兴时期,人与宇宙关系探索是主要思潮之一,思想家们都在努力寻找人体与外在世界之间的联系。达芬奇积极参与其中,对人和宇宙的结构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他在解剖学中深入探讨了这种对应关系,作为时代先驱,他解剖尸体并进行切片分析,全然不顾那时的世风并不认可这种做法

  通过多次解剖、观察,达芬奇认为人体内部的“小世界”跟宇宙间的“大世界”相得益彰,人体和地球一样,由木水火土构成。“人的身体内有骨头作为肉的支撑和框架,同样,世界有岩石支撑泥土。人的心脏有一团血液,随着肺部呼吸而膨胀或收缩,同样,地球拥有海洋,随着世界的呼吸每隔6小时潮涨潮落。”

  在医学发达、科普知识广泛传播的今天看来,这也许不是很前卫的发现,但是这种诗意想象放到五百多年前,简直是“大闹天宫”一样神一般的存在

  而解剖学的知识最终会服务于绘画,帮助大师创造出更好的作品。“对于画家而言,必须充分熟悉肢体在躶体状态下能够伸展到的所有位置,以及能够做出的所有动作。必须了解肌腱、骨骼肌肉的解剖原理,进而在肢体表现出各种动作和状态时,他才能熟知是哪一根神经或哪一块肌肉牵动了机体,然后把突出粗壮的神经和肌肉描摹出来,而不是把所有的成分都画满。”

  一花一世界,大自然瞬息万变看似没有规律,但在画家的大脑中这些都有迹可循。达芬奇的笔记中整理了上百条规律,如“物体被入社光线垂直照射时,最明亮。”“云团之一偶其面对太阳的一侧才呈现原型,其他侧面处于阴影中,看不出圆形。”“地平线附近的天空红色。”这些实践中总结出的法则不仅为成为画家的准则,也成为不懂美术门外汉入门的途径。而这些智慧火花都收录在这本《达芬奇笔记》里。

  在版式设计上,影印了达芬奇原稿,读者能够看到原始图片文字,又将翻译的文字与这些原始文件一一对应,翻阅非常方便,具有很强的收藏价值。没有任何一门科学可以自成体系,都会与其他科学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互相增益、补充,开出更绚丽花朵。作为艺术史上最传奇的左撇子学霸,达芬奇也以这种形式,给现代读者留下了一组组最神奇的密码。

  《达·芬奇笔记(大开本精装版)》读后感(二):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笔记

  书如其名,简单介绍下书的装订和内容

  装订:

  差不多有本笔记本电脑那么大。精装,彩印纸张,文字双栏排版。封面上达芬奇的笔迹做了凹纹的效果,摸上去很有考古感。书脊上烫金的字,只印了本书中英文的名称:达芬奇笔记,Leonardo‘s Notebook。

  内容:

  达芬奇的数百张手稿(图);

  达芬奇手稿内容的翻译(文)。

  大师涉猎了绘画,解剖,设计等众多领域。在书中所收录的手稿中均有体现。编者已经按分类设定章节,中文译者更做了精准的标注以方便阅读

  没有其他任何修饰,纯粹的达芬奇笔记,一本我们能读懂,能真正的去感受大师探索历程的笔记。

  所以,书的作者是达芬奇,那这书要怎么写评论啊?

  最早知道达芬奇是在小学课本上。直达他NB是初中一个学画画的同学告诉我的。说他除了是啊画家还是个科学家,也是大力士。可以挣脱钉在墙上的锁链。但这都的听说的。如今可以真正感受他因何伟大。草稿有些略显潦草,但依然彰显大师的功底。举个栗子,有一个人像,在多处草稿中重复出现,画面重复度几乎0误差。这绝对不是照着模特画了多次。还有一副精美得如同黑白照片,但这只是一副草稿。简直惊叹了。更重要的是大师在500年前能有这样严禁缜密思维过程

  最后感谢时光写真馆】的赠书活动,经常推荐这么多好书

  http://site.douban.com/108346/

  也发现了一篇很好的书评,加个传送门

  http://book.douban.com/review/7521576/

  《达·芬奇笔记(大开本精装版)》读后感(三):画坊、芬奇和《达芬奇笔记》

  私生子莱昂纳多•达•芬奇从一出生就无缘父亲从事的职业,受人尊敬收入颇丰的公证人是不允许私生子身份的人从事的。于是,芬奇在14岁的时候进入了维罗齐奥在佛罗伦萨的绘画工坊,当了一名学徒。据记载,维罗齐奥的画坊是佛罗伦萨当时最好的画坊了。于是,芬奇的生涯就是从画坊的手艺开始,直到后来成为了艺术大师,甚至成为意大利文艺复兴代表人物。

  这期间发生了什么?或者说,这是如何发生的?

  要知道,直到文艺复兴前期,从中世纪延续下来的行会一直是培养艺人的。15世纪的佛罗伦萨据说有七大行会(《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除了贵族僧侣,那些靠手艺吃饭的人都得找个行会加入进去,在意大利,像画画、雕塑这种手艺都没有独立的行会,而是挂靠在其他行会里,有的城市的画家属医生药剂师行会,有的城市属于乐器行会,有的属于工匠木匠行会等。画坊这种培养机制就属于这种行会制度,画画、雕塑也不是什么艺术,而是市民家庭装饰宗教行为所必需的日用品。想象一下在中国过年的时候,老百姓涌入市场里买年画、对联,请尊佛爷,而这些年画佛爷的制造者大抵就类似彼时意大利画坊里的画家。画坊里的教育自然不同于今日学院派,更没有艺术家的挥洒自由,而是和杀猪宰羊略似,教你怎么调色、怎么给羊皮纸打底。当时的画家钱尼诺曾写过一本绘画的教材,传授的正是诸如用乡下母鸡和市镇母鸡下的蛋的蛋黄调色所产生的不同效果之类的经验。经验便于代代相传,也墨守成规,画画自然也就只是一种手艺而不是艺术了。

  而从《达芬奇笔记》中可以看出,在他手里,绘画已经远远不止此类手工技巧了。在当时透视法已经出现的基础上,芬奇谈论的已经是诸如阴影、结构、清晰朦胧、诗意等等高度成熟的绘画观念了。正如他在《笔记》里对绘画产生的说法:“第一幅绘画只是沿着阴影边缘描摹的寥寥数笔”。这种对绘画本质新奇言论是从来未有过的。

  绘画在芬奇手中,可以说经历了从手工艺到艺术的巨大转变

  芬奇的幸运,除了他本人的天赋之外,还是因为赶上了文艺复兴这个好时候,也赶上了维罗齐奥这位老师。15世纪,文艺复兴已经开始,风气渐变,尽管有程度深浅,但人人得而沐浴。史载,维罗齐奥的画坊除了教授各类绘画的手艺,还因为维罗齐奥本人的缘故,在其中教授诸如化学、机械、建筑、医学等在文艺复兴时期正时兴的玩意儿。所以,芬奇的才能在这些训练中得到了真正的发挥。

  画坊对达芬奇的影响深刻的,尽管他后来和老师反目,特别是瞧不起老师的绘画水平,但我们不能否认画坊对芬奇的培养。可以说,一方面,画坊塑造了芬奇作为文艺复兴人物的独特面孔,另一方面,他作为文艺复兴人物的核心不是科学或别的艺术,只有绘画。

  这在《达芬奇笔记》中体现得尤其明显。我们习惯了说芬奇是“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但其实,作为画坊学徒出身的芬奇,和那些大学教师、僧侣出身的文艺复兴者并不相同。我们熟知的文艺复兴人物绝大多数都是靠文字而传世的,他们研究拉丁文、希腊文,在著作中引用古希腊罗马先贤格言,发掘、阅读并伪造古希腊罗马的文献。显然,芬奇不是这类人,他的拉丁文是后来自学的,为此他还自称“文盲”。芬奇甚至对这类书斋里的人文主义者颇不以为然,因为天性和画坊的生涯使他更愿意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事物风景,研究自然的原理。《达芬奇笔记》就是他这种艺术方法的最好写照,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建筑皆是如此。他是靠第一手经验来工作的,《笔记》就是他的经验的集合。而那些钻研古代文献的人文主义者,并不是他效仿的对象

  与之相辅相成的,则是绘画在《笔记》中的核心地位。关于《笔记》往往有两个片面的印象:一个是《笔记》在上个世纪突然风靡全球,翻译成各国文字,中文版都有好几个,似乎《笔记》是一部完整的在当代才被考古出来的古董;另一个则是凡阅读《笔记》的读者,无不对芬奇关于所谓坦克飞机自行车、潜水艇之类“现代”机械的绘图津津乐道,甚至以为芬奇是穿越到古代的未来人。

  其实两者皆不然,《笔记》是各种凌乱文献的总称,从芬奇死后就开始流传,只是到了后来才逐渐成为如今的样子。《笔记》之所以能够流传这么多年,关键不是因为什么机械,而是绘画。芬奇在《笔记》里不仅记录了大量绘画的技巧——这都是他经验的积累,还颇为抽象的谈论了绘画的理论、哲学。这些从他死后就是艺术家们珍视的秘籍宝典。因此,绘画才是《笔记》的核心,其他包括雕塑、建筑都是次要的,至于那些机械,只是因为现代人少见多怪,才屡屡言及,这对了解《笔记》这本书十分片面。《笔记》里芬奇已经明言:绘画不仅高于雕塑,甚至高于数学。当代有学者研究认为,芬奇是要自己撰写画论、工程学之类书籍的,所以才留下海量笔记,可惜“文艺复兴三杰”个个都是拖延症患者,所以芬奇至死都没有写出书来。

  芬奇在文艺复兴史、西方艺术史上的地位至今已经无可撼动,他是一个全面的人。他的科学态度决定了他既能在绘画方面树立地位,有力改变了以往绘画的技巧和理论,把画家从手艺人变成了艺术家;也能使他有意无意的在其他艺术和科学领域有如此丰富的卓异创造。阅读《笔记》,不禁会想起他青少年时期在画坊的岁月。是画坊的教育酝酿了他的品位,催生了《笔记》的内容,而《笔记》的核心是绘画,两者相互印证。这便是《笔记》里我所看到的芬奇。

  《达·芬奇笔记(大开本精装版)》读后感(四):写在达芬奇笔记的边缘

  达芬奇,你以为自己知道他,但是你不过只是知道他的名字而已,又或者,你连他的名字也不知道。西洋书读多了,你会知道大家都管他叫莱昂纳多(Leonardo),就像这本书一样。

  你以为自己知道他,只是因为小学的教科书。他熠熠生辉的形象变成了教科书上黑白的插画。我们知道他是个有名的画家。无论你是从他画蒙娜丽莎知道的,还是从他画蛋知道的,又或者从几只武功高强的乌龟身上知道的,并没什么分别。

  我曾在课堂上玩过一个游戏,写出五个你喜欢的画家名字,我眼见着一个同学磨磨蹭蹭地琢磨出四个名字之后,写上了达·芬奇。我问他,你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写呢?他说达芬奇太出名了,谁都知道……

  记得,在某个美国艺术史学者的研讨班结束后,我问他,我们知道你研究Paul Klee,但他是你最喜欢的画家么?或者你最喜欢的是谁?他说,我喜欢的是从文艺复兴直到新古典主义的具象画家,非要举个例子,那一定是达芬奇或普桑。

  是啊,我们变得不能随便地说我喜欢达·芬奇了,为什么?因为谁都知道他,那个伟大的大师,乡间野里,我们也许记不住拉斐尔,也记不清楚米开朗基罗,但一定知道达·芬奇。

  可你们并不知道为什么要记住这么一个人。

  而对达芬奇感兴趣的人或许是从一本传奇的有关他的密码的书开始的,即便达芬奇的伟大源自一本畅销书的激发是一件颇为令人惆怅的囧事。

  摆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文艺复兴时代的超级巨人,换到现代,他是一个横跨文科、理科、工科的超级天才。我们都知道他画画,但我们并不知道他为了画出最漂亮的人体,为了寻找人与动物的不同而解剖了不下十具尸体,在慢慢长夜中将尸体肢解、剥皮,他的活儿已经精细到“把覆盖在这些血管表面哪怕最细碎的肉屑也剔除干净”,他连难产而死的的母亲都不放过,画下颅骨、肌肉、筋腱、血管、骨架、内脏器官、子宫里蜷缩的胎儿,只是为了获取最真实、全面的知识。

  他设计飞行器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他设计建筑和园林景观这并不奇特,文艺复兴的巨匠们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很多。但他也设计各种加农炮、迫击炮、带盔甲的战车、巨型石弩等战争用具。他只是单纯喜欢用图像建构想象事物的那种感觉,各种工程图纸就像他笔下的人物画一样,不过那些并不会微笑,而是冷冰冰的,随时可以吞噬人类的性命。

  当然了,他的笔记里出现的最多的还是关于绘画的内容,他将眼睛看到的各种各样的人物、山水、花鸟都记录在笔记之中,他分析着透视法和光影,记录下一条又一条最细致的经验。他会告诉你人物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成人比例又与儿童比例不同;他会告诉你球状光源射向一个球状体时,投影的复杂分区;即便讲解透视法,他也绝不只是告诉你它的三个分支,他还会告诉你,视点推移过程,透视法需要注意的细节。他会写下:“清晨的雾霭,上层比下层更浓密”,他也会写下“地平线不是接近于蓝色,而是呈现延误和尘埃的颜色。”

  他大概就是中国古代画论所谓“师法自然”的典型了吧?而这种观点也被记录在他的笔记之中:“古罗马以后,画家们一味彼此模仿,以至于他们的艺术内涵逐渐凋落,一位画家若把他们的作品奉为标准,就只能创作出流俗的作品。但是,如果愿意向自然学习,就可以取得丰硕的成果。”(P38)

  我不会画画,但是《达芬奇的笔记》却让我看到他是如何执着于细节,我们从事写作的人,如果不能去深挖现实中的细节,去追索光和影的纠缠,不能去一遍又一遍地“解剖尸体”,真的能写出伟大的作品么?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看到这里我开始明白为什么一个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美国艺术史学者会更执着于达芬奇或普桑而不是Klee?很简单,如果我们把一个作品拆分,构思、光线、素描、色彩、笔触、布局等等都是我们所追寻的基石,有了这些我们才看到丝绸的光滑与毛皮的柔嫩,我们才能欣赏葡萄的光泽与烛火的昏沉。这些我们都可以称之为“细节”,细节中常常住着魔鬼不是么?细节对于莱昂纳多而言几乎决定了艺术本身:“虽然天性激发你追求这门艺术,但你若想扎实掌握物体形态的知识,就必须从细节入手,第一步在思维和实践中打牢基础,之后才能迈出第二步。不然你只会虚掷光阴,或者大大拖延学习时间。”(P38)

  可是,这一切已结被艺术史封存并束之高阁,如今的我们需要玄虚的东西。

  或者说,当代的艺术家们,眼中只有那些玄虚的、政治的内容,我们不需要像莱昂纳多那样去孜孜以求逼真的细节了,反正他已经记录下他的所有经验,若要创作一幅那样的具象画,我们只要模仿就好,但单纯的模仿将永远无法超越他。所以,我们的时代是观念艺术的时代,是极简主义的时代。

  每到此时,我总是会想起莱昂纳多如果是永存的生命,会对罗森伯格或达米安·赫斯特会报以怎样嘲讽的微笑呢?就算是毕加索,我们都知道他能画出中规中矩的具象艺术,但莱昂纳多同样也会对之报以神秘莫测的微笑吧?原因是,毕加索自己已经不能制作铜版画,而需要绝顶的工匠来帮他,莱昂纳多是不需要的,他在笔记中详细地记录下了他制作金属雕塑所需要的成份比例,他会使用熔炉来铸件,也会打磨铜器。

  但是,莱昂纳多不会谈玄么?未必,他对于画理的追寻似乎早已经进入了哲学的堂奥,超乎技,近乎艺:“黑暗的本质是阴影,发光体的本质是光明。一个隐藏物体,一个显露物体。它们始终与各种物体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但是,阴影是比光明更强大的媒介,因为它能够阻碍并且完全剥夺物体的光明,而光明却不能彻底驱散不透明物体的阴影。”(P78)难道,不能把这一段碎片毫无违和感地塞入海德格尔的著作中么?

  莱昂纳多,就像一个知识的黑洞一般,所有出现在他生命中的知识都必然被他吸收进去,在这种意义上,他已经是一个足以让所有人畏惧的存在。当我读到“阻碍我的不是贪欲或怠惰,而是生命有限。”的时候,我对于他生命的意义已经了然于心,这是一种中国人特有的理解啊:“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难道不是么?

  关于那些历史上的巨人,钱先生不是已经一语道破了么?

  “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

  《达·芬奇笔记(大开本精装版)》读后感(五):《达•芬奇笔记》:所有知识都源于知觉

  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作为一个天才的达芬奇,在他的一生里,竟从未接受过正式的教育。对于自身对正统“科学方法”匮乏的焦虑几乎笼罩了他的一生,但也许正是因为从未有人在他眼前绘出那棵“知识之树”理所应当的轮廓,“感知与尝试”便成了他观察世界的唯一方式。他执着于此,最终成就了令世人惊异的卓越。

  《达•芬奇笔记》对于为数众多的“达•芬奇迷”来说,应当是一本并不陌生“大书”。对于热衷于探寻神秘的人们而言,比起达•芬奇那十余幅已被奉为“传世经典”的画作,他所留下的大量速写、笔记和文章其实更引人瞩目。这些笔记大多杂乱无章,且有约有4000 份之巨。它们便是后人笼统地称做的“达•芬奇笔记”。

  天才总是极端和专注的,只有这样他们才可以远离地面,跃上云端。在达•芬奇的年代,“世界尚且年轻”,许许多多的秘密等待着人们去揭开,但一个天才往往是不属于任何一个时代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他如同井喷般的发现与创造,贯穿了他的一生。他并不依赖于任何既成的经验体系,他自己就是一个世界,他的感知驱动尝试,他绘出的图像勾勒了本初——以及无尽的可能。

  文字其实并不是最优雅的表达,绘画才是——这是达•芬奇所坚信的观点。于是在他的笔记里,我们也可以看到,文字的部分大多是作为解说呈现。他的书写是“镜像”式的,因而往往会被“神秘主义者”当做噱头。但我更倾向于将“镜像”,看做是他对阐释世界的诗化表达——镜子的另一面,是真实,还是仍在镜子之中呢?

  那些如绘画作品般呈现的神秘文字,恰恰将并不优雅的文字泄露的世界的秘密收纳会它原本的所在。这并不意味着,人们永远无缘触及这些真相,而是知觉——绝非阐释,才是人们了解这个世界唯一恰当的方式。

  由于笔记本身散乱,因而其中的篇章,大多是要依赖于第三者的整理,才能有符合普通读者阅读习惯的呈现,因而《达•芬奇笔记》的各个版本之间往往差别很大。这次国家地理图书出品的“大开本精装版”,选择的是美国人H.安娜•苏编排的版本。“大开本”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多图笔记”的原画品质,同时在文字上,编者将达•芬奇“肆意张扬”的灵感,整理成符合大多数读者阅读习惯的“舒适版本”——最大范围地让这个五百年前的天才的思考,得到更广泛的认知。

  归根结底,在今天我们阅读“达•芬奇”,其意义除了“满足崇拜”,还在于人们需要认识到某种颠覆——并没有什么是顺理成章的。一个天才往往是极端的,而实践极端的途径则是无比的专注,但“笃定”却是这一切的起点。在这样一个呼吁“创造力站出来”的年代,人们其实是连站上“起点”的勇气都很缺乏的——你要笃定的是什么呢?你可以用自己的理智与热忱,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吗?

  至于知识,“所有的知识源自于知觉”,它的产生如此,获取亦是如此。从没有什么伟大依赖于道听途说的坐享其成。你要睁开眼,去看这个世界,然后去思考,起身去尝试——就像几个世纪前的达•芬奇那样。

  世界会豁然开朗,在你笃定了自己的信念,并为此而全力以赴之后。

  《达·芬奇笔记(大开本精装版)》读后感(六):达芬奇与《达芬奇笔记》

  在已知的十几幅达芬奇油画里,无一不是暗沉色调的打底,暗的足够暗了,那些神迹一样的用光才会格外温度幽明,而画中人物各自着微妙的神情,那些确切,游走在陈述之外的模糊边界里,又似乎每要闪烁着再出离,那是达芬奇的情绪神态营造手法所长。在其中你可以感知画者在探索玩味过程里的自愉之情。

  但是比起他著名手稿笔记的数量4000份,已完成油画作品虽说极致但又的确数量寥寥。显然他的思路超拔同时代的画家,技巧又极为高超,你不能理解他是个有半途而废臭名之人,他常常不顾合约画了一半就废掉。那我想唯一解释是,还没有等到画完,他的兴趣就燃尽结束掉了。他手下画笔的速度一再跟不上自己迅捷的眼光与头脑,于是就弃用。而手稿的好处是:速度记录。于是可以无处不是聚焦,思维火花噼啪。

  站在他的人生终点回看,绘画只成为他兴趣里的一部分,(虽然他仰仗绘画成名,天才有着天才的早慧,时间没有被浪费掉,20岁已经被画家行会记录在册。)大概是因为在他种类繁多的探讨叙述里,绘画是最容易被大家理解的部分,别的,深一些。而这些费解的部分,出处是他遇到绘画问题的延展,比如肌肉比例规律,用光,透视,天上地下潜在与表象的运动形式。于是本书里被划分这样几个分类:绘画,解剖学,植物学,地理学,物理,天文,建筑和规划,雕塑和锻造,发明等。

  在阅读这些手稿里,可以更贴近他本人的叙事思路。看他在用一个理科生的严谨解析手法,来破题绘画这种看似该归为感性思维的事。(另一位上帝的文艺班理科生当然是巴赫)毕竟“美.理性和艺术”说的是:天然本能里的美需要经历理性修枝的阶段,才拾阶为~艺术。这些手稿为我们展示的则是:观察,示图,推理,法则与技术性评判。

  在这些五百年前的泛黄私人手稿里的写绘,视角纵横广阔,平视俯瞰交替。达芬奇如此高妙与众不同,更像是位来自外星系的,为完成《银河系之地球百科》而来的外派采编员。

  比如他与众不同的“镜像写作方式”,需要举起手稿的反面对着太阳光来读取,“为解决左撇子都会面临的问题—————从左至右的书写时,往往会把未干的墨汁沾到手上。” 他在乐于工作的同时又承认自己的不善言辞,与人交往的兴趣有限,或者多数人达不到与他乐趣交流的程度吧。还有个达芬奇睡眠法,为更多投入工作发明的每工作四个小时睡眠15分钟,这样排下来,一天睡眠时间只1.5个小时就足够。坚定的精力投注技术实践中,于是他在我们已知几乎所有学科皆有杰出建树。

  我的阅读理解折角:

  勤勉的金牛座。

  中古绘画有着优雅至上的原则,那么多观察解剖得来的数据规律为从属。为视觉优雅,可以牺牲还算合理的突兀。现代绘画则是个反向用力,穷尽姿势放弃旧规则,等于同时减退放弃了叙事性。

  风景写生时,关于将玻璃作为重要工具的运用。

  比起绘画,他瞧不起雕塑。

  类神的诗性:弯曲的树枝使得叶子垂向地面,这些叶子被阵阵风吹起而呈水平方向。假如那棵树处于你和来风的方向之间,那些原本朝向你的叶子保持自然状态,而另一侧那些树梢原本指向与你相反的叶子,也被风翻转过来,也指向你。

  他说:肌肉,筋腱,感官和心灵的关系,就像层层效忠的士兵,队长,军官与领主。那此本记录诸多学科的理念,也是这样层层分属效忠于这个类神或说有神性智慧的领主。他在笔记里完成了诸多的自问自答,热情满满,远超那个时代之外。他说:人类的思想通往希望。在河流里,你接触的水是已经流过去的”尾巴“,也是即将流过来的”开头“。时间中的”现在“也是如此。认真度过生命,生命就会长久。

  以上等等。

  75岁过世,这自然是一场以美学为契机的全情奉献。最后,我想他一定是着迷于发现这些规则秩序,但是着迷的原因,不是用来做摹本膜拜的。而是以期进化,变革,打破。一切都是被用作实践自己奔放无俦的想象。

  《达·芬奇笔记(大开本精装版)》读后感(七):达芬奇手稿的最忠实还原

  若不是达·芬奇手稿里也有一些谬误,我必当以为他是神,如今读完《达·芬奇笔记》和《哈默手稿》,仍然相信,列奥纳多·达·芬奇就算不是神也绝非凡人。《哈默手稿》前言即说“在人类历史上,总有一些天才让后人为之仰望,但达·芬奇不是,达·芬奇只是让人为之绝望……文艺复兴时期的众杰就是复活了的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达·芬奇则是文艺复兴‘三杰’之首。”

  他是终身的彻头彻尾的素食主义者,他甚至为此收藏了一本素食食谱。在《经典素食名人厨房》里,作者描述达·芬奇“在那个宫廷画家还得谄媚逢迎的时代,达·芬奇执拗顽强地坚持自己的信念,尽管御厨奢侈的宰杀牲畜,但他却宁愿以面包、新鲜水果或鹰嘴豆汤、杏仁奶炖豌豆这类菜肴作餐点,或干脆吃生菜沙拉。”这在15世纪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放到现在21世纪也很可贵啊!!)

  他左右手都能写字作画,其手稿全部为意大利文的反书,即镜像文字。通俗说,你要想破解达·芬奇手稿,你首先要有面镜子,然后,看镜子里的意大利文……

  值得一提的是,上周分享书单时,提到的钱锺书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而今在达·芬奇的手稿里也看到了类似的内容,达·芬奇写道:“请始终随身携带一个小笔记本……大脑不可能把它们全部记住,保留这些速写,并把它们当作你的导向和老师。”故而达·芬奇的手稿是图文并茂的,除了记录自己的想法、推断、理论,还画有大量草图。内容涵盖天文、地理、水利、军事、建筑、城市规划、解剖、雕塑、绘画、锻造、数学、物理、发明、箴言、哲理……

  我在做大学生科创宣讲时常常跟学生说,要创造发明先要有灵感,灵感哪里来?“长期积累,偶尔得知”。像达·芬奇这样积累如此广泛而深刻的知识,发明于他真是轻而易举。

  个人在阅读过程中,偏爱《哈默手稿》,因为它不仅还原了达·芬奇原稿,且在保留原稿草图的基础上,做了镜像的中文翻译的重现,且分章节附上了大英图书馆对相关内容的背景说明。

  但可惜的是,《哈默手稿》仅仅是达·芬奇一生积累的5000多页手稿中的72页内容(因较之于5000多页纷乱复杂、模糊不清的手稿,这其中的72页是连续的且较清晰的,故而编撰成书)。

  《达·芬奇笔记》的优点是集中的手稿相对较多,达300多幅,他的很多警世名言可以在这本书里读到;缺点是为了保留原貌,没有更多的后人的文字说明。但毕竟现代人不太可能像达·芬奇那样,在各个领域都有涉猎,对自己不熟悉的领域难免不能理解,也难辨达·芬奇所言之对错。当然,达·芬奇本人也交给了我们辨别真理的最好办法:“如果你不懂这些法则,你最好师从自然。”

  万物真理蕴于自然,效法天地,天人合一,方得智慧。

  科(bai)普(du)一下:

  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

  哈默手稿:传说中的“惯例”,根据所有人权利命名,达芬奇手稿于20世纪初被美国商业巨头哈默收购,故名《哈默手稿》。

  《达·芬奇笔记(大开本精装版)》读后感(八):巨人中的巨人

  时代的荣光往往通过杰出人物体现出来。作为“文艺复兴三杰”之一,列奥纳多•达•芬奇无疑是其中的典范。恩格斯评价他是“巨人中的巨人”。

  1651年,法国出版商杜弗里森整理了达•芬奇的笔记手稿,汇编成《达•芬奇笔记》,该书立即引起轰动,至今重版无数次。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此次推出的版本,由美国艺术评论家H•安娜•苏编著,这是国内唯一的大开本精装版,成为《达•芬奇笔记》众多版本中珍藏优选。

  本书收录了达•芬奇的许多名画草稿。比如《最后的晚餐》,铅笔速写、人物比例、初稿上色,几幅图片的下角都配有文字,展现了达•芬奇的构图设想:“一个人正在饮酒,把杯子放回原处,转头对着讲话的人。一个人……”每一个人物都有极其到位的临摹,肢体语言形象、表情神态生动,或紧张、或压抑、或愤怒、或坦然,图像的故事取材于《圣经》,但编排完全是达•芬奇自己的创新,他按照自己的方式安排人物形象,创造出了作品内涵的动态的多角关系,却又保持着各自微妙的平衡,同时他把明暗透视法发挥到如此极致的地步,使他们的个性在朦胧的背景中呼之欲出。

  放大的人物头像的周围,零落散布着许多数学计算式。达•芬奇精研过人体解剖学。本书有专门章节列举了相关数据,以及许多幅细致的解剖图:“人体有11种组织”;“直线am与直线hf相交的地方是颅骨的轴心,位于头部的1/3处”;“n是颈部的一根椎骨,它连接三块肌肉的起始端”……达•芬奇蔑视教会的权威,偷偷研究人和动物的尸体,他唯一信赖的是经验性真理和亲眼看到的东西。他所有努力的成果在那时候常被看作仅仅是令人难以捉摸的微不足道的东西,先驱者必然是孤独的,我们现在之所以能更好地理解他,因为我们从他的笔记中看到了他博大精深的思想。达•芬奇“任性”地把他的求知欲和雕塑家、建筑师、工程师、科学家以及画家的技能结合在了一起。笔记真实地记录了他对人类社会和科学世界毕生的探索。

  很难相信世上会有天才。达•芬奇的天才之名却当之无愧。达•芬奇对科学的研究初衷或许起始于为艺术服务,或许他有点完美主义,或许他性格偏执,或许他想要向别人指出艺术和科学的亲密关系。他致力于光的性质与法则、色彩、阴影和透视画法的研究,后来他研究动物和植物,人体的黄金比例,以及通过它们的外部取得内部结构和生命机能的知识,再后来他花大量时间进行无休无止的数学计算,解答几何题目,研制飞机,调配各种颜料,以及做各种有关建筑材料的试验。这样那样,这些那些,汇聚成了汹涌奔腾的探索本能,达•芬奇的调查研究实际上已经扩展到了自然科学的许多分支,强烈的的求知欲令他走过的每一条道路不断开裂,分解成无数的幽径曲巷,吸引他前往每一处未知的去处。每一件事情他都做得这么好!达•芬奇以他的卓越成就告诉我们,世界可以有那么多的可能性,未来可以有那么多的可能性。

  本书收录的大卫像草稿,是达•芬奇对米开朗琪罗作品的描摹。达•芬奇用墨汁重重地涂抹大卫的鼠蹊部位,就像中世纪教会用无花果叶羞耻地将性器官遮掩起来一样。据说达•芬奇的这种做法是出于对米开朗琪罗的嫉妒。1504年,佛罗伦萨市政大厅,达•芬奇与比他小23岁的的米开朗琪罗,依照佛罗伦萨悠久的文化传统,公开进行同场竞图,分别作了《安吉利之战》与《卡西纳之战》巨幅壁画。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场巅峰对决,两人迥然不同的创作理念在这次比赛中表露无遗,并长期影响了此后的欧洲艺术发展。达•芬奇笔记之中流露的不耐与焦躁,对大卫像重重叠叠的反复临摹与涂改,是好奇、钻研或困惑、挣扎,或者其他? 达•芬奇的真正想法,我们已经无从知晓,其中隐藏的人性的矛盾依旧令人唏嘘。

  感谢这样的狭路相逢。当伟大与伟大邂逅,思想与思想对撞,造就的是一个时代最亮丽的色彩。翻读大师笔记,遥想群星闪耀: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提香、波提切利……逝去的大师时代,似近犹远,似远犹近。

  主要方向:历史、人文、社科、财经、科普、教育类书籍。喜爱具有知识深度、逻辑严谨、思维周密的书籍。出版社新书约评、报刊编辑约稿,请联系我。

  《达·芬奇笔记(大开本精装版)》读后感(九):旷世天才的笔记本

  拿到书,我只想说这本书虽然贵点但真是太值了,满满一整本书都是达芬奇的笔记,满满一整本素描外加图旁边的注释,大大的开本,看起来不要太过瘾,颇有一种偷偷掌握了很多秘密知识的感觉。多年前,看过厚厚的《达芬奇传》,那本书足足50万字,断断续续看了近一年才看完,那本书很不错,就是字太多,图不够,而手中的《达芬奇笔记》三百多页全是图加解释,两本书合在一起,终于觉得我的达芬奇世界完美了。

  C有一套著名的纪录片《素描的秘密》,一开始就是讲达芬奇,讲五百多年后外科医生依然用达芬奇的素描来做心脏手术参考,对于心脏外科医生来说,甚至还有一种“达芬奇切割法”,就是利用达芬奇几幅关于心脏的素描得出来的科学方法,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达芬奇的素描绘画不仅仅是具有美学上的意义,也有科学发现上的重大意义。

  大家都知道达芬奇是个天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虽然是作为画家广为人知,但他的好奇心太盛,根本不止于此。他画了很多植物的图谱,例如几幅百合花的素描虽然是为了画《岩间圣母》做准备,但画得栩栩生动,既详细又清楚,某种程度上他几乎算得上是半个植物学家。达芬奇所在时代很动荡,他为米兰公爵服务,设计了很多战争机器,BBC甚至有一部纪录片专门用他设计的图纸去还原了那部类似现代坦克的机器,所以他是名副其实的工程设计师。

  达芬奇素描里最著名的人体比例图就是维特鲁威人了,《达芬奇密码》里老馆长就是用这幅画中承载的那些神奇密码来给兰登教授悄悄诉说秘密的,看到厚厚开本里那一页维特鲁威人时,好激动,研究半天。我个人觉得这本书最适合想了解达芬奇思想的人(达芬奇真是很奇怪啊,笔记里所有图里的字都是反着写的,用镜子照才能看出来正确的顺序吧),也很适合想画素描的人临摹,素描图都很清晰,比看电脑下载的图片好多了,达芬奇的素描在绘画史是最出名的,其他素描也很好的画家有伦勃朗、荷尔拜因和丢勒,有空都可以找来看看。

  《达·芬奇笔记(大开本精装版)》读后感(十):一个默默在夜里解剖尸体的人

  和机械发明相比,更让我惊讶的是,他对人体的理解与实验,他对人体与世界对应关系的思考。

  文艺复兴时期,人被认为是整个大宇宙中的微缩宇宙,人与世界平行对应。

  达芬奇迷恋这种对应关系,他对人和宇宙的结构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研究。

  为此,他默默解剖了十多具尸体,还进行切片分析。

  这种做法当时很少人能接受。因为在夜里解剖尸体,他还被认为有渎神之罪,并被怀疑实践黑魔法而被驱逐出圣灵医院。

  然而达芬奇是这样说的:

  “尽管人类的巧智能够创造各种各样的发明,自然创造的各种事务更美丽、更简单、更实用。自然创造的东西没有一样存在缺陷,没有一样多余累赘,而她为动物创造那些适于运动的肢体达到了如此精妙的平衡。”

  ”你也许认为观察解剖学家进行实际解剖工作,胜过观察这些图画(达芬奇画的人体解剖图)。假如你只用一具尸体就能观察这些图画向你展示的所有细节,那你说的不错。但是,即便你再聪明,从一具尸体的解剖中能够看到并学到的不过是少数几根血管。而我为了获取关于这些血管真实、全面的知识,已经解剖了不下10具尸体,把其他器官全部去掉,把覆盖在这些血管表面哪怕最细碎的肉屑也剔除干净,并防止这些血管流血(毛细血管不可见的出血除外)。因为一具尸体的可利用时间不会特别长,所以我必须用好几具尸体循序渐进地进行研究,直至我最终掌握这方面的完整知识。为了明确可能存在的差异,我把整个研究过程重复了两遍。“

  ”即使你对这种研究感兴趣,也可能因为恶心而止步。即使这一点也不能阻止你,在漫漫长夜里与那些尸体相伴也让人担惊受怕。它们被肢解、剥皮,看上去诡异可怖。这样也吓不倒你的话,或许因为缺少展示人体的绘画技巧,你的画还是难以让人满意。又或者,即使你掌握了绘画技巧,却可能没有与透视知识相结合。做到这一步,你可能不懂几何学的证明方法,或者肌肉力量和强度的计算方法。你可能还缺乏耐心,缺乏毅力。至于这些方面在我身上是否能得到体现,我撰写的120部著作应该不证自明,阻碍我的不是贪欲或怠惰,而是生命有限。”

  ————————————————————

  他说:

  “我想要创造奇迹,也许,与其他生活较为稳定的人或者那些盘算着一夜暴富的人相比,我拥有的东西更少。我可能会长时间生活在贫困交加之中,所有追求永恒的人都会遭遇这种情形,就像那些想炼出金银的炼金术士,想让死水流动不止的工程师,还有超级白痴的巫师和魔法师。”

  亲爱的达芬奇先生,您已经做到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