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的读后感10篇

2017-12-18 20:2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的读后感10篇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是一本由[法] 让-雅克·卢梭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16开图书,本书定价:19.00元,页数:21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读后感(一):人类才是造成自身深重苦难的根源

  《论不平等》是要从社会人身上找出属于自然状态的本性的一种尝试。这个“孤独野蛮人”并不是真是存在的,这只是一个虚构,其作用犹如柏拉图式的幻想,让人通过想象来领会真理。自然状态是一条准则,可以根据它“对我们目前的状态作出适当的评价”。但卢梭十分明确地断言,重返大自然是不可能的,这种自然状态,“只是一种不再存在,也许根本就没有存在过,或者将来也不会存在的状态”。那么接下来就是探讨现代应当如何,以及怎样做到的问题了。这就是《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的主题了。

  天然的不平等在自然状态下还没有造成严重的影响;而现在,不平等开始产生不平等了。不仅天然的不平等成为必要,而且人为的不平等也已成为必要。文明每前进一步,不平等也同时前进一步。“人人生而平等”在自然状态下是存在的,但自从进入“新自然状态”或社会状态后,自然所赋予的平等就不存在了。在这种新状态下的一切个人都是平等的,恰恰因为他们什么都不是。对处于奴役状态下的人说平等是一种虚幻,他们已经完全习惯了不平等的奴役状态。就像自由一样,只有拥有它的人才能体会到它的价值一旦失去它,对它的感受也就不存在。奴隶是没有资格谈论自由的。“自然的不平等就这样随着措施的不平等一切渐渐显露出来。人与人的差异由于所处环境不同而增大,变得更加明显,效应也更加持久,并开始以相应的程度影响个人的命运。”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读后感(二):回到未来

  卢梭是一个厉害的思想家,他的书写的一贯条理不紊,思路清晰,这毫无疑问。说他的著作是精神错乱的结晶那无非是胡扯。卢梭更是一个善于想象的人,他构建出来的体系十分出人意料,且通过他的这般想象构建出来的体系并不同于维特根斯坦或者康德那样的哲学家所做的那样。他构建出的人类社会样式更加随和,更加立竿见影的产生着实效。朱学勤在八十年代一本《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中便把法国大革命和罗伯斯庇尔的行动以及之后一系列倒霉的革命行为全都归咎在了卢梭的思想上。

  卢梭构建的世界里,自然状态下的人是没有理性没有感情没有家庭和社会的,于是他们也是最值得我们向往的,因为正是有了那些东西之后人们才有了糟糕的虚荣心、自尊心和随之而来的各种坏事儿。比起霍布斯对于自然人的设想,卢梭的设想自然更能让我心安。但是作为想象家,卢梭做的并不彻底,他一口否认了要回到过去那种自然状态的可能性。如果是我的话,我会竭力的去论证和策划回到原始状态的步骤。这也表明了,我真的从来想不出什么可行的事儿。

  我曾经试过构建一个完整的形而上学世界,但是不大成功。但是对于构建一个政治社会,我还是有些微成形的体系的。甚至,狂躁的不停想象把它实现的盛况。然而在我设想的世界里总有一些小的漏洞我想不出填补的办法。一如,在我那个近似共产主义的村镇型社会里面,如果有人强奸了别人该怎么办。当然我希望这样的情况不会发生,但是我还不太能控制它们,因为它们在未来。

  按照波普尔批评马克思的思路,他把我们这群从事这种想象的人统统成为乌托邦工程师。他认为我们这么做是犯了历史主义的大错误,想按照自己总结出的历史规律去想象出未来,并且我们可恶之极。这在情理上是说不通的,因为强制我们这些大脑不去编造一个美好的未来,而只能停留在不堪入目的现在,这实在太不人道。

  我以为,乌托邦工程师总归都是好心眼儿,他们至少设计的都是一个美妙的未来并且愿意让人们愉快的生活于此。但是正像波普尔所预见的那样,这样的乌托邦蓝图如果落实成革命行动,那么世界可能真的是遭殃了。不管是红色中国还是红色高棉。二十世纪就是这样一个乌托邦接一个乌托邦的实验和垮台。我曾经强烈的支持这些乌托邦。但是大多数的人早就看不下去了。于是出现了二十世纪的众多反乌托邦小说,它们构建了一些更耸人听闻的世界,最可爱的就是恰佩克的《鲵鱼之乱》里那个鲵鱼准备淹掉中国的世界了。这些世界不再是乌托邦世界那样让人全神向往,而是让人毛骨悚然。

  跟上述这些红色世界或者反乌托邦世界比起来,卢梭的世界显得十分的随和且正经。然而,大多数人好想更喜欢一步一步顺其自然的走向一个平和的未来,而不是这样在一个未来蓝图的指引下狂飙突进,只有少数狂热分子除外。

  但是我以为,想象家们的那些乌托邦是必要的。起码在小范围里做一做乌托邦的实验是必要的,如若哪一个实验成功了,那岂不大快人心。六七十年代那些美国西部的嬉皮士村庄,人们种一些粮食,哺乳着不知道生理上属于谁的孩子,光着屁股演演戏剧,吃完大锅儿晚饭等天黑,这是最接近我的设想的乌托邦了。我曾经非常严肃的策划过在中国的西部戈壁,某个google earth探测不到且国家机器无暇顾及的地方也搞一个乌托邦小村子,并且为之赋诗一首。不可操作性已经铺天盖地的被告诉我了,但是我还是有信心的。

  回想一下便能看清,不管是卢梭,莫尔,圣西门,马克思还是红 色中国,各个乌托邦工程师脑子里的乌托邦都有不少成分的复古倾向。但是这种复古并不是靠着时间机器回到地球历史中的原始时代,而是靠着人们超凡的意志力和动手能力去回到一个包含过去意味的未来。对于我来说,这极具魅力,每天脑子里都琢磨着,怎么才能回到未来。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读后感(三):魅惑者与去魅者共同体的卢梭之一: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魅惑者——卢梭】 读本科时,课堂教学流行过“学生自主教学”的模式,也就是教师作为指导者,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没错,就是学生在课上为老师以及全班同学做presentation的教学过程。当时在上《外国教育史》的时候,我阴差阳错地主动选择了介绍让·雅克·卢梭的教育思想的那部分内容。 我依然记得在准备presentation的过程中的感受:那是第一次了解到了关于卢梭的生平。你想的没错,我指的就是那个“私生活放荡不羁”的卢梭,就是那个看上去是不是有恋母情节、老做贵妇情人的卢梭,就是在垂老之时与同居了25年的女仆身份的黛莱丝·瓦瑟结婚的卢梭,就是那个在结婚之前与黛莱丝·瓦瑟生了五个孩子,但全部送去孤儿院了的卢梭! 当时我真的被卢梭的低劣的私德震惊了!教科书的字里行间越是鼓吹他的教育思想多么多么地伟大(况且那时候脑子里的教育家只有孔子、卢梭、杜威吧),在我眼里就衬托得他的私德多么多么地卑劣。 就这样,从此,我对卢梭的所有认识都戴上了“卢梭你是个伪君子”的有色眼镜。 但是卢梭的思想实在太伟大了,又常常让我觉得:难道卢梭真的是个“人前狂宣自己的天才教育思想,人后却不动声色地扔掉自己五个孩子”的人渣吗?我时常产生这样的期望:我希望有一天突然有一本书告诉我——卢梭不是浪荡人,他是个言行一致的人,他的私德对得起他的思想才华。 我一直期待着,有人能为卢梭私德翻案。 卢梭(1712-1778) 【去魅者——卢梭】 以至于后来,我拿起一本介绍西方思想的书,我就先翻翻关于卢梭的章节。很多书只是介绍他的思想,并不谈他的私人生活。但是我也找到了试图为卢梭私德翻案的一些内容。比如,有位研究者说,在18世纪的法国,其实“把孩子送到孤儿院”是当时社会的一种社会流行风俗。看到这个说法时,我很震惊也很窃喜,因为作者信誓旦旦,同时还列举了同时代一些抛弃孩子的思想家做例子。 今天下午我在图书馆查一个台湾研究者写的《教育哲学》的时候,他竟然也对卢梭为什么丢弃自己的孩子做出了一点解释,用的是“家境贫困实在无力抚养,只好放在福利院”的说法,但是这位台湾研究者一入手写卢梭的口吻就是一种赞赏的语调,所以对这个“经济拮据”的理由,可信度并不高。但是不能否认,那时候的卢梭确实生活潦倒,学术上很失意,这也不是没有可能。但是从普通人角度、从普通生活角度,贫困绝不是丢弃孩子的借口。 就这样的两个理由,我暂时相信了卢梭的奇怪的无奈。我竭力还原一个“私德”与“公德”相匹配的卢梭。他是一个去魅者。 《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 为卢梭1753年应法国第戎科学院的征文而撰写的论文,出版于1755年。在书中,卢梭阐发了自身的政治哲学,为《社会契约论》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一、至日内瓦共和国 敲黑板,划重点:名言来了! “我愿意出生在这样一个国家,其统治者与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唯有这样,国家机器才能始终为共同的福祉运转。 我愿意自由地生,也自由地死。 我希望国家之中无人自称能凌驾于法律之上,国外也无人能强迫已过屈从于任何权威。”(P52) 二、本论 “我认为人类存在着两种不平等:一种我称之为生理上的不平等,因为他是由自然造成的;另一种我称之为伦理或政治上的不平等,因为它取决于一种斜月,并且这种协约是由人们的同意确立的,或者起码是人们许可的,而这种协约是由某些人专门享受且往往有损于他人的各种特权(比如别他人更富有、更高贵、更有权势、或者要求他人服从于他们)组成的。”(P69、P77、P80、P84、P88) 本文要谈的究竟是什么呢? 这就是,确定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权利接替暴力、本性服从法律这样的事情是在什么时候发生的;并说明强者决心帮助弱者、人民决心以真正的幸福去换取虚幻的安宁这样的事情,又究竟缘哪些奇迹而来? 第一部分 卢梭本人思想中有一个关键概念:怜悯心。 “此外,人类还有一个本性霍布斯没有发现。大自然将这种本性赋予人,使他能够在一定场合”(P94),“由于本能地不愿看到同类受难,从而抑制他的狂热的自尊心。”(P95)“这是纯天然的情感,是不用思考就有的感情。这就是天生怜悯心的力量,是最堕落的品行都难于摧垮的力量。”(P96) 在这里,卢梭用一个注解解释了自爱心与自尊心,其实也是对霍布斯(在《论公民》中,霍布斯认为“大自然赋予每个人对一切东西的权利”,但是霍布斯由此就得出了“永不休止的”战争状态的结论,霍布斯认为人的骄傲情绪导致了自然状态下发生的战争)观点的驳斥,他认为,处在自然状态的人的欲望超不出他的需要。卢梭在注解十五中说:(P171)不应把自尊心和自爱心混为一谈,这两种情感在本质上和产生的效果上都有很大的差别。自爱心是一种本能的意识,驱使每个动物去关心自我保护。而在人身上,这种意识受到理性控制,并受怜悯的节制,产生人道和美德。自尊心是一种相对的人为的意识,产生于社会。这种意识驱使每个社会个体把自己看得比其他一切人都重要,驱使人们去损人利己,而它也是荣誉感额真正来源。明白了这一点之后,我还要说,在人类的原始状态下,在真正的自然状态下,自尊意识是不存在的。因为每个人都把自己看成是唯一观察他自己的人,是对他关心的这个世界上的唯一存在,是他自己攻击的唯一评价人。他的头脑中不可能产生自尊意识,因为这种意识是由比较产生的,而它尚不能够进行这种比较。 (在这里,卢梭认为自然人是认为自己作为一个唯一的独立体存在的,而自尊这种感受首先是在社会中产生的,是一种相对的人为意识,也是在比较中产生的,这种意识驱使每个社会个体把自己看得比其他一切人都重要,驱使人去损人利己,这也是荣誉感的真正来源。所以自然人的自尊感受尚未产生,更不可能有比较的存在。) 总之,每个人都几乎只把同类当成另一种动物,可能会从弱者手中抢夺猎物,或者把自己的让于强者,但是他只把这种抢夺行为当成合乎情理的事情,没有一点傲慢或怨恨的情绪,而且除了事情结局的好坏引起的喜悦痛苦外,没有别的情感。 P95怜悯先于思考而存在的理论,在卢梭的思想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卢梭认为人类的道德是从怜悯心中产生的,P97“如果大度、宽厚、仁慈不正是对弱者、对罪人或整个人类的怜悯,那么又是什么呢?如果理解不错的话,甚至亲切、友谊也不过是怜悯再具体对象上的表现,因为希望某人不受苦与希望他幸福,难道不是一回事吗?即使同情确实不过是驱使我们为受苦人设身处地照相的一种情感,是一种在野蛮人身上表现得朦胧而强烈,而在文明人身上表现得成熟但微弱的意识,这种看法如果不是对我所说的论点的真实性更有力的支持,还有什么其他意义吗?” 卢梭认为理性使人产生自尊心,思维又使之增强,是理性使人多考虑自我,也是理性使人远离烦扰折磨他的一切。 P98“于是可以肯定,怜悯是人的一种天生的情感,能克制个人身上强烈的自爱情绪,促进全人类的相互保护。” “自然状态下的人,与其说是邪恶的,不如说是野性的。” 怜悯理论是卢梭用来说明人民的卓越品质的一种独创的解释。为了驳斥霍布斯的自然人任凭其情感支配这种说法,法学家们(如普芬道夫)阐明,即使在自然状态下,理性本身也具有足够的力量来克服情感。卢梭和狄德罗一样相信情感的力量,抛弃了这种唯理论的观点,同时把精神生活建立在他认为更大众化的情感要素上。他确实不像笛卡尔那样,认为理性是世界上天赋条件最好的东西,而是认为人一般是富有同情心的生灵。人的精神生活就是建立在这种同情心商。但理性的出现反过来丰富了精神生活,并培养了社会美德。 P101卢梭在讨论了人类的爱情、情欲之后得出这样的结论:野蛮人在丛林中漂泊游荡,没有技艺,没有栖所,与人无争也不与人交际,既不需要别人帮助,也无害人之念,甚至可能从未能够对人进行辨认。他们没有什么情感,并且自给自足,只具有与其状态相应的意识和智力。他只感到实际的需要,只留心他认为必须注意的东西。他的悟性也只是发展到了有点自负的程度。如果偶然有所发现,他也不能P102与别人交流感想,因为他连自己的孩子都不认识。即使有所发明,那也将与其发明者一同消亡。没有教育,也没有进步。一代一代毫无进展地繁衍下去。每代的出发点都相同,那混沌初开的蒙昧时代不知过了多少世纪,人类已经老了,而人依旧是个稚童。 我之所以要用这么长的篇幅来详细描述这种假象的原始状态,是因为我要消除年代久远的谬误和根深蒂固的偏见。我认为必须挖到根源,并且用一幅自然状态的真实图画来表明,在这种状态下,即使是自然的不平等,也远没有现代学者们所说的那样真实,那样有影响。 接着,卢梭认为,曾经认为是自然使人们之间产生差别,其实不过是社会中人所采取的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产物罢了,并不是自然的缘故。 “在使人们各个相异的差别中,有许多曾被认为是自然产生的差别,不过是社会中的人所采取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产物。” “如果把社会状态下不同地位的人所受的教育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差异,鱼翅的事物相同、生活方式相同、做的事情也相同的动物班的原始生活的简朴和单调比较一下,我们就能看出,自然状态下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比社会状态下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必定要小得多,认为的不平等必定会使自然的不平等大大加深。” “人人都一无所有,相互之间能建立什么从属关系?” “每个人相比都能看出,只有当人们相互依赖,即人们的相互需要把他们联系在一起时,才能形成奴役关系。不先让一个人落入离了别人不能生活的处境,就不可能使他沦为奴隶。而在自然状态下就不存在这种处境,因为在这种状态下,人人都不受束缚,最严酷的法律也是一纸空文。” 在【第一部分】中,卢梭的主要观点就是在自然状态下,人是没有任何社会活动的,他几乎察觉不出来不平等现象存在,也几乎感受不到它的影响。 下一步卢梭就要揭示不平等的起源及其在人类思想不断发展中的演变过程。卢梭指出P103-104“完善化能力、社会美德以及自然人的其他潜在能力,根本不会自发产生,而是需要许多可能从未有过的外界原因的偶然协同作用才会产生,如果没有这些协同作用,他可能永久地停留在原始状态。” “下一步就是考虑和比照各种偶然事件,这些偶然事件在使人类堕落的同时,又使人的理性臻于完善,在使人变成爱交际的同时,又使他变坏,最终把那个遥远时代的人和世界变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副模样。” 我的问题:这里就产生了一些问题了,这些“偶然是怎么产生的?这些偶然真的能使人变成爱交际的社会人吗?人们成为社会人只是因为偶然事件吗?” 卢梭在他的《论语言的起源》中第9、10章中说得更明确:人口不断增长,在贫瘠地区出生的人迁徙到富饶的地区,与已经在那里定居的人融合;此外,“人的聚集群居很大程度上是自然灾害的结果,如局部洪水、海水泛滥、火山喷发、大地震、雷击引起的森林大火,所有这些灾害都必定会使居住在某地的野蛮人恐惧而逃散,然后都必定聚集起来,一起补救共同的损失。有关地面灾难的传说在古代发生非常频繁,这表明上帝在采用哪种方式迫使人类相互接近。” 所有这些外部发生的意外事件都不饿能够使我们了解孤独的野蛮人是怎样习惯于群居生活的,因此这段文字并没有说服力。卢梭其实也想略过这个实在无法解决的问题。 第二部分 在这一部分卢梭就要揭示不平等的起源及其在人类思想不断发展中的演变过程。 P106谁第一个圈出一块土地,大言不惭地说“这是我的”,并且找到了一些傻乎乎的人竟相信了他的话,谁就是文明社会的真正奠基人。 (在波舒哀的著作《圣弗朗索瓦·达西兹的颂词》中也发现了类似的思想:“如果我们愿意追溯到事物的起源,也许会发现,他们(穷人们)对你们所拥有的财产的权利不比你们小。大自然,或者更确切地用基督教的话来说——上帝,人类的共同之父,一开始就让他的子民拥有对维持生命所需的一切东西的平等权利。在自然中,我们中的任何人都不能自诩高人一等;但是人的漫无止境的贪欲使得人类这种美好的博爱不能长存于世间,于是分配和财产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所有的争端和诉讼均由此而来,从而也就产生了‘你的’、‘我的’这些冷酷的词语······”) 卢梭认为要从久远的从前开始回溯,尽力本着一种观点,以最自然的顺序把一系列缓慢发生的事件和知识连接起来。 1.第一步:遇到困难开始自我保护,确保生存 卢梭从人的存在意识开始,人首先要做的是自我保护。因为遇到困难了,他要脱离动物状态生存下去。 P107人的第一个意识是他的存在意识。他所关心的首要事情是自我保护。人类最初的原始状态就是过着纯感觉的动物般的生活,几乎不去利用大自然赋予的资质,也根本不想向大自然索取什么东西。但是人不久就遇到了困难,必须学会克服它们。 2.第二步:人们开始相互交往、相互关注 随着人口的增长,人要关心的事情越来越多。由于意识而发展出了新知识,增强了人相对其他动物的优势,进而产生了新的知识。 人对其他动物的经常关注,以及人们彼此间的经常相互关注,必定自然而然地在人的头脑中产生有关某些关系的认识。我们用大小强弱快慢勇敢胆小以及其他一些类似的概念来表达这些关系,这些关系最终在人的头脑中引起某种思考,或者说得更精确写,产生一种无意识的审慎,向人指示他最必要的安全措施。 P108 由这种发展过程产生的新知识,增强了人相对于其他动物的优势,并使他认识到这种优势。 尽管在那时人的同类对于他还不像现在我们的同类对于我们这样重要,尽管他与同类的交往几乎不比他与其他动物的交往多,但是他并没有对他们漠然以待。 3.第三步:野人开始追求自己的幸福 卢梭认为,人是根据经验知道追求幸福是人的行为的唯一动机。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他们为了共同的利益而相互依赖,在利益冲突中又相互提防,因此慢慢就有了相互帮助的概念,但也就是为了眼前的利益,还没有远见这回事情。 (这一观点和霍布斯的很相似,但与法学家们差别很大。霍布斯认为,自然状态下人完全听凭情感的支配,而法学家如普芬道夫则认为理性能够控制情感。但卢梭也指责霍布斯把根源于社会的情感归因于自然状态。)于是他发现他能够认识到,在少数情况下,为了共同的利益,他不得不依赖同类的帮助;而在更罕见的情况下,由于利益冲突,他又不得不提防他的同类。人就是这样不知不觉地获得了有关相互义务以及履行这种义务的好处的粗略概念;但也只能是就眼前显见的利益而言,更别说去操心遥远的未来了。 4.第四步P110:家庭的形成和语言的发展 卢梭用自己的推理就得出人类的进化先慢后快,人脑越来越开化,人的本领也越来越完善。在第四步中,卢梭认为由于人发现了一些石头可以作为工具,因此就迎来了第一次变革的时代。在这场变革中,最重要是区分出来了强者和弱者,进而确立了家庭、产生了私有财产,由此产生了纠纷和斗殴。 丈夫妻子、家庭成员同住一间房子也就发展出来了人的情感。“自由和相互依恋之情是其唯一的纽带。”因此,这种小社会组织得更加紧密。 在这种新的状态下,人们有了“生活”,有了“悠闲”,同时也给自己套上了第一副枷锁,也为子孙后代播下了不幸的种子。这副枷锁其实就是让生活成为了一种必要:有的时候没有太多舒适感,但是失去的话会造成很大的困扰。 这一时期还有一个重大的进步:家庭中语言的发展。 5.第五步P111:形成群落、族群,引入了道德观念,这里卢梭认为存在一个黄金时代:就是在社会刚刚产生的时候,人们是最幸福最安定的。 由于自然灾害而被迫聚集起来,以及更可能形成一种共同的语言。 随着人的观念和情感相继产生,随着心脑并用,人们越来越变得容易相互接近了,交往也变得广泛,于是人群中最美丽的、最强壮的人,也就凸显出来了。这就是卢梭认为的最初的不平等的出现。 P112“这就向不平等迈出了第一步,同时也是向堕落迈出了第一步。” 由此也产生了虚荣心,产生了鄙视,产生了羞耻心和仰慕之情,由此也产生了幸福的毒素。自尊心也开始出现。 卢梭认为处于原始状态的人是最温和的。但是当大自然使人处于一种中间状态,使人既不像野兽那样愚蠢,又没有文明人那种有害的聪明时,人由于受本能和理性的双重限制,只提防着不受他人伤害,因此受到天然的怜悯心的制约,不去伤害他人。 但是此时也引入了道德观念。 在这个时期,卢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就是P113“尽管人们变得不太有耐心,天然的怜悯也已经发生了某种变化,但由于人的能力发育在这一时期处于原始状态的麻木不仁与自尊心激发的正中间,因此应当是最幸福最安定的时期。在这一点上我们越深入思考,就越能发现,这种状态最不易引发革命,是最适合于人类的状态。” 在这里其实就是卢梭表达了他最重要的观点:就是他认为只有在自然状态中人才是最幸福的事不正确的,而是只在刚刚诞生的社会才是真正的黄金时代。卢梭以后的确也强化了他的论断,就是:这个理论重要远离是自然使人幸福和善良,而社会使人堕落和不幸。 P114表面上看,这个时代里,是世界的真正青年时代,以后所有的进步看作是人类个体的日臻完善,实际上却是整个人类的日趋堕落。 5.第五步:也是第五个阶段:这时候发生了私有的争夺,也就是基于经济和财产的原因,使得社会发生了进一步的堕落 其实,在这里卢梭就认识到了只有经济的原因,才能解释社会的压迫,政治暴力并非首要的原因。 P114但是社会的发展远远没有那么简单,在一个人获得了别人的帮助之后,也就是在别人帮助的副产品上,他享受了两个人劳动的利益和好处,因此这就使他感觉到了拥有一些其他财产的好处。如此平等就消失了,财产就产生了,劳动就变得必不可少,就会发生了对于私有的争夺,也就发生了人类进一步的堕落。 这里有卢梭的几句著名描述: “广袤的大森林变成秀丽的田野,要用人们的汗水来浇灌,而且不久就看到,奴役和苦难也随着地里的庄稼一起发芽、生长。” P117卢梭用唯物主义的方式进行推理,为了解释历史而强调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性,他认为冶金和农业是引发伟大变革的两种技艺。 在卢梭看来,人类劳动的分工其实是限制了人类的发展,因为它用分工的形式限制了人的独立性。 自然的平等随着劳动的分工分配等的差异就开始崩裂了,也就是出现不平等。人与人的差异由于所处的环境的不同而增大,变得更加明显,效应也更加持久,并开始以相应的程度影响个人的命运。 因此,人类社会发展到这一步,其他事情就可想而知了。其他技艺的相继问世,语言的发展,人的才能的检验和运用,机会的不平等,财富的使用和滥用,这些随之而来的细节问题就用不着叙述了,人人都可以加以补充。 6.第六步:就是人的能力被彻底地开发出来了,从而迎来了真正的差别 记忆力和想象力开始发挥作用,自尊心开始受到关注,推理能力日趋活跃,头脑开发几乎到了所能达到的最佳状态。一个人必须拥有一些品质,才能使他赢得尊重,但是每个人为了切身利益却必须装出与实际不同的模样,实质与表象成了完全不同的两码事,而且这种区别带来了种种邪恶。 这是卢梭非常重要的一个思想:就是保留天然品质的人是真诚的,是淳朴的。但是社会却让个人穿上式样一样的装束。 这时候,人就要服从于他人,服从于大自然,主要是服从于他的同类。 最后,人人都怀有贪得无厌的野心,怀有增加个人财富的欲望。这种欲望并不是出于真正的需要,而是想超过别人,它使所有人产生一种损人利己的卑鄙癖好和一种隐藏的嫉妒心。 P119就这样,平等被打破了。 最强者把他们的势力当做占有他人财产的权利,而最不幸的人也把他们的贫困当作这种权利,按照他们的说法,这种权利与所有权相当。 由于私有制的出现以及由此产生的阶级斗争,人类便从最幸福的状态过渡到最不幸的状态。我们可以看出卢梭的同情心所向,他甚至把富人比作了狼。但是人类从自然状态转化到社会状态并不是持续的衰退的过程,也是存在“微弱的争议的呼声”的。这在后来即意味着,以后可能要以与自然地原则根本不同的原则为基础建立一种社会秩序,这里所说的也就是公正原则和怜悯原则是对立的。 人们最终不得不考虑他们这种可悲的境地了,不得不考虑他们所遭受的灾难了。 卢梭很清楚地看到统治阶级不仅靠暴力统治,也依靠谎言,并用维护公众利益的幌子来掩盖自己的自私自利的意图,因此卢梭对这种状进行了很辛辣的嘲讽: P121“人人都争前恐后地去迎接自己的镣铐,相信它能保证他们自由,因为他们的智力只能感受到政治制度的好处,却没有足够的经验预见到它的危险性。最能预感到这些危险的人恰恰就是打算从中牟利的人,而且就连贤者也认为,为了保住一部分自由,必须牺牲另一部分自由,就像一个受伤的人看去胳膊来保住身体其他部分一样。 这就是,或者说想必就是社会和法律的起源,它给穷人加上新的羁绊,使富人的势力更强。它永远取消了人的天赋自由,永远确立了私有制和不平等的法律,把巧取豪夺变成了不可改变的权利,而且为了少数野心家的利益,就此就把整个人类推向劳作、奴役、苦难的深渊。” P124 “实际上,人们如果不是为了反抗压迫,不是为了保卫可以说是构成人生存要素的财产、自由和生命,为什么要去投靠权势?在人与人之间,最坏的莫过于受别人的任意支配了。” 卢梭认为生命和自由是人的天赋权利,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把它们转让出去,更无权放弃。 P128“放弃自由,人就降低了自己的人格;放弃生命,就是消灭本身的存在。因为任何世俗的财富都不能补偿生命和自由的丧失,所以,无论以什么代价放弃生命和自由,都是既违背天理又违背理性的。” 接下来卢梭论述了不平等在各种变革中的发展进程。 P132“如果我们观察不平等在各种变革中的发展进程,就会发现,法律和财产所有权的确立是第一阶段,行政官职位的设立是第二阶段,第三阶段即最后阶段,就是合法权利向专制权力的转变。因此,第一阶段认可富与穷的分野,第二阶段认可强与弱的分野,第三阶段认可奴隶主与奴隶的分野——这便是最大程度的不平等了,这个阶段是其他一切阶段的归宿,直到新的一轮变革彻底摧毁这个政府,或者恢复它的合法制度。” P135卢梭论述了由于人的财产和地位的极端不平等而衍生出来的大量偏见,而这种偏见是对人们的理性、幸福以及美德是有极端的危险的。 从人的地位和财产的极端不平等中,从各种各样的欲望和才能、无用而有害的技艺、毫无价值的科学中,将会产生出大量的偏见,都对人的理性、幸福和美德造成危害。 卢梭认为,在极端的君主专制政体中,这种不平等是一种极限,因为不平等与平等是一个封闭的圆圈,它是和平等的起点重合的——极端的不平等就是平等,因为所有人已经是什么都不是了,无从谈起平等与不平等这回事情,都臣服于极端的政权之下。在这种状态下君王除了自己的欲望就什么也没有了,有关善的公正原则也不复存在,这又是一种新的自然状态,但是这种自然状态与我们原来出发的自然状态不同:它是过度堕落的结果。 “只靠暴力维持的,只有用暴力来推翻。” 在文章的最后,卢梭用及其辛辣的语言讽刺了现代“文明人”的堕落: “野蛮人和文明人的内心世界和癖性大相径庭,在远方看来是最幸福的东西,却让另一方产生绝望。野蛮人只求安宁和自由,他只想悠然自得地生活,连斯多葛派的不动心也不及他对其他一切事物的极度漠然的态度。相反,公民则终日不停地忙碌,劳累流汗,兴奋不已,焦虑不安,为的是追求更加艰难的工作。他劳作终生,甚至为了能够生存而赴死,或者为了获得永生而齐生。他奉承他所痛恨的权贵,他讨好他所鄙视的富人,为了能为他们效劳,他不惜一切代价。他为自己的奴颜婢膝,为能得到他们的庇护而恬不知耻地自吹自擂;他为自己当上奴才而自鸣得意,用轻蔑的口吻议论没能与他一起分享这份荣耀的那些人。” P138 “这个野蛮人要想知道文明人这么辛勤地工作用心何在,他的头脑就得拥有关于权势和声望的概念,就应该知道有一种人很看重世上其他人的意见,这种人自己的幸福和满足不是由自身的感觉来证明,而是由别人来证明。实际上,造成所有这些差别的真正原因就在于:野蛮人为自己活着,而社会中的人永远是身不由己,只会按别人的意见生活,也就是说,知识从别人对他的评价中,他才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这就是建立在不平等基础上的社会的最大缺陷。自尊心剥夺了他自己的一切,卢梭的全部努力就在于教导人怎样找回自身内在的价值。) P138-139辛辣的结尾: “我已尽力揭示了不平等的起源和发展进程,阐述了政治社会的建立与弊端。我同样还说明,撇开那些主张主权神授的神圣信条,仅靠理性的智慧,这些都能由人的本性推论出来。接下来说明,那些在自然状态下几乎不存在的不平等,随着人的能力的开发和思想的进步而扩大、加深,随着私有制和法律的建立而稳定下来,变得合法。再后是说明,为人为权利所认可的伦理上的不平等,只要它和生理上的不平等不相称,就违反了自然权利。对于一切文明民族中普遍存在的不平等,我们所要考虑的就是这两种不平等不相称的程度。因为,让小孩支配老人,让傻瓜领导贤哲,让一小撮人富可敌国,而让大众缺吃少穿,无论这种不平等是怎样定义的,显然都是违背自然法的。” P172卢梭在注十六中说:我们所做的一切只有两个目的:一是使自己生活舒适安逸,二是要赢得别人尊重。 而野蛮人的乐趣,我们如何想象得出? “也许有人会对我说,每个人依恋他的生活方式是由习惯所造成的,因此野蛮人感受不到我们的生活方式的好处,也是他们的生活习惯所致。” P174然而,他们生来就套着枷锁,即使他们感到枷锁的沉重,也已习惯于戴着它生活,只是在等候机会摆脱它。最后,由于人们已经习惯于迫使他们实行群居的无数便利条件,散居就不像在原始时代那样容易了。在原始时代,人人只需要他自己,各人有各人的主意,无需等待他人同意。 P175善人和恶人的区分要看公众的评价。行政官只是严格的法律的评判者;人民才是真正的道德品行的批判者:他们清廉正直,在这一点上富有评价能力,人们偶尔能愚弄他们,却从不能对他们进行贿赂。公民的地位应当根据他们向国家提供的实际服务来确定,因为这才可能是比较正确的评价;而不应当根据他们个人的功过来确定,因为这可能为行政官几乎专断地援用法律提供理由。 参考书: 【法】让·雅克·卢梭著,高煜译.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读后感(四):《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读后感

  最近读了让-雅克 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读后很受震撼和启发,可以用“伟大”两个字来评价这部经典著作。这本书或许能够解答"人为什么活着"这类千百年来困扰着我们的终极问题,因为看了本书之后你会发现这个问题本身就是没有意义甚至是不应该提出来的。通过阅读本文你也许会知道根本没有公正这回事,这不过是现代社会人们发明出来的观念罢了。

  对于“人类之间身份、财产等不平等”这一由来已久的社会现象,卢梭早在18世纪就有了深刻的认识理解,并用流畅而富有逻辑推理的笔墨从原始社会处于自然状态中的人开始一层层给我们抽丝剥茧、层层分析, 在阐述其独到的见解和深刻思想的过程中 ,向我们剖析了人是如何一步步由自由走向奴役、私有制是如何把人类变得堕落和不堪...

  文中作者提出:人类存在着两类不平等,一类是自然的或生理上的不平等,另一类是伦理或政治上的不平等。并在随后的论证中详细向我们解答了在人类发展过程中权利接替暴力、本性服从法律是在什么时候发生的。人类又是如何一步步地走向不平等。

  作者毫不忌讳政治和阶级方面的内容,在论述时大胆而果断,敢于揭示自己认为是正确的论点。书中几乎处处洋溢着经典而引人共鸣和深思的句子。其中谈到的原始人对死亡的无知、法律的产生和其实质作用、感性与理性等内容令人印象深刻。虽经过了200、300年时光的打磨仍闪耀着灿烂的智慧光芒。书中蕴含着极其深刻的辩证统一思想,大部分观点都经得起推敲,值得我们深思。作者的前瞻性、分析问题的深刻性、论述抽象概念、问题的准确、逻辑性让人惊叹。

  本书对你的思想带来的绝对是一场颠覆性的冲击和洗礼。强烈推荐想对社会和人类发展有更深洞察和理解的人都来读一读这本书。

  最后附上一些精彩书摘:

  有谁听说过一个自由的野蛮人抱怨生活想要自杀?

  我发现了洪荒时代的景象,于是大胆地描写了那个时代的历史。我戳穿了人们的卑劣谎言,我敢于揭露人的本性,追述时代的进程和那些歪曲了人的本性的事物的演变过程,并把“人为的人”与“自然的人”进行比较,向人们指出,所谓人的进化乃是真正的苦难之源。我的灵魂,为这些卓越的沉思冥想所鼓舞,飞升到上帝的身旁。从那里,我看见我的同类想瞎子一样,正沿着他们的偏见之途朝前走,沿着他们的谬误、苦难、罪恶之途朝前走,我以他们难以听见的微弱之声向他们疾呼:”丧失理智的人啊,你们老是抱怨大自然,却不知你们的一切苦难都是你们自己造成的啊!“——卢梭《忏悔录》

  我们在卢梭那里不仅已经可以看到那种和马克思《资本论》中所遵循的完全相同的思想进程,而且在他的详细叙述中可以看到马克思所使用的整整一系列辩证的说法。——恩格斯

  卢梭始终拒绝与现存政权作任何哪怕是表面上的妥协。——马克思

  卢梭将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视作进步与退化的矛盾统一体。他一方面借助当时有关野蛮人的人类学材料,一方面展开辩证的想像,回顾了人类由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过渡的历史进程,指出人类的进步史同时也是人类的堕落史,因为人类每向前发展一步,不平等的程度即加深一步。而私有制的确立,是造成人类不平等及其后果的关键环节。

  书的最后编辑向我们揭露对卢梭来说,问题不是要返回到人的自然状态,而是生活在无法脱离的社会之中,就要力求为人类的幸福工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