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去二三里: 关于故乡,也关于旅行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一去二三里: 关于故乡,也关于旅行读后感10篇

2018-06-10 20:4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去二三里: 关于故乡,也关于旅行读后感10篇

  《一去二三里: 关于故乡,也关于旅行》是一本由李双喜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27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一去二三里: 关于故乡,也关于旅行》读后感(一):旅行不一定非得出国。有个叫故乡的地方,一直在等你

  关于故乡,小说家毛姆在《月亮和六便士》中写道:“我认为有些人诞生在某一个地方可以说未得其所。机缘把他们随便抛掷到一个环境中,而他们却一直思念着一处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坐落在何处的家乡。在出生的地方他们好像是过客;从孩提时代就非常熟悉的浓荫郁郁的小巷,同小伙伴游戏其中的人烟稠密的街衢,对他们说来都不过是旅途中的一个宿站。这种人在自己亲友可能终生落落寡合,在他们唯一熟悉的环境里也始终孑身独处。也许正是在本乡本土的这种陌生感才逼着他们远游异乡,寻找一处永恒定居的寓所。说不定在他们内心深处仍然隐伏着多少世代祖先习性和癖好,叫这些彷徨者再回到他们祖先在远古就已离开土地。有时候个人偶然到了一个地方,会神秘感觉到这正是自己栖身之所,是他一直在寻找的家园。于是他就在这些从未寓目的景物里,从不相识的人群中定居下来,倒好像这里的一切都是他从小就熟稔的一样。他在这里终于找到了宁静。”

  我们大都是偶然到了一个地方,却一直在寻找自己的家园。

  记得2006年夏天,也是我开始在大城市独自生活的第四年,忽然某天,被一种叫做乡愁情绪击中。顿感失落,信笔写了首聊发心绪,名叫《乡愁》的小诗:“离乡时/乡愁是一枚投入水中的石/一点点/沉入心底/思乡时/乡愁是手中长长的电话线/我在这头/亲人在那头/回乡时/乡愁是高兴孩子/跑着找妈妈”。

  现在看来,那时的乡愁简单清浅,而此时的乡愁像一团浓得化不开的云雾

  只是怎样寄托这一抹乡愁呢?

  于是,去远方旅行,把自己抛向很远很远的地方,想让心沉寂。谁料想,走得越远,心越发不安。看到书中的文字,我更加相信,走得越远,未必就能更接近真正的自己。

  这几年,李双喜自由行走中国100多个传统村落,他背起行囊,走过了一村又一寨,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平凡温情村庄。他说:“能遇见那些村庄,哪怕只是看见一截残墙,或是几朵飘过天际白云,也都是幸运的,因为不久的将来,那些蓝天,那些田园,那些山水,那些乡愁,都会一一逝去。我不是满腹乡愁的人,我怀恋的不仅仅是故乡,而是心底最初的地方,一切纯净天籁。”

  《一去二三里》中图文所涉及的村镇有三十多个:

  江西:瑞昌市九源乡;浮梁县苍溪村、严台村;婺源李坑村、西山村

  安徽:歙县石潭镇、黄村

  广东:仁化县夏富村、牛鼻村、石塘村,灵溪大围村

  浙江:嵊州市崇仁镇

  湖南:张家界市小坪村、丁家界村、沅溪村;沅陵县火场乡

  江苏:昆山市锦溪镇

  山西:平遥县喜村、梁村;临县李家山村

  云南:大理市喜洲镇;普洱市玉生田

  北京:密云县干峪沟村

  河南:新县毛铺村

  海南:文昌铺前镇;海口美梅村;三亚南岛农场

  陕西:铜川市陈炉镇;吴堡县城里村

  贵州:雷山县桃香村

  四川:木里县利家嘴村

  河北:曲阳县下岸村、葫芦汪村;赵县六市庄村;望都县南曹庄;沙河市王硇村

  山东:蒙阴县百花峪村

  这些都是正在改变的、依然温暖如初的你我的故乡。

  原来,我忘了,有个叫故乡的地方,一直在等我归去。

  《一去二三里: 关于故乡,也关于旅行》读后感(二):漫漫归乡路

  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游子在外飘泊、流浪,最终还是要叶落归根,返回故土,就像贺知章写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不改的何止是乡音,更是那浓得化不开的乡情与乡愁。随着城市化的脚步的加速,迷迷茫茫的一村又一庄在迅速的褪去、消散,沧海桑田间,全变成钢筋水泥搭建的城市森林,或化为了无人烟、寂寞凄凉荒芜废墟。日渐衰亡的村庄散落在世间各地,无人问津、少人关注,却在摄影师李双喜的心里久久难以忘却,因为他怀念童年的故乡,更依恋那纯如天籁,心底最初的地方。

  出生于江西瑞昌开元村的李双喜,儿时岁月艰辛父亲体弱多病无法劳作,奶奶精神疯癫只会骂骂咧咧,全仰仗母亲辛勤双手维持日常生活。作为长子年级小小就要帮衬家里,干粗重的农活。因为心中“弥漫着无限的忧伤和极度的渴望”,他早早便离开故乡,为了自己的梦想四处游走。但经年之后,都市里漫天的雾霾拥挤闷热地铁人们行色匆匆冷漠麻木,李双喜依旧未能寻找到想要的存在感。渐渐地,他开始想念“宁静的生活,宁静的故乡和那宁静如水的村庄”,还有他坚毅慈爱的母亲。母亲是故乡象征,传承着家乡的传统,召唤着游子的归来。

  李双喜的摄影文集《一去二三里》,是他漫漫归乡之旅的暂息地。他“走四方,路迢迢,水长长”,足迹遍及神州各处的乡野,用镜头、用文字把那些被人遗忘的山村农庄描绘成一幅幅油画,那么温暖,美好动人。追随摄影师的步伐来到江西苍溪村,此乃茶原之乡,古称“浮梁”,阳光明媚,白墙隐现,一派自然之光。而在张家界小坪村,眼前的景色如在画中游,稻田之上,云端之下,山谷里静悄悄的家;走过稻田,走过云端,村舍田园,一片宁静祥和轻松疲惫身体释放紧张神经。而海口美梅村里老人和老去的村庄一起,在时光孤独地相依,静静地看斜阳落下去又回来。这一幕幕,让人觉着地不老、天不荒,岁月悠长,虽生年不满百,但融化在田园牧歌中,和光同尘。

  除了“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田园之乐,在李双喜的笔下,我们读到城市化留下的遗憾。他深情地写道,“故乡的土地被征用,小道、村庄早已被高楼取代。曾经泥土路,是他和故乡的连接线;如今,村庄没了,泥土路也没了,而那些关于村庄的回忆,就像风干的玫瑰绚烂却不再有温度。”人口迁徙,无人居住田地荒芜,村庄凋敝,这就是如今过度城市化后的乡村现状。让我想到了以前读过的西班牙小说《黄雨》,一个独守孤村的老人,一首献给逝去故乡的挽歌。

  那些正在消失和改变的普通村落,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根之所在。幸而有李双喜这样的摄影师,行走在乡野的每个小小的角落,用相机和文字细细珍藏住乡村的变迁,给我们带来远去的记忆和温暖。

  《一去二三里: 关于故乡,也关于旅行》读后感(三):做个幸福的人

  从在外求学的那天始,似乎就注定了这一生要离乡漂泊。

  时间天天流逝,一点点融入大城市,一心想要扎根城市,却像一只离线的风筝,越飘越远。或许,“我们注定了要与故乡分离,生活在别处。现在与故乡的联系,或许只是一张汇款单,也或许是过年那几天短暂的重逢……”

  外表看似坚强无比,内心却万般脆弱,除了用工作麻痹自己,似乎无药可救。苦闷时会放声高歌:“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

  就像作者在文中写的那样:

  “大城的景象很瑰丽,一年四季风沙和雾霾时不时地飘荡在高高的楼宇间。

  有时候,我在雾霾里无神地行走。城的夜被七零八落霓虹撕碎,拥堵的车灯亮了,勾勒着我匆匆的脚步。围巾顶着下巴很温暖,白色球鞋泛着煤灰,空气稀薄,就像高空三万公里,远离了地面

  有时候,我真的像远离了地面。挤在公交车里,往往都像磁悬浮般神奇燥热车厢,无尽地摇晃;电脑显示屏闪烁着眼睛客户催稿了,我却还在懒散地游离,时间还早呢,刷下微博,跟着众人愤世嫉俗,这是个啥样的世界?难道真的只是苦海无边!

  如果生活真的是苦海,那我一定还在苦海里沉沦。我提着尿不湿走下大楼,我花高价大洋彼岸奶粉;我跑到几里外的菜市场新鲜菜,我天不亮就起床,拨弄着一天的油盐酱醋茶;堵车堵到深夜,在月光下煮着月光晚餐,在城之郊野的蜗居里,我总在深夜里感叹:这个城市没有星光!”

  想必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人,都有着相同心思,作者也发出了感慨

  “这是一个充满了欲念、充满了漂泊、渴求归宿年代。不知道从哪儿读到过这样一句话:‘有留意到现在没有人看日落了吗?也许城市人都是那样。’你我都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有多久没有留意过自然的变化,是否还有心情抬头看看春的繁花秋的枝丫。或许,我们都有过远离城市的梦想,但无论城市如何郁霾,如何拥挤,我们依然无法离开。”

  多想跟书中《云上的日子》中的主人公华和东一样,静享田园之乐,守得一方净土

  “我一直渴望过田园生活,想拥有一个农场、一幢小木屋,种点新鲜的瓜果蔬菜,养些原始的家禽,平时我们骑着马在农场里巡视播种的庄稼果树孩子们在田间追逐嬉戏。”

  也想像《栖》的主人公艾米那样:“推开斑驳的木门,在方方正正的堂屋里品茶,在圆圆滑滑的石板路边种花,再圈一小块地,守着淡然的秋实春华。”

  作者最后写道:“渐渐地,我开始向往宁静的生活,宁静的故乡和那宁静如水的村庄。自从有了孩子,我更喜欢往故乡跑了,尤其是遇上雾霾天,归乡的心情便越发浓烈。回过头来,从城里回到故乡,想不到是如此这般的享受。故乡,有清澈河水,有漫野的花香,有绵软的时光。女儿很喜欢奔跑在故乡的原野上,那儿的鲜花漫过膝盖,那儿的野果悬在头上,那儿有找不尽的自然宝藏。总记得,女儿在田野发现黄牛时那惊奇表情,像是发现了外星来客般欢喜万分。从来都没有觉得山里的村庄是如此的迷人,如此的鲜亮。”

  看来作者找到了心灵的栖息地。而我呢,学着做一个幸福的人,让心沉静,而后,从容地生活。

  《一去二三里: 关于故乡,也关于旅行》读后感(四):一去二三里的故乡

  过年了,要回家过年。这是中国人习俗。可是和往年一样,我又有了近乡情更怯的心结。故乡于我正变得越来越陌生,我对她而言,也变得越来越像一个客人了。

  身处这个大变革的时代,每个人多少都会有些怅惘。“现代化”这个怪物冠冕堂皇旗号,异化着一个个故乡。城市千篇一律,连乡村也变得更加像城市。一次城市研讨会上,有建设官员说:“中国,正变成由一千个雷同城市组成的国家!”“记得住乡愁”是很美的愿景,但愁是很多很多,故乡却怎么也回不去了。

  对每个人来说,故乡绝不是一个地理位置,而是童年、乡邻、外婆至亲、乡味、玩乐嬉戏、农田山野、禽畜耕作这些干净淳朴意象的组合体。当你回想故乡的时候,出现脑海的该是一个个鲜活生命,一句句亲切叮嘱,一幅幅感人画面,一片片金黄的麦田,一声声清脆的布谷鸟鸣……即使你年迈老去,这些意象也不可能轻易褪去,反而更加清晰。因为那些是你骨子血液中的东西失去的越多越久,就越记得清楚

  故乡往往代表着本真、辽阔、自然、淡泊的,现代化则意味着人工、限制、造作、功利……故乡是必须有树的,于是树木被砍伐;故乡是必须有清清的小河的,于是小河被污染;故乡是必须安静的,于是到处都是歌舞升平;故乡是必须有浓浓的人情味的,于是现代化的冷漠开始入侵……我们从未离开过这片沧桑大地,我们时刻深情地凝望着期盼着,却发现挚爱的故乡被不懂她的人胡改乱造,心痛之外是绝望。地方也许还在那里,但只是一个地标,一个符号,一个记忆里的片段。但是早已不是曾经的故乡。

  总有人正处于童年,每个人都曾经是孩子。故乡对于一个人而言,不是可有可无点缀,而是生死相依的父母时过境迁浪子漂泊归来,记忆中的故乡已面目全非,所有回忆被粗暴篡改。当你看着满眼陌生冰冷的画面,脑子里都是那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老人都会过世,时代也都要发展社会也要变迁。只是相比以往一辈辈人,我们这代人的故乡消失的一去二三里,翻天覆地的改变速度让人来不及叹息。未来几代人的故乡也许就是细水长流的变迁,而且是越来越好的,但是我们是注定了有深深乡愁的一代。幸或不幸,谁也说不清

  旅行作家李双喜是80后,与我一辈人。同样是从乡村到城市的成长路线,同样喜欢用旅行来抵抗现代化的侵蚀,同样是在“北漂”的间隙思恋着远去的故园。所以,读他的文字与心情难免心有戚戚,沉在心底变得僵硬的回忆也会变得柔软重新浮现,偶尔一个片段一个风景一张照片都会把我深深击中,然后我也开始了记忆里金黄的回溯之旅。

  他游历中国,用饱含深情的镜头记录下正在消失的故乡,文笔细腻清新,照片充满浓浓的乡情,赤子之心跃然纸上。书写与记录本身是有意义的。无论怎样,寻找遗失的美好,追寻我们出发的起点都是这个时代最稀少最宝贵的实践。也许只有一人坚持,也是能够照亮夜空的火把。他的镜头似乎有让时光倒流的魔力,每个人的故乡都得以死而复生。虽然是残存着的鳞光片羽,但已足够温暖。

  看托尔金的《指环王》很多遍,最后明白了一个道理:黑暗魔王代表着现代化的冷酷邪恶,魔王的怪兽士兵烧杀抢掠,破坏着每个人的家园,魔戒则代表着现代化赋予人们的无限欲望。负责摧毁魔戒的霍比特人则是热爱自然、抛弃欲望、怀有赤子之心的人。人类之所以不能被委以重任,因为他们欲望太重。只有不被现代化蛊惑的人,才能成功避开欲望的引诱,最终拯救自己的家园。

  叶赛宁说,“我回到故乡即胜利。”沈从文也说,“一个士兵要么战死沙场,要么回到故乡。”

  故乡,是一个人最终的归宿,重无可重,此生唯一。故乡尚在能回到故乡的人是幸福的,故乡不再但是初心不改,痴痴寻找的人更是可敬的。只要能够找回那遗失的故园家梦,无论走再长的路付出任何代价,都是值得的。

  愿亲爱的你,漫漫长路中,前程可期,有家可回。

  《一去二三里: 关于故乡,也关于旅行》读后感(五):唤醒记忆深处的故乡

  翻阅这本书,戴上耳机,一遍遍地听李健的《似水流年》:

  偶尔在镜子里面

  旧时光和我相遇

  那片远远的天空

  炉火映红的暖冬

  大雁飞过秋天的海面

  看着奔跑的童年

  赤着脚的快乐只不过是仓皇的一转眼

  ……

  让目光走过那扇窗

  生命的河从身旁流过

  将回忆慢慢淹没

  那年春天燃起的篝火

  多年以后泛着泪光闪烁

  我愿这一夜长醉

  流年似水般滋味

  听着听着,内心深处那些关于故乡的缱绻记忆全都唤醒了。

  少年时,那些耳边蝉鸣的时光,像瓷器上薄薄的一层釉,泛着光,透着亮,永不褪色地停留在记忆里。

  我也曾有过一个美丽的故乡。

  村西头的那条小河只留存在记忆中。小时候,跟着邻家的大姐姐去小河里洗过衣裳,摘采过水芹菜。也想学着男孩子的样子,在小河里游泳,却怎么也游不起来。也曾跟着一大帮小伙伴去小河里捉泥鳅,养在爸爸买来的圆圆的玻璃鱼缸里。

  后来,上游的造纸厂总往小河里放红色的、碱性很大的浮着泡沫的工业废水,小河不再清澈,人们再也不愿去小河里了,即使从小河边经过,都会捂着鼻子。再后来,小河干枯了,成了一条深沟。

  家门前的那条泥土路,有过美好的记忆。记得四五岁时,早上,太阳红彤彤的,家门前的泥土路长长的,爸爸偷偷推着自行车去卫校上课了。我发现爸爸不见了,就拼命奔跑,我跑得上气不接下气,边跑边大声喊着爸爸。妈妈听到我的声音,赶紧放下手中的活儿,出来追我。爸爸则一边扭头看我,一边努力骑车。爸爸骑远了。我的哭声也停了,被妈妈领回家。

  下过雨后,通往学前班的泥土路泥泞不堪,我趴在爸爸的肩膀上,爸爸手里拿着我上学要坐的小板凳。哥哥养的小狗虎子一直跟着我们。那时,我想如果一直下雨多好啊,爸爸就能多背背我了。

  曾跟着小伙伴在田野上迎风奔跑,看谁跑得快。也曾为家里搭把手,农忙时,小小的身影不时出现在田间地头。也曾叫上三五好友,提着小篮子四处游荡着扯猪草,比谁的篮子最满,谁认识的植物多。

  我们总觉得时光很缓慢,离长大还很远,谁料,童年的快乐只不过是仓皇的一转眼,再也没有了那样的日子。这一切,就像书中那首诗《没有了那样的日子》写的那样:

  这个世界上的所有风云也许我们都不关心

  这个世界上的所有战争也许我们都不关心

  这个世界上的所有爱情故事也许我们也都不关心

  因为我们与世无争

  我们只想在这片天空下细细雕琢自己的心情

  我们只想在这片天空下享受着自己的生命

  让它慢慢地走向死亡

  等死亡来了

  我也就洗洗身上的泥土

  我也就安静地躺下

  自然,我也就走去

  可能这样的日子没有了

  没有了这样的日子

  也许曾经就不曾有过

  也许永远也将不会有

  有的只是那个远远的远远的小村

  ……

  《一去二三里: 关于故乡,也关于旅行》读后感(六):记忆中最香甜的花,名为月月红

  认认真真的读了两次才打开网页写评论,说来与这本书的邂逅有些神奇,某一天晚上梦见一个凶巴巴但是不坏的老师可劲的盯着我背课文背古诗,躲不过便背了首“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至于为什么会背这首诗,梦里的倒霉孩子背完诗后想了想发现自己只会背这么一首诗.........唔,扯远了。

  正文是做梦梦见背诗的倒霉孩子第二天醒来后打开电脑登录豆瓣看见的第一条广播就是《一去二三里》的图书推荐,当时的第一想法就是与这本书来一场邂逅。

  我说了,读了两遍才来写评论,但是我文笔不好嫑打我<( ̄3 ̄)>

  拿到书的第一件事是先把里面的配图全部翻了一遍,每一张都想要电子稿!

  读第一遍的时候,觉着书只是把农村的美好通过细节描述出来而已,而书中的黑黝黝的土灶、破破的老屋和下过雨的泥土地和郁郁葱葱的树林全都是我经历过的,虽然美好却不是很特别。但是读到最后少年詹庆良的日记,看到了里面一段“看到花园内,有两丛好花,一窠花开红色,一窠花开白色。白的花开秋季,花名为“水粉”;红的月月开放,花名为“月月红”,又称“月月贵”。有此红、白两花,对我书案前,闲来很喜赏玩。”那一瞬,脑海中轻轻的响了一声,想起了小时候每逢雨后清晨上学的路上必会从路过的人家摘一朵滴着水珠的月月红,或是让母亲把花插在马尾上,或是放在课桌上,那样一整天都是快乐的。同时想起的还有那些花最独特的香味,有那么一会儿,闻到了月月红最独特的雨后的香甜味。

  带着脑海中的香甜味又将书读了一遍,认认真真地读了一遍,那个晚上,这本书几乎唤起了我童年记忆中大多数的味道,有黄土地干干燥燥的味道,雨后泥泞的树林里的青草味,素净的菊花香,灶台里飘出的食物香气和最最香甜的月月红花香。

  那些离家远行的人呐,这本书可以帮你找回记忆中最独特的味道。

  《一去二三里: 关于故乡,也关于旅行》读后感(七):烟村四五家°

  ——评《一去二三里》

  文/蓦烟如雪

  不知为何,有段时间常想的都是冯阿婆倚在扶门边,在入孝巷门口微笑的画面,可能她与外婆年岁相近,每每想起,就倍感辛酸,想着外婆也在静默无声中,也与时光孤独终老........

  我常艳羡摄影家,对我而言,文字大多在描述中徘徊,而摄影贵在捕捉最珍贵一瞬间。倘若没有这一方小小的相机,我看不见无人问津的后门塘,年复一年,被时光倒映成了一幅画;我看不见朝霞倒映在溪水里,锦溪灿若锦绣,甚至是石潭镇中,那片冷清的徽州古宅,斑驳寥落,雕饰散尽的荒芜。正是这一架小小相机,我见到了摄影师的内心之窗,他敏感细腻的一刹那,所迸发的激情。书中的他时而文艺一把,泼墨剪影的樱花,醉落白墙;时而在晨雾中,感伤织满霞光的蛛网;最叫我回忆满满的,还是那笑响了整个童年的知了,果腹了一个夏季的覆盆子。

  或许,这些带满回忆的东西才叫故乡。

  在我印象中,双喜大哥一直是很有家乡味的人,他的摄影总有一股亲昵的色彩,他的文字就像古典舞中飞出的云袖,缥缈,娟秀,散发着暖暖的余温还能在胸中荡气回肠。这或许就是双喜大哥的魅力,不浮躁,不自夸,踏实简单,带着农村的淳朴和城市中洗练后的成熟。

  《一去二三里》是双喜大哥的第一部作品,小小一本,却浓缩了上百个村落,从柔情的江南水乡到寂静的黄土高坡;从质朴实用的瓦房到高墙深院的大宅,每每都是他停驻的身影。

  在我的镇上也有干峪沟村那样的烟火,灶膛中滚滚的火光,升腾的炊烟是我放学后回家的盼想;开元村中那幅耕犁的美,是我途径家乡的小道中常见的画面,那躬耕在夕阳中的女子,像是敬谢了大地的美意;最怡情的要数《回乡》篇沅水里的深山,阳光穿透树梢,将缭绕的香火剪碎成光阴缕缕,撩动着迷人的乡愁。

  我渴望像华和东一样,在山涧中喂马劈柴、洗衣做饭、种耕蔬果、开荒拓地........每每想到他们俩,我就想到沈从文笔下的那句“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 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他们正当年中遇见彼此,从一无所有,到拥有你等于拥有一切的幸福。

  流动的云霞,静默的花草,甚至是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我怕微风摇落了孤星,我怕深冬偷走了秋的红意,我怕岁月都爬上树梢,刻满年轮。

  追风少年,是否还在游荡?漫天的香雪海,是否又盛开了?敬礼的孩童,是否已经远离了家乡?

  “她真的很想见你们啊,真的很想见.....”院东头的水床破了、空了、整个院落没有了温度........

  青春的自嘲,没有诗意的惆怅,那些走失的回忆里,古墙推倒了,遗落着一张张老去的面孔,漂泊不是远去,是归来。

  光秃秃的枣树在荒原之上,群山在后头,苍老的古巷卷进里书页,我看见了厚厚一叠思念,你看见了什么?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门前六七户,八九十枝花..........

  筱筱

  2015年4月21日

  《一去二三里: 关于故乡,也关于旅行》读后感(八):离别与回归:一部温暖的乡愁

  汪国真曾经写过一首诗:“凡是遥远的地方,对我们都有一种诱惑,不是诱惑于美丽,就是诱惑于传说……到远方去,到远方去,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诗歌和诗歌里的远方,都召唤着一代代的年轻人离开故土,在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里去见识陌生的风景。然而,从家乡逃离出来的年轻人懵然发现,异乡既不够美丽也没有传说,甚至让人失望、落寞,反而是深藏在心中的那个故乡越发地沉静、温柔、可爱。

  每个人的心中或多或少都有留有故乡的一席之地。即便你不是背井离乡在异地打拼,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也早已把老家的模样悄然改变。空间和时间,是把我们带离故乡的两轴。隐藏于心中的或浓或淡的屡屡乡愁剪不断理还乱,是一帧帧画面,是一句句乡音,零碎而倏忽。而李双喜的《一去二三里》把我们的乡愁具象化,让我们看得真真切切:乡愁是村口清澈的小溪,是后山开遍的枣花,是午夜的满天星光,是长辈辛苦劳作的身影。

  回望故乡,少时的山水田园如诗如画。正因为我们已经回不到旧日的时光里,所以她才美得有些不真实。连农人日常的劳作,都像古诗般清幽俊逸。回望故乡,昔日的辉煌已败给了时间的侵蚀,颓然欲倒的廊柱定格住宿命般的没落和萧索。有一些人远离尘嚣,隐居山野,试图留住最后的美好时光;而另一些人,则不安于驻守一隅,永远飞驰在路上。

  这本书写的是故乡,实际上描绘的是“逝者如斯,不舍昼夜”的时间。正是时间把故乡、往事、人物酿成浓酽醇厚的一坛酒,所以对我们来说,故乡也成了远方。我们在城市的角落里野蛮生长,而留在故乡的人们却在时光里孤独的老去。这种惆怅、离别的意象有一种悲剧意义上的审美,让人回味无穷。

  李双喜的文字优美清雅,在路上的行走于经历提炼了文思,与明媚的摄影作品相得益彰。这本书是我近年来看到的80后作家创作的关于故乡的最美的图文。他试图告诉我们,不必千里迢迢地奔赴远方寻寻觅觅,最美好的风景,或许就在我们最熟悉的地方。

  《一去二三里: 关于故乡,也关于旅行》读后感(九):故乡&旅行 永恒的话题

  每个人心里都有个永恒的故乡,我也是,出生在南方一个小山村里,与作者描述的那么相像,每一张图片都是那么的富有感染力,仿佛就是故乡的景故乡的人,更是勾起故乡的情……早上鸡鸣叫醒沉睡的村庄;你家炊烟才起我家已是风风火火在吃饭;小伙伴们不知疲惫的在山里、树上、田里、溪边、河里、路上嬉戏,山洞里钻来转去、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抓泥鳅、拔溪边的一种草做毽子、抓螃蟹和在坝上挖个洞烧火煮家里或地里偷偷拿来的吃的,玩弹珠和用小刀在泥地里玩游戏;傍晚时分的小朋友们嬉闹声和着虫鸣;一碗饭吃百家菜的欢快;几家人坐在一起晒太阳、看星星的惬意……有多久没看到这些场景了……后来长大了,一直对到处游玩情有独钟、每一次都会拍很多照片,总有一些特别喜欢的,记得有一次和叔叔婶婶们清明回家乡,也是拍了很多照片,突然发现故乡真的好美,一点也不亚于那些著名景点或者大家所追捧的不为人知的美,从此格外珍惜……感谢作者,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机会,细细品味那内心深处的故乡,常回家看看,把每一次故乡之行当做一次发现之旅,慢一点再慢一点,关于故乡也关于旅行

  《一去二三里: 关于故乡,也关于旅行》读后感(十):在他乡,念故乡

  生活在一个城。原本不属于这里,这里没有我的童年,没有我的小伙伴,没有我青春的彷徨,也没有我最初的梦想。而这所有的一切,都留在了我那早已不复当时模样、渐渐陌生的故乡。

  人说,有故乡的人是幸福的,而故乡对于我们,却是再也回不了的地方。因为梦想,离开故乡,因为成长,怀恋故乡。多少次梦回故乡,一切美好重现,孰不知,梦里不知身是客,在他乡,念故乡。乡愁的滋味,是心底那柔软的、淡淡的忧伤。我们所怀恋的那个故乡,就是那最初的地方。

  如果你也在他乡,念故乡,就去看看《一去二三里》这本美妙的乡村旅行随笔吧!只因对旅行、对美图、美文和美境的喜欢、才会懂得作者这无边的游子情怀,珍惜与之共鸣的乡愁思绪。读她的感觉,仿佛在《春天,躺在黄花堆叠的光阴里》,怀念飘着《桐花树下的香味》的《那一个时光小院》。可是,再也《没有了那样的日子》---《云上的日子》,还有那远去的《追风少年》,《老去的村庄》……只能在回忆里找寻《去往村庄的路》。

  一去二三里,栖身在他乡。在他乡,念故乡,蓦然回首望,最美是故乡。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