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军机处 第一部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军机处 第一部读后感10篇

2022-03-15 11:02:1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军机处 第一部读后感10篇

  《军机处 第一部》是一本由袁灿兴著作,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29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军机处 第一部》读后感(一):军机处&&书评

  有一句话说:“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就多少表现了人们面对久远的历史和浩瀚史籍时往往会出现的迷茫。

  历史学家想要承担褒贬春秋,以史为鉴的责任,但是他们使用的语言,他们的叙述方式使他们与百姓渐行渐远。历史是如此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为什么到了史学家手里就变得枯燥无味了呢?历史学家就不能把生动活泼的历史呈现给大众吗?是受制于能力、才力,还是受制于观念?

  其实,古代史官们不是一开始就这样的,我们至今还可以从古老《尚书》中读到当时人的音容笑貌,从《左传》中读到生动的故事。然而,越到后来,体例越僵化,文字离口语越远,更由于才力不及,文章色,许许多多的史书,被指为“断烂朝报”,读之味同嚼蜡。

  此时,一位远在广东的朋友买给我给我这本书,语言如此通俗而幽默,让我爱不释手。此书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和对人物的心理分析,以及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的一些评价,对明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大家应该对这本书都有一定的了解。也许正是因为书中平实的语言,以及不经意间微妙的情感流露打动了我们。也许正如作者明月所说:“历史可以写得很好看。”

  全书虽然是以军机处及人物和年代为主线,但中心却集中在一个“斗”字上。围绕着“斗”字,全书又可分为两部分:

  一、内争

  宫廷内部的争斗,官场上的尔虞我诈,确实是本书的一大看点。至于官场上,更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清朝官员确实是难得的阴谋家。但同时,他们又都是实干家。

  二、军机处

  在清朝统治中国260余年里,清世宗(雍正)一朝仅13年,是比较短暂的;然而,在这短暂的时间里,清朝的中枢决策机构发了重大变化,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日益衰亡,内阁成为“内曹”,而办理军机事务处成为中枢决策机构,军机大臣乃至军机章京成为中枢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九卿会议依然如故,其他的奉命而行的各种决策形式同样依旧保持,军国机要的军机大臣与常庶政的九卿会议,两者成为重要决策群体;高宗(乾隆)即位之后,一度裁撤机处,后又复设。至宣统三年四月,建立责任内阁,再度裁撤军机处至此退出历史舞台。军机处自始自终,历时180多年,在清朝中后期的中枢决策影响甚大。

  通读全文,我领悟到一个道理:文学,兵法,还有权谋,三者必具其二,才能治国平天下。以古论今,一家王朝就好比一家公司,皇帝就是董事长,首辅(宰相)就是CEO,文武百官就是大小头头。不同在于,现在市场经济时代,满大街的公司,满大街的王朝。而对于一个志向远大的年轻人,是打算出将?还是入相?或者是称帝呢?我想,历史的长河一定会给他一个准确的答案。

  《军机处 第一部》读后感(二):《军机处》:解密清朝权力运作秘史

  雍正皇帝创设了影响清朝国运、主持清国大政一百八十三年的军机处。它不是正式的机构,没有专属的府衙,也没有专门官吏,但它办事效率高且保密性强。它直属于皇帝,是皇帝的私人秘书处。

  可以说,自创设以来,凡清国大政,皆出自军机处。

  但对这样一个发挥重要作用的机构,却没有一本普及性的通俗读本进行介绍。作者袁灿兴慧眼独具、独辟蹊径,为军机处作传,这是一项填补历史空白的工作。

  当然,所有大政皆出于此的秘书机构,留下的档案资料可谓浩如烟海了。作者耗费数年时间从这些史料中选材、整合,著成了堪称宏富的三部巨著。叙述语言通俗易懂,注重了可读性,为我们大众读者了解这个保密机构搭建起了一座桥梁。

  第一部共分四章,分别为“创设军机处”、“盛世时期的军机处”、“守成时代的军机处”、“萧条时代的军机处”,依次展示了军机处在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四朝发挥的作用及扮演的角色。

  在此过程中,按照时间的发展,对每一朝重大的事件及重要的军机大臣们做了专题式的介绍,使读者很容易获得一个清晰的印象。正是这些事件和人物承载着并彰显了军机处的历史使命。

  读此书,军机处主要成员的浮沉升降如一幕幕有血有肉的历史画卷,徐徐在我们的眼前展开。或悲壮,或喜悦。读书的过程,就是重温清朝历史的过程。读书的过程中,每每不由扼腕慨叹造化弄人。

  总之,本书选择了军机处这个特殊的视角,为我们揭秘清国权力运作的方式,引导我们透视了清王朝的秘史。

  文字指瑕:

  1.“前言”第003页倒数第三行,“……这样可以说是军机处最成功的地方”中,宜删除“样”。

  2.第036页,倒数第五行有“生母章佳氏出生平凡”,“出生”宜用“出身”。

  3.第075页,第四段首行有“反叛者反动兵变”,“反动”当为“发动”。

  4.第119页,第四段有“赵起龙”和“赵起隆”,“龙”、“隆”用字应统一。

  《军机处 第一部》读后感(三):在微信朋友圈里,看见沈振亚评这本书,被吸引到了!

  袁灿兴(1979— ),江苏靖江人,苏州大学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在学术研究之余,投身于通俗历史的写作,为《文史天地》、《文史博览》、《文史月刊》等历史杂志长期供稿。著有《枪口下的北洋》、《闲说中西》等。

  历史就是中国人的宗教,此语切合了当下的历史热,又颇有一些玄奥的味道,一下点中了国人的命门,所以有了此语的归属权问题。最近看到有位历史作者,大谈这句话是自己的发明,不由一笑,这种话或类似句式民国时期就有人说过了。如果再往前推,去翻翻顾亭林、赵瓯北的书,类似意思的表达并不鲜见。

  历史是中国人的宗教,盖因历史融入到中国的一切事物,感染中国人,中国人可谓是在浓厚的历史长河之中浸染而起的,并自豪地宣传,我们有着漫长的历史。但中国人正统历史,也就是官方所编修的政治史,不仅有关系国运、规模宏大的实录编修,就连皇帝一言一行的小事,都被编撰成了起居录,随时待考。以致于某日皇帝酒酣,临幸了某个妃子,也有详细案底可查。

  官方的历史编撰之外,民间也有着兴盛的著史热潮。哪怕是《山海经》,都能考证出诸多的历史内容。有读者不仅要狐疑,《山海经》不是神话故事么?可在清代的皇帝实录中,关羽大帝接连显灵,庇护大清国运的故事,也屡见不鲜。在当时背景之下,这些历史的记载者,确实是严肃而庄重的。

  此种对历史的热情,延续至今,让国人迷醉而不能返。然而,当下的历史写作,却出现了两极分化的格局。

  一极是充斥于象牙塔之中的高校夫子们,他们坐拥图书馆的富矿,可以享用上百万价格采购的数据库,但他们挥斥方遒,却未激扬文字,而是以枯燥的方式,学术的行文,捧出一篇篇一部部所谓“大作”,犹若摘星楼一般,只能仰首,而不能企及;另一极则是民间的历史写作者,他们横空出世,以自己对历史的爱好,以一锅麻辣史料,佐以单田芳式的生动表达,吸引了众多粉丝。于是乎,以那些事儿命名的历史题材,红极一时。

  通俗历史叙事的钟声,响彻四野,信众云集;而学术圈则曲高和寡,听众寥寥。也有不安于此的学者,奋勇从学术圈中杀出,直扑讲坛,面向万千历史信众,舌灿莲花,顿时光芒夺目,博得喝彩。

  好的历史作品,总是有着文学感,充满活力。宗教的信众,若是朗诵的圣歌不是那么朗朗上口,抑扬顿挫,他们的热情,该被减去多少?一部好的历史作品,哪怕是选题新颖,内容饱满,如果在叙事时语言晦涩,枯燥难懂,会让历史的信众十分失望。

  袁灿兴博士的《军机处》(第一部)一书将浓厚的历史,以泼墨山水的形式,生动逼真地作了展示。军机处本是以处理文书为主要任务的机构,所涉及事务,极其繁琐而枯燥。作者在此书中,却挖掘出了一段段军机处的人与事,让这个机构一下子立体和丰满起来。

  历任军机大臣的命运是《军机处》的核心。如允祥的小心谨慎,傅恒的无限恩宠,舒赫德的倔强耿直,阿桂的淡然自信,和珅的狡诈市侩,曹振镛的木讷面具,松筠的大开大合,通过作者的考证和叙述,均在我们面前生动地跳跃起来。

  而军机处所处理的重要政务,作者更以简洁的手笔,明晰的叙述,让我们可以看到准噶尔部的兴衰,大小金川的骁勇,缅甸征战的迷雾,七十二人杀入紫禁城的惊骇。更值得称道的是,袁博士在写作时,也注重于小人物,新史学的运用,如对五省教乱背后的小人物刘之协的描写,如林清事变背后的气象学因素,如道光朝中衰的金融考察等,这些都让本书更加引人入胜。

  袁灿兴博士的专业是中国近代史,也是池子华教授的高足之一,在苏州大学求学期间,打下了比较深厚的学术基础。在从事专业研究之余,他有志于写一些通俗历史作品,也是读者的一大福分。不同于各种“戏说”作品,袁灿兴的通俗历史写作,力图打通学术与大众阅读之间的分野,在严谨的学术考证与精彩的历史叙事中求得平衡,达到雅俗共赏的境界。

  历史的宗教信众,阅读历史是为了反省历史,反省社会,更从此中有所镜鉴。我相信阅读此书时,每一个读者都不会失望,都会有所收获。

  2014.12.16

  文/沈振亚

  《军机处》(第一部),袁灿兴著,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5年1月第1版

  《军机处 第一部》读后感(四):透析大清朝的神经中枢

  军机处 历朝历代,但凡依靠它所依靠的力量建立,往往因为这股力量灭亡。有些政治家洞悉其中奥秘,比如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这是最终为什么,所有的皇帝都要把权利集中到自己的手中。到了清代,雍正登基之后,建立了一个唯皇命是从单位机构,渐渐的在舆论上、在职权上、在军政权上,集中到皇帝的手中。也是历代皇权集中发展到最高级的形式。这便是军机处的前世今生。 军机处成立之后,在地位上成了朝野上下权利最集中的位置,能进入军机处的大臣自然是皇帝最信赖的人。在这本书中,通过种种案例,可以体现皇帝一个人的喜怒与别人的生死关系,也通过各种关系看到军机处在大清帝国运行过程中的高效率的工作效率。可以说,军机处是历朝历代的皇权发展到最精密的机构,满族人入关以来,从未放弃对儒家文化的重视,一直以来,满清统治者把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作为政权的基石,从而也使得军机处在清朝几百年的历史中,有些重要的位置。 单这本书而言,读着最大的感受是在书本中偶然看到的军机处变的如此清晰,把军机处当作一条主线,渐入佳境的讲述清朝历史。从建立到鼎盛,再到衰败,军机处更像是清朝的缩影,这本书取材丰富,应用史料相当的多,结构清晰,鲜明的历史趣味性,真是了解军机处最难得的一本书。

  《军机处 第一部》读后感(五):寻寻觅觅好久,终于找到了一本系统又通俗地讲述军机处的书!大力推荐!

  记得以前看过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评价军机处的一句话——

  从汉到明,中国是一种士人政权,政府掌握在读书人手里,而读书人既不是皇帝的私人势力,也不是一个固定集团,因此这个政权是公开、开放的。而到了清代,作为皇帝私人秘书的军机处加上密折,就构成了一种秘密政治。这种权力集中,也就成为了满族作为“少数人”却可以统治“大多数”的制度基础。”

  读完这本书,对这段话理解的更加深刻了!

  其实,蒋介石的待从室效仿的就是军机处!

  《军机处 第一部》读后感(六):皇权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虽然各民族的生活环境与文化背景不尽相同,但在权力的见解与实践中却是不谋而合的。自秦国一统六国,羸政自诩 “皇帝”以彰显其至高无上的权力与地位,中国历史上便有了“皇帝”这个称谓的出现,此后中国历代封建最高统治者都沿用这一称谓。

  赢政除了自封始皇帝这一尊号外,还建立和健全了专治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打破了分封制,设置郡县制,官吏全部由中央任免。中央集权制度的出现,让皇帝拥有了对全国的人民土地财富拥有控制与管理的权力,从而达到在军事、政治、立法、财经大权具有完全的独断性与随意性。这种绝对的、不可忤逆的、至高无上的皇权,在中国延续了长达两千多年的时间,一直以个人意志左右着国家和个人的命运。

  苏州大学历史博士,袁灿兴所著的《军机处》便是通俗讲述皇权的书,袁博士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全书内容脉络清晰、史实丰富,线索繁多,背景广、涉及面大,登场人物多。对于历史学家的学识、惊人的记忆力,在大量的信息资料汇集后还能清晰、富有逻辑的去思考与发现,辨别真伪还原历史,面对历史学家的这些技艺,让人由衷感叹。

  《军机处》讲述了以清朝雍正帝为始,至宣统为终,一百八十三年间满清的风云变幻。以雍正创建军机处为契机,展现出皇权在握的帝王实现个人意志、臣子伴君如虎变幻莫测的命运。

  “军机处”是皇权之下应运而生的一个机构,一个服务于皇权的工具,其前身是为雍正策划征战准葛尔而特设的“军需房”,后为配合战事大局军需房改为军机处,皇帝直接受命管理,由汉人大臣张延玉为其制定职能制度,打破传统陋习以一套完善的文书制度,帮皇帝上传下达,维护管理江山。

  究其根本,军机处始终只是一个服务于皇权的工具,在历史洪流中,尽管军机处在满清朝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也无法改变时局的变迁,江山的更迭,一代代坐镇江山的帝王和他那些军机大臣们,终还是随大江东去了。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书的开头,讲述雍正四年时发生的一个事件却并未详细,书中说“雍正四年,允襈被改名阿其那(狗),允禟被改名为塞思黑(猪)。”

  而阿其那与塞思黑是否是狗和猪,多年来一直为清史学专家们质疑,并从多方面加以考证。如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就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不认同阿其那与塞思黑是狗与猪的音译。据相关的资料显示辽宁省档案馆,就是文献记载了雍正初期的事件,为阿其那与塞思黑不是指狗与猪提供了佐证。

  《军机处 第一部》读后感(七):盛世王朝的内核与生态:成败军机处 ——评袁灿兴博士新作《军机处》第一部(文 /克念)

  所谓“康乾盛世”,在这二位祖孙皇帝之间,雍正反而被严重忽略。“朕就是这样汉子”,这是他的名言,但其功业究竟对当时和后世有什么影响,除了“皇四子夺嫡”和“吕四娘刺杀”这一始一终两个传说,竟然渺然无闻。但说起由他在雍正七年(1729)创立的军机处,又无人不晓,而袁灿兴博士的新书《军机处》,正是将“从雍正到宣统,国策大政皆出于此”的军机处掌故抉要阐微,娓娓道来,让我们从当下了解历史,从历史看透未来。

  为什么《军机处》是本好书

  历史传承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总在空间场域和时间场域逐层递减,比如,中国人更熟悉朝鲜和日本的历史;比如,当代人更熟悉民国史,其次是清史、明史,然后才能论到宋唐魏晋。其中自然也有例外。文化的强势传播,会使得一些或真或假的知识突破时空局限,反复地浮现在大众的耳语口传之中,使之成为民俗文化的重要沉淀——由《三国志》到《三国演义》的变化流布,就是个显而易见的事例。

  然而,中国人治史的弊病就在此显现。揆诸官书,自有唐以来,文理越来越沉重,义理越来越繁复,情理越来越枯燥,《史记》的流利、《汉书》的大气、《后汉书》的华丽、《三国志》的明快,遂不复见于后世。而一些传奇说部则以正史之“通俗演义”的名目流传民间,实则事实混乱,荒诞不经,无法从中获取历史赋予时代的真相和真知。

  非虚构类文学的主创者应该是新闻记者和历史学家,但就当下中国而言,前者缺乏控制宏大选题的逻辑能力和知识储备,后者则僻居于象牙塔中,对于普通读者的兴趣点和兴奋点不闻不问,只陶醉于曲高和寡的学术讲章中不能自拔。

  但是,面向普罗大众的科普要求,不仅是商业机会,也是社会责任。袁灿兴博士新作《军机处》第一部已经正式出版了。该作者的研究方向是中国近代史,其第一本史学类非虚构文学《枪口下的北洋》行文流畅,功底扎实,对历史事实的研究时有创见,让读者在享受阅读快感和美感的同时,能够获取颇多的知识性教益。

  这次确定“军机处”的选题,想来出版人和撰稿者都有深长的考量。据著名共运史专家段宇宏的研究,列宁在十月革命甫起,为一统事权起见,首先成立的便是“书记处”,这使得当时还非常弱小的俄共(布)得以摆脱形式与理念上的束缚,短时间控制全国局面,并为创立一个亘古未有的赤色帝国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在“书记处”设立整整一百九十年前,清帝雍正创立了异曲同工的“军机处”,使得满清在统治技术方面已经具备现代极权主义体制的多种特征,清廷在诸多内忧外患的煎熬下,应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还能继续掌权近二百年之久。我们所见的《军机处》第一部只是开头,清廷面临的巨大挑战,才刚刚开始。

  为什么《军机处》还有缺点

  和作者一样,笔者也是一名历史学人,因此深知,研究问题易,下笔阐述难,而用通俗的文笔来横跨二百年史实,尤其难上加难。所以,《军机处》文笔如此之好,史料如此之丰,但在非虚构类文学的创作技巧方面,仍是有着少许不足。

  笔者一直有个观点,那就是非虚构类文学也是文学,那么,首先要向小说和剧本学习,要善于“讲故事”。如果按照一个编剧的眼光来看,《军机处》第一部中,出场的人物实在太多。当然,袁博士设定的主线非常明确,主角是历代清帝,配角有两条线,阳面是诸位重要的军机大臣,阴面是满清的内外敌人。但就全局来看,清廷的敌人在战争中的表现提及太多,令对清史不太熟悉的读者有应接不暇之感,容易产生知识学上的疲惫和厌倦。

  如果将这问题延伸开来,全书尚有可议之处。史学文章在写作时,最费思量的是,如何将当时的政制、官制、体制转化为现代读者理解的语境。这也是一种“翻译”,其“惊险一跳”之难度,作者甘苦自知,本不足为外人道。在这一点上,袁博士做得非常妥帖,比如他于书中仔细地介绍了何谓“盐引”,以及盐业专营中的利益和利润到底着力何处,让原本对此事既不了解也不感兴趣的读者也看得兴味盎然。

  但是,在漕运、河工等方面的介绍中,作者就引入了大量术语,使得普通读者望而生畏。其实除了战争之外,清廷最花时间和功夫操办的实事,便是运粮和治河,其功绩在此,经济腐败也在此,官员的能力在此,政治失败也在此。在湘军集团崛起之前,满清皇帝所需要真正关心的,也就这两件事。但《军机处》第一部对此要么语焉不详,要么专业描述过多而显得行文枯燥,令读者颇有畏惧。

  该书的一些全局视角也略有缺憾。军机处创立于雍正而功成于乾隆。后者虽然诗酒风流,堪称文人皇帝,但事实上雄才大略又心地险恶,无论优点还是缺点,都在历代统治者中非常突出。“军机”者,当以军事战略之筹措实施为上。看看当时的奏折批语,就知道乾隆目光远大,对于国际形势和地缘现状了如指掌,不像其嫡孙道光那么昏庸颟顸。乾隆固然天纵英明,善于学习,但他掌握的资料和信息必定来自有方,相信和军机处及其行走大臣颇多相关。可惜袁博士于此未有一语提及。

  就盛世功业而言,乾隆对于中国最大的地缘贡献,是消灭了天山北路的准噶尔部,使得强盛的瓦剌蒙古不复成为中原政权的威胁;清廷又随之南下覆灭了南疆的喀什噶尔和卓家族,使得天山南北浑然一体,并入中国版图。此事无论在道义上是非曲直,都对中国历史和现实产生重要影响。

  个人认为,这是最重要的“军机”,但袁博士的《军机处》第一部对于前一段叙述甚详,对于后一段却寥寥数语,一笔带过。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遗憾。

  文/克念

  2014年12月18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