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生死场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生死场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6-23 21:1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生死场读后感精选10篇

  《生死场》是一本由萧红著作,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19,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生死场》读后感(一):她有着怎样敏感神经

  这本书包括一个中篇《生死场》和五个短篇《小城三月》《朦胧期待》《旷野的呼喊》《莲花池》《后花园》。

  萧红的文字细腻,细腻到可以感知花鸟鱼虫、飞禽走兽、风电雷雨的一娉一笑和喜怒哀乐,她有着怎样敏感的神经啊!说起教育程度,她只上到高中年级,她文中没有深刻厚重历史文化,没有引经据典的经纶志向,对面对日本的侵略爱国热忱也是原始自发的,甚至没有生僻的字词。但她对周围的一草一木一点一滴、眉高眼低观察的如此细致精确,写得平时真切

  《生死场》读后感(二):生死场.萧红

  生死场.萧红©1935

  萧红的文字真美,有点像沈从文的,但比沈从文更人文化,沈从文的更自然化。

  《生死场》不知是不是人名原因人物关系不太好顺。标点符号有些错误。那时候的东北人就开始网球了!

  深秋秃叶的树,为了惨厉的风变,脱去了灵魂一般吹啸着。//在乡村永久不晓得,永久体验不到灵魂,只有物质充实她们。//死人死了!活人计算着怎么活下去。//在乡村,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每个家庭是病的家庭,是将要绝灭的家庭。//小道也尽是生者短草,即便是短草也障碍着金枝赶路的脚。//他们不知道怎样爱国,爱国又有什么用处,只是他们没有饭吃啊!

  《小城三月》因我我们家比较势力,他们是很愿和我们讲话的。

  《朦胧的期待》在地板上,她几乎不能停稳,就像有风的水池里走着的一张叶子

  《旷野的呼唤》风撒欢了。//地平线混沌完全消融,风便做了一切的主宰

  《生死场》读后感(三):若生了流水一般的命运,为何又希求着安息

  2016.11.5|软霾

  第一次与萧红相遇,是在两年前。那是在下课后的一个夜晚,寻常的夜晚。汤唯扮演的20世纪30年代的,仅20岁的张乃莹。我听说这部片子很长、乏味冷漠又做作。于是,我决定看一看。当天,我疯狂的将萧红的著作一股脑装进了购物车,不久就到了。

  《呼兰河传》是我看的关于她的第一本书,里面的彩色插图我甚是欢喜,此外印象就不是很深刻了。后来,她被我搁置了。昨天偶然拆开了第二本,当时也纯粹想在火车上消磨时间。可当我注意到这样一句话时,我不知道此刻该打开还是继续搁置。“若生了流水一般的命运,为何又希求着安息。”

  “即使是破败的小镇,每一点破败的端倪都是嬉闹的童年曾经玩耍过的地方,也像滚滚车轮,轰隆隆的一去不复返冷冷的眼,直勾勾的坚持着,有的地方注定与你相连,令你愉悦然后满身是伤。”这是看到那句话我所能想到的。请原谅我,改变总是让人神经敏感,变得多言。今天继续看那个只是有关“生死”的故事突然想起了另一个很喜欢作者。“生而为人,我很抱歉”。这不是书本上,教室里,老师传授给我们的积极坚强权利与爱。这是关于绝望与自嘲,关于得不到的温情失去自由。不得不说,自嘲的人越来越多了。

  《生死场》读后感(四):听说人活着,要忙着生,忙着死

  听说人活着,要忙着生,忙着死

  七月里长起来的野菜,八月里开花了。我伤感它们的命运。我赞叹它们的勇敢

  ---------萧红

01

  梁文道在《我读》中说:“读书到最后,是为了让我们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起初,我没真正领悟这句话。直到我合上萧红的《生死场》,整个人醍醐灌顶一般,恍然大悟

  萧红,是我国近现代女作家原名张乃莹。"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她的命运比较悲苦,但她从不向命运低头,而是在苦难挣扎抗争,尽力活出自己姿态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中长篇小说《生死场》。

  她笔下的故事多取材于家乡,以其朴实细腻的笔调,写出当时东北乡村小镇的闭塞荒凉人们生活艰辛麻木

  《生死场》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生死场》又叫麦场,是哈尔冰一个乡村的麦场,也是大中国在那个年代的整个麦场的缩影

02

  文章开篇描绘的是一幅画面。一只山羊在路边啮嚼树的根端。城外一条长长的大道,被榆树荫蒙蔽着。走在大道中,像是走进一个动荡遮天的大伞。

  在这样的场景,罗圈腿出现,他是二里半和麻面婆的孩子。二里半嘴里大大咧咧的骂着,谁偷了他们家的羊。边走边骂,边骂边走,在麦田边缘村子周围找着。麻面婆做着家务,洗衣服,做饭。看到丈夫找羊,她又悄悄地,像一捆稻草似的跟在后面。

  都说麻面婆傻,只是她不会抱怨。她遇到不快时,或是丈夫骂了她,或是孩子烦扰她,或是邻里与她拌嘴,她都会默默忍受。

“她的心像永远贮藏着悲哀似的,她的心永远像一块衰弱的白棉。”这就是她的写照

  老王婆和赵三,平儿是第二组家庭。老王婆有点如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在闲暇时间,尽述说她无穷的命运。她总记得哪一年麦子收成好,她多买了牛,牛又生了小牛之类的话题

  她还会告诉邻里乡村,她把自己三岁的孩子,摔死了。起先她的心是颤抖的,可是看见麦田,她一点也不后悔一滴眼泪也没流。后来麦子大丰收,冬天,她和邻里比着麦粒。虽然她手里的麦粒比别人手里的大,可是看着邻里的孩子正在长大,她才想起她摔死的孩子。

  读到这里,你会不禁的叹息。那个时代,那个乡村,每个人都承重的活着,那么辛苦,那么心酸

  王婆把用了五年的老马带到屠宰场,只因为秋收已忙完,老马没用处了。需要换些银两。当她把老马卖后,哭着回家,两只袖子完全湿透。

  谁知一路哭回家,铜板还没捂热,地主早已等在门前,拿走了钱。

  平儿放羊,被打。回家后跟着父亲赵三到城里卖鸡笼。赵三卖了家里的牛,不打算耕种,而是做起了小买卖。比如编鸡笼,卖镰刀等,以谋取生计

  王婆喝了农药,本以为死了。抬着棺材去乱坟岗,村里女人都大哭了,她们不是哭王婆,而是借着王婆哭自己。

  不过,棺材抬到乱坟岗时,王婆醒了,说:“渴死了,快给我水喝。”

  书中的第三组人物当属金枝。她的命运更是多舛。金枝还是姑娘时,亭亭玉立,提着篮子,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本以为她的前途一片灿烂,不会如麻面婆那样委屈的活,也不会如王婆那般苦涩

  可是,生活在麦场,生活在生死场的人,怎能有一片好的前程

  年少不更事的金枝和村子里的成业陷入爱河,并且偷食禁果。意外怀孕。这对那个时代的人而言,是天大的事,只能嫁过去。

  金枝摘柿子魂不守舍,不小心摘了青柿子。金枝母亲老虎一般,扑向自己的女儿,撕扯着金枝的辫子,打破了金枝的鼻子

  文中写道:

母亲一向是这样,很爱护女儿,可是当女儿败坏了菜棵,母亲便去爱护菜棵了。农家无论是菜棵,或是一株茅草,也要超过人的价值

  这种社会病态么?当然病态。可是又有谁能清醒呢?

  金枝嫁给成业后,没想到成业本性暴露,对待金枝粗暴无礼,摔死小金枝。这对金枝来说,是多么痛的生活。

  然而还没完,丈夫死后,日本侵略军的搜捕,金枝决定逃跑,去哈尔冰市里。可是到市里,依然要苟延残喘的活着。出卖身体挣了几个钱,回到母亲身边。母亲还是让她继续出去,金枝万念俱灰,当尼姑了。谁知,庙里的最后一个尼姑也跟着男人跑了。

  读到此处,亲爱的读者,你的心此时是多么的冰凉啊。人,活着,是多么的不容易啊!

  再说说月英。月英是打渔村最美的女人。长着一对多情眼睛,每个人接触她的眼光,好比落到棉绒中那样愉快温暖

  可是这样的一位美人,却最终活的不成人样。月英患了瘫病,行动不便。起初丈夫替她请神,也跑到土地庙求药,也进城里烧香。不见好转后,丈夫放弃。每天对月英不管不顾,任凭月英在炕上垂死挣扎

  丈夫看到月英快不行了,拿走了被子,用砖块支撑着身体。可怜的月英瘦的皮包骨头,臀下腐烂,身体变成了小虫们的洞穴。牙也变绿了,整个人被病魔摧残的失去人样。

  读到月英最后的模样,我真的不忍心读下去,那些文字,道出了一个女人悲惨不堪的命运,让人毛骨悚然。

  故事的结尾,二里半和他的羊告别,拖着他不健全的腿,颠跌着,渐渐消失在山岗和树林。赵三坐在门前一棵倒折的树干上,回忆往事,伴随着羊的叫声

  作者在文中提到:“在乡村,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

03

  故事结束了,那么我们回头看看这部作品

  《生死场》是萧红1935年发表的小说。这部小说不仅仅讲的是东北哈尔滨的一个乡村,而是整个大中国在那个时代下的缩影。

  那时的东北,在日伪的统治下生活,本就受封建思想统治的人们,愚昧无知,更加变的麻木不仁

  所有的人和动物一样,都在忙着生,忙着死。

  作者塑造的人物,也都是在那个环境下的产物。因为每个人的生死,自己甚至都不能把握更何况别人的呢。

  作者在这部作品中谈及最多的是女性,更多笔墨都是描述女人的命运。不管是麻面婆,王婆,月英,还是金枝等,都是旧社会女人地位和命运的着实体现

  每个人对生活变的麻木不仁,变的自私冷漠。但是又有一股深的力量在体内积蓄,只是他们不懂得如何运用罢了。

  所以,才会有王婆摔死自己的孩子,只是心颤抖了,没有掉一滴眼泪。可是,当她把老马送到屠宰场时,却哭湿了袖子。

  所以,才会有金枝母亲如母老虎般扑打自己的女儿,只因为女子弄坏了棵菜,或者摘了青柿子。在她眼里,自己的菜,柿子等其它物质比女儿重要的多了。

  所以,才会有金枝丈夫生气,直接摔死自己的女儿,毫无内疚之感。

  所以,才会有月英病瘫在床,身上生蛆,丈夫也不管的举动

  是的,这是个病态的社会,人们都病了,都过得浑浑噩噩,没有清醒过。

  作者笔下的人物不仅仅命运多舛,更多的是惨不忍睹。但是,生活还得继续,日日夜夜,依然要忙着活,忙着死。

04

  再说说作者的笔调。

  萧红的笔调,是我比较喜欢的。尤其是看《呼兰河传》时,她描述的东北的农村真的美到极致,不管是花草菜园,还是火烧云,她都以一种欢快明亮的笔调书写,幽默诙谐句子让人捧着书爱不释手

  《生死场》依然用它独特的萧红笔调,只是这部小说的笔调有点悲悯,细腻的文字在她的笔尖流出,给我们道出了东北农民苦难深重的生活。

  她描写环境总是那么洒脱,那么引人入神,而且相当有趣。比如以下两段:

中秋节过去,田间变成残败的田间;太阳光线渐渐从高空忧郁下来,阴湿的气息在田间到处撩走。南部的高粱完全睡到下来,接接连连地望去,黄豆秧和揉乱的头发一样蓬蓬在地面,也有的地面完全拔秃似的。

  把黄豆秧比作揉乱的头发,蓬蓬在地面,也有的地面拔秃似的。“揉乱”“拔秃”尽管几个动词,把田间的形象跃然纸上

房屋的草堆上,温暖在那里蒸腾起了。全个农村跳跃着泛滥的阳光小风开始荡漾田禾,夏天又来到人间,叶子上树了。假使树会开花,那么花也上树了。

  这段话同样令人欣喜。你瞧,她把叶子用“上树了”描述,既表现了叶子的生长,也突出了夏天的活力

  当然,她描写人物,也颇具一格,对人物形象刻画的深刻,具体。比如:

她写月英的美。“长着一对多情的眼睛,每个人接触她的眼光,好比落到棉绒中那样愉快和温暖。”

  读到这句话,是不是酥到了。这是多么美的一个女人。

  可是,在描写月英被病魔折磨的最后的模样,她如此描述:

“她的眼睛,白眼珠完全变绿,整齐的一排前齿也完全变绿,她的头发烧焦了似的,紧贴住头皮。她像一头患病的猫儿,孤独而无望。”

  读到此处,我是触目惊心的,我相信你也一样。毕竟,她的笔墨太厉害。对人物刻画的更详细,具体。

05

  《生死场》这本书,除过《生死场》这部中长篇小说,还有其它短篇小说,分别是《小城三月》、《朦胧的期待》、《旷野的呼喊》、《莲花池》以及《后花园》。

  这五部小说,同样也是描写东北农民在这种水深火热生活中,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苦操劳,受尽压迫

  人们对死亡麻木着,愚昧着,却也渐渐觉醒着。

  读完这部作品,真的会为生活在此刻的时代,感到无比的幸福。起码,我们不会那么的苟且偷活,不会担心战争,不会有日伪军的扫除。

  总想找个更合理答案,对于生命是什么?命运有怎样的轨迹

  我想,简媜在她的《水问》中给出了答案:生命可以有不同的姿态,但同样是航行于真理之海。万物各有其迷人的韵律,而终究是以不同的方式在演算一道相同的定理,每张证明的纸上都写着同一答案:一个最初及一个最后的坐标点,都是线段。

  《生死场》读后感(五):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

  一部《黄金时代》让萧红这个颇受冷落的作家火了起来。在很多人在跟我抱怨电影太长太压抑的时候,我却把它看了一遍又一遍,我看汤唯的眼角眉梢、看画面大量的空白底色、看它的不流畅和近乎静默、看它的漫长和拖沓,却唯独没有看到“黄金时代”,导演故意取了个讨巧的名字,于我看来却是弄拙成巧了。萧红所在的时代绝非黄金时代,而她31岁的生命也充满了苦痛和挣扎。

  其实,没读萧红之前,我想着一个女作家,怎么也要写写爱情,不像张爱玲那样冷艳也至少有冰心的温婉,事实证明我想多了。萧红是东北人,东北女人,她写什么?写贫穷、写饥饿、写死亡,写女人和牲畜,写土地和男人。

  真的,我不看《生死场》都不敢相信,在那个时代,东北农村女人的生命等同于牲口。男人想得到哪个姑娘就去强奸她,女人生产的时候因为难产还要被丈夫用鞭子抽打,嫌自己女儿烦就亲手把她摔死,女人病了不管不顾用转头给她砌起活棺,妻子死而复生却又被丈夫一棒打死。不仅男人欺负女人,女人也看不起女人。食物比女儿重要,吐痰故意吐在女儿脸上,让女儿去挣钱(无论何种方式)却不想她回家休息。

  其实在很多乡土文学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于此的描述。不论是陈忠实还是莫言,他们笔下的农村女性都承受着过多的痛苦、拥有着不幸的命运。可所处的时代不一样、性别的视角不一样,再怎么说他们刻画的女性还是有血有肉有自己的性格,有作为女性最后的尊严,在把握自己命运走向方面也可以挥手画上一两笔。但在萧红这里,女性却像一粒干瘪的麦穗。没有性格和色彩,没有笑容和眼睛,只有劳苦、隐忍和沉默。可能只有同是女性,才会站在平齐的角度为之发声。

  但其实也并非女性,在贫穷与饥饿下,所有人都变得麻木、愚钝、病态。

  《生死场》这个名字起得真好。“在这片土地上,人和牲口一样,忙着生、忙着死。”全篇只有生、只有死,没有感情和爱。人是几乎动物性的存在,是活生生的生命,或血淋淋的死亡。可不管是生还是死,都是暗淡的、灰蒙蒙的、流不出一滴血、发不出一声呼号似的。

  她和鲁迅是一个路子的,把话说绝了又给人以希望,赵三和王婆最后还是拿起了反抗的武器。年轻时没有勇气反抗地主,年老了却一定要与日本子斗争。都说中国的农民是最能隐忍的群体,只要还有口饭吃,怎样的苟且和剥削都是可以接受的。但日本人的到来却完全断了他们的后路,摆在眼前的只有“斗争”和“等死”两条路,小说中的主人公选择了拿起武器,萧红想让更多的人拿起武器,所以她孜孜不倦地写作。

  萧红写《生死场》的时候才25岁。写小说大致还不得要领,像散文,东一笔西一笔,情节不流畅,人物也不饱满。我不知道这就是她的风格还是怎样,但只要想到在民族最危亡的时刻,有这么一个年轻的女性,在兵荒马乱中写、在奔走呼号时写、在身怀六甲的辗转中写、在穷困潦倒的小旅馆写、在身患重病的病榻上写,我就忍不住的热泪盈眶,肃然起敬。

  原来这一字一书才是由她亲手构建的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

  《生死场》读后感(六):那个时代的女人和那个时代的悲凉

  《生死场》是萧红早期的作品,我感觉这本书里每一个人物都是带着血淋淋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的,那么的悲凉。早期的萧红就写下了如此的故事,她给那么多女性都编织出了不幸的故事和悲惨的结局。这么年轻的萧红遭遇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为什么写出如此的故事。我有些懂得那个时代吧,女性是没有任何地位的,没有任何的权利,生儿育女繁衍后代成为了女性唯一能够证明自己曾经存在过的事情。记得小的时候,过年也好,家里来客人也好,女人和孩子是不能够上桌面的,这是需要男人们吃完了,喝足了,女人和孩子才能够去吃饭,去休息片刻。这些小小的点滴算不算是那个时代遗留下的风气?这只是在我小的时候出现呢,现在很少见到了。

  真的不知道成业与金枝刚刚在一起的时候是为什么,我想那时候的金枝应该是会相信爱情的吧,刚刚在一起的时候是相信的吧。但是当时间在走的时候,金枝发现了,原来不是这个样子的,她和成业也成了自己的父亲和母亲,甚至成业还不如自己的父亲,因为成业居然没有给小金枝生存的权利。这样祖祖辈辈的生活下去到底是为了什么,当然为的就是生存,成业对待金枝只是因为那动物之间的荷尔蒙反应而已。

  再想想月英,那个渔村里最美丽的女人最后却落得了怎样的下场,她不能动弹了,丈夫为她去烧香了,请神了,最后当她还没有站起来的时候,丈夫放弃了。烧香,请神,这对于月英的丈夫来说应该是最大的付出了,这就是当时男人对女人的爱与付出。当月英的丈夫对月英的病情没有好转的时候他就打月英,对于打这个字好像感觉很普通。在那个时代打自己的妻子好像是很普通的一件事,妻子,孩子,好像都不如家里的一头牛一匹马有价值。这是一个多么悲凉的时代,而这就是萧红生活的年代。

  这个村子里有一个乱坟岗,里面有很多野狗,不知道这里的野狗会不会也遭遇攻击,就好像莫言笔下的《红高粱》一样,人吃狗,狗吃人,最后分不清人吃的是人还是狗了。幸好,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幸好……

  《生死场》读后感(七):书随想

  这种写实且深沉的表达方式,仿佛让我见到了一幕幕生与死的定格画面,也让自己完全被萧红这种不动声色的写作风格所折服。在读这本书时没有看到浮现于书上的动态影片,但一幅幅定格画面强有力地击中着我的心灵深处,好像一颗孤立无援的心脏躺在黑暗的地下室。又明白了为什么会有《鬼子来了》这样的影片,不是所有的抗日画面全是仿佛有着50年党性觉悟的外国人士,有着坚定的脸上洋溢着如此决心,其实当时谁又懂这些呢?不过是自己的日子照旧,活下去是唯一标准。被一批批忙着打仗的官兵碾在草芥,利用于枪杆,没有谁真正清楚是什么时局?该做什么决定?我们被抗日神剧洗脑了很久,但我还是喜欢真实的东西,真实的一切,不明白地了解历史怎样去探寻未来的路呢?所以,这也没什么,坦荡地承认过去自己的狭隘是很难。

  回到小说,其实凭自己的资历,没太看懂,但能感受到一字千金重,压得人心头喘不过气,就像狂风中的礁石岿然不动,深深凿在读者的心中。我想这就是她的时代最广泛的生活了,除了生死,还有别的什么顾得上的呢?

  《生死场》读后感(八):4段读书杂感

  Day1

  萧红的中短篇小说合集,其中“生死场”是她27岁第一部小说。读完后这篇,既惊讶于她27岁时思维的成熟和缜密,又佩服她文字的成熟和老练,不愧是才情横溢的民国第一才女。

  是读完《呼兰河传》后,听别人介绍:读萧红一定要读《生死场》。原以为《呼兰河传》讲乡村,那《生死场》就讲城镇了,读后方知仍是乡村,比《呼兰河传》更乡村、更凄婉,更鞭挞人心。“在乡村,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这种绵里藏针的语句读了后,天空都暗了,没有童话,有,也是骗人的。其实现在城市里熙熙攘攘的人群何尝不是在忙着生、忙着死?

  开篇有种美好的田园气息扑面而来,老羊、罗圈腿、麻脸婆......读到这些刚登场的人物,尽管心中隐隐觉得不会美好,但还是有牧歌的感觉。故事一点点往下走,越来越叫人无力,悲情、凄惨、愚昧.....这些因子胜过滴血和死亡,打渔村这块方寸大小的生死场简直是修罗场。日本人来了后更甚,老羊、罗圈腿、麻脸婆......也成乱葬岗中一堆枯骨。

  只有闻名不见影的义勇军、只有金枝去城里自食其力、只有王婆的死而复生,是整个生死场里为数不多的在角落里的抗争,剩下的几乎都是愚昧与控诉。

  《生死场》读后感(九):突如其来的“萧红热”……

  因为看了宋佳演的《萧红》和还没看的汤唯演的《黄金时代》,这两年有一股风头不大但也不容忽视的“萧红热”。于是,我对“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萧红的作品有了拜读的欲望,买来她两个不同时期的代表作——《生死场》和《呼兰河传》。两本书都在去年底买的,现在另一本还没动,这一本极不耐烦地看完了。一个我没经历过的年代,一个离我遥远的北方,一个不曾见过的中下贫农阶级,读得甚是艰难!然而,这不是最主要的问题,莫言书中的世界和她的差不多,但读起来却很有趣,引人入胜。我在想,如果小初高的语文老师看到这样的文笔,得抓狂了。不通顺、跳跃、冗长、不详……但因为萧红所著,所以只能当做这是一种作家独有的风格。但读起来真是不痛快的。

  在萧红眼里,好像所有的人都是一种动物,说话长相动作性情,任何一种都能与某种动物匹配上,于是她把很多角色都比喻成某种动物。对于景色和环境细节,她的描述极为入微,可见在她那些痛苦的日子里,她一面煎熬着,一边却用一颗破碎的心观察着身边的一切一切。

  “死人死了。“假如树会开花,那么花也上树了。”这些语句令我印象深刻,也只有在这些时刻,我暗赞她的思路、她的想象、她的语言表达。

  1934年的《生死场》是萧红早期创作的一个巅峰,想想离现在得多久远了,当时鲁迅还为这本书写了序。不过我买的这个版本,已经不是最初的版本了,所以没有鲁迅的序,而且“生死场”是作为首个篇章,后面还有一些其它的短篇。一样是读来乏味,硬着头皮啃下来的。

  看着崭新的另外一本《呼兰河传》,那是萧红另外一段完全不同境遇的时光,希望我能“忍受”她的文笔,与之好好相处。

  《生死场》读后感(十):《生死场》:看乱世中小人物的生与死……

  萧红,一个文学造诣极高的女子……《生死场》读来催人泪下,而这泪更多的是流在心里,所以更才更让人动容悲恸……

  《生死场》前十节,都是用及其细腻又真实的笔触生动地刻画了一个真实民国时期的农村光景,这个时期底层人民大学命运就像是动物一样的忙着去生,忙着去死,愚昧不化却又只能接受命运的摧残,这个时期人民的困苦萧红把它归结为地主阶层的剥削,以赵三的“镰刀会”为代表的人民解放的意识有了初步觉醒,可最终计划胎死腹中。前十节的语言特别有特色,主要表现在萧红运用了极其细腻的景物描写、人物心理刻画和大量比喻拟人的手法,为读者描绘了一个栩栩如生的民国乡村情景,集叙述与散文描写相结合的语言风格,读来生动形象!我想萧红一定有着大量的农村生活经验,才能把农村的景与人都刻画的入木三分。从第十一节开始,这个愚昧不化的乡村却在日本侵华陷入了白色恐怖之中,村庄的人民接连惨遭屠杀,姑娘惨遭蹂躏,人们终于决定开始抗争,老赵三也是不甘人后,奈何年事已高。就连想独善其身的跛腿的二里半在老婆孩子惨死在日本人的枪口后,毅然决定自我的抗争!从中看出人民抗争的意识的初步觉醒。整个小村庄就是一个生死场,也可以窥见当时的整个中国就是一个抗日的生死场,每个被压迫、被迫害的人民决定捍在《小城三月》里、萧红以一个懵懂孩提的视角,讲述了自己的姨妈与自己堂哥的朦胧的爱情以及翠姨的苦闷、短暂的一生。文章中的翠姨是个大户人家的小姐,最开始知道穿什么戴什么,今年又流行什么的阔小姐,可是因为在“我”家里的小住后结识了“我”在哈尔滨上学寒假放假回来的堂哥,两人情愫暗示,可奈何翠姨却被家人早早安排跟一个有钱人家的又矮又小的少爷订了亲。翠姨因住在“我”“咸与维新”的一个新式家庭里,耳濡目染了男女平等、女子读书、自由恋爱等新思想,内心逐渐发生巨大变化。一方面,既想像“我”一样渴望读书,追求婚姻自由,一方面又不敢跟自己的封建家庭所决裂,同时,也因自己爱的人也不能去争取什么而心灰意冷,对于她现在用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去逃跑现实的牢笼。我想萧红写的并不仅仅是翠姨,而是千千万万的“翠姨们”,引发当时整个社会的反思。卫自己家园的生死场。

  《朦胧的期待》讲述的是女仆李妈与主人家的卫兵金立之之间的爱情故事,文章选取的是金立之即将奔赴前线的这一事件节点,萧红的主要笔墨用在刻画描述李妈在情郎即将奔赴前线的内心的纠结、不舍、不安以及模模糊糊的期盼,通过这一刻画表述了在民族抗战的大环境下,个人爱情的无奈。希望他们的爱情终能等来“那时一切都好了。”

  《旷野的呼喊》写了陈公公与陈姑妈担心唯一的儿子在不告而走后参加了义勇军,在家焦虑得等待儿子归来。后来知道,儿子是在给日本人修铁路。老两口逢人便炫耀儿子修铁路,并因儿子的工钱让家里的条件有所改观。殊不知,儿子是通过给日本人修铁路,从而破坏铁路,致使日本火车翻车,最后被日本人抓走。最后老陈从卖豆腐的老李那里知道儿子被日本人抓住,然后疯狂地外出寻找儿子,并一次次跌倒在旷野中。空旷的原野上久久回荡着老陈无助的呼喊……萧红用了很多笔墨来描写旷野上的狂风,似乎也渲染了故事的悲剧结尾……

  《莲花池》讲述了一对可怜的祖孙俩的悲惨命运。可生逢乱世,谁又能独善其身呢?小豆年幼丧父,母亲改嫁,跟着爷爷过活。为了在乱世养活孙子,爷爷干起了盗墓的营生。可是就是这么普通的可怜的祖孙俩,依然没能逃脱日本人的魔爪,一个被日本兵打死,一个苟活着……莲花池作为贯彻故事的一条暗线,在文中多次出现。小豆最初因为去看莲花,被其他孩子欺侮,后面希望爷爷可以带他去看,可因为爷爷的“工作”性质,都未能如愿……文末处,小豆死了,萧红写道,莲花池依旧是莲花池……无不充满了一纸的悲伤!

  《后花园》依然延续了萧红善于景物描写的手法,大量描写了后花园的花花草草、蔬菜庄稼等等,这些每年都照常生长的景物和日复一日拉磨的驴子,从一个侧面渲染了冯二成子作为底层人民的命运——苟且艰难地活着,且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三十六岁的单身汉冯二成子暗恋邻家女儿,已经到了食不知味、寝食难安的程度。萧红把冯二成子爱慕、不得、落魄等心理刻画的入木三分。可是,碍于自己的地位,没敢越雷池一步,反而是王寡妇做了他的解语花红。可是,萧红笔下的底层人物又有几人得了善终?王寡妇和他们的孩子相继死去,冯二成子依旧不见天日、日复一日地重复着他的底层命运——苟且的活着……这也是千千万万的底层人民的命运写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