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个捕风者读后感10篇
《最后一个捕风者》是一本由蒲末释著作,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后一个捕风者》读后感(一):后记:回不去的小镇,远去的故乡
我从小就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
童年的记忆里,父辈坐在饭桌上交谈事情,谈及我时,我习惯缩着脖子注视碗里的米饭,不敢看向他们投来的眼神。极少的时候,也仅仅是对于父亲让我打饭的招呼,做一声回应:“米饭还是米汤?” 父亲总是说:“米饭。”他的饭量很小,身材高大消瘦,脸上的棱角像被刀削过。我早已谙熟他的习惯,但我还是会问他:“米饭还是米汤?”这是我跟他很多年里,在家里唯一的交谈。
我一度以为,自己的孤僻是天生的,可偏偏不是。上初中那会儿,我从家里的阁楼翻到一个相册,里面夹着一张照片,是一个胖小子。镜头前的我,皮肤黝黑,赤着脚,穿着一条背带裤和一件米黄色的背心,站在田野前,肆意地笑。我认识的人,我的伯伯婶婶们,无一例外地在某一天带着惊讶的神情看着我说:“以前在太阳底下野得不得了的小家伙,一眨眼,就变得这么文静了。”即使到二十二岁,我回到故乡,还是会听到这样的话。
2013 年,我参加高考,高考分数出来的那天,父亲在得知我的成绩时,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是:“你复读吧。”我跟他大吵了一架,在那场不到十分钟的争吵中,一个少年对一个寡言的父亲多年的怨念,倾泻而出。他说他对我很失望,他觉得我理应不止于此,我应该可以考一个更高的分数,即使他穷得没有衣服穿,砸锅卖铁,他都会供我上大学。
他说这句话并不夸张,当时家里的经济,我早已从母亲的眼神里猜到过。我也明白父亲寄予我的厚望。小学毕业那天起,从前和我一起背着书包上学放学的人,突然有一天就辍学了。等我高中毕业,数一数当时小学同班的同学,三十个人,坚持到最后的不到五个人。他们纷纷去了外地,最后的归宿,无一例外都是工厂。春节回家,穿着颜色艳丽的衣服,染了头发的男孩子,回到家,被各自的父亲臭骂一顿,然后第二天到镇里剃了平头,染回黑色,再回来。再过一两年,在外面挣不到钱,又纷纷回家,学一门吃饭的技术,跟着他们的父亲,上工地,学着中年人嘴里骂的脏话,再到麻将桌上,和那些以前称呼他们为小孩的中年人互相称兄道弟。
在我的故乡,有一个不能明说的现象:每一个少年,成年的标志,就是取代他们的父亲上麻将桌。我眼睁睁地看着那些曾经跟我称兄道弟的同学,上了麻将桌后,跟我的父亲称兄道弟,心里说不出什么滋味。离开的想法,从目睹那一幕的瞬间,开始萌芽。
在我读六年级之前,父亲一直是一个砌匠,早几年在外地接活,过年才回家,后来在家里待了一年,又去考了驾照,成了一名长途货车司机,常年在外面。他从不跟我讲他在外地开车的事情,仅仅是从他和母亲简短的交谈中,得知他去的一些地方。如果面前有一张中国地图,他可以在上面画出一幅他的足迹图,那张图在他心里,未曾告诉任何人。
高二那年,他在九江出车祸,车毁了,他回到故乡,重新做一位砌匠。我有时无意看向他,从他眼里可以看到一种失落感。即使这么多年过去,他最终还是回到了这个地方。
无论是少年,还是中年人,他们最终都没能离开这片土地。在这本书里,有一个女生的名字叫张清简,清澈的清,简单的简。她是我小学四年级认识的插班生,是一个古灵精怪的女孩。这篇小说是我写的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小说,初稿写于 2014 年,那年我 19 岁,它最初的名字,叫《说谎的人都长大了》。
那时我刚写作,纯属苦闷,开始抽烟。从前我一直讨厌烟味,因为父亲就是一个身上常年有烟味的人,然而我抽的第一包烟,和他抽的一样。在小说里,张清简最后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离开漕阳镇,我说不清,她在故乡已没有归宿。故乡分两种,一种是回得去的,另一种是回不去的。漕阳镇就在那里,虽然这几年变化越来越大,街道变宽,垃圾桶比以往普及,但沿路仍到处是垃圾,车流依然拥堵,每隔半年就会新开一家超市,却再也没有以往热闹的感觉。它在被同化,以一种主动或被动的方式。
2017 年,我大学毕业,彻彻底底地脱离了它。在这三年,陆陆续续写了一些小说,一直到我将这些小说整理成一本书的体量,我才发现,无一例外都带有它的影子。一个普通的南方小城,记忆里永远有一条无法抹去的河。
其实我很想给自己一个答案,到底最后我离开故乡的意义是什么。可是我发现我解答不了,在我有限的 22 年的人生当中,它构成了我生命最厚重的一部分,我只能以这样的方式,将这一部分,呈现给书前的你。
《最后一个捕风者》读后感(二):隔壁少年
记忆深处一直有这样一个地方,四四方方的院墙里左边种满了茄子、辣椒、果树等农作物,而右边则是在秋天里开的最艳的花,菊花、鸡冠花、凤仙花。。。它们不仅仅是妈妈炒锅里的美味佳肴,更是儿时最珍贵的回忆,这些回忆就像天空中的云朵一样挥之不去却又遥不可及。
这就是度过我整个童年的地方,那几年也是在我这20几年的人生里最开心的时光。那个时候只知道和邻家的哥哥姐姐到处跑,爬遍了附近的山头,摘不完的野果子,雨后和许多小伙伴在河里玩水弄属于自己的河道,看着大人在旁边洗衣服,夕阳布满余辉的时候牵着妈妈的手,带着玩具和衣服一起回家生火做饭;春天的蝉、夏天的杏、秋天的枫叶和冬天的天然冰床,唯一需要照顾的就是比自己小一岁的妹妹,而那时心里也是充满了自豪和担当,这些都是我无法抹去的记忆,也是故乡留给我的最美好的记忆。
直到后来,不知是否应该庆幸有后来,还是怨恨有后来,亦或是成长总是不可避免的爱开玩笑。总之后来我离开了这个带给我许多快乐的地方,就像收音机里的故事永远等不到妈妈回来听,就像被生活捉弄离开家乡的叶生,可叶生最后还是回到了自己多年未见的村庄,而我在今年之前一直没有机会回去!
小时候家里虽说没有贫穷到揭不开锅,但也是那种在过年才能吃上肉的家庭。不像阿涛家里那样艰苦,有点吃的只能留给自己的弟弟妹妹,因此阿涛长得很是瘦小,大家都叫他小~阿涛。阿涛没有念过几年书,就跟着工友来到工地干活,就这样阿涛学会了抽烟,学会了骂人,也学会了说谎。可阿涛还是善良的,还是有底线的,因此认识了小美,让他在这个寒冷的北京有了温暖的依靠。
今年有机会回到我出生并且成长的地方,才知道物是人非是一个什么样的感觉和体验。原来当初印象里的宽马路其实并不宽,记得儿时因为喜欢自行车还在很陡的坡上偷偷的学骑行,可长大后才知道,那个所谓的“陡”其实并不陡。一切都变了模样,不似从前那样“光鲜亮丽”,看着还有些心痛,于是悄悄的走掉了。
就是书的封条上写的那样:我们每一个人心里都会有一个这样的地方,它总是引你离开,却又唤你归来,可当初的一切都不是原来的样子。
《最后一个捕风者》读后感(三):那些说谎的孩子长大了
《最后一个捕风者》读后感(四):漕阳镇里的那些少年们
我的记忆中也有这样一座小镇,那样一群少年。但我没能像叶生那样与他们发生这许多故事,这是我的遗憾,但也是我此刻能看到这本书的幸运。
漕阳镇狭小,混乱,邻居、同学的关系看似紧密却又疏远得很,就像书中的叶生和他的父母。他们争吵,离异,全然不顾少年灵魂中被拉扯着的伤痕,那些伤痕让少年受伤,并强迫着让他成长。几乎所有的短篇里,都没有一个完整的所谓幸福的家庭存在,组成家庭的重要因素总是缺失,但这是一种现实真相,是不加渲染的如水泥墙般坚硬的真相。阿释既站在这种真相其中又能脱离出一段距离去冷静描述,不会一味的煽情,又不会冷漠不尽情,这是他的小说拉近你裹着你,让你感叹又难过的原因。
《最后一个捕风者》短篇集同名小说,当读到他们三人被困芦苇荡,叶生和贾亮为了出去而奋力跳起喊叫时,这是一幅多么强烈充满落寞孤寂的电影画面啊,他们三人的命运在那一刻也似是被彻底的划分开不同的道路。杜鲁门·卡波特的一篇短篇小说里也提到过“风”,那是一句能带领人穿越重重困境的句子:
“就在这时,电话铃响了。又响了。铃声如此之大,他肯定整个旅馆都能听见。会有一支大军来敲他的门。于是他把脸埋进枕头,用手捂住耳朵,想:什么都不要想,想想风。”当你发觉人生命运的沉重和无解,一路走来仿佛是在上演一出滑稽默片时,你想到自己也曾经去捕过风这种东西,你去想一想风,想一想人生,最后你怎么都无法说出你想到的那些缥缈的东西。
说一说“原谅”。
小说中的那些父亲自私无所作为,抛弃家庭,抛弃妻子,抛弃责任,是无法成为可以称其为“父亲”的人。我一直觉得原谅才是这个世上最好的美德,但当然也可以选择不原谅(有多少人能值得原谅呢)。但在《父亲变成一只白鸽飞走了》这篇里,“父亲”何其过分,但阿释仍让叶生选择原谅父亲,也让其中的蚊子原谅了他的父亲。甚至是让父亲成为一只纯白洁净的白鸽飞走,这仿佛是一种转换的标志,是一位少年转化为成熟的成人标志。父亲们和少年们一样生长在这个小镇中,他们有他们的人生和妥协,有他们的犯错认错或不认错,而少年也有少年的倔强和独立,当某种承袭不可避免的断裂,命运的大手也就显现出来了。
那些被困住的年轻人,一眨眼不知为何已经成为了这样的那些年轻人,他们在小镇中的迷惘和困惑,没有出路,哪怕是做出一些挣扎之后仍然是没有出路,选择也是相对的,没有真正意义上所谓错误的选择。
这不是他们,不是小说中的虚拟人物,而是我们,是在小镇中生活着的我们。
阿释写完了这本书,这是他的一个起点,是他自身的某个投影,他让我们都能在这投影中找到一个相连的点,希望这个点也能在他的下一本书里延伸着。
《最后一个捕风者》读后感(五):献给逝去的曾经,我们的曾经
中国有一个词叫安土重迁,是流传下来很久很久的一个词,是人们长久以来根深蒂固的思想,我们生于这片土地,那里有着最爱的人,那里有着最美好的回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法忘记。成长是什么样子呢?我们自己也说不清楚,只不过,后来,我们却因为这样那样的理由不得不离开这片土地,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也因为一个人恨着一座城,无法改变的命运,我们称之为宿命。然而,命运却也是最捉弄人的,关于一座城你爱也好,恨也好,只是源于一个人,一段感情。 《最后一个捕风者》是蒲末释所写的一本短篇故事合集,“十段难以释怀的往事,十种挣脱逃离的人生。”在这些故事里,我们也在阅读着自己,我们终究为什么深爱着这里,又为什么要离开这里。蒲末释的故事太悲伤,每一个文字都透着忧伤,或许是人生中的种种磨难与不幸将我们包围,我们从内心深处开始忧伤。每个人的成长都会经历着一些我们无法改变的事情,我们年幼时会对一些事情有着自己的想法,那份固执是很难改变的,然后去经历一些事情,我们忽然长大,就如秋成一样,那么多年,总是自认为是哥哥秋年的复制品,在哥哥离开后开始怨恨着自己。我们也一样,即使是最亲的人,我们也曾有过不满,有过埋怨,可是人总是在成长的,多年后的我们回忆往事,又该有怎样的心情呢? 《最后一个捕风者》是写的是小城镇的少年,他们成长的故事,在一段人生中值得记忆,不该忘却的回忆,作者写下了小城镇人们的无奈,那些少年在命运面前的无助。故事不是可悲可泣的却每每都能让我们感受到无奈,这是一种成长,或许年少时的我们也曾“为赋新词强说愁”可是,很多时候,人生充满了无奈,我们不得不去为之妥协。多个故事,多种人生,每一件事情似乎在我们身边都曾发生过,每一个人似乎都曾出现在我们的身边。那里有爱的人,错过的人,美好或悲伤的记忆,人是会长大的,然而有些心情,有些记忆却怎么也不会改变。 《最后一个捕风者》或许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书中人,在漫长而又短暂的生命中或悲或喜,这就是人生。
《最后一个捕风者》读后感(六):喜欢这本书,但我也是个杠精!
一直很喜欢这种文艺小风格的文章,尤其是关于青少年时期的故事,似乎那个年龄就泛着一股难能可贵的香。看完第一篇壁花少年我莫名地感到很惆怅,幼时的我不知为何,坚信自己一定有一个双胞胎哥哥,只是我从未见过他,是不是每一个没有双胞胎兄弟姐妹的人都曾这样幻想过?那时还会做梦,梦见那个少年,容然后在梦醒的时候写下文章,生怕忘记:“ 有一个梦,梦中有一个微笑着的少年,只有背影。我问你,会等我吗?你说,会一直等着我,直到我与你结婚,生子,若不幸我与别人结婚,你也会接着等,等到我老去,你老去。少年,你拥有我所梦所想所思所念的不羁且美好的梦,但那样的美好,对我来说真的是梦,我所拥有的,背负的……少年,你知道,即使我拥有这世上最华丽宽大的翅膀,我也无法飞翔,我属于人间。少年,你是幸运的,可爱的,纯真率直的,勇敢的。我是沉重的,懦弱的,畏畏缩缩的,胆小的。少年,我多愿,我是你。背上或沉重或轻巧的包,任自己的一双脚走遍想走的地方,结识不同的人,听用不同的方言说出的不同的故事,找一块篮球场,任大汗淋漓,在陌生的城市,与行乞的人一同安眠在城市某处的长椅,一同哭泣,一同微笑,一同咒骂,然后离别,走向下一个城市或村落。少年,你知道的,这些我都无法完成,我有一双不敢远行的脚,一个羸弱的身体,一个灰色的危险的世界。少年,我多么感激遇见了你,这世上只要有一人完成这样的梦便足矣……”那个时候,我总认为因为这世间只剩下双胞胎的中我,所以我要连着他的那份力量一起去好好好生活,时常梦见他是谦恭的,于是我这个大大咧咧的女汉子便去学着温婉谦恭,一如那个什么都没哥哥好的秋成,后来学哥哥行为作风并将试卷上写下秋年的秋成,仿佛者之间有什么罪孽一定要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将洗去丝毫。
至于我是个杠精这件事,《远行的十七岁》中阿涛打了老板,老板报警第二天抓阿涛,一个星期后法院传票下来,有期徒刑两年。这……侮辱我法学人的智商啊!!!不能忍,绝不能忍,什么程序走这么快?检察院被吃了吗?各种刑法刑事诉讼法被和谐了吗?但我要淡定,我理解作者不能如同专业人士一般去写作,但私以为一个好的故事应当遵循”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个规律的,否则会让读者生生从一个好的故事中强行出戏。 总的来说,这本书很不错,但我是一个杠精。
《最后一个捕风者》读后感(七):从小镇出去的人,无一例外都会带有它的影子
看完蒲蒲的新书《最后一个捕风者》,我心里一惊。
蒲蒲身上有一种冷。他隔这一切好像很远。但他明明就是生活在其中的人。他却还能不动声色地把那些故事写下来。
蒲蒲身上还有一种艳。这种惊艳感,不经意间就藏在了他的故事、他的文字中,有一种突然蹦出来的才华。
这样年轻,就有这样的特质,让我惊(也让我对自己写作上的才华再次产生了怀疑)。
在这本书里的十个故事中,我最喜欢《父亲变成一只白鸽子飞走了》,以及《最后一个捕风者》的第一部分和结尾。
读完《父亲变成一只白鸽子飞走了》,我掩卷沉思。开篇描写父亲和母亲的离婚,无比冷艳,无比克制。有点像《局外人》里那个开头。而父亲生活多年,终于承认了自己的失败。“你不是早就说过了吗?我就是烂泥扶不上墙。”,这里面,有一种“好吧,我承认我所有的失败”的宿命感。结尾,“我”去找父亲,父亲却在一个月前就离开了,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于是,我去到海滩。在海滩的人群中,我仿佛看到了父亲。“但当我正要喊他时,那个背影飘忽不见,父亲像是变成一只白色的鸽子,飞走了。”这里面,有一种生命的空无感。《阿飞正传》里,张国荣饰演的阿飞一心寻找亲身母亲,火车外椰子树一排排地闪过,阿飞最终也是徒劳而归,甚至因此丧失了生命。这个世界上是有一种鸟的,它只会一直不停地飞呀飞。就像父亲离开漕阳镇,然而最终,没有人会知道他去了哪里。
《最后一个捕风者》的开头,有伟大小说的韵味,人物、故事、氛围,都出来了,把人直往里面带。到小说结尾,我一个人再回到学校,回到那片芦苇荡。“芦苇一如既往地疯长,可以看见中间一块空着的洼地,我们三以前就站在那个位置。我抬起手伸到空中,气流从指间划过,就在那一瞬间,我意识到,原来当初困住我们的地方这么小。”太过年轻其实就是一种围墙。年轻的人困在里面,逃脱不得。等到长大了经历过了一切,才明白,原来困住自己的只是当时看起来无法超越但现在看来很容易的东西或事情。而这种过程,就是成长。只是最后,每个人到过的地方不一样,看到的诗和远方也就不一样。我回来追忆往事,成了最后一个捕风者。
还有《壁花少年》里的那一对双胞胎,活着的要一直为死去的愧疚着。
《我爱这夜色茫茫》里,张清简对于戏的痴迷,为了戏她甚至离开了故乡,过着一种飘荡的生活。
《远行的十七岁》,阿涛和小美离开镇上,去到北京,两人为生活所困,阿涛因事还得进监狱。
《阁楼上跳舞的女人》,女人作为一种奇观、一种风景被围观着。围观的这些学生们,是带着好奇心的看客。他们只是看热闹。等他们长大了,经历了生活的挫折之后,他们才能明白女人为何在阁楼上跳舞。那时候他们会有更多的同情心和怜悯心,因为他们会明白,生为为人,活着不易。
这些人,都生活在蒲蒲虚构的漕阳镇上。但他们又渴望离开这里。
他们在故乡,渴望远方。他们在外地,又寻找故乡。
于是,和当今中国的许多人一样,他们如浮萍,没有根,只能飘飘荡荡。
小镇,是这样困境之中最典型的所在。记得高晓松在他的《晓说》里面讲过,小镇是最容易出作家的,因为人情世故都在里面了。
《最后一个捕风者》就是这样一本小镇小说。
但它又不像《米格尔街》有那么多的出场人物,那么多的人际关系。
就像蒲蒲在后记里面写的:“在这三年,陆陆续续写了一些小说,一直到我将这些小说整理成一本书的体量,我才发现,无一例外都带有它的影子。”
是的,从小镇出去的人,无一例外都会带有它的影子。贾樟柯的电影是这样,阿乙的小说也是这样,《最后一个捕风者》也是这样。
但这部小说集也有一点遗憾。就是学生生活过多了。其中好几篇都是以学生身份以同学关系去发散的。如果能跳出来,更多以一种社会人的关系,我想这部小说集就能更加宏大一些,反映的人事就更多一些,构建的世界就更丰富一些。
但又有什么关系呢。蒲蒲是95后,就已经在构建自己的世界了。这种野心和才华,有朝一日会开出更大更灿烂的花。在文学上,95后已经崛起了。90后如我辈,再不努力,只怕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就要死在沙滩上了。
最后我还想说下蒲蒲的冷。
冷在小说里故事里,能带来冷静克制。
在生活中,也是有好处的。因为文学圈,无论大的还是小的,都是充满着诱惑的。因为生活,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都是充满着享乐的。
这种诱惑里和享乐,有名利的,有情色的,还有其它的等等。
蒲蒲的冷,能够让他保持自己的独立,永葆着初心。
为此,我更加期待蒲蒲的下一本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