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坏小孩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坏小孩的读后感10篇

2018-06-25 20:4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坏小孩的读后感10篇

  《坏小孩》是一本由紫金陈著作,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45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坏小孩》读后感(一):该不该放弃拨通号码

  ----在成年人眼里,小孩子永远简单的,即便小孩会撒谎,那谎言也是能马上戳穿的。他们根本想象不到小孩子诡计多端,哪怕他们自己也曾当过小孩----

  初初看前头,也没觉得小孩有多坏,却是一直在为朝阳普普丁浩的命运担忧,朝阳这样一个乖宝宝模范学生会不会被“坏小孩”丁浩他们带跑偏是我最害怕的问题

  但是但是当朝阳失手激动推下朱晶晶的时候,当他关注未成年保护法时,当他意识到自己即便犯罪被抓也不会被枪毙的时候,我想,他的人生要失控了==

  果然接下来弑父杀人他都计划游刃有余威胁张东升也变得冰冷坚定,连张东升都觉得,他才是最难对付的小孩,普普的冷酷淡定不过是小孩怕泄露恐惧佯装出来的。朱朝阳却是真正的冷酷无惧。

  本来以为最坏的不过这样了,一个小孩一步一步被生身父亲冷漠逼迫至此,我心里隐隐是同情朱朝阳的。

  最后一章的日记,震惊非常。怎么能够怎么能够!不过14岁未至的小孩怎么如此缜密,如此狠辣!不是喜欢普普么为什么看着她死去还把所有罪行推到普普身上==他不记得普普的温柔了么也忘了自己每个午后的图书馆悸动了么

  人性的悪竟然在14岁未到的小孩身上表现至此。

  看起来丁浩普普更像是从孤儿院逃出来的坑蒙拐骗的坏小孩,这也是最后朱朝阳的欺骗能骗过警察的最大基础事实证明,暴露在阳光下的被众人看到的想到的悪也坏不到哪里去。

  日记最后,朱朝阳说“好想做一个全新的人哦”这是他的真心话吧

  我却不甘心他用普普丁浩的生命换来的全新无辜

  《坏小孩》读后感(二):人性分水岭

  这本书对于紫金陈来说,质变了。

  不同于简单粗暴的将一切问题归于体制,本作是相对深挖人性的变轨。

  最厉害之处,是可以将读者人性毫无遮拦的展现出来。

  令我震惊的是:那些喊着朱父、继母该死的人,不仅支持人人会面对的社会家庭问题直接简单粗暴的以极端犯罪手段解决,当然也是对我国司法体系的藐视和不懈,体现了我国极度的自私人性的泛滥。

  当然又有很多人轻轻松松将此归结为体制以让自己愉悦

  有那么一秒,我都理解了出版管理部门的审查制度。。。我真的仔细思考,是不是中国国情,真的不适合让百姓知道过多,并不是人们知道的越多,就越幸福

  好了,我错了。

  如有人该死,那只有张东升和朱朝阳,且应由司法解决。哪怕被贴上五毛的标签,也要如此说,实在是因为这是人性分水岭。

  朱朝阳,极聪明且极自我,加上朱母的怨毒之气,压抑之恶从普普打算和张东升交易视频就已经开始,已经被渐渐激活了朝阳的眼界胆量本性(聪明+自我)+环境(怨毒)+激活(胆量+眼界)=神马?答案呼之欲出,大恶。放出牢笼不可逆转。这个是朱朝阳本性的释放

  能够阻止这个恶的,其实最有可能的应该是朱母,但这个不太可能。

  很多人说他的做法可以理解,但数不清的人面临和他一样处境,却大多不会选择去杀人。虽然我不否认有些人在被社会亲人错待的时候想选择杀人,但无胆实施而已,所以看了小说会觉得很解气。但事实是:大多数人不会选择去杀人。

  为朱朝阳摇旗呐喊的人,实在是可怕的。逻辑上,

  当然,我还要说,结局方面,虽然是开放式的,但颜良无论如何选择,后面都没什么分别了。

  《坏小孩》读后感(三):【剧透慎入】

  本书与以往系列相比,心理描写人物刻画上有了极大提升

  与前几部构思缜密的谋杀不同,这次故事中的主人公一出场只是一个孩子,一个与犯罪不沾边的好孩子

  所以这次的案子注定不会像以往那般精心策划天衣无缝,说到底最初的冲动杀人只是一场阴差阳错、也是这场悲剧连锁开端

  自此,命运的齿轮开始扭曲,所有的一切都变得疯狂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主人公逐渐成长心路历程,从一个天真善良品学兼优的好孩子,渐渐的转变成一个心思缜密、冷血无情的坏小孩。

  正因其洁白无瑕,所以未来才有了无数种可能。而心中黑暗种子一旦开始萌芽,后果将会是不可预计的。

  少年人不理解生命的可贵,所以一旦踏入犯罪的道路将会毫无底线,一步步的走向深渊。书中多处提及“我们未满14周岁,杀了人也不用负刑事责任”这句话,恐怕也是这个意思吧。

  就用那染满鲜血双手,去怀抱全新的明天么...

  这明天,又是怎样的一个明天...

  《坏小孩》读后感(四):塑造一个技术心理都十分过硬的计划通然后非说他14岁?

  1. 每次看到未成年犯罪或者恶童的题材我都会很开心大概,这就是,所谓的,反差萌…吧?

  2. 三无小萝莉居然不是最后的BOSS简直差评嘤嘤嘤。

  3. 最后的人赢同学,从开始盘算着干掉亲爹之后,就已经开始由“被逼无奈的少年对命运的反抗”极速地向着“丧心病狂地的杀人、嫁祸、布置现场、伪装十项全能”进化了。等等,你是怎么突然变得那么懂的啊喂!学神就是学神!亏我一直以为专业输出的那个会一直是小萝莉同学呢。

  所以现在的初中生都那么懂的嘛?!简直直逼11区的小学生

  4. 最后,开放结局什么的虽然意外的带感但是简直太吐艳了啦!

  《坏小孩》读后感(五):一念之间的善恶

  问题儿童校园欺凌、少年犯罪,紫金陈的这部推理小说触及到了冰山下的一角,读来让人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很奇怪的是,我们不仅抛却了小孩子看待世界单纯眼光,也忘了孩子的所思所想不能以简单肤浅一概而论。书中的三个小孩穿梭于灰色地带中,把大人玩得团团转,这份心计魄力着实令人咋舌。

  这本书以第三人称叙述,大部分时间我们都能看到诡计是如何布置的,但紫金陈很巧妙利用我们的思维定见设了一个障眼法,让我不由重新审视书名,哪类孩子才是坏小孩?问题儿童似乎顽劣不堪、行为不端,时常出格的举动似乎以“坏”冠之显得稀松平常,那么学习认真循规蹈矩学生就是好孩子了吗?紫金陈刻意用了看似对立的两类少年作为这部推理小说中的关键人物,不知不觉好坏界限变得模糊,我禁不住暗自揣摩这种心态转换蜕变发生在何时,因而虽然推理的线索显得平铺直叙,但面对结局,我仍有大吃一惊感觉,这是这本书匠心独运的一个地方

  对坏小孩的心理和行为动机,紫金陈刻画得相当细致,比如坏小孩彼此间遇到困难时的义气相挺,在灰色地带和犯罪间徘徊不定的恐慌犹豫,他们并不是披着成人外衣的“伪”小孩。因此我一面惊讶于他们策划的计谋,一方面又为他们有时表现出的稚气不以为然,贪玩、对事情发展想当然,甚而抱持着非常可笑的希望,以为被他们威胁的对象可以和他们互相理解,化干戈为玉帛,像一家人一样地生活下去。这点也成为结局转折的一个至关重要细节

  紫金陈的“谋杀官员”系列有一个特点罪犯往往是出于迫不得已苦衷或是为了包庇某人才陷入这个窘境,作案手法相当高超,且隐蔽性非常强,紫金陈似乎在自己的作品中倾注了对他们的怜悯之意,最终他们的手法被侦破,但只在于推理层面实际证据却是无法掌握,他们得以逃脱法律的制裁。相较而言,这部作品有非常明显的不同,首先,如前文所述,作案手法并不精妙,反转的是心理意义上的变化。其次,就是结局的不同,这部小说以开放式结局收尾,其意义非常值得推敲。

  “好想做一个全新的人啊。”这是罪犯最后在日记里写下的一句话,我为他的残忍而齿冷,一时竟分不清楚这句话他究竟出于何种心态写的,我倾向于认为他知道自己的手法可能被识破,这句话更像是一种恳求,恳求给他一个重获新生的可能,但其中难道不存一丝悔意?我却也是捉摸不透。《坏小孩》让我感到很是惊喜,从中我看到了作家力求突破以往风格努力同时富有吸引力情节、让人反复思索的结局,以及社会意义的引申,都让我读完书感到了极大的满足感。

  《坏小孩》读后感(六):无悬疑,不推理

  最近书荒,也不想看各种各样外国人名,我索性看了点国产推理,《坏小孩》打分7.9,还算可以,但是看完之后,有些失望

  近些年来国产推理越来越火热,一开始所有的书都标榜自己是推理,之后因为国内读者水平在进步,知道自己早晚会被看穿,就开始宣称是悬疑推理。我在看了一点点国外推理后,终于明白了国内的推理和国外的推理根本就不是一个词汇

  国外推理始自爱伦坡,在美英日都有广泛的传播和发展。推理小说最简单的分类是本格派和社会派。本格派以解密为核心乐趣,而社会派更倾向于以案件为依托反映社会现实。二者的写作都不容易,本格派写作要求作者能够创作出更为新颖的作案手法,相对地带来的好处是为了服务于作案手法,整本书可以建立在架空现实上,读者们也能体谅书中与现实脱节之处。在这类书里,高科技的手段是万万不能用的,否则读者们苦思冥想半天凶手作案手法,最后作者靠着 DNA 检测技术或指纹等手法锁定了凶手,对读者们太不公平。社会派推理小说因为要结合现实,往往需要更为写实,这是作者写作的难处,毕竟很多事情作者没有亲身经历过,只能靠想象,稍有不慎就会让读者在阅读时出戏。写社会派的好处是,读者不会追求精妙异常的作案手法,只要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在作者的带动下产生反思,也就足够了。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借罪犯犯下的罪行,阐述某些道理即可。

  综上来看,近些年来比较火热的国产推理基本都属于社会派推理的范畴。好吧,社会派推理也是推理,可以接受,但是作者们在写作过程中往往又忘了,自己写的是社会派推理,推理的成分越来越少,只剩下了社会派的内容。作为推理作品,即使是社会派,也应该给读者留下思考的余地,让读者思考犯罪到底是如何完成的,案件的地位虽有下滑,但是仍是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现在很多国产推理,让案件成为了书中的点缀,成为了情节的推动器,这也就是我想说的,整本书成为了悬疑小说。出版商们对此也很清楚,恐怕过不了几年,所有打着“悬疑推理”旗号的国产小说,会把标签改成“悬疑”。

  整体来看,作者们对于推理的态度都过于取巧,因为本格难写,就写社会派,可惜社会派写起来也有难度,最大的困难还是案件设计,以及侦破案件的进度安排。所以作者们干脆放弃让侦探来破案,直接把案件按照时间顺序展开,侦探在其中的作用无非是逐步发现新线索,然后告诉读者,让读者和侦探一起发现案件真相,基本上整个过程中没有什么智力活动,但是这样做给外界印象是,我也是在破案,我也是推理。不得不说这个招数还是有效的,用悬疑的要素替代推理的要素,只需要构造出人物之间的碰撞,无需费心在书中掩盖事情的真相,就能够做到既有推理的要素,有降低写作难度。

  推理作为小说中的一个分支,在国内这么些年基本没什么发展,相关书籍也很少,打上“推理”的标签,能让一本本来只能算是悬疑小说的书的辨识度立马提高。可惜,这样做的人太多了,推理小说的读者们也越来越失望,只有围观的吃瓜群众们会对这类小说越来越感兴趣

  如果读者们摆正心态的话,部分所谓的国产推理小说还是很优秀的,我个人认为《心理罪》系列、《刑警罗飞》系列,还有紫金陈的《长夜难明》,都是不错的。但是剔除掉推理的要素,有些小说还是不合格。

  《坏小孩》中发生了多起谋杀案,最不可思议的是张的妻子车祸意外丧生,和张被朱反杀这两起。在张的岳父岳母意外坠崖后,张的妻子又死亡,警方没有理由怀疑这是设计好的,至少应该对张进行尸检,氰化物中毒应该还是比较容易发现的,结果这起犯罪事实因张的妻子被迅速火化就掩盖了。警察办案时,总要考虑利益相关人吧,这么短时间内两起案子,恐怕不能不引起警方怀疑。张被朱反杀这起案子就更离奇了。痕迹检测的时候警方竟然看不出来现场并没有发生过搏斗。如此关键的地方竟然被一笔带过,让我有些失望。

  在这里顺便提一下呼延云的《真相推理师·复仇》。作者恐怕是构筑了一个平行世界,那个世界里竟然还有推理界这个东西,甚至还有推理者,看起来有些尴尬。为了避免有炮轰作者的嫌疑,我还是平静地叙述。作者想必也读过不少推理书籍,但是《真相推理师》的整体框架还是构筑在了悬疑的基础上,只有侦查女孩死亡真凶和密室放火的地方稍微有一点推理的味道。作者为了调动读者情绪,强行让老大爷带着轮椅阳台上坠落。轮椅是怎么上楼的?为什么一定要让人坠落?在本层阳台上往上看看不出来痕迹吗?怎么确保能砸准?这都是大问题。作者恐怕是让概率之神帮助自己,完成了最后的小概率犯案。在本格作品中这是能被原谅的,但是在这样的作品中,作案手段限制不多,还要依靠巧合完成设计,实在是让人难以信服。

  看了上述的国产推理,我只能说,中国的推理小说作家们太过于缺少与国际接轨的意识,或者说他们没有认为自己是推理小说作家。既然这样的话,就希望各位不要再以推理小说的名号来宣传新书了,请大胆的承认自己只是悬疑小说作家。

  《坏小孩》读后感(七):别去伤害他

  今天几乎是一口气读完这本书的。一开始看就放不下了,作者写的文字似乎很吸引读者向下看,直到结尾。

  看完,他们真的是坏小孩,但是坏的背后,只不过是因为他们缺少足够的爱,哦,不,不是足够的爱,是他们应有的爱都没有,丁浩和普普他们的家人又生在何方?是不是杀人犯已经不是重点,因为不管去辩解自己的父母到底是不是杀人犯都无法弥补这两个在孤儿院长大的孩子所经历的不堪和创伤。而朱朝阳也是一个悲剧的开始,当三个悲剧,三个可怜的坏孩子碰头后,事情似乎就注定好不起来了。有人会说,如果朱朝阳没收留丁浩和普普,最大的悲剧就不会发生,朱朝阳也不会变坏,也许结局就不一样了。

  看完这个长长的故事,我却无法产生恨和打抱不平,无法为死去的人感到惋惜,除了丁浩和普普,他们还只是孩子而已,没到成人的年纪却经历成人都无法接受的事。这三个坏小孩让人想疼惜呢。而故事的男主人公,朱朝阳,他说他想做个全新的自己,但是我反而觉得他迷失了,这种迷失似乎是注定的,他的孤独似乎也是注定的,他一手策划的阴谋实现了,他的生活好似平静了,他似乎能好好做回自己了,但是好想已经走失了。我无法感同身受的了解到一个14岁都没满的孩子怎么忍受的原来的一切,更无法知道他怎么经历丧失人心的那一刻,他怎么能够承受父亲不断的背叛,他也后都不在具备相信爱的能力了吧。我好为他心痛。在故事的结尾,那个破案专家严良选择没有拆穿朱朝阳的阴谋,为的是希望他能从现在开始好好活,做全新的自己。

  对于错,是与非,好与坏,好像并不是那么简单就能评判出来的结果,当你慢慢抽丝剥茧,这些简单判断下面又藏着多少惊天秘密,这些惊天秘密下有多少已经走失的人,这些走失的人中又有多少孤独而可怕的灵魂,这些都来源于他们所遇到的不公,无处申讨,他们应有的爱无人给予,甚至在他们已经不幸的忍受不公,忍受孤独,缺乏关爱时,别在给他们嘲讽、鄙视、虐待……给他们一点关心,爱护,鼓励,只需一点都好,若你什么都给不了,那也请你远远的,别去伤害他们。

  《坏小孩》读后感(八):分割命运的14周岁——评《坏小孩》

  先说几句题外话。能读到紫金陈的这部《坏小孩》,完全要感谢“微信读书”和“书评客”两个团队。前者提供了一个体验极佳的阅读和分享平台,后者向我推荐了这部精彩小说。《坏小孩》是我第一部在电子书(手机app)上完整读完的小说,之前我都是读实体书。电子书和实体书的利弊关系暂不累述。总之,第一次通过“微信读书”在手机上看完一部小说,除了长时间看手机屏幕眼睛稍有不适外,体验还是非常不错的。

  诚恳的拍了几下马屁之后,开始言归正传。

  通过热播网剧《无证之罪》,知道了紫金陈,通过紫金陈又读到《坏小孩》。之前有个朋友跟我提过《谋杀官员》,但他没记住作者是谁。不过,这次通过读《坏小孩》,我算是正式知道紫金陈的大名了。

  《坏小孩》的楔子部分开门见山,没有任何修饰,更没有故弄玄虚,嘁哩喀喳嘎嘣脆的介绍了故事的主要脉络,让我大呼过瘾。这种感觉,很像你出门打车,跟司机交代了目的地之后,司机一句废话没有,以飞快的速度直奔终点,而且一路绿灯,畅通无阻。而紫金陈无疑就是驾驶着这辆名叫“坏小孩”牌汽车的老司机。

  《坏小孩》的故事结构十分清晰简洁,先是一个入赘女婿由于长期受到家庭压迫而爆发,为了雪耻,也为遗产,采用极端手段谋杀岳父岳母以及老婆一家。其次是三个家庭破裂的少年聚到一起,为了追求更好的,或者说只是普通人的生活而走错了方向。两伙人阴差阳错的走到了一起,也不可避免的发生了的悲剧。

  从推理层面讲,书中除了警察以外的三个主要人物,都是数学天才。这为其中的二个罪犯实施高智商犯罪行为,以及另一个破案者揭穿犯罪迷局奠定了基础。与大多数推理小说不同的是,《坏小孩》在最后的解谜阶段,作为破案者或者推理者的这位老哥严良(在网剧《无证之罪》中是警察,在系列小说中是浙大数学老师——小说和网剧是紫金陈的平行宇宙——这么解释显得很时髦)并没有滔滔不绝、长篇大论的讲述犯罪者在设置迷局时哪里有疏忽,如何找到反侦察行为中的漏洞等等。而是在小说高潮部分用陈述犯罪嫌疑人朱朝阳日记的方式,告诉读者朱朝阳是如何圆谎的。这很像是御手洗洁向读者发出的挑战,同时也像是在为罪犯找一个值得同情的理由——估计很多人都会同情这个罪犯,因为他太可怜,又太聪明,而且还是学霸,他的悲剧太容易引起共鸣。

  从社会层面讲,《坏小孩》值得发人深思。正如几场悲剧的起因:婚前协议规定,一但夫妻双方离婚,入赘女婿将一分钱得不到。结果女方首先出轨并要求离婚,原本的海誓山盟变得不堪一击,无情的婚前协议让男方一无所有。再加上婚姻期间女方家庭对男方和男方父母的凌辱。很容易让人想起那句“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所以当读者看到男方杀了女方一家时,想到更多的可能是解恨。但是话说回来,这对夫妻的婚姻是建立在爱情上的,而女方背叛了爱情,就此事而言,婚前协议是否应该明确标注“如果女方出轨导致离婚,男方应该获得一定的赔偿”呢?或者男方可以向法院提出诉讼解决呢?而男方是否应该反思,在贫富差距如此之大,家庭背景如此不对等的两个家庭结合在一起,日后生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为什么没有提前预见呢?

  再把话题落到小孩身上。小孩这个群体,在大多数人看来都是天真无邪、懵懂无知的。即便小孩再坏,也顶多就是调皮捣蛋,本质是好的。为什么大多数人会这么认为?因为这是孔子说的:“人之初、性本善”。但是王阳明也说过:“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小孩子是善是恶,主要还是由家庭环境来养成的。恐怖分子的孩子生下来就接受杀人教育,身上绑着炸弹乱窜,以跟敌人同归于尽为荣——这就很难定性是好是坏。回到书中的三个小孩,其中两个的父母分别都是杀人犯,小小年纪就送到孤儿院,没有父爱母爱不说,还受到别人的歧视,这样就很容易从小就具备一种弱势心理,进而生成防备心理,最后激进为攻击心理。因为在他们眼中的世界里,总有人会欺负他们,而为了生存就得反抗,有时候先下手为强也是必要的——谁知道呢?另外那个小孩,也就是书中的头号主角——朱朝阳,他父母离婚。他爸在外面找了新老婆,并对这个新老婆百依百顺,新老婆让他干嘛他干嘛。作为儿子,千万家产自己分不着,自己跟亲妈过得有苦又累,没事还得看一出“上海1943——‘我叫你爸,你打我妈’”。这事放在谁身上估计都难以忍受。所以,最后朱朝阳痛下杀心,不管是为了财产,还是为了报复,也能够得到相应理解。

  这里插一句,正如严良同情他的学生一样(如果没有夹杂私人感情,可能徐静就不会死),读者也会同情朱朝阳,毕竟大家都认为学霸一定是好小孩。

  三个“坏小孩”也只是现实世界中一部分小孩的代表。那些孤儿、或者家庭不幸的孩子,如何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让他们的世界充满阳光充满爱,少一些寒冷与阴暗才是重点。书中作者对普普的描写就是:这孩子给人的感觉冷冰冰的……

  从法律层面讲,作为法学专业的学生,虽然毕业之后没有从事本专业工作。但是脑子里多少有点相关的零碎。尤其是读过《坏小孩》之后,我也想发表一些看法。正如书中所说,三个孩子都没有年满14周岁。根据《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那么不满14周岁的,即便犯故意杀人罪,也只不过进少管所,而不会承担刑事责任。这也是书中多次提到的朱朝阳能够对杀人无所畏惧,并且杀了人之后不那么害怕的理由之一。

  如果没记错,我国的《刑法》是1997年颁布的。而1997年的14周岁孩子,跟现在的14周岁孩子,是不是一样呢?时代的变迁,科技的进步,信息的开放,教育的改革,让现在的孩子跟当年的孩子完全无法同日而语。既然法律约束的对象发生了质的改变,那么法律条款是否也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呢?14周岁这个刑事责任能力年龄分割点,是不是应该进行修改,或在司法解释当中进一步加以说明?

  显然,这些问题不是我们坐在电脑前用键盘就能解决的。但是,我跟鲁迅一样相信文学的力量。如果有更多的人通过写《坏小孩》或读《坏小孩》这样的作品,进而产生共鸣,将矛盾的特殊性转变为普遍性,形成一股舆论合力,就会倒逼政策改革。

  到了那时,至少朱朝阳在杀人之前就会考虑:《新刑法》规定,即便当事人未满14周岁,但是满足一定条件的,也要负刑事责任,所以还是算了吧。然后他就会继续好好学习,将来成为“高级知识分子”,让他爸一家高攀不起。

  小说的最后,严良在报警与隐瞒之间犹豫不决,给了读者一个开放式的结局。报警,维护了法律,毁了一个学霸;隐瞒,保护了一个孩子,也放走了一个杀人犯。从故事的角度看,总要有个结局才好,所以还是请读者自己编一个吧。

  要是让我编,我肯定会选择报警,因为我讨厌学霸。

  《坏小孩》读后感(九):如有机会,希望他做个好孩子吧!

  朱朝阳起初是一个学习好的孩子,但是老实,在学校被同学欺负、被老师蒙冤,这使得我想起书中日本的学生生活,如《人间失格》等,看到书中中国学生的现状,我好担忧未来现实中的学校生活啊,孩子被欺负、被孤立,老师只听信一片之词,加之同学的污证,这让老实的孩子怎么办呢?我们那时代老师还喜欢学习好的孩子呢,可是现在呢?老师也只会相信自己的眼睛以及同学的佐证吧。。

  看到朱朝阳在晶晶和她妈妈到来时候,他爸爸的表现、以及周围人的表现,真的是好替他不屈啊。。未来社会,这种第三者插足会越来越多,被抛弃孩子一家,注定是悲哀的,心里注定是不健康的。。这方面不知道西方碰到这种情况,怎么消除孩子的心里影响的。。

  看到朱朝阳杀晶晶时候,我好气愤,怎么能这样呢。。看到晶晶说要告诉爸爸妈妈时候,我觉得朱朝阳的行动就容易理解了。后面我替他们心惊胆战。看到王瑶对朱朝阳和妈妈泼大便,涂家时候,看到爸爸对王瑶的维护时候,真的好气愤。。在这样的背景下,朱朝阳彻底对爸爸死心了,彻底失去了乳慕之情。彻底成为了两家人。。可是后来还是被自己心底的对爸爸的渴望打动了,不过现实立马给了他一巴掌,使得他彻底与父亲决裂。。

  逼迫张东升杀人,让普普和丁浩帮忙,把尸体的脚掌弄出来,图谋家产,牺牲朋友,杀害张东升,伪造日记。。

  这一切都不在是一个孩子了,而是一个心计深沉的成年人的思维啊,充分的利用了他的聪明。。让人心底有点发寒啊。。

  希望他以后能做个全新的人,做个好人吧!

  《坏小孩》读后感(十):孩子与我们共享的是一个世界

  孩子造成的罪行往往更为血腥,因为对罪行的无知,对惩罚的无感。因为无知带来的犯罪手段往往显得血腥和犯罪行为的小儿科。如同新闻中报道的,留守儿童打死自己老师不过为了捞点去网吧打游戏的钱。震惊社会的是其手段的残忍,犯罪后的无所谓态度而非犯罪过程的精心策划。

  而本部作品中的朱朝阳,手段的精巧,算计之深沉,对亲情,友情,朦胧的恋情的极端漠视以至于全部都能拿来当为达成目标的手段,实在令人不寒而栗。以至于看完之后会生出一种恐惧之感,难道犯罪也是有天赋的。有这种天赋的人能够借力打力,在逃脱法律惩罚之外达到自己的目的。

  作者做了很多铺垫,提醒我们,如果是在一个正常的家庭,正常的友情模式,正常的家长辅导教育下,这个孩子与生俱来的智商与耐心能够让他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而非一朵邪恶的罪之花。最后的开放式的结局也许是隐藏了这种期待。也许这种期待不现实,成功弑父而实现自身成功的历史上的帝王将相多之,然则无论这种帝王多么的雄才大略,其行为模式往往显现出一种极端的暴戾化走向。南北朝时期的多位短命君王即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的暴戾与残忍加诸在臣民身上的巨大的灾难。

  二千多年前,孟老夫子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希望每个成年人多一点关怀在社会与其他人身上。这种仁政,这类仁义,不仅仅为了他们,也许更是为了我们自己。让孩子更多的感受到这个世界的温情与充满希望,而非冷酷与绝望,让他们能够将潜力与所有的才华用在自身只是得构建上,而非去制造耸人听闻的悲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坏小孩的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