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设计的魔力:心理美学带来的商业奇迹》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设计的魔力:心理美学带来的商业奇迹》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6-26 04:2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设计的魔力:心理美学带来的商业奇迹》经典读后感10篇

  《设计魔力心理美学带来的商业奇迹》是一本由迪帕·普拉哈拉德(Deepa Prahalad) / 拉维·索奈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16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设计的魔力:心理美学带来的商业奇迹》读后感(一):洞悉商业设计奥秘佳作

  人类经历了物物交换货币购买等商品流通的阶段,从最初的不重宣传、到重宣传但没有洞悉受众心理到今天以迎合受众心理为主,这一路看似简单,其实揭露了人们消费观念极大转变。如何抓住受众的这种心理转变和时代特征,甚至是比研究产品重要事情。《设计的魔力》正是从现在商品销售现状出发,对当前的受众心理、广告宣传、售后服务进行了心理美学层面分析

  《设计的魔力》关照到了设计中有关心理美学的方方面面,在这个对大多数人而言算是物质丰足的社会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基本上已经得到满足,他们所需求的大部分是一种心理上的诉求,这种诉求反映到商品流通中,就是对广告语的接受、销售或售后的服务层次商家如若从这些角度不能让受众得到满足,那么就意味着会流失很多客户,从而使自己的产品无法在市场上进行流通。归根结底,就是这些商家没有能够让消费者体验到一种心理愉悦感,用术语而言,就是没有学好心理美学,或是不能够将心理美学的知识和产品很好地进行融合

  阅读《设计的魔力》,我们可以体会到,这是一本内涵丰富、有理论深度的书,书中所举的例子都是一些经典案例,这些案例也多见于一些销售书籍,但是很少有人将其与心理美学结合在一起,这也正是本书的一个创新点,书中所提倡的理念恰好为当前的商品设计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以苹果手机和老年手机为例,如果说苹果手机的设计是为了迎合年轻消费者的喜好,那么老年手机则是与之相反,占领了另外一个售价低但是消费群体不亚于年轻消费群体的市场。综合这两个市场而言,正是体现了商家对消费者心理愉悦感的一种认同,而这种认同,使得苹果手机和老年手机兴盛不衰。

  总而言之,《设计的魔力》既让人看到了心理美学在设计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也给了专业者一个启示,即研究心理美学不一定非得从大的点切入,从一个小点切入,照样可以将心理美学的知识阐释的透彻清晰。而这,也正是目前所倡导的将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最佳例证。

  《设计的魔力:心理美学带来的商业奇迹》读后感(二):一张心理美学图,一片美丽大陆

  一张心理美学图,一片美丽新大陆

  ——评《设计的魔力》

  文|杜子腾

  这是我一周之内看到的第二本有关设计的文本了,读来读去竟也从设计小白成为了“小黑”。

  首先,闲话不说,我把整本书的架构给大家理一遍。全书不足140页,共12万1千字,分成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言之“设计战略的制定”而第二部分称之为“设计战略的实施与消费者体验”。从逻辑上来讲没有什么问题,但从一本书的角度来讲很单薄,反而更像是一篇冗长论文

  全书的章节分布也很清楚:第一章“奠定成功基础”正如打开一瓶神秘葡萄酒的开瓶器,已经旋紧,亟待开启,芬芳散而未散。这第一章就是掀起了本书盖头的一笔,让心理美学的真面目闪亮登场。开篇里两位作者便直指设计过程面对的两大难题,一则是构建丰富、有效的消费者购买心理,让消费者想买、愿意买、花钱买;二则是探索更加有效、更加默契合作方式。针对此,作者们引出来了其应对方案——心理美学,即是通过设来计建立消费者与产品、品牌间的情感联系。接下来,便开始解决操作层面的问题。对于如何在实践中将情感因素融入设计过程的问题,他们给出了七个步骤,分别是“搭建对话平台”、“描绘未来”、“为消费者赋予个性”、“把握机遇”、“完成设计过程”、“情感参与”和“回馈消费者”。语言虽然空洞,看不出要讲什么内容,但却实实在在成为了本书接下来的章标题。前四个就分别是第一部分二到五章的标题;后三个则成为了第二部分一到三章的标题。

  单从这初初接触到的语言和全书结构,不难看出作者理性思维学术语言的痕迹对其书风的深刻影响。我完全是在读论文期刊,而不是一本通俗读物,这点希望大家有所了解

  我在读书的过程中曾经怀疑译者翻译问题,但是在没有对照原著前提下,仅仅从译出的文字观察,句式不算复杂,结构也不繁复。所以基本可以判断原著作者的文风就是有点儿严谨刻板。这样的书本怕是很多人读起来缺乏趣味性,我在此再次向大家声明。与此同时这样的风格通常却更容易给我们很多新的知识和工具比如说“心理美学图示”的提出。

  这个建立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图基础上,对应翻译为心理美学图纵轴,再辅以“互动性”这个第二维度为横轴的图示成为了全书论述的核心。据此作者将包括Amana在内的四家公司成功的利用设计开拓新市场的过程科学诠释。再加上书里及时的图解更加深了读者的理解

  这个工具的提出无疑是书中最具黄金点的地方。但我建议读者在看这一部分的时候可以直接看四个公司的例子,然后跳至第一部分结论页部分就可以了。作者在介绍每一部分的时候花太多时间磨叽了,太冗长,且没有价值。至于第二部分,大同小异,可以直接以扫读的方式完结。如果实在觉得太枯燥,建议大家可以买一本《参与感》,翻阅其中的“设计篇”对照阅读。这部分通俗且趣味性十足,很多看似不同概念其核心别无二致,各位可以放心去看。

  我一直怀疑作者是故意将此书写的总体上枯燥,细节上精悍的吧!将核心的东西遮掩在不起眼的文字里,这样做真的会埋没这本书的。幸亏耐心总是会有收获,我看到了这带绣的黄金。

  一张心理美学图,一片美丽新大陆。苹果、google、小米以及无印良品,他们都凭借着设计开拓了新市场,那么各位还在等什么呢?

  《设计的魔力:心理美学带来的商业奇迹》读后感(三):富有魔力的产品

  如何设计出富有魔力的产品呢,在这个产品更新替换非常迅速的时代里,为何有些产品昙花一现,而有些产品却长久兴盛呢?这本书主要从设计的魔力以及心理美学层面来给我们揭开这个谜底,作者迪帕的提出了“心理美学”,一种在客户与品牌之间建立深度情感联系的系统化的方法。其实他在这里强调的就是客户服务的理念了,以客户为主,从人的角度去设计产品,也只有这样才能成功,这一点也就是苹果手机为何能够一跃成名的原因,因为它人性化而且创新化。产品要成功,首先要有“无形的理念”,有设计的新视角,能够通过与人性结合来设计出美的产品,另外一个就是搭建对话平台,这个就非常重要的,现在很多产品都在往这个方向发展,在产品的设计之初能够让消费者进行测试评价是非关键的,然后是在售后服务里也加入了这个功能,例如电视和手机等已经能够实现客户消费评价反馈与互动功能了,只有尽善尽美才能为人喜爱

  现在商品的广告和宣传都是打着为客户着想的理念,经常宣传所消费的商品能够带给美好的未来或者赋予消费者个性,这就是特点,我们作为消费者,当然喜欢那些能够让自己活得更加美好而且富有个性的产品。物质消费的竞争已经远远不是身体上的消费了,而且进入了心理消费的过程,假如设计出来的产品能够让人“上瘾”,能够捕获了消费者的心那便非常成功,毕竟生意不是做一次性的,而是长久的。书中给我们列举的设计案例都具有代表性而且设计到不同的行业,但却有相同之处,那边是要以消费者为中心去设计,而不是以利润为中心去设计,未来的产品要更加注重人与自然和谐,更加注重人的心理的消费,因为这是一个精神的时代,我们对于精神上的追求也会越来越多,而“美”是我们所爱的!

  y江焕明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