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青年希特勒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青年希特勒的读后感10篇

2018-06-27 05:0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青年希特勒的读后感10篇

  《青年希特勒》是一本由(奥地利)奥古斯特•库比席克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8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青年希特勒》读后感(一):《青年希特勒》评论-9分

  作者奥古斯特•库比席克是希特勒青年时候的唯一朋友,从他的视角讲述一下希特勒的故事,最适合不过了。他们是从看歌剧认识的,那时候希特勒才15岁,虽然生活窘迫,但还有心情看歌剧,奥地利啊,不愧为音乐之国,习惯自然

  我们在精神上的相似点和我们性格上的不同点,使得我们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这正是他们成为好朋友缘由。希特勒从小就是个霸道孩子脾气不咋地,他讨厌学校老师,会写诗、画画设计、还能弹钢琴理想是当艺术家,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非常注重言行举止,很有礼貌,不抽烟不喝酒,不做体育运动喜爱大自然初中退学,只喜欢历史课和地理课,更喜欢异想天开曾经执着暗恋着斯蒂芬妮,每个人都有那段情窦初开的美好

  1907年,17岁的希特勒看了歌剧《黎恩济》,从此刻开始,他有了新的理想:成为一名政治家!歌剧好神奇啊!后来作者和希特勒去了维也纳学习,就和北漂差不多,吃饭都费劲,又对建筑起了兴趣,也很喜爱看书。多好的一个青年啊,他一辈子的愿望,就是建设好这个国家

  之后的30年,也就是一战期间加上到二战开始的这个阶段,并没有描述,因为作者和希特勒失联了。当两人再次相见时,希特勒已经成为了德国元首,并在1939年发动了二战。成为政治家的理想实现了,也试图着去让自己的国家变得更加强大

  希特勒1945年自杀,结束了神奇的一生,但作为这个倔强民族代表者,必然要被封存在历史中,战争本无正义邪恶,谁赢了!谁就是正义的一方!书写历史的权利,只属于胜利者

  我只是个看热闹的,没有评价是非的权利,但我很敬佩他,书中结尾的几句对话,很有深意

  《青年希特勒》读后感(二):因为他是我的朋友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是在大学图书馆,觉得有点意思,所以就读完了。

  书的作者是希特勒的青年时期的密友,所以可信度很高。而且很显然那一时期是希特勒性格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重要时期,而作者本身就是其参与者见证人。

  书的内容比较充实,整本书就是一段段的回忆录,主要由大量的作者的回忆内容构成。其中从不同的侧面描写了希特勒的性格,行事的方式思考方法等等。其中比较让我惊讶的是希特勒对于艺术的喜爱,对于其喜好通过其他的书早已有所了解,但是没有想到他会对艺术这么的热衷。对于这一点我还是很惊讶的。

  可以看出即使是希特勒这种意义重大人物在青年时期也不免会有过迷茫,有过不安。书中印象比较深的还有希特勒的各种各样奇怪的“幻想”,至少在当时看是幻想。就是他与作者游荡时的那些想法比如说他对于城市的建筑的规划等等。尽管当时是幻想,但是有谁能想到以后他真的做成了这些事。

  当然最最令人动容的还是最后的那一段对话,以及那一句因为他是我的朋友。

  《青年希特勒》读后感(三):如此虔诚的青年

  如果仅仅仅仅听从报纸媒体宣传,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战争狂魔竟有如此虔诚的青年时代

  他不断的尝试各种艺术工作而避免于庸俗的生活,从画家音乐家建筑师戏剧作家演说家,最后成为一名政客

  他对待自己的理想热情真诚。但是他的家庭使他羞怯,他不满于这样的生活,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中学成绩差劲选择退学,美术考试不被录取,但是父母双双离世。命运对他是残酷的,所以他带常常着愤怒

  他的羞怯与愤怒使他无法像普通人那样生活。作者说如果他“顺从”,他会很容易某到一个可靠职业

  但正是他的“倔强”成就了他,最后也毁了他。

  《青年希特勒》读后感(四):你是记得的。

  只要还有一丝渺茫的希望他就要抵抗,他痛苦着幻想着固执顽抗地相信着,从拉斯登堡的狼穴,到巴特诺海姆的鹰巢,甚至是柏林总理府地堡那一个一个阴沉昏暗,盟军空袭不断的日子。他依旧还是梦想着他的帝国,从未明白,他的子民正带着他们共同坚信的荣耀忠贞,毫不犹疑地走向灭亡,而他颤抖地为青年师的孩子带上铁十字,苍老记忆里只记得,自己曾站在哪一年的柏林中心,向这整个德意志许诺,要带给他们一千年的幸福

  他看着远处的艾菲尔铁塔,纳粹的党旗已经在上面飘扬, 他说,

  你看,巴黎是不是很漂亮

  是。

  柏林呢?

  柏林永远是我心里最美丽的城市。

  但不是这个世界上公认的。

  ......

  等战争结束,我们就重建柏林,找世界上最好的设计师,用最好的材料,重建国家美术馆,收集世界上所有著名画作,重建柏林爱乐大厅,重建国家歌剧院,柏林将会是这个世界上最骄傲最美丽的城市。

  他是记得的。

  你在哪一年柏林的中心说你要为这个德意志带来一千年的幸福。

  你在哪一年巴黎的街道说你要把柏林建成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

  即使所有人都背叛了,走开了,失散了。

  即使我们败了,被审判了,被唾骂了,我却依然记得。

  《青年希特勒》读后感(五):他从来都没有改变

  第一次看这本书的时候是在论坛上看的译者的连载,当时就深深的被吸引了。后来知道出书了第一时间去新华书店买了一本回来,认认真真的重新读了一遍。如果你对希特勒的历史、二战的历史感兴趣,那么这本书绝对值得拥有

  首先作者的文笔非常流利,在读书的时候你一点不觉像一般回忆录那样有枯橾的感觉,仿佛像是在看一部电影一样流畅自然,在看首两位年青人涩的青春,仿佛你也是两人成长的见证者一样亲切

  其次译者的翻译非常用心,当时在论坛上连载时就赢得一片叫好,译者用词贴切自然,让国内读者读者读起来非常亲切自然。

  看完书后最大的感受还是感动唏嘘,为希特勒的自律、奋斗、意志、理想所感动。他一生都在为了自己那崇高的理想孤独的奋斗着。每个人都有过理想,或大或小。但是能竖持为自己理想奋斗的又有几人,我们都妥协了、放弃了、随波逐流了。而他从来没有改变,不管生活有多么困苦,怎么打击他,他仍然抱着他那在别人看来似乎迀腐可笑可能实现在梦想而不放弃,哪怕他己经流落街头在受冻挨饿!他也从来没有改变过,他强大意志从未屈服。

  苦心人天不负,上天成就了他,这位过着像苦行僧一般生活的一个孤独的天才通过自己的奋斗在一步步实现着他的梦想。他为所有有梦想的人树立了一个典范,只要你有伟大的梦想,不论你有多么的渺小,你都有可能去实现它!

  他是活得最真实的一个政治家,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的理想从来没有改变,他是最接近尼采所提出的超人的人。

  《青年希特勒》读后感(六):独自一个人坚持着自己的信仰

  我不想用现代医学病理名词去形容年轻时期的阿道夫,在我看来他是个有理想,有抱负,不满社会现状愤世嫉俗年轻人,跟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很像,唯一的不同是阿道夫有他自己的信仰,尽管在他的信仰里面只有他自己一个人,他也一直坚持自己的信仰并最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某种意义上阿道夫是个令人羡慕的“成功人”,但用今天的观点评价阿道夫只有他黑暗的那一面

  我很佩服阿道夫,一个人孤独的坚持着自己的信仰到最后都没有怀疑过,即便是食不果腹的时候不曾想过要放弃理想,比起现在每天刷手机无所事事的年轻人要强太多了,我自愧不如。曾经想考注册会计师,坚持学习了一年多,觉得太难,放弃了,改考中级职称;曾经想学吉他,占用了大量晚上的时间努力了两个月,放弃了;2013年6月开始重新学习英语,从背单词和大量阅读开始,甚至买了原版的《哈利波特》一套,在2014年7月还没有读完第3本就放弃了继续学习英语。

  一个人坚持,一个人努力,想做的事很多,时间总是不够用,躲不开世俗影响,工作和好好工作,升职和年终奖,然后我开始安于现状,忘记自己的初衷,理想向我招手时,我努力把头撇向另一方,因为觉得羞愧而不敢直面。

  我公司前些时辞职的一个92年的女职员,她是个很正直的一个人,看到自己看不惯的事就会说,不装也不掩饰自己,胆大聪明,很有正义感,4个月后因为和上司不和而辞职,很可惜。我在她身上看到我刚出来工作的自己的影子,那时我也是有什么就说什么,很实在,如今职场5年了,我不知道是自己成熟了还是自己变的胆小了,有看不惯的也不敢说了,听到难听的话也忍着不说,当初的勇气和正义感如今荡然无存,为了每个月那点糊口费忍气吞声。没有了信仰,也忘记了理想,现在唯一的信仰就是只剩下挣钱这一个,其实阿道夫身上有很多的亮点值得学习,坚持自己的信任就这一点现在能做到的人已经都很少了。

  《青年希特勒》读后感(七):我的盆友。

  很温情。 一本比小说精彩的回忆录。 作者是在希特勒17岁认识的朋友,也是青年时期希特勒唯一的朋友。同在林茨生活。 在这书中描述的真实希特勒,中学毕业,就结束了,学生生涯。开始投身绘画,和建筑。 与作者共同的爱好是音乐,歌剧。 性格暴躁,某些时刻内向羞赧,不愿与人接触。都是那个时期的希特勒性格特点。 不能排除与家庭有关,希特勒的父亲海关官员,相当于上尉。希特勒是他父亲与第三任妻子的孩子。他父亲身为公务员,经常泡酒吧,对与政治时局夸夸其谈,同样性格暴躁。 少年希特勒对他的态度反感。 生在中产阶级的他生活还算优越,所以能接触的艺术。 但是,14岁父亲去世,之后母亲也去世。靠领救济金生活。 他离开学校后,开始了自学的阶段,他认为,只有自己去获得知识才有更大的收获。 开始读欧洲英雄史,读地理方面的知识,读建筑史,在哲学方面推崇叔本华,尼采。等等。 会在三个图书馆申请会员。 希特勒认为读书,从目录开始看起,分析书的主旨,然后把掌握知识系统化联系起来。 (这点我感受到启发) 希特勒一直画城市建筑,同样也构建自己的德意志理想国,帝国。 一次与作者散步,他看到街上行乞的老人,他任务这个社会,应该给予老人更多的福利。不让这种现象出现,还有他看到一个女人虐爱动物,他也表示出愤怒。 在这段日子中,希特勒认为自己是无产阶级,一直与穷人在一起。 书中呈现的希特勒早年就已经是一个能言善辩的人,固执且不允许他人否定自己。 在维也纳时期,他开始热衷于参与议会,并加入了反犹组织。开始了政治之路。 后来与作者失去了联系。 再见面就是30年后。 成为德意志国家总理了。 还是热情接待了他的老朋友,并为他的孩子给予很多帮助。 作者写这本书,是在二战结束后被美军 囚禁16个月,之后写的。 就像他说的,没有必要为这些故事虚构和渲染。 他就是在都是青年时候一起成长的两个孩子诉说着彼此的理想和抱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