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上瘾五百年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上瘾五百年的读后感10篇

2018-06-30 05:2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上瘾五百年的读后感10篇

  《上瘾五百年》是一本由[美] 戴维·考特莱特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28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上瘾五百年》读后感(一):《上瘾五百年》——读后感

  这是一本蛮好玩的书,既有观点,也有事实,而且通篇贯穿了各种冷知识。这本书看起来是讲烟草、酒、茶叶咖啡鸦片大麻、古柯叶等瘾品,但是事实上,透露出一个信息,就是资本主义就是为了利益创造成瘾物贸易,用各种软的、硬的手段东西卖出去,管它东西对人是好是坏,只要有利润就行。

  这篇文章充满了对资本家的嘲讽,和对资本主义不信任,刚好和我上一篇《大繁荣》中对资本主义的赞歌唱着反调。看完全书,归纳几个基本观点:

  1、资本主义的实质是占有利,除了占有利润,社会公义是可有可无的。

  2、各种瘾品实际上对人都是既有好处,也有坏处。为什么有的能够禁掉,有些不能。主要不是来自于对人的伤害程度,而是来自于买卖和贸易是否做得足够大。比如,中国不禁烟,就是因为国家财政收入的12%来自于烟草税,完全无法拒绝

  3、人类千百年来努力要创造一个真正流出蜜和奶的环境结果发现许多现代病和过早死亡都该归咎于这个创造出来的成果,莫大的反讽。

  4、现代资本主义特有的天才是:能教我们为了某一类产品服务而违背自己理智判断,然后再卖给我们另外一批东西来应付已经造成的伤害,以便我们能够回过头消费更多造成最初伤害的那些商品。比如,减肥就是最为炉火纯青的消费行为

  5、中国人孱弱形象,和鸦片有很大关系。而俄罗斯人国民性格,是浸泡在酒精里面的。中国虎门销烟的鸦片,虽然是英国人卖的,实际上是土耳其产的,而土耳其最大的鸦片商人是个美国人,也就是后来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爷爷

  6、鸦片可以治疗哮喘,大麻可以舒缓情绪,古柯叶是让矿工干劲十足的工具。早期的可口可乐,里面确实有古柯碱,所以让人谨慎振奋,这是真的。

  7、文中还提到了各种上瘾物质,我查了查,还都不违法,淘宝上都有卖的。想知道就看书去。

  8、上瘾其实是人类动物性的反映,是想逃避残酷自然生存中的身体奖励法则的快捷方式

  9、世界上最常见的上瘾物是——糖。

  《上瘾五百年》读后感(二):瘾品与人类历史

  美国电影热情如火》的开场是这样的:一群人开着车躲避警察经过枪零弹雨,他们终于躲过警察,躲进了自己的小地下室,他们拿出千辛万苦,冒着生命危险得来的东西——竟然是——酒。

  一开始了解美国的禁酒令,还以为这段是无厘头恶搞呢。后来才知道,其实那段时期,真的有这样的情况

  为什么美国要禁止酒?难道酒和鸦片一样有害?为什么这些人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偷运酒?

  这些问题都可以在上瘾500年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本书分3个篇,第一篇“瘾品资源大汇集”介绍诸如酒精,烟草,鸦片,吗啡,大麻,可卡因,甚至于糖等带有精神刺激,能作用于人神经,让人产生依赖感的上瘾品的栽种起源传播过程等历史。书中说道全球化的时代,各个地区一度受限于地理因素而无法流通的物资,现在都进入了市场,使得这些上瘾品价格下跌,也使得更多的人上瘾。

  第二篇“瘾品与贸易”从瘾品的商品属性介绍瘾品的交易传播情况。讲述不少上瘾品尤其是吗啡等如何由医疗品一步步沦陷为上瘾品。

  在这个上瘾品越来越多的世界,比人类的肚皮饥饿的是人类的心灵

  第三篇“瘾品与权力”通过介绍政府对于上瘾品的流传,被禁等情况,以小见大地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历史经济文化变迁

  政府掌权者们通过瘾品来控制劳工,剥削人民,从而稳固自己的政权。这个方法也可以用于殖民其它国家——还记得当年英国在中国强行开放通商口岸后,无论如何都打不开中国市场,因为当时的中国实在自给自足有余。于是英国人想到了鸦片,果然很快贸易逆差变成了贸易顺差。

  而这第3篇也可以说是这本《上瘾500年》的独特之处,因为他将瘾品从药物上瘾品放大到人类政治斗争的工具,从而通过写瘾品历史,写出了人类历史。

  《上瘾五百年》读后感(三):魔鬼出没的世界

  在刚开始读这本书时,已经连续近十天每天至少一罐啤酒了。本来大概只是随便翻书,有一天感到口渴,发现水杯没有水后,没有去接热水而是顺手拎出罐啤酒来,突然就感到有些震惊,于是对于这本书的内容也有了一些参与感。

  有个puzzle这么问:有什么商品按照说明使用反而会导致人死亡?答曰:香烟。现在看来答案更多了。瘾品,或说广义的毒品,广泛存在古今中外的各个文化中 。东有大麻与鸦片,西有烟草,酒则在隔绝时代就自动出现在各个大洲。这些是传统的常见的种类。近代出现了可卡因,安非他命、LSD类等,至于各种各样的衍生物数不胜数。至于危害较小的软性瘾品,就更多了:咖啡,茶叶,可乐,槟榔,巧克力等。一旦有瘾品宣布出现,就几乎不会消失,简直就像癌细胞一样。

  瘾品,何以谓之瘾也?我看来,在于失控人生自由,却无时不在枷锁之中。人自然拥有纯粹的自由,但这种自由意志往往被情绪、感受左右。当瘾性出现时,就可以称为绑架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人的感受在于脑,而脑的反应受神经递质完全的控制。当你享用瘾品时,它们对大脑做了什么?主要瘾性成分将直接进入大脑,摒弃五感,接管神经,告诉你,high起来。而你,真就这么high起来了,脑细胞虚幻中颤抖。这简直是神,或者说是魔鬼的力量。书中称瘾品为“假宗教”,正是此意:它自己就是快感本身,任何需要从宗教中寻找快乐的人都会不可避免地屈服,因为直接得多,强烈得多。但是快乐是暂时的,你的脑细胞并不会因此满足。因为高水平的刺激因素的短暂出现,神经递质受体会因此增多,于是呢…对比曾经短暂的high,更长久的是由于增多的受体得不到满足的low。因此说,快乐是痛苦的,因为它的失却只能用更大快乐来填补。这种失却感,就又是痛苦本身了。面对大脑“更多,更多瘾品”的诉求,谈何尊严?谈何理性?谈何自控?这些高级功能已经淹没在低级要求中了。于是有流泪流涕流涎,疲乏迟钝淡漠暴躁恐惧抑郁,总之不成人样。我绝不要几年前听说过一句话:对于毒品,每有稍微的好奇,就及时给自己一耳光。读这本书挨了不少,我觉得这是很有必要的。

  人们对瘾品的追求有多深入呢?记得游戏《孢子》里星际贸易的商品是香料,当时就想,香料有这么重要吗…现在想,香料大概是毒品的讳言,至少在地球上是这样的:《上瘾五百年》的五百年,即是地理大发现后的五百年;各个大洲、殖民地的开发,比如中国打开国门,也都是因为瘾品。对天然瘾品的尝试,真有如神农尝百草的历史:指甲油,汽油,强力胶,目瞪狗呆。至于对于新瘾品的研发,也是竭尽心智混合不同瘾品,发明新的使用方法,不断的提纯。现代科技带来了便利:我们的毒品更强劲了,动辄就是可卡因的千倍万倍…我想到了一个以千万倍频率瑟瑟发抖的大脑。

  瘾品的危害不仅在于它本身瘾性对人的危害,它常常与其他恶牵连。一方面它将抹去人性的人投向社会,导致走私,滥交,赌博,盗窃,抢劫;另一方面它那快乐的本性用于掩饰邪恶,消灭反抗士兵烈酒与烟草驱除恐惧与善良;原住民因酒瘾被剥削,奴隶与苦工用它得以苟活;又如《1984》里的烈酒,《美丽新世界》里的梭麻。此外还有,烟对周围人健康的危害,社会动能的消失,对宗教的冲击,非主流极端团体的兴起,数不胜数。有研究表明瘾性大概率遗传,可怕

  尤其要警惕商人与政府在其中的作用。商人选择性地赞助研究,导致对瘾品危害研究不足,倒是不断发掘出咖啡、酒精、烟草的提神抗疲劳功能来。普通人常常因此对瘾品的危害持怀疑意见,《贩卖怀疑的商人》。比如一些医用的麻醉、镇痛剂,总能想方设法以非管制药品形式出现在市场。对止咳糖浆上瘾的人,并不少见。当年为了市场,商人鼓动战争投资殖民;如今为了市场,他们的方案书写“设计出针对新一代青年人的产品与销售策略”,看到形成文化、符合时代特征的咖啡、啤酒与可乐等,看来是奏效了,还好我们没有接触到更硬的瘾品。政府呢?因为税收的需要,反而对烟草酒业的蓬勃发展有着上瘾般的需求。在瘾品全球化的过程中,正是政府掌控着战争与贸易推波助澜。这时不禁会想,这是怎样的世界:受害者躺倒,浑浑噩噩;得利人布下罗网,为虎作伥,都是悲惨一生啊。

  因此,对于软性瘾品,需要节制想想摄入的每一毫咖啡因…无论来自茶叶、咖啡还是可乐…如何作用于我可怜脑子。对于毒品,容不得丝毫的宽容。染毒的人,不接触,不理解,不原谅,对他们给予最大程度的厌恶与鄙视。我希望我能生活在可以以人的思维揣测的人之间。

  有时想,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魔鬼的世界。每个人,都是神性与恶的战场。魔鬼在大地洒下恶之花,引诱追求快感的人沉陷其中。而神性,便是在夹缝筑起大厦,追求美好。因此,大概单纯的快乐也是危险的吧,宁可要desirable difficulties …对意义渴望。不禁想到一句:年轻时,要避开那些轻易的快乐,因为它使你停止追求。那么,去遍尝痛苦吧,愿你我的脑子永远不至于陷入虚无中。

  这本书本身…很有意思,但是实例太多,有些赘余。值得一看。

  //大约十一二岁时做过一个梦,在一大片甘蔗田里一堆人在收割甘蔗。这些人很怪,很高很瘦,目光呆滞。听到有人对我喊了句“不要给他们喝盐水”……//一个纪录片:《一部关于糖的电影》。糖也是瘾品吧…在不需要这么多热量的当今。

  先发表微信读书。

  《上瘾五百年》读后感(四):瘾品说明书——《上瘾五百年:烟、酒、咖啡和鸦片的历史》

  《上瘾五百年:烟、酒、咖啡和鸦片的历史》与其说是一本瘾品史概要,更不如说是一本瘾品说明书

  《上瘾五百年:烟、酒、咖啡和鸦片的历史》与其说是一本瘾品史概要,更不如说是一本瘾品说明书。

  瘾品是什么?瘾品首先是毒,是植物为了防卫草食动物而进化出一种具有刺激精神作用的生物碱。所以瘾品给人的第一反应一定不是很好的,比如说茶和咖啡的苦涩感,鸦片、大麻这些毒品的致幻作用。而就现在来说,互联网也是这样。一开始有数据被侵入的强烈不适感,久而久之,人们却无法摆脱互联网。游戏、影视工业的第一刺激感也是极为强烈,感官刺激强烈的商业票房大概率高于文艺片,黄、暴、画面精细刺激的游戏在第一次吸引用户时候,大概率高于一般的游戏。

  既然是毒,人们为什么还有重复使用?安德鲁 · 韦尔认为,每个人都与生俱来用友一种想要转换自己正常意识冲动。而食用麻醉品恰恰满足了这一基本需求。这种基本需求的诞生,实际是人类文明在发展过程中的副产品。这里作者倾向性相当明确,是游猎状态在想农耕状态转变的时候,农耕文明状态无法满足人们的根本需求,相对来说生活较为苦闷压力也更大,人类需要借用瘾品来提神解闷。但这或许是有待商榷的,究竟是农耕文明带来的相对稳定可以获取食物却需要做出一定生活方面的妥协,还是游猎状态下疲于奔命而无空余时间来顾及精神需要,二者文明更迭,瘾品到底是副产品还是富足生活带来的奢侈品?这一点是存疑的。

  瘾品是毒也是药。毒理作用强烈的和药用价值高的,二者的地位和存在方式完全不同。作者举过一个例子,哥伦比亚农民宣称,大麻可以消除疲劳,可以提振体力和精神;服了大麻的人打拼不会累。这跟批评美国大麻文化情结人士所说的恰好相反:大麻使人浑身无力、缺乏动力、虚脱疲惫,所以根本无益。人服食瘾品之后会出现什么样的举动?这既是药理学的问题,也是关系到社会及文化背景的问题。为了撑过甘蔗田里整天的劳苦学会吸大麻是一回事,为了在摇滚演唱会中熬夜狂欢而学会吸大麻则是另一回事。状况不同,服食瘾品后的反应也就不同。

  大麻在美国有些州是合法的,虽不值得提倡,但其作为 “毒”、“药” 两极代表,大体是没问题的。

  现代毒品的一大特征,无疑是最初在医疗上的应用,而大众逐渐发现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另一作用。曾经看马未都先生的脱口秀,马先生提到,瘾品的下限是盐,上限是毒品。如果说但从致瘾性这个角度来说,这是不成立的。盐、糖等调味品的致瘾性是大麻、鸦片这些毒品致瘾性的好几百倍。但盐、糖却是日常用品,毒品则是明令禁止的违禁品。其作用机理的根本不同,盐是补充人体缺失矿物质,糖类不仅提供能量同时会引起人类大脑多巴胺(神经传导素)的分泌,而盐、糖引起的多巴胺分泌是有限的,可以用俭省来形容,这是直接刺激。这些直接刺激多发生于求生和繁衍后代有益的表现。而瘾品的机理在于欺骗这个发送系统,促使这些诱发快感的神经传导素暂时增多。同样是影响边缘多巴胺系统,方式有直接和间接的区别,程度有强弱的区分。想来,这或许是其分类的依据之一。

  瘾品的目标用户和扩展路线很明确。先小众,受影响度排行第一的是年轻、单身、社交活动偏少、欠缺体制上的或文化背景上的防范机制、已经在使用其它瘾品的都市男性。这一类人最有可能试用新的瘾品。后大众,假以时日与充分的接触机会,就有可能有数以百万计的人走上同样的路。在美国,吸烟本来只在台球馆等一些娱乐场所出现,而后普及到街头巷尾。工作需要有休闲。如果钱不够多,未来又无可展望,人就会把握眼前能得到的快感。而媒体的推波助澜、商业市场的调节、政府领导层的恶癖等等原因,都对瘾品泛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1801-1809 年,卖给印第安人的烈酒要价高达一品脱一美元,而农田——本属于印第安人的徒弟——一亩才卖 25 美分。在客观条件满足和人心疯狂的时候,商品的价值衡量体系都会受到冲击。

  如果说将瘾品合法化会怎么样呢?我们国家是烟草专营,酒类也是国家企业为主导地位。又以新加坡为例,政府公卖鸦片的获利利率更佳,占 1920 年政府岁入的 46%。但以后百分比持续下降,不过,不是因为官员自我节制,二十因为人口结构改变了。新加坡的华人人口状况不再是清一色年轻的单身汉,新迁入的人减少了,妇女、家庭生活增多了,鸦片的需求因此下降了。而鸦片在我们国家专营的那段屈辱历史,大量的财富外流、国民体质和精神的下降等等,都证明这条路是一条绝路。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靠瘾品来提振精神的时候,也基本到了完蛋的地步了。

  那么完全禁止会怎么样呢?黑市似乎是 “禁止令” 的产物。这个观念是自由主义的瘾品史观的中心前提,也是主张管制下合法化的理论依据。常见的逃税走私最能奏效的状况是:能以便宜价钱买到药物或其他体积小的商品,然后短程运至另一地迅速脱手。近代早期阶段的精神刺激革命会有那样的速度,有那样的规模,是因为那样发展符合有钱有权者的利益。如今的西方政坛权势阶级在努力防堵大众的瘾品使用近代早期的西方政治权势阶级却以集体决策和自我炫耀模式的消费来提倡使用。这并不是说,精神刺激革命纯粹是由上而下的发展态势。普通百姓也参与了每一种瘾品的推广运动,他们会主动把新奇的医药转到其他用途上。这样先是自上而下,再由下而上的反复传播模式,无疑会导致一个国家的恶癖。俄国人之好酒,纵有监狱、警察、死刑也遏阻不了,其缘由在于文化的惯性、底层农民的谋生和国家的税收。

  双方妥协的结果就是,瘾品仅限于医疗使用。. 反对瘾品的非医疗使用主要基于五项基本顾虑:第一是使用者可能对自身与他人直接造成伤害;第二是社会成本的顾虑,启蒙运动和功利主义等世俗哲学思想有 “为最大多数人谋求最大利益” 的主张,也造就了一个简单而强有力的观念:私人的获利无论多么大,都有可能是公众承担高得不可接受的、道德上无可辩解的成本;第三是宗教信仰;第四源于特定瘾品与某些偏离主流的、不受欢迎团体不可分割的关系;第五是人们认识到服用瘾品对群体(不拘是部落、国家、民族)的未来有害。瘾品仅限于医疗使用或许会带来新的问题,比如所谓 “降低伤害的主张” 被抨击为掩护瘾品合法化上垒的招式,甚至降低伤害的做法可能触犯道德禁忌,一个医生可能为了给孕妇镇痛输入瘾品。但在成本核算上,以低成本伤害代替由瘾品带来的高成本核算,这无疑是现在相对较好的解决方案。不论是从政治上的考量还是人身上的顾虑,现实就是唯有具备能起作用的药性成分的植物才会被大量人长期习惯性地使用。例如咖啡、茶、槟榔、大麻、卡特、鸦片,均属与烟草同性质的植物。而让药就用在药该用的地方,这一步,可能还要走很久。

  《上瘾五百年》读后感(五):瘾君的世界

  黄黄的书页,有一种想吃它的感觉,一个“瘾”字的出现,更让人觉得浑身痒痒的。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你是“瘾君子”吗?也许你会说我不是,我不吸毒,可是只有吸毒的人才是瘾君子吗?《上瘾五百年》会告诉你是“瘾君子”,它让我知道我是“瘾君子”,因为我是咖啡的傀儡。

  作者戴维•考特莱特,北佛罗里达大学历史学教授。这本书不仅囊括了瘾品上百年的历史文化,还涉及了经济、运输、营销等方面。本书分为三篇,十章,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瘾品的三大宗以及三小宗。第二、三部分主要描述瘾品的贸易以及它带来的影响和意义。作者写本书的目的正如他自己所说,“是想指出并说明过去这500年间最重要的发展趋势,而无意写成一部囊括所有精神刺激物的瘾品通史。

  本书的特色在于它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大,贯穿的历史年代,地域面积也比较广。如,它涉及亚洲,欧洲,美洲等,涉及一战,涉及中国鸦片战争等,还涉及现在与未来。书中的每一张黑白色的图片都记录着当时社会瘾品受欢迎的程度,以及当时社会现象。

  那什么是瘾品?本书中的瘾品,是中性词,泛指合法与非法、温和与强效、医疗用途与非医疗用途的麻醉及提神物质。三大宗:酒精、烟草、咖啡因;三小宗:鸦片、大麻、古柯叶。这些瘾品也是我们所熟知的,在历史中,鸦片也曾经是英国对中国侵略的导火索,1840年的鸦片战争,最终使中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而在现代,酒精、烟草、咖啡因依然是全球最畅销瘾品原料。酒类,香烟,咖啡,茶叶等,可能因为对人和社会的伤害很少,所以成为全世界的畅销产品,每个人在生活中几乎都会用到这些产品的几种吧。所以,现代人都是它们的“奴隶”,它们是我们心中舍不了的东西,

  书中所述的一些制作产品的简易过程,我有所体会。我曾经亲自做过蒸馏白酒,蒸馏出来的白酒醇香,但是酒精浓度不大;在茶叶中曾经提取过咖啡因,利用虹吸原理提取,经过蒸馏,最后焙炒成为白色晶体,味道很苦。把它放在有水的阳光下,白色晶体会呈现出美丽的“彩虹”,仿佛象征着一种快乐的品味吧。

  瘾品另一种也是现代打击的对象,如冰毒,大麻等。新闻总是爆出明星吸毒的报道,也许未来毒品更是要加大打击力度,才能使那些堕落的人看清正确的道路吧。

  《上瘾五百年》让我享受了瘾品世界里快乐,回味了最纯的咖啡因,体验到了最独特的历史!

  《上瘾五百年》读后感(六):感染与觉醒,一部漫长的瘾品传播与对抗史

  就在刚才,我泡上一大杯斯里兰卡红茶,思忖着加些蜂蜜也许会更好喝,而这种饮用方法,是我看阿拉法特传记得知的。

  就在昨天,我和好友坐在饮品店里,看着老板娘娴熟地打出奶泡调制咖啡,我在柜台后面细细观察了那几台咖啡机,出神地想着以后也要占有一台咖啡机,在家自己调咖啡,多么美妙。

  就在前天,我在沉闷的夜里看了部沉闷的电影,就这一罐啤酒,浓浓的原麦汁味儿是那夜唯一的亮点。

  ... ...

  列举出以上服用“瘾品”的具体事例,纵然我一向以饮食清淡规律健康自诩,也不得不承认,至少咖啡因在我生活中占了不可或缺的部分,从最基础的提神功能到更高级的社交功能,甚至试图去触碰咖啡因背后连带着的文化功能。而酒呢,虽不是不可或缺,但却是锦上添花的物件,有球赛的晚上的冰啤酒,表白之前闷一瓶儿小二壮胆,或者微暗摇曳的灯光下看直着高脚杯的你,于是气氛在几口红酒下肚后愈发美妙。可见,瘾品的出现和普及,与其说是一场革命,不如说是渗透,渗透到各个国家各个阶层。旧时王谢堂前燕的巧克力,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还顺带成为了情人节传情达意的工具。旧时被认为难登大雅之堂的烈酒,早已不是医用的专利,也不仅属于倒在街边连棉衣都被当了换酒喝的醉汉的象征,亲友小酌,聚会狂欢,它是助兴一把好手。

  因此,首先要明白一个概念,使用瘾品不意味着成瘾,例如酒和咖啡,作为社交活动中的粘合剂,戒断无不适感,则是可控的。

  在三大宗瘾品即烟、酒、咖啡因已经被完全商品化并且几乎完全放开经营的今天,大概我们已经很难理解《美国往事》中的风风雨雨。于是,透过本书,我们会明白,瘾品的发展大概可以分为这样三条线:

  1.以农业文明为主的社会中,尤其发展到了人口已经充分占有土地资源,挤占生存空间,农耕文明的平衡即将被打破的时候,瘾品,以烟酒为主,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帮助维持一种人民仅能维持简单再生产的社会结构。烟和酒,麻痹着神经,也贡献着商业税。若是粗略将瘾史五百年分出一个年表来,前一百五十年都是烟酒发展的黄金期。无论是疏是堵,他们在不同的文化下都独立地盛行起来。只要是农耕的土壤,处处都有粮食酿造的酒精,在酒精中狂欢,在酒精中昏昏沉沉仿佛做了一个与文化相关的梦。从这个观点来看,西方的酒肆里忙前忙后的女仆与东方客栈里端上熟牛肉和大碗酒的小二并无不同。

  2.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尤其是欧洲列强统一国家的先后建立,国家的航海和国家资助的贸易,对农业社会的瘾品结构无疑形成了第一次冲击。发现新大陆的同时也发现了新的瘾品,于是,咖啡和可可甚至鸦片,它们作为了经济作物的代表不再低调地生长在原产地,而是走向了更广阔的历史舞台,这个舞台就是全球贸易。葡萄牙、西班牙人的冒险家,荷兰人的商船,英国人的战舰,以及美国大兵,当然还有阿拉伯的商人,都在这一时期对瘾品的全球化推波助澜。同时,也让更多的人们发现瘾品是一片新的天地。改变情绪的方法不只有宿醉,还可有各种土法子做成的致幻剂,和那些抽完飘飘然的“好东西”。全球贸易开始的同时,全球上瘾也开始了。伴随着战争与劳力输出(包括奴隶买卖与劳工的迁移),新的瘾品开始制衡农业社会的三大瘾品。这一阶段,大约在瘾史的一百五十年至四百年。

  3.若说以上早已登台的瘾品,还较为温和,那么瘾史最后的一百年,大可以类比于潘多拉的盒子被打开,多少难以预期的强力新瘾品撕扯着人类脆弱的神经。工业革命带来的变革深远得让人难以想象,不可忽视的一条就是针对神经的革命。虽然新药的出现大多是出于医疗目的:一是医学的进步对更多更好更有效的镇痛剂出现了需求,加之两次战争大战与很多局部战争的推波助澜;二是精神病学的研究在对药物辅助治疗的认同已经达成了共识;三是有机化学合成手段的进步使得高纯度的强效药成为可能。总而言之,二十世纪初叶简直是滋生新药的温床,而这些新药的特质更像病毒,以冰毒、海洛因为例,比之大麻鸦片更易成瘾且更加无法戒断,更不用说令人眼花缭乱的致幻剂,它们易传播,很难甚至无法根治,层出不穷的新品恰如病毒变异的速度,新药在进化上已经远快于人类。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我权且大胆臆测,多难而伟大的二十世纪,在整个社会属性上都是更有利于新瘾品的传播的。在这一时期,存在主义忙着给青年指出一条路,这条路治愈又悲伤,因此烟酒成了好旅伴;垮掉派忙着劝大家一起以颓废对抗颓废,致幻剂里的世界想必不会太好。所以,在瘾历的最后一百年,是一场爆炸式的精神革命。推动这场革命的驱动力,是人们歇斯底里想要通过外部手段改变精神状态的诉求,而同时,科技是被无意中混入杂菌、病毒的培养基。

  当然,如果将瘾品放在区域、国家、世界范围内考量,上瘾与否就不在是个人的私事。本书力图说明却没有完全说明的事情之一就是,瘾品分布的地区、人种依赖性。书中阐明了瘾品的控制、盛行与商业,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系,但是进一步,为何东亚人种对大麻显示除了卓越的难以成瘾特质以及针对不同人种、不同区域的群体何为最佳的成瘾控制与戒断方式,也都是很有意思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单纯依赖社会学、历史学的研究,是难免有所疏漏的。感谢生物学界、医学界、心理学界对于成瘾的研究,我们对于瘾品有了较以前更深的认识,也有了与之对抗的资本。

  其一,便是对抗二手烟的胜利。虽然健康是一件很私人化的事情,但是在任何文化背景下,致使他人健康活着其他权益受损,都是不被接受的。对全面的禁烟运动最有效的宣传大概是“二手烟致癌”,觉醒的是没有成瘾的大众,他们提高了对烟草传播的对抗性,为更清洁的公共环境而努力。

  其二,便是对酒后驾车的严厉打击。与对抗二手烟同理,饮酒甚至酗酒带来的问题,一旦被判定为威胁公共秩序或者他人权益,则不可以被等闲视之了。由于个体权益意识的觉醒,禁止过量饮酒变得容易起来。这与传统地通过看得见的手进行税收调控和公共政策与之对抗,不失为一种更加高效的手段。

  因此,目前为止瘾品的流通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三大瘾品被商品化到了极致,宽松地近乎无管制,在大多数世俗化的国家中获取无碍,但若过量摄取造成他人的损害,则予以追究责任,针对的不是瘾品本身,而是缺乏自控的个体;其他瘾品,大麻鸦片和新药则被严格管控,虽然禁毒之路漫长而崎岖,但随着人类对瘾品认识程度的加深,在我看来趋势仍然是乐观的。

  读罢本书,恰如随着瘾品进行了一圈环球旅行,瘾品的传播与对抗,从社会学与经济学的角度,已经进行了充分的阐述,从一个宏观与发展的视角来认识瘾品,会对瘾品的社会学作用以及使用瘾品所需要承担的责任,有一个更明确的认知。

  《上瘾五百年》读后感(七):从投资角度看人类上瘾史

  如果从故事会的角度来看这本书,你肯定会看到许多关于瘾品的有趣故事。然而,站在投资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也许会是另一个非常好的故事。

  瘾有分为物质成瘾及行为成瘾,本书主要是讲述物质成瘾(可卡因、海洛因、吗啡、咖啡因等),而行为成瘾是和物质无关的强迫症,如赌瘾和网瘾,游戏成瘾。

  物质成瘾中的可卡因,海洛因,吗啡,这一类属于毒品,当然不可能在投资的范畴内。所以,这里物质成瘾主要指的是香烟,酒,咖啡,可可,茶叶,辣椒糖,盐(是的,书中没有提到,但辣椒和盐确实算是瘾品)。依据依赖程度分有等级,瘾品上限是香烟,次之是酒类,其次是茶叶,可可,咖啡,辣椒,糖等,瘾品下线就是盐。

  行为成瘾包括赌博,上网,游戏,运动(是的,叫做运动成瘾症)。这一类成瘾与物质成瘾的区别在于,物质成瘾可能会导致脑结构变化。通俗的说,行为成瘾只是软件出了问题,杀杀毒可能就没什么问题。而物质成瘾有可能导致硬件出现损坏,最终无法完全修复。

  下面从投资的角度,笼统的谈一谈。

  之前读关于沃伦巴菲特的一些书总会千篇一律的谈价值投资,安全边际诸如此类的概念,但很少有人从巴菲特投资的公司是卖什么的来分析。

  物质成瘾:

  喜诗糖果——巴菲特曾坦言,他迄今为止最满意的交易是喜诗糖果,最遗憾的是错失亚马逊。(瘾品:糖和巧克力)

  可口可乐——巴菲特曾经说,我每天都摄入可乐,糖,我的身体也没有什么影响,我从来不认为投资这些行业会对人类身心造成伤害。(瘾品:糖和咖啡因)

  卡夫亨氏——亨氏的番茄酱与麦当劳已合作了40多年。巴菲特曾表示,已经调查过太多太多次了,番茄酱就是亨氏。卡夫食品,这是一家有百年历史的食品制造商,主要生产糖果,咖啡,通心面等食品。品牌有奥利奥,麦斯威尔。(瘾品:糖,巧克力和咖啡因)

  冰雪皇后DQ——是一家连锁冰淇淋和速食餐厅。(瘾品:糖)

  亿滋国际——前身是美国第一,全球第二大的食品公司卡夫食品,卡夫食品于2012年10月分拆为两家独立上市公司,一家是仍用原名负责北美业务的公司,另一家是面向全球市场的企业,更名为亿滋国际。它是世界知名的巧克力,饼干,口香糖,糖果,咖啡及固体饮料,食品商。(瘾品:糖,巧克力和咖啡因。)

  行为成瘾:

  Apple——众做周知,巴菲特并不青睐科技公司,但为什么他会投资苹果公司。因为,苹果不是一家卖苹果手机的高科技公司, 实际上,它也是一家卖“瘾品”的公司。宗教能让其教徒产生依赖,保持忠诚,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宗教具备成瘾性。乔布斯被称为“帮主”,从一侧面反映随着苹果文化的宣传,苹果粉丝不再是单纯意义的粉丝,而是“苹果教徒”。苹果的真正教义,是在App Store平台上可以自由选择下载的成千上万的App。还有一点则是苹果产品不停的更新换代所激发苹果教徒的购买欲望。(由于消费欲望而产生的用户粘性)

  IBM——巴菲特之前投资IBM的理由可能是看重使用IBM客户的“惯性”,客户对软件服务的粘性高,对IBM成瘾般忠诚。但现在巴菲特承认自己错了。 在5月4日接受CNBC电视台采访时,巴菲特是这样说的:“我错了……IBM虽然是一家实力强大的公司,但他们也面临着同样强大的竞争对手。我现在对IBM的估值方式不同于六年前刚开始买入这家公司股票的时候了……根据我的重新评估,这支股票面临着下行压力。” 巴菲特转述两年前比尔·盖茨对自己的告诫,有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IBM越来越不像科技公司了,这一点令人很难过。” 而在5月6日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52周年的那场股东超级“大派对”上,巴菲特被听众提问关于IBM的话题,他再一次表示“投资IBM是我错了。”不过,巴菲特这一次提到了苹果,并指出卖出IBM而买进苹果的股票,是因为在他看来,“苹果公司更像一家消费品公司,而不是科技企业。我们可以用护城河理论去分析苹果公司的商业模式——IBM和苹果的客户是不同的,这是两个不同决策下的项目。” (由于惯性而产生的用户粘性)

  威瑞信(Verisign) —— 该公司是Web域名和互联网安全领域的领导公司。(基础设施,用户依赖度高)

  保险以及再保险业:

  巴菲特对保险情有独钟,拥有或投资了很多保险以及再保险公司。可以说保险和再保险公司就是伯克希尔哈撒韦的成功基石,为巴菲特投资和收购其他公司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虽然保险以及再保险行业看似并没有“瘾品”可以售卖,但是保险和再保险行业的基础却与赌场是一致的:在长期靠概率赚钱。商业市场无时无刻不充满风险,所以保险以及再保险对于客户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服务。(用户依赖度高)

  银行(Bank of America,Goldman Sachs,M&T Bank Corp,US Bancorp, Wells Fargo and Co)

  借用巴菲特投资伙伴,查理芒格的话:

问:“你们买了富国银行。为什么那是一个好的投资?”芒格:“我们回到伯克希尔哈撒韦买富国的时候。那时世界正在分崩离析。房地产是混乱的来源。而富国银行有着大量的房地产风险敞口。但我们知道富国银行的信贷人员并不是普通的银行信贷人员。他们是成年人,他们有着怀疑的态度,而且他们的谨慎是恰当的。这是运营一家银行的正确方式。而且我们知道他们比别人更好,不会像别人一样亏钱,因为他们精挑细选,妥善管理。所以我们有着信息的优势。我们意识到他们有着特殊的能力,所以我们大笔买入。第二次,当Daily Journal买富国银行的时候,我们也知道他们的银行人员比一般的更加理性。这是一种不同的优异和理性。如果没有对银行从业人员很强的把握,我不认为任何人应该买银行。银行业是一门危险的生意,那对投资者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地方。如果没有深入的洞察,远离(银行股)。”很多人用巴菲特买了富国银行来作为自己买银行股的理由。但是,巴菲特和芒格买富国银行的理由是什么呢?对富国银行的从业人员的深入洞察!正如巴菲特所说的,银行本质上是有着十几倍杠杆的生意,任何错误都会被杠杆成倍放大。只有最优秀的人运营的银行才值得拥有。

  芒格认为银行是个高杠杆的生意,有很大的风险,如果不是对银行从业人员的深入洞察,一般来说不要投资银行股。但是不得不说银行做的生意对客户来说也具有非常大的粘性,转换成本很高,这也是08年发生金融危机以后,巴菲特为什么大举抄底美银,高盛,富国银行的原因。(用户依赖度高,转换成本高)

  从上面巴菲特投资的公司来看,无疑他洞察了商业的本质。商业是由人建立的,说穿了商业的本质就是人性。如本书所言:

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其运作的原则就是挑动人体内的每根神经,并且让它们维持在最高度的人为紧张状态,要把人类的每个欲望逼到极限,并且尽量制造更多新的欲望和人造的渴求,为的是要用我们的工厂、出版社、电影公司以及所有其他从业者制造的产品来满足这些欲望和渴求。

  投资无非需要解决三件事:

  1. 买什么?

  2. 什么时候买?

  3. 什么时候卖?

  而从瘾品角度去分析商业,将有助于解决第一个问题:1. 买什么。就国内来说,哪些公司拥有这样好生意呢?

  腾讯控股——微信,游戏(王者荣耀之类)都堪称“电子海洛因”。

  阿里巴巴——网购、支付宝。"剁手"一词的出处。

  百度——搜索,google被屏蔽之后,百度在墙内属于独孤求败。

  白酒行业(贵州茅台、五粮液)——高端白酒,国内并没有国外那样限制烈酒,反而具有独特的中国白酒文化。高端白酒品牌忠诚度高,不像低端白酒,啤酒,红酒,没有哪家的产品是不可替代的,受到国外进口酒的影响大。

  传统医药(云南白药,东阿阿胶)——独家供应,用户依赖度高,可替换性差

  参考:伯克希尔哈撒韦持有的资产清单

  《上瘾五百年》读后感(八):角度有趣

  印第安人喝上几口烈酒浑身充满了力量于是去野外抓捕野兽获得皮草用以交换烈酒。这听上去着实可笑,但读完这本书后你并不会觉得这很奇怪可笑,你甚至会为这些印第安人感到可怜。

  瘾品贸易乃是盛行于一个饥渴心灵取代了饥饿肚皮的世界。当人们吃不上饭的时候,人们会努力的寻找食物,而不会对致幻的生物碱产生多大的兴趣。事实上也是这样的,在世界上的三大瘾品酒 烟草 咖啡因也都是在十六世纪之后才真正的慢慢走进大众的,然而他却似乎没有给人们带来太多精神上的满足,反而是这个世界无数肮脏行径的工具。欧洲殖民者们用烈酒来驱使印第安土著,英国人通过鸦片从中国人手里赚去了大量的白银,妓女通过古柯来麻痹自己似乎瘾品就代表了罪恶 放纵。但另一方面茶 咖啡也是瘾品 它为什么就没有造成呢么多悲剧呢? 是我们人类自己还没有发展到可以自主掌控自己精神的地步,还是罪恶就是来源于精神的无故的欢愉? 突然想到小学的时候老师问我们你长大之后最想发明什么东西,有位同学答曰:一个开关,可以让我获得快乐。

  实在可怕。

  《上瘾五百年》读后感(九):上瘾是一种病

  前段时间,国内明星因为吸毒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作为一个公众人物,他们带来的负面影响还是非常大的。其实自今年以来,因为吸毒被投进监狱的歌手、演员、导演已有不少,而且有的人吸毒史长达数年之久,由此看出毒品的隐有多厉害。

  在书中,戴维•考特莱特为我们详细讲述了多种隐品,像比较常见的烟、酒、咖啡因、大麻、鸦片等。从它们的发源地,演变历程,医疗用处以及对世界的影响等都有提到,这是一本非常丰富有价值的书,对于了解隐品有很大的帮助。

  本书一共分为三大篇十个小节,第一篇主要概括了瘾品的种类,并分成了三大宗和三小宗,比较直观的就能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在哪里。第二篇讲了瘾品与贸易之间的关系,能够了解瘾品快速发展背后的秘密。而第三篇主要讲述了瘾品和权力之间的斗争,比如合法与不合法。

  其实,瘾品这个词并不能完全涵盖毒品滥用与上瘾问题,比如说烟草、咖啡也是容易上瘾的,但它们却是合法的。现在很多人往往把瘾品以偏概全的当做禁品来看待,这是非常错误的。一如书中所说,这些东西本来并没有害处,但很可能被滥用,成了有利可图的资源,结果就变了味。

  很多瘾品在起初被不是精神刺激物,大多都被当做医疗品来使用,它们对人类或动物的某些疾病具有疗效。只是在最后有人发现他们能带来一些快感之后,这些瘾品逐渐从医疗范畴进入到大众消费领域,最终演变成了精神刺激物。这样的事情在医药行业市场常常出现,比如辉瑞的万艾可就是其中一例。

  目前很多的瘾品买卖几乎遍及全世界,要解开它们的销售之谜,需要从很多方面入手。比如适当的保存期、运输上的可行性、适宜的价格、高昂的税收都是瘾品之所为能成为全球性商品的历史条件。为什么现在很多瘾品都卖的很贵,我想被法律管制是其中一部分原因,因为有吸引力,有市场需求,所以促使瘾品的价格越来越高。

  另外战争也是瘾品快速增长的一部分原因,比如一战期间军人抽烟饮酒的习惯,都是在压力过大的情况下养成的,无论当时的条件多么艰苦,他们最想要的就是烟,那种滋味没有任何东西能够代替。在我国清朝时期,鸦片几乎成了一种战争"武器"残害了无数中国人的生命,因此也毁坏了无数个家庭。

  进入近现代以后,瘾品的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们得到了有力的控制。不止是一些国家采取了强力的措施,在国际上也制定了强硬的限制公约来管制。因此,瘾品也有了合法与不合法之分。而不论如何分,违禁的瘾品,永远是被排除的对象,这一点到任何时候都不会改变。

  这或许不是一本有趣的书,却是一本可以让你用心看下去,并收获非常大的书。

  文/颜先生

  《上瘾五百年》读后感(十):上瘾物的影响

  通过了解本书的瘾品(酒精、烟草、咖啡因、鸦片、大麻、古柯叶)文化史,几乎可以同步知道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史。咖啡原产地是埃塞俄比亚,先传入阿拉伯,然后遍及伊斯兰教世界和信奉基督教的欧洲,欧洲人再把喝咖啡的习惯和咖啡豆带到美洲。咖啡是含咖啡因植物当中最具经济价值者,贸易量仅次于石油。咖啡在美国长期收到青睐的重要原因是成本低。每个地方的文化习俗与社会环境(印度妇女禁酒)都会左右酗酒问题的普及程度。神职人员和福音教派的改革运动者主张禁酒是另有宗教信仰上的理由。蒸馏烈酒与高酒精成分葡萄酒的大量生产,则使欧洲本地与欧洲以外的社会出现更为恶化的醉酒与酗酒趋势。从事许多令人不快又危险的工作不了要喝酒,收拾战场等。与酒关系最普遍也最一贯不改的行业之一是卖淫。鸦片(罂粟)最可能的传播路线是从中欧到地中海东部(公元前1600)。鸦片是阿拉伯医术中的重要药材,8世纪将鸦片传入伊朗、印度、中国的也是阿拉伯的贸易商。鸦片在东方普遍的原因,除了适合的气候外,就是南亚与东亚的人口稠密地区,且伊斯兰教禁酒,鸦片则比较可接受的替代品。凡是有私人军队、有地区性冲突、有外国势力挑起战争、政府软弱无能的地方,鸦片走私都非常猖獗。有了吗啡后,医用弃用鸦片,并且采用注射。1492年哥伦布的远航队看到印第安人吸烟草,才开始传入欧洲。由于烟草具有强烈的提升作用,极受大众欢迎,最后终于战胜所有法律障碍与排斥情绪。西方人17世纪引入东亚的不只是烟草,还有甘薯、花生等多种食用作物,促进人口稳定增长,也导致向外移民。反对烈酒与麻醉品的运动都在19世纪晚期加快脚步,两者使用的词汇也很相似----亡国灭种、败坏道德、倾家荡产。任何地域的天然出产物都是最适合当地人体质的(茶与中国、咖啡与波斯、巧克力与印第安人、麦酒和葡萄酒与欧洲人)。违反这个自然法则,会使滥用者本人受到伤害,使其家人痛苦,使社会陷入危险。烟草在适当的状况下被当作瘾品用是有益的,养成抽烟恶习却是有害的。各种类型的影响精神状态的瘾品都是从医疗用品摇身变成大众消耗品,植物的、生物碱的、半合成的、合成的,无一例外。反复服用含咖啡因或其他成分的瘾品会改变脑内本来的化学作用,以致有损健康。外来的供应一旦中断,就会有不舒服的感觉(也是对瘾品的依赖)。普通瘾品一经特殊方法处理,使其效力大增以后,就难免导致更严重的滥用现象:葡萄酒与白兰地、鸦片与吗啡、古柯叶与可卡因、烟草丝与现代香烟的关系。利用瘾品满足转换精神状态的冲动,是不惜接受毒害以得到又强又快的效果。身体机能在快感方面很是吝啬。诱发幸福感的神经传导素分配得非常俭省,而且大都发给对于求生或繁衍后代有益的表现。瘾品会蒙骗这个发送系统,促使这些诱发快感的神经传导素暂时增多。瘾品栽培与制造的蔓延现象却绝对不是意外,大多是人类蓄意所为,其次才是靠生物在无意间传播开的。探讨某些瘾品而非其他瘾品能成为全球性商品的缘故与时机,只能够笼统地分析(时间条件、运气、财力、政治、组织管理、文化倾向、权势阶级的好恶,甚至军事结盟)。但即便某些植物至今尚未成为全球性的作物或商品,并不表示永远不会走到那一步。讨论瘾品服用的最重要的话题之一是服用意图、摄取方式、社会背景所造成的差别,好坏之别的主题也会以多种不同的样貌出现。瘾品贸易及其外围事业的存在,都是资本主义成熟分化之后的现象,而且发展重心渐渐偏离消费者的物质需求,而着重于提供快感与情绪上的满足。瘾品的吸引力不但在于能刺激脑内的奖励机制,也在于社交方面的用处。旅行和运输在瘾品发展史上是决定性的变量,这与旅行运输助长传染病的扩散并无二致。精神刺激品的科技和军事科技一样,已经跑到自然进化的前头去了。互联网的爆炸性增长,使空前多的人可以轻易取得空前详细的瘾品相关信息,这又使非法制造瘾品更趋简便。从历史的角度看,若要达到全球销售与东西半球都普遍种植的程度,首先必须能在西欧世界成为普遍接受的药品或消遣瘾品,或成为西欧人的贸易商品。适当的保存期、运输上的可行性、适宜的价格,都是瘾品之所以能成为全球性商品的历史条件。能够使人产生快感的植物往往比提供主食的植物扩散得更快,扩散幅度也更大。软性瘾品更能配合新兴资本主义秩序的需要。瘾品就像一种永恒运动的机器,提供稳定的工作机会给所有人,农民、律师、瘾品史研究者都从中受惠。商人、资本家,以及向商人和资本家征税的政治大权在握的执政者很早就发现,瘾品是诱人的产品,也是丰厚税收的来源。政府从精神刺激瘾品的商业中获取收入:垄断权出租或自己机构直营。瘾品扩大发展的生物基础跨越了文化界限,也显示刺激精神的瘾品买卖不会因国际间的管制禁止而萎缩。说起瘾品的发家史,其实是一部扩张过程史,其主要推动力来自科技变革与资本家经营。借服食瘾品排遣日常生活的单调苦闷是文明化生活才有的。被人类驯养的动物也是。合法瘾品导致人命损失的数目仍持续增加。这种情形存在的原因,追根究底,还是为了钱与权。历史告诉我们,大批滥用瘾品不是‘神秘不可解的天然灾害,而是社会崩解的一种形态。’违禁瘾品管制政策连带的诸多问题----执行不连贯、花费太大、暴力行为、贪污受贿、掺假伪造、意外使用过量、针头传染疾病,在世界各国都引起公民投票、民意测验、各界论战方面的争议。只想赚钱的药剂师、帮病人开上瘾药物处方的医生、不负责任的制药商,都是药物管制规定上的漏洞。眼前要做的是调整整个管制的系统,排除可能随之而来的最坏影响,弥补其中最明显的缺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