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亲爱的生活》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亲爱的生活》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7-06 05:0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亲爱的生活》读后感精选10篇

  《亲爱生活》是一本由[加]艾丽丝·门罗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50元,页数:29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亲爱的生活》读后感(一):Munro is not writing about stories, she wrote about life.

  For me , the scariest thing is that I can always see myself in her story.

  Details are boring, but not Munro's. She helped me see the ME that I have not noticed myself.

  ometimes your body language tells your inner world, only you are the only one that is not able to see it.

  There's not much drama going on in Canada, in daily life, but there are changes that's unnoticeable. People are friendly but distant, people don't pry. Stories are known but not discussed.

  o discussion.

  Munro is not writing about stories, she wrote about life. Your memory flashed back while reading between the lines.

  Dear life.

  《亲爱的生活》读后感(二):我们终将原谅这个世界,原谅我们自己

  她弯腰从袋子里取出一个小拎袋,往我怀里一送,喏,给你的。

  是爱丽丝门罗《亲爱的生活》和海明威《老人与孩》。这使我感到非常惊讶,我几乎不敢相信地看着她,

  你给我买的?给我买的?!

  她说,嗯,你不喜欢看书嘛…

  我奇怪地看住她,要发现什么疑点一样觉得不可思议。三月 初的广州,已经热得有点不像话,她戴着一顶贴着1985字样粗布运动帽,穿着黑白条纹长袖和窄脚牛仔裤胳膊小学生一样扣在双肩包的肩带上。

  《老人与海》是看过的,很久之前看过,爱丽丝门罗看过《逃离》,这一本倒是未曾见过。但每一次收到书,总让人心欢喜,像小时候对糖葫芦那种心情

  我开始看《亲爱的生活》第一个故事,是在我们吃午饭的湘菜馆,姐夫筷子放在杯子里支起来,杯子搁在碗里,碗叠在盘子上,一层层的感觉像俄罗斯娃娃。他沿着筷子往里面倒水,水溢满杯子,再从杯子里溢到碗里头。这样就同时刷了所有的餐具

  他不着急,倒水也是不紧不慢的,三副餐具都归他打理。

  姐姐呢,拿着厚重菜谱一页一页地往后翻,她就坐在我旁边,但我看不见她的脸,因为被菜谱给挡住了。

  那个服务员令人印象深刻,因为皮肤尤其地白净细腻,但妆容却着实不敢恭维,左右苹果肌上的腮红太过明显因此极为不自然

  她戴的耳钉很奇特,那种圆珠子,三颗,一颗比一颗大,颜色也不一样。她将所有的头发都裹成个丸子,束在右耳朵后面,有那么一点韩范儿

  她百无聊赖地侯在一边,手里拿着点菜的本子眼光从一个桌子跳到另外一个桌子,没有一个落脚处。

  我就是从这里开始看《亲爱的生活》第一个故事

  吃饭不要看书,要活在当下知道嘛!

  她用筷子敲着碗边教育

  但我不理她,又不是什么严肃饭局要全神贯住地聊天,要马不停蹄地接话题。还是舒服好,舒服就是我们各自安好,没有谁觉得不周到,也没有谁会觉得受到了冷落

  哦,格丽塔就是在作家聚会上受到了冷落,好像每个人都找到了欢迎他的人,唯独格丽塔转了一个又一个谈话圈仍旧没找到归属

  但饮料鼓舞了她,让她不至于尴尬得无处容身,只是转了一圈过来她仍旧一个人,于是她索性直接坐到地板上,我猜她也许是走得太累了,高跟鞋裹身裙加上酒精,格丽塔端着香槟杯顺着墙慢慢地滑下去,就像一件从身体上褪下的丝质长裙

  然后她遇到哈里斯,哈里斯班内特,那个日后让她无数次幻想中年男人,《温哥华日报》的政治专栏作家,他的文章写得不错,但格丽塔却一点都不在意这个。

  她在意的是后来在车厢里他说的那句话,刚刚我一直在想应不应该吻你,我想是不应该的。

  她觉得自己受到了侮辱

  而他之所以没吻下去,也许是因为他们各自说到了家人,哈里斯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儿妻子则在精神病医院

  我的丈夫是个工程师,我们有个女儿,她叫凯蒂。

  仿佛为了对应他的坦诚,格丽塔也将自己的状况据实以告,然后,他犹豫了,说了那个应该不应该的问题

  然后格丽塔回到自己的生活里,写诗,照顾凯蒂,还有大把的时间她忍不住去想哈里斯,想念那张疲倦的中年男人的脸。

  当然是在彼得,她丈夫不在的情况下,因为实际上他们很相爱。

  从前看过一句话说,婚姻是违背男人天性的,因为男人的天性喜欢不止一个女人,但婚姻却要求他摒弃所有,只选择其中一个。

  其实也许不光是男人。女人也如此。

  被束缚婚姻里的格丽塔,重复单调无趣的生活,于是哈里斯成了她业余生活的幻想,她幻想自己躺倒在他的怀里,幻想那个可能发生的吻。

  《亲爱的生活》读后感(三):总是让我想起我的妈妈

  外国小说读起来还是和中国小说有很大的不同,读起来挺费劲的。就像评论说的,读完后不静下来整理,真的就是读完就忘。这是一本短片小说集,作者说要了解她的作品,最好从这本小说读起。作者在文学界,特别短篇小说独树一帜享有盛名。虽然我还没读出她的精髓

  两部分构成:关于女性家庭爱情故事集和带有自传性质散文故事集。读完前几篇,写的是女性出轨的伦理故事,没有太多的细节,但是心理描写很特别。往往说出了我们内心根本原始想法,没那么光明磊落,没那么有道德,但就是我们心底偶然散发的那些邪恶自私

  《漂流到日本》妻子格丽塔带着自己的小孩凯蒂去多伦多替朋友看家,自己的老公要出差不能同行。在火车遇见年轻的格里雷并发生了关系,还差点把孩子丢了。最后各自离开,回到自己的生活中

  《亚蒙森》微微安从多伦多来到一家疗养院做老师认识一个女孩叫玛丽。微微安后来和这个医院的医生在一起并且准备隐秘结婚,医生却改变注意。多年后,彼此偶遇,微微的生活并没有怎么如意,可以却要在前任面前说:离开你我过得更好了。

  《离开马佛里》内向的售票员突然有一天失踪了,原来是去结婚了。对象工作地方主人的儿子,一个音乐家。后来音乐家开始酗酒,关系破灭;利亚爱上了有妇之夫,新来的牧师。里面还有一对夫妻警察和常年患病的妻子。

  《砂砾》带着不是自己现有丈夫的孩子回到了孩子生父的家。卡罗和心爱的狗狗总想知道到底狗会不会游泳,最后自己把狗丢了进水坑自己也跳了进去,最后死了。我总是在想,卡罗到底为什么要跳进去?

  《庇护所》因为对音乐观念不一样,自己丈夫和小姑子一直有心存芥蒂不相来往。我的小姨因为一次难以回馈的晚宴把小姑子叫到家里办了一场聚会,丈夫和小姑子不期而遇尴尬而散。不久小姑子就死了。

  《骄傲》我和奥内搭关于房子的故事。

  《湖景在望》《多丽》丈夫遇见了前情人,这正是自己最近结识的好友。女主人公心理有嫉妒不安、和想表现大气矛盾。《科莉》

  可能再看一遍会有新的收获吧。

  下篇

  我:缺爱和关注。对一个妓女佩吉收到一群男人的祝福而生发出羡慕之情。我,同样值得被爱。

  母亲:想要不符合身份体面,可能外向开朗喜欢社交,所以她崇拜萨迪。

  妹妹失眠疯狂,我常常想掐死自己的妹妹,不是因为嫉妒恶毒愤怒,就是某种近乎玩笑东西

  父亲随遇而安

  萨迪:爱跳舞的女佣,后来出车祸死了。三岁的作者去看遗体时的叙述还挺有意思的。

  农庄:和我一样喜爱农庄的特菲尔德被误会侵袭我的家,其实是在回忆曾经的家。这个故事很感人,也很特别。

  《亲爱的生活》读后感(四):那些想说却没能说出口的话,终于经由你手被表达

  似乎我们仍然能够走出人群,转瞬之间我们就可以又在一起。但同样可以肯定的是,我们会沿着刚才的方向继续走下去。我们就是那么做的。没有上气不接下气的哭泣,当我走上人行道时没有一只手放在我的肩膀上。只有一瞬间我看到那目光一闪而过,他的一只眼睛睁大了。左眼,一直是左眼,和我记忆中一样。眼神看上去还是充满了不安、警觉疑惑,仿佛某件不可思议的事情突然发生在他身上,某件几乎让他发笑的事。 “重要的是开心,”他说,“不管怎样。试试看。你可以的。会变得越来越容易。这和环境没关系。你无法相信这种感觉有多好。接受一切,然后悲剧就消失了。或者至少,悲剧变得不那么沉重了,而你就在那里,在这个世界无拘无束地前进。” 甚至这天早晨她还在试图让他改变主意,不去多伦多。她说肿块正在变小,而不是变大。自从每个人都有了免费医疗保险之后,大家什么都不干,全跑去看医生了,把自己的生活变成了由医院和手术组成的一出长剧,这除了延长他们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讨人嫌的时间之外,没有任何益处。 我可能这样做,不是出于忌妒、恶毒或愤怒,而是因为疯狂,在黑夜中,疯狂就躺在我身边。也不是那种残暴的疯狂,而是某种近乎玩笑的东西。一种似乎长久以来一直等在那里的懒洋洋的、开玩笑的、半迟钝暗示。 总有一些瞬间,那些黑暗的恶毒的站在道德对立面的疯狂想法就会冒出来,你不知道为什么,也不知道它怎么就突然出现在了脑海里,可是它就是出现了。那些无法与人言的想法,你没法表达,但是门罗可以。 但为什么要把责任推到他身上呢?我也有同样的想法。我们会说起某些无法被原谅的事,某些让我们永远无法原谅自己的事。但我们原谅了,我们每次都原谅了。 我们总是善于原谅自己,以这样或那样的理由。但是也只有这么做,人生才会轻松一点吧。所以那些被莫名其妙情绪波及的人,才是最无辜的,可怜的人。

  《亲爱的生活》读后感(五):看了《漂流到日本》

  刚刚看完三则小故事,按顺序,想一个一个的慢慢写下来。读完《漂流到日本》,我竟然有点小心慌。这样的人,像文末那样描述的女人,应该还是很普遍的吧,有需要十分关注的地方,却四处寻觅可以关注的对象,无论情人,写诗,旅游,其它。孩子,虽然占据了女人特定时期的大部分时间,而她们大部分时间的脑子里出现的东西可能都与孩子无关吧。或许也可以体会这样的情况,如果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全身心的去做同一件事情,没有另外的机会调节,是相当容易疲劳的。或许女主角那样的生活方式,才是维持生活,甚至生命本身的唯一办法;或许她的放弃,是为了投入,她的追寻,是为了回归。这真的是一种罪恶

  关于《亚梦森》,为了确认细节,我又回头翻看了一次。对很多人来说,女主失恋后的描写一定能唤起他们的回忆和心底的沉重感吧。作者最后一句说“关于爱,其实一切都没有改变”,给人画蛇添足之感,其实没有改变的,也许只是当时的疑惑。这位医生对于她的改变,是一开始就纯粹为了猎艳,还是冷冰冰的“婚宴”让他突感悲哀?我没在文章里找到答案,她的生活也不需要答案。我们读者能在这个故事里找到同伴,就是一种幸运

  《亲爱的生活》读后感(六):亲爱的生活

  精彩书摘

  1、她没有试图逃开。她只是站在那里,等着接下来一定会发生的任何事。

  2、“重要的是开心”,他说,“不管怎样。试试看。你可以的。会变得越来越容易。这和环境没关系。你无法相信这种感觉有多好。接受一切,然后悲剧就消失了。或者至少,悲剧变得不那么沉重了,而你就在那里,在这个世界无拘无束地前进。”

  3、她说:“臭鼬。小臭鼬。它们皮毛上的白色多于黑色。”但是多漂亮啊。匆匆跑过,上下跳动,从不互相挡道,因此你不会知道它们一共有几只,也无法把它们彼此区分开来。

  4、“我们经不起吵闹了”他说。的确经不起了。我忘了我们有多大年纪,忘了一切。以为还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去忍受,去抱怨

  5、当人生走到尽头,你在老人院里醒来,过去漫长的日子,婚姻,生活中的过客,或低落或兴起的小情绪,都像一场大梦一般,彻底消散,难以捉摸了。

  6、我们总会说他们无法被原谅,或我们永远无法原谅自己。但我们原谅了,我们每次都原谅了。

  第一次简单阅读只是为了工作写书评而已,后面真的是从头到尾,再次重读了一遍,发现,每篇小说讲的故事都不太一样,从女性视角出发,讲自己的生活、讲爱情、讲亲情,甚至最后类似自传的小题材,读完以后带给自己是比较震撼的。

  《亲爱的生活》读后感(七):把生活细细看

  自从知道门罗,读过她的作品四本。

  门罗的文字,充满了女性的细腻笔触和洞察,总是那么安静缠绵,却也有力。一直觉着门罗是女人中的女人,拥有了所有女人最内在的气质,可爱,敏感,宽容,甚至也带有对毫不相关的审慎漠然。她所有的故事展现在眼前的都是浩浩荡荡却着实平凡的生活。

  大部分门罗的短篇都配备简易的情节,人物其实也并不出彩,而环境更是朴素的底色。然而,从人物出场,身份特色,动作决定等等细枝末节,门罗就随意两笔使得角色丰满起来。并不是气贯长虹得刻画,却能够在你心里塑造出一个个模糊却深刻的影子。你随着故事中的人物牵动心绪,仿佛不过是临近的人在诉说他的故事和内心读白。猛不丁的,还会有一两句凝练的类似心灵鸡汤的总结,字字珠玑。你借用故事角色的眼睛,借用他的故事,看到了生活中零零碎碎本质的东西。有些触心,但不激荡猛烈,有些深刻,绝不醍醐灌顶。

  读完门罗的故事,起初你多少唏嘘不已,但习以为常她的精巧后,便熟悉了她的平和,她的高明。没错,一切都看似简单,一切却充满人情味,婉转的心理之后,我们收获的是一个简单的结局,而这结局完全不轰轰荡荡却足以你咀嚼到故事落幕的清浅悲壮。每一个人物每一段故事,走个过场般,最终入土为安。

  《亲爱的生活》,门罗自称是她最好的作品,但中短篇多少不如中长篇显得阔气,自然也难以得到期许的应和。可是,这14个短篇,却分明让人见识到门罗的智慧。她写琐事,婚外恋、家庭矛盾、单身男女……一个个自我和世俗冲突时的纷争,满满却是淡然包容的笔触。存在即是合理,完全没必要让所谓的道德观和世俗观把个人纯粹的生活大动干戈得收拾一番。但是,门罗也似乎充分懂得规则的意义,并没有脱离底线,只是在安全线内给我们提供对生活最大的理解和自由诠释。全书最后一句,“我们总会说他们无法被原谅,或我们永远无法原谅自己。但我们原谅了,我们每次都原谅了”。大概是只有到了她这个年纪,见证过数以万计的落落开合,才能欣欣然把这世界再看一遍。毕竟当初年岁小时,身处其中,情绪的牵绊太浓烈,把结局看太重,反倒丧失了对本真生活的情怀和赤诚。

  书中大部分的故事都尤其门罗,细腻剪短,彰显出一些略微的戏剧,故事不可悲也不可幸,却无比贴近人心。我倒是对《多莉》的活泼,添了几分钟爱。

  迟暮的夫妇因为先生当年的情人误闯入生活,七十岁的老太太多莉竟然莫名吃起醋来。她离家出走,小心思激情满怀,自认为,是给先生自由而大度放手,句句在理,尤其可爱。面对家之外的噪杂也会赌气,有小毛躁,而再辗转返家时,还意外得被丈夫充满情趣得小小玩弄一把。然而,故事从头至尾没有激烈,哪怕是离家出走都是多莉老太太认真构思留言,故事最后也依旧平静出奇,富兰克林说“我们经不起吵闹了”,才恍然将这个“折腾”的老太太拉回现实。

  按时髦话说,这是个有爱的故事,门罗却并没有给你一丝一毫矫情的滋味。她的文字里,你看到情趣也看到现实,看到无意义的猜忌也看到最后的包容。甚至最后一句“他愿意照我的话去做,这让我有怎样既愤怒又钦佩的复杂感受啊。这样的感受贯穿了我们共同度过的一生”,还多少有点彻悟的沧桑味。门罗就是这样,她能将矛盾的情感一层一层,一缕一缕剥给你看,你完全理解得来,因为这完完全全便是我们惯常的生活,不过在她的笔下,我们得耐下性子,仔仔细细再品味那所有错综疏离的情感,再回首看一看那情感之外所谓故事的情节发展和结局。孰轻孰重,孰是孰非。

  兀自想道,恐怕只有到了人若黄花的年纪,才能真正收获全部的冷静和淡然,警醒和宽容,才能把世界看得透一点,把生活过得安然些,也还好在有门罗的故事给予多多少少的提点。而现在,可能也是如当年的门罗一样,对世界抱有好奇和期待,对自己充满鼓舞和珍重,想要在经历里,深切得用力体悟一番,有情怀有长进,有壮阔有实在。

  《亲爱的生活》读后感(八):不是小说的小说

  几次放下,又几次拿起,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绝对说不上愉悦。不是张爱玲式的刻薄,门罗只是在无关痛痒一般的列举和联想,所谓生活的真面目,出自一个女人的认识。明明平静的语言,读来一阵阵的毛骨悚然。

  即使在这本书里,你看不到任何煽情。

  即使在这本书里,你看不到任何夸张。

  即使在这本书里,你看不到任何说教。

  因为,生活真的就是这样。

  《漂流到日本》里写的是婚后。握平衡木走钢丝,一边在是世界的迎合中,一边是内心的渴望。小说中格丽塔搭乘火车偶遇劳瑞和格雷格,劳瑞谈论演员,积蓄能量,而在舞台下就死气沉沉。格丽塔没有搭话,想法确是:“我就是这样。我就有所保留,大多数时候都是。对凯蒂(女儿)小心翼翼,对彼得(丈夫)小心翼翼。”对格丽塔而言,所谓的幸福生活,不过是是做一个聪明的演员而已。

  《亚孟森》是一个女性角度的奥涅金的故事。

  《离开马弗里》交织讲述了小镇上一对相爱的夫妻,和充满争议的叛逆少女。

  《砂砾》是以孩子的视角看父母的婚姻重组。

  ……

  最后一篇《亲爱的生活》似回忆录的絮叨了“我”的童年,记忆中的父母是怎么样的,移民,抓住机会学习,谋生,时代背景又是怎样影响到小家庭的,我的同学,邻居的老太太……但是到“我”婚后的生活则一笔带过,在家乡的报纸上破解出了童年的误会是语焉稍详,但是结局就戛然而止了。

  最后一段是这样的:

  “妈妈最后一次发病时我没有回家,也没有参加他的葬礼。我当时有两个年幼的孩子,温哥华没有人可以照顾他们。我们难以负担旅费,而且我丈夫鄙视仪式。但为什么要把责任推到他们身上呢?我也有同样的想法。我们总说他们无法被原谅,或者我们无法原谅自己。但我们原谅了,我们每次都原谅了。”

  对于写小说的人来说,体验和语言,当然很关键的因素。前者很多人都有,但是将之固定,是需要才华加训练的。门罗的遣词造句很平淡,胜在简洁。小说的魅力在于敏锐的感受力,就像某位评论家说的,读门罗的小说,让你发现那些忽略了的生活。

  写女人的故事,在平淡的生活下隐藏的惊涛,而这些不是通过夸张的激情满怀的语言讲述的,一直是半陈述半议论的方式,在你总以为她写到一个崇高的话题要大谈特谈的时候,她却不过发几句牢骚,笔触轻轻一带,过去了。

  在写作手法上,不善长写对话,即使不得不用对话展开故事的时候,语言交互也不过三两行便转入主观世界的回忆或议论。几乎没有具体的神态外貌的描写,也没有冗长的环境气氛的渲染。完美体现了近代文学的一种转向,描述“自我意识”,或者自我意识与外界的关系

  《亲爱的生活》读后感(九):亲爱的生活 | Dear life, Tough life

  文 | 黑子小姐

  01

  以貌取人的我被这本书唯美的插画封面和名字“骗”了,以为是个美好的故事集,看完之后才发现,所谓亲爱的生活,本质是,当你称它为亲爱的的时候,它回馈你的有时候并不美好。

  《亲爱的生活》是一本短篇小说集,加拿大籍的作家艾丽丝·门罗 凭借这部作品获得了201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并被无数文学大家推荐和赞赏。村上春树评价说“她的小说有种独一无二的现实感。”

  02

  当你翻开这本书开始阅读第一个短篇的时候就会发现,不同于以往认知或习惯的表达,作者门罗的写作更像是一种平淡的语言之河,缓缓流淌,波澜不惊,即使是在描述一段让人颇为沉痛的事实,那些字摆在那里,你读过去,也只是淡淡的了解而已。

  在故事本身之外,作者似乎有意或无意(不能了解其真实目的)的添加了很多细节的描写,而这些描写其实与故事的发展并无关联,有时候是主角看到的一草一花,有时候是天气风景,大部分是第一视觉的观察或是连带着生成的感受。

  是拖沓吗?或许是我不能懂的影射?或是作者为了营造故事平淡表述的氛围?无从知晓,只是会觉得阅读中觉得有点枯燥和疲惫(换而言之有些不耐烦),而且读完之后好像什么也记不住,人物的名字、故事的情节、想表达的意思也似乎无从去探究。

  唯一印象深刻的,那篇《多莉》,讲述的是一对儿已经做好身后事安排的夫妇,突然有一天男主人初恋无意闯入他们平静的晚年生活中,一天的时间之内女主人心态波折变化,到最终两个人回归到平静的生活的故事。心理的描写非常牛掰,非常有代入感。

  然后我去看了豆瓣的书评,其中一个叫“木鸡腿”的豆友写了长长一篇读后笔记,其中一段话刚正是说出了我说不出来的感受:

  “

  门罗的文字真的会像清水一样... ... 门罗小说的整体氛围是女性化的,但是精准和克制让她的作品又呈现出男作家才会有的硬气,不会像大多女性写作不知不觉便会让情感占据主导那样,门罗永远是局外人,站在作品的外围注视着笔下的人物,他们的喜怒哀乐全和她无关,她要做的,只是客观而精准地记录和呈现。

  ”

  无论如何,既然是诺贝尔获奖作品,应该值得读一读吧。

  03

  如果说生活是一个旅程,每一个人都在踏入这个旅程的时候充满期待,然而,当开始这个旅程之后,路途的荆棘和苦涩,只有当事人才最了解。

  本书的每一个短篇都验证了这个道理。对生活的期待和希望只能存在于理想的想象里,当所有没有按预期发生的事情变成事实的时候,我们要怎么去面对生活,我想这是作者想以故事让读者反思的点。

  我们可能需要无条件的原谅生活的艰难,接受生活的考验,我们需要放下浮躁和对生活的诅咒,带着善意适应生活的变迁,热爱它,并坚信终有一天,它会以善意回馈我们。

  《亲爱的生活》读后感(十):从极细处体会出走后的回归

  喜欢上门罗,始于《逃离》。第一读,却是台北时报出版的,叫《出走》,作家翻成孟若,听起来怪怪的。大陆译成门罗,听起来也怪怪的,脚着像个男人名字,因为从小就听提到门罗主义,人那是总统大人。题外话一句。

  在家的女人,为什么要出走?

  这不是文学奖门罗回答的,她根本懒得回答。她写的是她们的情绪,是状态,是心理,是我们都不太容易注意的细节。如果我们都注意了,她就得不了诺贝尔了。

  读《逃离》,真正读的怦然心动,是自张爱玲后唯一读的真正怦然心动的作家,女人的作家。

  这次,她不愤懑了,也不追究女人离家的状态了,她回归。

  无论凯蒂、玛丽,还是利亚,都有一种绝不同于《逃离》的惶恐,她们沉静安详,好像什么都胸有成竹。我喜欢。

  生活就像一条没有尽头的路,有是起来,有时下去,或高或低,或平坦或崎岖,但都是中性的,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更无所谓屈辱与高贵。

  这种安详,无论是在《漂流到日本》《庇护所》,还是《砂砾》《夜晚》里,都如漫天的月华铺洒下来,浸到了每一个角落。

  令人悲喜之间也还是安然于文字之间。

  门罗确实不同于臭男人如奈保尔呀马尔克斯呀或者比较讨厌的库切呀。

  门罗是女人,是女人中的女人,是早就早就活明白了的女人。

  所以才有一篇叫“Dear Life”的文章,而且还以此作了书名。

  尽管不是太喜欢《火车》,但毕竟多是喜欢的,于是也喜欢了。

  提示:她的文字极细极细,好多意味与细节,不能哗啦读走,而是要细密体味,否则味道出不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