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死于技术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死于技术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7-11 05:2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死于技术经典读后感10篇

  《死于技术》是一本由[日]立石泰则 著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2014-2-14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死于技术》读后感(一):一些书摘

  死于技术-索尼衰亡启示录

  2014年10月25日 星期

  2011

  (日)立时泰则

  ISBN:978-7-5086-3566-8

  书摘

  009

  1962年 sony 在第五大道旗舰店开业时挂出了日本国旗

  改变日本产品"便宜货,质量差"的形象,通过索尼高质量的产品提升日本的存在干,在纽约市中心挂起日章旗,这些都是盛田昭夫的"梦".同时,这也无疑是为早日事项复兴顽强拼搏的日本人,特别是在海外工作的日本人都想实现的共同"愿望".

  029

  Walkman遭到了董事会的强烈反对

  在特丽珑踩点上市销售的11年后的1979年,索尼推出了Walkman.但是在当时,即使是在索尼公司内部,人们对此商品也是评价不宜,众说纷纭.盛田昭夫在董事会上宣布将要将 Walkman商业化时,几乎遭到了所有董事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这款商品很难卖动"...

  在 Walkman 负责宣传的和野透回忆,盛田昭夫主动对他说:

  合野君,你知道吗,所谓的市场创建,指的就是市场培育.

  quot;把新的索尼产品推向市场时,必须要先启蒙一下消费者,包括这个产品的用途,优点等----这就是所谓的市场培育."

  032

  免费送给演艺人士

  我们把 Walkman 免费送给演艺圈那些备受瞩目的人物,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的人.他们用着用着,Walkman 就跟着他们上杂志了.类似"著名的 xxx 所使用的 Walkman"的信息一经发出,宣传效果就变得极为明显.

  这种策略在很多年以后的 beat 耳机又重现了

  《死于技术》读后感(二):SONY启示

  索尼的成功依靠技术及产品感,

  Walkman推出,正好抓住了特定人群在特定时间段需求

  特玲珑技术也使得Sony将其他对手甩在身后。

  而失败原因太多,并非死于技术,

  大多原因是CEO们的无能

  某日本CEO当初做出收购苹果计划

  即使苹果被SONY收购,SONY也不会打造出IOS生态圈。

  而后换成美国CEO,

  准备将sony从硬件内容过渡

  结果硬件和内容都没取得成效

  还好遇到次贷危机,找到了推脱责任理由

  又一任本土CEO上台,估摸着也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ONY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ONY的案例反倒是可以成为中国企业的启示录。

  《死于技术》读后感(三):【笔记步子太大,扯到蛋了

  26p 对于厂家来讲,技术研发与产品研发犹如车子的两个轮子平衡这两项业务至关重要。太偏重技术,而忽视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就可能研发出只令工程师自我满足的产品,还可能错过将该产品推向市场的有利时机;一味研发“销量大”的产品,不管质量,只顾价格竞争,走廉价销售路线,就会损害好不容易树立起来的品牌形象。

  27p 品牌属于消耗品,与信息和品质息息相关。商品使用范围越广,品牌影响力就越低。失去了有品质担保、能传递信息的产品,索尼的品牌影响自然会下滑。

  44p 我们看到的,不是“索尼神话”的破灭,而是自毁“索尼神话”。

  53p 索尼从一开始就是一家极富研发志向和技术志向的企业。后来提出日本第一、世界第一的先锋精神、豚鼠精神。然而,随着规模的扩大,特别是加入娱乐和金融业务以后,索尼精神已经无法支撑起整个企业文化了。以至于变成一个完全以内容和网络业务为核心的娱乐型企业了。

  91p 作为信号接收机的电视机发展与“高画质”和“大画面”这两项技术的发展同步的。支持开放式技术,也要认可坚持独有技术的产品开发,更要承认产品本身的价值

  134p 正如“存在决定意识”这句话所言,在虚拟的世界里,人的意思不会马上改变。与高层对于改革热情相反,现实中在一线工作的人们却非常清醒

  175p 对技术的判断,取决于是把它当作商业项目,还是投资项目来考虑

  184p 盲目追求融合”使两边都发生混乱,导致了相互之间的牵制。比如让软件硬件融合,却导致了巨量个人信息的泄漏。

  185p 在不肯承认技术与产品价值的上司手下工作,越优秀工程师,自尊心越容易受到伤害上进心很快地消退。这些优秀而必然独特见解的人在高层眼里最不入眼,也很少得到公司的挽留。

  222p 对技术趋势的误读,以及商品策划能力的劣化,导致业务的综合衰退。

  《死于技术》读后感(四):索尼的今天,苹果的明天?

  四五十年前的索尼和今天的苹果很像,60年代的特丽珑彩电和70年代的Walkwan就好像今日的iPhone和iPod,打开了整整一个时代。 盛田昭夫说:“所谓市场的创建,指的就是市场的培育。”让人们体验从未有过的崭新生方式,从0到1的市场观,如同乔布斯在说:“消费者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直到我们拿出自己的产品,他们就发现,这是我要的东西。” 那时候的人们,不会想到索尼会成为如今的模样,就如同我们无法预见苹果的明天那样。 这个世界会变的。要想让企业品牌长青于市场,要想继任决策永远保持清醒的头脑,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成立之初以技术取胜的索尼,最终敌不过四面八方浪潮,开始放弃“索尼风格”,放弃硬件高端技术创新,做一个“跟随者”而不是领头人,注重产品造型而不是内核,陷入价格战,穷途末路。 谁都想基业长青,可是太难了。 消费电子领域互联网转型智能手机异军突起假设索尼有足够洞见政策环境也在制约着企业的步伐——当时的日本的电信运营强势,在决定手机的规格后,需要厂家照他们的规格研发生产,再卖给他们。也就是说厂家只不过是产品制造承包人而已。即使公司决定收购一家运营商,电话业务的运营需要获得邮政省的许可,而其他行业的企业想进入这个行业几乎没有被批准的可能。 1995年出井伸之任总裁时,索尼在全球收购影业公司后的有息负债(主要是贷款)为19141亿日元,几乎占年销售额的一半。所以出井眼里的当务之急就是改善公司的财务结构,在还款和投资之间找平衡,研发自然受到了影响。 还有企业内部道不尽的纷争内斗...当索尼到了美国人斯金格手上后,恐怕最后以顶尖技术为荣的匠人精神都不在了。 索尼不会死,但已经不再卓越,他的今天,恐怕就是苹果的明天。幸好的是,明天还会有新的索尼和苹果出现

  《死于技术》读后感(五):索尼不死 只是渐渐凋零

  作者用一个题不对文的“死于技术”四字作为此书的书名,似乎强烈表达了对近年多次错过产业发展机会的索尼领导人的蔑视——主将无能,累死三军。

  索尼是巨无霸企业,什么都不缺,作为起家的资本,当然也不会缺技术;索尼问题的本源,可能只是日本传统企业管理文化被解构后,缺乏有效的管理模式,其子公司、事业部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缺乏强势领导,就是传统管理文化被解构的反映

  组织如同个体,有存在就会有消亡。

  如同正常新陈代谢生老病死,大的企业组织机能的退化并衰亡,其实是市场的幸事;只有靠权力垄断的企业才会病入膏肓也能长命百岁

  索尼即便走在衰亡的路上,依然有微单这类创新产品,并开拓出新的分支品类,就凭这一点,索尼的企业精神尚在。

  即便他死了,也是三星小米这类山寨起家的企业所不能及的高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