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师手记》(第一季)读后感精选10篇
《《催眠师手记》(第一季)》是一本由高铭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磨铁图书铁葫芦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元,页数:3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催眠师手记》(第一季)》读后感(一):另一种生活,另一种视角
这算是我第一本接触的理论书,当然初次看见还是源预网上的转载,一次随意的选择换来了意想不到的精彩。
很久以前就拜读过了,最近补评旧书才想起胡言乱语一番。如今已是再版了,而此时却无意间在身边掀起来一阵热潮。书中情节引人入胜,真实贴近生活,让人不断重建自己的世界观,每个故事读过之后仔细思索都有寒意袭上心头,正因如此,即便用脑子随便一想都知道是虚构的故事我们还是怀疑像是真的。
不能说是完全的呓语,科幻般的理论带给人们对生命和世界更深层次的思考,让我们从麻木反复的生活中也得来空闲思考自我存在的意义。消遣也好,探索也罢,值得一读。
一天在微博上看到的几篇其中的精选,然后就爱上了,于是买了实体书,总体来说还算不错,从作者写的这些短片故事中有了一些对世界的新的认知,看到有些人会说“哎呀,故事一定是瞎扯之类的”我只能说,在看完这本书以后我去看了一下作者的微博,作者自己说了,这是自己的亲身经历,但是会有部分虚构,具体虚构有多大的部分,这个不方便透露。
其实在我看来,既然是作为一本要出版的书,它必定需要加入一些吸引人眼球的元素进去,这并不为过,每个人对这本书里的故事都有自己的理解,对于作者虚构成分的大小都有自己的看法,虽然不是一本特别完美的书,但是我觉得他还是十分值得一看的。
最后再说一次,生活里不能只狭隘的只秉持自己的视角和观点,而阅读,是让我们全面了解这个世界的最好方式,而这本书,也确实做到了。
《《催眠师手记》(第一季)》读后感(二):我买这本催眠师手记的理由
首先我要说的是我给四星的理由:搭档和催眠师到底能不能在一起啊,好想看他俩的肉文啊!(可惜没有)
以下是正文
小说在西方本来只是上流社会的娱乐,在中国也只是知识分子阶层才能接触之物。
随着时代发展,平民大众在满足于物质文明的同时对精神文明倍加渴望。
需求诞生供给,因此出现了很多足供平民们阅读,满足他们兴趣的作品出现了。
对于大众来说,追求的不是现实主义,也不是浪漫主义,更不是意识流与心理剖析。
娱乐性是此类小说最大的追求。
能够在阅读的瞬间得到最大的满足感,这便是适合大众的小说。
充满了解谜元素的推理小说就此诞生,从莫格街凶杀案到福尔摩斯,再到阿加莎,奎因等。以欧洲与北美为中心,以解谜为乐趣,以杀人为卖点的推理小说风行起来。
有些人可以从中获得快感,有些人则不喜欢。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对于这类小说逐渐没有了兴趣。
推理小说逐渐在欧美失去了市场,推理核心也逐渐转移到了日本,日本进行加工改进之后进化成了新的形势。
此时,欧美这边的悬疑小说和惊悚小说逐渐兴起,取代了推理小说的地位,就悬疑和惊悚来说,本来只是元素,运用于各种作品中,而将他们作为主要创作方式则成为了新的小说形式,悬疑,puzzler,使人困惑。惊悚,Thriller,使人毛骨索然。
这无疑是能获得最大娱乐度的作品类型。
悬疑小说需要一条线索从头到底的冒险,惊悚需要营造氛围造成心理幻境。
而进入到21世纪以后,悬疑,惊悚,推理中的犯罪逐渐没有了那么清楚界限,逐渐汇集在了一起。如今大多数欧美畅销小说都是如此。
悬疑小说通常都是一条线走到底,缺乏情节的惊人展开。
本书也不例外,从中期开始悬念丛生,一个接一个,直到最后几十页揭开谜底。
k
《《催眠师手记》(第一季)》读后感(三):神奇的催眠在哪里
催眠是“刺激人或动物的视觉、听觉或触觉来引起睡眠状态,对人还可以用语言的暗示来催眠”。这个定义并不神奇,世界上的催眠师本身也不神奇,神奇的是催眠过程中催眠师所使用的刺激及暗示方法。正是基于这种神奇,但凡知道催眠这种现象的人,都对它怀有好奇之心,于是就有一些具有文学才华又深谙催眠知识的人写出了与催眠有关的书,高铭的《催眠师手记》系列可称得上是其中的佼佼者。
《催眠师手记》系列所用的编排体例与讲述案件的书类似,都是由一个一个的独立故事组成,但又根据时间的先后,在主角的参与下,呈现出独立却又系统的特点。高铭以催眠为依托,在书中所刻画的不同的故事,展示了不同的人性,发人深思。人性说到底是人的欲望、心理承受能力和不同现实结合后的产物,每个人的心中都有恐惧,当某个现实成为导火索激发它后,恐惧就会成为噩梦,从虚幻走入现实,变成折磨人的利器。而催眠正是为了找出这个导火索,然后掐灭它。这个逻辑推理并不难,难的是如何通过语言尤其是文学语言和故事的形式展现出来,高铭似乎就找到了这种诀窍。
显然,在《催眠师手记》中,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这一特点。既然催眠的手段是刺激或者暗示,那么就一定有言语的参与,所以《催眠师手记》中,高铭使用了大量的对话,这种对话使其具有了戏剧体的特征,也使《催眠师手记》具有了其他同类小说所不具备的特征。高铭所使用的对话内容,句式简单、内容简易,但如果你认为它毫无营养可言的话,那么你就错了。因为这些对话正是催眠者一步一步了解被催眠者心理的关键程式,因为有了这些对话的存在,催眠者才能找出适合被催眠者的暗示性话语,也才能催眠成功,并成功解决被催眠者的问题。所以,阅读《催眠师手记》是轻松的,但又是能学到很多催眠和心理知识的。
每一个被催眠者的故事后面,都有一个社会问题,《催眠师手记》虽没有详细解释这个问题,但是从字里行间,我们不难看到“春秋笔法”的影子,这种写法给了读者更大的自由性,即阅读和感受的自由性,读之,自是一种享受。
在大家读书期待视野提高的当代,文学更应在现实的基础上而生,并对其进行符合读者心理的艺术加工,《催眠师手记》具有这一特征,但却不是其止步之处,下一部若能进行细节的细腻表现,必将不落俗套。
《《催眠师手记》(第一季)》读后感(四):观察这个世界,一只眼睛就够了,另一只,多看看自己
能够读到《催眠师手记》这本书,纯粹是一个机缘巧合。如果不是有缘读到,我可能是不太会主动涉猎这些包含“玄学”内容的文字。就像童年时常看的动画片里某种”摇怀表“似的催眠恶搞一样,我始终认为催眠术其实就是一场将恶搞进行到底的玩笑。 好在这本书其实跟催眠也没有那么大的关系,在我看来只是借题发挥的素材而已,并不是书胆。这本书其实关注更多的是人性、家庭与成长,尽管催眠可能只是噱头,但我还是推荐这本书,因为它的真实和诚恳。 ”在希腊神话中,睡眠之神修普诺斯是一个手拿罂粟壳、长着翅膀的男孩,他名字的含义是睡眠。他是死神的孪生兄弟,是黑夜女生和黑暗之神的儿子...“
催眠、精神病、人格分裂、潜意识杀人等等,早已是被推理小说用滥掉的元素,所以当我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大的希望。让我感到幸运的是,我没有被“催眠师”这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书名所迷惑,它让我在家呆了一整天。毫无疑问,它是一本令人感到惊喜的推理小说,悬念丛生,环环相扣,让我跟随着情节紧张着、疑惑着、揪心着,欲罢不能。 本书整体结构上
疯子不好写。疯子的内心世界,在我们常人看来是无法理解的,是松散多变的,但对于他们来说,他们有着自己独立的逻辑体系和思维方式以及行为模式。所以要把疯子写得真实可信,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这是一场疯子的盛大聚会,每一个疯子,都有着他们独立的精神世界,有各自成为疯子的缘由。作者带领着我们在一群疯子中跳舞,每个疯子都有自己的个性。正因为他们是疯子,所以我们用正常的思维是无法读懂他们的,只能通过催眠师的叙述,将我们带入到那个神秘的催眠环境中,这正是这本书给我带来极好的阅读体验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了故事本身的精彩之外,我觉得,这本书称得上是心理小说中的百科全书。作者在描写中毫无刻意说教的味道,不露痕迹地展示了刑侦学、法医学、解剖学、心理学、精神分析等等很多在破案中需要用到的知识。
总而言之,它是一本令人拿起就不想再放下的书。
《《催眠师手记》(第一季)》读后感(五):我与这本书
我可能成为了最早一批看完高铭老师书的人。
从高中开始接触天才疯子,如今已然大学,对于无数次的拖更、跳票之类的早已经无话可说。可是在微博被推送高铭老师新书《催眠师手记》的消息时还是义无反顾的预定了这本书,
对于高铭我也和无数书迷一样,曾经崇拜推崇备至,而在真正长大后也失落过,痛骂过,发誓再也不会拿起有关这个作者的任何一本书。可是在得知新书上市的消息后我还是满怀期待的预定了它,像是电影全剧终是等待彩蛋的满怀期待,又像是多年来对自己的一个交代
作为一个读者。我无法去揣测作者写书背后的深意 无法去预测情节的走向 甚至去无法控制读书的节奏,我不知道作者在完成这部作品时是否还像最初一样满怀期待。作为90后的尾巴我见证了太多太多纸媒的诞生或陨落 对于许多作品都经历了太多太多年的等待,但还好,在最后想告别这个青春时代的时候它来了。
新书剧情走向的大幅度变化和调整、对我而言不那么令我感动的词藻。诸如此类的弊病让开始我怀念天才疯子,可是最后我还是想说多谢你如此耀眼,做我平淡岁月里星辰。
就像书中窗外双星陨落的情节一样,星辰璀璨却最终逃不开陨落的结局。但,我会记得的,因为陪着我长大的就是那两颗星星啊!
最终我们都会长大、岁月变迁 、情怀不再。可是最后生命里刻下的就是那段我躲在被子里、躲在桌堂下、偷偷看高老师作品的时光啊。
《《催眠师手记》(第一季)》读后感(六):那些高铭老师引导我去思考的事情
我之所以在第一时间就购买了高老师的新作《催眠师手记》是因为高老师的《天才疯子》,写到的精神病患者把自己的生活当做一部小说,自己既是主角又是作者的世界观,就引起我的共鸣。
我想作者的写作意图是想启发我们,认真思考一下这个世界。你真的了解这个世界吗?你真的认识你自己吗?你知道你自己是谁吗?你真的是你吗,你确定?“爱因斯坦终其一生来看,始终拒绝接受称他为无神论者的说法。"有人说没有上帝,“爱因斯坦告诉一个朋友说起,“但是,真的让我生气的是,他们用我来做支持他们这种观点的例子。””爱因斯坦说:“我和大多数所谓的无神论者最大的区别是,我对宇宙和谐中难以理解的奥秘保持绝对的谦卑。”“你相信上帝吗?”爱因斯坦回答:“我不是无神论者。我也不认为我可以称自己为泛神论者。中间的问题对于我们有限的思维来说太大了。我们的状况就像个小孩进入到一个巨大的图书馆中,里面的藏书有许多国家的文字。孩子知道是某些人写了那些书,但是不知道是怎么写的,也看不懂书上的语言。孩子模糊地怀疑书有一个神秘的排列顺序,但是不知道是什么。
对我来说,就好像是一个最聪明的人类面对上帝一样。我们看到宇宙很好地组织、排列着,并且遵循某种法则,但我们只是很模糊地理解这些法则。”我想要表达的是:不要对那些看似缥缈的,你无法理解的事简单的理解为所谓的迷信。你真的认为你所处的世界就是你看到的吗?
我十分赞同爱因斯坦对“奥秘绝对的谦卑”的这种态度。希望你能多思考一些,不要做那个所谓“醒”、“崇尚科学”、“正常”的“人”以批判的态度看待这些言论。“的确,现代自然科学能够告诉我们世界是如何运作的,世界是怎么样演变的,但是它不能告诉我们世界为什么是这个样子,世界的意义是在哪里,人为什么存在等一系列问题。”
《《催眠师手记》(第一季)》读后感(七):我眼中的《催眠师手记》
我们都知道,故事里的工作室和搭档都是不存在的,是虚构的。
但是,里面的咨询者和他们的故事都是真实的。是高铭接触那些催眠师和心理分析师之后从他们那里得到的。
另外在国内自由具有心理分析资质的人才能考催眠师。也就是说,文中的我和搭档的工作在现实中是一个人需要做到的内容,分离开只是为了文字的表现效果更好。
撇开小说真假不说,但文学,不就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吧。
1、惊魂夜。不就是一个女的,小时候生活条件极其不好,单亲,母亲没有生活的主导权,于是长大后找了个比她大很多并且有钱的有妇之夫吗?一方面,不想离开这种富足的生活,另一方面,这种缺少
生活主导权,并且破坏别人家庭的事情又让她极度不安。这在现实中也是存在的吧?
2、迷失。一个人,对自我产生否定,然后花三年的时间去模仿别人,形成第二人格。后来发现,本体越来越弱,很是恐慌,迷失了自己。现实中,也有人过度模仿别人,何必呢。适度的模仿,也越是有
用的,好的。但是一度的模仿的话,你就会迷失。
人,一定要多读书,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判断事非的能力,有自信的品质!
不同的人世界观不同。也许常人定义的疯子,却在另一个世界成为天才。平凡人也许不理解,只觉奇特。或许是那些疯子假设一直隐藏,我们循规蹈矩,将天才封为疯子。
《《催眠师手记》(第一季)》读后感(八):你的病患需要什么?
这本书的故事很新奇,脑洞很大,典型的欧亨利式结局,不坚持到最后,你永远无法摸清故事会以什么样的方式结局。它们有的恶趣味,读完之后又引人深思;有的温情满满,让我看到光芒……总之,这碗黑暗鸡汤我喝得酣畅淋漓。
高老师的新书终于又出版了,抱着对高铭的喜爱态度,我迫不及待地冲往书店购买了《催眠师手记1》,并且不到一天便看完了。《催眠师手记第1季》是高铭的《催眠师》系列作品。
这一次他的身份不再是《天才》里潜伏在精神病院里假扮记者的作者,而是一位催眠师,和他的搭档心理咨询师一起在小诊所里遇到了一些特殊的客户,比如前任特种兵,问题少女,神秘女子,莫名飞行的中年男子,孤独生活的男人等等,随着剧情的深入,这对配合默契的搭档,又一次解开了一个神秘的世界,为读者展开一个新奇的梦中世界。
一提到催眠这个主题,就已经非常的吸引人的眼球了。根据科学家对人类的临床观察实验,他们发现人类有很多的精神疾病与睡眠有关,甚至于很多无意识的行为在催眠的过程中能得到答案,犯罪心理学家甚至将催眠当作破案手段,当然成功的几率大大提高。尤其是催眠类的电影看起来更是烧脑、刺激,我想高铭已经在题材和题目方面胜出了。
松浦弥太郎在《不得不去做的两件事》一书中说“人这一辈子,最害怕两件事,一个是孤独,一个是恐惧”。而在催眠师手记里有这么一个病患,他每天做着重复的梦,梦见自己生活在一个没有人的世界里,这里的街道、店铺、建筑都是他日常见到的,只是荒无人烟。正常人做这种梦,都得吓个半死,他竟然还活得不错。破开超市的门拿生活必需品,在各个店面寻找材料为自己打造了一座“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堡垒,还颇有心得。这座建筑付出了他全部的心血,宛如铜墙铁壁。人们最害怕的孤独感对他而言反而是乐趣。
我想我们都有这种情况吧,睡着后做梦,可是醒来后却总也想不起来做的是什么梦。有个病患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最可怕的是他梦到的情况不太一样,每次醒来后都感觉筋疲力尽,仿佛做了什么苦力的活计。经过催眠才知道,他在梦里练习飞行,眼看着老人、孩子、女人在教练的指示下轻松飞行,享受在天上自由翱翔的感觉,唯有他飞不起来。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他做这样的梦呢?恐怕只有看过书后才能知道,我就留个小悬念了。
如果你们病患们需要什么?我想一定是“睡中得以安眠,眠中得以安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