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的家庭回忆录》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我的家庭回忆录》读后感10篇

2022-04-07 03:01:1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的家庭回忆录》读后感10篇

  《我的家庭回忆录》是一本由钱理群著作,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家庭回忆录》读后感(一):血泪太多隔着长长的历史仍然不能成为珍珠

  钱老师这本书,题目和内容不伦不类,我相信有很多东西是难言之隐,或者最显在的原因是无法出版真实的内容。我在台北信义诚品看到了钱理群砖头一样厚的——毛时代和后毛时代。

  我相信同样的东西,我们永远不能正式出版的。那里面有更多更全面的他的追问和思索。……对某一段历史的滴血指摘。

  …………

  看这些语焉不详被阉割太多的残书,本身就是行为艺术。

  …………

  就里面的断章残篇来说,仍然不够好。想起来前段时间看土家野夫的书,有类似的深刻的印象:

  无论理论上多么有建树多么有高度的人,写到家事家世家史,都完全不能自觉地血泪渗透纸背……

  追问、审视、自我忏悔,

  里面血泪太多了,成为控诉和自控,牺牲了审美,只成就了道德。

  一滩血肉永远都是一滩血肉,时间和距离仍然不能使其成为珍珠。

  ————太可惜了,切切警惕的弊病。

  我们为之啼血呼号的是,个人的悲戚历史,还未能上升未能冷凝未能成文人类共通和普遍的经验。这里面的差距,未必人人能意识到。

  也许被骂,并不影响我对钱老师本人和学术成就人格魅力的景仰,但就这一本书来说,失败了一点。

  《我的家庭回忆录》读后感(二):永远的亲情,永远的怀念

  读文学的,自当知道钱理群先生对于鲁迅、周作人的研究是非常精神的,我也读过他不少关于现代文学的演讲辞,确实很精彩。而如今阅读了他近期为了逝去的家人而作的这本《我的家庭回忆录》,才发现原来他的整个家庭是那么地优秀,而且每个人都是过得那么精彩,真的很惊讶,也学到了很多,毕竟之前只知道钱理群现在被流放到贵州之后的努力研究鲁迅,而现在终于知道为何他能够拥有那么强大的生命力量了。正如他和二姐本来想在晚年合作一部长篇小说,他们的家庭就是充满了这样的曲曲折折,却又那么地感动人心,充满着大爱,不光是爱己爱人,而且还爱国!

  钱理群先生正面从钱天鹤对于农业的贡献谈起,他的父亲真的是作出了很多踏踏实实的贡献,而且他的目光是长远的,“目光并不只限与‘农业’本身,而是将农业置身于和其他部门的关系中来加以考察”,这也是我们所要学的,另一个是说到了社会对于科学、农业等的遗忘,这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我们需要的铭记更多对于社会作出贡献的人。

  钱理群的母亲项浩真的扛了一辈子,不仅给钱家生下了五子三女,而且还养育他们成人,令他们都成了才,她默默不言地忍苦守礼、守法,真的非常不容易,这是伟大的母爱。而钱理群的大哥钱宁真的很棒,不仅成为了小爱因斯坦的得意门生,而且学成回国,不顾美国的阻难,也要回到祖国来,只因“祖国有黄河、长江”,在于绝症拼搏的过程中,还著成了两本厚厚的书,培养了一支队伍。

  他们家真的是人才辈出啊,而且是遍布各个领域,这样的家庭真的是书香门第,有农业的、文学的、地理的、民族歌剧的等等,看到他们家庭的每个成员都是充满着理想和志向,确实很受鼓舞,正如在书中117页里面所引用的爱因斯坦的名言,“每天我都无数次地提醒我自己,我的内心的和外在的生活,都是建立在其他活着的和死去的人的劳动的基础上的。我必须竭尽全力,像我曾经得到的和正在得到的那样,作出同样的贡献”,是的,我们每个人都必须为祖国、人类作出属于自己的一份贡献!

  y当当特约评论员 江焕明

  《我的家庭回忆录》读后感(三):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家庭的缩影

  20世纪中国的历史,波诡云谲,动荡不安,国共两党之间分分合合,在这风云变幻的历史变迁中,形色各异的知识分子面临着诸种不同的命运选择。钱理群一家坎坷曲折的人生命运,正是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家庭命运选择的缩影。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的家庭回忆录》可称为一本私人的悼亡书。因为在本书中,钱理群只对钱家的逝者作了深情的回忆,而对生者未著专文。时光渐远,许多记忆在钱老的脑海中变得渺淡,成了印象的碎片。但即便这只是些零星的碎片,读来也依然让人动心动容。例如钱理群对父亲的印象:1948年的冬天,南京中山东路一家小吃店里,父亲把自己碗里剩下的汤圆,一个个地夹到男孩的碗里……因为父亲远走台湾多年,长久的时空阻隔让这成了钱理群脑海中关于父亲“唯一留下的瞬间记忆”,那是多么温情的父爱啊,让人不禁联想到朱自清的《背影》。当父亲一个人到了海峡的那一边,迫于形势,母亲上缴了一切可以让人联想起父亲的东西,但仍留下了她与父亲结婚时的合影,并且一直保存到她生命的最后一刻。逢年过节,母亲都要多摆上几副碗筷,用这无言的安排表达自己无言的思念……这些灵光片羽般的细小情节,如温润的玉石般闪烁着动人的温情,读来让人感动不已。

  钱理群在书中说:“我们在回顾、总结历史时,最需要追问的,正是长期支配我们行为背后的基本观念,历史观,伦理观,等等。面对这样的对前提的置疑,需要的是正视的勇气,理论的彻底性,而绝不能遗忘与回避。”《我的家庭回忆录》正是这样一部拒绝遗忘和回避的勇气之书。他在书中以家人的人生遭际为例分析中国知识分子坎坷曲折的人生命运背后潜在的歪曲的历史观,指明中国现代历史研究视野的盲点和局限,并由历史观、历史评价的偏颇引申出对人的命运、家庭关系、人的情感世界与伦理道德的思考。这一切,都值得今天的我们继续作深入的反思。

  《我的家庭回忆录》读后感(四):时代背景下的命运思考——钱理群《我的家庭回忆录》读书札

  掩卷长叹,是过滤掉喧哗的安静,是苦难之后的背影悄然远去。钱理群先生的家庭回忆录诚如其在后记中所言“是现代知识分子各种选择和命运的一个浓缩”。此书展现给我们的是:现代知识分子在大时代的变迁中——命运的无奈及信仰的坚守。最为朴实的文字,是最为真挚的情感;个人命运的喜怒哀乐包含着时代背景下的苦苦思索。在面对历史选择性记忆的情况下,以理性思考“儿女以仇恨代替对父母本性的爱;研究者将一部分对象人为地拒之门外”这样的怪现象,对我们至关重要。中国正处于和平崛起的关键时期,大时代的复杂背景使我们的国家再也经不起任何的折腾——现代知识分子的命运历程,于个人、于国家的发展都是值得思考的。

  关于钱天鹤先生,若不是通过钱理群先生的悼念文章,我对其可谓一无所知。为什么会遗忘?这与我们一向强调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是完全背离的。那是一位曾经存在过的历史人物,以自己的赤子之心投入到民族的“救亡图存”运动中——不会再遗忘,因为救赎,因为心中的形象是用鲜活的思想刻录下的。钱天鹤先生关于我国农业的思考在当下看来依然是鞭辟入里、一针见血——“现代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的基本特点即是农业的商品化……提高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农产品的利润,以便在实质上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积极性……为此,就必须从工业、商业、金融、贸易等各方面给农业以实际的扶持……”假若早点整理且践行钱天鹤先生的农业思想,我们的农业发展会少走很多弯路。面对城乡二元结构,从钱天鹤先生的思想中寻找灵感,在今天依然可以为我国农业发展做出贡献。书中,钱理群先生就与父亲“划清界限”写到,“在我这样的十四岁的中学生的心目中,父亲与革命,都同样神圣,现在却硬要在这两者中做出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这未免过分残酷,我感到了挖心掏肺般的痛苦”。读来使人黯然神伤,感到心酸,这是时代对个人犯的罪——那个时代有过辉煌,也有过苦难,这都是今天应该铭记且思考的。

  关于建国后部分科学家冲破重重险阻回国建设新中国,我们所熟悉的一般是钱学森、邓稼先等;但是钱理群先生在书中用近一半的篇幅为我们描述了一位把一生献给黄河治理的赤子——钱宁教授。我无意去赘述钱宁先生一生的历程,因为那是文字难以表达的,其人生所承载的苦难辉煌更多的是时代声音。与岳南在《南渡北归》中所描写的大多人文类知识分子不同,钱宁作为自然科学知识分子的遭遇或许会为我们理解那个时代提供一种新的视角。钱宁先生在黄河治理与水利工程建设中,追求自然科学与社会、人文科学的结合,工、理、文的融合——这对现今我国教育发展仍具启发意义。他关于“黄学(黄河研究)”的设想更使我们感动,以其卓越远见为我们指出一条大道。我们都说那是一个拥有信仰的时代,不管经历怎样的委屈与挫折,知识分子把拥有的一切无私地献给祖国。钱宁的一生就是不管社会以怎样的态度对他,他都是用满怀的热情拥抱社会、感谢人民——其实,我们更应该感谢他,不仅是黄河的治理,还有关于自我的坚守。

  读完全书,痛心的是一群赤子在最好的年华里未能发挥出自己的全部才能,欣慰的是他们在最苦的年代也坚守着自己的信仰与热情。时代给了我们痛苦,也给了我们感动——我们活着的一生终要有所坚持、有所追求,才无愧于活着。

  《我的家庭回忆录》读后感(五):一部浓缩的中国现代史

  这是一部家庭回忆录,作者是当代著名学者钱理群先生。本书不是一部连贯性的长篇之作,而是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钱理群先生为逝去的家人写的系列悼念文章的合集。是一本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自己家庭情况的回忆性作品集。

  就是上世纪国共两党的对立、分裂,特别是1949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国共两党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湾浅浅的海峡将这个家庭置于尴尬境地。父母双方没能等到海峡解冻的春天,在忍受了几十年的分离痛苦之后,分别于孤寂中悄然离世。

  通过本书,我们可以感受到钱家的父母和兄弟姐妹的人生道路和遭遇,几乎是现代知识分子各种选择和命运的一个浓缩。一部家庭史,就是一部中国现代史。这也是本书的独特价值之一吧。

  同时,钱理群先生是当代著名的思想家,他对20世纪社会的研究,对20世纪现代知识分子精神的研究,对20世纪中国经验和中国道路的总结和反思,都受到了海内外的高度重视。而这些,无不体现在这本回忆录中,渗透在对家人经历的叙写中。

  也就是说,这不单单是对家中亲人往事的追忆,这些追忆也承载了钱先生对20世纪中国历史的探寻结果。作者要揭示的就是这段历史中,隐含着的长期支配我们行为背后的基本观念,历史观,伦理观。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长期以来违背人天性的“为革命牺牲”、“大义灭亲”, 漠视亲情和血缘关系,将人的思想异化,以至突破了伦理的底线。而为这一切罪恶、反人性的行为开路的伦理哲学,竟然是红旗掩映下的“革命行为”。

  在书中,作者对自己在特定的历史中违背人伦天性的行为深深愧疚和自责。作为家中的老小,记录下一个个相继离世的家人,诸多的遗憾、痛苦都化成了自我剖析的血泪文字。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情真意切,是真挚感人的拳拳之心,是时常令人禁不住泪光点点的性情文字。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想作者是要通过这些文字做一个警醒吧,让这种人间悲剧不再重演!

  文字指瑕:第130页末段首行,“这是钱宁心中为‘黄河研究’绘制的蓝图里的神采之笔”中,“采”疑为“来”。

  《我的家庭回忆录》读后感(六):钱氏家族的悲欢离合

  一直很喜欢读回忆性的文字,比如聂华苓讲述自己大陆、台湾、海外三生经历的《三生三世》,许渊冲追念西南联大生活的《追忆逝水年华》,当然还有许多大师回忆亲友师长的散文。这样的文字,因为染上了岁月的色彩,寄予着作者深厚的追念和感情,有一种格外感染人的魅力。

  钱理群教授作为《我的精神自传》补充的新书《我的家庭回忆录》正是这样一本回忆家人的文集。在这本书中,钱老一把辛酸泪,深情回忆了钱氏家族两代人的命运,以及自己对他们的想念和追悔,向我们展现了时代变迁中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悲欢离合的命运。“生不团圆,死各一方”的钱氏家族的悲剧,在充满忏悔和追念的文字中展开。

  在这本书中,钱老写了文革中为了生存与远在台湾的父亲划清界限的矛盾挣扎,父亲的照片从自己仅存的对父亲的怀念到变成自己不敢触碰的伤痛,让作为读者的我,在这样动情的文字中忍不住落泪。

  对于母亲的追忆中,钱老以不长的篇幅写出了母亲的隐忍和默默付出。在父亲去了台湾以后,母亲怕家庭成分连累儿女,对一切关于父亲的事情缄口不言,甚至在极为困难的时候拒绝来自海外儿子的帮助,却努力去帮助一切人。这样的母亲,让我们心疼,也让我们钦佩。

  四哥、二姐的共产主义信仰,是那个时代的纯粹。如今的很多人在汲汲于加入党组织,其实或许没有人能做到像最初的革命者一样纯粹。看《建党大业》的时候,我是真的很感动的,因为那个时代发自内心的信仰和激情是不带任何功利和伪饰的,所以让人钦佩。钱家的四哥和二姐就是这样的一群人的代表,革命信仰是他们一生的精神支撑。

  当然,这种深沉的追念还有对于大哥、大嫂、三哥,以及钱氏家族的其他成员的。

  这些长短不一的回忆悼念文章,因为钱老的心灵忏悔和追念,看似散乱,却有着凝重的情感牵连,让我们为每一个钱氏家族成员的命运和选择赞叹唏嘘。

  《我的家庭回忆录》读后感(七):社会伦理、历史抉择、血脉之情的交汇

  《我的家庭回忆录》读后感(八):交缠于家族与时代罅隙间

  钱理群说《我的精神自传》“本也谈及我的家庭,但语焉不详”,那如今《我的家庭回忆录》应该算是一种补充了,自心灵的历程至家族在大时代中的变迁,予我们观察一位学者之思想嬗变的极佳路径。而钱理群的家族,亦真是令人唏嘘,以他自己的话讲,“谈到我们钱家的父母和兄弟姐妹的人生道路和遭遇,几乎是现代知识分子各种选择和命运的一个浓缩”。语无夸张,时代在一家族中之投影如此集中,固然成为研究者的良好审视切片,但这个家族所遭受的苦难坎坷亦是可以想见的了。

  钱理群引用了清人笔记《双节堂庸训》中的话语,“吾母寡言笑,……终日织作无他语”,因此句引起他对母亲回忆的共鸣。而家族里的人都告诉自己,母亲其实是喜欢热闹的,但自他记事起,母亲“又确乎是这样终日织作无他语,也无笑容”。这是时代风云变幻之后,父亲到了海峡的那一边,两个儿子在大洋彼岸,南京的家中只留下了母亲和最小的三个子女,在时代的重压下,母亲的性情突变,一时令人莫名与悲哀。即使美国的三哥辗转托人带来口信,想资助家里,母亲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令人诧异的是,七十年代中美建交,三哥“又托人登门看望,请母亲在录音带上留下几句话,母亲依然一口回绝:她宁愿沉默到底”。这一切似不近情理之处,尽归于母亲晚年对从数千里外赶回探望的钱理群道出的话语:“这几十……年来……总算……没有……连累……你们。”时代扭曲了一切,但仍没有改变母爱,可这爱如许沉重,没有任何个体可承受得起,更勿论心脉相连的血亲。

  20世纪是风云激荡的时代,亦是苦难不绝的时代,钱理群与其家族感同身受,而作为学者的他,是要思考其中的意涵的,“我们现在谈国共两党历史,都是宏观的,有历史事件没有人,有大人物没有小人物,有事件但是缺乏内心关照。国共两党的历史实际上影响每个人的命运,这部分历史没有进入研究”。个体虽然渺小,却是鲜活生命的所在,是历史的真正落足点所在,钱理群对个体生命史的重视与书写,既为其家族立此存照,亦汇入现代史学的洪流中,有大的意义存焉。

  《我的家庭回忆录》读后感(九):未敢遗忘的历史

  本书所选文章,多为近年来钱理群先生追忆至亲的悼文和回忆录。

  透过这些文章,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不仅是钱氏家族的人生道路和种种遭遇,更是自上世纪初期至改革开放以来现代知识分子奋发图强、殚精竭虑的真实缩影。钱氏家庭是开明民主的,由于受到“五四”运动的洗礼,钱氏子女能够“独立选择自己的理想、信念与人生道路”,由此导致他们在民主与科学的道路选择上、政治派系之间的立场问题上给出了各自不同的回应。时至今日,再去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不能简单地进行正确或者错误的评判,因为如果我们脱离了当事人所处的经济、政治等外部环境,脱离了对当事人内心世界的综合考察,所得出的结论终归是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精神的。

  钱氏家族的历史夹杂了太多复杂到难以言表的情感,这种情感也许只有这个家庭的人最有感触。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左倾思想的束缚,我们的思想始终得不到真正的解放,致使经济社会发展走了很多弯路,影响了一代知识分子的人生命运。在这种思潮和社会背景下,导致海峡两岸的钱氏家族始终无法相聚,只能隔海相望,心存念想。书中记录的细节,足以让每一个读者为之动容:钱理群的父亲钱天鹤于1960年退休,但是受制于当时国内的政治环境,钱理群的母亲项浩只能“小心而顽固地”断绝了与海峡彼岸的一切联系,直到钱天鹤先生1972年在孤寂中离世,双方都未能取得联系。一个大家庭,就这样变得支离破碎。今天再去回顾这段历史,总归是令人心痛不已的。钱氏家族的多个成员都在他们的岗位上做出了巨大贡献,不管是科技兴农、治理黄河还是教书育人、投身艺术,两代学人都在用他们的满腔热血为整个国家和中华民族在日夜奔波。尽管他们的道路选择不同,但是心系国家、胸怀天下的气度确是毋庸置疑的。

  正如作者在本书开篇所提到的那样:“父亲被儿女们遗忘了,先驱者被研究者遗忘了”。作为父亲,由于历史原因,钱天鹤与儿女们鲜有联系,致使儿女们记忆中永远只能是一堆无法拼接在一起的记忆碎片;作为现代农学先驱,却由于特殊的身份背景,造成在国内自然科学史上始终得不到应有的评价。作为后人,我们所能做的就是铭记这段历史,铭记这一代学人为祖国所做出的卓越贡献,以此表达我们深深的敬意。

  《我的家庭回忆录》读后感(十):筆記

  ﹣我們讀來是一本‘小書’,但想來對錢老師來說,編輯這樣一本書的那種沉重真不外人所能容易理解的。書本不厚,收輯關於錢老師對家庭成員的記念文章,我一程飛機就看完了。

  ﹣國共分治帶來的家庭‘苦難’,這本書有了十分好的展示。

  ﹣讀錢老師回憶他四哥、二姐的文章最為動人。兩人都是資深的共產黨員,選擇了與他們父親不同的政治選擇;老來錢老師與他們的互動,深入的觸碰到了這一代知識份子當年的信仰選擇、在數十年的動盪後的反思與堅持。錢老師四哥晚年對錢老師的認同與支持,對政府/政黨的歴史進行深刻的反思,熱烈地與老戰友討論《炎黃春秋》上的論點等,看來叫人十分動容。

  ﹣當然二姐那種仍然選擇相信、依靠黨,著重黨性等也是能諒解,但無論如何我是更佩服四哥的那種深刻反思精神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