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幸运签饼纪事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幸运签饼纪事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5-19 02:06: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幸运签饼纪事读后感精选10篇

  《幸运签饼纪事》是一本由[美]詹妮弗·李著作,三辉图书/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35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幸运签饼纪事》读后感(一):如果觉得这是一本关于美食或者在美国的中餐馆的书,那就错了

  2014年以来看过的最喜欢的一本。庆幸在Pageone发掘了这本书,如果是再晚5分钟估计都见不到了。

  如果觉得这是一本关于美食或者在美国的中餐馆的书,那就错了。从这本书中,不仅了解了中餐竟然是世界的,还惊讶于原来中餐竟然是各国人的思乡解药。除此,还了解中国移民(尤其是非法移民)在美国的各种艰辛,但更多给了我感动的鼓励:只要你愿意并且努力,永远有出路。

  讲到非法移民,书中也有详细的篇章。书中很多的文化点也让我深刻,比如犹太人的洁食法规,为什么左宗棠鸡和杂碎在美国是中餐的代表而国内却从来不知,幸运签饼因为中餐馆受追捧于全美而它的发明者其实是日本人。总之,作者的独特叙事风格,以高级知识分子第二代移民身份的视角描述的这段烹饪、社会和文化历史的奇妙旅程让我有很多短暂的灵感。而作者自己却把这段历时三年旅程称为“一次寻找自我的个人之旅”。

  一直以来,我还特喜欢看美国人郑重其事的“致谢”部分,它让我感到每个人的成功究竟是因为爱。

  《幸运签饼纪事》读后感(二):有钱、任性的纪事……

  曾经在微博上看到个帖子:

  【外国人看《舌尖上的中国》什么反应?欢乐疯了!】中国留学生随便做个菜,就分分钟名满天下找到媳妇!

  (咳咳……看回复里有人说是转自豆瓣……)

  简而言之,都是些声称歪果仁“就这样被中餐征服”的段子(?)

  看回复反应基本分两种:

  一种是“壮哉我大中餐!”

  另一种则是:大部分歪果仁吃不惯/不喜欢/不痴迷中餐。吃这个东西,还是不要指望征服世界了……

  看完这本纪事,你会发现还存在第在答案:对,但也不对。

  杂碎,左宗棠鸡,还有幸运签饼

  这些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有些陌生的名词,对美国人来说,却是不折不扣的的“中餐标签”

  虽然都冠以“中餐”之名,但美国人所接受的中餐,是中国人心目中“地道”中餐,显然并不能划上等号

  背井离乡在异国他乡开枝散叶的华人,学会了听洋文、说洋话

  而他们所带去的“中餐”,也不可避免入乡随俗的“变了味儿”(非贬义)

  当然,这并不是一本单纯讲美食及追溯其源头的纪事

  美食只是线索,穿针引线出华人在米国乃至世界的“进击史”

  当中不乏血与泪,生与死,希望与绝望……

  很佩服的一点是,作者可以为了一个哪怕是虚无可笑的线索

  就能千里迢迢的跑去采访(比如说跑去海南的原因竟然是……)

  由这一点而言,还真是,有钱、任性呀……

  最后分享两则书摘:

  北京鸭是众多鸭子中的一个品种,它与驰名世界的北京烤鸭绝非一回事,虽然它们都来自中国。根据长岛当地的民间传说,北京鸭最早大约在1873年来到长岛。具体情节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其中一种认为,一个名叫爱德华·麦克格拉思的纽约商人孵化了一窝产自中国的鸭蛋,从此便有了北京鸭;另一种说法则认为,一位名叫詹姆斯·帕尔默的船长在中国买下两打白鸭准备运回纽约,但到达时只剩下九只鸭子还活着,它们就是最早来到纽约长岛的北京鸭。

  北京鸭有着雪白的羽毛,橘黄色的嘴巴和双脚,很容易使人产生美好的联想。最负盛名的北京鸭当然非唐老鸭莫属,紧随其后的便是他的伴侣黛西鸭,他的叔叔麦老鸭,当然还有他的侄子辉儿、杜儿和路儿。

  ——鹅滴神呀,原来唐老鸭居然也是中国元素!怪不得译名叫“唐”老鸭了……

  纽约市的犯罪报道记者们很快就掌握了各种死亡词汇。“送达即死者(DOA)”是指一个已经死亡的人。“漂浮者(foater)”,是指具在水中发现的尸体。“坠跳者(jumper)”是指一个即将自杀的人,通常指以跳楼、跳桥或在地铁站卧轨的方式结束生命的自杀者。“疑似死亡者(likely)”是指某个可能会死亡的人。“非疑似死亡者(unlikely)”是指一个已经受伤,但有可能存活下去的人。在一场多人参与的警匪枪战结束后,警方可能会说:“我们有两个送达即死者,一个疑似死亡者,和一个非疑似死亡者。

  《幸运签饼纪事》读后感(三):对于文化和社会的思考,从来都是这样开始的

  看了一半多,在杭州半山腰上的书店发现这本书,当时只有一本了,但是也没有被人翻的破破烂烂,于是第一次买了不崭新的书。只因为内容实在太有趣了,读了三分之一完全停不下来。

  抛开幸运签饼和中餐馆不说,这本书让我对在意大利时候的经历有了更多的思考。

  无知的人总是带着各种各样的偏见,由于所谓“过来人”的经验,我对于在意大利开餐馆的温州人总有一种敬而远之不想交流的态度。(虽然现在也想不出有什么好高高在上的)

  身边的朋友也都是一副“他们是没有文化的开餐馆的温州人”这种态度。事实上,也确实有很大一部分在餐馆里面打工的人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交流起来也是表现出了各种无知,以及对人类基本生活需求的渴望(好的住房,好的食物,甚至是一小段休息时间)。

  于是虽然学了跨文化专业,我却从来没有主动跟他们聊过他们在意大利的生活。

  在意大利开餐馆的温州人两极分化在我看来比较严重。好一点的二代跟我们一样在学校上学,除了穿着有些土气,意大利讲的也很棒,人也单纯,跟路上抓住的意大利人脑回路没有太大区别。差一点的就专心致志买菜炸春卷擦桌子,忙来忙去也不太跟人交流。

  现在想想那个时候太轻易给人贴标签了。毕竟人的命运和生活也不是两三句能说清楚的啊。

  幸运地看到这本书,也让我更想在回去的时候,多了解一下这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人。

  《幸运签饼纪事》读后感(四):陌生的“中餐”

  2005年3月30日,在美国劲球彩票总部进行的一次抽奖活动中,二等奖的中奖人数高达110人,大大高于组织者的预计(3.7个),谁也没想到离奇的中奖人数能与美国人司空见惯的幸运签饼扯上关系。华裔女记者李竞(詹妮弗·李)奉报社之命揭开幸运签饼之谜,她自己都想不到会踏了一条中餐世界历险之旅。在三年时间里,她跨越6大洲、23个国家以及美国42个州,尝遍了世间的美食,并且写了一本书《幸运签饼纪事》,她的书出版后,在美国掀起了新的中国饮食文化热潮,她自己也成了大忙人,仿佛成了中餐的代言人。

  对于任何一个没有国外生活经历的中国人,李竞眼中的中餐世界仿佛说的仿佛说的是另外一个世界,一切只因为她所说的中餐是“美式中餐”,本书冠名曰《幸运签饼纪事》,不能说不是本书策划的一个失策,因为,我想,对于大多数中国的食客,所谓“幸运签饼”听都没有听说过,还好,本书的策划划意识到了自己的失策,在封面上又添加上了《中餐世界历险记》、《舌尖上的中餐世界》等字样。

  如果中国大陆的食客对“幸运签饼”还有些陌生,这样说你就容易理解了:如果你把你每次酒中饭饱之后收到的发票当成你收到了“幸运签”,把你刮出的“谢谢您”当成“幸运签语”,你的发票不是侍应生赤裸裸地送给你,而是夹塞在你的饭后甜点中,那么,这个小小的饭后甜点差不多就是李竞所称的“幸运签饼”了。

  你可能觉得这个小小的伎俩根本不值一提,但你想象不到,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幸运签饼”会在美式中餐馆里大行其道,成了那些中餐馆吸引食客的重要手段,我们只能说,老外心灵太脆弱,太需要祝福与安慰。你也不会想到,这个小小的“幸运签饼”虽然在中餐馆里为华人赚足了钱,但其实发明者却是日本人,只因为二战,美国本土日本人被“集中”了起来,才给了华人可乘之机,它才会在中餐馆里发扬光大。据李竞统计,在美国,中餐馆的数量大约有四万家,比麦当劳、汉堡王和肯塔基三大快餐的总和还多。美国人虽然有一套现代化的营销方式,但中国人从小就懂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道理,谁胜谁负还很难说呢。

  如果你能理解小小的“幸运签饼”对美国人的吸引力,就能理解“食杂”、“左宗堂鸡”给他们的那容易满足的胃带来的满足。其实它们只是当地华人的发明创造,在中国大陆根本找不到它们的踪影。这两款风靡全美的中餐按组成它们的食料,如果在中国大陆,实在算不上什么高档,最多只能算是大排档的水平,但却因为“价廉物美”,又适当进行了“本土化”,着实让老美们觉得好吃得不行,不知他们如果品尝了《舌尖上的中国》里的那些美味佳肴会不会后悔生错了国度。

  好象一种宿命,“食杂”、“左宗堂鸡”这两款中餐与到达美国的早期中国移民在品质上竟有许多相似之处:算不上高品质,但生存能力极强,一旦时机成熟,都会象细菌一样蔓延。中餐在美国的命运仿佛就是中国移民在美国命运的缩写,历经坎坷,终成正果,但那是怎样的一部血泪史啊!

  接李竞的说法,19世纪下半叶,到达美国西部的大规模中国移民,既是被中国本地“推”出去的,又是被那块他们梦想中的土地“拉”过去的,大规模的中国移民为美国的“西部大开发”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的同时,也对当地美国人的就业形成了冲击,于是针对华人的暴力事件颁颁发生,并最终导致了《排华法案》的出台。走投无路的中国移民只好当起了洗衣工、开起了餐馆,到二十世纪初,据《纽约时报》报道,甚至远在美国东海岸的纽约都迎来了“中餐馆全城大爆炸”的时代,而一切皆因为华人七拼八凑出来的、被中国人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杂碎”。

  李兑的《幸运签饼纪事》中是这样描述当时的美国人对“杂碎”的痴迷的:“如今这道菜已经成为所有美国人的最爱。约会中的男士们为博红颜一笑,会选择去中餐馆吃杂碎,以显示自己的成熟与独到……年轻的女孩们对中餐杂碎的热情自然更高。”那些当初担心华人会抢了他们饭碗的美国人万万没有想到,这些看起来不像人类的华人,有另起炉灶的本领,而且,有一天能让他们乖乖地把口袋里的钱掏出来,心甘情愿地送给这些他们当初看不起的人。

  如果说,中国的第一代移民大多是被当时苦难的中国“推”出去的,那么一百年之后,新一代的中国移民则更多的是被“美国梦”“拉”过去的,虽然隔了一百年,但艰辛是一样的,甚至可以用“九死一生”来形容。在《金色冒险号:餐馆工人的偷渡路》一节里记录了20世纪90年代一个非法偷渡者——一个福建少年历经两年的漂泊经历,与他的经历相比,“少年PI的奇幻漂流”根本不算什么,而这一切,不过是为了“过上好日子”。

  中国人包括中国移民的生命是如此地坚韧,他们一手创造的“中餐帝国”就不可能不是强悍的,李兑为此感叹道:“有时候美国中餐看上去就像一个巨大无比的、血气膨胀的巨人,是供生物学家、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们研究的一片最肥沃的土地,一个活生生的标本:一个自我调整的自发式的网络。殖民地法则,黏菌法南昌和互联网成长法则都适用于中餐馆,无数自足的个体总能集合成某种集体的智慧。”

  ===

  发表于2013年11月19日《法治周末》

  《幸运签饼纪事》读后感(五):外媒评论

  詹妮弗·李的书是一道吃完还想再吃的点心,充满不为人知的事实、趣味、离奇和苦难。我用两个晚上如饥似渴地看完了这本书,建议你们也这样做。

  ——玛丽·罗奇,《活见鬼》作者

  一段关于烹饪、社会和文化历史的奇妙旅程,充满惊喜、令人愉悦。它带我们追溯了一种常见的中式餐点背后的历史,并透过美国文化中的各种传闻和花絮,窥看背后那些重大的社会和文化话题,包括身份认同、移民和营养学问题。

  ——《出版人周刊》

  詹妮弗把很多故事巧妙地融为一体,指引我们了解现代全球移民,认识中餐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在调查中展现了她对经济现象的探索热情,对事实真相的急切渴求,最重要的是对那些烹饪、筹备和递送食物者的共鸣。一部引人入胜的历史报告文学,一部沉静而流动的移民回忆录。

  ——萨莎·伊森伯格,《寿司经济》的作者

  詹妮弗发现了那些迷人的历史细节和联系如何塑造了美国的中餐馆,并成为一种普遍化的“美式生活方式”……本书推荐给那些喜欢沉浸在历史细节中的、深思熟虑的读者,包括《世界是平的》和《苹果橘子经济学》的读者——它可以帮助大家理解我们当下身处的全球化文化。

  ——《校园图书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