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当下的力量(珍藏版)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当下的力量(珍藏版)读后感10篇

2018-08-03 05:10: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当下的力量(珍藏版)读后感10篇

  《当下的力量珍藏版)》是一本由埃克哈特•托利 (Eckhart Tolle)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2.00,页数:26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当下的力量(珍藏版)》读后感(一):从时间幻觉里回到思维的当下

  当下的力量几年前就看过,那是绿皮的老版。隔几年再阅读,又有新的收获好书果然是常读常新,反复阅读会有新的收获。

  这一次重点看了第三章“别在思维中寻找你自己”,一边在阅读的时候一边思考收益颇丰。

  如原文P50中的:小我的需求无止境的。它感到自己很脆弱容易受到威胁,所以它一直生活在一种恐惧和缺乏的状态中。……他们最不愿意做的一件事就是从他们的问题解脱出来,因为这意味着自我感的丧失。所以,小我喜欢你意识地大量投资痛苦苦难中。

  这部分让我想起心理学上的某些上瘾行为,像强迫,受虐也会上瘾。有人做着很不开心工作,有人爱着一个让自己痛苦的人,他们的问题在于,他们明明很痛苦却不愿意离开,还给自己找很多合理理由:也就是书中说的,思维认同情感认同。

  再如:过去可以赋予你一个身份,而未来代表了解脱的希望或任何一种形式满足,因此你会强迫性地认同它们,但实际上这两者都是幻象。没有任何事情可以发生在过去,所有的事情都发生在当下;也没有任何事情会发生在未来,所有的事情都只发生在当下。

  让我联想起心理学上的“固着”,固着在心理学上,是指一种对刺激的保持程度,或不断重复的一种心理模式和思维特征。如果一开始你就认定自己无能,不擅长什么,自卑,那么你在后来所经历的事情只会一边边去印证你的认识。又或者你以为自己自信魅力大,但当你遇到困难纠结时,你情绪失控,你没认识到其实这一切都很正常,你只是一开始就把自己设定在一个过高的认知水平。很多人认为未来是对过去的延续,但其实,从任何一个当下开始,你都能发起一个新未来。所以,请时刻回到临在,保持客观

  焦虑紧张不安压力烦恼——所有形式的恐惧,都是因为对未来过于关注而对当下关注不够而引起的。

  你大脑中背负着100件你在未来要去做的事情的重担,却没有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你手头正在做的事情。

  如果你正在做的事情无法让你感受喜悦自在轻松,这并不意味着你需要改变你正在做的事情,你需要改变的是你做事方式

  ……

  很多类似这样的句子,都能一一落在心上,获得启发

  我想起曾看过的一句话生命意义于有的人而言,只是证明了时间的存在

  但其实时间是虚无的,且不需要证明,我们要做的是在虚无的时间中,活出自己。

  丢掉所有预设的幻象和虚妄,找到真实

  《当下的力量(珍藏版)》读后感(二):像狗一样专注于当下

  “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了人类,只剩下了动物植物,那么还存在过去和未来吗?”——这个奇怪的问题突然出现在我的大脑里,那么我就顺势而为吧,进行一下头脑风暴看看由此能够引发出哪些有趣的哲思。

  “过去”和“未来”,不过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两个概念,如果没有了人类,我想这两个词也就不会被创造出来。我有每天跑步的习惯,一来是因为害怕生病了没钱看病,二来是在跑步过程中可以观察一下周围的事物。近来天气渐暖,跑步的时候会看到好多狗狗在地上晒太阳,虽然姿势各异,但是都表现出十足的安详和喜悦。我不免想到,或许是因为它们不知道什么叫过去和未来吧,所以不用为了担心明天吃什么感到焦虑,也不为了昨天没有表白成功暗恋很久的那条母狗而感觉自责。它们知道的只是:今天阳光明媚,老子要躺在这晒太阳,尽情的享受当下这一美妙的时刻。

  再回过头反观我们,每天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回忆过去和畅想未来上了,由此也产生出很多杂乱无章思想。现代的人几乎都被失眠的问题困扰过,究其原因,其实就是想得太多,而且都是关于过去和未来的东西,以至于错过了当下最应该做的事情:好好睡觉。

  其实我想说的是,之所以我们会产生焦虑、恐惧、自责等等这些负面情绪,只是因为我们的人还在“这里”,思维却到了“那里”,或者是你人在当下,思维却在过去或者未来。我们都喜欢追求身体与思想的统一,所以如果二者分离了我们又怎么能够体会到喜悦呢?

  我们都知道人类是高等动物,但是我们也同样知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对于专注于当下这件事来说,我们真的是不太擅长,甚至不如一些其他的动物,我们擅长的只是在过去和未来中不断摸索,最终摸出一堆的不开心与焦虑。

  其实那只晒太阳的狗只是大自然的一个缩影,还有其他的很多动植物也能够很好地做到专注于当下,不骄不躁内心平和,这一点确实值得我们借鉴

  思想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点,但是你有没有考虑过到底是我们自己控制着思想还是思想控制着我们呢?可能这是一个有点高深的哲学问题,但是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像那只狗一样,享受当下这一美好的时刻,请记住,不管是过去还是未来,最终都是要通过“当下”来表现出来的。

  《当下的力量(珍藏版)》读后感(三):时间是幻觉,我们唯一拥有的只有“当下”

  ower of now.我从两个大的角度理解书的内容。 首先,人类感到痛苦的原因。 1.认同大脑思维,认同于形式。 2.处在一种无意识状态中,被小我控制。3.拥有一个痛苦之身(内在未被合理释放能量场)。 4.活在过去和未来,却不在当下。(过去给你身份认同,活在过去让人抑郁,因为你改变不了什么已经发生的事;活在未来,幻像未来要实现的东西,想要被被满足的期待与当下的现实冲突,让人焦虑,未来充满不确定性,让人恐惧。) 其次,开悟或者解脱的方式。 1.拒绝认同思维,认同小我。你知道大脑是一个很棒的工具,但是你要作为观察者,观察大脑的思考,而不为它所控制,做出无意识的行为。事实上,大多数人常常活在无意识之中,所以才会陷入各种各样的形式认同的痛苦。小我最擅长以嫉妒、恐惧、焦虑、防卫、自保等方式来制造冲突,否则它会感到自己将要消亡的危险,因为小我是孤立碎片,却不是真正的你,你的生命。真正的生命和本体相连,从中你能感到无限的力量。

  2.超越你的名字和形式,好与坏,无常循环。你可以享受它们,但却不渴望,不依赖它们,这些东西终将消亡,但生命不朽。

  3.活在当下,“临在”,观察思考者,给予当下全面的关注,接受。没有人可以活在过去和未来,在心理时间层面,它们存在,但在无时间领域,过去和未来就是幻觉,未来即使到来,也是以当下的方式出现,所以我们唯一拥有的,只有当下。

  4.活在当下,进入未显化的状态,和本体相连,你会感到喜悦与和平,这是生命的能量。

  5.慈悲。慈悲是处于本体意识中,把别人的身体和思维感知成一个屏幕,穿透屏幕感受他们的本质,那是生命最美好的东西。慈悲是自己与终生之间一种深深的联结。

  6.臣服。臣服是随生命流动,接受当下时刻的一种智慧。面对生命情景,你有三种选择:臣服、采取行动改善、离开。

  7.在你的生活情景中寻找你的生命,当下是进入生命的切口。在尘世中修行,每一刻都在修行。引用那句无比经典的话:“活在世间,但不属于它。”

  本书看完了,不是一本容易读懂的书,它会带给你头脑风暴,刷新你习以为常观点。看完阿玛斯《内在的探索》,再来读它,发现有很多同源的东西,可能就是这个领域里普遍性的认知吧。

  昨晚看了《高效阅读法》,说对同一主题类型的书要读一片,读彻底。这样做的好处是,你不会被动地全部接受一本书里作者传递的所有观点,因为这是有风险的,你不知道作者所言到底出于怎样的背景。而同一类型读一片,你会看到百家之言,他们相同论述,就是这个领域一些普遍性的东西,而不同的,又各有特色。这时你就可以甄别了。

  最近喜欢用“思维导图”来整理思考自己读过的书,听过的课,以及要做的事,发现这是一个很棒的工具。

  《当下的力量(珍藏版)》读后感(四):每个人都需要培育自己的心智

  “每个人都需要通过一些方法来培育自己的心智,否则我们看到的就是一个变得越来越糟糕的自己,我们可能拥有了更大的房子更多的存款,却变得越来越不健康、越来越不善良、越来越不快乐、越来越没有智慧。”

  --

  今年年初,一个睡吧的网友给我说:组长你的观点很像《当下的力量》。那是我第一次听说这本书,但是一直没有机会去读。

  那时候我在不断的实践和思考中,越来越接近失眠、焦虑等痛苦的真相。在这种成熟因缘中,我接触佛法,极为震惊的发现佛陀所有的教授就是从痛苦中解脱的根本方法。于是我不断的去阅读,去思考,去实践,并且把所学通过非常朴实的方式运用到失眠的治疗中,获得了不可思议效果。很有意思的是,从那时候开始,不断有更多的人给我提到并推荐《当下的力量》。就在这种情况下我读到了这本书。

  一直在考虑应该怎么写这本书评,怎样才能让更多人从这本书中受益?在翻阅《当下的力量》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在不断的想:再简洁点就好了,再平实点就好了。显然,这本书的作者为了满足时尚流行的需要,加入了许多“灵修”的概念,加入了很多时尚的生活元素,比如女性、延缓衰老、健康、睡眠等大众关心的很表面话题。如果这本书把内容精简为现在的1/10,或许会有更好的学习和实践性。我非常希望下面的文字能让这本书变得更有用一点,虽然它已经很有用了。

  【抛弃“灵修”的概念】

  “灵修”是个非常流行的概念,这个概念和宗教紧密相关。许多人也把《当下的力量》归入灵修类的书籍。然而这个词本身就会造成误解,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唯物”的国家,很多人看到这种与心灵灵魂相关的东西就会立刻离的远远。其实我更喜欢“心智的培育”这个解释,更朴素,更如实。每个人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如果你觉得不舒服,那就抛开灵修这样一个概念,带着一颗平常心去读这本书。

  看到一些佛教徒,甚至一些上师或者仁波切在批评这本书,认为这本书完全抄袭了佛法的修行方式和概念。事实上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确实认为这些就是把佛陀的教授换了一种说法,甚至根本就是原话,有些容易懂了,有些做了解释,有些复杂化了。然而,我们并不知道作者的真实做法动机,我们看到的只是这本书,这本书对大家有用,这就够了。把它放到一个特殊对立面去看没有任何好处。

  所以,抛弃所有的成见,如实的看这本书:这就是每时每刻和我们身心息息相关的一些认识;这就是从另一个角度,一个更高的角度看待世界的观念;这就是我们从生活的烦恼和痛苦中解脱出来的一种方法。

  【为什么它对我们有用】

  为什么需要读这本书?为什么我们需要活在当下?我猜想大多数人对作者所说的开悟兴趣不大,事实上我们也没有必要去追求一个开悟的境界。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减少生活中的烦恼,学会消除焦虑的办法,让自己变得更加平和,和人相处的时候更加愉快,冲突更少。这些是我们希望得到的,那么这本书也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

  关于为什么需要活在当下,需要举个实际的例子

  如果你有过长期的失眠,就会明白那种生不如死的感觉。失眠的人最经常的状态,是在夜晚睡不着的时候就担心:“今天忙了一天,如果还睡不着,明天怎么办?我如果以后每天都睡不着怎么办?”在一夜没睡好之后的第二天白天,又会每时每刻都在担心:“昨晚没睡好,今天又工作一天,这样我会不会累垮了?今晚还睡不着可怎么办?”

  对失眠的人来说,永远都在回想过去糟糕的睡眠经历,并且在不断担心这种糟糕的经历持续下去该如何是好。他们都活在过去的阴影和将来的臆想之中,这就让每个人持续处在焦虑的情绪中。几乎所有的失眠、抑郁都是这样来的。那么怎样才能摆脱这种情况呢?我们不可能说不担心将来就不担心了,说不恐慌过去就不恐慌了。唯一的做法就是:【你想要放下对过去的恐慌和对将来的担忧,就必须先拿起自己的现在,就必须活在当下】。所以,让自己专注于当下的生活和工作,就是治疗所有焦虑、抑郁的最好方法。

  不要认为自己幸运。每个人都会遇到类似的情况,因为人生无常,你可能不失眠,但是一辈子中总会遇到一些让人极为痛苦的经历,这本书就给出了如何安然度过这些痛苦的方法:活在当下。

  【怎样让自己活在当下】

  道理似乎谁都懂,但是好像没法做到。大部分人连一分一秒的时间都没法留在当下,比如我们吃饭的时候喜欢聊天看电视,上班工作会不断刷新新闻网站,甚至蹲厕所都要拿着手机发微信……

  所以每个人都需要通过一些方法来培育自己的心智,否则我们看到的就是一个变得越来越糟糕的自己,我们可能拥有了更大的房子更多的存款,却变得越来越不健康、越来越不善良、越来越不快乐、越来越没有智慧。《当下的力量》提供了很多培育心智的方法。不管是什么方式,我非常强烈的提醒所有读这本书的朋友:【这本书不是拿来看的,而是拿来用的。是需要依照其中的意见去实践去坚持的。】否则看过之后,理解了概念,一点用处都没有。理解了一个概念和自己通过行动证明这个概念,是截然不同的两件事。

  《当下的力量》中阐述的实践方式比较零碎,或许是因为作者开悟的过程是即刻的而不是渐进的,所以没有进行长期的学习和思考。我们可以看到有许多片段讲解如何让自己安住于当下,却没有系统的讲解。我很冒昧的试着通过一些其他的资料、自身的体验将本书的练习方式做以总结。 对安住于当下的练习大致分成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并不是完全的分离或者有前后顺序,它们可以互相结合,也可以交叉练习。

  1. 止息

  我们常常听到的冥想、禅修、打坐大多都是“止”的练习,许多宗教的修行方式中都包括止的修习,可以让人进入非常平静的状态,长期练习会直接改善一个人的精神和身体状态。可以简单的认为“止”就是“自我”的止息。“自我”的一切活动,包括身体上、语言上、意念上一切活动的停止。在这个所有活动止息的过程中,通常会专注于自身的某个位置,比如腹部、鼻尖处、或者呼吸本身,通过专注于自身内部,可以抛开一切外部世界带来的影响,这就有机会抛弃了一切过去的经验,也抛弃一切对未来的妄想,让自己安住于当下自身的自然反应。

  例如在呼吸的练习中,刚开始因为种种念头的打扰,我们甚至无法连续专注于几个呼吸。但是逐渐深入之后,在很长的时间里都可以如实的觉知自己的每一个呼吸。

  2. 观察

  仅仅有“止”的练习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可以通过练习“止”让心摆脱各种困扰而完全开放,但是如果没有“观”的引入,便无法对事物有如实的了解和认识。为什么结合“止”的观察才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因为我们通常的观察都在依据历史的经验和当前的感受,这就存在种种自我的成见,无法看到事物的真实面目,比如当你看到一个LV皮包的时候,你会认为那是个奢侈品,而不是装东西的包。而“止”让我们有机会抛开“自我”,做如实的观察。你有没有试着片刻停止思考,去观察眼前的一切呢?这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当你试图这样观察的时候,眼睛已经在接受场景并转化为种种念头,观察立刻被破坏,这就是为什么需要“止”的练习。

  有一个很好的安住于当下的方法:去考虑我们即将死去。这里并不是说我们要假设自己在一年后死去,或者一个月、一天后死去,因为那样做你还是会做许多思考和计划。应该尝试考虑自己在一秒之后就死去。“如果我在一秒钟之后就死去。” 那么你现在会怎么做?你会放下所有的妄想和回忆,但是不会放下正在做的事情和眼前的风景,你会稳稳得安住于这一瞬间,这才是活在当下。

  【修行不是一件事,而是每一件事】

  关于心智的培育,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练习让自己活在当下的过程中,不是说我们需要每天用固定的时间来锻炼自己,事实上,我们所经历的分分秒秒,生活中的每件事,都应该被用来培育自己的心智,因为每件事,我们都在面对自己的贪念、嗔恨和愚蠢。所以修行不是某一件事,而是每一件事。

  最后,希望每个读到这本书的人都能从中获得智慧和慈悲。

  《当下的力量(珍藏版)》读后感(五):活在当下

  我很少读灵修的书,不过这本书,很多的观点给了我新的启示,作者阐述了“你不等于你的大脑”“思维逃避当下的策略”我摘录了一些与大家分享。

  17

  思维在本质上是一种求生的机器。攻击、防范其他的思维,收集、储藏和分析信息——这是它所擅长的,但是这些是不具有创造性的。

  18

  绝大部分人不具有创造性,不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如何去使用思维,而是他们不懂得如何停止思维。

  19

  如果你不能感受到你的情绪,或是切断了与情绪的练习,那么你最终会在纯生理这一层面体验到它们,它们会以生理问题或疾病的形式出现。

  53

  没有任何事情可以发生在过去,所以的事情都发生在当下。也没有任何事情会发生在未来,所有的事情都只发生在当下。

  151

  每晚,当你进入深层的无梦睡眠时,你就进入了这种未显化的状态。你与源头融为一体。

  155

  每一种声音都源于寂静,又消失在寂静中,它所存在的每一刻,都被寂静围绕着。

  在后面几章里,写了一些我们可能比较感兴趣的章节,比如“开悟的爱情关系”、“超越幸福和不幸”“臣服的意义”。这些章节都给我很多的新的视角,让我对有了新的认识。

  《当下的力量(珍藏版)》读后感(六):《当下的力量》⭐️⭐️⭐️⭐️

  这本书会翻看第二遍。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每个人都是浮躁的,包括我。读书前,希望有人欢呼确认拼命点头告诉我你对了,或者直接给我一个嘴巴子告诉我你错了。但是本书就像一个盘腿而坐的僧人,无视你的情绪,无视你的反应,娓娓道来你的惶恐你的不安你的需求你的救赎。

  书中有一些名词概念,个人理解串联解释。

  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摆脱『小我』控制思维的『痛苦之身』,进入『本体』达到『开悟』的『临在』『无念』状态,也就是『未开化状态』意味着跟『上帝』同在,『臣服』现实,则『无时间无空间』永恒不朽,此时此刻此地,你就是『上帝』。

  对我来说,受益匪浅的几点——

  1、你不等于你的大脑和思维。

  思维认同创造了一连串的概念、标签、意象、词语、判断和定义,阻碍了你所有真正的关系。这些东西挡在你和你自己之间、你和其他人之间、你和自然之间、你和上帝之间。就是这些思维创造了一种孤立的幻象,你与其他人完全分离的幻象。

  不停的思维活动使你无法达到内心的宁静状态。同时,它创造了一个虚假的自我,不断投射出恐惧和苦难的阴影。

  你以为是你在利用思维,实际上思维在利用你控制你。

  2、关注当下,摆脱『过去-将来』连续体。

  过去可以赋予你一个身份,而未来代表解脱的希望或任何一种形式的满足,因此你的小我,更喜欢过去将来而唯独不喜欢现在。

  从思维中去除时间,思维就会停止。当你与思维认同时,你就陷入了时间的陷阱:你会不由自主地完全生活在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待之中。这样你的心思会完全被过去和未来占据,而不愿意接纳当下时刻,并容许它存在。

  3、情绪是身体对思维的反应。

  一个攻击性的想法或敌对的想法会聚集你体内的被我们称为愤怒的能量。所以,如果狡猾的思维隐藏起来让你难以发现,那么就关注你的情绪。

  特别说明,恐惧的起源

  恐惧的表现形式有多种:不安、忧烦、焦虑、紧张、压力、畏缩、恐怖等。这种心理上的恐惧总是源于“可能会发生的事件”,而非“当下正在发生的事件”。

  造成恐惧的原因有许多种,害怕失去、害怕失败、害怕受伤害等。其实,所有的恐惧都是源自小我对死亡、毁灭的恐惧。对于小我来说,死亡无处不在。在这种思维认同的状态下,对死亡的恐惧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

  即使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平常小事,像在与别人的争论中迫切地希望打败对方,以证明自己是对的,都是由于小我对死亡的恐惧而引起的。如果你认同自己的观点,当出现错误的时候,你这种以思维为基础的自我感觉就会受到死亡的严重威胁。所以你的小我不能承认错误,错误就等于死亡。

  4、开悟的爱情关系(本章会再次学习,以下引用原文)

  如果在爱情关系中,你既体验到了爱,又体验到了爱的对立面——攻击和情感暴力等,那么你很可能就是将自我依恋和沉溺上瘾与爱混淆在一起了。你不可能在这一刻爱你的伴侣,而在下一刻马上攻击他或她。

  除非你拥有当下时刻的意识频率,否则你所有的人际关系,尤其是爱情关系,都会有缺陷并最终失调。它们可能暂时看起来很完美,比如当你坠入爱河时。但始终不变的是,这种表面上的完美会随着争论、冲突、不满以及情绪甚至身体暴力的逐渐频繁发生而受挫。不久以后,大部分的爱情关系似乎都会变得爱恨交织。爱可以瞬间变成野蛮的攻击或情感的敌对,这是很常见的事。然后这种关系可能会在爱与恨的两极之间徘徊。爱给你的快乐和痛苦一样多。

  有一天,当你的伴侣没有满足你的要求,即没有满足你小我的需求时,问题就出现了。这时,被爱情关系所暂时遮盖的自我意识中固有的恐惧、痛苦和缺乏感就会重出水面。就像对其他事物上瘾一样,当你服用药物时,你会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但是总会有药物失效的时候。当这些痛苦的感觉重新出现时,你就会觉得比以前更为痛苦,这时你还会把你的伴侣视为导致这些痛苦的罪魁祸首。也就是说,你会将这些痛苦感觉投射出去,并用野蛮的暴力(你痛苦的一部分)攻击你的伴侣。

  我们都倾向于把爱情存在的障碍归因于爱情关系的消极面;同样,你也可能把障碍的产生归因于你的伴侣,而不是你自己。它可以有多种表现方式:占有、嫉妒、控制、被动、无言的怨恨、好胜、冷漠、情感需求、操纵、争论、批评、判断、责备、攻击、愤怒、对过去父母加诸的伤害无意识的报复、暴怒和身体暴力等。

  在积极的一面,你与你的伴侣相爱。一开始,这是一种深深的满足状态。你感到充满活力。你的存在突然变得有意义起来,因为有人想念你,需要你,使你变得特殊,对对方来说也是一样。当你们在一起的时候,你感觉很圆满。这种感觉变得如此强烈,以至于世界上的其他任何东西都变得没有意义起来。

  然而,你可能还会注意到,在这种强烈的感觉中,有需要和依赖的成分。你们相互吸引,相互迷恋。他或她就像药物一样让你上瘾。当拥有这种药物时,你会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而对方如果有离开你的可能或你有这种想法时,你就会嫉妒,企图通过要挟、责备或指控来操纵一切,这源于你对失去的恐惧。如果对方真的离开了你,这可能会导致你最为强烈的敌意或最为深刻的痛苦和绝望。这时,爱又在哪里?爱会在瞬间就转向它的对立面吗?当初的那些是爱,还是上了瘾的控制和依赖?

  5、如何进入当下

  将注意力集中在你内心的感受上,了解到这就是痛苦之身并接受它的存在;别去想它,别让你的感受变成大脑和思维,不要去判断或分析它,别在其中寻找你自己的身份认同;保持临在,继续观察你的内在;不仅要觉知到你情绪上的痛苦,更要觉察那个沉默的观察者。这就是当下的力量,这就是你自己有意识的那种临在的力量。

  真正的拯救是一种自由状态——从恐惧、痛苦、匮乏和不满的感觉中解脱,从所有的欲望需求、占据和依赖中解放出来。它是从强迫性思维、消极心态,最重要的是,从以心理需求形成的过去和未来中解脱。你的思维不断告诉你,你不能从这里到那里。必须有些事先发生了,或是你必经成为这个或那个,你才可能被解放或得到满足。实际上,你的大脑说,在你被解放或变得圆满之前,你需要时间来寻找、挑选、达到、获得、成为或理解某事。你视时间为达到救赎的手段,事实上时间是救赎的最大障碍。你认为,此刻由于你还不够圆满或不够好,所以你不能从你的现实情况中到达那里,实际上,此时此地是你到达那里的唯一途径。

  最后

  不得不感叹劳动人民的智慧,比如:生气时候骂人的那句话“你活着污染空气”,从本书的观点,一个带有负能量的人,会把不良情绪传染给别人,污染了整个人类共有的临在世界。一个被思维控制身体的人,就会产生譬如愤怒 嫉妒 怨恨 不满 迷茫等不良情绪,而这些情绪,轻则影响身边人的情绪,重则给自己和身边人带来危险。

  还有那句:多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以前听到「内心的声音」都会觉得……可笑?!总之心里会嗤之以鼻,什么样的人只沉溺于内心虚的感受,不大刀阔斧挥斥方遒的出去干一番事业,我会觉得懦弱。

  读罢本书,才知道是自己被思维控制太久,不关注本体,只听从「小我」的指令,追求各种标签带来的存在感认同感安全感。可笑的是我……的思维,不是「内心的声音」。

  想要凌驾他人之上的人,只是用权力掩饰软弱。送给每一个被思维控制不肯妥协退让的人。

  新年首要任务,臣服自己回归本体摆脱思维控制小我。

  比❤️

  《当下的力量(珍藏版)》读后感(七):顺着生命流动,活于此时此刻

  六月是很好的月份。相继发生有些具备标志意义的事情,然后机缘巧合读了《当下的力量》这本书。我发现自己在悄悄发生改变,感到前所未有的平静、享受活着本身。

  是的,就是一本书,改变了我。明确的说,是书里指示的方法,一点点扭转了不知身在何处惶惶度日的我。很有意思的是,方法很简单,简单到大部分人无意识即可做到的,偏偏那正是我一直以来没意识到的点,变成所有问题、痛苦、冲突对峙、恶我的冒发之处。那即是:活在当下。

  以前的状况有多糟糕不复说,常会被一些朋友劝解,过好你自己吧。我认同这个理,然而一直不知从何落脚,从何起砖砌基,最后依旧一副旧日游荡飘来飘去不定着。一边认同另一边却反向偏走,两边撕扯牵拉,活得拧巴堵塞。每天起来即重新披上昨日感到难受的阴云,继续新一天更为沉重分量的痛苦,更多感觉是:已没办法再过好这一生。

  面对自己,往深层解读剖析,在过往隧道里钻啊钻啊得出影响这一生机遇的点,再赋予每个点一层悲悯与怜惜。痛苦来自于哪个事件发生或人物离散,如此清晰,分明条状,甚至可打包,自己在其中,是意识不到这样做的危害之处,只以为也有临崖壮气与冷冽命运目对不闪。

  《当下的力量》才给我这一壶醒酒,是一本从根本上在改变我认知并指导我践习的书。但只有深受其中问题困扰的人,才能在其中感受际用,如果你不存在这些问题,恭喜你,可以转道。毕竟这本书行文晦涩,灵修的角度虚,阅读不会轻松。于我而言,琢磨着如获解救之道。

当下的力量(珍藏版)8.7埃克哈特•托利 (Eckhart Tolle) / 2013 / 中信出版社

  浅说几个我实践并得益的地方。

1,现在你这么痛苦,是因为你不在当下

  细细想,这个思维经过变形,已经产生了十万吨鸡汤,比如只要忙起来就可以忘记,你想太多因为你太闲之类,但为什么知道道理依旧没用,鸡汤没有给钥匙。这本书给了我钥匙,我找到了钥匙口,这个缺口叫做“当下”。

  书里提了令我不可思议紧接着却无比赞同的一点,痛苦不是来自于过去那些事件,而是你并不在当下。你需要面对的,不是那些痛苦,而只是当下。在提当下之中,作者的两个说法让我有一种被打开世界之感。

  第一个,思维与意识的关系。

  作者说,你的痛苦根源你的思维。他用很复杂的概念解释思维与意识的差别,简单来说:思维是意识的一部分,但是在损耗你的劣思维(你以为的那些平时的糟糕想法),是无意识的,并不是真实的你。你需要通过观察它、不被它认同,进而跳出它,激发更高级的自我醒来,进入到有意识状态。有意识的你,清醒平静,是大我;无意识的思维认同的你,痛苦不安,是小我。

  我所交的作业练习方法是,当出现负能量、消极或痛苦执念,会提醒自己“这不是我自己”,先观察这些想法。什么都不用做,不要去评价或批判怪责,只要能达到观察的层面,我便离开了这些痛苦,产生它们与我没什么关系的想法。

  这一步其实尤为艰难,深陷沼泽中很难会意识到其实你并不在这片沼泽里,如同《盗梦空间》,一层复一层,以为真实的深处还有另一个真实。不过一旦意识,便成功了一半,坚信如此。

  抽离与观察,那些灵修之人,所行之路不外乎这样?

  第二个,钟表时间与心理时间。

  钟表时间即是不被赋予任何意义的时间本身,心理时间即装满过去未来各种困思的沉重容器。作者说,尽量活在钟表时间下。

  活在心理时间当中,背负总有失败遗弃感的过去或是恐慌担忧的未来,所有能量、力气容易被拖损摧垮。你感到如此痛苦,却都是跟当下无关,唯一的办法就是只过当下的钟表时间里。

  如果全部浸入当下,没必要管这些不属于当下的思觉,反过来,如果要推开痛苦,就一定要全然进入当下。你把自己摁在“当下”,捆绑你人生的痛苦瞬间就失其魔性。

  那些总是无法回到当下的人,是因为一直没意识到自己在“拒绝当下”。从“拒绝”到“臣服”此时此刻,即是一场自我拯救的修行。我知道后,在每一次痛苦复潮时,紧紧抓住当下这根救命稻草。练习方法仍旧是,一种半空临视的“意识”,一旦我意识到自己游离过去不在当下,就立刻着手把自己拉回当下。

2,只要你把自己拉回当下,你不会感到痛苦

  什么是当下。

  我洗着手,又不知想了什么难受哭的哗啦啦,甚至又出现人生无望感。我开始第一次“拉回当下”的练习,观察水龙头冒出的水花、洗手液的质地颜色牌子、手上的纹理,手上的污渍,洗手台旁边的摆设,keep住一会儿,想着当下周围的一切,渐渐发现,从来不曾这么融入到当下这个维度里,一切很平静安宁,难受之感如潮水退去三千里。

  第一次练习很成功,接下来频繁使用这个办法。一旦感到痛苦执念,关注现在这个时间点自己在做的事情,无论做什么,吃饭,散步,切菜,医院排队,叠衣服,读小说,写文案,背单词,全神贯注的沉浸当下,先从环境氛围摆设空气色彩光线等外部定着自己注意力。渐渐的,就好起来了。

  日常生活里,时刻警惕,过去会不会又一次无意识的滑进来控制脑子。一旦警惕,就在防备,这样保证了自己一直处在当下状态。

  但刚开始顺利,不意味着接下来一路无坡,“拉回当下”绝对不是一件轻易的事情。长久以来都“活在过去未来里”,有其历史惯性、自虐沉瘾,仍是有巨大的拽力,我预估自己可能会出现“很轻易拉回-很艰难拉回-再轻易拉回”这样一段波动。但作者说,一旦频繁的产生当下意识,它会比想象中持续更久,总之要持久耐性练习实践。

  我很感激能这段时间产生这种意识,体验到什么是风轻气朗如重生的心理状态。

3,当下变得非常丰富、平静,可以顺畅做很多事情

  回到当下,第一个感受是:时间的含量变得非常丰富。

  在以前,无论如何折腾,日程本写下的一串to do list全部落空,眼睁睁看着一小时一天一周灰扑扑流逝,什么也没干却什么也干不了,荒废自责又束手无策。而靠着进入当下的意识,竟然启动了要充实当下的意志,无需任何外力,顺其自然的给自己安排各种事情。

  事实证明,在获得真正属于此刻的当下自我后,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往利好方向修复。我不需要发太大力气,只需确认这是活在的当下。想做的事情,必是能润养精神、牵动正向思考抑或引发成就感的。我也不必去考虑结果,那不在当下。

  第二个感受是,感官舒展开来的愉悦、平静。

  当全部身心都浸润在此时此刻,全部精神、能量也聚焦于此,心灵恢复觉知,能感觉到当下这一刻的宁静和平和。从感情、工作、人际等延伸出来的执念、焦灼、败落感,竟可以接受并放下,能困扰的事已不是事儿,相遇久违的平静。这种平静虽然不能保证一直在线,但总归是出现了。

  因回归到唯一能拥有的当下,自身也不再疲惫或苍老。心灵轻快好似常驻初春的空气,仿佛这是第一次过自己的生活,倍感希望。

  想达到的一个圆满能自足的自己,也在这样的修行中。

  这本书需要间断阅读,目前为止我才看了一半不到,上面是于我而言能练习并带来收获的地方。这本书的立意远远绝非如此,更为深刻且常人难企。但没关系。作为普通的我,只想解决自己身上的问题,以便能疏疏朗朗活好每一天。

  这是一本能打及到我病灶根源的书,让我最大程度的跟自己(水热火深之中无法自救的痛苦)达到和解。我想幸福,那当下就可以做到。

我的公众号:傍晚下雨了

  《当下的力量(珍藏版)》读后感(八):当下成为的胜利!

  1、灵修的本质

  或许很多修行人并不太懂,没有清明地认识到——其实很多修行方法,本质都是一样的。

  抓住本质,才能在生活中的任何情景中修行,以不变应万变,以万变应不变。

  那么,修行方法的本质在于什么呢?

  是冥想。

  冥想是西方人的一种说法,它跟我们的打坐本质上是一样的,就是允许并觉知自己一切随意地想法。时刻知道自己在想什么,这种状态下,大脑最终会停下来,什么都不想了,没有念头了,于是,来到了一种空的状态里面。

  王先明的“觉”就是通过不断察觉自己的念头,达到这种什么都不想的状态里面——看着念头的你,和什么念头都没有的东西,就融合了。两者合一,成为一个,就是空。

  清空头脑杂乱的思绪

  我们身为猿类的灵性生物,头脑意识太多太杂,这是天性。

  而我们每个人,原本就是创造者,无论头脑念头怎么杂乱,都会如实地在生活中显化出来。

  当我们因为惯性变得无意识时,看新闻看剧刷微博跟随集体思维模式,一天的头脑中总是杂乱着想诸多事情,一会儿开心一会儿忧虑,一会儿得意一会儿怒骂。于是,我们会在无意识中,“运用”我们天生的创造力,制造了我们生活中的一切。

  所以你现在知道了,你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自己无意识制造的,包括你觉得那是完全跟你无关的麻烦。你会觉得你是受害者么,你还会向外归咎么,你还会觉得外来力量能够帮助你完全觉悟么。

  停止吧,你才是那个真正的创造者,一切都已经在你手中。即使现在你给自己制造了诸多麻烦。

  在觉知中,其实就是在冥想,就是在保持临在、活在当下

  2、当下的力量

  然而,或许你不曾想过,当你觉知时,你其实已经进入了当下。因为能觉知到的一切事物,包括你的想法,也只能在当下发生。

  埃克哈特 托利写的灵性畅销书《当下的力量》一书中对“当下”有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解说:

  “你去问一只鸟或者一棵树,现在几点?它们会很吃惊。现在几点?现在就是现在啊。除此之外,还有什么?”

  当下的无时间领域

  现在就是现在,永远的当下一刻,过去了0.000000001秒都不是现在,而是过去。你或许会觉得奇怪,同样在时间线上的一刻,有什么差别么,为什么要如此强调当下这一刻呢?

  有差别的,而且是巨大差别。我们普通人能感知到的时间,是线性一维的。时间一维的感知会将我们每一个当下串联起来,变得好像有“过去”“未来”。

  实际上,时间并不是一维的,过去的早已过去,而未来,存在于你的幻想中。

  当一个人,保持当下临在意识时,ta会从线性的一维时间中的感知中脱离出来,进入无时间领域。换句话说,看起来,事后ta自己或许也会这么认为,ta还在时间中,其实ta之存在无时间的当下。

  当下成为的胜利

  当下就是认真地吃着一口饭,喝着一口茶,心无旁骛做着某件事,学习、工作,忘了时间的存在。这种专注的同时,就是在清空头脑杂乱的思绪,就是在冥想。

  大脑再也没有空闲胡思乱想了,也就会减少给你在“未来”制造各种“不确定”的麻烦。许多成功人士之所以努力就能获得成功,并不真的是努力的功劳,而是在努力中心无旁骛,没有了担忧恐惧期待,于是便不会显化出“不确定”因素干扰的受害者人生。

  在如此专注的当下状态中,每个人都会成为他真实的自己,就会显化出他们本来的样子——本来的创造者,本来的丰裕富足、喜悦美满。

  所以,当你觉得你正在经历人生艰难的时刻,不知该怎么办时,最急迫的解决方案就是活在当下——因为思维中的任何恐惧、忧虑都不会使生活更好,反而更糟。至少在当下,不去想,便不会再制造麻烦,反而会最快地显化出每个人原本的圆满。

  加入我们,当下觉醒,微信号公众号:justpractice

  《当下的力量(珍藏版)》读后感(九):个人观点

  我会用这本书使自己快乐健康,但不会用它“修仙”。三星推荐。

  题外话:

  看书要有自己的想法,不然很容易被作者带进去的。

  这本书很多例子经不起推敲(个人观点),因为没法推敲。

  值得肯定的是:珍惜当下是好的,过分关注过去未来是有一定弊处的。但不能说一点好处也没有。

  冥想:没接触过,怀着敬畏的态度,因为未知。

  生活:你想过啥样生活就过啥样生活。有自己想法的看了这本书也照样过自己的,顶多汲取一些营养成分。希望开悟的人会如获至宝,已经在冥想啦。至于剩下的部分不用担心,以后看到另一本与此书观点相反的自然心理活动又会不一样。

  《当下的力量(珍藏版)》读后感(十):打开另一个维度的自己

  孔子说,有生而知之者,有学而知之者,还有困而知之者;然而对于灵修之道,却没有前两种来源,就连佛陀的觉悟也需要一个惊诧与苦修的过程。因此,几乎没有人天生会灵修,也没有人天生就意识到自己需要灵修或悟道。我们从事灵修是因为我们痛苦,而我们的痛苦大部分均来自于我们的愚痴与迷惘。这愚与迷,按照的佛教的见解,即是贪嗔痴慢疑见;若用哲学的话语讲,我们的愚痴则是因为没有看到那个多维度的自己。我所说的多维度,并不仅仅是意识层面的——例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有“自我、超我与本我”的三个维度——而是已然包含意识层面的“三个维度的自我”:肉体之我、精神之我以及灵魂之我,或者还可以说是情感的我、思维的我以及灵性的我。

  当然,强唯物论者一定会质疑我所划分的这三个维度的“我”,在他们那里,只存在一个物质的“我”,所有精神、意识、情感、思维都能还原成物质的运动及其属性。不得不说,科学以及哲学的每一个重大突破都离不开还原论者的理论癫狂,从物理学中对最小微粒的不断突破到形而上学终极概念的不断演变,还原论与一元论的倡导者总是率先扛起思想解放的大旗,但是迄今为止,人类意识、心智与人格的谜题仍然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所以此后的理论都会返回某种节制与谨慎的立场。因此,作为一个哲学层面上的实用主义者,我只能接受建立在自身经验与常识之上的实在,比如情感、思维与灵性。

  通常的宗教书籍与灵修书籍不愿花篇幅去探讨他们所说的现象的实在性,也不会在证明灵性、本体上面花费什么笔墨,而是从人们最习以为常的常识性概念作为出发点,直接针对人们的现实问题来答疑解惑。我手中的《当下的力量》就是这样一本书籍。当然,这并不是我所阅读的第一本灵修书籍。真正将我领入灵修世界的书是《观呼吸》,迄今为止,我所有的实践法门都来自这本书的指导,是这本书的实践威力彻底让我放弃我曾有的理性主义的傲慢,让我虚心的接受来自另一个陌生领域的教诲。在不长的一段亲历与体证之后,我已确信内观禅修的实际用处与真理性。此后,以禅修的受益为基础,我又尝试阅读佛教以及其他的灵修类书籍,而中信社的这本《当下的力量》则是新近的一个小小惊喜。

  这本书并不是一本全面介绍灵修活动的理论书籍,而是一本如何进行灵修指导用书。作者埃克哈特·托利并没有炫耀他的知识与理论,而是像一个老朋友一样推荐给我们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并逐步带领我们去体验这些方法的有用性。与佛教或者瑜伽不同,托利有他自己的一套概念系统,比如本体、临在等等。但作者提出这些概念并不是为了像德里达、德勒兹等哲学家一样去搞理论创新,而是为了更朴素地展开论述,丝毫没有求新求奇的初衷。我相信,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本书是一个很不错的入门指导。当然,它也可以成为已经有所积累的进阶读物。

  总体来说,这本书想要讲述的道理是这样的:

  首先,你不是你的大脑。因为大脑负责思维,而大脑中的思维现象却是转瞬即逝的;转瞬即逝的东西并不是真实的(因为真实的东西是不灭的),因此大脑中的思维现象是不真实的;而作为大脑或思维的你就不是真实的。不真实的东西,不是真正的你。那么,什么才是真实的你?真实的你,属于本体(being),西方哲学又称其为“存在”,几乎等同于基督神学中的“神”或“上帝”。本体是无形的、不灭的本质,它不仅超越了所有的生命形式,更深深地根植于每种生命形式中。因此,本体也不能用“它”来指代。那么本体是什么呢?用“是什么”来做判断时,就已经不是本体了。心经云,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本体正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因为“它”不是一个实体,不是一个对象,更不是一个概念。本体是超越了时空所体验的那个“是”。《圣经·旧约》中上帝耶和华就说“I am who am(我是是者)”,这话我早几年怎么想也想不明白,现在终于明白了,感受是(being)本身,才能体验到上帝。而这个感受,就要靠“临在(presence)”。

  其次,临在是什么?活在当下,活在每一刻当中,就是出于临在之中。临在,按照托利的观点,就是有觉察力的安住于当下。现在,闭上眼睛,抽空思维,开始等待你脑中将会出现的第一个念头?怎么样,是不是等了好久这个小小的念头,那些个曾经让你烦恼让你忧的念头还没出现?没错,这就叫临在。所谓觉察力,就是观察自己脑袋里思维的能力,作为自己喋喋不休的思想,作为自己绵延不绝的意识之流的观察者。用佛教用语说,这就叫内观。用内在的眼睛(inner eyes)去看。东西方的哲人都明白,外在的眼睛一方面让我们看见世界,另一方面也让我们“盲目”:看不见真实的世界和自己。巴门尼德主张不要凭借眼睛而是凭借理智来判断明暗;苏格拉底则“害怕如果我用眼睛观察事物或借助于其它感官来把握事物,我的灵魂之眼会致瞎”。德谟克利特为了不让视觉蒙蔽自己的理性,他闭上眼睛犹恐不及,竟自动把双眼弄瞎。当然了,我在这里将临在或内观,并不是要让你去模仿德谟克利特,闭上眼去感受你的呼吸,你的右手,你的腹部,这就是培养觉察力的方法。而培养觉察力是为了让我们不被脑中的思维所捆住,让我们真正的自由且自主。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说起长青哲学(Perennial philosophy)这种理念。长青哲学认为目前世界上的每一种文化在“深层结构”上都是共通的,也就是说人类都有能力组成意象、符号、概念和准则;虽则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意象和符号,但组成这些头脑结构和语言结构的能力以及这些结构的本身,却是放诸四海皆准的。以我有限的认知和实践经验而言,在修行这一点上,东西方所用的方法虽然不尽相同,然而得出的结论却都惊人的一致。“活在当下”既是佛学、印度教的修行方式之一,也是庄子的坐忘想要达到的境界,基督教神秘主义者也采取这种方法。

  只有进入当下,并感受到当下的力量,才会让我们出离我们目前的负面情绪。进入临在,就会感受到“空”,感受到“道通为一”以及“物我两忘”。在深层的临在状态下,时间不在了,一天与一秒钟没有差别,这就叫做“入定”。也只有把“自己”从对过去的悔恨与对未来的焦虑中重新拉进“当下”,我们才能获取当下的力量并更好地处理我们自己的问题。这本书内容丰富,但却深入浅出,能快速地带领我们感受另一个维度的自己。更加可喜的是,它还配有一本“实践手册”,它会更好地指导并记录我们修行状态。由于篇幅限制,我的解读难免有挂一漏万之嫌,还请读者自行品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