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悲剧的诞生》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10篇

2018-08-08 04:15: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10篇

  《悲剧诞生》是一本由(德) 尼采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80元,页数:2014-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一):悲剧的诞生

  以下内容皆出自于原书周国平译本,该文为对尼采概念的整合。目的是帮助我更好地获得一个综合的概念同时建立更高的理解

  按照不成文的传统学术规范,一个古典语文学者的职责是对古希腊罗马文献进行学术性的考订和诠释。然而,这本书完全不是这样,相反是越出专业轨道对希腊精神发表了一通惊世骇俗宏大新论。

  按照尼采自己后来的说明,这是一本为‘艺术家的一种例外类型’写的书,这种艺术家’兼有分析反省能力‘,同时又’受过音乐洗礼、一开始就被共同而有珍贵的艺术体验连结起来‘,因而是’艺术上血缘相近的人‘。其原因在于,尼采自己的‘个人体验’、自己‘最内在的经验’对于书中基本思想形成起了关键作用。那么,它自然要诉诸有相似体验的人了。用《校勘研究版尼采全集》编者的话说,书中贯穿着‘一种被确证的、亲身经历神秘主义’,因而是尼采最神秘也最难懂的一部著作。这本书最独特之处是对古希腊酒神现象极端重视。这种现象基本上靠民间口头流传,缺乏文字资料,一向为正宗的古典学术所不屑。

  尼采始终强调,美的外观不属于世界本身,而仅仅属于‘内在的幻觉世界’。他给日神的含义下了一个明确的界定:‘我们用日神的名字统称美的外观的无数幻觉‘。

  希腊人不只是一个迷恋于美的外观的日神民族,他们的天性中还隐藏着一种更强烈冲动,就是打破外观的幻觉,破除日常生活的一切界限,摆脱个体化的束缚回归自然之母永恒生命怀抱。而且,不仅希腊人如此,这种冲动其实潜藏在一切人的天性中。

  叔本华认为,世界的本质意志,那是一种没有意义盲目的生命冲动。世界一旦进入认识,便对主体呈为现象,他称之为表象。由于受个体化原理支配,我们执迷于现象,生出差别心和种种痛苦来。我们应该摆脱个体化原理的束缚,认清意志原是一体,进而认清意志的无意义自觉否定生命意志。这就是叔本华的世界解释的梗概。

  酒神代表世界意志本身的冲动,在个体身上表现为摆脱个体化原理回归世界意志的冲动,日神代表世界意志显现为现象的冲动,在个体身上表现为在个体化原理支配下执着于现象包括一己生命的冲动。在二院虫洞中,酒神具有本源性,日神由它派生,其关系正相当于作为意志与作为表象的世界之间的关系。

  他和叔本华最大的区别在于,叔本华虽然认为意志是世界的本质,但对之持完全否定的立场,尼采却把立场转到肯定是界意志上来了。

  尼采认为,希腊人的辉煌的日神艺术正是’建立在某种隐蔽的痛哭和知识根基上的‘。一个民族越是领悟世界痛苦的真相,就越是需要用日神的外观来掩盖这个真相,美化人生,以求在宇宙变化之流中夺得现象和个体生命存在权力由此可见,是世界的酒神本质决定了日神必须出场。

  酒神的本源性还表现在它的巨大威力上,在一般情形下远非日神能比。从罗马到巴比伦,古代世界各个地区的就审结的癫狂放纵,毫无节制,向兽性退化,就证明了一点。‘无论何处,只要酒神得以通行,日神就遭到扬弃和毁灭。’但是,正因为此,日神也必不可少,其作用在于抑制和抗衡酒神冲动的破坏力量,‘把人从秘仪纵欲的自我毁灭中拔出。’

  二元冲动之间被达成了一种既互相制约又互相促进的恰当关系。

  希腊艺术的繁荣不是源于希腊人内心和谐,相反是源于他们内心的痛苦和冲突

  别的宗教,包括佛教、基督教、基督教,所宣扬的都是道德义务、苦行、修身、圣洁空灵等,希腊神话却丝毫不会是我们想起这些东西,而只会使我们领略到一种充实的生命感觉

  酒神世界观(悲剧世界观):其内容主要包含三层意思:第一,由个体化的解除而认识万物本是一体的真理,回归世界意志,重建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统一;第二,进而认识到世界意志是坚不可摧而充满欢乐的永恒生命,领会其永远创造快乐,并且把个体的痛苦和毁灭当做创造的必有部分加以肯定;第三,在进而用审美眼光看世界意志的创造活动,把它想象为一个宇宙艺术家,把我们的人生想象为它的作品,以此来为人生辩护。

  因为产生了又毁灭掉,叔本华就视为生命意志充沛根据。由于这一眼光的变化,痛苦的性质改变了。在叔本华那里,痛苦源自意志自身的盲目、徒劳和虚幻,因而是不可救赎的,快乐只是现象。

  ‘可怜浮生啊,无常苦难之子,你为什么比我说出你最好不要听到的话呢?那最好的东西是你根本得不到的,那就是不要降生,不要存在,成为虚无。不过对你还有次好的东西——立刻就死。’

  悲剧在欧里彼得斯手上走向了灭亡,欧里彼得斯用‘理性主义方法’从事悲剧创作,用冷静思考取代酒神的陶醉,所奉行的最高审美原则是‘理解然后美’,而这个原则其实只是他的密友苏格拉底的’只是极美的‘原则在戏剧中的应用

  科学主义世界观的核心是一种’形而上学妄念‘,及坚信’思想循着因果律的线索可以直达存在至深的深渊‘,拼接逻辑可以把握世界的本质。由于这个妄念的支配,在人类能力的评估上,无限夸大理性能力的价值追求真知被视为‘人类最高的甚至唯一的真正使命’。

  批评家支配着剧场音乐会记者支配着学校报刊支配着社会大学还说呢过、中小学和乃至最清白无辜妇女,已经不知不觉地从教育和报刊养成了对艺术品的同样理解力。由于媒体的支配,艺术沦为茶余饭后的谈资,结果,没有一个时代人们对艺术谈论得如此之多,而尊重得如此至少。

  然而,在他们看来,这样严肃地看待一个美学问题,也许是根本不成体统的,因为他们认为,艺术不过是一种娱乐的闲事,一种系于‘生命之严肃’的可有可无的闹铃。好像没有人知道,通这种‘生命之严肃’形成如此对照的东西本身有什么意义。对这些严肃的人来说课做教训的是,我相信有一位男子明白,艺术史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活动,我要在这里把这部著作奉献给这位男子,奉献给走在同一条路上的我的这位高贵先驱者。

  每种现象之于音乐毋宁只是譬喻;因此,语言作为现象的器官符号绝对不能把音乐的之神内容加以披露。

  艺术家的生成之快乐,反抗一切灾难的艺术创作之喜悦,毋宁说只是倒映在黑暗苦海上的一篇灿烂云天幻境罢了。

  凡人类所能享有的尽善尽美之物,必通过一种亵渎而后才能到手,并且从此一再要自食其果,受冒犯的上天必将下苦难和又换的洪水侵袭高贵地努力向上的人类世代

  希腊悲剧的灭亡不同于一切姊妹艺术:它因一种不可解决的冲突自杀而死,甚为悲壮,而其他一切艺术则享尽天年,寿终正寝

  阿里斯托芬剧中的欧利比德斯引以为荣的是,他描绘人人都有能力判断普通的、众所周知的、日常的生活。

  奴隶毫无对重大事物责任心,毫无对伟大事物的憧憬,丝毫不动的给予过去和未来比现在更高的尊重。

  人们还会赞扬欧利比德斯的激进倾向,即建立起艺术品和公众之间的适应关系,认为这是比索福克勒斯更进了一步。然而,’公众不过是一句空话,绝无同等和自足的价值’。艺术家凭什么承担义务,要去迎合一种仅仅靠数量显示其强大的力量呢?当他觉得自己在才能上和志向上超过观众中任何一人的时候,面对所有这些比他低能的人的舆论,他又怎能感觉到比对于相对最有才能的一个观众更多的尊敬呢?事实上,没有一个希腊艺术家比欧里彼得斯更加趾高气扬对待自己的观众了,甚至当群众拜倒在他脚下时,他自己就以高尚的反抗姿态公开抨击了他自己的倾向,而他正是靠这倾向征服群众的。

  幸福不幸分配是多么不均匀!甚至在早期的悲剧语言中,许多东西在他看来也不是体面的,至少是难以捉摸的,特别是他发现单纯的关系被处理得过分浮华质朴性格被处理得过分热烈和夸大。它坐在剧场里,焦虑不安地苦苦思索,而后他这个观众向自己承认,他不理解他的伟大先辈。可是,他把理解看做一切创造力和创作的真正根源,所以他环顾四周,追问一下,究竟有没有人和他想得一样,也承认自己不理解。然而,许多人只是最优秀的人对他报以猜疑微笑;却没有有人能够向他说明,为什么尽管他表示疑虑反对,大石门中就是对的。在这极痛苦的情况中,他找到了另一个观众,这个观众不理解悲剧,因此不尊重悲剧。通这个观众结盟使他摆脱孤立有勇气对埃斯库罗斯和索福克勒斯的艺术座屏展开可怕斗争——不是用论战文章,而是作为戏剧诗人,用他的悲剧观念反抗传统的戏剧观念。

  既然已经知道即将发生的一切事情,谁还肯耐心等待它们真的发生呢?

  一种愈来愈可疑教化使得体力智力不断退化,身心方面马拉松式的矫健牺牲掉了。

  哲学思想生长得高过艺术,迫使艺术仅仅攀援辩证法的主干。日神倾向在逻辑注意公式中化为木偶

  也许还有一个逻辑学家禁止入内的智慧王国?也许艺术尽是知识必要的相关物和补充

  科学不断走向自己的极限,必定突变为艺术。

  每当真相被揭露之时,艺术家总是以痴迷的眼光依恋于尚未被揭开的面罩,理论家却欣赏满足于已被解开的面罩。

  所以,最诚实的理论家莱辛勇于承认,他重视真理之寻求甚于重视真理本身,一语道破了科学的主要秘密

  因为思想不仅能够认识存在,而且能够修正存在。这一崇高的形而上学妄念成为了科学的本能引导科学不断走向自己的极限,到了这极限,科学必定突变为艺术——原来艺术就是这一力学过程所要达到的目的。

  对此,我们忧心忡忡却又不无慰藉地在旁静观片刻,作为沉思着有权做这场伟大斗争和转折的见证。啊!这场斗争如此吸引人,连静观者也不能投身其中!

  因为其他一切艺术是现象的摹本,而音乐却是意志本身的直接写照,所以它体现的不是世界的任何物理性质,而是其形而上性质。

  歌手与其说在唱歌,不如说在说话,他还有半个长来强化词的感情色彩,通过这些办法,他迎合了那些想听清歌词听众。时而诉诸听众的理解和想象,时而诉诸听众的音乐本能,如此迅速变化,劳神费力,是完全不自然的,同样也是酒神和日神的艺术冲动根本低处的,所以必须推断吟诵调的起源是一切艺术本能之外。

  最单纯的政治情感,最自然的家乡本能,原始的男子战斗乐趣

  因为神所钟爱者早死,这一点适用于一切事物,而同样确凿的是,它们因此而与神一起永生。人们毕竟并不要求最珍贵的东西具备皮革的耐久坚韧坚固持久性,如罗马民族性格所具备的,恐怕不能算完美的必要属性

  神话在音乐面前保护我们,同时也唯有它给予音乐最高的自由。作为回礼,音乐也赋予悲剧神话一种令人如此感动和信服的形而上的意义,没有音乐的帮助,语言和形象绝不可能获得这样的意义。

  在宇宙呼吸的飘摇大全里。

  相反,他们不厌其烦地赘述英雄命运的斗争,世界道德秩序胜利,悲剧所起的感情宣泄作用,把这些当做真正的悲剧因素。这些老生常谈使我想到,他们是些毫无美感的人,而且也许只是作为到道德家去看悲剧的。

  逃避真理,为了能从远处隔着云层向它膜拜!与现实和解,因为他是一个迷!拒绝猜谜,因为我们不是神!充满喜悦地倒在尘土中,在不幸中感到幸福安宁

  不!你们首先应当学会尘世慰藉的艺术——你们应当学会欢笑,我的年轻朋友们,除非你们想永远做悲观主义者;所以,作为欢笑者,你们有朝一日也许把一切形而上慰藉——首先是形而上学——扔给魔鬼!或者,用就酒神精灵查拉图斯特拉的话来说:这顶欢笑者的额王冠,这顶玫瑰花换的王冠:我的兄弟们,我把这顶王冠掷给你们!我宣布欢笑是神圣的:你们更高贵的人,向我学习——欢笑!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二):看完《悲剧的诞生》后的一点胡思乱想。

  Euphoria!!!!

悲剧的诞生8.8(德) 尼采 / 2014 / 译林出版社

  《女性感受太一意志后的挫折和痛苦》

  女性话题之于这个世界的意义已经成了烂白菜一样的话题供人咀嚼 生活中我的力气不足支撑我做一些事 或者有意无意享受着性别福利的时候 说着感谢的话 内心却是分秒跟生死、幻灭、屈辱这些东西做着斗争 在超市听歌的时候 淋着暴风雨的时候 看完某本书的最后一页时 特别想拼命发泄脑袋里那股力量 那是运动所不能完全疏解的 必须要依靠暴力和创造 四肢的羸弱 不平衡笨拙 受伤的拳头 这些都挡住了我的路 睡醒后就会眼泪糊住睫毛 人在痛的时候会下意识收力 拳头撞上硬物时也是一样 因同感而回缩自保 但是人都有体会的 极端情绪和平静心绪下 都会有那种完全想自毁的个体崩溃时刻 歇斯底里到极点会扇耳光和撞头 虚空中想要坠毁 某个状态中会跟痛感卯着劲儿而转变渴望着毁灭 很多世俗的失败往往也就因此而起 而我无法感知他人的欢欣内因 我觉得很多女性是有这种魔变为酒神萨提尔的时刻 可是世界阉割掉了我们 那个生来完整的人(柏拉图《会饮篇》)应是超越之物和内化之物并存的 不要布娃娃 不要任何形式的迂回 就那么直接放肆的宣泄体内所有反基督式的暴烈 传承酒神力量的精神迷狂 物种和社会都剥夺了我们对此的权力 物种阉割了我们的力气 征服的现象大部分的表现形式往往是被征服 社会的假正义规则为物种的无意伤害辩护 生活里常常可见这样的场景 想做什么而无法做成 会被人劝说要你安于其分 那之前的念头获得的虚假赞扬会摇摆于你是否成功上位的结果 而那念头的本身正确性就此被阉割了 让念头本身发言 他没有了发声器官 只能任人评说 女性也是这样 展示力量的一部分被取走了 以光明或者阴暗的手法 背后的元凶不单是男权、文化、生理构造、基因、物种特点。而是这所有因素紧密夯实的钢筋混泥土Wall。经济文化上的诉求带来的利益也只能寄希望于接受诉求利益体的人性程度,而进步的大部分情况下,不是因为既得利益者认可你,而是你权益的进步能够满足他们一些更深层而不放于明面的目的(披着日神皮的丑恶)。这也是为何女性权益喊了这么多年仍然进退两难、快慢无序、地区失衡的荒谬现状,很多人为了摆脱这种荒谬感各执己见、男女互相轻视对方的理论而离最适宜的方法越来越远。目前看来只有《鼠疫》里男主角的做法最为稳妥:“不抱希望、沉默却勇敢地努力着、同时避免娱乐作秀的腐蚀性和他人片面的主观控制意欲。”

  最后,虽然尼采鄙视他母亲的性别,我还是想对他说,我很真诚的发愿想成为酒神的萨提尔,请幸运女神多给我魔变的机会,求求了!感谢一切!

  感谢《悲剧的诞生》!!真的是本好书!本月第一次发自内心欢欣的感觉!!

  :的确很多内容被纳粹歪曲 最后的自我批判与其说是批判不如说是补充提高和升华 查拉图斯特拉的欢笑更加吸引我 等我 等我 等我看完了权力意志吧!

  (过两天摘抄一遍 再!)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三):杯具的诞生

  最近忙里偷闲看完了尼采的哲学名著《悲剧的诞生》,这也是他第一本哲学方面的著作,此前他在古希腊文研究方面小有成就,24岁就成了教授,但这本初衷是为他本专业方面的书刚一出版就被古文界一阵板砖猛拍,却随着尼采的哲学的成就,成了一篇研究他思想的重要书籍。

  如果希特勒真的从尼采的思想中吸取了力量,变得疯狂、以为德国至上、无所不能,发动了二战(本书中的确有雅利安人优越论的观点,当然后人说这是他妹妹的篡改),那尼采可以说是对人类进程发生了深远影响的一位哲学家。他自小丧父,家庭不幸,让他忧郁寡言,养成了爱思考的习惯,最后在意大利都灵街头抱着马发了疯。他的强人说、权力意志论对今天的哲学和存在主义影响都非常大。

  《悲剧的诞生》从古希腊悲剧的诞生起源开始探讨,继续了作者酒神对古希腊文化的重要影响的观点,指出酒神精神是实质,是意志的内涵,日神只是外表;古希腊人在狂醉后,看破红尘,超越个体,与宇宙的原初归一。尼采也批判了自苏格拉底以来的唯理性至上、科学盛行而泯灭人的天性的世道 (“智慧之锋芒反过来刺伤智者;智慧是一种危害自然的罪行”);这可是个不小的颠覆。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意志论不同,尼采一直号召强人主义、乐观主义,在本书中开始有这种势头。

  尼采的这种日神与酒神的二元论,与中国文化中的阴与阳,物极必反、月满必缺的思想有相似之处。

  和《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很久以前看过,说实话没怎么看懂)一样,本书中尼采的语言极其生动,多用比喻,有些片段象写诗一样。这跟康德、叔本华的晦涩语言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尼采对音乐的见解(继承了叔本华的观点)让人吃惊,他认为音乐是不同于其它的一种艺术,他是酒神的真正象征,音乐直通心灵及世界本质,从音乐中产生了语言,音乐根本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他对歌剧很瞧不上。周国平是国内研究尼采的知名专家,翻译的很好。

  我最近发现了哲学书的好处,老婆缠着我时,我只要一开始念这些书中的片段,她马上就离我远去。

  老板大概看出了我还有时间,有时间看书,给了我更重的担子,我的悲剧诞生了。下一部要看的书是《海德格尔存在哲学》。

  加拿大读书会微信号:careaders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四):导言脉络摘记

  1、从古希腊的悲剧艺术观中找寻现代世界的意义。一方面从酒神精神中发展出权力意志理论和超人学说。另一方面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出发发展出对欧洲形而上学传统和基督教道德的批判。

  2、日神精神:美的外观的无数幻觉。(梦、现象、瞬时、造型艺术和史诗)

  酒神精神:个体化原理(康德式的先天认识形式)崩溃之时从人的最内在基础即天性中升起的充满幸福的狂喜。(醉、本质、永恒、音乐)

  悲剧和抒情诗求诸日神的形式,但本质上也是酒神艺术。

  酒神代表世界意志本身的冲动,在个体身上表现为摆脱个体化原理回归世界意志的冲动,日神则代表世界意志显现为现象的冲动,在个体身上表现为在个体化原理支配下执着于现象的冲动。

  在二元冲动中,酒神具有本源性,日神由他派生,其关系正相当于作为意志的世界与作为表象的世界(叔本华)之间的关系。

  日神是个体的人借外观的幻觉自我肯定的冲动,酒神是个体的人自我否定而复归世界本体的冲动。

  一个民族越是领悟世界痛苦的真相,就越是需要用日神的外观来掩盖这个真相,美化人生以求在宇宙变化之流中夺得现象和个体生命存在的权力。(日神是被酒神召唤出来的,希腊人正是在接纳并改造酒神崇拜的历史中发展了自己的艺术)

  希腊艺术的繁荣不是源于希腊人内心的和谐,相反是缘于他们内心的痛苦和冲突,是对世界意志的永恒痛苦和冲突的敏感感应与深刻认识。希腊人因迫切需要用艺术来拯救人生,于是有了辉煌的艺术创造。(希腊民族的鲜明特征是强烈的生存痛苦和生存欲望的冲突)

  尼采与叔本华的差异:从生存论的角度,尼采肯定世界意志(希腊精神),叔本华否定意志(古印度悲观哲学),对生灭不息的世界现象的评价不同(丰沛与虚无)

  3、悲剧精神该是一种彻底的希腊精神。音乐是最纯粹的酒神艺术,它的酒神本质寻求象征表现,悲剧神话(包含音乐和神话因素,调和酒神与日神)即其产物。(酒神召唤日神)

  4、悲剧的起源:酒神颂歌。(集体幻觉——歌队——舞台表演)悲剧诞生的过程就是酒神音乐不断向日神的形象世界迸发的过程。所有悲剧的原型,皆为酒神受苦。

  5、悲剧的审美快感:形而上的慰藉。

  ①对现象的毁灭的表演,引导我们回归世界本质(世界意志),获得与世界合一的神秘陶醉。悲剧快感的实质是酒神冲动的满足。(毁灭引导)

  ②世界意志是永恒生命,与世界合一,感受到的是永恒的“生存欲望”和“生存快乐”。(感受永恒的快乐)

  ③想象自己成为“世界”,作为一名“酒神的宇宙艺术家”或“世界艺术家”,观赏创造与毁灭的永恒过程,从这种“审美游戏”中获得快感。(旁观生灭不息的审美快感)

  7、尼采的艺术形而上学:

  ①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活动。②只有作为一种审美现象,人生和世界才显得是由合理理由的。(人生是有缺陷的)

  日神艺术,用美神化人生;酒神艺术,用酒神世界观为世界和人生辩护。

  尼采肯定痛苦,把痛苦和毁灭一起神化,作为世界意志丰沛的证明。

  8、尼采自我评价《悲剧的诞生》散发着“黑格尔式的恶臭”,从世界意志中生发出一切。然而其背景是一种最阴郁的悲观主义,即认为不存在本体界和现象界的区分,只存在一个真实的无意义的世界。而艺术被看做帮助我们战胜这个残酷“真理”以信仰生命的“谎言”。(晚年重新否定艺术的意义)

  这是一种永恒的现象:贪婪的意志总是能找到一种手段,凭借笼罩万物的幻想,把他的造物拘留在人生中,迫使他们生存下去。一种人被苏格拉底式的求知欲束缚住,妄想知识可以治愈生存的永恒创伤;另一种人被眼前飘展的诱人的艺术美之幻幕包围住;第三种人求助于形而上的慰藉,相信永恒生命在现象的漩涡下川流不息……我们所谓文化的一切,就是有这些兴奋剂组成的。按照调配的比例,就主要是苏格拉底文化、或艺术文化、或悲剧文化。(生存论是比真理论更本源的东西。)

  欧里彼得斯用“理性主义的方法”创作悲剧,主张“理解然后美”,将悲剧带向了灭亡。希腊人的世界观发生艺术向科学的转折,大背景是神话的衰亡。

  尼采认为,神话是一个民族“永恒的印记”、“无意识的内在信念”、“民族文化的天然土壤和有机纽带”。一个民族一旦开始“历史地理解自己”,其生存就会出现“一种断然的世俗倾向”,其文化也会“丧失健康天然的创造力”。

  神话衰亡是必然,随之而来世界的无意义赤裸地展现在人类面前,悲剧曾经作为一种拯救的形式,但这种努力终于失败。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五):悲剧的诞生

  悲剧的诞生

  在古希腊,议事会、法庭和剧院是城邦最重要的三个公共空间,剧院的主要功能是对城邦公民进行教育。悲剧在公元前6世纪的雅典盛极一时,但后来逐渐衰亡了,如今我们只能从少量仅存的悲剧剧本中窥探它曾经的样貌,完全还原已不可能。悲剧突出表现了人和神的关系问题,更具体来说是理性和虔敬的问题。人类创造神,是为了用神的光辉形象来掩盖住现实世界中黑暗无形的命运,把命运沉重的十字架埋在玫瑰花下面,悲剧艺术给人们活下去的勇气。《悲剧的诞生》出版于1872年,是尼采的第一本书。尼采在这本书中向人们阐释了悲剧的诞生、衰亡和悲剧精神再生的希望,提出了酒神和日神的二元艺术冲动理论,主张用艺术来拯救现代人精神荒芜的困境。

  悲剧的诞生

  悲剧诞生的根源是什么呢?歌队在悲剧中起到什么作用?

  悲剧,又称阿提卡悲剧,是古希腊雅典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尼采认为,悲剧诞生的理论根源是酒神和日神的二元艺术冲动。日神梦的状态和酒神醉的状态相结合,创造出了阿提卡悲剧。酒神在古希腊神话中指的是狄俄尼索斯,日神则是指阿波罗。

  在《悲剧的诞生》这本书中,酒神和日神并非古希腊传统神话意义上的神,而是对两种不同精神的代称。尼采用酒神来指醉的状态,来指代生命的本能、一种非理性超自然的因素,这种因素和世界意志直接相连,与真理同源,是“个体化原理崩溃之时从人的最内在基础即天性中升起的充满幸福的狂喜。”[ 《悲剧的诞生》P7]酒神艺术是一种音乐艺术,酒神精神信仰着永恒的生命,直抵世界意志的本原,音乐、抒情诗都在酒神艺术的范畴内。日神指向的则是梦的状态,日神是个体化原理的守护神,他给世界披上神秘的面纱,把个体神化、美化,用以观照人类自身。日神艺术是一种造型艺术,神庙、雕塑、绘画、史诗都属于日神艺术领域。

  但是,这两种艺术状态并非百利而无一害。酒神会让人漠视甚至敌视政治领域,极端情况会产生古罗马那样的纵欲主义。日神肯定个性、肯定城邦和国家的存在,但极端的日神状态又会产生印度佛教的禁欲主义。希腊人是幸运的,酒神倾向和日神倾向在他们身上没有走上极端,反而以暂时妥协的方式和解,阿提卡悲剧是二者斗争和解的纪念碑。希腊人是一个敏感的、特别容易痛苦的民族,他们能够觉察到生命中痛苦的本质,觉察到世界意志的本原。但他们身上所具有的酒神和日神的二元艺术冲动,促使他们创造出了阿提卡悲剧,并以这种艺术形式来观照人生,痛苦的人生被神化和美化,才能让他们拥有活下去的勇气和力量。也正是因为希腊人身上所具有的二元艺术特质,阿提卡悲剧只属于希腊人。

  悲剧的诞生,酒神和日神二者缺一不可。酒神能够直达世界意志的本原,但他同时具有强大的破坏力。酒神秘仪中醉醺醺的人们放弃了个体意识,力量强大到能撕碎任何东西。在这个危险关头,需要日神进入人生,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酒神的力量。日神告诉人们要认识自己,尤其要认识人的限度,并遵循适度的原则。酒神和日神在相互冲突的状态下形成了既和谐又富有张力的艺术形式——悲剧。在酒神和日神结合成的兄弟联盟中,酒神以表演、和唱的形式说着日神的语言,但就悲剧的总体效果而言,日神往往能够体现出酒神的精神。希腊人用悲剧来激发、净化和释放全民族的生机。

  以上所说的是悲剧诞生的理论基础,悲剧诞生的现实基础则是萨提儿歌队。悲剧直接诞生与萨提儿歌队的看法已被人们普遍接受。萨提儿是酒神的精灵,它能够把酒神的意志传达出来。酒神秘仪中的人们忘记了自己,如痴如醉地沉浸在酒神受难的痛苦和重生的欢乐中,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头脑中产生了酒神狄俄尼索斯受苦和重生的景象,这种幻象强烈地刺激着他们,想要挣脱身体的束缚迸发出来,为自己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切实的形象。于是有了萨提儿歌队,有了酒神颂歌。萨提儿歌队此时主要承担着把酒神幻象转变成音乐表达出来的任务。酒神意志愈演愈烈,已不再满足于用音乐来表达自身,而要以演的方式更形象化地表现出来。人们终于用悲剧为他们所虔敬的酒神找到了日神客观化的化身,他们头脑中过于强烈的酒神幻象终于借悲剧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此外,尼采还对歌队在悲剧中所起的作用做了阐释。他认为歌队在悲剧中充当演员的角色,并且是整部悲剧的见证者,见证剧中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兴衰。同时,歌队还代表了城邦公民,以城邦公民的角色参与到城邦的事务中。在尼采看来,歌队绝不等同于席勒所说的审美的观众,更不是代表平民来对抗王公的势力。一部戏剧可以没有观众,但绝对不能没有演员,如果把歌队看成围在悲剧四周的观众这一说法成立,那么悲剧便不能从歌队中产生,而悲剧从歌队中诞生几乎是公认的事实

  悲剧的本质

  悲剧的本质是什么?如何理解和欣赏悲剧?

  尼采认为只有从音乐和酒神精神的角度出发才能更好地理解悲剧。

  在音乐认识方面,尼采受叔本华的影响颇深。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认为,万物真谛是构成事物核心的意志冲动,音乐则是意志本身的直接写照,是具有形而上性质的自在之物,具有先验的普遍性。尼采根据叔本华的学说,从音乐角度上来理解悲剧。音乐是意志的语言,人们通过音乐可以塑造出精神世界。形象和概念经过音乐的作用,则有了更深长的意味。尼采同时认定:“悲剧必定随着音乐精神的消失而灭亡,正如它只能从音乐精神中诞生一样。”[ 《悲剧的诞生》P103]

  酒神艺术是一种音乐艺术,当酒神和日神两种分离的艺术力量在悲剧中同时发生作用,会产生怎样的审美效果呢?“音乐首先引起对酒神普遍性的譬喻性直观,然后又使譬喻性形象显示出最深长的意味。”[ 《悲剧的诞生》P108]从音乐精神角度出发,能够理解对于个体毁灭所产生的快感,而这种快感正是无意识的酒神智慧转移到形象世界中的过程。

  悲剧能够保护人们不受酒神意志的直接伤害。当人们观看《俄狄浦斯王》时,只会认为这是一个特例,那弑父娶母的悲剧并不一定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人们在悲剧形象化的保护中,逐渐地去领悟人生的奥秘。如果直接接触酒神,洞穿了一切事物的本质,发现整个世界都是荒谬和可怕的,生存和神灵都遭到了否定,人会产生厌世的思想。“在意志的这一最大危险之中,艺术作为救苦救难的仙子降临了。唯她能够把生存荒谬可怕的厌世思想转变为使人借以活下去的表象,这些表象就是崇高和滑稽,前者用艺术来制服可怕,后者用艺术来解脱对于荒谬的厌恶。”[ 《悲剧的诞生》P48]

  对于悲剧的欣赏,尼采主张把悲剧仅仅看成一种审美现象,要认识到,悲剧不是用于情感宣泄和道德净化的工具。能够欣赏悲剧的观众应是真正的审美的观众,逻辑不能越界侵入审美领域,人们应全心全意地去感受悲剧给肉体和灵魂带来的冲击。在欣赏悲剧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悲剧描述的大多是“英雄命运中的苦难、极其悲惨的征服、极其痛苦的动机冲动”[ 《悲剧的诞生》P160],为什么悲剧对丑和不和谐的描绘会使人得到更高的快感呢?这涉及到对悲剧快感的审美解释问题,同时也是一个艺术形而上学的问题。美学领域既包括审美也包括审丑。悲剧人物的悲惨命运并不是他们作恶造成的,而是由于命运的偶然性。这种由于命运的偶然性所造成的悲剧能引起观众的怜悯,激发人们的同情心,给人们心灵上的震撼。在怜悯和同情中,人的心灵得到了净化,精神的涤荡是悲剧所带来的更高的快感。

  “对于艺术上性质相近的不和谐音,我们正式如此描述这种状态特征的:我们要倾听,同时又想超越于倾听之上。在对清晰感觉到的现实发生最高快感时,又神往于无限,渴慕之心振翅欲飞,这种情形提醒我们在两种状态中辨认出一种酒神现象:它不断向我们显示个体世界构成而又毁掉的万古长信的游戏,如同一种原始快乐在横流直泄。”[ 《悲剧的诞生》P161-162]

  悲剧之死

  悲剧是如何死亡的?导致悲剧死亡的力量是什么?

  欧里庇得斯和苏格拉底联手杀死了悲剧。

  作为阿提卡新喜剧的开创者,欧里庇得斯并不理解悲剧。他观看他悲剧,但他却在悲剧的字里行间发现了扑朔迷离的戏剧结构和歌队。他认为在这样的悲剧中,伦理问题得不到合理的解决,神话并没有进行很好的处理,幸福和不幸的分配是不均匀的。“甚至在早期悲剧的语言中,许多东西在他看来也是不体面的,至少是难以捉摸的,特别是他发现了单纯的关系被处理得过分浮华,质朴的性格被处理得过分热烈和夸大。他坐在剧场里,焦虑不安地苦苦思索,而后他这个观众向自己承认,他不理解他的伟大先辈。”[ 《悲剧的诞生》P77]这种不理解在他的戏剧作品中体现为对传统悲剧的反抗。欧里庇得斯反抗悲剧的最大武器便是把观众和世俗生活带上舞台,他竭力排除酒神因素,却又达不到日神的境界,只能产出一种戏剧化的史诗;他放弃了悬念的使用,在开场白中叙述剧情的来龙去脉,其结果不管是演员还是观众都很少能够同剧中形象完全融合。他用思考和情感来取代酒神的兴奋,他向人民灌输智慧来取代对命运的感喟。欧里庇得斯并不是惟一一个不理解悲剧的人,他并不是孤独的。欧里庇得斯戏剧创作的全部理论基础来自于“理解然后美”的原则,而这个理念最直接的思想来源是苏格拉底的“知识即美德”。

  苏格拉底大脑中的逻辑思维过分发达,他推崇真知,反对只靠本能行事,并以此来审视和批判当时的艺术和道德。“在一切创造者那里,直觉都是创造和肯定的力量,而知觉则起批判和劝阻的作用;在苏格拉底,却是直觉从事批判,知觉从事创造。”[ 《悲剧的诞生》P89]苏格拉底辩证法哲学的本质便是乐观主义因素,“知识即美德;罪恶仅仅源于无知;有德者即有福者。”他乐观地认为,思想能够循着因果律的线索到达存在的深渊,并且能够修正存在。苏格拉底拒斥悲剧的原因在于,他认为诗人的作品应当给智力不高的大多数人反映真理,但悲剧没有真理,甚至连哲学家也无法欣赏。苏格拉底的本质上是一个否定的神秘主义者,他的思维具有强大的逻辑性,但他的生活却是非逻辑的,有着神性的单纯和自信。他为了执行对于他的神圣使命,宁静而大义凛然地赴死了。

  苏格拉底虽然死了,但他的科学乐观主义思想影响却十分深远,人们在苏格拉底的启发下,对逻辑和知识的崇拜有增无减,最大限度地去追求自身逻辑和知识的发展。曾经是悲剧诗人的柏拉图受苏格拉底的影响最深,他为了成为苏格拉底的学生,首先焚烧了自己的诗稿。然而他并不完全是苏格拉底的继承者。一方面柏拉图受苏格拉底的影响柏拉图谴责悲剧,他认为悲剧是对假象的模仿,这样的模仿甚至低于经验世界;但另一方面,他努力尝试着超越现实,结果却以对话的方式创造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小说的原型。可以说,苏格拉底是一个转折点,尼采如此精彩地描述了苏格拉底后科学的发展:“哲学派别如何一浪高过一浪地相继兴起;求知欲如何不可思议地泛滥于整个有教养阶层,科学被当作一切大智大能的真正使命汹涌高涨,从此不可逆转;由于求知欲的泛滥,一张普遍的思想之网如何笼罩全球,甚至奢望参透整个太阳系的规律。”[ 《悲剧的诞生》P100]

  逻辑的发展是否有其界限呢?逻辑是不是不宜应用于艺术领域? 尼采认为,科学发展到了极限必定转向艺术。如果苏格拉底没有赴死,晚年的他可能会从事音乐。但悲剧仍然衰落和死亡了。索福克勒斯都在歌队的处理上犹疑不决,最终歌队受到了限制,从乐池搬上了舞台,酒神的基础开始逐渐瓦解。到了欧里庇得斯,悲剧在“理解然后美”的原则下黯然离开了希腊人的世界。奴隶的精神超过了对不朽的信仰,使希腊人再不相信理想的过去和未来,“得过且过,插科打诨,粗心大意,喜怒无常”成了他们的生活状态。

  悲剧的复兴

  悲剧精神能够重生么?为什么说科学发展到极限必定会转向艺术?在一个科学至上的时代,悲剧精神如何照耀我们的生命?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向我们断定,科学发展到极限必定会转向艺术。“如今,这里站立着失去神话的人,他永远饥肠辘辘,向过去一切时代挖掘着,翻寻着,寻找着自己的根,哪怕必须向最遥远的古代挖掘。贪得无厌的现代文化的巨大历史兴趣,对无数其他文化的搜笼络,竭泽而渔的求知欲,这一切倘若不是证明失去了神话的家园、神话的母怀,又证明了什么呢?”[ 《悲剧的诞生》P153]艺术对人类精神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现代社会失去了神话的家园,但这种情况并不会持续太久。尼采从德国音乐和德国哲学中看到了悲剧精神复兴的希望和先声。德国音乐家如巴顿、贝多芬、瓦格纳的音乐作品向人们展示了酒神精神逐渐苏醒的征兆。在哲学方面,康德和叔本华向人们传递了一种酒神智慧,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康德向人们指出,纯粹现象并不能代表本质。叔本华的贡献在于,指出了世界只是人的意志和表象,生命最重要的是生存意志,生命是痛苦的。

  除此之外,歌德、席勒、温克尔曼等人已敲开了古希腊文化艺术之门,然而现代希腊文化艺术研究状况并不乐观,现今学术届大多把文化和艺术疏远和对立起来,使希腊文化研究变得糟糕。但尼采仍然主张人们应该捍卫希腊精神复活的信念,以酒神精神浇灌现代萎靡不振的文化荒漠。

  后记

  无疑,尼采《悲剧的诞生》是一本富有激情、文采飞扬的书。与其说这是一本研究古希腊悲剧的学术著作,我更愿意把它看做尼采思想滥觞的哲学著作。因为在这本书中,尼采并没有给出证明,更多的是下结论。他借用日神、酒神和悲剧的精神,试图解决现代人累灵魂和肉体的关系问题。人们该以怎样的方式生存?尼采主张用艺术、尤其是悲剧艺术来拯救人生。

  尼采的思想受叔本华的影响很大,叔本华认为生命最重要的就是生存意志,尼采在叔本华观点的基础上又推进了一步,即强力意志,生命力要尽情地释放出来,生命就是要迸发出最灿烂的火花。上帝死了,人的主体性回归,人要成为巨人!什么样的人是巨人呢?是生活在前苏格拉底时代的古希腊狄俄尼索斯精神下的人,是拥有悲剧精神的古希腊人。

  虽然尼采这本书是在一百多年前写的,但对于现金的文化艺术现状仍有很大的启迪。社会上对科学的盲目崇拜、对艺术的蔑视十分普遍。人类求知欲不断泛滥,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但人们的灵魂却无所皈依。尼采指出的这一剂悲剧精神的药方,也许正能医治现代人肉身太沉重,灵魂无安顿的痛苦。理性要有限度,虔敬的灵魂才能得到和解与平静。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