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晓说2》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晓说2》的读后感10篇

2022-03-15 11:04: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晓说2》的读后感10篇

  《晓说2》是一本由高晓松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80元,页数:2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晓说2》读后感(一):。。。

  很喜欢高晓松讲的很多“故事”。但看完这本,还是有些话不吐不快。即使是高老师这样接受过高等教育,眼界算是很宽的人。一样从他嘴里能听到对女性的歧视,相比于其他国家中国女人多幸福啊,如果在其他国家如何如何。说黑人如何是歧视,但为什么一说到女性就应该被歧视呢?说不平等,就是不知足?所以女性没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力?就应该过苦日子,应该都没权力接受教育,都如生育机器才对吗?有一点比其他更苦的女性强的地方就应该谢谢男性的恩赐吗?

  不想去评价高老师的私德,虽然有那些传言和八卦,但我想想了解一个人一定是要接触后才能确定的。只能说对高老师的某些想法做法看不惯吧。

  之所以买高老师的书是因为他讲的“故事”有趣,而不是他这个人如何,虽然目前来看还会买他的书,但我依然保留对他这个人的看法。

  最后,说一下,写书评是为了记录当时的心情,也许语气方面会比较冲,但这就是此刻我的想法,以及对负面情绪的一种发泄。不想跟谁辩论什么。

  《晓说2》读后感(二):一心只读剩闲书

  上午坐在图书馆复习毛概,电话说快递来了。学校的快递都是自取,于是冒雨下去拿到了这本《晓说2》,拿了书就直接看起来,毛概考试早就被拋到脑后了。上次看《晓说》也是在图书馆的架子上无意间看到,彼时它已经在我亚马逊的购物车里躺了好几个月了,一直没有付款,当下就取下来看起来,午饭都没吃,看完才放下。

  这本书是一个脱口秀节目的讲稿,等于一个内容赚了两份钱,鄙人郎中羞涩,一向秉持能省则省的原则,所以一般不会花钱买这种书,总觉得它们属于快餐的行列。可是看过了1之后,那种仿佛洗了个热水澡一样的的畅快淋漓的感觉让我只想快些看到2,等不及图书馆引进就买了一本。

  凭心而论,第二本没有第一本好看,这个和好电影的续集往往不好看是一个道理,不过高晓松的《晓说》是没有“续集”一说的,只是分开出书而已,所以只能说是后劲不足,难以为继,当然也有可能是我期待太高,口味太刁。

  《晓说》里讲青楼、讲镖局有中国特色,接近性强,而且少不了声色犬马,有情趣,是群众们喜闻乐见的题材;讲美国的医疗、交通,那是为了知己知彼,或者至少也能让从没走出过国门的人长长见识,而且这两个题材多接地气呀,高师讲得也通俗易懂,群众们看着也带劲儿;讲电影、音乐那是高师的本业,吃饭的东西,还不信手拈来;最后,讲足球,全民的兴奋点。我一个球盲都最喜欢这篇,虽然是一家之言,虽然全篇充斥着阴谋论的调调,可是看着真爽。对,就是一个“爽”字!

  写作的最高境界是“自圆其说”,高师连写阴谋论都能自圆其说,还能找到事实例证来佐证,游戏文章写成这样,确实够爽!相比而言,那一章王小山的点评简直像一只学舌的小鹦鹉。

  可是在《晓说2》里却难找到这种让人感觉很“爽”的文章了。

  倒也写中国特色的东西——科举,说了三章,却还是觉得没有说透,有隔靴搔痒之感,得亏了还有张发财的解说撑着,不然真有可能看不下去。

  欧洲列强恩怨录和美国黑人的两章算是正常发挥,四平八稳,没有惊喜,但也不至失望。

  真正让我有失望之感的是《大师荟萃八十年代》。因为有希望才会失望,所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是也。拿到书,我首先就翻到了这一章。也许是因为从没经历过那个时代,所以八十年代在我们这一代人心中有一种神圣感,我不知道别人是不是这样,反正我自己是把八十年代称为“黄金时代”,还专门写过一篇《到不了的Gold Age》缅怀那个时代。而高晓松作为一个成长在八十年代的文艺工作者,几乎可以算作八十年代的代言人,写出的东西自然应该比我的YY有深度也有说服力得多。我多想看看这个八十年代活跃分子眼中的八十年代,可是高晓松就只写了一堆大师。然后,就没了。诚然八十年代是大师辈出的年代,可是除了那些耳熟能详的大师外,我更想看到大师背后的东西,我希望能感受到我在看六叔的《闪开,让我歌唱80年代》时产生的那种带入感,可惜没有,所以我失望了。

  至于《北纬三十度,文明古国的平和之道》则不免有挂羊头卖狗肉之嫌,直到看到高师列举北纬三十度的古文明,直到看到“先讲这条线上的一个重要国家——印度”中的“先”字,我都还以为会看到高师把这几个文明中心串起来讲,期待着一场文明的碰撞。不过我显然会错了意,事实是他就只写了印度一个国家,而且由于他去印度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所以部分信息还有些过时,幸亏有邵夷贝的耐心指正。

  这本书也有让我惊喜的地方,写犹太人的两章就让我重新找到了“爽”的感觉。本来我对这个民族兴趣不大,因为觉得肯定会有一些很沉重的东西。所以,放在最后才看。果然好东西都是压轴登场。虽然只有两章,却比分了三章的科举更系统也更全面。叶扬的点评也很有价值。

  《晓说》让我喜欢上了张发财,专门把他的两本历史八卦都买了,现在还在看;而《晓说2》则让我喜欢上了叶扬。叶扬的有些点评甚至可以叫纠错。高晓松写娜塔莉·波特曼,说她成绩好、才艺丰富,然后嫁了谁。叶扬就对其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评,说他是中国家长式的思维,还纠出了两处硬伤。关于犹太人,她和高晓松很多看法也都不同,但双方都有理有据的,是一种理性的健康的辩论。我喜欢看有观点的文章,更喜欢看有观点碰撞的文章,而且最好是有论据支撑的观点。这些要求《历史上的犹太人》全都满足,所以,很“爽”。

  高晓松说:“我梦想的职业就是门客,公子就是大家。大家去努力奋斗,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但因为你奋斗,你没空读闲书,我来替大家读;你没空聊天,我来替大家聊。我是门客,大事我不负责任,但我可以让大家的业余生活有趣一点。”

  这是高师谦虚了,而且闲书这种东西还是自己读比较好。我最大的梦想就是“一心只读剩闲书”。邵夷贝在写印度那一章里点评:“歧视大都源于偏见,偏见都源于不了解。”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的思想狭隘也都是源于不了解。而剩闲书就是让我们从不了解到了解,打破思维的墙的工具。这样的书没什么显性效果,却可以从内里去改变一个人,多看点不会有坏处。

  以我的标准来看,《晓说》就是标准的剩闲书,没什么实际用途,不能让你考试加几分,也不能教你怎么赚钱,可是它能让你了解很多曾经不了解并且认为没必要了解但实际上却很值得了解的东西。如果你果真“忙着奋斗,没空读闲书”,那看《晓说》无疑是个省事儿的选择。

  《晓说2》读后感(三):意外的惊喜

  《晓说》是一个类似美国脱口秀的节目,一口京片子的高晓松胡天海地的侃大山,从千年科举到美国的人与事,从命运多舛的犹太人到二战时期美国神秘的422团,从美丽神秘的泰姬陵到印度人的信仰与平和,一个看似纯聊天的节目涵盖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就好像我们最爱看的八卦新闻一样,高晓松本着娱乐的精神一下子抓住了我们的眼球。

  像是“两极分化的黑人世界”里,高晓松讲述美国的黑人问题,在美国这个自诩自由、平等、博爱的国家,至今依然存在着黑人问题,比如我们看美剧,但凡牵扯到犯罪,嫌疑人大部分都是黑人,高晓松还调侃了自己机智的用N95换取平安的被抢劫经历;而还有一类黑人,他们现今在美国取得了非常出色的成绩,有着卓然的社会地位,像是在体育,音乐方面,黑人在美国占据了主导地位。我记得我的外教老师david,他是一个篮球迷,他总是给我们介绍NBA的一些篮球明星,而这些人大部分都是黑人,他在讲到他们的时候,我觉得就跟我看见布拉德皮特一样的感觉,两眼冒光;但是他也告诉我,其实在美国,尤其是南部,还是经常会发生黑人与白人的斗殴事件,黑人很难融入他们的生活中。

  《晓说》中我最喜欢的还是讲印度那段,犹记得当初看《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时带给我的震撼,两极分化的贫富差距和脏乱差的环境一直是我对印度的第一印象,高晓松调侃了自己在“内容丰富”的河水中洗出的床单,近乎变态的婚嫁制度,妇女在印度极低的社会地位,当看到特别拧的印度菜的时候,我简直笑喷了,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经常蹭大学的食堂,在回民食堂里,总是能看到几个特别拧巴的印度人特别痛苦的吃着咱们的特色菜,要知道,在咱们中国的食堂,能用手抓起来的也就是烤鸡翅了,想象一下,每天每啊。在书中,高晓松也讲到了印度人的平和,可能是因为宗教的关系,印度人非常容易满足,这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也感染着我们。

  《晓说2》读后感(四):话说晓松高

  准确地说,我对高晓松应该算是比较熟悉的。不仅仅是因为我听过他的歌、看过他的电影,读过他的书,很多时候,文人之间(当然,我恬不知耻地把自己也列入文人一类)有一种神交,多说无益,反而是一种感觉,让你对一个人刮目相看。

  我读《晓说》第一部的时候,就有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少了熊培云的娓娓道来、由浅入深,少了李承鹏的霸气外露、寸步不让,少了韩寒的犀利,但是却多了一分普通国民的调侃式幽默,无奈式自嘲,还有一分知识分子那种永远说不完的罗嗦劲儿,天南海北都能扯上几昼夜不带重复的,这是我喜欢的风格。都说“自古文人多悲秋”,其实文人一旦热情高涨,是任何一个人都难承受的。他们的武器就是一张嘴,不吃大蒜照样可以把你弄晕,他就有股子倔劲在里边儿,就是喝醉酒了谁也不服(包括墙)的那种劲儿,我趴地上一样睡到大天明。

  《晓说》2一样延续了独特的高式幽默风格,说这话的时候我还能想象到看东方卫视《中国达人秀》的时候高老师那独特的笑声,那笑本身就是一种幽默。他纵横捭阖,无论美国、中国、印度、欧洲,古今中外,天上地下,皆能出口成章,信手拈来。他竟然还能发现神奇的北纬30度线的玄机,能参透英法背后的猫腻,能理出中美、中印间的异同。我很欢喜的是他把过去的八十年代作为一章单独解说,融贯中西,无异于一场饕餮盛宴,却也带给我们烟花般短暂的美。

  《晓说》最大的风格就是敢想敢说,不受拘束,即使受到拘束,想必能读《晓说》的人自然能辨其中深意,如同读李承鹏的大作,每一次都是酣畅淋漓,好比久旱逢甘雨,浇筑我们内心深处逐渐干涸的块垒。

  我知道《晓说》其实就是高晓松优酷网上每周五早上准时八点的20分钟的个人脱口秀,但是我更挚爱去读一本厚厚的小书。在这个快餐消费文化的国度,很多人放下了书本拿起了平板、手机,但是我还是喜欢纸质的书香,真的有书香,最开心的是翻开书的那一刻,最回味久远的是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最激动人心的是翻看每一页的细致与小心,思考与揣摩,细细品味,慢慢咂摸,在浮华的都市享受着真我的时光,那一刻,世间万物皆为我停留,那一刻,仿佛看见了自己入“僧”成“佛”。

  期待每一次文字的精打细磨,更期待更多有滋有味的文学。

  《晓说2》读后感(五):如丧青春高晓松

  文/***

  “美国梦推崇个人主义:只要辛勤耕耘,你就会有收获。但是中国梦似乎更推崇集体主义:只要你辛勤耕耘,国家就会有收获。”秒杀金句在网络上被迅速地转发分享,可这种话也只有外国人说得出来 ,此语出自英国独立报专栏作家克拉丽莎•塞巴格-蒙蒂菲奥里之口。其实,美国梦推崇实现,中国梦推崇向往,完全不是一回事儿。国人身处一个浩瀚的漩涡之中,水流之极与汹涌令人无睱顾及其它。木心说,人生如梦倒好了,人生不如梦,是醒不过来的现实。有梦总比无梦强,哪怕是一场自娱自乐的梦。

  游走于美国与中国之间的高晓松自有一场娱乐梦。这是他做《晓说》的电视脱口秀和出版同名书的初衷。“我梦想的职业就是门客,公子就是大家。大家去努力奋斗,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但因为你奋斗,你没有空读闲书,我来替大家读;你没空聊天,我来替大家聊。我是门客,大事我不负责任,但是我可以让大家的业余生活有趣一点。”这是典型的娱乐主义腔调,纯粹是打着娱乐别人的旗帜为达到娱乐自己的目的。这种事儿也就只有高晓松干得出来!

  我特别崇拜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惊讶于他怎么可能一个人做出那么多成绩:小说家、翻译家、旅美客座教授、马拉松爱好者,美食音乐都精通。这类人应该更靠近神而不是人。我本来不大待见高晓松,因为他总写青春,写得矫情得不行。比如《立秋》,“总有些随风,有些入梦,有些长留在心中,于是有时疯狂有时迷惘有时唱”。青春都认不出来他了,他怎么还为人家哀伤?

  读过《晓说》系列和《如丧》之后,我发现高晓松正走在通往神坛的路上。一个用英文给好莱坞写剧本的北京土著令我兴奋不已,确切地说是种狭隘的民族自豪感。也终于理解了他为什么书写青春?“我们终于可以老到谈谈未来”了,青春如丧,理想不灭。高晓松是个彻底的理想主义者,只是用娱乐的方式表达。当我们被房子、车子、票子的海洋淹没时,他挺身而出说:我领着大家来娱乐吧,我们太缺乏娱乐精神啦。读书不全是为了应试,也可以听着晓松瞎胡说长点见识。当然,他说的不一定全对,书中的点评便是妙绝的无间道。点评“历史上的犹太人”的叶扬(独眼)就是个无情的抬杠者。这就是我们读者的乐趣所在啊,史实越辩越明,无非对错,我们在意的是体会迥异的思维方式。

  “高晓松刨根问祖,揭秘欧洲列强恩仇录”的视频我看过一回,高晓松上台便说,组织者也没事先跟我说就让我上台讲点什么,那就讲下欧洲地图吧。哗啦拉开一张欧洲地图,手执教鞭的他便洋洋洒洒地讲起来,英法德的百年恩怨随着时间缓缓流淌。当讲到维多利亚女王就是欧洲的贾母,欧洲就是一大观园时,我都笑喷了。文冤大学士的点评更是出无厘头之奇:仰脖一口“川宁”,我代曹雪芹喷了。

  写过《同桌的你》的高晓松,如今站在台上,面对下面一双双青春求知的眼眸,他的青春怎能不如丧?不论是讲中国的千年科举,还是美国的人与物,又或我们的八十年代,他对时间流逝都充满了深深的敬意。时间是我们积攒见识的容器。不长点见识武装自己,我们的小世界终究要被大世界吞没。他用一种独特的方式把青春找回来了。

  在“大师荟萃的八十年代”篇尾,高晓松说很多美国人羡慕中国人,因为他们认为希望比自由更珍贵。《晓说》是为希望点燃的一把火,若无法将你的世界烧成春天,也会带来一个晴天。阅读不止,希望不熄。

  已发《临海新闻》2013/05/14

  《晓说2》读后感(六):小说晓说

  自从看过铁葫芦的《晓说1》后,便成了晓说迷,进而在优酷上更是期期不落,盼着每周五,高师操着那一口“带儿话音的普通话”大侃古今中外的趣事轶闻,依稀找到了小时候期待一周一集的动画片的感觉。

  当今互联网虽然已经成了人们越来越主要的信息传播媒介,但对其监管以及相关政策还是比传统媒体宽松许多的,不论节目形式还是嘉宾言论可以有较大的尺度的弹性,如同传媒界的“特区”,正是如此有了《晓说》生根发芽,以致以后很可能长成参天大树的土壤。文字版的《晓说》是网络同步的摘录,在《晓说2》中高师又是从欧洲到美国,从科举到泰姬陵,从犹太人的历史到大师荟萃的八十年代了从第一季中摘录了十二期,充分体现了漫谈脱口秀这一风格。

  为了避免炒冷饭,文字版的《晓说》的最大卖点就是名人点评,这也是出版单位的高明之处,那些既看过网络视频的晓说迷如果购买文字版,除了爱屋及乌的单纯顶高师原因之外,能被吸引的就是名人点评了。高晓松虽然不是娱乐界风口浪尖上的人物,但舆论和人们对他的评价是很复杂的,可谓毁誉参半,在《晓说》节目中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他言语间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溢美之词,这肯定会招来国内愤青们各种方式的质疑;同时和我们平常朋友间聊天一样,聊high了的时候难免会有的没的满嘴跑火车,这时点评批注就能起到很好的“纠偏”作用,可以看到《晓说2》中不论是点评嘉宾还是他们的话语较之《1》来说明显增加。

  点评虽然越来越多,但希望出版方还是要注重质量,单纯的耍贫和没营养的插科打诨实在无聊,《晓说2》中就有一位实在不配点评一职,读者看罢便会心里明白。另外,对一件事情或者一个国家,每个人的理解或多或少都是片面的或者说是带有主观方面倾向性的,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与高看法相左的评论,这也正常,一个人的见识终究有限,即便万能的高师如此,这样就给了读者从多角度了解事物的机会,正所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期待高晓松带来他更精彩的见闻!

  《晓说2》读后感(七):如果老了可以来拽一次

  这么一个题目出去好像我们就觉得高晓松老了一样,其实我没那个意思,只是觉得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年轻人永远都可以被说为幼稚,其实思想成熟都可以成为老,如果思想如一把达克斯利剑那么就更有力量了,不过有了思想如果有平台给你说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我们总是在自己的内心里说着自己也许都不敢面对的话,不过拿到台面上就又是另外一番话那就得让人明白这就是虚伪了,我们总是在虚伪和真实中纠结,就不如高晓松活得轻松了。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是在工作的会议上,在一个形而上的会议上,看着直接落到地下的书确实很讽刺。不过我自己却很享受,因为这样总会让我觉得我没有白过,要不然岂不是太没有拽的意思了。

  高晓松的许多看法都很犀利,我很想说中国人的确没有犹太人聪明,而且中国人的确没有美国人能干,也没有美国人的文化,虽然那地方只有那么几百年的文化,但是一直在延续着,而中国却在这么一条漫长的路上静静地踱步,我们都是国人,但是却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么一个世界在眼中变得面目全非,那感觉真不是盖的。

  有才,这人真的有才,很多时候我们都觉得自己很拽,但是我们其实只是个半瓶子晃荡,但是有思想深度的人总是让人敬佩,我很敬佩作者能够用个局外人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因为我们都太累了,都无暇顾及周边,而能保持清醒的人不多,韩寒是一个,这作者是一个,虽然我这么并排对比又是过于仓促了,不过这俩人还真是让我敬佩的俩人。

  书里的语言非常有特色,幽默,犀利,快速,长句很多,很过瘾,你读着读着就会拍案叫绝,或者长发感叹,“哦,原来是这样”,有这么个理由就足够让我们好好拿来读读,我在自己的书里用很多颜色的笔做了笔记,也想借此机会好好地显示一下自己很拽,看书真不是凑合的,也许就是在追求点心理平衡吧。

  好书就是拿来给大家分享的,到我老了,我也出一本书也要像他一样拽,至少在自己的世界里是个王。

  《晓说2》读后感(八):这书出得太慢

  又开始看高师的《晓说2》,仍然性价比超低,又只是发了十二期,现在第二季已经出了好多期了,您这第一季的书出了两本才有二十四期的内容,还不到第一季的一半,这书高师您还是慢慢出吧,不过晓说的内容不用说,非常不错,这一本有我喜欢看的科举,而且评论也不错,既是内容的补充又提供了一些不同的视角,不错。简单的写一个本书各期的读书笔记,内容或短或更短,就是记录一些平时不熟悉的内容。

  第一期 高晓松刨根问祖 揭秘欧洲列强恩仇录

  英国跟整个欧洲大陆都不太对付,英国跟欧洲其他国家,在文化、历史、心态上都不一样。法国是欧洲的中心,法语是欧洲的骄傲,到今天为止,它也一直是欧洲文明的中心。在时尚、美食、音乐等方面,法国人都非常看不起英国人。德国1870年成立,才真正有了这个国家,所以它始终没能对法国造成文化上的影响,而且他们之间的联姻还很频繁,两国的关系还不错。尽管英德是一个姓,但宣战之后,却越打越残酷,最后英国就开始恨德国。葡萄牙、意大利、希腊和西班牙,这四个经济上问题最多的国家,拖了欧洲的后腿,把这四个国家的头一个字母连起来,叫PIGS。波兰跟俄国之间有世仇。俄国主要的文明、城市,主要的工业、农业、商业都在欧洲这个地区,所以俄国人当然认为自己是欧洲国家。

  第二、三、四期 千年科举那些事儿

  第五期 美国人与物

  美国得天独厚在于它的地形几乎都是平的,从东到西几乎是一马平川,很多高速公路很少钻隧道。而在中国修建高速公路的成本是美国的很多倍,因为要架桥梁、挖山洞。种什么长什么。在美国种地,基本都会种一年休一年,就是休耕养地。美国的东西海岸有大量优质的海湾港口。美国森林覆盖率极高,矿产也极为丰富,几乎不缺任何东西。美国这个国家的政治智慧和它自由、平等的精神,使得各个名族最终融合在一起,也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吸引人的地方。同时还有就是人尽其才,充分利用每个民族好的基因,至于那些导致各民族互相冲突以及种族歧视等的坏基因,就用制度、政治智慧、平等自由来调节。徳裔能征善战,华裔能写会算,爱尔兰人负责当官,意大利后裔负责黑社会。

  第六期 神秘442团 “二战”中的美国奇兵

  这一期讲二战中对德作战的日裔美国战士。日本人这个民族是全世界最爱自己国家的民族之一,平时真没有听说过历史上有什么日奸。这支部队在欧洲战场上一个团能跟德国的一个团打成平手。当时德国军队的陆军是全世界最强的,不管是苏联红军还是美军。同样编制的队伍是没法儿和德军打的,所以说这个442团是真能打。442团只在二战中间出现了仅仅两年多的时间,这个编制只有3800人的团获得了1.8万多枚勋章,获得过7次总统集体嘉奖,而美军的第一王牌师陆战一师的作战史上,只获得过两次总统集体嘉奖。

  第七、八期 历史上的犹太人 精英民族命运多舛

  犹太人能做生意,能挣钱,在欧洲各国内的犹太人获得了很多财富,但他们却不认同这个国家是他们的祖国,他们说着自己的语言,去自己的教堂,在自己的民族内通婚,有自己的传统,永远梦想着祖国以色列。这可能是大部分欧洲国家都有排犹情绪的一个主要原因。600多万在美国的犹太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比例是美国平均比例的5倍,人均收入是美国人均收入的两倍,他们几乎掌握了美国除政治之外的所有东西。其实政治他们也能左右,犹太人掌握了钱,掌握了媒体,就掌握了竞选最重要的命脉,总统竞选,不管哪个党,你都得考虑到犹太人,都得在政治上倾向以色列。汉民族曾经同化过无数的少数民族,犹太民族几千年来很少同化别的民族,所以到现在,汉民族有10多亿人,犹太民族还只有1000多万。犹太人在任何地方都几乎不做非法的事,因为他们本身就是一个被排挤的少数民族,犹太人不会种地,他们祖祖辈辈都是不被允许拥有土地的。在纳粹疯狂地屠杀犹太人的时候,真正同情、救济犹太人的国家很少的,几乎只有中、美两大国。灭绝犹太人这事儿,欧洲很多国家都做了帮凶。犹太人直到今天,依然拥有全世界最好的艺术传统。犹太人贡献了原子弹,贡献了登上月球的光荣,贡献了好莱坞电影,贡献了伟大的作家,我们全人类都应该感谢犹太人,虽然他们也有很多毛病。

  第九期 大师荟萃八十年代 高晓松带你重返黄金时光

  八十年代是最后的大师年代,最后的灿烂年代。从大的方面来看,高师认为八十年代是各个国家、各个民族最后的昂扬向上的年代,从那之后其实一直都在走下坡路。美国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陷入了严重的信仰危机,人民不信任国家和政府,甚至不信任这个国家赖以生存的价值观。而在同一时期的大陆是文化大革命,台湾的七十年代也是戒严时期。所以整个七十年代,世界范围内都处在一种动荡的革命和变革中。当八十年代如一股春风吹来的时候,马上诞生了一批大师,政治上美国有里根总统,中国有邓小平,台湾是蒋经国,欧洲有撒切尔夫人。在艺术领域,八十年代在好莱坞,大批艺术家进入了巅峰状态。八十年代的中国也出现了一批大师,无论音乐、小说还是电影界。世界乐坛也是大师辈出,高师在本章着墨讲述了那场拯救生命的音乐会,现在我们再也看不到那么多大师在一起演出了,今天的那些歌手,最多也只能叫作大明星,只有八十年代才是大师的年代。最后高师说,你看看那个年代成长起来的人,不管他们今天是商业巨头也好,还是成为其他的什么也好,他们自己心里还是有理想的。因为我们成长在一批理想主义大师光芒的照耀下。

  第十期 两极分化的黑人世界

  黑人是非常独特的一个群体。它是美国很多社会问题的源头。占人口比例不高的黑人,制造了绝大多数的暴力犯罪,吃掉了远比其人口比例高的社会保障。欧洲也是如此。但在另一方面,黑人又深深地影响了美国文化。很多中国留学生在美国都有被黑人讹诈和抢劫的经历。黑人犯罪的原因并不仅仅是贫穷,而是文化性的,很多比黑人更穷的族群,如墨西哥人,自食其力者多,并没有如此之多的暴力犯罪。美国的歧视法案直到1974年才废除,所以美国从法律上确立人人平等其实也没多少年。体育是美国人民的第一大需求和第一大热爱,美国的黑人在体育上有绝对比例的大明星,同样在娱乐业也有相当大比例的大明星,在音乐行业也是一样,黑人在体育和音乐上的贡献极大地促进了美国的种族平等。

  第十一、十二期 北纬三十度 文明古国的平和之道

  这两期主要讲印度。印度人的特点,高师说印度人有一种特别平和、踏实的心态,他每天认认真真坐在那儿写同样的程序,可以写几十年。印度人特别严谨,特别认真,特别拧,特别有契约精神。印度人和自然、动物以及整个环境是最融洽的。整个印度给高师的感觉就是几乎人人都信教,印度到处弥漫着宗教气氛,当音乐传来,数万人集体匍匐祈祷。印度也有举世无双的大贫民窟,在孟买飞机降落的时候,大概提前五分钟下边就已经是贫民窟了。印度女性地位不高,讨饭的是女性,建筑工地的工人也是女性,最恐怖的是结婚全由女方出嫁妆。一般人也很难习惯印度的饮食,基本就是那几样东西,咖喱能成为噩梦。印度人不是尚武的民族,他们伟大的泰姬陵,是为爱情而建的。印度的软件是世界领先的,年轻人普遍会说英文这个优势是很大的,因为这样他能更快地接受西方的各种东西,印度的电影、音乐等,都是非常现代化的东西。印度经济发展缓慢和他们平和的心态有关,我们中国是一个拼了命的民族,而他们是一个要祈祷、要宗教、要平和的民族。一个百分之七八十的人都吃素的国家,对物质能有什么追求?印度整个社会的平和也令高师感动,贫民窟那么大,到处见不到警察,但是犯罪率却很低,几乎见不到小偷,这是他们应该值的骄傲的地方。

  所有章节看完后,我看到了书中很多和高师不同的观点,比如说印度,高师描述的印度是很好的,但是刚看过《背包十年》,作者在印度却有不太好的经历,包括本书中的点评人也有不同意见,我觉得这很好,不同人能看到实物的不同面,我们应该倾听不同的声音,也不能再迷信高师的渊博学识,我想这是我看书的一个进步吧。

  《晓说2》读后感(九):晓说,晓得说

  许久没有翻开过书香味扑鼻的纸质书籍了,习惯上恋上了电子书的阅读,多少会淡忘实体书那种翻页的快感、光线变化所产生的立体阅读感受,以及慥慥纸张所发出的那脆脆悦耳的声音。

  《晓说2》是我早想要收藏的一本书籍了。已经看过了《晓说》系列的节目,被高晓松的博学与善道所深深折服,一直希望能够收藏晓说系列的书籍。确实,这书的内容都是摘自《晓说》节目,而且对其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解析,实在是居家必备,大涨见识的宝典。

  书本所提及的内容,确实很有吸引力,调动着读者的求知欲。用大白话,小幽默的形式将那些我们平时嗤之以鼻的东西,娓娓道来,说得如此之有趣,生动盎然,高晓松很有能耐。一本读了不后悔的书,赞个。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