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创业教我的50件事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创业教我的50件事读后感10篇

2018-08-14 05:33: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创业教我的50件事读后感10篇

  《创业教我的50件事》是一本由王文华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73,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创业教我的50件事》读后感(一):种一棵愿景的树

  并不一定每个人都会有创业的冲动经历,但是每个人会做一些以前没有尝试过的事情。比如尝试一个新的工作领域,接手一个新的项目开发一个新的产品带领团队走向一个新的目标……王文华的《创业教我的50件事》,就是从一个创业者角度,来讲述自己的摸索历程,也给阅读者以经验启发

  在创业之前,王文华并不是一个青涩职场新手,而是已经承担了许多社会认可光环:斯坦福的MBA,美国的工作经历,海归台湾后又在迪士尼和MTV担任总经理。在商业运营层面上,他并不缺少经验,谋略甚至人脉,但在公益方向重新启航,他走的也并非一帆风顺。能从对方成功学习的课业,固然是有益;但从对方的失败反思中得到的剖析,则更为深刻。以资深商管高手的角度,作者分享的经历也更有价值意义

  *****

  Why比what重要

  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景,一件案子或者项目经过无数次策划,开会,商讨,修改,落实,终于开始启动,团队每个人都为此投入长久时间精力,但是不知不觉间,我们已经走偏了道路,所走的方向,已与最初的本意相去甚远,最后的结果可能也与最初的目标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偏差

  比如,本来想研发一款价格实惠功能简单大众汽车,最后的出品却是一台功能虽然完美,但是价格高不可及的豪华汽车。又比如,本来是想速战速决的推广某项产品,占领市场份额打击竞争对手,结果因为产品的诉求不断修改,最后虽然宣传手法成熟,对应买家精确,但是延迟了上架及推广日期,落得不胜不败的打和局面

  这时候,就要在路上不断的问自己:why?

  我们为什么去做这件事,当初的本意是什么?什么是最重要的。我们现在做的,是为了达到那个目标吗?

  因为,Why比what重要。

  紧记自己的目标,让它清楚始终呈现在道路的前方。在一个团队一起奋斗的时候,这样做尤为重要,它把开小差,走偏路的人拉回来,也让所有人拧成一股绳,往一个方向使劲。

  在衡量新的标准实验新的方法思考新的策略时,也要多问问当初的Why,来帮助自己做出最好的判断

  “Why是动机念头初衷,what是形式做法内容

  Why重要,是因为它通常不会改变。What不那么重要,因为它随时可以调整

  Way重要,因为它主导当事人的一切行为自然也主导着What.”

  *******

  学习“看事情的五层次”,往高处看

  作者引用了彼得 圣吉斯《第五项修炼》,来讲述如何从根本性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事件event: 非计划性的,一次性的,没有前因后果的,未必会再发生的事情

  模式pattern:重复发生的事件

  结构structure:造成“模式”不断发生整体性的,系统化的原因

  心态mental mind:当事人对于这些事件,模式,结构的态度看法信念

  愿景vision:当事人配合这样的心态,想要采取的行动,达到的目标,看到的成果

  作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产品无法如期上市,是“事件”(非计划性的、一次性的、没有前因后果的、未必会再次发生的事情)。

  最近三款新产品的上市日期都延误了,是“模式”(重复发生的“事件”)。

  原来是因为公司人员流动率太高,新旧人力交接不良,这是“结构”(造成“模式”不断发生,整体性的、系统化的原因)。

  老板认为要避免新产品上市日期持续延误,必须从根本做起,解决公司的人事问题,这是“心态”(对于这些“事件”、“模式”、“结构”的态度、看法或信念

  老板决定暂时减少新产品,先建立一个拥有共同愿景、高度热情的团队,这就是“愿景”(配合这样的“心态”,想要采取的行动、达到的目标、看到的成果)。

  依照这五层次,如果老板只是整天催促员工让产品准时上市,只是从“事件”层次解决问题。如果老板能看到问题的根源是团队缺乏热情,就是从“愿景”的层次来解决问题”。

  当然,事件也有它有益的一面,每个人都可以从日常工作事务锻炼之中,增长经验,提高能力。它就像是健身训练时那些重复的动作,本身意义不大,但却可以锻炼肌肉力量。作者这里强调的,也不是完全忽视事件的重要,而是要更统筹性,更高瞻远瞩的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为事件所困,每天工作的80%以上都在于处理各种各样任务电话,email,他人命令或者请求中。“知道愿景重要,却整天忙于事件。也不全是有意识选择,而是人性就是如此。

  因为事件具体,愿景抽象,事件可以很快搞定,愿景需要慢慢探索,所以为了那份虚幻充实感,我们让自己整天困在喧嚣的“一楼”,在不断重复,永无休止的事件中挣扎。没有看到只要在上层略作调整,下层的问题就轻松永远地解决了。”

  我们只重视物理上的忙和累,不愿意动用心理上的忙和累;只做浅度的思考,不愿意做深度的思考;只愿意做按部就班,做惯做熟的事,不愿意离开自己的comfort zone,去挑战一些没有尝试过的新任务。

  这时候,也要时不时的问自己:“Why?”自己的长远目标是什么,这么劳碌是为什么,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让自己或者整个团队走的更快,更远。

  *******

  找做选择的人,不找搭便车的人

  这是作者在为创业组织挑选人才的时候,所秉持的原则。搭便车的人,指的是一直走着社会所期待的,最主流,最安全康庄大道。而做选择的人,是那些有自己的思考方式价值观,是那种别人眼中“做的好好的怎么会转去做那样”的人。

  选人如此,做事也如此。我们很多时候去尝试新的事物,也同样是一种选择,一种冒险,一种挑战。作者的文笔很好,很清楚的描述了这种境况

  “真正的选择,是选了这个,会失去另一个同等重要的东西

  真正的选择,是选了之后,半夜会突然惊醒

  真正的选择,事后没机会从头来过

  真正的选择,通常是带来更多的辛苦,而不是立即的幸福

  真正的选择,从长期来看未必会赢,但从短期来看统统是输。”

  自己的人生和职场中,如果全部是做选择,那么应该会很累;但如果全部是搭便车,固然按部就班,但可能也错失了很多可以获得更多成长的机会。

  *****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作者有机会参与一个公益组织的创立,在没有商业盈利压力前提下,可以先思考出根本性的策划目标,树立高远的愿景,使命价值观,打下长远根基后,再来进行具体的行动步骤。这样的一个过程,也让我们分享到作者如何以商管背景,去做出的根基性的创新思考和行动组织。

  以《蛋白质女孩畅销书作者的文笔,这本书读来顺畅有益。虽然书中是根据事件发生先后做的思考,尚没有经过长久的沉淀积累。但是对于需要阅读一些如何开展创新性思维与行动的题材的人,已经是很有帮助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c0bbca2d0101amxz.html

  《创业教我的50件事》读后感(二):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世间凡是美好的事情,都不是简单的,唾手可得的。这本书见证了一段艰难的创业过程,似乎“创业”这两个字已经紧紧地与“辛苦”、“艰难”绑定在一起一样。看着拥有强大工作经验的王文华还是不能通过自己的双手理想变成现实,他最后离开了创业的公司,令人惋惜,让我怀疑他对于内心渴望的东西到底有多么强烈?有些人放下是为了更好的拿起,而有些人放下就只是放弃了。当然,我希望我也能像王文华一样,在客观全面分析好自己后,选择再出发。

  为什么用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作为评论标题呢?因为我从本书中也认清“选择”的意义。

  什么是真正的选择呢?真正的选择,是选了之后,自己活身旁深爱的人会付出很高的代价;是选了以后,半夜会突然惊醒;真正的选择,发生的时机不会定时、定期,也没有时间让你四处向他人请教;真正的选择,事先没办法列表分析,事后没有机会从头来过;真正的选择,通常是带来更多的辛苦,而不是立即的幸福;真正的选择,从长期看未必会赢,但从短期来看统统是输!

  鱼与熊掌的选择题,仓央嘉措给了最好的诠释了!

  《创业教我的50件事》读后感(三):创业十诫-从”理想”到”狗血

  文 | 刘军元

  “过去,我有意识、无意识地把自己放在一块牌子后面,那块牌子上有“史丹佛”、“MBA”、“华尔街”、“迪斯尼”、“MTV”。这块牌子教了我很多商业和人生的道理,让我赚到一点钱和一点名誉。但从那天起,我把牌子拿掉。第一次,赤裸裸地做自己…… ”

  看王文华的《创业教我的50件事》,最有感觉的就是这一句。依稀记得冯仑的“野生圈养论”,未曾沧海难为水,创业和职业打工仔不同未必在于薪水高低,更多是一份全身心的投入,以及其间的煎熬和反复颠簸,反倒练就了钢铁神经;在台湾,王文华因写作和主持而家喻户晓,而在内地,他的小说蛋白质女孩》也风靡一时。然而除了台湾知名作家、商业人士主持人身份之外,他的另一个身份也渐渐为人熟悉——创业家。本书就是王文华与“趋势科技董事长张明正,带领一群年轻人,创建“若水”公司,实验全新市场、企业文化、工作方式的真实故事

  说句实话,我不太喜欢王文华的随性文字和略显“啰嗦”的笔述,但不得不说,作为现实在路上的创业一族,这本书委实触动了自己的内心,书中或长或短的50条创业法则,从”理想”到”狗血现实”的苦逼人生,只能说,智慧来自于现场,“都云作者痴,谁解此中味!”

  “他犯的错,省掉你未来的痛”,我想着或许未必,但《创业教我的50件事》带给自己的现场感,确实弥漫全身刻骨铭心。所以在此摘录王文华创业心得经典十诫,辅之以自己的所感所想,算作向王张二位的致敬,这是一本足够真诚的书,验证完毕。

  心得一:要想兴风作浪,先得称称自己的斤两。

  每个人都有自己令人惊喜兴趣和能力,但未必发挥出来。王文华说,我有幸发挥了出来,是因为我果断叫了暂停,并狠狠的去分析和检讨人生上半场得分、失分的原因。实际上,企业不是家,每个人都会有转型机遇。这也是汉迪和德鲁克的共识,这是一个不连续的时代,不破不立,长久居于舒适圈的人们注定会失去创新的张力

  心得二:改变的第一步,承认自己的虚伪

  朋友指出我的虚伪,我当下辩解,辩解是因为心虚。回家照了镜子坦然承认,认错,就开始转念。转念,就可以重新做人事实上,这是社会反光镜下的刻板自我的表现,碍于原来的形象面子等等,而无法真正的面对创业的现实。但这一步是必须迈出的,因为,创业中尽是一个个赤裸裸、血淋漓的真实,来不得半点虚伪。

  心得三:WHY比WHAT重要

  Why(为什么)是动机、念头、初衷,What(什么)是形式、做法、内容。前者更多来自于内心的价值观,不容易想清楚,可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而后者更多是对于前者的支撑,是目标实现路径方式。实际上,现实工作场景中的创业者们,感性的冲动,振臂一呼匆忙上马后,更多是浅尝辄止半路夭折,也许是过于聚焦事件本身,而忘记了初衷。

  心得四:不做什么,更做什么一样重要

  我们都希望自己说的事情有深度、有广度、有持续性、有感染性、符合专长。这犯了完美主义通病。创业家们都有雄心壮志,但失败的原因通常不是由于不做什么,而是做了太多。所以创业最忌讳贪多嚼不烂,我们必须强迫自己专注在一件事情上,所以开始删除选项。心中有个响亮的Yes,就可以勇敢的说:No!

  心得五:学习看事情的“五层次”

  这是王文华从学习型组织的权威彼得.圣吉处的经验习得:愿景、心态、结构、模式、事件。这是一生中最宝贵的“豪宅”。一楼是事件,是指非计划性、一次性的、没有前因后果、未必再发生的事情;二楼是模式,指重复发生的事件;三楼是结构,是指造成模式不断发生整体化、系统化的原因;四楼心态是指当事人对这些“事件”、“模式”、“结构”的态度、看法和信念;五楼愿景是指当事人配合这样的心态而采取的行动、达成的目标。这属于系统性思维,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偶然发生到规律的必然。

  想清楚这些,虽然略显抽象理论,但却是企业长治久安的关键。大多数人都知道愿景重要,却往往忙碌于事件,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即便成功也是偶然,无法复制。

  心得六:先学会赚钱,再拯救世界。

  这就是七个习惯课程中影响圈和关注圈的区别。创业不是理想国,不能老活在主观臆断中。对于创业者来讲,与其改变世界,不如先学会资产负债表,实现一个最小成本的盈亏平衡。换句话说,只有来自于真实世界第一手的经验,跌跌撞撞满身创伤时,才能找到改变世界的杠杆解。作为企业,一定要赚钱的,这也是社会责任的体现。不以赚钱为目的企业纯属“耍流氓”。

  心得七:“聪明”来自于不断的自我反省和改善。

  特别在创业初期,一定要认识到。没有人一定是对的,任何问题都可以辩论。公司没有老板,只有不断的相互挑战;没有人有权利下命令,在团队面前,每个人都要学会弯腰。实际上,没有一条路走到底的成功企业,更多的是不断调整及时纠偏的行为,使得企业不断进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优秀到卓越。

  心得八:年轻一代比我更愿意,也更有能力做出选择

  对于这一点,只想说一句:少年强则国强。作为创业者的我们,有没有带着有色眼镜看待90后?我们,如何善待并激发他们?

  心得九:从“乖孩子”到“野孩子”

  王文华说:“我们当了太久的乖孩子、读书人、朝廷的大官。但搞革命,得做野孩子、游击队、梁山泊的好汉。”这个比拟很形象,长久处在知名大企业“豢养”中的职场人士,激情退却后却失去了真正的自我,不接地气。这也许是人性最猥琐或卑劣的一面。“等靠要”总是无法得到充分的满足,从来没有神仙皇帝,创造真正的幸福,只有脚踏实地的自己。

  所以,王文华说,再见,模范生!以期在没有大公司的保护下、单打独斗的闯荡中,慢慢体会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如同席慕容所说,“生命总是不断的受伤与复原,世界是一个温柔的期待我成熟的果园。”

  总而言之,《创业教我的50件事》讲述了一个兼具理性与感性的故事。尽管过程无比残酷“狗血”,但在王文华笔下却尽显“抒情”,自由意识里的无为而治和具体成就的矛盾纠结,更多体现为理性伪装下的理想澎湃,岁月挣扎,初心不改。

  张明正在推荐序中说,若水作为一个社会企业是失败的,因为改变世界之前,我们首要的是要改变自己,把自己的无知、我执、面具去掉,跳出社会规范和习性,学会放下,随它去,进而把潜能发挥出来。

  这就是我自全书中学到的第十条心得,专家泣血直言,让人感触,人生的智慧,尽在其中。我深信于此,细细咀嚼,妙不可言。

  《创业教我的50件事》读后感(四):创业路漫漫

  偶然在三联书店翻书看到的,就在书店里慢慢看完了这本书。这本书对我启发很大,於正在创业的我心有戚戚焉。下面我想从几个方面谈一些想法。

  一. 为什么有本书

  之所以有这本书,是因为作者仍然存在的若水情节、凡事总结分析的习惯、对若水和梦想学校的宣传。从张明正的序可以看出,本书的诞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张的推动。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从序中还是能够看到张做若水的理念并没有丝毫变化,他创办若水的根本目的确是为了放弃我执而不是单纯的做社会企业。

  二. 若水为什么会失败或至今没有成功

  刚上若水网站了解了公司的现状,公司的业务已聚焦为残障人士公益,公益味浓而企业味淡,成功案例也很少。创始人张明正和王文华的出发点是非常好的,可为什么没有很好的结果呢?以下是我的一些分析。

  (1)没有生存压力

  伟大的企业之所以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生存的压力让他们学会了妥协而没有不择手段、学会了谨慎而没有畏首畏尾、学会了兼顾而没有放弃理想,一个普通的员工通过不断的创造业绩而成为了公司主人,一个部门经理通过压力的煎熬而能力大增。这些在若水不会发生,员工因为公司的钱是张明正一人所出反而在花起钱来畏首畏尾,花别人的钱手短,哪有花自己创造的收入来得硬气,也永远不会成为公司的主人,公司的主人永远是张明正;

  (2)松散的公司文化

  若水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领域,从创始人到员工谁都没有领域经验,公司依靠的也就是张王老哥们的商业经验,而商业中最核心的激励机制和人力培养机制却没有能带到公司,没有价值观和能力的培养和引导,放手让员工做的理想确实很美,而实际却是小孩抡大锤。这也是我前几年和领导相处、与下属相处的问题根源。我也曾一次一次的陷入调研、放弃、继续调研、接着放弃的怪圈不能自拔,没有方向没有目标蹉跎岁月。格鲁夫的一对一会议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办法,价值观和能力的统一协调才当得起匹配的授权。另外,不要妄想什么自下而上的愿景形成,愿景永远是老板自己的念头,然后通过洗脑强加给员工,洗脑成功者留下,失败者滚蛋,没有真正表里一致的愿景统一怎么上下一心,普通员工奢谈愿景和战略怎么低头踏实做事,这一点我非常赞同史玉柱;

  (3)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惧怕失败

  若水的愿景不可谓不宏远,但过高过泛的目标让人无从下手,注重上一截而忽略下一截,“愿景”让他们不能失败只能成功,让他们一开始就失去平常心,在一个没有成功先例的领域苛求一炮而红、一举成功,所以才有轰轰烈烈而没有成效的创业大赛,才有千百度寻出来的曙光计划因为畏惧失败而放弃投资。如果是我,我会选择集中目标在营利与非营利之间的平台、政府与非营利之间的平台,既有目标不至于因找不到创投项目而气馁,又有经验可循,又可实现营利。

  这一个特质其实是张明正塞给若水的,张在做趋势之初,应该不会凡事就谈愿景、凡事必须验证的万无一失才做,裹挟着草莽气一路向前、不惧失败,加上运气的眷顾才有可能杀出一条血路。第一次创业的成功让张有了更高的视野,但也从此让他不再低头看路。是以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于细;

  (4)创始人之间的分歧

  若水的实际推手和公司文化都根源于张明正,他早有了在公益与营利之间走出一条新路的想法,慢慢拉王文华入伙、创业的动机是自我更新、无为而治的企业文化、愿景大于事件的理念、锱铢必究的公司财务风格、过高的全垒打评价标准均源于他。王文华其实还是个不适合创业而习惯道家闲云野鹤自在生活的作家,性格恬淡,没有非做成什么不可的决心和某种意义的逃避,让他不能把一件事做到底。张明正也许正是看到王恬淡易合作这一性格且具备商业经验才邀他入伙,但却没有注意到王身上的某种创业者不能存在的“非坚韧”特质。我推测张和王之间一定因为分歧发生过多次言语上的争执,两个人都没有放下任何“我执”;

  (5)自信的缺失和外在的依赖

  有人说MBA出身的人无法做好创业,原来不明白所以然,仔细分析若水这个案例才发现MBA教给人的是理性理性再理性、谨慎谨慎再谨慎、验证验证再验证,王文华虽然几次提到他做不成乔布斯,但创始人的角色就是要力排众议,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做到别人做不到的。别人都看到的你还怎么成功,别人都想到的你还能做出什么花样。什么世界咖啡馆、什么头脑风暴、什么自下而上的愿景,去他娘的,老板就要自信,虽千万人吾往矣,轰轰烈烈的失败总比几年下来还半死不活的强。

  三. 我学到的

  从若水创始人身上学到的

  (1)时时做归纳分析和策略思考

  (2)看问题的五个层次,我往往埋首于事件中而不能自拔,需要更多地从模式、结构到愿景的角度来考虑;

  (3)需要练习用语言和文字来打动别人;

  (4)把客户变成朋友而不是“利益关系”和生意;

  (5)合作从小处着眼、从小处做起;

  (6)多问问自己做事的动机;

  (7)商业方向的评价标准:广度、深度、持续性、感染性、专长性

  (8)多选择而不是搭顺风车。

  从若水的失败中学到的

  (1)老板要push再push,逼自己也逼别人;

  (2)不能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别人;

  (3)目标不能庞大而分散;

  (4)要多引导而不是操纵下属,责任是一点点让他们承担的;

  (5)要会打乱拳和野蛮生长;

  (6)建立充满压力的公司文化,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7)切忌好高骛远,要踏实低头做事;

  (8)一件事认准了大方向就挑一个擅长的、有基础的、有差异的事马上来做,做进去了,再不断微调到符合商业标准,好的商业模式不是一蹴而就的;

  (9)创业时宜专制、做大后宜开明。

  四. 怎样在工作中应用

  (1)每周以分类问题为核心,仔细归纳分析和策略思考

  可以将问题分为自修篇、家人篇、朋友篇(互相进益的朋友)、人脉篇、管理篇(项目管理章、运营章、财务章、培养培训章、人事关系章)、市场篇(需求调研章、对外合作章、营销章)、销售篇(渠道章、谈判章)。从愿景层、心态层、结构层、模式层和事件层来不断分析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2)渠道和销售合作

  将客户和渠道做成朋友,多请客、多聊天、多聊工作之外的事、多坦诚、多急人所急

  (3)要培养商业技能

  多看商业书籍、每天定时看哈佛商业评论和商业、财经新闻(新世纪周刊)

  (4)交不同背景不同身份的朋友

  混入商业圈、销售圈、艺术圈、官员圈、宗教圈、医生圈甚或底层圈,维持学术圈、技术圈、同事学生圈、读书会圈和文化圈,可以多一些痞气

  (5)识人用人

  了解人性、揣摩心理

  《创业教我的50件事》读后感(五):放弃功利之心去做事,美好的事情会不期而至

  工作7年多,在电信行业摸爬滚打,期间和小公司聊过需求,也给XX厅做过顶层设计,忽悠过大小领导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潮的玩意。实际有多少真实的成效?心知肚明!

  所以“创业”一直是隐藏在心底深处的小恶魔,爱扰人心,使得蠢蠢欲动。但“创业”本就是功利性非常强的商业活动,要获得利益,要做乙方,要付出无比的心血。

  怀着功力之心,翻阅着“创业”丛书,无意间看到此书,顿被吸引。

  感触比较零散,没有一一整理,说说最感触的几点:

  1、再厉害的人在创业时也会遇到N多困难,N多曲折,作者贵在真实的反映了这个过程,即使成功还遥不可及,所以不要害怕失败;

  2、创业需要有人不停的push、push...,人总是会有惰性;

  3、放弃功利之心去做事,美好的事情会不期而至,先把事情做好,获得尊重,再去考虑其他。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