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西方的衰落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西方的衰落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5-13 16:32:1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西方的衰落经典读后感10篇

  《西方的衰落》是一本由尼尔·弗格森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5.00元,页数:3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方的衰落》读后感(一):制度为何衰落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曾论述,一个富裕国家若长久陷入某种停滞状态,民众收入将逐年萎靡,社会精英亦会变得腐朽,并运用法律和行政体制谋取一己私利。在斯密所处的时代,中华帝国闭关锁国,制度落后,抑制工商发展,正是这种停滞衰败的最佳写照。

  而在尼尔·弗格森看来,这位苏格兰先贤如果泉下有知,故地重游,则会发现如今的状况恰恰相反,中国的发展速度远超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经济僵化、止步不前的则变成了曾经领先的西方同胞。

  这是弗格森去年在给英国广播公司(BBC)录制的里斯讲座(Reith Lecture)中抛出的语句,曾令西方人士颇为愠怒。这位全球知名的金融学者、满世界跑的意见领袖,秉持其一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论述,试图用一种全新的风格来解释西方世界的无力和挫败感。在名为《西方的衰落》的演讲集中,读者将跟随他思索这样一个宏大命题:制度为何衰败。

  阅读广泛的读者或许会感觉好奇,制度衰落的讨论为何如此耳熟?是的,经济学家詹姆斯·罗宾逊和达龙·艾斯莫格卢推出的备受追捧的《国家为何衰落》,探讨的正是现代国家体制失灵的经济肇因。弗格森在本书中有所创建的,也正是他善于采纳各派学说,交错书写,成其一家之言的论述风格。

  作者用四个拆封的黑匣子寓意构建现代西方制度的关键元素:民主、资本主义、法治、公民社会。弗格森认为这四大要素内部具有高度复杂且相互关联的制度耦合,维持着文明的运行。更进一步,西方制度又恰似荷兰作家曼德维尔笔下的巨大蜂巢,制度与人的关系恰如蜂巢之于蜜蜂,自由与监管并立,人性与体制共存。于是乎,有关制度的寓言和荒诞故事就此展开。

  民主是个好东西,民主是西方蜂巢兴盛的肇始,并被近500年的历史所证明。但弗格森同样认为,历史上的西方蜂巢曾处于进步的发展黄金期而活力充沛,如今却因承担庞大的公共福利支出沦落为债务国度,步履蹒跚。政客在互相推卸责任,选民也在努力寻找替罪羊,在彼此都不愿承认选票与制度失灵的状况下,针对不甚振作的经济领域和监管制度抓放猛药,或成为必然的坏选择。

  全球金融市场的特征,是各分散机构间的复杂互动和各组织体系间的紧密耦合,存在缺乏统一管理带来的风险脆弱性。金融市场的这种生物特征,一方面能以持续的金融创新扩展市场,同时也在孕育市场的不确定性,这符合达尔文经济的演化定律。金融监管的目标在于降低金融风险,抵制崩溃状况的出现。但目前空前复杂的金融监管,正朝着固化的官僚体系演进而不断变得繁琐,扭曲有望自然复苏的市场潜能,以致监管本身也成为一个令人头疼和难以治愈的顽疾。弗格森以史鉴今,希望以英国金融史上的伦巴第街教训为例,提出适当的监管制度和执法力度,以走出金融市场萎靡的困境。

  民主与资本主义经济的振兴需要良好的法治与完善的公民社会推动,但这两者的现状亦不能令弗格森满意,他警告目前的西方法律体系正日益沦落为“律师之制”,西方国家治理能力的衰退与这种律师文化背后精致的利己主义观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非经历一场大的外部司法变革而无以推动。公民社会精神的衰落也令弗格森感到气馁。衡量公民社会活力的“社会资本”在西方面临退潮,原本互助和自发形成的社团传统因为国家提供的服务而日渐萎缩,这令原本依赖个体而成的道德养成变为国家施恩公民的权力,更令弗格森耿耿于怀。至于互联网虚拟社区的作用,这位老派的苏格兰人依然顽固地摇起了头。

  可以说,《西方的衰落》是在当下西方文明挣扎并试图重新复苏时迎来的一记当头棒喝,弗格森显然对任何技术意义上的经济复苏和言辞政治秀毫无兴趣。他感到忧心忡忡的,是西方在面临中国快速崛起的当下仍然奢谈自身的制度优势,缺乏必要的忧患和正确审视自己的态度,以及最终的自我变革意识。

  当然,头脑清醒的国人应不会轻易把弗格森视作中国崛起的鼓吹者,萎靡中的西方文明反过来也并不印证当下中国制度的优越性。冷静地看,弗格森所描述的制度困境同样适用于中国,某些领域甚至比西方更为严重,同样需要在危机之后以共识之名推动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我们的制度建设如何走,往哪里走,该走多快,都将决定中国未来十年的走向。这不仅需要万众瞩目的顶层设计,秉持社会责任感的公民行动也更显举足轻重。

  原文刊于《财经》杂志

  《西方的衰落》读后感(二):制度为何衰退

  为了说明西方制度的衰退,作者将打开几个密封的长条黑匣子。民主,资本主义,法治,公民社会。这是构建我们的文明所需的四大关键要素。

  就民主而言:极度复杂的监管措施多大程度上竟会成为它本意要治愈的顽疾,在政治和经济的进程中起到扭曲和腐化的作用。作者认为通过复杂的监管避免未来金融危机的做法,其实是基于对市场经济运作方式的深刻误解,二白芝浩已将其谬误之处做了透彻分析。

  法治:比较了普通法系和民法系两个不同法系谁更优越。作者认为是普通法系。以英国的普通法为例,随着法官对以往先例的竞争性权利主张和社会变化的需求加以权衡,这类法律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特别要提出警告的是,法治在面临着衰退的危险,至少在部分”盎格鲁势力范围“的国家之中,它正在沦为律师之治。(可参考狄更斯的《荒凉山庄》。

  最后,一度活跃的公民社会也出现了衰退,这并非新技术的出现使然,而是国家的过度干预所致。托克维尔的先见之明地告诫过欧美人士。(95页,托对缺失社团生活的未来社会景象的精彩描述)

  《西方的衰落》读后感(三):当中国统治世界

  序

  《当中国统治世界》是马丁·雅克先生的最新著作。作者凭其多年的东亚国家游历,以丰富的历史知识、智慧幽默的文笔,对当今时代的发展潮流发表了独特的见解,取得了很大的市场成功,《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新闻周刊》等各大媒体的纷纷报道,充分说明本书引起的广泛重视。在写作过程中,马丁曾在中国人民大学欧洲中心做过访问学者,笔者也有幸多次与之交流。

  乍听书名,不禁有耸人听闻之感,但细读本书后,发现全文分析持平、冷静。马丁是为数甚少的对中国有所偏好的西方作者之一,所以在描述中国的情况时,大量选用中国方面的材料,更加贴近中国的现实。

  作为一个学者,笔者认为本书在理论上存在几个鲜明的特点:

  (1)世界上实现现代性的方式绝非只有西方模式。作者在第4章中提到:未来世界不只存在一个占主导地位的西方现代性,还会有很多其他的现代性。虽然马丁不是第一个提出这种观点的学者,但他列举中国的例子来证明这个观点,显然很有新意。

  (2)中国是一个文明国家(civilization-state)。从1648年国际关系进入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民族国家(nation-state)是组成国际社会的基本单元,并习惯于用"民族国家中心观"来分析问题,但这并不适合于中国。已故麻省理工学院白鲁恂(Lucian Pye)教授曾有一段经典言论:"中国不仅仅是一个民族国家,她更是一个有着民族国家身份的文明国家。中国现代史可以描述为是中国人和外国人把一种文明强行挤压进现代民族国家专制、强迫性框架之中的过程,这种机制性的创造源于西方世界自身文明的裂变。"这段话为中国研究开辟了全新视角,在如今很多西方学者和海归学者都继续沿用"民族国家"单位来分析中国问题的背景下,本书作者坚持从文明国家的角度来分析中国,实乃对中国研究方法论做出的一大贡献。

  (3)作者关于"中央王国心态"(mentality of the Middle Kingdom)的分析,也是对中国特性研究的一次勇敢尝试,且不论其观点到底有多么准确,至少能让中国读者了解到西方学者对此问题的看法,起到兼听则明的效果。

  在本书观点中,最容易刺激西方人神经的观点,应该是"中国崛起远远超出经济的范畴,包括文化、政治等多方面的崛起,而且中国崛起的影响远大于美国崛起的影响"。笔者个人认为,要准确判断当前中国所处的状态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目前中国处于工业化的高速增长时期,经济发展势头堪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媲美,但是同时社会却陷入了严重失序(disorder)的境地--旧秩序在消失,新秩序尚未建立,所以中国是当今大国中情况最复杂、内部矛盾最多的国家。这给社会科学各领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毕竟现有的社会科学都是根据北美、西欧等地区人们的集体心理和集体行为总结出来的,所以在解释中国问题时显得比较苍白,缺乏信服力。在此,笔者建议用"双重特性方法"(dual identity approach)分析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

  中国是处在现代化中的巨型国家,用一般意义上的"大国"来形容中国不甚妥当。根据农业专家的观点,从粮食消耗量的角度来看,中国的人口实为14亿,相当于包括俄罗斯欧洲部分在内的整个欧洲的2倍。另外,中国目前的发展速度极快,过去60年中国现代化的成就基本上等于欧洲18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的200年。经过百年的探索,中国目前已经基本适应工业文明,在农业文明时期表现卓越的中国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过程历经痛苦,但是取得的成就也非凡无比。随着中国的崛起,工业文明的历史正在进入第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工业化与欧洲千万级人口的结合;第二个阶段是工业化与美苏1亿级人口的结合;而在当前的中国,工业化正在与10亿级人口结合,其世界史意义无论怎么估计都是不过分的。这些都是中国故事的一个方面。

  中国故事的另一方面,便是庞大的巨型国家内部面临的众多现实挑战和不确定性,现实方面的挑战媒体和学术界天天在述说,这里就不谈了。笔者更看重的是中国古代传统和近代传统中的问题。自宋朝之后,中国内部开始出现势力强大的文明腐败(非社会学和政治学意义上的"腐败"),导致内部衰败和外部入侵。尽管中国文明在接受现代化洗礼的过程中,采用了反思、革命、改革等多种手段遏制文明腐败,但结果如何却仍无法知晓。另外,从晚清开始,中国精英层就开始反思中国的文化,其中还出现过两大反思高潮,即20世纪一二十年代的"新文化运动"思潮和80年代以来的"思想解放"思潮,近百年的反思使中国文化取得了斐然成就,使我们能够用现代学理来梳理传统文化,但也不乏错误思潮,"文学家式的批判主义学统"便是其中之一。这种思潮的特点是感性而非理性地看待中国,虽然能准确意识到中国存在的问题,却无力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所以最终只能"我骂故我在",以激愤的批评代替冷静的分析,以偏概全,以点带面,其逻辑错误在于将中国人在一段时期内未能成功应对工业文明挑战的现实归结为中国人不行、中国文化不行,犯下"不完全归纳"的逻辑错误,造成中国人由此丧失自信、丧失主体的恶果。也正是由于这些因素,中国人后来学习苏联时变得比苏联还"左",学习西方时变得比西方更"右",完全丢失了自己的根基,没有了自己的特性。马丁的书提醒中国人从这个意义来看待自己的根,如果最后真能发挥这样的功效,那将是马丁的贡献,中国学术界的悲哀。上述种种历史和现实问题使我们对自己国家的前途处于一种不太确定的状态。

  总之,中国在走向工业文明的过程中,已经取得了初步成功,如果中国能够作为一个成功的农业文明重演工业文明的辉煌,那将是人类历史的奇迹。对于今天的国人来说,重要的应该是进一步努力,使自己的国家完全实现工业化;对于中国的知识分子来说,不仅应该从理论准备、知识储备和产业技术等方面参与现代化进程,而且应该向国内人民和外部世界解释好自己国家的文明和路径,减少彼此文化理解中的障碍,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使崛起的中国更早更快地被世界接纳,同时也为全球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金灿荣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西方的衰落》读后感(四):四个黑匣子——尼尔•弗格森《西方的衰落》微笔记

  2、 第一章 人类蜂巢:决定现代历史产物的是制度;第二章 达尔文经济:法治有着诸多敌人,但这其中最为危险的敌人,莫过于那些冗长而费解的法律的缔造者。第三章 法律全景:法治是否会沦为律师之治?第四章 社会文明与野蛮:改革势必将出自我们,出自公民之中。——2013-7-13

  3、 米尔顿•弗里德曼有句名言——通货膨胀“在任何地方都总是一种货币现象”,而本书作者尼尔•弗格森说,“实际上,通货膨胀主要是一种政治现象。”——2013-7-13

  4、 弗格森认为“决定现代历史产物的是制度”,并举出被美国和墨西哥一分为二的城市诺加莱斯,以及更广为人知的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朝韩为例。“韩国和联邦德国实施资本主义制度,朝鲜和民主德国则选择社会主义制度。不过几十年工夫,两地所发生的变化令人震惊。”——2013-7-13

  5、 关于制度问题,抛开性质的区别,或许我们还可以继续为弗格森找几个更近的例子,台湾/大陆,香港/大陆。或者大陆内部我们也可以找些例子:深圳/河源,广东/河南。河源是深圳乃至香港的水源,河南是粮食基地,这两个地方的性质决定了不能搞现代工业大开发,所以当地百姓纷纷出去打工。——2013-7-13

  6、 “埃斯莫格卢和罗宾逊的分析认为,中国是否的确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突破,这尚存疑问。在他们看来,中国的市场改革还取决于攫取型专属精英阶层的决策,而且他们还要继续负责决定关键性资源的分配问题。”——2013-7-13

  7、 “2010年12月,在突尼斯南部城镇西迪布吉德,26岁的青年莱德•莫哈默德•布阿兹兹在政府办公楼前自焚身亡。就在他死前一小时,一名警察跟随两名市政官员没收了他的两箱梨、一箱香蕉、三箱苹果和价值179美元的二手电子秤。这杆秤就是他的全部家当。”好熟悉的故事。但他却引发了革命。——2013-7-13

  8、 “这位年轻人的自焚引发了革命,但是这场革命是否战果辉煌,我们还需要拭目以待,因为这取决于突尼斯、埃及这样的国家能否进行宪法改革,是否真的能比攫取型的社会制度转向包容型制度,是否真的能从寻租精英阶层的专制权利统治转向人人平等的法治社会。”——2013-7-13

  9、 曼尔维尔《蜜蜂的寓言》1:宽敞的蜂巢有众多蜜蜂聚居, 他们的生活实在是奢华安逸; 这蜂国素以法律和军队驰名, 它繁育着庞大而勤劳的蜂群; 这蜜蜂之国的确可以被列入/科学与勤勉的一方伟大苗圃。——2013-7-13

  10、 曼尔维尔《蜜蜂的寓言》2:没有哪群蜂有过更好的政府,或者更无瑕疵,或者更不知足;他们既不是残暴君主的奴隶,亦未蒙受狂热民主制的治理;有一点却不会错,他们有国王, 然而法律却高于君主的权杖。——2013-7-13

  11、 统计学家、期权交易人纳西姆•塔勒布在他的著作《反脆弱》中,进行了哲学的思考,他提出了一个绝妙的问题:脆弱的对立面是什么?答案不是“稳健”,也不是“强大”,因为这些仅仅意味着脆弱程度的降低,脆弱真正的对立面是“反脆弱”。——2013-7-13

  12、 统计学家、期权交易人纳西姆•塔勒布在他的著作《反脆弱》中,进行了哲学的思考,他提出了一个绝妙的问题:脆弱的对立面是什么?答案不是“稳健”,也不是“强大”,因为这些仅仅意味着脆弱程度的降低,脆弱真正的对立面是“反脆弱”。——2013-7-13

  13、 “为何法国的法律制度不及英国呢?因为与英国相比,中世纪的法国王室特权更为强势;因为法国内部较英国更不太平,外部则更为脆弱;因为法国大革命并不信任法官,而是希望将之功能弱化,只是严格按照立法机构所定义的法律法规负责个体实施。结果就形成了更不独立的司法系统和法院。”——2013-7-13

  14、 “高卢式的自由观在理论上更为纯粹,但在现实中却乏善可陈。……相比自由,法国更倾向于平等。这种偏好有利于形成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但是作为公民社会却略显不足。当法国将其法律模式输出到其亚洲、非洲等地的殖民地时,情况变得更为糟糕。”除了暴力,这是中国从法国学到的最坏的东西。——2013-7-13

  15、 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中国执行民事和经济审判,平均60%是在基层法院进行,50%是在中级法院进行,40%是在省级以上的法院进行,这就意味着大约半数的中国法院裁决不过是一纸空文。这类合同纠纷很可能会涉及大量欠债,即便是官方统计数据也表明,涉案银行和国有企业的平均执行率不过区区12%。——2013-7-13

  17、 对于贺卫方等人的奔走呼告,作者感慨:“对于我们生长在西方社会的人们而言,律师似乎都有其既定利益,遇到以彻底改变为目标的律师,难免有些难以理解……中国的律师已然成为中国快速发展的公众环境中一支关键力量。”并想起“曾几何时,英语世界中的律师就是处在改革前沿的风口浪尖。”——2013-7-13

  18、 中国律师“非常倾向于进行政治改革”,一个河南省的律师曾说:“法治要以民主为前提,权利要以法治为前提,维权要以权利为前提,律师要以维权为前提。”我觉得反过来说更有力量:律师要以维权为前提,维权要以权利为前提,法治要以民主为前提,权利要以法治为前提,法治要以民主为前提。——2013-7-13

  19、 中国律师“非常倾向于进行政治改革”,一个河南省的律师曾说:“法治要以民主为前提,权利要以法治为前提,维权要以权利为前提,律师要以维权为前提。”我觉得反过来说更有力量:律师要以维权为前提,维权要以权利为前提,法治要以民主为前提,权利要以法治为前提,法治要以民主为前提。——2013-7-13

  22、 “统治者这样把每个人一个一个地置于自己的权力之下,并按照自己的想法把他们塑造成型之后,便将手伸向全社会了。他用一张其中织有详尽的、细微的、全面的和划一的规则的密网盖住社会,最有独创精神和最有坚强意志的人也不能冲破这张网而成为出类拔萃的人物。”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2013-7-13

  23、 “他并不践踏人的意志,但他软化、驯服和指挥人的意志。他不强迫人行动,但不断妨碍人行动。他什么也不破坏,只是阻止新生事物。他不实行暴政,但限制和压制人,使人精神颓靡、意志消沉和麻木不仁,最后使全体人民变成一群胆小而会干活的牲畜,而政府则是牧人。”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2013-7-13

  24、 在意大利西部片《黄金三镖客》中,有一个经典场景,相当于对当今的世界经济予以了概括。金发小子布兰迪和图科最终找到了埋有黄金宝藏的墓地,但谁都不知宝藏埋在哪座坟墓下。布兰迪看了看枪,又看了看图科,说出了那句经典台词:“朋友,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拿枪的……一种是干活的。”——2013-7-13

  25、 传奇的硅谷企业家和风险投资家彼得•泰尔认为:“我们想要的原本是极速飞车,结果却是发了条140个字的微博作罢。”——2013-7-13

  ——2013-7-14丽江

  《西方的衰落》读后感(五):《财新网》 有连载

  《西方的衰落》读后感(六):焦虑的闲书

  书名有标题党嫌疑。佛格森认为,了西方世界面临四大挑战:过度负债的政府和短视的选民损害了代际公平的民主契约(嗯,这算是民主的危机吧);繁杂巨细而非简洁有力的市场监管导致了市场不稳定(用19世纪的一本书来佐证?在我看来是监管这跟不上金融创新的速度和程度才是重要原因);the rule of law沦为the e of lawer(论证着实无力);公民社会的衰败。这四个方面不至于得出The great degeneration的结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不至于沦为斯密所说的stationary states。言过其实了,又是一本过度焦虑的书——体现了金融危机之后发达欧美国家中弥漫的忧患意识。

  《西方的衰落》读后感(七):经济史制度学派对西方“静止状态”的分析——保守主义的立场

  西方在代议制政府、自由市场、文明社会、法制上的“制度衰败”

  第一章:人类蜂巢(财政困境):1500后的历史大分流——包容与攫取型社会的分流,西方财政困境破坏着代际契约;

  第二章:达尔文经济(管制与市场):不是放任带来危机,而是不当监管带来危机,问题不在于该不该监管,而在于如何监管。简明扼要和权威的监管是有效的。当今美国的繁复无效监管;

  第三章:法律全景(法律效率的降低):民法—“政策执行”VS普通法/判例法—“解决争端”,当今美国的低效法律,律师治国;

  第四章:社会的文明与野蛮(自助精神减弱):从蒸蒸日上的社团组织到江河日下,自助精神降低,政府取代了社会,私立教育的回归。

  制度和法律衰退,寻租精英阶层主导了政治经济,国家进入“静止状态”——这是弗格森诊断的西方乱象的症结。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