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偷时光的女人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偷时光的女人的读后感10篇

2018-08-23 05:10: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偷时光的女人的读后感10篇

  《偷时光女人》是一本由[美]阿黛娜·海尔帕恩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睿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6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偷时光的女人》读后感(一):找到生活重心

  我一直在思考芭芭拉,全书最爱操心的疯狂女儿

  女人容易一生都在为别人的事操劳,丈夫儿女父母衣食住行鸡毛蒜皮小事充斥了她们的人生

  她们没有自己的生活,于是把别人的生活当做自己来生

  她们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却总是试图掌控身边人的生活,从吃喝拉撒睡,到一切你能想到的琐事消耗青春和人生,以及人生的热情精力

  变得琐碎啰嗦烦躁,爱操心

  因为她们是没有生活重心的人。

  所以太容易失去平衡。也最怕背叛,怕儿女背叛,丈夫背叛,等等等等。

  而彻彻底底忘记她们自己该怎样生活,怎样寻找生活

  怎样去爱,怎样去思考什么是值得爱,怎样去了解自己,怎样去过自己的生活,去为自己的快乐而活

  而不是一辈子把别人的人生当做自己的

  ----------------

  此刻,才算理解《时时刻刻》所讲的

  所以有时候看不懂的东西,看过也是好的。总有一天你会懂得,深刻的懂得。

  《偷时光的女人》读后感(二):如果一切重来

  这是一部文笔缓慢小说。一个75岁的老妇人艾丽,在生日之后突然美梦成真的回到心心念念的29岁。再也没有无法改变皱纹干瘪皮肤深深的鱼尾纹,整个人都变得鲜活起来。艾丽在孙女露西的帮助下,开始了一天的冒险,去做各种想做的事情。然而好友和女儿芭芭拉却也开始了他们焦急慌乱的寻找。简单故事情节,各种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偶尔的戏谑当然也很出彩。

  当然,我喜欢这个故事,更多的是因为我希望自己能够学会艾丽的思维方式,学会自己活的明白。无数个不知不觉的选择,成为了今天的我们,可是对于今天的生活和自己,却总是有太多的不满意。工作郁闷了无处倾诉,生活圈子越来越狭窄人情越来越淡漠打扮越来越随意。就像芭芭拉一样,随时随地的为母亲操心,担心她过不好自己的生活;为女儿操心,担心她嫁不出去工作不好。可是实际上她们两个人都比她活的坦然轻松,更加为自己而活。芭芭拉的操心其实在于她自己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表面上是控制一切,实际上是害怕所有的事情和自己无关,就像个担心被排挤小孩子一样。

  有时候,只有在偷来的时光里,我们才能大胆的做自己。管他呢,因为时间有限,所以结果没什么大不了。更多的时间里,却在努力扮演他人眼中的自己,要努力去维护朋友关系,要聊天不冷场尴尬,要挣更多的钱去预防以后的失业,等等,变得离心中的自己越来越远。对自己的不满意也就与日俱增。每一天看似都在更努力的过活,可是每一天都让自己更加不满意。

  可是艾丽的生活态度却让我明白,有些时候是自己放不开,自以为是的被他人的眼光束缚住了。在意你的人,也许看的很明白,可是也无法更直白的点明真相;不在意你的人,也就无所谓你的状态了。所以,只有找到自己的生活重心,从每一天开始都做自己想做的事,对每一件事都真实表露自己的态度,才不会让自己后悔

  如果一切重来,所有的选择都会不同吗?其实不会。当时当地的你,其实也一定尽可能明智选择了。所以,一切的重来,都在于自己的转变,人生还有那么长呢。

  《偷时光的女人》读后感(三):如何有可能,我想过一天75岁。

  这本书一点都不会是我喜欢的内种类型。行文啰嗦,格局小,主角也跟我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性格和人生,让我找不到共鸣,甚至连高潮部分都是在隔靴搔痒。尤其是当艾丽需要现金和露西硬是回到家,而不是顺便找个ATM取款的时候,真的有弃书的冲动。然而这个部分就像是水中最后需要绕过的石头

  这个故事就像是一条溪流平静跳跃,缓缓流淌,你一定要跟着它的脚步走,这样你 才能来到它的尽头,看它一跃而下成飞瀑砸出像彩虹一样多彩而透明浪花,再滋滋汇成一条新的溪流潺潺远去。

  其实是个俗套的故事。14~17章写得很棒。角色不断的换位,能让你想到自己身上,有很多思考。这几章大概我会推荐它的全部原因,没错,我喜欢看瀑布

  《偷时光的女人》读后感(四):偷时光的女人

  2017.7.6~7.12 还是很棒的一部小说,为什么打四星?因为前面的情节始终不足以抓住人心,没有酣畅淋漓感觉,总觉觉得拖泥带水翻译感觉稍微有点问题典型的美国小说,喜剧性的主人公,小说的推进伴随着主人公的吐槽,一个急需被改变的女儿芭芭拉和一个需要寻找真相的主人公艾丽。

  但是不得不说,艾丽和霍华德的感情给读者的感觉并不是很深厚的感觉,或许是前半部分描写就让人感觉霍华德是一个无味男人。后面艾丽的回忆就像电影镜头一样,把曾经霍华德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节都剖析开来,证明霍华德是真的爱艾丽,但是艾丽对于霍华德并没有太多表示,导致他的出轨,但这些都不重要的,艾丽在和扎克make out之后,才反应过来,其实自己一直深爱的是霍华德。或许每一段感情都需要这样一次经历吧,当我们互相认为我们最对方没有感觉而去寻找另一个人的时候,才发现,其实原配的他才是自己的最爱。

  怎么说呐,剧情挺老套的,它的意义并没有书的封面写的那么深刻。

  《偷时光的女人》读后感(五):每个人的廊桥遗梦

  生活总有些许遗憾,也是这些遗憾让生活令人眷恋,成为心底美好的回忆

  这本书关于如何生活,读罢,引人思考,收获满满的正能量。做枕边书,轻松读物是再好不过。

  书里讲的是生活,而每个人也在生活之中,所以很容易将自己放进每个情景之中,主人公为什么会这样想?如果是我,我会做怎样的选择?有时会欣喜激动不已,为主人公的勇敢和改变,有时会湿润眼眶,为生活中无可奈何

  读的过程在慢慢了解自己,也在了解身边的人。

  人总是追不过时光,止不住的衰老令人沮丧。而新生事物更令人恐惧。唯有理解和包容,不排斥新事物,才能永远年轻

  朋友间的相处之道应该是“有自己的生活和值得骄傲的东西,然后乐于与人分享,了解别人为别人考虑”。中国式的委屈求全,一味付出,把希望都寄托在别人身上,只是将自己陷入被动,一步步作茧自缚

  当然,文中有些地方带有个人的价值观,不甚苟同。总之,如美国式温情大片,这本书值得一看。

  《偷时光的女人》读后感(六):一天PK 50年

  国外曾有研究说:人们平均每周花在后悔各种事情上的时间超过两个小时,平均每个人都有6件后悔且又想要去改变的事?!的确,我也不会否认我每天一边在为过去后悔,一边想着假如可以回到过去,我要纠正很多过错。所以本书我最感兴趣的就是重返青春的艾丽最终是否能做出改变、找到她的人生意义

  艾丽1950年代高中毕业后,按照母亲的要求读了文秘学校,19岁与霍华德约会,20岁就结婚,五十几年的婚姻生活中衣食无忧。在他人眼中,婚姻生活中的艾丽是称职的、令人羡慕的,她是好妻子淡定母亲、知心外婆,但她听妈妈的话选择人生——虽然这是时代决定的——而不是由自己选择。所以艾丽才会羡慕外孙女露西——作为女性可以做主自己的人生。75岁的她,有许多遗憾,尤其是爱情与婚姻。而重返29岁的这一天给予艾丽重新思考人生命题机会

  书中艾丽与两个人发生爱情纠葛。霍华德是艾丽已逝的丈夫,但他未在故事中真正出场,但艾丽总是提到、想到他的出轨以及他的好。霍华德年轻时忙于事业,一直对艾丽有所忽略,而从文中的叙述中也可以了解到,霍华德的付出使艾丽及家人衣食无忧,且生活品质高于普通人。他把艾丽写的卡片藏在自己的专业书籍之内,不让艾丽知道,这大概只能用他内敛的性格来解释。而扎克与29岁的艾丽相遇之时,扎克浪漫绅士言行举止对于渴望浪漫的艾丽来说,充满吸引力。艾丽曾说在“婚姻中,是选择爱情还是选择安全感”是一个亘古不变的难题,这也是艾丽一直在困惑的问题。显然,霍华德代表的是婚姻生活的安全感,扎克是爱情里的浪漫派。现实有诸多的反面例子表明这样的遗憾——婚姻以浪漫开始而埋葬在琐碎的生活杂事里。艾丽怎么知道选择了浪漫的扎克就一定不会后悔呢?艾丽想要的表面上是重返青春,实质是女人天性中所渴望的浪漫爱情,而不是像霍华德那样只给予衣食无忧的安全感而忽略了浪漫的小细节。艾丽曾想要与扎克远走高飞,但是变回75岁的样子之后,艾丽毫不犹豫回到了亲友身边,因为她有她的亲友和责任

  一天的爱情与五十几年的婚姻较量中,艾丽选择的是现实,而不是扎克,她所改变的就是意识到自己的真爱就是已逝的丈夫霍华德,并且不再抱怨。她的人生意义就是家人和朋友,“他们才是我的生活离开了他们,我将一无所有”。其实艾丽也别无选择,她与扎克是生不逢时,是“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永远也不可能“生同时”,三十多岁的年龄差是现实问题。“重返29岁一天”这个生日愿望实现了,但不会成为永久的现实。

  以魔幻形式来讲现实的话题,更印证了现实的不可更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