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哈姆雷特》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哈姆雷特》的读后感10篇

2018-09-06 04:52: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哈姆雷特》的读后感10篇

  《哈姆雷特》是一本由【英】威廉·莎士比亚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37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哈姆雷特》读后感(一):最接近莎翁的文体

  也是偶然在图书馆看到孙大雨先生翻译的莎氏四大悲剧。因为以前看过朱生豪先生的译本,朱先生的译文流畅文采激扬,字句之间都流露感情,因此读孙大雨先生的译本还是有些偏见,但信心也有,孙先生也是位诗人,对字句的推敲和韵律使用是无须顾虑的。当然有了诗体和格律的制约,读起来可能就没散文体那么流畅,但也不妨碍出一些经典句子

  《哈姆雷特》读后感(二):深爱的姑娘,我不想报仇了,只愿有你

  翻译的非常地道部分歌谣也都符合中国风,望有机会拜读原著。莎翁的悲剧,果然悲地够狠,团灭结局

  人性是一个善恶综合体:

  荒淫的篡位叔叔王后的感情是真的,内心也会为所做之事不安;

  被认为不守贞洁的王后,无论对叔叔是什么态度,至少对儿子的爱和包容无私的;

  善良勇敢的哈姆雷特,杀了一个罪不至死的大臣,而且这个大臣还是自己心上人父亲,滥杀无辜,即使真的做了王,也不会圣明,爱人疯癫溺死,爱人的哥哥决斗中毒身亡,哈的所为与其叔父并无两样。

  仇恨,吞噬了人的本性。最后的团灭,是哈最初想要的结果吗?或许,哈的设想,是杀死叔叔,继承王位,迎娶心爱的大臣之女雷,孝敬母后。

  这个世上,哪有非黑即白,哪有按剧本走的人生。杀父之仇,不得不报,只是若知结局,还会前行吗?

  我宁愿放下仇恨,和心爱的姑娘私奔,去英格兰,去法国,逃离这充满悲伤的丹麦。

  《哈姆雷特》读后感(三):我终于没有只是收藏书架上了

  常听人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其实一直误以为是说理解的哈姆雷特的形象,因为我除了课本上可能节选了一些段落以外,很惭愧以前都没有完整看过全文,也很惭愧我也没有看到莎士比亚的其他作品全文,我并不清楚哈姆雷特这个作品里戏剧内容来龙去脉和很多精彩对白到底有何意义,一直也就稀里糊涂听过一个从语文课本中看到的定义和背诵的伟大意义,甚至内容我也记不清了,只知道它很伟大

  然而这次,我终于没有拿以后有时间再读这个借口,看完了人们口中常常提起的那个伟大的作家写的一部伟大的作品。

  事实上,它真的就是那样伟大。我不敢在看到令我呆住的地方表达自己的想法,只敢默默划线而已,我怕用自己肤浅认知亵渎那段对白的灵魂。我不敢说我读懂了什么读明白了什么,毕竟才一遍毕竟我就是个普通的读者,可是我却第一次真正浅浅感受心灵震撼触动开始重新思考伟大这个词语,开始重新认识伟大的文学这个短语,开始重新看待伟大的作家这个评价

  我很惭愧自己对文学史学习的忽视。在这么短短的几幕戏剧中,真的能有人把这人间百态,善恶美丑酣畅淋漓赤裸裸地或者不动声色悄无声息地呈现在你的面前或者敲响你头脑钟声。你一点也不觉得你在读的只是一个虚构的文学作品。就好像哈姆雷特导演了一出戏给他的叔父国王一样,莎士比亚也导了这出戏给看这出戏的人。

  所以,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是说哈姆雷特的形象有一千个,而是哈姆雷特这个作品有可能挑起你上千个神经末梢作出上千个反应行动,不屑,紧张害怕,否认,愤怒警惕,赞同,感激敬畏,释怀等等。即便你可能当下只是看看一笑而过没有什么想法,但是在经历社会生活中的某一瞬间,搞不好你或许会突然回想起它出现在你脑海中的那个印象,好像不只是那个印象,你一定会惊讶于它伟大的昭示和预言

  《哈姆雷特》读后感(四):哈姆雷特

  最近我看了莎士比亚中的《哈姆莱特》,19世纪俄国的批评家林斯基称莎士比亚为“戏剧诗人之王”,而《哈姆莱特》则是莎士比亚“灿烂王冠上面的一颗最光辉金刚钻”。《哈姆莱特》是由五幕悲剧组成的。在这位戏剧大师的几部悲剧中间,《哈姆莱特》是最扑朔迷离的,也是最富有理性的。其中如父王为恶叔所弑,王位被篡,母后与凶手乱伦而婚,王储试图复仇而装疯等基本情节。十分吸引我,却又十分悲惨故事发生在十三世纪丹麦的京城艾尔西诺。丹麦国王在花园打盹时突然死去。他的弟弟克劳迪亚斯接替王位,又娶原王妃为妻,前国王的儿子哈姆雷特对父亲的死因有所怀疑忧郁过度,终日愁容满面。他听从好友劝告,半夜跟出现在城堡上的父亲幽灵相会,终于得知父王是克劳迪亚斯与母亲合谋害死的。为了取得证据,他特地请来了一批戏子,在王宫演出一出十分相似的杀人剧,将父王当时被杀的经过表现出来。哈姆雷特一看母亲与叔叔的反应,便明白了真相。 大臣波洛尼亚斯有个女儿叫奥非莉娅,她仪表出众,清丽纯洁,痴心地爱着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由于父仇未报,故意对奥菲莉娅十分冷淡狡猾的克劳迪亚斯也了解到哈姆雷特的真心实意,于是施展计谋。哈姆雷特由于失算,误将躲在幕后听他与奥菲莉娅谈话的波洛尼亚斯刺死,奥菲莉娅承受不了失去恋人和父亲的打击精神崩溃,失足落水而死。波洛尼亚斯的儿子闻讯从国外赶来,誓死要为父妹报仇。克劳迪亚斯叫他跟哈姆雷特决斗,并且在剑头敷以毒药。那天,皇宫大厅刀光剑影杀气腾腾。间歇时,克劳迪亚斯叫哈姆雷特喝一杯已下了毒的酒,母亲深受良心谴责,一把夺过喝下,当着儿子的面死去。哈姆雷特义愤填膺,挥剑击中对手,冷不防也被对手暗剑刺伤。顿时毒性发作。哈姆雷特拼足最后的力气将十恶不赦的克劳迪亚斯刺死,为父报了仇,自己也倒下了。 读完这一剧,我认识了他从“时代脱臼了,真糟糕,天生我要把它扳正过来”这句豪言壮语到“是活下去还是灭亡,这是个问题”这句绝望的叹息的全部心理背景实际上,哈姆莱特的尴尬在于一个纤弱而又明达的心灵肩负着与其行为能力相称重任,比坦特鲁斯更难堪饥渴,比西绪弗斯更枉费心力。用歌德说法,“这是一株橡树给栽在一个只应开放娇红嫩绿的昂贵花瓶里。”在哈姆莱特身上,人的脆弱性和环境残暴性是如此相反而又相成,以致这 个独特性格内涵方面显得密致而厚重,在外延方面也显得博大而深广。其实就是如此的扑朔迷离,让我的同情也不得不转移到配角奥利菲亚的身上,她是如此的年轻,心灵和身体都没有成熟,种种柔情连她自己都不明其所以然,便提前油然而生,爱和恨一起压挤着、煎熬着她脆弱的身心。她爱人,同时渴望被爱,却往往意识到自己爱人胜过被爱。她不幸而又无助,不是因为品质上的弱点完全只是由于自己也不了解的天真无邪,她当然十分痛苦,却从未流露出来。所以在我看来,她更像一只小鸟,为了寻求庇护,投向哈姆莱特的怀抱可叹他在神经错乱中,竟把她从自己身旁摔开去,摔的那么重,终于无意间杀死了她。她死在了她爱的人手上,上天对她还是仁慈的。 《哈姆莱特》不断的被人们以各种方式各种形式演绎电影一部又一部,人们却百看不厌,源于《哈姆莱特》紧凑的戏剧情节,高潮迭起惊喜不断,所有的紧张气氛都要等到故事的最后才会得到缓解多种多样对大师作品的演绎不断给予我们新的惊喜和意外,对于仇恨的解释,对莎士比亚的解释。即使有一些并不太尽如人意,人们依旧对次充满好奇。因为莎士比亚,因为这位最伟大的戏剧作家和他最伟大的作品之一,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演绎都会让人对这一部经典再一次来一遍心灵对话,每一次的对话都是对人生新的体验,这就是《哈姆莱特》的魅力所在。作家们用他们的文字时刻提行这人们这把剑的冷酷恐怖。仇恨的双刃剑,舍弃它比拿起他来捍卫自己明智得多。

  《哈姆雷特》读后感(五):可怜身是眼中人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在我的认识中,可以说是经典中的经典中的经典了,几乎人人都知道有这么一句话,“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界对《哈姆雷特》的讨论研究,也应该是汗牛充栋了吧;我还感觉,每当有新的理论与阐释方法总会拿《哈姆雷特》开刀,而且总是讨论哈姆雷特的“延宕”问题。所以我现在想写一点《哈姆雷特》的读后感,也想就此问题说说自己的想法。而且没有什么压力,因为自信不可能超越无数前人大家的见解,只求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加深对《哈姆雷特》文本熟悉程度。 纵观全书,我最大的感受可以说是“哈姆雷特并不是哈姆雷特”,或者说,“哈姆雷特的本质先于他的存在”,我看见的是为神为名所束缚的哈姆雷特。他从来不是想做什么事,而是考虑应该做什么事。他是聪明的,可是往往因为聪明的缘故想得太多,而被头脑控制,被“无意识”控制。 这一点其实雷欧提斯在第一幕中就劝诫奥菲利亚了:“你得要戒惧,考虑到地位,他不能自己做主;因为他要受他自己身份限制:他不能像无足轻重的人那样,自己定去取,为的是他选得恰当与否决定全国安危和兴废;他身居邦国之首,他妃子的征选自应先得到邦国的赞成和听从,经受到约束。”并且继续教妹妹如何应对,“照他的身份地位说来,他要想把自己的话付诸实现,绝不能越出丹麦国内普遍舆论同意范围。”所以,我认为在一开始,哈姆雷特的悲剧性已经被点破了,他不能自己做主! 接着波洛涅斯赠言给雷欧提斯,有一句话也说得在点上,“不要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凡事必须三思而行。”这点应该是可以作为共识来讲,从侧面来说明哈姆雷特行动的原则。 随后国王的鬼魂对哈姆雷特说:“你要是有天性的话,切不可忍受;莫要让堂堂丹麦君王的御床变成可恶的秽乱淫蒸的卧榻。”要求哈姆雷特为父报仇。随后还有多处提到“天性”这个词,这是一个未经质疑的命令,在中国也许是“天经地义”,是无法怀疑的东西。与之类似的“荣誉”、“名誉”、“名声”之类的词,不多举例了。 更要命的还有宗教的束缚,直接让哈姆雷特放弃了一次刺杀国王的机会,“现在我正好下手,他既然在祷告;现在我就干;这样他可升了天;而我就报了仇。那个却得要考虑:一个恶贼杀了我父亲;为那事,我,我父亲的独子,却把这恶贼送上天。啊,这简直是酬恩,而不是报仇。他杀我父亲,在他饱食后,肉欲盛,当他的罪辜发怒时,像阳春五月;他生前那笔孽账,上帝外有谁知?但我们揆度情景,据常理看来,他的蹙运很乖戚:我是否报了仇,在他涤净灵魂的时节杀了他,当他已准备成熟,适于离尘世不行!收起来,剑;要把握凶残的机会:等他喝醉酒死睡,或狂怒的时分,或在床褥间纵情乱伦的时候,在赌博,在赌咒,或是在干什么绝没有得救希望的坏事的当儿;那时节摔倒他,使他脚跟朝天踢,灵魂打入永不超生的黑地狱,且跟地狱一般黑。我母亲在等:这剂药只是延长你灾病的时日。” 哈姆雷特就是受到如此多的束缚,为了突破这个束缚,他的策略便是疯癫;哈姆雷特假装疯癫,才可以尽情地言说,做不平时不敢随意做的事,比如他对奥菲利亚的轻薄“躺在姑娘的两腿中间倒是个好想法”。国王则对此也很无奈,“就应当把这疯狂青年约束住,将他羁绊禁闭着”。可以说疯癫是对秩序反抗,疯狂才可以不受束缚,可能疯癫使人更接近本性。波洛涅斯也不得不称赞,“疯人倒往往能言语贴切,理性清明的人反而不容易一下中的。”因为疯癫可以直面真相,如同儿童天真一样不会被各种顾虑损耗。 我想哈姆雷特自己也早就意识到这点,“这人间一切的常行惯例对于我显得多可厌,陈腐,乏味无聊!”后面才会说出“因为这世上本没有什么好跟坏,只是想法使它那么样。对于我这是一座牢狱。”这个想法,便是哈姆雷特意识到的牢狱,来自外界的束缚。甚至因为这种明智而产生虚无主义态度:“我把这生命看得不值一根针;至于我的灵魂,既然也是不灭的,跟它一模一样,它又能奈何它?”所以我曾经假设,聪明的他即使知道命运,还是会去践行命运。他好像有犹豫,但是如黑格尔所说,他不是犹豫该不该杀,而是犹豫怎么杀。To be or not to be,好像有选择,其实并没有选择。我理解的悲剧性也就是此处。 不过不应该把目光只局限于哈姆雷特身上,因为不只是哈姆雷特在“延宕”,与之相对的国王也在“延宕”:“想要做件事,我们该做于想做时;因为这想做会变更,它有消减与迁延,多得跟七嘴和八舌、七手又八脚、意外及事故一样多,于是那该做便像败子般叹声息,松气却伤身。”他也对雷欧提斯说出了心中的顾虑:“为两层特殊原因;对于你它们也许显得很微弱,但对我却极有力量。王后他母亲,几乎不见他不能活;至于我自己——算我的长处灾祸,不管哪一桩——她跟我的生命和灵魂如此相连,就好比星辰不能离轨道运行,我简直不能离开她。另一个缘故,为何我不便把他来公开审讯,是因为一般民众非常爱戴他;他们将他的短处全浸在好感中,犹如把木头变成石头的泉水般,把他的脚镣会变作光荣;结果是,我的箭,造得太随便,经不起大风,不但射不中我指向前途的目标,会回转身来,把弓砸破。” 而雷欧提斯也与哈姆雷特处于相同的处境,“我只要为父亲报个最彻底的仇。”而且还有妹妹的仇,她在情人与父亲的矛盾中走向死亡,也要算给哈姆雷特。 至于王后,既要“因为母亲的天性使她们难免要袒护”,又要面临哈姆雷特从贞洁上的指责:“你是王后,你丈夫的兄弟的妻子;你也是——我但愿你不是!——我的母亲。” 由此可见,他们谁都无法随心所欲地做自己,他们的行为总是被规约的,他们每一个人都被时代风俗,社会舆论,宗教信仰所束缚,——他们不得不如此做。剧中的主要角色,那些贵族尚且如此,更不用说那些只能接受命令行事的士兵、臣子。诚如拉康所说,“人的欲望就是他者的欲望”。最后编织成一张因果的网,在这个无法逃离的“象征界”中又互相伤害,最后也只有死能够获得解脱吧,“我们互相宽恕吧,高贵的哈姆雷特:我自己和父亲给杀死免你的罪,你自己的死也免了我的罪。”不过哈姆雷特依然在乎世人的看法,临死前希望霍拉旭“把我的为人,这事的因由,告诉给真相不明者”,害怕“我身后将留个多么残伤的恶名”。 最后不得不让我再次叹息,“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