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橡皮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橡皮读后感10篇

2018-09-08 04:52: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橡皮读后感10篇

  《橡皮》是一本由杨黎 编著作,38.00元出版的2012-7图书,本书定价:365,页数:,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橡皮》读后感(一):转让杨黎的向毛主席保证,只有一本,1000元,需要朋友留言。

  转让杨黎的向毛主席保证,只有一本,1000元,需要的朋友留言。转让杨黎的向毛主席保证,只有一本,1000元,需要的朋友留言。转让杨黎的向毛主席保证,只有一本,1000元,需要的朋友留言。转让杨黎的向毛主席保证,只有一本,1000元,需要的朋友留言。

  《橡皮》读后感(二):《橡皮-中国先锋文学评论-20分

  最近又买了一些书,还有以前积压的一些书,总之还有很多书,没读。

  先锋文学,的确是个以往没有遇见过的区域大概是非主流意思。希望在多年以后,这些人会得到更多的认可。任何领域的“先锋”都存在着,而且任务艰巨,它们负担着去探索尝试重任,有朝一日,兴许就会成为这个领域中的主流。文学作为艺术形式之一,就是要不断的去做出改变。但现在只能这样,时间有限,还是留给主流文学吧。

  前面两篇小说不错,都是我喜欢话题,一个是“精神病故事”一个是“狗的故事”。除此之外,可就费劲了。

  六月六号/是普通的一天/早上下雨,中午出太阳/下午开始飘雪,晚上/一场风暴过后有云和月亮。这是一首诗!现代活人写的诗,很刺激!的确把我给震住了。这本书没有完全的读完,就是因为诗比较多!所以有些只能略过,我还是太年轻了,我接受不了。其实他们可以去写歌词啊,我觉得他们的歌词写的真的可以。

  这个小团体范围很有限,书中提及的名字我是一个也没听说过。有大段大段的采访啊,介绍啊,展现了先锋文学的这个圈子中的诸多细节,知道有这么一回事儿,这本书的任务也就完成了。

  后面还有些年轻的作者写的一些血腥的小说,很无聊

  最近读书的进度有些慢,不过马上就会提速了,休息一周,然后去北京一周,算是个小假期,很惬意春天幸福的。

  今天是2013年3月23日,好听七岁了,祝你生日快乐

  《橡皮》读后感(三):纪念小招

  看到阿坚写的一篇纪念小招的文章

  与其说是纪念,不如说是记录

  通篇如流水一样详细记录了几年几月几日几时在某地与小招共同经历的一些事情

  包括最后记录他的自杀过程,也带着近似冷酷平淡

  “15分钟前,我俩在桥上走了一来回,我站桥上向下望一桥墩外沿时,看见有一滩黑渍,

  但我当时未敢说出口。稍后知正是那里。”

  这篇念念叨叨的流水账我整整看了半个多小时

  被阿坚带往那些再普通不过的小镇上,

  一盘鱼香肉丝,两杯啤酒,打发一个无聊的下午。

  反而忘记了这是为了悼念小招而写的。

  诗人之死,自古就被人神化与扩大化。

  好像他们是另外的一种生物,注定要以激烈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然后被人反复的提起,成为某种符号,甚至被追捧

  很多诗人是在死后才出名的。却无人在乎他生前真实作品生活

  有多少人看过屈原的离骚和天问,又有多少人买过海子诗集

  我们谈起他们,只是为了借以表达自己内心的某种态度

  阿坚这样反反复复的重提小招生前的种种琐碎小事,是对这种态度的拒绝

  也许这才是他愿意展现的情感

  对小招,也对所有人。

  贴一首小招的诗,在今晚,纪念他。

  [满天的残雪让我想起06年的冬天]

  一地的烟蒂

  午夜的网吧

  有最美丽风景

  在眼前闪烁

  昨天的话语

  是最可笑的事情

  可我还是要想

  明天怎么样

  是最徒劳的梦像

  我懒得再说

  你就是再伪装

  也一辈子忘不了我

  出走

  出走

  出走

  每次都不想走

  每次都在下一个路口离开

  《橡皮》读后感(四):没有人知道

  没有人知道

  听说过小招去他的博客看过这一次又在这本书里追踪的了小招头一次逐句读了他的诗——家里的洗衣机

  只用来洗铺盖

  从来不洗衣服

  继母

  这是因为

  衣服洗多了

  洗衣机容易

  ......

  这也许是他生活的一角,关于他曾有过的那个有着继母的家,无论远兜远转离开多久最后还是停在那里 。

  一个只有二十四岁的诗人,在精神游离之时自觉抽离了这个到处是人到处是城市世界,没人知道他的北京他的中关村南大街46号他的青岛他的湘西苗寨他的希望他的想念他的最后一支烟他的酒他的健康他的病,以前没有以后也没有,没人知道。

  我认识两个诗人一个画家,画家一百块钱花两个月,是借来的。诗人们这几年一路从北京搬到河北,每天最怕的还是房东。我住在大房子里吹着冷气,因为我不写诗也不画画.

  《橡皮》读后感(五):看完先锋就忍不住先锋

  楼下的包子居然真卖光了,怀着愤怒心情写在了以下内容

  论香菇

  楼下有一家天津包子店

  有肉包、白菜包、香菜包和甜包

  我每天早上都会吃上

  两个白菜包两个肉包

  还准备一个鸡蛋

  十点钟是加餐时间

  有一天,一个姑娘

  要两个香菇包

  我心想。二逼啊!

  哪有这玩意

  而老板居然真给她了

  我狠伤心

  像给戴了一顶绿帽子

  伤心归伤心

  包还是得吃

  两个肉包两个香菇包

  我故意把香菇二字喊得

  很大声,很理所当然

  放佛每天都吃俩香菇包

  店主呆住,跟我四目交接

  很快,店主缓过神

  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给我装好四个包子

  我特别爱看老板装包子

  右手扯下一个塑料袋

  在拿起来的同时

  左手与右手会合

  轻轻对搓

  平滑的袋子皱褶突起

  左右手拇指食指

  捏住一条褶皱

  (注意:这两条褶皱

  分别位于袋子两侧)

  然后右手固定袋子

  左手魔术般将袋子

  套进右手

  每次到这我都差一点

  想鼓掌欢呼

  接着他用右手揭开盘盖

  值得一提

  蒸包子的盘子是竹做的

  (我猜的)

  长方体

  目测一个可排上好几十个包子

  还可以层层叠起来

  包子的王国就此诞生

  我说盘子

  就是为了跟你们说明

  店主每次揭开盘盖

  一只手经常性地托起

  几个盘子以及众多包子

  还没算奔涌而出的蒸汽

  好嘞好嘞

  之前说到揭开盘盖

  接着他,他就是店主

  希望大家没有忘记

  接着他像如来佛把大圣爷

  按在五指山下

  砰砰砰砰!一气呵成

  大圣爷没给压扁

  包子自然没给压扁

  我本来以为这首诗

  就此结束

  当我咬开包子的时候

  (当然这都是我虚构

  今天到了包子店时

  包子都卖光了

  不然我就可以分解

  一套咬包子的动作

  发现还是我的两菜两肉

  所以这首诗还得继续

  本来我还想花些篇幅

  述说一下我此时的心情

  可不想过于主观

  流露多情

  就此作罢

  写诗不能老跑题

  第二天

  为了不让店主出错

  四个香菇包

  够直抒胸臆了吧

  可情况更糟

  四个都是菜包子

  把老子和尚啊!

  不行,不能愤怒

  我要诗如流水般

  流淌出来

  其实写到这里我感觉

  这会是一首失败之作

  我已经用了几个比喻

  诗没那么复杂

  它简单得很

  简单到都不要使用比喻

  (这时张羞觉得

  吉木狼格会说的话)

  于是就有了第三天

  经过包子店

  遇到买香菇包的姑娘

  (其实我不可能遇到,

  不是,是说我不可能

  发现自己遇到,因为

  我有严重面盲症)

  他还是要了香菇包

  我决定跟踪她

  一睹香菇包的芳容

  她没有立刻吃掉

  一边跟踪一边紧紧盯着

  晃荡的香菇包

  我的目标是包子

  把人跟丢可以

  可不能把包子跟丢

  上刀山下火海

  这都是假的

  山公车陡坡

  这才是真的

  路口处

  一男子追上这姑娘

  这姑娘居然把两个香菇包

  其中的一个香菇包给了男子

  跟踪包子甲?还是包子乙?

  这是莎士比亚般的提问

  纠结着,难以抉择

  这是两个等价的目标

  不,仅仅是价钱上等值

  也许包子甲的香菇

  比包子乙多些

  也许包子乙出生在昨天

  包子甲出生在前天

  老师曾经说过

  面对两个不可判定的

  不等价目标时

  最好的解决方法

  掷硬币

  没错,我就是老师

  正当我寻找硬币时

  男子帮我解决了问题

  他咬了一口包子甲

  你问我

  为什么不是包子乙

  各种玄妙不能告诉你

  老师只传给第一弟子

  回到那千钧一发的一刻

  我假装匆忙撞了男子一下

  包子掉了

  别以为这一幢跟你那些

  横冲直撞可以相提并论

  这可是涉及到高等物理

  我赶着检包子

  先不跟你赘述

  有空写首诗跟你解释

  其实我可以等到男子

  走开才回头捡包子

  可我是一位绅士

  我捡起包子

  拍掉尘土沙石

  递还给男子

  对不起呵!

  男子一脸木然

  结果包子

  没关系呵!

  以上就是事情的经过

  我省略了最重要一环

  留到最后跟大家分享

  从我捡起包子到

  把包子递还男子

  一共进行了三项工序

  分析理性

  分析化学性质

  回归生活

  我就不浪费时间

  标记一二三了

  第一句就是一

  第二句就是二

  第三句就是三

  很好理解

  我的专业是生物技术

  我的工作是化验员

  完成检测用了一秒

  就是捡包子跟递包子

  之间的那一秒

  想象一下你就知道

  我捡包子多娴熟

  我也才发现自己的天才

  说了这么多那么多

  其实都为了

  缓和悲痛的心情

  谁能想象

  我朝思暮想的香菇包

  居然就是白菜包

  而且还经过

  我的权威认证

  香菇包啊!

  她指的香菇啊!

  就是白菜丛林

  那些黑麻麻的

  我一直以为是冬菇

  的黑色物体

  真是冬菇易挡

  香菇难防

  那种悲伤难以言喻

  就像吃了一辈子“大白菜

  临终前你告诉我

  一直都是小白菜

  多少香菇也挽救不了我

  以全世界香菇的名义

  发誓,我要报仇

  都是店主没有严格

  定义包子的错

  以后,每次去买包子

  我总喊

  一个白菜包一个香菇包

  店主揭开盖掏出一个

  合上,呆滞片刻

  又揭开同一个盖

  再掏出一个

  还是刚才那个

  隔壁的那一个

  每次我都窃喜

  如初尝禁果的夏娃般

  如救出公主的马里奥般

  如登山诺亚的草泥马般

  《橡皮》读后感(六):《橡皮:中国先锋文学》:天空是那么空

  原文地址:http://www.qh505.com/blog/post/1850.html

  写了一首诗

  但没写好

  没写出孕妇的美

  写完就删掉了

  ——何小竹《孕妇》

  故事发生在2010年,在芳草街路口/农业银行门前,怦然心动的何小竹看见了孕妇,但是他将一切的情节都省略了,他写下了一首诗,放在《时间表:2001-2010》的最后面,但是那个孕妇没有看见他,也没有看见这首诗。很奇怪都是,我看这首诗的时候也是“怦然心动”的,而且设法寻找“芳草街路口/农业银行”的故事地点,但其实这个城市里没有芳草街,有许多的农业银行,有许多的孕妇,当然也有许多与何小竹一样的诗人,他们都有过一两次“怦然心动”的感觉,但他们唯一没有做到的,是像何小竹一样将那首诗删掉,然后再写一首,我想,这次一定不会在芳草街路口/农业银行门前了。

  或许,在“拦不到出租车”的奉化市区,是的,也是在2010年,竖的2010年,也是诗人,只是没有了孕妇,有的是一个“她”,而且还有最具体房间,有“90块钱一晚的/大床房”,还有安全套、内裤,以及方便面,“她”一定不是孕妇,否则,竖也会“怦然心动”,他们在2010年擦肩而过,一个在“前台开房”,一个“连宾馆的门都没进”。这情景有点像何小竹的诗,写完了又删了,删了又写了,在2010年末尾始终在“没写出孕妇的美”里“怦然心动”。

  其实,只是2010的时间上他们在诗歌里相遇了。我说到的也仅仅是和时间有关的一个人,两个人,以及一群人,《时间表:2001-2010》的意义其实也并非是米歇尔·布托尔所说:“当新的一天来临的时候,这一天就使过去的形象发生了变化。”新的一天是需要从旧有的地方翻过去,就如从何小竹“芳草街路口/农业银行门前”的2010年翻过去,便是再没有叙述和书写的2011年,或者如竖从《奉化》翻到了2011年的《浮云体》:“现在是下午15:20/冰箱里/我记得/还有一瓶三得利”。

  有和没有,都不会变成时间表里的重要事件,2010年之后的2011年,“过去的形象发生了改变”,一个是对于小安的访谈,六回说:“采访小安,那天是2011年1O月30日晚上6点开始,聊了近三个小时。”这个和离婚、打麻将、喝酒有关的女人最重要的不是写诗写小说,而是曾经是杨黎的老婆。当兵、转业、精神病院,在这些经历之后,小安就和杨黎结婚了,当然他也与诗歌结合:“完全变成了诗歌的生活,那时诗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诗。聊也聊的是诗,谈也谈的是诗。”这是一个诗人家庭,在日常生活中“怦然心动”,或者也如那个孕妇一样,有着不能描写的“美”,打麻将的小安和写诗的小安,是多么的不同,“有些灯/灯丝坏了/我们永远也看不见/光与光是怎样地不同(《路上一盏灯》)”光与光不同,自己与自己也会不同,所以一定要把后面有关离婚的故事删掉,像2010年的那首诗一样,“写完就删掉”。

  2010年之后的2011年,“过去的形象发生了改变”,另外一个事件便是这本叫《橡皮:中国先锋文学》的书的编辑成型。这是一个更大的事件,在小引的《江湖夜雨十年灯——新世纪十年中国先锋诗歌报告》中有详细的叙述,“因为筹办《橡皮:中国先锋文学》,我跟杨黎在今年先后见过三次。最后一次见面是在2011年11月27日下午,我们坐在武汉国际青年旅舍的小院子里喝茶。”当然,“在场的还有魏无天”。时间地点和人物,这个时间距离六回采访小安不到一个月,一个是在成都芳邻旧事酒吧,另一个在武汉国际青年旅舍,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没有交集,但大都和“过去的形象发生了改变”的某种哲理有关,在杨黎、小引和魏无天将“橡皮”十年有关的人物列出的时候,他们其实也做好了另一个准备,将名单上的一部分人划去,这个过程有点像何小竹对待孕妇的那首诗,“写完就删掉了”,这是对美的一种追求,删去的终极意义是不留遗憾,橡皮十年也是如此,小引说:“其实本可以为这个名单增加更多的人选,但那又有什么意义呢?”在意义的设置上,很明显是不要成为“昏庸的裹脚布”,所以在2011年11月27日下午那个标志性的见面之后,这本《橡皮:中国先锋文学》终于在2012年7月印刷成书,变成了观望网络文学十年的一个标本。

  编号:H12·2121022·0931

  作者:杨黎 主编

  出版:江苏文艺出版社

  版本:2012年07月

  定价:38.00元 亚马逊25.80元

  ISBN:9787539952796

  页数:366页

  “本书的标签是:网络、十年、先锋、民间、影响力、作品质量、持续性等等。”其实,和阿兰·罗伯-格里耶的小说同名的《橡皮》,在走过十年风雨之后,或许更能说明其文学主张的倒是“副标题”:中国先锋文学。但其实这个说明太过笼统,在中国一片“先锋”云标签下,更为确切的表达应该是“中国先锋文学网络十年”或者“中国网络文学先锋十年”,网络和十年这两个关键词是这本书最主要的标签,所以删除这两个词的确有一种另类的“怦然心动”。“13个先锋小说家、43个先锋诗人、11个先锋评论家,带您走进中国先锋文学大本营,见证改变习惯的写作。”明明白白地写在封面上,我不知道这67个人的名单是不是没有了那种“昏庸”的味道,但是他们或许的确在10年或者更长的时间上树立了一面旗帜,在中国网络文学乃至中国当代文学中获得了一席之地。

  对于这十年网络先锋文学的发展和衰亡脉络,小引的《江湖夜雨十年灯——新世纪十年中国先锋诗歌报告》有比较系统的介绍:

  从1995年开张的第一家中文诗歌网站“橄榄树”算起,再到1999年李元胜担任主编的“界限”,2000年莱耳创办的“诗生活”、南人的“诗江湖”,以及2001年开始风起云涌出现的各大诗歌论坛,2006年虽然可以算是汉语诗歌在网络上中场亮相的巅峰时刻。但残酷的事实是,在汉语诗歌接触网络的十年进程中,尤其是以论坛为主要代表形式的潮流里,此刻的繁华已经开始逐渐走下坡路了,盛极而衰的迹象已经渐渐浮出水面。

  而对于“橡皮”,介绍如下:“橡皮”创办于2001年1月。当年的参与人员是杨黎、何小竹、乌青、竖、张羞等。主要的艺术倾向有杨黎的“废话”理论等可作参考。它关闭于2004年5月。集结或者模糊靠拢在其周围的诗歌论坛有早期的“壶说”、 “秦”、 “果皮”以及后期的“物主义”、 “新湘语”等等。

  创办于2001年,关闭于2004年,这是“橡皮”的网络生命史,但是网站关闭并不代表“橡皮”之死,所以这本十年的选集超越了网络的平台,而延伸到更广的范围,或者还可以用何小竹的诗来诠释这样的继承和复兴:写完了删掉,然后再写。这就是文学的生命力,这就是先锋文学的姿态。“只有我们的写作面对如此巨大的空无,您的阅读才能获得这样具体的充实。”这是这本书的主编杨黎的“封面寄语”,而他在《卷首语 有一朵花开在比喻之外》更明确的表达了“文学的未来观”:“在不远的未来,这个世界只会剩下两种人:一种是喜欢比喻的诗人,一种是不喜欢比喻的诗人。”这是不是在为文学的坚持者勉励和鼓劲?喜欢比喻和不喜欢比喻,是说与不说的两种人,其实他们并不是对于说话的不同态度,而是“诗言志”的不同理解,是“诗到语言为止”还是“诗从语言开始”的分野与论争,而杨黎说:“世界是说出来的,但说过之后,它应该有另外的样子:比喻一下,它像一首诗。”

  说过之后像一首诗,这是杨黎的主张,也代表了“橡皮”的文学观,那就是“废话”,“老老实实,准确、具体、简单”,而这样的“废话”就是“能够准确写出的可以写,能够具体写出的可以写,能够简单写出的也可以写;相反,不准确、不具体、不简单的,我们必须遵守我们写作的原则,就是放弃。(《打开天窗说亮话》” 从诗歌到小说,橡皮的创作就是在这样的言说中获得快感,比如“江苏宜兴,在战国时候叫荆溪/等到了秦汉,改叫阳羡/晋代以后叫义兴/到宋朝,因为宋太宗赵光义的名字中有个义字/所以义兴又变成了宜兴/估计之后再没有哪个皇帝名字中有这个宜字/所以它到现在仍然腻腻歪歪地叫宜兴(竖《吹牛片段》)”;比如“现在,杀手1只有两个选择,一是死掉,二是死掉。(魏思孝《列车员还在求救的路上》)”;比如“夜晚下奥体东门只有两样东西;夜晚和奥体东门。(张羞《散装麻雀》)”在一种重复、互文中不断解构,又不断地重构,它们同时发生,互为意义,解构就是重构,重构就是解构,在废话中寻找无意义的意义,就像张羞《散装麻雀》里的另一句话:“两年前,他22岁。那一年,他喜欢天空。又有谁会不喜欢天空,天空是那么空,除了空,仿佛什么都没有。”“天空是那么空,仿佛什么都没有”,但所有人都喜欢天空,喜欢那种空的感觉,马策在《文学的假期》中所说,“在橡皮文学网上,类似的写作——无意义的言说——俨然已汇成一股无法遏制的潮流,并蔚为大观。”他将这种写作称为“超越意义暴力的无原罪写作”。

  除了形式上对于“废话”的追求,以达到“对存在意义的消解”,此外,在橡皮的小说和诗歌里,还有很明显的反崇高、反信仰,甚至反知识的努力,“即使你说/这是在做爱啊/那又怎么样/上帝也在这个时候做爱(小安《苹果二》)”上帝和人一样做爱,还一起做爱,这是对于信仰的消解;“这时候我说出了一个荒谬的走法,就是先绕到城北路,走到三眼斗门,在大卫村村口爬过老医院的废墟再想办法渡过河,以一一种诗歌方式进入西大街和北大街的内部,以酱油厂为中心三人分头梭巡。(乌青《有一天》)”寻找智源书店成为荒谬的行为,而其实,“这家药店就是原来的智源书店”,这是对于知识的消解;“王恩秀说/她叫王恩秀/谢荣说/他叫谢荣/我对/王恩秀/和谢荣说/这下好了/我把/你们的名字/写在这里/以后/就不会忘了(面海《名字》)”对于普通名字的另外书写,这是对于命名的消解;“我没事,等你死了,我就进去上网。(张墩墩《找死》)”房东的死亡预约俨然没有恐慌,而我也像什么事情都不可能发生一样,这是对于死亡的消解。如此,当那些意义消失,书写“使语言、使所指踏上无目的、无方向的旅程”,而当这一切完全变成了一种和自我有关的言说,当个体超越了一切,就会出现两种方向,一种是“干净而纯粹的童话境界”,像梭罗的《瓦尔登湖》,所构筑的是一个纯粹的个人乌托邦;而另一种可能是,正常的言说变成疯子般的叫喊,小安的《疯子们的故事》构建了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的疯子世界,他们不是自由而是不自由,反而被社会的牢笼所控制,李弯弯说“要做个正常人太困难”,而花花却一直在叫喊:“我没有病,不是疯子,只有一个想法:男人!男人!男人!”而当疯子又和社会发生关系的时候,对于社会的其他人来说,则是另一种不自由,甚至是劫持和诱惑,精神病院的医生刘家文强奸了一丝不挂的女病人花花,“被公安局抓走了”。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隐喻,花花是个疯子,却美得出奇,对于所有正常人来说都是一种诱惑,但这种诱惑仅仅是身体的,和形而上的东西无关,而正是这种看似自由而纯粹的美,却是一个巨大的陷阱,“橡皮文学”所倡导的废话、自由是不是也是一种不合逻辑和规范的疯狂行为?在它一味消解意义的时候,是不是在潜意识里开挖了一种新的意义陷阱,或者说,橡皮并不是在走着一条旁若无人的自由之道,而是以建立“他者”的方式来关照自己,也就是说他们的意义体现是因为有一个对立面一个敌人存在,“打着电话我想/在另一个地方/在我们可能会去的地方/也许正在下雨(吉木朗格《电话》)”“她说/‘其实我根本就不是/你想象的那样子’(小招《误会》)”或许正在下雨或许天已放晴,但一定会有“另一个地方”存在,会有“你想象的样子”存在,所以正如那些文学流派的纷争一样,“如果你写的是诗,那我写的就不是。”这种“如果……就……”的模式恰好说明“橡皮”的困境。

  杨黎说,“我的世界其实和她的世界大同小异。”iphone4s和三星,兜里着也下意识地进行对比,从而获得心里的某些安慰,当然这也不是比喻,是现实。一本《橡皮》不能涵盖十年所走过的路,也无法完整地而统一地呈现一种文学样本,甚至橡皮头条、中国评论:新世纪10年(2001-2011)先锋文学报告、先锋:死亡、文学的栏目设置不仅没有类标准,显得散乱,而且整本书更像是一本期刊,“长篇选载”这四个字当然只是一个切片而已,就像时间在静静地流淌,从2001到2011“过去的形象发生了改变”,但忽然时间就变成一段一段的“有一天”:“她一接电话我就说,对不起吵醒你了,我是乌青啊,我要向你介绍一部录像短片《大白鼠》,拍得太好了,太舒服了,简直舒服死了。(乌青《有一天》)”而其实,根本没有《大白鼠》,“有一天”只是魏思孝和他老婆开的一家店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橡皮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