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读后感10篇
《大秦帝国》是一本由孙皓晖著作,中信出版集团/中信·大方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0元,页数:54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秦帝国》读后感(一):让人热泪盈眶的老秦人
历时半年终于读完了这本大部头巨著,对于从秦穆公到秦二世而亡的整个过程描写的算是淋漓尽致,多处让人忍不住热泪盈眶,“纠纠老秦共赴国难”的老誓让人不忍动容,商鞅“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更是让人自惭形秽,苏秦张仪,白起王翦……一个个鲜活的形象跃然纸上,见证了一个个被风化于历史尘埃中的雄奇的篇章。虽然作者个人发挥篇幅过多,个人情感与主观意识偏重,但也不可否认真是一套解开历史,使普通人能深入了解那段残缺不全的历史真相的宝库。要是文中对于一些重要的历史片段能够加入真实史料做对比展示,就更好了。
《大秦帝国》读后感(二):读完大秦帝国,可以成为半个秦史专家
近期国外网民对一件事讨论得分外热烈,那就是当年亚历山大东征如果没有在印度止步,继续往东,会怎么样?
首先了解下背景。在西方人眼中,欧洲历史上有四位非常著名的军事统帅:亚历山大、汉尼拔、凯撒大帝、拿破仑。这位亚历山大位列第一,先后横扫波斯帝国和两河流域,并最终打到印度,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
《大秦帝国》读后感(三):赳赳老秦
花了一年的时间终于啃完。
首先必须强烈肯定本书。虽然好多人看到与“史实”不符就弃书了,但是不能否认作者的高远立意:为大秦正名,为原生文明洗冤。孙老师通过前言后记不厌其烦的说明写书的用意,通过精炼的文字描写人物性格、背景、身世,实图还原人物在当时环境下的(以普通人的逻辑推理)所作所为,加以艺术加工,甚至杜撰出来一些人物让人物性格饱满。诚然这样的艺术加工会给人演义的的感觉,然而从作者著书的起点出发也不难理解其用意。不能否认太多的人物写出来完全一副光正伟的贤者模样,但是作者旁征博引外加脑洞大开的剧情让人物性格也不是那么单薄。
中间某些情节略显枯燥,但作者以自己渊博的学识赋予人物机智善变的台词深深的打动了我,让我能坚持读下去,丰富了我贫瘠的历史知识。给10086个赞。
商鞅初入秦国大刀阔斧的改革看的我欲罢不能;张仪舌战孟子的雄辩看的我痛快淋漓;白起在长平之战的无奈看的我不胜唏嘘;吕不韦解救嬴异人的运筹帷幄让我敬佩不已;始皇帝的霸道,六国灭亡的种种,直至李斯变节赵高篡位等等等等将战国历史描写的波澜壮阔让我喜怒哀惧五味俱全。
最后的最后,感谢《大秦帝国》,感谢孙老师。
赳赳老秦…
《大秦帝国》读后感(四):赳赳老秦,共赴国难。【乐鹿书阁】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一句古老且沧桑的誓言。诞生于这个中华原生文明的母亲帝国。也正反映了原生文明的意识形态的形状。
五个月不到的时间,读完了孙皓晖先生的大秦帝国。一路走来感触良多。从六国灭秦孝公商君的救亡图存谋划出路,到惠文王张仪时期的合纵连横,蓄力大出,再到昭王范雎时期的大出山东,一跃成为天下强国,以及之后孝文王以及从赵国得归的异人与吕不韦变法,使秦政不在僵硬开始充满人性味。随后始皇帝灭六国一统天下,赵高胡亥李斯大乱朝局,使秦国一步一步走来的法治基础轰然倒塌,巍巍然巨人轰然倒下,直到这时,巨人内部的空洞才显露无疑。
秦帝国一路走来,有很多东西很多哲理可以去说去讨论,但今天我只想说一说我们中华文明的原生文化。被作者极力推崇的原生文化。
秦帝国,作为中华原生文化的始祖之一,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财富,可我们却因一时之失否定了它的煌煌功勋。这是现代人所丢失的对于文明的辨识。
原生文化是什么?是赳赳老秦共赴国难,是所有人上下勠力同心的其利断金之举。原生文化是什么?是广发求贤令,是不分国别不分门第的海纳百川之举。原生文化是什么?是宁愿被复辟诸侯打败却仍不动九原军,是坚守中国尊严的大义之举。
时代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唯利是图的怠惰思想。像战国时期的疲民一般,无本但却有求。相比大秦每一个人在危难时刻都能挺身而出,以不能战为耻的心理来看,现代人总指望着别人付出来使自己兼收益的想法高尚了不知道多少倍。
我爸是李刚热早就过去,但是它所带来的影响却深扎在人群里。门第所带来的优势早就超出了你才华横溢的程度,纵使人类再怎么强大,终究无法与神相提并论。
为了生存,曾有人选择卖国求荣,曾有人选择放弃底线与尊严。而回看2000年前的中原,却有人说出这样一番话“就算被复辟势力得逞,也不能教匈奴打进来,丧失了中国人的尊严。”诚然,有人会说底线的放弃与国家大义又有何干,可自身都愿意践踏自身了,别的还能指望的上你吗。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可却从来没有真正的站在世界之巅过,除去与新生民族做比较,无论什么时候,中华民族永远只是平平凡凡的中庸之态,但在遇到危难的时候却还总是奋力一搏。这又是为什么呢?是我们没能力吗,抑或是其它。都不是,是对于原生文化的遗忘。因为心中的恶欲。像赵高与李斯一般从神佛变成恶魔。
大哉乎秦风,巍巍乎国殇。
《大秦帝国》读后感(五):那段历史,那么辉煌
从去年十一月,我饱含热情的开始看《大秦帝国》,时隔五个月,我中间停下来好久,今天终于草草结尾。
怎么说呢?我因看到那段辉煌的过去而感到无比的骄傲,也为这本书的文笔和严谨程度而抓了一把汗。我喜欢战国初期那些奋斗的君主们,不止是秦国的秦孝公和秦惠文王,秦始皇这些秦国的英才们,还有战国时期的巨子们、纵横家、军事家,甚至是齐威王魏惠王,无论他们多么骄奢糜乱,他们仍是不失一位君主的精明,我觉得他们这些优秀的人才为我们中国的智商水平贡献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无法直视秦始皇的煌煌功绩,因为他实在是太优秀了,独裁者有着极耐寂寞的忍受力,超乎所有人的决断,以至于他让周围所有的人臣都失去了光彩。我想到他的陨落就是秦国的没落,我多么的想呼喊出来,天妒英才啊,他是所有女人迷恋的那种认真优秀而又有着忧郁情感的王,不可替代的一个认真的男人。
项羽和刘邦的斗争,到后来刘邦的占上风登上王座,故事的条理性差了点,毕竟也不是作者主要想写的部分,想看汉朝的故事,还是需要看别的书重新补充。
吕不韦到底是不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我仍不能确定,但我决定他的优秀商人头脑是不可怀疑的。毕竟特朗普也成功登顶了不是么,说明我们的吕大商人也是名不虚传,有两把刷子的。
李斯真是可惜了,我总是觉得家世背景和格局会深深的影响着一个人。李斯、庞涓、赵高,苏秦、孙膑、战国四公子,才华和品质好像并没有绝对的关系,但是礼法与大道会决定你的选择,和才华会登顶的高度,所以,如果你的家世如果并没有给你加分,请你努力跳出你现有的格局,养成良好的品质素养,依靠一自己的一手资源,过你自己想要的生活。
其实想说的有很多,因为这本书最没有错的四个字,想来就是“原生文明”了,最近在看纪实文学《大灭绝时代》,我们人类,决定了许多物种的生存,也在日复一日的糟蹋着我们自己的期限,也许不是这一代,但是你的孩子的孩子们,慢慢的就不会体会到这个世界的缤纷多彩了。就像我看这本书时候看的洞庭湖、云梦泽、还有神农架等许许多多的地方有多么美丽,我无法想象,现在30年的都会让一个景点物是人非,两千多年前的时候,这些自然景色应该是我从各个地方都未曾见过的美丽吧!
我留恋于往日所有人造的东西,手工的东西其实很开发人的智力,现在非常优秀的艺术家的手工作品,在千年以前,也许就是一个工匠的日常,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在那么资源匮乏的年代,只是通过观察思考和交流就能写出这么优秀的哲学作品,商鞅孙膑吴起白起也能在有限的资源中做到极力的资源整合,这些都是人的智慧,但是在这么多年以后,这些大智慧都变成了工业流水线,需要认真动脑去思考人生以及我们生存的环境及义务的人越来越少,唏嘘不已!
我在这本书里看到了体制内的贫穷,号称五百万字的书,在我看完之后,我不禁感到,可以删掉300万字的废话,甚至后面的祭秦论,完全没啥必要,废话和引用过多,仿佛是写论文在凑字数,严谨程度比不上论文,有趣程度比不上小说,味同嚼蜡。前面的小说如果能修一下文辞和写作手法,可看程度和营销策略会比现在可观很多。
我仍旧喜欢那段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