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朱自清自选集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朱自清自选集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9-11 04:54: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朱自清自选集经典读后感10篇

  《朱自清自选集》是一本由朱自清著作,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元,页数:175,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朱自清自选集》读后感(一):写散文一样写诗

  朱自清的散文名声太大,但是他是从写诗起家的。 在二十左右的年龄,他写了相当数量的诗,大约在四十岁时,他已成为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曾自白说:“我的兴趣本在诗,现在是偏向宋诗;我是个做散文的人,所以也偏爱文化的诗。”这话既说出了他跟诗的渊源,也说明了他的诗的特点。 当年,他跟闻一多是清华中文系的双子星座,有人说闻是唐诗的现代传人,朱是宋诗的现代传人。 因为宋诗的主要路数承自韩愈,是韩文公所说的“以文为诗”——像写散文一样地写诗。有些人把中国现代诗歌的散文化归功于艾青,其实有更早的朱自清的贡献

  《朱自清自选集》读后感(二):写景散文

  他的写景散文在现代文学的散文创作占有重要地位,他运用白话描写景致最具魅力。如《绿》中,就用比喻对比手法细腻深切地画出了梅雨瀑布的质和色,文字刻意求工,显示出驾御语言文字的高超技巧

  他的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力在《荷塘月色》中更是表现淋漓尽致。比如在描写月色下的荷花之美时,将它比喻为明珠,碧天的星星、出浴的美人;在形容荷花淡淡的清香时,又用了“仿佛远处高楼上飘过来的渺茫歌声似的”一句,以歌声比喻香气,以渺茫比喻香气的轻淡,这一通感手法的运用准确而奇妙

  朱自清还有另外一种语言风格的散文,即用平易的语言,在朴素叙述中寄寓真挚深沉情愫。这类作品常常能表现作者正直热情、进步的心怀,如《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等均为这一风格的代表作,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背影》。

  朱自清的散文受人推崇,主要因为他的散文具真实性

  《朱自清自选集》读后感(三):最初以诗出名

  朱自清走上文道路,最初以诗出名,发表过长诗《毁灭》和一些短诗,收入《雪朝》和《踪迹》。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起,致力于散文创作,著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和杂文集标准尺度》、《论雅俗共赏》等。他的散文,有写景文、旅行记、抒情文和杂文随笔诸类。先以缜密流丽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写景美文,显示了白话文学的实绩;继以《背影》、《儿女》、《给亡妇》等至情之作,树立了文质并茂、自然亲切的“谈话风”散文的一种典范;最后以谈言微中、理趣盎然的杂感文,实现诗人学者斗士统一。他对建设平易、抒情、本色的现代语体散文作出了贡献。 作为学者,朱自清在诗歌理论、古典文学、新文学史语文教育方面研究上都有实绩。论著有《新诗杂话》、《诗言志辨》、《经典常谈》、《国文教学》(与叶圣陶合著)和讲义《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等。著述收入《朱自清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 朱自清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二百多万言。遗著编入《朱自清集》、《朱自清诗文选集》等。

  《朱自清自选集》读后感(四):谦谦君子温润文章

  读朱自清的文章,透过文字,可以看到一个如玉的君子,一个高洁灵魂

  真实是其文章的核心,那时的文人知道文章写出来不是卖钱的,而是要给大家看,给大家检阅的,所以有很深的文化内涵以及人文情怀,而朱自清尤是。

  从大家熟悉的《荷塘月色》的清柔优美,到《背影》的笔力简练独到,《春》《匆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篇篇经典,篇篇动人

  而安徽人民出版的这本《朱自清自选集》文章都很新颖,与我们所熟悉的不同,这样就给我们的阅读新鲜感,读完名篇后,再来看一些非名篇,发现不一样的宝贝~~

  《朱自清自选集》读后感(五):谦谦君子,温文章

  读朱自清的文章,透过文字,可以看到一个如玉的君子,一个高洁的灵魂。

  真实是其文章的核心,那时的文人知道文章写出来不是卖钱的,而是要给大家看,给大家检阅的,所以有很深的文化内涵以及人文情怀,而朱自清尤是。

  从大家熟悉的《荷塘月色》的清柔优美,到《背影》的笔力简练独到,《春》《匆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篇篇经典,篇篇动人。

  而安徽人民出版的这本《朱自清自选集》文章都很新颖,与我们所熟悉的不同,这样就给我们的阅读以新鲜感,读完名篇后,再来看一些非名篇,发现不一样的宝贝~~

  《朱自清自选集》读后感(六):尽职的胜任的国文教师和文学教师。

  作为学者和教授的朱自清,在古典文学、语文教育、语言学、文艺学、美学学科领域朱自清都有很深的造诣建树。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尤以古典文学研究和语文教育最为突出。《经典常谈》是朱自清系统评述《诗经》、《春秋》、《楚辞》、《史记》、《汉书》等古籍的论文结集,写得深入浅出,至今仍是青年人研究古典文学的入门向导。《诗言志辨》是他功力最深的著作,对“诗言志”“诗教”“比兴”“正变”四个方面的诗论,纵向作了精微的考察,理清了它们的来龙去脉和衍变史迹,从而纠正了谬说。他还先后对古诗十九首、乐府、唐宋诗作深入的研究,对李贺、陶渊明作过认真的行年考证,写有《十四家诗钞》、《宋五家诗钞》、《陶渊明年谱中之问题》、《李贺年谱》等著述。他治学严谨,取材翔实,思想敏锐,他这方面的著述凡近百万言。朱自清始终关心中学、大学的语文教育,他与叶圣陶联璧,共同著有《国文教学》、《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等书。他编过多教材课本,临终前还与叶圣陶、吕叔湘合编《开明高级国文课本》等。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语文教育家,正像叶圣陶说的:“他是个尽职的胜任的国文教师和文学教师。”

  《朱自清自选集》读后感(七):散文大家

  构思精巧和谐结构严谨,贮满一种真情

  朱自清善于把散文的思想和艺术有机地统一在一个焦点上,精巧而不露雕琢之痕。《匆匆》的焦点统一在一“轻”字上,全篇轻轻悄悄,五百来字数,结构精巧,多数句子五六个字,简短伶俐一连串疑问不求答,飘忽即过,燕子杨柳、轻烟飘风、薄雾游丝,一切都是那么轻灵,但这种轻灵的美又与作者“不能平”的沉重心情统一在一起,艺术地表现出一个正直知识青年风华年月里对生活思索人生选择。《春》中“一年之计在于春”是作者构思的焦点,全文工笔细画的春天的自然景物,春天的生机创造力,就是为了写人们对春天的希望,写人们的创造精神。朱自清的散文是用艺术的珍珠串起的晶莹闪光项链精美、和谐、匀称。在结构形态上,有象《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执政府大屠杀记》、《背影》等以叙述线索缝合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的各种材料的结构方式,也有象《冬天》、《春》等以内在的思想感情连辍各种不相关联的“画面”或“片段”的结构方式,尽管方式不同,但都给人有紧凑、严谨的整体美。《绿》起首是“我第二次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末尾写到“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首尾呼应而又变化无穷。《荷塘月色》开头是悄悄地带上门出去,一路写尽月色中荷塘夜景,和由此而产生的联想,结尾处“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联想与情感涟漪嘎然而止,但结构上丝毫不给人有破绽之感,而是前后相称,结构严谨,和谐,完美

  朱自清的每篇散文均是表露自己感情和心灵艺术品。朱自清对不同题材的文章追求不同的表现风格。他的偏重于叙写身边琐事的散文以委婉缠绵见长,偏重于写景状物的散文则见细致绮丽,而偏重于议论的杂感之类却又表现得机智深沉,而所以难达到这种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核心在“真情”。他以真挚的感情,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将抒情、叙事、描写、议论熔于一炉。《背影》叙写的是平常生活中一桩桩平凡无奇的背影上,那种子对父的舔犊深情找到了“喷火口”,从而产生催人泪下的艺术感染力。《荷塘月色》虽展现的是一幅朦胧月色中荷塘美景图,却又交织着作者“心里颇不宁静”的缕缕淡淡的哀愁思绪,融景入情,文情并茂,这里的“情”是多么的委婉、真切

  二、文字优美凝练,精雕细刻,富于一种表现力。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清新秀丽优美,他善于精雕细刻,所以能准确具体地表现描写对象的特点,他也能用绮丽的文字构筑文章的意境,描摹自然的美好,使他的文章常常取得非凡的艺术效果。如动词的推敲上,在《女人》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在路上走,远远的有妇人来了,我的眼睛便像蜜蜂嗅着花香,直攫过去。”“攫”一般指手的动作,活用在这里更可见急切热烈的心情。还有《绿》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以动写静,一个“踞”字把梅雨亭写活了,也突出了此处险峻气势。再有《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钻”用了比拟的手法,表现小草破土而出的可爱情态,洋溢着勃勃生机,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这正如法国作家福楼拜所阐述的那样:“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它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朱自清对字、词的认真选用,对语汇的严格筛选,正体现了这一点。  

  不但如此,他的作品里还大量运用叠字叠词,这增强了语感,使散文散发活泼自然的韵味。如在《绿》中作者写到“走到山边,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这里水声悦耳动听,给人以温馨,予人以美感。还有那“微微”的云,“油油”的绿意,“闪闪”的绿色,“汪汪”一碧的潭水,“滑滑”的明亮的绿,写出柔柔的情态美,给人以娇嫩透明质感,此物此景润人心脾,使人流连,让人为之倾倒。这正体现作者高超的写作技法。再如《〈忆〉跋》中有这样一段:“人生真如一场大梦,这个梦倒也有趣的。在这个大梦里,一定还有长长短短、深深浅浅、肥肥瘦瘦、甜甜苦苦无数个小梦。”这里叠词的运用,不仅增加了语言的音乐性,使事物真实可感,它还涵盖了不同人生个体千姿百态的人生,真是匠心独运,表现力极强,令人叫绝。 

  三、描写细腻温厚,修辞丰富,表现一种技巧性。 

  朱自清长于写景,《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绿》等名篇都表明了他观察细致、描写精确的特点,有人将朱自清的散文比为中国画中的工笔画。朱自清写景描表、摹声、敷色、设喻、拟想,均面面俱到,一笔不苟,将人人眼中见、心中有、笔下无的景象闲闲叙来,细细描出,勾勒出赏心悦目图景,领略并沉醉于情、理、趣、景相融为一的艺术境界。朱自清的散文是文人学者型的,这是他的个人特点,同时又显示着新一代文人与民族传统文化的联系。<br />  

  作者擅长对自然景物作细致观察,用形象的语言对色彩、声音加以描摹,并展开想像,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用心、用情去描绘一幅幅幽远宁静、声色俱全,可感可触的艺术画卷。以《荷塘月色》第4自然段为例。作者写荷塘,首先用一句话作整体的勾勒,概略地描绘荷塘的轮廓:“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紧接着,就用工笔细描,重彩涂抹,细腻地描绘荷塘内部的景色。先写它的静态美:荷叶是“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荷花是“零星地点缀着”,“有袅娜地开着的,也有羞涩地打着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再写它的动态美,从微风送来的“缕缕清香”,写到花与叶在微风吹动下的“颤动”及其“像闪电般”的传动过程中产生的“一道道凝碧的波痕”,再写到叶子底下脉脉的流水,等等,活灵活现,有如身临其境一样。文章中还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且别具一格。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打着朵的花像“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这些比喻秀丽雅致生动可感,别有一番情致。通感的运用更是无与伦比,“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此处将无生命的自然化成了充满灵性的活物而生机盎然。“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里借歌声的特点写出了清香的幽幽渺渺,增强了空寂辽远的情味。还有拟人的运用,作者反复描摹荷花和荷香,把整个荷塘的美景形象地一一展现于读者眼前,使人不仅睹其形,见其色,闻其香,而且分外感觉到整个荷塘的幽静宜人,倍感静谧之美,获得美的享受。朱自清还善于运用文学家的技能,把臫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经过作者对景物的位置角度、色彩、动静的精心组合的渲染,景色所呈现的柔和、淡雅的韵味和清幽、静穆的气氛恰好和作者什么都可以不想什么都可以不说的恬静、闲适的心情丝丝入扣,吻合无闻,都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法。

  四、叙事抒情真实,情景交融,寄寓一种情感化。

  朱自清的散文作品中,常常通过娓娓动人的叙事将自己经历的事“情意化”,质朴地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最典型的莫过于《背影》了。在作品中,作者围绕“背影”铺陈叙事,这个过程中他四次点题,虚实结合,意味深长。作品开头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是第一次提到背影,只用一句简笔就点破“背影”题旨。接着作者荡开一笔,不直接与背影,却转而从回家奔丧写起,袓母的亡故,家庭的亏空,光景的惨淡,父亲的赋闲,从北京到徐州,再到南京,一路写来有条不紊,安言不烦,其中多次叙述父亲忍悲痛去劝儿子,初步展示了父亲受儿子的内心活动,为背影的出现涂上了悲剧的彩色。接下来通过父亲过铁道、攀月台,买桔子这一情节,着力刻画父亲的背影,把抒情推向高潮,这是第二次提出背影。在这里作者工笔细描,来委婉展示人物内心世界。如写父亲“迂”的行为:照看行李,讲价钱,拣座位,铺大衣,叮嘱“我”等等,表面是琐事,其实通过这些小事的叙事,表现了父亲的纯朴忠厚,对儿子的关心之情。最精彩的是买桔子的白描叙事,写父亲怎样过铁路爬下月台,又怎样手脚并用爬上对面的月台,以及抱运等一系列动作,都揭示了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最后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强烈烘托了儿子对父亲深深思念之情,从而使抒情十分真实感人。作者文叙说自己许多悔恨的情绪,后悔自己当时总觉父亲“说话不漂亮”,“心里暗笑他的‘迂’”,谴责自己“那时太聪明了”,将父亲一系列所谓“迂”的行为和自己的“聪明”对比起来,通过质朴的生活琐事,将真挚的父子之情寓于其中,抒发了自己对父亲的挚爱之情。第三次提到背影,是描写父亲离开车站时,说“父亲的背影混入来往的人里”,只虚带一句,文字很简,但父亲那么眷爱儿子,此时也只能黯然分别,那种悲酸惆怅的感情实现了出来。作者最后一次让父亲的背影在“我”晶莹的泪光中映现: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由生离的非伤发展到死别的预感,感情就更加真挚、深沉。这里真正体现了叙事与抒情的紧密结合。至于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要数《荷塘月色》了。《荷塘月色》的抒情方法,有直接的,如开头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第3段中比较集中的内心独白和第6自然段中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感叹等。它们都通过叙述自己内心的感受,含蓄地抒发了对当时生活现实的不满,又不能离开现实的矛盾苦闷心情。这些直接抒情的语句,不管是集中的,还是零星的,看上去都并不十分强烈,没有义愤填膺的大声疾呼,但都透露出作者心中极度的矛盾和痛苦。但更大量的,是作者把自己的情感寄寓于对荷塘与月色的描写之中,使情与景交融在一起,水乳难分。综观全文,本文写景的基调是静、寂二字。“我”外出的时间是在夜阑人静以后:“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我”所走之处,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更何况“路上只我一个人”,其静、寂可想而知。这与作者的情感基调是十分吻合的。因此尽管荷塘是优美的,但月色却是朦胧,四周的环境又是阴冷静寂,“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树色一例是阴阴的”……多么令人感到压抑!这不正是作者虽然在这里得到了暂时的解脱,有了一丝淡淡的喜悦,但其中还夹杂着隐隐的哀愁的反映吗?作者心头的愁云原是驱不散、挥不去的!难怪他要感叹“我什么也没有”,要觉“不行”,要“惦着江南”了。而这种感叹和感觉,又不正是源于对现实的不满,是对现实不满的流露吗?这也正体现了朱自清散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大特点。我们再次领略到作者高超的写作技法,因此,称朱自清为散文大家,是当之无愧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